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反避稅法規的作用

反避稅法規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3-04-06 00:36:40

Ⅰ 特別納稅調整有哪些主要內容

法律主觀
新企業所得稅法的亮點之一,是設立了「特別納稅調整」一章,它從實體法的角度,對關聯交易的稅收處理以及其他反避稅措施作出規定,是反避稅的全面立法。新稅法出台後,企業或個人的避稅風險陡增。「獨立交易原則」:違規企業將被重點中國稅務網審計「特別納稅調整」是針對「一般納稅調整」而言的,是稅務機關出於實施反避稅目的而對好山賀納稅人特定納稅事項所作的稅收調整,包括針對納稅人轉讓定價、資本弱化、受控外國公司及其他避稅情形而進行的稅收調整。江蘇省國稅局國際稅處有關負責人介紹說,特別納稅調整的「特別」之處體現在對象、內容、方法等很多方面。原來我國的所得稅法律法規在談到納稅調整時更多的是關注調整的合理性與合法性,以及稅務機關執法的准確性。而新稅法的「特別納稅調整」不僅局限於此,它更多的是針對資本的國際流動,更多地強調企業經濟行為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公平性、合理性問題,拓展和提升了反避稅的理念和領域。有關專家表示,就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實施「特別納稅調整」比「一般納稅調整」的必要性更為強烈。商務部統計數字顯示,自中國加入WTO以後,外商實際投資額增幅高達15%,而外商投資企業的虧損面較高,在盈利企業中微利現象也較為普遍。一位反避稅專家指出,外商投資企業運用各種手段規避所得稅的現象比較嚴重。其中,利用關聯交易中的轉讓定價是重要因素之一。深圳市國稅局國際稅處處長王*遠說,這次新稅法專設一章規定反避稅的有唯廳關問題,力度很大。他說,《稅收征管法》雖然對此有一些規定,但它是程序法,只作了一些方向性的規定。而新稅法則為實體法,為稅務機關深入持久地開展反避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王*遠說,借鑒國際上成功的做法,新稅法制定了很多新的有效的反避稅措施,如防止資本弱化、成本分攤協議、受控外國公司等,為全面維護我國的稅收利益提供了堅強後盾。按照新稅法規定,企業與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的方法調整。這就明確賦予了稅務機關反避稅的權力。據介紹,獨立交易原則,是指沒有關聯關系的交易各方,按照公平成交價格和營業常規進行業務往來遵循的原則,即完全獨立的無關聯關系的企業或者個人,依照市場條件下所採用的計價標准或者價格,來處理其相互之間的收入和費用分配的原則。那麼,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的避稅行為都有哪些類型呢?當前,利用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行為逃避稅收的具體方法一般是:購銷業務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的業務往來作價;融通資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超過或者低於沒有關聯關系的企業之間所能同意的數額,或者利率超過或者低於同類業務的正常利率;提供勞務,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業務往來收取或者支付勞務費用;轉讓財產、提供財產使用權等業務往來,不按照獨立企業之間業務往來作價或者收取費用。據有關稅收專家介紹,根據關聯方業務往來的類型和性質,稅務機關一般會對下列企業是否違背獨立交易原則進行重點稅務審計:(一)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決策權受關聯方控制的企業;(二)與關聯方業務往來數額較大的企業;(三)長期虧損的企業;(四)長期微利或者微虧卻不斷擴大經營規模的企業;(五)跳躍性盈利的企業;(六)與設在避稅港的關聯方發生業務往來的企業;(七)集團公司內部比較,利潤率偏低的企業;(八)巧立名目,向關聯方支付各項不合理費用的企業;(九)利用法定友派減免稅期或者減免稅期期滿,利潤陡降進行避稅的企業等等。如果企業存在這些問題,被稅務審計的風險陡增。新稅法出台後,避稅風險不僅僅存在於跨國企業,還包括「走出去」的內資企業。一位反避稅專家指出,對於反避稅工作而言,原來的反避稅工作一般都是針對外商投資企業而言的,對國內企業進行的反避稅工作幾乎沒有。新稅法出台後情況就不一樣了,「走出去」的內資企業利用轉讓定價等手段避稅也將面臨被稅務機關檢查和調整的風險。**中興通訊公司國內稅務總監許*銳對記者說,隨著經濟的全球化,企業交易的形式日益多樣化,法律也必然日益嚴密。如果「走出去」的內資企業違背獨立交易原則,就有可能被稅務機關立案調查,企業的涉稅風險也隨之加大。**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及商務咨詢師許-柯認為,新稅法的前瞻性在「特別納稅調整」一章中得到充分體現。很多發達國家才有,我國近期還不會出現或者不是很突出的避稅行為都被列入了「特別納稅調整」的范疇內,稅務機關反避稅的手段隨之升級。他認為,對中國而言,這是制度上的一個巨大進步,標志著中國的反避稅工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一般反避稅條款」:堵塞可能存在的制度漏洞針對避稅行為,國際上一般採取兩種反避稅條款。一種是「個別反避稅條款」,相當於我國「特別納稅調整」中提到的轉讓定價、預約定價、資本弱化、受控外國公司等;另一種就是「一般反避稅條款」。什麼是「一般反避稅條款」呢?新稅法第四十七條規定,企業實施其他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而減少其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的方法調整。這種調整就是「一般反避稅條款」。那麼,什麼是「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呢?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條明確指出:「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是指以減少、免除或者推遲繳納稅款為主要目的。」有關稅收專家認為,「不具有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應該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必須存在一個安排,是指人為規劃的一個或一系列行動或交易;二是企業必須從該安排中獲取「稅收利益」,即減少企業的應納稅收入或者所得額;三是企業將獲取稅收利益作為其從事某安排的唯一或主要目的。