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律與教育法規的關系
❶ 教育法律和教育法規 區別
教育法律是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比如《教師法》、《義務教內育法》等;教育容法規是由政府或政府部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教育督導條例》、《校車安全管理條例》、《中小學校財務制度》、《研究生國家獎學金管理暫行辦法》等。從地位上講法律高於法規,法律屬上位法,法規屬下位法,但執行起來,法規優於法律。當下位法與上位法有沖突時,下位法服從上位法。
❷ 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之間有何聯系(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
您好,現在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之間有何聯系,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您好,現在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之間有何聯系,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聯系: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規的依據。
2、教育法律、法規是將教育政策具體化。
3、區別:教育法律、法規是任何政黨或集團組織無論執政與否,都可制定的,而教育法律只有統治階級才能制定。
4、實施的手段不同,政策是通過學習,教育實施的,而法律是通過國家強制力實施的。
5、拓展資料: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於教育的行動准則。
6、教育法規有關教育方面的法令,條例,規則,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也是對人們的教育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的總和。
7、所以,我認為教育法律、法規往往是把行之有效的教育政策規范化,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律法規的依據。
8、所謂教育政策「缺席」是指,在特定時空下需要教育政策來進行管理的事務或活動沒有相應的政策來規范和引導。
9、我們的教育政策往往都是應付式的,常常是等教育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才考慮政策制定。
10、一方面,問題從潛隱到顯現、從輕微到嚴重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另一方面,即使政策制定後,從頒布到實行、從實行到起效也存在時滯問題。
11、這個從無到有、從存在到有效的過程中,政策都是「缺席」的。
12、需要指出的是,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現象不僅僅表現為教育政策的供給不足。
13、有的時候,政策過多、過剩也是一個問題,同樣會擾亂或限制教育實踐的良性發展。
14、特性內容具有多層次性、廣泛性、調整對象的多樣性、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15、另解教育法規作為一門課程,是我國各級師范院校,師范類考生的必修課程之一。
16、《教育法規》與《課程與教學論》、《教育史》、《德育》一起被視為師范生最重要的四門基礎課程。
❸ 法律和教育的關系
教育法律規范所確認和調整的教育關系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教育法律規范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其構成要素有三,即主體、客體和內容。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以與之相適應的現行教育法律規范為前提。教育法律規范也只有在具體的教育法律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
一般來說,只有當作為教育法律規范適用條件的法律事實出現時,才會引起具體的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對其性質,學術界存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把它歸屬於行政法律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所調整的教育法律關系主要可分4類。
1、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其特點是雙方當事人之間存在行政上的隸屬關系,其內容由行政機關單方面決定,行政管理相對人應予服從。
2、教育經濟法律關系。主要涉及國家對教育的財政撥款、國家徵收教育費附加、國家對學校興辦產業及進行基本建設等採取優惠政策等。
3、教育民事法律關系。其特徵是雙方當事人地位平等,基於當事人的自願而發生,並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等價有償,如學校與教師簽訂聘任合同、學校之間聯合辦學等。
4、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特殊法律關系。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之間既非雙方權利義務平等的民事關系,又非上下級之間的行政關系,而是一種「傳道授業」、教學相長的特殊關系。從教育的公共性和教育者職業的准公務性意義上說,有人認為這種法律關系是准行政法律關系。
(3)教育法律與教育法規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對統治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的行為規范體系 。
法律是維護國家穩定、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武器,也是捍衛人民群眾權利和利益的工具,也是統治者統治被統治者的手段。
法律是一系列的規則,通常需要經由一套制度來落實。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體系會以不同的方式來闡述人們的法律權利與義務。其中一種區分的方式便是分為歐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兩種。有些國家則會以他們的宗教法條為其法律的基礎。
