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象棋等級稱號條例
① 國際象棋的棋手等級判定
我們讀書的時候需要一級一級往上升,國際象棋的等級也是一樣,國際象棋的等級劃分都是有著明文標定的,所以在選拔等級評定是需要實力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棋手等級
國際象棋手如果在國際棋聯規定的各種比賽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可獲得國際棋聯所定的等級稱號。在面對面比賽中的國際等級稱號有:特級大師、國際大師、棋聯大師、女子特級大師、女子國際大師等5種。特級大師是最高級稱號,須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①參加世界冠軍挑戰者對抗賽的任何棋手;
②國際大師或棋聯大師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為2450者。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國際大師稱號:
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350者;
②下列比賽的第一名:世界女子冠軍賽、大區賽、世界青年冠軍賽、歐洲青年冠軍賽、美洲青年冠軍賽、非洲青年冠軍賽。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棋聯大師的稱號:
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棋聯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
②中學生(17歲以下)世界冠軍賽的第一名;
③在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取得1次棋聯大師的成績。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稱號:
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2250者;
②在女子世界冠軍賽的一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特級大師的成績。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可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稱號:
①在局數總和不少於24局的比賽中,兩次或兩次以上獲得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國際等級分至少是2100者;
②在世界冠軍賽的1個循環中比賽局數不少於13局,同時取得1次女子國際大師的成績。
世界棋王
國際象棋自1886年誕生第一位正式的世界冠軍。在之後的一百多年歷史中,大部分時間世界上都擁有一位公認的唯一的棋王。但在1993年至2006年間,由於國際棋壇出現了兩個獨立的國際象棋組織--國際棋聯(FIDE)和職業棋協(PCA),因此國際象棋界在那時呈現分裂狀態。在經過多方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國際棋聯和職業棋協的兩大棋王終於展開了面對面的交鋒。最終經過12盤慢棋和4盤快棋的較量,"傳統世界冠軍"俄羅斯棋手克拉姆尼克以8.5比7.5擊敗國際棋聯世界冠軍保加利亞棋手托帕洛夫,成為新的統一棋王。這場比賽結束後,也標志著國際象棋界經過13年分裂後,重新走向統一。
歷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包括國際棋聯和職業棋協冠軍):威廉·斯坦尼茨、埃曼紐爾·拉斯克、何塞·卡帕布蘭卡、亞歷山大·阿廖欣、馬克斯·尤偉、米哈伊爾·鮑特維尼克、瓦西里·斯梅斯洛夫、米哈伊爾·塔爾、提格蘭·彼得羅相、鮑里斯·斯帕斯基、鮑比·費舍爾、阿那托里·卡爾波夫、加里·卡斯帕羅夫、弗拉基米爾·克拉姆尼克、亞歷山大·哈里夫曼、維斯瓦納坦·阿南德、盧斯蘭·波諾馬廖夫、魯斯塔姆·卡西姆扎諾夫、韋塞林·托帕洛夫、芒努斯·卡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