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則可以斷定該安排已經構成了避稅事實。為什麼要在「特別納稅調整」中專門安排「一般反避稅條款」呢?王*遠解釋說,一部法律不可能把所有事項都列舉進去,也不可能充分預見未來,而這個條款就堵塞了稅法體系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漏洞,也是一種「兜底的辦法」。它的意義在於打擊和遏制違背立法意圖的個別反避稅條款不能規范的避稅行為,在反避稅立法上是史無前例的,為稅務機關搞好反避稅工作提供了法律武器。蘇州市國稅局國際稅處有關負責人認為,把「一般反避稅條款」寫進新稅法是一個創新,使我國的反避稅法律在國際上都處於領先地位,它也是中國稅務機關成熟的重要體現。據了解,目前稅法中明確「一般反避稅條款」的只有德國、澳大利亞、瑞典等少數國家,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等發達國家還沒有規定「一般反避稅條款」,他們更多的是通過「個別反避稅條款」和司法判例來解決避稅問題。在新稅法中安排「一般反避稅條款」有著怎樣的意義呢?有關稅收專家分析說,「一般反避稅條款」體現了稅負公平原則,一些企業單純為了獲取稅收利益而非出於正常的商業目的進行所謂稅收籌劃,對這種行為進行限制和打擊,可以為企業創造更為公平的市場環境。目前,一些納稅人避稅手段不斷翻新,如果不設置「一般反避稅條款」,就會造成法律上的缺失,導致稅收收入的流失。另外,「一般反避稅條款」可以彌補「個別反避稅條款」的不足,有利於增強稅法的震懾作用。在稅收征管實踐中,稅務機關經常會遇到一些企業進行的不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深圳市國稅局國際稅處有關負責人說,一些企業為了達到免稅的目的,每經營兩年往往會「自動消失」。這位負責人舉例說,有一個企業連續幾年零申報,後來終於獲利了,但是在獲利後的第三年初,這家企業就換了牌子,經過重新注冊,繼續享受免稅待遇。這位負責人說,當初他們處理這個問題主要靠與企業協商談判,因為沒有相關的法律對這類企業進行約束。如果這類事情發生在2008年後,他們就可以依法對該企業進行納稅調整。在歐美從事10多年轉讓定價調查與研究的畢馬威大中華區主管史*芬對記者說:「『一般反避稅條款』是國際上通用的反避稅手段,是對『個別反避稅條款』的一種有效補充,它給稅務機關以更大的操作空間,企業避稅的風險也將隨之加大。」**長城開發科技公司財務總監莫*雲對記者說,新稅法出台後,他們對「特別納稅調整」這一章進行了認真的學習。「因為我們是上市公司,如果在稅收上稍有不慎,勢必影響企業的發展。」莫*雲說。在特別納稅調整中,他們覺得最不好把握的就是「一般反避稅條款」,因為這一條比較寬泛,有很多不確定性,企業不是很容易把握。「越是不確定的條款,對企業風險越大。」**華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及商務咨詢師許-柯表示,目前我國企業避稅情況比較普遍,納稅人避稅的方式也多種多樣。由於一般反避稅是個不確定的條款,企業若作了「不合理商業目的」的安排,就等於接近或觸到了「雷區」。他說,「一般反避稅條款」出台後,企業避稅行為受到稅務機關調查的風險將大大增加,企業必須比以往更加謹慎。反避稅罰則:避稅成本不再是零長期以來,關於避稅的法律責任規定一直是我國稅法的空白,這使得納稅人避稅不承擔任何風險,避稅成本幾乎為零,可以說是「不避白不避」。即使被稅務機關調整到位,至少還佔用了稅款。制度上的缺失造成我國過去反避稅措施威懾力不夠。新稅法借鑒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明確了避稅的法律責任。按照新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對稅務機關作出的納稅調整,如果需要補征稅款,應當向企業補征稅款,還要按照稅款所屬納稅年度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加征5%的利息,並且這部分利息不能稅前列支。稅款的所屬期最長可以從調查之日起向前追溯10年。實施條例同時規定,對企業能夠有效地按照相關規定提供資料的,利息可減按基準利率計算。也就是說,按照稅款所屬年度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與補稅期間同期的人民幣貸款基準利率計算,不再加收5個百分點。有關專家解釋說,處罰是稅務機關為提高納稅人稅法遵從度而採取的一種手段,包括對納稅人不遵守納稅程序、不履行納稅義務等行為進行處罰。對轉讓定價行為的處罰,各國做法不盡相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只進行納稅調整,對其因轉讓定價而延期繳納的稅款不加收利息(滯納金)和處罰,如德國、西班牙和芬蘭等國家。第二類是既要進行納稅調整,又要進行處罰,但各國規定的處罰標准不同,如義大利為100%~200%,英國為100%,澳大利亞相對較輕為10%~50%.第三類是既進行納稅調整,又要加收利息(滯納金),還要對其進行處罰。如日本規定,除處以轉讓定價的調整稅額的10%~40%的罰款外,還要加征每年14.6%的違規稅。南非規定,除處最高200%的罰款外,還要為未繳納稅款支付每年15%的利息;荷蘭除處以25%~100%的罰款外,稅款的利息將從該所得稅的納稅年度末起計算到稅收查定之日為止。**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國內稅務總監許*銳對記者說,「特別納稅調整」的處罰性條款對企業來說威懾力是巨大的。有了這個條款,企業不會輕易去冒這個風險。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如果一個上市公司通過不合理的商業行為使凈利潤減少了1000萬元,那麼一旦被稅務機關查證後不僅要補稅1000×25%=250萬元,另外還有5%的加息處罰。更重要的是,公司被稅務機關調查的信息一旦披露,就會直接影響公司的股票價格,進而影響到企業融資和發展,那損失可就大了。如果因為這250萬元的所得稅而使企業發展產生動盪,那簡直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太不劃算了。畢馬威大中華區主管史*芬向記者表示,可以追溯10年的加息處罰可以說是比較重的,如果企業避稅的數額較大,補稅和連續10年的加息足以把企業拖垮。他說,與其要在將來承擔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壓力,企業還不如嚴格按照獨立交易原則進行交易。如果發現自己把握不了的問題及時與稅務機關溝通,爭取稅務機關的理解與支持,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