法律首先是指一種行為規范,所以規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規范性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模式、標准、樣式和方向。法律同時還具有概括性,它是人們從大量實際、具體的行為中高度抽象出來的一種行為模式,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是反復適用多次的。
法律還具有普遍性,即法律所提供的行為標準是按照法律規定所有公民一概適用的,不允許有法律規定之外的特殊,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旦觸犯法律,便會受到相應的懲罰,對其教育,改良。
法律規范不同於其他規范的另一個重要特徵是它的嚴謹性。它由特殊的邏輯構成。構成一個法律的要素有法律原則、法律概念和法律規范。每一個法律規范由行為模式和法律後果兩個部分構成。行為模式是指法律為人們的行為所提供的標准和方向。
❹ 論述教育法規與教育政策的關系
論述教育法規與教育政策的關系如下:
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有很密切的關系,但又有很明顯的區別。
1.教育政策是由黨、國家、政府等政治實體制定的,教育法規是由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按法定程序制定的。
2.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規的依據,教育法規是教育政策的具體化、條文化、定型化。
3.教育政策多以指示、決議、決定、綱要、通知、意見等形式來表現,教育法規則以法律、行政法規、規章等形式來表現。
4.從執行機關上看,教育政策的執行者是各級黨政機關,而教育法規的執行者只能是國家機關。
5.教育政策比較概括,通常是一種原則,並帶有一定的靈活性,實施過歷棗擾程可以有一定的調整空間。教育法規比較明確、具體,有穩定性和連續性。
6.在教育管理的實踐中,有法依法,無法依政策。當教育政策與教育法規發生沖突時,應以教育法規為准繩,依法辦事。
教育法律:是一種社會規范,規定了人們的權利和義務。因此,有關社會成員和行政人員都必須遵守執行。由國家立法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則具有普遍的約束力。教育政策:政黨機關制定的教育政策規范效力則只對政黨組織及其黨員肢旦有岩陪效。
❺ 教育和法律的關系
法律分析:我國法律為國家教育事業發展保駕護航,而教育中包括普法教育,可以提高人們的法治素養。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九條 國家發展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提高全國人民的科學文化水平。
國家舉辦各種學校,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中等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並且發展學前教育。
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手蘆除文盲,對工人、農民、國家工作人員和其他勞動者進行政治、文化、科學、技術、業務的教育,鼓勵自學成才。畢神帶
國家鼓勵集體經濟組織、國家企業事業組織和其他社會力量依照法律規定舉辦各瞎橘種教育事業。
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❻ 國家教育法規與地方教育法規的關系是
國家教育法規優先於地方教育法規。地方教育法規不能同國家教育法規相抵觸。
❼ 教育法規和教育法有什麼區別
教育法規是來有關教育方面的法自令、條例、規則、規章等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也是對人們的教育行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規則的總和。它是由國家政權機關制訂,以國家暴力機器為後盾而實施的,對人們接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起著保護和規范的作用。
❽ 教育的法律關系是什麼
教育法律關系是指教育法律規范確認和調整的教育關系主體之間的唯灶權利和義務關系。它是教育法律規范在教育活動中的體現。它的構成要素有三個,即主體、對象和內容。任何一種教育法律關系都是建立在適應當前教育法律規范的前提下的。教育法律規范只能在具體的教育法律關系中實現。一般來說,只有當適用於教育法律規范的法律事實出現時,才會導致具鏈山野體的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除。學術界對其性質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是屬於行政法律關系。《義務教育法》第六條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棚喊學校的辦學條件,並採取措施,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國家組織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支援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義務教育。
❾ 教育法和教育法律一樣嗎
一、 教育法規
教育法規是指國家權力機關和國家行政機關為調整教育與經濟、社會、政治的關系,調整教育內部各個環節的關系而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條例、規程、制度等規範文件的總稱。
二、 教育法
教育法是國家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調整教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三、 教育法律規范
教育法律規范,又稱教育法律規則,是教育法的主要構成要素,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體現國家在教育方面意志的,通過一定的教育法律條文表現出來的,具有規定教育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及法律後果,具有自己內在邏輯結構的教育行為標准或准則。
四、 區別
