員工獎罰條例
2008年1月15日,國務院抄發襲布《國務院關於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明確規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自2008年1月15日廢止。理由是被《勞動合同法》、《勞動法》取代。
按《勞動法》和了《勞動合同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勞動法》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
《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B. 用人單位如何制定勞動紀律和員工獎懲管理制度
(1)《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經失效,用人單位不應當再依據此規定來制定本回單位的勞動紀律和答獎懲管理制度。(2)用人單位一定要注意,作為激勵措施,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同樣重要。獎懲管理制度是通過一系列正向激勵和負向激勵的作用,引導和規范員工的行為朝著符合用人單位期待的方向發展。對希望出現的行為,公司用獎勵進行強化,也就是正向激勵;對不希望出現的行為,利用處罰措施進行約束,也就是負向激勵。二者相輔相成,才會有效促進用人單位戰略目標的實現。(3)從法律角度考慮,懲處制度是非常重要的。用人單位應當將懲處的條件、懲處的種類和懲處的程序明確規定,避免出現糾紛和敗訴的不利後果。(4)為了避免無法管理「小錯不斷、大錯不犯」的員工,如何將一般違紀和嚴重違紀結合起來,是用人單位在制定懲處規定時應當注意的問題。(5)用人單位一定要將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情形作出明確規定,也應當將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標准作出明確規定。(吳聖奎)
C. 員工獎懲條例
不扣錢寫檢討啊? 開會的時候上去念么/
D. 關於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問題
1、用人單位做的規章制度如果進行了公示的話,是有效的。
法條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九條 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E.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是否廢止,又有新的法律法規嗎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
》已經廢止的,關於職工獎懲沒有新的法規,現在用人單位處罰員工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F.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企業再處分員工就違法了嗎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企業再處分員工不一定會違法。因為《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與企業的是否可以處分員工無必然聯系。
理由如下:
1、企業的社團性,表明其作為人的集合體和組織,應該有必要的勞動規章制度,包括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等,這是規范眾人的行為、實現企業高效運行和利益最大化的必要保障。正如常言道,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2、雖然國家不再以行政法規的形式賦予企業對勞動者進行處分的權利,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不能在規章制度中制訂有關處分的措施。
現行《勞動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和履行勞動義務」,《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第一款也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可以看出,依法制訂勞動規章制度既是法律賦予用人單位的權利,也是用人單位應履行的義務。我們也可以看出,法律並未對勞動規章制度的具體內容作出明確的規定,這主要是由用人單位千差萬別的特點決定的,勞動規章制度只能由用人單位根據單位的實際情況和工作特點具體制訂。
3、問題的關鍵在於,企業制訂的規章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是否對勞動者具有約束力。就該問題,《勞動法》第八條規定「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第二、三、四款也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第十九條也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法律對待企業勞動規章制度的原則有三:
一是訂立程序合法,
二是內容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三是已經向勞動者公示,只要符合這三項條件,企業的勞動規章制度就具有法律效力,企業與勞動者都應當嚴格遵守。
綜上,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後,企業仍然能對勞動者進行處分。不同之處在於,《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前,企業對勞動者進行處分的權利來源,是國家行政法規的直接授權,企業可以直接援引該行政法規的有關規定對勞動者進行處分;
但在《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後,企業若再對勞動者進行處分,則需要企業「依法制訂」勞動規章制度,並在勞動規章制度中對有關處分的事項予以明確。在這里,筆者強調的是「依法制訂」,若用人單位不能證明勞動規章制度的程序合法、內容合法和已經向勞動者公示,那麼,企業再對員工進行處分就是違法和不當的。
(6)員工獎罰條例擴展閱讀:
員工管理制度的現狀:
強制制度
麥格雷戈的「X理論」以及泰勒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天生是懶惰的,沒有責任心,只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而勞動,甚至不願意工作。
企業管理制度
也只會考慮到以怎樣的方法強迫員工進行勞動。所以,在工業經濟初期,管理制度是強制性的「硬」要求,嚴格規定員工在日常工作中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甚至對員工完成某項工作的動作都有要求。這種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完全沒有對員工的關心,只是一味地以提高生產效率為目的,員工迫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只能服從這種強制制度。
約束制度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周圍環境的改變,員工漸漸會反抗過於苛刻的制度,爭取自己的權利。相應地,管理者在一定程度上修改的制度,出現了「軟化」的趨勢。正如「人際關系之父」羅伯特·歐文提出的改善工作條件、制定童工法、縮短工作時間等管理方法,都是前所未見的。
可以明顯地看到,這些措施的提出,已經不再把人當作「經濟人」,而是一種「社會人」來看待了。此時的管理制度已經開始對人本身有了關心和思考。現在國內大多數企業都是採用這種「胡蘿卜加大棒」的管理制度。
從員工來看,管理制度就是一隻無形的手,約束他們的行為,若有違反便會受到處罰;但另一方面,員工對這種約束制度並不是特別抵觸,制度中也有對人際關系的關注和對勞動環境的改善。從管理者的角度而言,管理制度對員工的約束不能過緊,否則會如強制制度那樣壓榨員工,使員工心存不滿。此時的管理者不再把人和機器等同,管理制度也不會像機器的使用說明書那樣嚴格教條了。
可以說,現在的這種約束制度在管理制度上還是有一定的軟化的,但無論從力度還是范圍的角度看,都有一種「杯水車薪」的感覺。
G. 《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廢止後,企業是否可以對違紀員工進行罰款
其它這個問題,站在勞動者方面,當然系好,做錯了事,都可以不接近處罰,但站在企回業方面,覺得系一個比答較難解決的問題,因為勞動法已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不能制定直接涉及勞動都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的.個人有個建議,將罰款改為扣發獎金,或與企業的其它福利掛鉤,比如評優秀員工的前提下,該員工在過去一年,沒有出現過違規情況等等方式.相信會起度一定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