Ⅱ 國際反避稅的具體措施

對自然人進行國際避稅的約束
1.限制自然人避稅性移居
根據國際公法的一般原則,一國政府不應禁止其公民或居民外僑移居出境。聯合國於1966年制定了關於民事和政治權利的盟約,其中包括個人自由流動在內。許多國家參加了這一盟約。但它並沒有被所有簽字國納入各自的法律體系中,主要是出於保護國家安全,公共秩序等需要,對個人自由流動有所限制。諸如對於有違法偷稅、漏稅、欠稅行為的移居者,有關國家禁止其離境,但是,對於並沒有違法的有避稅意圖的移居者,則不能用禁止離境的簡單方法加以阻止,而只能採取其他手段加以制約。
對以避稅為汪悶動機的自然人的國際遷移,有些國家採取了使移居出境者在移居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其原居住國(國籍國)仍負有納稅義務的措施。如美國有保留追索征稅權的規定。根據美國《國內收入法典》,如果一個美國人以逃避美國聯邦所得稅為主要目的,而放棄美國國籍移居他國,美國在該人移居後的10年內保留征稅權。對其實現的全部美國來源所得和外國的有效聯系所得,按累進稅率納稅;出售位於美國的財產以及出售由美國人發行的股票或債券所實現的收益,被視為美國來源所得。美國稅務當局通過對該人滯留在美國境內的銀行存款、房地產等財產的留置權,實行有效的征管,從其在美國的財產中扣除應納稅款。
2.限制自然人假移居和臨時離境

對自然人以避稅為目的假移居和臨時離境,居住國往往採用不予承認的方法加以約束。例如,英國曾有一個對移居出境的自然人仍保持3年居民身分的非正式規定。該規定限制一個自然人要放棄在英國的居民身份,必須為此提供證據,比如賣掉在英國的房子,並在國外建立一個永久住宅,才能於其離境之日,暫時批准其要求。然後等該人在國外居留至少一個完整的納稅年度,如果在這段時間內對英國的任何訪問天數全年累計不超過3個月,那麼,才正式認定其移居。否則,對其放棄英國居民身分
要求的批准決定要延期3年。在這3年內,將仍視為英國居民征稅。待3年屆滿,再參考在這一段時間內實際發生的情況作出決定。
對於採用臨時離境方式來避免達到法定居住天數的避稅方法,有的國家採用對短期離境不予扣除計算的對策。有的國家則採用將前一、二年實際居住天數按一定比例加以平均,來確定某個人在本年是否達到居住天數標准。
3.限制自然人利用避稅地公司積累所得
為了防止納稅人利用在國外低稅或無稅條件下積累所得和財產進行避稅,若干發達國家制定了一些有關反避稅法律條文。
①英國的享枯寬有權規定。英國稅法中規定,凡是對英國境外 「人」的所得有「享有權」的英國居民,應在英國就享有的國外所得納稅。「享有權」適用於下列情況:第一,不論是否以所得的形式表現出來,事實上是由某人支配的所得;第二,收到或應計的所得,這類所得起到了增加個人持有資產的作用;第三,個人收到或有權收到的各種所得或貨幣收益;第四,個人通過行使一種或多種權力就可得到的收益;第五,個人能以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控制所得的運用。這種「享有權」的規定非常廣泛,使得一個英國居民在許多情況下,要就其在另一稅收管轄權下擁有的所得納稅,而不論他的這筆所得是否匯回英國。
②法國對利用避稅地公司避稅的規定。《法國稅收總法典》規定,一個在法國定居或開業(包括只在法國開業,而不在法國定居)的人提供服務的報酬,而由一個在國外定居或開業的人獲取。如果符合下列條件之一,應由前者在法國納稅。第一,獲取服務報酬的人,是由法國納稅人直接或間接控制;第二,不能證明獲取服務報酬的人是主要從事工商活動,而非提供服務;第三,獲取服務報酬的人,是在低稅負國家或地區定居或開業。
③美國對個人控股公司未分配所得余額徵收懲罰稅。個人控股公司是指在納稅年度的後半年中任何時間內,其股票價值50%以上直接或間接為五個或更少的人(包括非美國人)所擁有,其消極所得在調整所得中達到一定比例的公司。對這種公司,除了徵收正常的公司稅外,再對其應分配而未分配的「累積盈餘」比照個人所困敗彎得稅最高稅率徵收一道懲罰性所得稅。這種個人控股公司稅主要針對個人的三種避稅方法。第一,為了躲避個人所得稅比公司所得稅稅率高的那部分差額負擔,便組建一個公司來持有個人的投資證券,使個人的利息和股息所得轉變為公司的應稅所得,從而可以按較低的公司稅稅率納稅。第二,將個人的勞務所得,轉給一家公司。比如某個人組建一家公司,使自己成為該公司的雇員。由公司出面與服務需要方簽定合同,個人只負責提供服務,而由公司收取服務收人,公司支付給個人的薪金少於賺取的服務收入,通過這種方法,個人可以成功地將某些收入轉給公司,使其按較低的公司稅稅率納稅。第三,利用公司營業活動扣除的好處。如個人將其遊艇、賽車或渡假別墅等財產,連同其投資一並轉給公司,使與個人財產有關的費用,象上述財產的維修保養費等,由非扣除性費用轉化為可扣除性營業費用,用以沖減營業所得,而獲得少繳所得稅的好處。
對法人進行國際避稅的約束
1.限制遷移出境
英國在稅法中規定,在沒有得到財政部允許的情況下,英國公司不能向避稅地遷移和轉移部分營業,或建立一個避稅地子公司。違反者將受到嚴厲處罰,包括對當事人的2年監禁、總額為應納稅額3倍的罰款。
2.限制轉移營業和資產
英國在稅法中,除了約束法人的直接遷移外,還規定居民公司將貿易或經營轉讓給非居民,居民母公司允許非居民子公司發行股票或出售債券以及售出子公司等行為,也必須事先得到財政部的批准,否則將受到處罰。
3.限制利用公司組建、改組、兼並或清理避稅
在法國,當改組涉及法國公司被外國公司合並,或者法國公司以其資產繳付換取外國公司的股份時,應按適用於合並的一系列稅務規定執行,並須經法國財政部批准。本期應納稅利潤仍由被合並公司承擔納稅義務,對合並前的虧損也准予核銷。但是,所轉讓的資產必須保留在法國境內,並必須列入外國公司在法國的分支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中。
4.限制改變經營形式
美國規定,對本國公司在國外以分公司形式從事經營的初期損失,允許從美國公司的盈利中予以扣除;但國外分公司如有盈利而改變為子公司,仍須責令美國公司退還以前的扣除額,以防止通過改革經營形式,從損失扣除和延期納稅兩方面獲利。
為了防止將股東投資改變為舉債,以增加利息費用扣除,減輕稅負,一些國家在稅法中明確規定了債務與產權的比率,不得超過3:1或5:1等,超過這一比率的債務所支付的利息不予扣除。
5.在稅收征管與稅務司法中運用「實質重於形式」的原則
「實質重於形式」是指法律上承認形式合法而實質上違背立法意圖的行為和安排。這一原則運用在對避稅問題的處理上,意味著對那些符合法律要求,但卻沒有充分商業理由的公司和交易,將不被承認。在形式上以公司名義進行的交易,依事實可能被認定為個人的行為。稅務當局查出有造假避稅交易,有關合同或交易將被宣布為無效。
對濫用稅收協定的約束
各國限制濫用稅收協定的措施,大致有以下幾種方法。
1.節製法
節制同那些實行低稅制的國家或易於建立導管公司的避稅地國家(如列支敦斯登、摩納哥、巴拿馬等)簽訂稅收協定,因為稅收協定濫用往往是藉助於在這類國家中建立導管公司來實現的。
2.排除法
將締約國另一方被課以低稅的居民公司(如控股公司),排除在享受協定優惠待遇的范圍之外。
3.透視法
將享受稅收協定優惠的資格不限於公司的居住國,而是要透過法律實體看其股東的居住國。它不考慮名義股東而是考慮受益人,即最終接收股息人的居住國。
4.承受稅收法
該法給予協定優惠應以獲自一國的所得,在另一國必須承受起碼的稅負為基礎。其目的是為了避免同一筆所得,在締約國雙方均不納稅。
5.渠道法
該法限制一個公司一定比例的毛所得,不得用來支付不居住在締約國任何一方的個人或公司收取的費用。否則,該公司付出的股息、利息、特許權使用費不給予協定優惠。這是一種針對踏腳石導管公司的對策。
6.真實法
該法規定特許條款,來保證真實交易不被排除在稅收協定優惠之外。這些條款包括:建立公司的動機、公司在其居住國的經營交易額、公司在其居住國的納稅額等。除非建立一個公司的動機具有充分的商業理由,公司在居住國有大量的經營業務,公司在居住國繳納的稅款超過要求的扣除額等,否則,不給予該公司協定優惠。

