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麗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
①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廣南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自治州)廣南歷史文化名城(以下簡稱名城)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名城保護范圍內活動的單位和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名城保護范圍:以「十」字街為中心東至蓮雲路、南至德樂寨、西至蓮城路、北至蓮湖北路的范圍,總面積97.4公頃。
名城保護范圍由廣南縣人民政府設立界標,予以公告。第四條名城的保護管理堅持科學規劃、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則。第五條自治州、廣南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名城的保護管理,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設立名城保護管理專項資金,專項用於名城的保護管理工作。第六條廣南縣人民政府設立名城管理機構,隸屬縣文化主管部門,其主要職責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
(二)組織編制名城保護規劃;
(三)制定名城保護措施,並組織實施;
(四)設立保護范圍、重點保護對象標識,並建立檔案;
(五)履行本條例賦予的其他職責。第七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和文化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指導、協調名城的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第八條廣南縣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廣南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不可移動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
廣南縣人民政府的發展和改革、財政、規劃建設、國土資源、公安、水務、林業、經濟商務、旅遊、史志、教育、民族宗教、檔案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名城保護、管理和利用的相關工作。第九條自治州、廣南縣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國內外組織和個人參與名城的保護和開發,開展旅遊服務經營等活動。第十條廣南縣人民政府應當對在名城保護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保護規劃第十一條廣南縣人民政府應當編制名城保護規劃,經自治州人民政府同意,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十二條名城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保護原則、保護內容和保護范圍;
(二)保護措施和建設控制要求;
(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要求;
(四)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的核心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風貌協調區;
(五)保護規劃實施方案。第十三條名城保護范圍內重點保護地段和歷史文化街區的詳細規劃,由廣南縣人民政府規劃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文化主管部門編制,並按規定報批後實施。第十四條經批準的名城保護規劃和詳細規劃不得擅自變更;確需變更的,應當按原審批程序報批。第十五條列入名城保護規劃保護的傳統民居、建築物、構築物及其相關設施,實行掛牌保護。
未列入名城保護規劃,但具有傳統風貌或者民族特色的傳統民居、村寨、建築群,由廣南縣人民政府規劃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文化主管部門進行勘查,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程序報批後,實施規劃控制。第三章保護管理第十六條名城的主要保護對象是:
(一)廣南原四城門樓遺址和歷史建築;
(二)東街、南街、西街、北街;
(三)儂氏土司衙署、昊天閣、都天閣、文廟、萬壽寺、貞節牌坊、皇姑廟、護國寺、忠烈祠等;
(四)西街208號民居、南街60號民居、北街73號和134號民居、南橋、蓮湖亭等;
名城主要保護對象的具體名錄由廣南縣人民政府報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後向社會公布。第十七條名城保護范圍內的各項建設,應當以發展文化、商貿、旅遊為主,並保持歷史風貌、街道格局、建築特色。第十八條廣南縣人民政府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和文化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審查、監督和違法建設項目的查處。第十九條名城保護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符合名城保護規劃,並經廣南縣人民政府批准。對不符合名城保護規劃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分期改造。第二十條名城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損毀、破壞主要保護對象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物件;
(二)擅自遷移、拆除主要保護對象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構件;
(三)擅自挖掘街道;
(四)擅自挖沙、取土、圍填水面;
(五)毀壞公共綠地、花木和綠化設施等市政設施;
(六)塗抹、刻畫、損毀古樹名木;
(七)移動、損壞文物保護標志。
② 2019年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全文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與管理,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申報、批准、規劃、保護,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應當遵循科學規劃、嚴格保護的原則,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
第四條國家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國家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參與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
第五條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申報與批准
第七條具備下列條件的城市、鎮、村莊,可以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別豐富;
(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
(三)保留著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四)歷史上曾經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或者軍事要地,或者發生過重要歷史事件,或者其傳統產業、歷史上建設的重大工程對本地區的發展產生過重要影響,或者能夠集中反映本地區建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還應當有2個以上的歷史文化街區。
第八條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提交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歷史沿革、地方特色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說明;
(二)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現狀;
(三)保護范圍;
(四)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的清單;
(五)保護工作情況、保護目標和保護要求。
第九條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論證,提出審查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論證,提出審查意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條對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條件而沒有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可以向該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申報建議;仍不申報的,可以直接向國務院提出確定該城市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議。
對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條件而沒有申報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鎮、村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可以向該鎮、村莊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申報建議;仍不申報的,可以直接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確定該鎮、村莊為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建議。
第十一條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可以在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評價標准,選擇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經專家論證,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第十二條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因保護不力使其歷史文化價值受到嚴重影響的,批准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布,並責成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限期採取補救措施,防止情況繼續惡化,並完善保護制度,加強保護工作。
第三章保護規劃
第十三條歷史文化名城批准公布後,歷史文化名城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批准公布後,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
保護規劃應當自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批准公布之日起1年內編制完成。
第十四條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保護原則、保護內容和保護范圍;
(二)保護措施、開發強度和建設控制要求;
(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保護要求;
(四)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五)保護規劃分期實施方案。