教育法規是各種法律等文件的總稱,教育法是教育法律規范的總和,而教育法律規范是指各種條文。有一個誤區需要大家注意教育法規不是教育法律規范的簡稱掘畝,他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教育法規是各種法律文件的總和,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學生衛生工作條例》等等這些文件總和。而這些法規中具體某一個文件叫教育法,它對應的橋亮是法律。而每一部教育法律里邊的第一條、第二條這些條文叫教育法律規范。舉個例子語文這門課程就相當於教育法規,而語文有不同的教科書,每個年級的教科書都不一樣,同年級也判消森有不同的版本,這些每一本教科書就相當於教育法,而每本書裡面都有很多篇課文,這些課文就相當於教育法律規范。
❿ 教育法律規范與教育法律關系之間有什麼聯系
教育法律關系是指教育法律規范在調整人們行為過程中所形成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教育法律關系與一般社會關系相比是不同的,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第一,教育法律關系是以教育法律規范為前提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教育法律關系的存在是以教育法律規范的存在為前提的,沒有教育法律規范的存在,就沒有教育法律關系的存在;一旦社會關系納入教育法律規范調整的范疇,這種社會關系就成為一種教育法律關系。例如,在沒有《義務教育法》之前,就有兒童入學這一社會現象的存在,由此便有了兒童與學校之間的社會關系。但這種社會關系不具有強制性質,所以,兒童是否入學與學校之間並不屬於
法律性的社會關系。《義務教育法》實施以後,適齡兒童是否入學,與學校之間則形成一種教育法律關系。
第二,教育法律關系是以權利與義務為核心而形成的社會關系。教育法律規范的確定,就是要通過權利與義務的確定將當事人納入教育法所調整的范圍之內,使之成為權利與義務的享有者與承擔者。明確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也就明確了相互之間由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除此之外,當事人之間所具有的其他社會關系,不屬於教育法律關系。
第三,教育法律關系的存在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教育法律規范要明確當事人可以做什麼、不得做什麼和必須做什麼,這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但當教育法律關系受到破壞時,國家強制力是否立即發揮作用,則要取決於教育法律關系的性質。這種性質有強制性的,有任意性的。前者受國家強制力直接保障,後者則需通過權利人的請求,國家強制力才會發揮作用。
教育法律規范的含義
1、簡述教育法與教育法學的聯系與區別。
答:教育法是教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和存在依託,教育法學則為教育法提供學科理論依據和指導方向,二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育法是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部分,而教育法學是法律科學的分支學科。
2、簡述教育法的特性。
答:教育法的特性是指由教育法特定的調整對象和特定的內容所決定的不同於其他法律的個性特點。如果將教育法作為法律整體的一部分而與其他社會規范相比較,它便具有一般法的強制性、普遍性和規范性的特徵。如果將教育法作為一個獨立組成部分與其他部門法相比較,教育法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即是調整教育領域的社會關系。
3、簡述教育權與受教育權的不同特點。
答:(1)主體不同。教育權的主體主要是以國家、機構或組織的身份存在的,受教育權主權是以公民的身份存在的;(2)來源不同。國家教育權是公民所賦予的,是一種權力,是不可以放棄和轉讓的,受教育權是來源於人的生命權,是由於人的存在而存在。
4、簡答教育法學的特徵。
答:(1)教育法學的研究對象具有較強的指向性;(2)教育法學具有較強的社會性;(3)教育法學具有綜合性;(4)教育法學具有邊緣性。
5、簡答教育法學的發展特點。
答:(1)教育法學逐漸從行政法學中脫離出來;(2)教育法學的研究內容更為系統;(3)出現了教育法學的專業學術組織和專業學術雜志;(4)高等師范院校普遍開設教育法學課程;(5)出版教育法學著作。
6、簡答教育法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答:(1)教育法的理論。具體包括教育法學的基本原理、教育權與受教育權的法律性質、教育法律關系、教育法的運行等;(2)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具體包括我國現行教育基本制度體系,學校、教師、學生等教育法律關系主體的地位、權利與義務等。(3)法律責任與救濟。具體包括教育法律責任的含義、構成要件、歸責原則、責任方式,教育法對法律責任的規定,法律救濟等。
7、簡述教育法學與教育學的關系。
答: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教育法學與教育學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它們都是以教育現象為研究對象,但側重點卻有不同。教育法學是為保證教育活動的正常進行,而在教育法律關系、教育機構的管理、教師與學生的權利義務等方面對教育活動進行法律規范的研究。教育學是對各種形式、各種類型、各種模式的教育事實、教育活動、教育問題、教育理論等方面進行的研究。教育法學與教育學從不同的角度對相同客體的不同方面進行了研究,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教育學為教育法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教育法學在對教育法律現象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教育規律等。
8、如何理解教育法的含義?
答: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調整教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對這一定義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首先,教育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其次,教育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這體現了法的強制性的本質特徵。最後,教育法是調整教育活動中各種法律性的社會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