Ⅲ 什麼是稅收籌劃,它的作用是什麼

「稅收籌劃」又稱「合理避稅」。
它來源於1935年英國的「稅務局長訴溫斯特大公」案。
當時參與此案的英國上議院議員湯姆林爵士對稅收籌劃作了這樣的表述:「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
如果依據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繳稅,那就不能強迫他多繳稅收。
」這一觀點得到了法律界的認同。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稅收籌劃的規范化定義得以逐步形成,即「在法律規定許可的范圍內,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事先籌劃和安排,盡可能取得節稅(TaxSavings)的經濟利益。
」 主要內容 (一)避稅籌劃 是指納稅人採用非違法手段(即表面上符合稅法條文但實質上違背立法精神的手段),利用稅法中的漏洞、空白獲取稅收利益的籌劃。
納稅籌劃既不違法也不合法,與納稅人不尊重法律的偷逃稅有著本質區別。
國家只能採取反避稅措施加以控制(即不斷地完善稅畝配帶法,填補空白,堵塞漏洞)。
(二)節稅籌劃 是指納稅人在不違背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稅法中固有的起征點、減免稅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通過對籌資、投資和經營等活動的巧妙安排,達到少繳稅甚至不繳稅目的的行為。
(三)轉嫁籌劃 是指納稅人為了達到減輕稅負的目的,通過價格調整將稅負轉嫁給他人承擔的經濟行為。
(四)實現涉稅零風險 是指納稅人賬目清楚,納稅申報正確,稅款繳納及時、足額,不會出現任何關於稅收方面的處罰,即在稅收方面沒有任何風險,或風險極小可以忽略不計的一種狀態。
這種狀態的實現,雖然不能使納稅人直接獲取稅收上的好處,但卻能間接地獲取一定的經濟利益,而且這種狀態的實現,更有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與規模擴大。
基本途徑 (一)選擇低稅負方案 即在多種納稅方案中選擇稅負低的方案,也就意味著選擇低的稅收成本; (二)滯延納稅時間 納稅期的滯延,相當於企業在滯延期內得到一筆與滯延稅款相等的政府無息貸款。
意義 (一)有利於企業經濟行為有效率的選擇,增強企業競爭能力 1、有利於增加企業可支配收入。
2、有利於企業獲得延期納稅的好處。
3、有利於企業正確進行投資、生產經營決策,獲得最大化的稅收利益。
4、有利於企業減少或避免稅務處罰。
(二)有利於實現國家稅法的立法意圖,充分發揮稅收杠桿作用,增加國家收入。
1、有利於國家稅收政策法規的落實。
2、有利於增迅蘆加財政收入。
3、有利於增加國家外匯收入。
4、有利於稅收代理業的發展。
原則 (一)不違背稅收法律規定的原則。
(二賣配)事前籌劃的原則。
(三)效率原則。
來自網路。

