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法規是什麼意思
㈠ 什麼是國家政策國家政策和法律有什麼不同
一,政策的制定主體主要有三種:精英主體、共同體主體和公眾主體。
二,發達國家的政策制定模式,正在經歷由共同體主體到公眾主體的深刻轉型,而我國由於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相對落後,以及政策安排形式的特殊性,公共政策制定模式正在緩慢地經歷著由精英主體到共同體主體的轉變。
三,精英制定主體和共同體制定主體,是最容易發生政策壟斷現象的。而在政策壟斷的情境下出台的政策,大多是低效率甚至失靈的政策,而且存在嚴重的公平缺失現象,因為政策制定的壟斷為尋租留下了廣大空間。
四,任何政策在宏觀上都體現著國家的戰略目標與意志,在微觀層面上還體現著規范、引導以及資源分配的重任。因此,政策制定的壟斷,必然造成利益集團的尋租與投機。
五,在我國當下的公共政策制定中,精英們依靠自己的聲譽、名望以及影響力,直接影響政策的選擇,他們通過影響公眾的偏好以及注意力,實現對政策制定的選擇。而共同體制定主體,面臨同樣的困境,坦率地講,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政策制定模式的轉型,是一種漸進主義模式的變體,它把原先的精英整合到共同體中,導致影響政策制定的因素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增加了一些:如所在機構的知名度、機構所在地的地理區域等。
六,盡管共同體制定主體比精英主體進步了許多,但是這種制定模式,還是無法完全打破政策壟斷的怪圈。只要簡單地看一下近年來我國各種科研基金評委的分布,以及最後各種基金的分配,就不難發現這些問題。
七,各國的經驗已經充分表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策壟斷氛圍下出台的政策運行效率都不高。
著名的郎顧之爭,以及由此引發的大討論,就是典型的政策壟斷與反壟斷之爭。
因為任何有關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都事關數萬億國有資產的配置效率與公平的問題,而國內主流經濟學家的政策模式(精英與共同體的混合模式),明顯是以效率為借口,扼殺公平,為利益集團處置國有資產提供合法性辯護。
八,如何打破長期困擾我們的政策壟斷現象?這是我國當前提高政策制定水平與運行效率、保證公平以及降低改革成本與風險亟須解決的問題。
國家政策是指中央制定的政策。各地方制定的政策符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村委會應當遵守和執行,不符合的則可以不執行甚至可以抵制。如亂收費、亂佔耕地、亂砍濫伐等,村委會不僅不能執行,而且應當予以抵制。
國家法律法規是指人大立法制定的關於民政各項工作的有關法律、國務院以《條例》或暫行辦法以及規定發布的關於民政各項事務管理的有關規章。
㈡ 行政管理,政策,和法規的關系是什麼意思
法律以政策為指導,反過來,政策依靠法律實施。法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但並不意味著法不能因時而變,只是法的任何變動都須遵循嚴格、固定且專業性很強的程序,程序性是法的重要特徵。政策可應形勢變化作出較為迅速的反應和調整,其程序性約束也不及法那樣嚴格和專門化。但這也並不意味著政策可朝令夕改或無最基本的程序要求。
㈢ 政策法令是什麼意思
1、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2、法規: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3、政策:國家政權機關、政黨組織和其他社會政治集團為了實現自己所代表的階級、階層的利益與意志,以權威形式標准化地規定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內,應該達到的奮斗目標、遵循的行動原則、完成的明確任務、實行的工作方式、採取的一般步驟和具體措施。
㈣ 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范准則是不是同一個意思
不是,他們的不同在於:制定者不同、規范的范疇不同、效力等級不同等。
㈤ 什麼是政策法規
政策法規:行政部門制定,由政府強制力保證,要求必須遵守或執行的制度和規范.
㈥ 教育政策、法律法規的含義是什麼
現代教育者要學習教育政策、法律法規是因為加強教育法制建設是時代的需求,教育法制是現代教育文明與法制文明具有歷史必然性的理性結合。
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於教育的行為准則。
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提出:「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民族的素質,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這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條必由之路。」
政策要求
鼓勵人們通過多種形式和渠道參與終身學習,加強學校教育和繼續教育相互結合,進一步改革和發展成人教育,完善廣覆蓋、多層次的教育培訓網路,逐步確立以學習者個人為主體、用人單位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資助的繼續教育保障機制,建立對各種非全日制教育培訓學分的認證及積累制度。
以更新知識和提高技能為重點,開展創建學習型企業、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區和學習型城市的活動。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作用,加強從業人員、轉崗和下崗人員的教育與培訓。
積極發展多樣化的高中後和大學後繼續教育,統籌各級各類資源,充分發揮普通高等學校、成人高等學校、廣播電視大學和自學考試的作用,積極推進社區教育,形成終身學習的公共資源平台。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探索開放式的繼續教育新模式。
以上內容參考 教育部—有關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法律法規與相關政策
㈦ 政策法規內容
法律分析:政策法規就是黨政機關制定的關於處理黨內和政府事務工作的文件。一般包括中共中央、國務院及其部門制定的規定、辦法、准則以及行業的規范、和條例規章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六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行使下列職權:
(一)修改憲法;
(二)監督憲法的實施;
(三)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四)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副主席;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提名,決定國務院總理的人選。
㈧ 政策與法規有什麼關系
法律和黨的政策雖然聯系緊密、相輔相成,但是它們畢竟是兩種社會規范,各自有自己版的特點和作用,二權者不能相互代替。
這是因為有下列五點區別:
第一,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政策是黨組織制定的,不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
第二,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並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政策是通過思想工作、說服教育、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及黨的紀律保證來實現,黨的某些政策並非對每個公民都具有約束力。
第三,法律是由憲法、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形式表現。政策未被制定或認可為法律規范之前,是由決定、決議、綱領、宣言、通知、紀要等形式表現的。
第四,法律規定的內容比較具體、明確和詳盡,它不僅告訴人們可以做什麼、應該做什麼和禁止做什麼,而且還規定了違法所應承擔的責任。政策一般比較原則和概括。
第五,法律比較穩定。政策比較靈活,變化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