第十五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規劃的規劃期限應當與城市、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相一致;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的規劃期限應當與村莊規劃的規劃期限相一致。
第十六條保護規劃報送審批前,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廣泛徵求有關部門、專家和公眾的意見;必要時,可以舉行聽證。
保護規劃報送審批文件中應當附具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經聽證的,還應當附具聽證筆錄。
第十七條保護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批。
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將經依法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八條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及時公布經依法批準的保護規劃。
第十九條經依法批準的保護規劃,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保護規劃的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向原審批機關提出專題報告,經同意後,方可編制修改方案。修改後的保護規劃,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審批。
第二十條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保護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保護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並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狀況進行評估;對發現的問題,應當及時糾正、處理。
第四章保護措施
第二十一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
第二十二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按照保護規劃,控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人口數量,改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居住環境。
第二十三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
第二十四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下列活動:
(一)開山、採石、開礦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活動;
(二)佔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等;
(三)修建生產、儲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庫等;
(四)在歷史建築上刻劃、塗污。
第二十五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應當保護其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築;制訂保護方案,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一)改變園林綠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狀態的活動;
(二)在核心保護范圍內進行影視攝制、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
(三)其他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築的活動。
第二十六條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建設控制地帶內的新建建築物、構築物,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確定的建設控制要求。
第二十七條對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的建築物、構築物,應當區分不同情況,採取相應措施,實行分類保護。
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的歷史建築,應當保持原有的高度、體量、外觀形象及色彩等。
第二十八條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但是,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除外。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新建、擴建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前,應當徵求同級文物主管部門的意見。
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九條審批本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建設活動,審批機關應當組織專家論證,並將審批事項予以公示,徵求公眾意見,告知利害關系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公示時間不得少於20日。
利害關系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公示期間提出,審批機關應當在公示期滿後及時舉行聽證。
第三十條城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的主要出入口設置標志牌。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標志牌。
第三十一條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的消防設施、消防通道,應當按照有關的消防技術標准和規范設置。確因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的保護需要,無法按照標准和規范設置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消防機構會同同級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制訂相應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第三十二條城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對歷史建築設置保護標志,建立歷史建築檔案。
歷史建築檔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築藝術特徵、歷史特徵、建設年代及稀有程度;
(二)建築的有關技術資料;
(三)建築的使用現狀和權屬變化情況;
(四)建築的修繕、裝飾裝修過程中形成的文字、圖紙、圖片、影像等資料;
(五)建築的測繪信息記錄和相關資料。
第三十三條歷史建築的所有權人應當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負責歷史建築的維護和修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從保護資金中對歷史建築的維護和修繕給予補助。
歷史建築有損毀危險,所有權人不具備維護和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進行保護。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
第三十四條建設工程選址,應當盡可能避開歷史建築;因特殊情況不能避開的,應當盡可能實施原址保護。
對歷史建築實施原址保護的,建設單位應當事先確定保護措施,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
因公共利益需要進行建設活動,對歷史建築無法實施原址保護、必須遷移異地保護或者拆除的,應當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
本條規定的歷史建築原址保護、遷移、拆除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
第三十五條對歷史建築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以及改變歷史建築的結構或者使用性質的,應當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並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相關手續。
第三十六條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涉及文物保護的,應當執行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或者有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地方人民政府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級人民政府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未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的;
(二)未按照法定程序組織編制保護規劃的;
(三)擅自修改保護規劃的;
(四)未將批準的保護規劃予以公布的。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的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未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或者未按照法定程序履行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八條、第三十四條、第三十五條規定的審批職責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改正,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城市、縣人民政府因保護不力,導致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被列入瀕危名單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開山、採石、開礦等破壞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
(二)佔用保護規劃確定保留的園林綠地、河湖水系、道路等的;
(三)修建生產、儲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蝕性物品的工廠、倉庫等的。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歷史建築上刻劃、塗污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處50元的罰款。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改變園林綠地、河湖水系等自然狀態的;
(二)進行影視攝制、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的;
(三)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
(四)對歷史建築進行外部修繕裝飾、添加設施以及改變歷史建築的結構或者使用性質的;
(五)其他影響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築的。
有關單位或者個人經批准進行上述活動,但是在活動過程中對傳統格局、歷史風貌或者歷史建築構成破壞性影響的,依照本條第一款規定予以處罰。