Ⅳ 反避稅措施

國家越發達,反避稅力度越強
市場經濟越發達,法律體系越完備,對避稅的打擊力度越大。美國是世界上反避稅打擊力度最大的國家。美國規定,企業避稅(所得稅)凈額達500萬美元以上的,除如數追繳外,還將處以20%—40%的罰款;對來自避稅港的企業,採用不同於其他地區企業的稅收條款等。不僅如此,在11萬聯邦稅務人員中,數百人專門從事反避稅工作。同時,美國還擁有一支精乾的稅務警察隊伍,把避稅當成偷稅一樣嚴厲打擊。對於避稅中最常用的轉讓定價,美國總結出三類調整轉讓定價的方法:比較價格法,即從審查具體交易項目的價格入手,把不合理的價格調整到合理的市場正常價格,從而調整應稅所得;比較利潤法,即從利潤比較入手,從而推斷轉讓價格是否合理,把不正常的應稅所得調整到正常的應稅所得上;預約定價製法,即納稅人事先將其和境外關聯企業之間的內部交易與財務往來所涉及的轉讓定價方法向稅務機關申報,經稅務機關審定認可後,作為計征所得稅的會計依據,並免除事後對內部定價調整的一項制度。

我國對三資企業的反避稅措施

為了維護國家的權益,貫徹公平稅負、平等競爭的原則,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一、制定反避稅的法律
開展反避稅工作,必須有法律依據。因此,國家稅務總局應參照國際上的通常做法,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的法規體系和措施體系,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對此,我們應該借鑒,以制定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反避稅法規。
在一般條款中,注意准確地使用文字,盡量堵塞漏洞。比如,對納稅客體的表述,採用經濟概念,而不用法律概念。因為前者內涵廣泛、適用性強、後者則顯得狹窄、刻板。像對應稅所得,可以明確規定為」來自營業企業的任何種類的所得」。對可扣除成本,明確規定為」正常營業過程中發生的全部成本」。這樣就好比一張大張的羅網,所有要捕的魚都盡在其中。另一方面,對一些稅源大或容易避稅的項目,可以採用專門列舉的辦法,做到在法律解釋上不給納稅人留下模稜兩可的空子。這就好比一把鉤
子,把網中或是分量重、對稅收有舉足輕重影響的,或是活動能力強、容易逃出網的魚,再一條條用鉤子鉤住。
對容易避稅,而且用一般條款又難以控制的項目,採用在一般條款外再另設一條附加准則辦法。可以參考美國《國內收入法典》第367條的附加准則:」這類交易不是根據其主要目的在於避免聯邦所得稅的計劃進行的」。也就是說,公司的交易必須被稅務當局認為其目的並不主要是避稅,否則,便不適用該准則的規定。
在反避稅法規中,既要明確納稅人有舉證的責任,即納稅義務人要向稅務機關提供與納稅有關的資料、文件等,又要授予稅務機關核定納稅人應交稅收的權力,堅持依法治稅,以確保國家稅收及時足額入庫。
二、國家稅務總局建立信息庫
由於各地稅務機關收集的信息有限,而反避稅工作又離不開信息資料,國家稅務總局如果能在管期內建立信息庫,為全國稅務部門提供有關信息,必然會推動反避稅工作的開展。這個信息庫可收集國內國外的產品價格信息、主要原材料價格信息、設備特許權使用費的價格信息、國外個人收入水平的信息等等。
三、對未違法的避稅行為進行引導,堵塞漏洞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納稅人的行為並沒有違反稅收法規,少納稅款只不過是通過對稅收負擔的優化選擇而實現的,譬如迴避征稅管轄權、選擇低稅點、利用稅收優惠待遇等,都屬於此,在法律上應當允許。補救的對策只能在實行正確的稅收導向,堵塞可能發生的漏洞。比如,對減免期終了的企業,通過分設或更換牌號,重新享受新辦企業優惠,稅法上應當規定有準許和不準許的明確界限。對新開辦的企業,允許其虧損兩至三年,過期還未盈利的,按企業所得額進行調整等等,必須有明文規定,以便征納雙方有據可循,共同遵守。
四、對帶有欺騙性的避稅行為,申明正常交易標准
納稅人的有些行為表面上沒有觸犯稅收法規,但實質上是採取欺詐的手段,有意違反市場的公平交易原則,鑽稅法的空子,以達到逃避稅收的目的。濫用稅收協定、轉讓定價、騙取出口退稅等均屬於此類。
借鑒國際經驗,可以針對不同的交易類別,分別規定」正常交易標准」:
(1)相關聯企業間的貸款利率,按沒有關系的雙方在獨立進行借貸往來中使用的利率。必要時可規定上下浮動的幅度。
(2)相關聯企業之間提供勞務,勞務費的收取標准按沒有關系的雙方提供勞務活動時的費用收取標准執行。勞務費的成本應包括工薪、材料等直接成本和管理費輔助費等間接成本。
(3)相關聯企業之間租賃有形財產,租賃費收取標准執行沒有關系的雙方之間的正常往來中用相同的或類似的財產所支付的租費標准。
(4)相關聯企業之間發生的無形資產的使用或轉讓,其特許權使用費收取標准也應按沒有關系的雙方之間的計費標准。如無同類業務可資比照,可以按照競爭性出讓人要價或承讓人的出價,原則上都應包含利潤因素。
(5)相關聯企業之間貨物購銷,按照無關聯企業之間的可比價格,即採取所謂」比較價格法」。如無比較價時,採取倒扣價格法、成本加利法或稅務當局核定價格法處理。
當稅務局對企業提供的數據真實性表示懷疑時,有權讓國外的會計師事務所或公證機關給予公證。
五、堅持轉移利潤的責任人或受益人負有舉證和補稅義務的原則
在反對關聯公司轉移利潤的斗爭中,既要積極,又要注意和考慮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國際資本向成本低的地區轉移是客觀規律,在制定反避稅措施時,既要注意其轉移利潤,損害我國權益的一面,也要考慮引進外資對社會發展的綜合效益。在採取的措施上,注重掌握充足的證據。
從我國當前外商投資企業轉移利潤的實際看,外國公司主要是利用我國企業對國際市場行情不熟、信息不靈、沒有獨立的購買材料及銷售產品渠道等弱點,控制企業銷售權轉移利潤。而轉移利潤的受益人是合營、合作企業的外方,而不是合營、合作企業本身,更不是合營、合作企業的中方。如果反避稅措施只對合營、合作企業本身實施,有可能將這部分應由外方承擔的稅負轉嫁到中方頭上,最終仍是損害國家或集體利益,也使中方難以接受。因此其責任人或受益人有舉證和補稅的義務。
六、正確確定外商承包工程應納稅所得額
如何確定公司在我國境內承包工程的應納稅所得額,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稅務機關不應僅停留在對外國公司如何扣除材料、如何提高利潤率核定水平進行征稅的基礎上,因為稅務機關按照材料供應的實際發生額,在征稅時予以扣除,是不現實的,稅務機關對外國公司代購工程材料的實際發生額無從考查和掌握,要獲得材料的實際價格和費用的真實情況難度很大。而且由於外國公司轉移利潤後的勞務費水平基礎低,稅務機關對其核定的利潤率水平再高,也難以達到准確合理征稅的目的。因此,應要求外國公司所承包工程項目的工程材料價格和工程設計、裝修、安裝價格,符合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正常交易價格。
首先,對於一個工程項目,不論外國公司是獨自承包,還是以不同公司的名義分項承包,都應將工程材料和工程設計、裝修、安裝視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就整個工程項目征稅。稅務機關不應局限在只對外國承包公司核定利潤率的基礎上,要按市場價格對工程價款進行核定、調整,然後就其征稅。
其次,國家應在國內同行業的一般收費標準的基礎上,結合外國的工程管理費和勞務費高於國內同行業的特定因素,分類分項地制定一個基本設計、裝修和安裝的收費標准,以使各地稅務機關掌握,並參照執行。
七、加強對企業外方借款、用款的掌握
稅務機關要通過制定有關政策,對此做出明確的規定。合資企業應將其外方年終應分得的利潤與其外方從企業內的借款區分開來,不得以利潤頂借款、躲避稅收。另外,國家各級稅務部門之間以及稅務與銀行之間要有力地配合和緊密地銜接,建立必要的查詢監督制度。對外方分得的利潤暫不匯出境外的,各地稅務機關要通過有關資料的傳遞,掌握其轉移資金的流向,一旦發現被提取和兌換,並可能流向境外時,應立即對該筆資金硬性凍結、強行扣稅後才可放行。
八、要加強國際稅收協作
在與國際避稅的斗爭中,面對在廣闊的國際背景中進行活動的對手,許多國家逐漸認識到,僅靠本國的力量,單槍匹馬去禁止,難以收到預期效果,只有通過加強政府間的雙邊合作和開展更廣泛的多邊合作,組成反國際避稅同盟,協同行動,才有可能在這場避稅與反避稅的長期較量中取得勝利。
在國與國稅收協定中,要規定防範濫用協定的條款,明確調整聯屬企業應稅所得的具體程序,並加強稅收情報的交流。要注意的是,世界各國由於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以及稅收政策目標的不同,反避稅的態度也是不同的。我國對外締結稅收協定時,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結合,不能拘泥於一種模式。
九、密切涉外經濟部門的橫向聯系,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做好反避稅工作
[案例一百二十三]
南昌市的華偉工具有限公司由外方負責生產經營,連年無利可圖。從1995年起,中方股東單位決定由外方承包合營公司50萬元利潤,否則由中方負責合營公司的生產經營,外方權衡利弊後決定承包。實際執行下來,195年該公司虧本9萬元,由於外方掌握著合營公司原材料和產品的定價權,實際盈利已被外方通過產品的定價而轉移。因此,外方同意彌補虧損,並如數上交承包利潤。
外商避稅手法高超,情況復雜,涉及面廣,只靠稅務部門是難以防範的。在引進外資的全過程中,包括立項、可行性研究、協議、合同的簽定和執行,各有關部門都要注意不能留下外商避稅的空子。
十、提高稅務審計水平
在稅收征管過程中,提高稅務審計水平是發現和杜絕偷漏稅與避稅行為的重要環節。各國除了積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統計技術提高稅務審計的質量外,一些國家稅務當局在實踐中還創造了許多方法來查明不正當的申報或虛假的賬簿和賬戶。
十一、加強稅務機關的處置權
根據國外反避稅立法經驗,應該明確地規定稅務機關的處置權。因此,必須規定:稅務機關在掌握充分的資料和確鑿證據情況下,如果納稅人不與稅務機關配合,稅務機關有權自行確定交易價格,並調整利潤,並擁有充分的處置權。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避稅行為的處罰措施。如果對避稅行為僅僅是重新調整其利潤,重新計算其應納稅所得額,據以重新征稅,這遠遠不夠,因為這對避稅的企業和准備避稅的企業沒有強有力的威懾作用。所以,我們在制定避稅罰則時,應根據納稅人避稅行為引起的應
納稅所得額減少的程度不同而給予不同的處罰。
十二、要加強反避稅工作的領導
要經常總結反避稅工作的經驗,搜集整理反避稅的典型案例,加強對涉外稅收人員的培訓工作。從現在起就應加緊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以便早日實現稅收管理電腦化。
另外,還應充分發揮我駐外機構在反避稅中的作用,及時在所在國搜集有關情報、資料,並向我稅務機關提供,稅務機關在可能的情況下,也可以派員去國外協同我駐外機構進行專項調查,以確保國家的權益不受侵犯。