第四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單位代為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法者承擔;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並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並處10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標志牌的,由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對單位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中的文物造成損毀的,依照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七條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
(一)歷史建築,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二)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具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具體實施辦法,由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制定。
第四十八條本條例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③ 雲南省麗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對國家級麗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弘揚民族歷史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麗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管理的范圍,包括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轄區內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大研古城、古建築、古文化遺產遺址和風景名勝園林。第三條麗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堅持搶救第一、保護為主的方針,在保持歷史文化名城原來總體布局、形式、風格特點的前提下,進行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必要的保養、維修、改造。第四條麗江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管理,實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和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原則。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設立麗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委員會,負責統一管理,協調有關部門的管理工作。保護管理委員會下設辦公室,負責處理保護管理的日常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根據工作需要,可以建立相應的保護管理機構,負責本轄區內的保護管理工作,其具體工作職責,由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制定。第五條縣、鄉(鎮)人民政府要增加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與保護管理經費的投入,同時通過各種渠道籌集保護資金,設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基金。第六條各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及個人,都有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義務,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七條在保護管理工作中貫徹執行本條例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保護管理機構給予獎勵;成績特別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自治縣人民政府給予獎勵。第二章大研古城保護管理第八條對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民族特色的大研古城,實行重點保護,確保其原有的總體布局、形式、風格和風貌。城內房屋建築、道路、水系的保養、維修、改造、重建工作,都必須堅持保持原狀的原則進行,嚴格控制建築密度,禁止新建與其風格不協調的建築物。第九條大研古城分為三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為:四方街、木家院、翠文巷、黃山段、官院巷、金星巷、光碧巷、密士巷、積善巷、興仁上段、興仁中段、興仁下段、文智巷、石牌坊遺址、人民廣場、白馬龍潭、黑龍潭、大佛寺、普賢寺、獅子山等及其附屬建築物;二級保護區為:城內主要中心街道、水系及其附屬建築物;三級保護區為:除一、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其他地段及其建築物。
一級保護區為嚴格保護級,在該區內房屋和設施整修、新建和功能配置調整,都必須保持原狀;二級保護區為風貌保留級,凡與古城功能、性質無直接關系的設施,不在該區內建設,確需改建、新建的建築物,應與相鄰部位的風貌相一致;三級保護區為風貌整理級,該區內可以進行與古城環境相協調的建設。第十條大研古城內的建築物、道路、水系和其他設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拆除和改建,不得任意損壞、改變其原來的形狀和特徵。需要進行保養、維修、改造、重建的工程,必須按照保護管理等級分別由有關部門提出實施方案,經自治縣人民政府批准,方可施工。第十一條大研古城內的單位和個人需要進行維修、改造、重建、新建的工程,必須向城市建設主管部門辦理申請和批准手續,取得許可證以後,嚴格按規定進行施工和驗收,並接受保護管理委員會和主管部門的指導與監督。第十二條在大研古城的周圍,建立保護性建設控制地帶。建設控制地帶范圍,由自治縣人民政府劃定。在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必須按照總體規劃進行建設,新建的建築物,不得高於大研古城內古建築物的高度。第十三條大研古城內必須嚴格控制建築密度,堅持統籌規劃、合理疏散的原則;在大研古城外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新居民區。第十四條逐步調整大研古城內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無污染、無公害的產業。合理安排古城內商品經營市場布局,因地制宜地分別建立民族文化區、傳統工藝製品區、民族風味食品區、旅遊觀光區等街區。
在大研古城內不得新建有污染、公害的企業,已建成的,必須限期治理或者搬遷。第十五條加強大研古城道路保護與交通安全管理。古城內街道,除了經批準的生活、衛生、消防、市政等特許用車外,小型機動車輛必須在限定時間內通行,其他機動車輛禁止通行。第十六條加強大研古城水系的保護管理,採取措施保護水源,加固和保養河堤,清除河床淤積,保持河水潔凈和水質衛生。禁止向河內傾倒垃圾和污染物質。
④ 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是指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具有重大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或者紀念意義的城市、鎮、村、街區。第三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第四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申報和保護工作。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民族宗教、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保護工作。第七條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普查、規劃、保護等工作。
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旅遊景區(點)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專項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具體項目和標准由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程序報請省級有關部門批准。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助、投資等方式參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義務,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勸阻、舉報。第二章確定與撤銷第九條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城市、鎮、村、街區,可以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一)古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者交通、軍事要地等,保存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實物和遺跡,或者近現代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仍有較多數量的文化遺存;
(二)具有一定數量的保存較為完好,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民族民間壁畫、雕塑或者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碑刻、楹聯等;
(三)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傳統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築、設施、標識和特定的場所,或者在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響的傳統工藝等;
(四)保存有較高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舊城街道、巷道、民居、寺觀教堂,或者體現城市、鎮、村、街區內涵的紀念設施和經鑒定公布的優秀建築群;
(五)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鎮、村、街區。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至少有一個歷史文化街區。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所在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確定其資源狀況、特點和價值,具備條件的,應當及時予以保護,並按照程序申報。
具備條件未申報的,上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議或者督促下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申報。第十一條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應當提交下列申報材料:
(一)申請書;
(二)歷史沿革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說明;
(三)反映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的音像資料;
(四)保護范圍及其說明;
(五)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的清單及其位置示意圖;
(六)保護目標和保護要求;
(七)有關專家的論證意見。第十二條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應當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經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