http://www.caishuifa.cn/html/swjc/jcff/2007-2-10/07-2-8-2czwndz8.html

Ⅳ 如何加強當前企業所得稅征管工作

加強企業所得稅征管的措施

(一)堅持依法治稅,確保企業所得稅政策的落實

新的企業所得稅稅法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是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法律級次都很高,對新法的執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嚴肅的態度、嚴格的標准、嚴謹的措施,將依法治稅的思想貫穿於新企業所得稅法實施過程當中。一是要全面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認真落實企業所得稅各項政策,進一步完善企業所得稅管理與反避稅制度及手段,逐步提高企業所得稅徵收率和稅法遵從度。深入貫徹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執行好新企業所得稅法,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嚴禁擅自製定或者變通與新企業所得稅法不符的政策規定,自覺抵制干預企業所得稅執法的行為。二是要對現行企業所得稅政策進行全面清理,凡不符合新稅法統一規定的,2008年1月1日起一律停止執行。要逐步建立易於操作的企業所得稅制度體系,為依法行政提供製度保障。三是要加強稅收執法監督,深入推進稅收執法責任制,加強所得稅稅收執法檢查,加大執法過錯追究力度,全面規范稅收執法行為。

(二)拆棗進一步完善企業所得稅管理崗責考核體系

完善企業所得稅管理崗責考核體系,形成分工明確、指導有力、管理到位、上下協作、獎罰分明的工作機制。要推進國地稅聯動、與外部門間配合、國際性合作的協同配合機制建設,加大稽查和打擊偷逃企業所得稅力度,推進反避稅等工作。要重視中介機構在加強企業所得稅管理與反避稅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對中介機構的監督和管理,藉助中介機構等社會力量提高企業所得稅管理與反避稅水平。

(三)加快企業所得稅信息化建設,提升科技含量

按照金稅三期工程的總體要求,加強企業所得稅信息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信息化保障。一是加快符合企業所得稅管理需要的專項應用功能建設,完善綜合征管信瞎含息系統,強化企業所得稅稅源監控、審核審批、台賬管理、納稅評估、收入預測分析、統計查詢等模塊的功能,對企業所得稅實行全磨御笑面的信息化管理。二是抓緊推廣應用匯總納稅信息交換平台。明確總分機構主管稅務機關之間的信息交換職責,規范交換信息的內容、格式和時限。各省局將所轄總分機構的所有信息按規定打包上傳總局,由總局清分到有關稅務機關,實現總分機構主管稅務機關之間的信息即時互通和共享。三是開發包含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其附表和企業財務會計報表等基礎信息的採集軟體,加快制定相關業務、技術和數據標准。

(四)強化企業所得稅隊伍建設

各級稅務機關都要切實加強企業所得稅管理與反避稅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人才隊伍保障。一是要合理配置人力資源。二是要分層級、多途徑培養實用型的專業人才。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企業所得稅管理工作應在繼續堅持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前提下,全面推行專業化管理。專業化管理就是要根據企業所得稅納稅人的實際情況和管理的不同特點,通過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企業所得稅管理專業人才隊伍,充分運用其掌握的企業所得稅專業技能,探索實施以分行業管理和分規模管理為重點的分類管理,達到加大管理力度和強化管理深度的目的。三是要保持人才隊伍活力和穩定。

(五)根據稅源狀況,實行分類管理

分類管理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基本方法。重點是針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企業和企業的不同事項的特點,科學進行分類,合理配置征管力量,採取不同管理方法,加強薄弱環節的管理,以體現專業化管理的要求。

分行業管理要求各地稅務機關詳細掌握本地區企業的行業分布情況,針對不同行業生產經營和財務會計核算的不同特點,採取不同的企業所得稅管理辦法。分規模管理要求各地稅務機關科學分配企業所得稅管理力量,對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實施分層級管理,將管理重點放到大型企業上。同時考慮到大型企業尤其是特大型企業往往跨地域經營,基層稅務機關難以組織實施跨地域納稅評估和日常稅務檢查的情況,應探索省市以上稅務機關對跨地域經營的大型企業負責納稅評估和日常稅務檢查等管理職責。分行業管理和分規模管理相互聯系,應因地制宜,綜合運用。

匯總納稅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民辦非企業單位、減免稅企業、異常申報企業,不同於一般企業,因此,在管理上不僅要引起稅務機關的足夠重視,而且要根據不同企業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防止出現管理漏洞。企業合並、分立、改組改制、股權轉讓、債務重組、資產評估以及接受非貨幣性資產捐贈等事項,一般比較復雜,具有不確定性,稅收管理難度較大,要實行企業事先報告和稅務機關跟蹤管理制度,切實加以管理。

非居民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對象是外國居民、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的跨國經濟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所得,稅源具有流動性大、隱蔽性高的特點,稅收收入易流失,稅收征管難度大,在多數國家被列為稅收征管高風險領域。為此,要建立健全非居民企業所得稅稅源日常監控機制,把握其流動規律,重點要加強對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稅收管理、預提所得稅管理以及非居民企業承包工程與提供勞務稅收管理,防範稅源流失風險。

(六)優化企業所得稅納稅服務

優化服務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基本要求。重點是突出服務特色,創新服務措施,真正達到降低納稅成本、提高納稅遵從度的效果。

要根據企業所得稅政策復雜、涉及環節多、管理難度大、稅源國際化等特點,緊密結合當地企業的實際,在企業所得稅管理的各個環節,分別採取加強和改進服務的針對性措施。要加大企業所得稅政策宣傳輔導的力度,幫助企業正確理解各項政策和優惠;要嚴格按照規定簡化減免稅、財產損失等事項的審批、審核程序,提高效率;要推行電子申報,提高企業財務信息採集效率;要加強國際稅收交流與合作,為跨國納稅人提供更多、更及時、更准確的有效幫助。

(七)進一步核實稅基,加強稅源管理

核實稅基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核心工作。重點是在夯實稅源管理基礎上,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加強收入、扣除項目、關聯交易和企業清算管理,確保企業所得稅稅基真實、完整和准確。

稅源管理是核實稅基的基礎。應抓住企業登記、納稅人認定、重要涉稅事項、重點稅源管理、跨國稅源管理、引導企業建立健全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等環節,提出管理要求。收入管理和扣除項目管理是核實稅基的兩個關鍵環節。要通過完善不同收入項目的確認原則和標准,以發票等各種憑據為抓手,利用稅收綜合征管信息系統,加強收入管理。通過分行業規范企業成本歸集內容、扣除范圍和標准,嚴格查驗據以扣除的憑證,加強費用扣除審核,對跨年度收入和扣除項目實行台賬管理,規范財產損失扣除管理等措施,加強稅前扣除管理。

關聯交易管理和清算管理是核實稅基不可忽視的內容。特別是在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較多、稅負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加強關聯交易管理更加重要。稅務機關要通過拓展關聯交易信息、健全關聯交易台賬、加強關聯交易行為審核、建立聯合檢查制度等方法來強化關聯交易管理。清算是企業注銷前所得稅管理的最後一道關口,要通過及時掌握企業清算信息,規范企業所得稅清算申報,加強清算後續管理等措施,切實強化清算管理。

(八)完善匯算清繳工作,提高申報質量

匯算清繳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關鍵環節。重點是抓住預繳申報、匯算清繳全程管理等環節,保證企業所得稅申報的准確性和稅款繳納的及時性。

分月或者分季預繳、年終匯算清繳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一個顯著特點。預繳稅款是年度終了後匯算清繳的基礎,預繳規范准確,就有利於保證匯算清繳質量。預繳的關鍵在於根據企業實際經營和財務會計核算情況,依法確定企業的預繳期限和方法,及時催報催繳,提高預繳申報的准確率和入庫率。匯算清繳的全程管理關鍵要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匯算清繳前,主要做好減免稅、財產損失等審批工作和政策宣傳輔導工作;二是受理年度納稅申報,著重加強對企業納稅申報表和附送資料的審核控制;三是匯算清繳統計匯總,要認真做好匯算清繳的統計分析和總結工作。在匯算清繳管理過程中,稅務機關要注意發揮中介機構在提高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質量方面的積極作用,對企業按照法律法規規定或者自願原則下出具中介機構的審計鑒證報告進行認真審核。

(九)強化評估工作,提升征管水平

強化評估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有力手段。重點是對企業的所得稅納稅申報的真實性進行審核,及時發現疑點並進行相應處理。關鍵是要夯實評估基礎,完善評估機制,建立聯評制度。

夯實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基礎,就是要求全面、完整、准確採集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和第三方的涉稅信息,搭建行業評估指標體系及其峰值和評估模型。完善納稅評估機制,就是要求綜合比對分析各種數據後科學選擇評估對象,綜合運用各種比較分析方法進行評估,對企業疑點和異常情況作出具體分析判斷,並嚴格按程序對評估結果進行處理;著重構建重點評估、專項評估、日常評估相結合的企業所得稅納稅評估工作體系。建立聯評制度,就是要求建立企業所得稅與流轉稅及其他稅種的聯合評估、跨地區聯合評估和國、地稅聯合評估的工作制度。

(十)積極防範避稅

防範避稅是企業所得稅管理的重要內容。重點是通過完善反避稅工作制度和業務規程,建立反避稅與日常管理工作的協調配合機制,深入開展反避稅調查,有效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要嚴格貫徹執行反避稅法律法規和操作規程,完善集中統一管理的反避稅工作機制,促進規范調查分析、加大案件調整補稅力度,不斷提高反避稅調查質量。要促進全國各地之間以及國稅與地稅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對於重點避稅嫌疑企業或行業深入開展全國聯查,形成反避稅工作合力,有效發揮反避稅的威懾作用。要加強反避稅與企業所得稅日常管理及其他稅收征管工作的協調配合,加強國際稅收情報交換,拓寬可比信息來源,強化反避稅信息基礎建設。要做好反避稅結案企業的跟蹤管理,監控其關聯交易定價水平和利潤水平,防止再出現避稅問題。要穩步開展預約定價安排的談簽,積極參與和協定國家就轉讓定價對應調整和雙邊預約定價安排的雙邊磋商,避免國際雙重征稅。要認真落實成本分攤協議、資本弱化、受控外國企業和一般反避稅措施,及時發現執行中存在的問題,不斷總結經驗,全面提高反避稅管理水平,切實維護國家稅收權益。

熱點內容
勞動法規定請病假 發布:2025-01-12 17:52:36 瀏覽:786
黨紀處分條例2015 發布:2025-01-12 17:17:05 瀏覽:932
欠條手寫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2 16:17:19 瀏覽:757
八方啟航法律碩士 發布:2025-01-12 14:51:14 瀏覽:448
四川省最新勞動法 發布:2025-01-12 14:45:11 瀏覽:736
行政法中的連帶責任 發布:2025-01-12 14:44:59 瀏覽:884
法治對稱性 發布:2025-01-12 14:08:01 瀏覽:94
燃放煙花爆竹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2 14:07:58 瀏覽:971
律師馬樹立 發布:2025-01-12 13:46:24 瀏覽:10
大竹縣律師 發布:2025-01-12 13:07:20 瀏覽: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