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爭端條例
㈠ 聯合國的條例與法律,詳細
太多了,大部分是公約,主要是公約:
2006年
2006年12月6日
殘疾人權利公約(見附件一)
2006年7月27日
關於打擊非法葯物的區域合作和相關事項的巴庫協定:二十一世紀展望
2006年6月29日
保護所有人免遭強迫失蹤國際公約
2005年
2005年11月22日
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任擇議定書
2005年12月9日
聯合國國際合同使用電子通信公約
2005年4月15日
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
2005年4月15日
粗暴違反國際人權法和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行為受害者享有補救和賠償權的基本原則和准則
2005年4月15日
關於在涉及罪行的兒童被害人和證人的事項上堅持公理的准則
2004年
2004年12月16日
聯合國國家及其財產管轄豁免公約
2003年
2003年11月21日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A/RES/58/4]
2003年8月4日
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跨國公司和其他工商企業在人權方面的責任准則草案[E/CN.4/SUB.2/2003/12/REV.1]
2004年3月11日
聯合國與世界旅遊組織間的協定[A/RES/58/232]
2003年5月6日
聯合國和柬埔寨王國政府關於按照柬埔寨法律起訴在民主柬埔寨時期實施的罪行的協定草案(見附件)[A/57/806]
2003年5月7日
以色列-巴勒斯坦沖突的永久性兩國解決辦法基於表現的路線圖(見附件)[S/2003/529]
2002年
2002年11月1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商事調解示範法》(見第6頁附件)[A/57/562]
2002年9月25日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任擇議定書草案[E/2002/23]
2002年9月25日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E/2002/23]
2001年
2001年5月22日
《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 [A/RES/55/25 附件一]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預防禁止和懲治販運人口特別是婦女和兒童行為的補充議定書 [A/RES/55/25 附件二]
2001年1月8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打擊陸、海、空偷運移民的補充議定書 [A/RES/55/25 附件三]
2001年3月20日
聯合國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公約關於打擊非法製造和販運槍支及其零部件和彈葯的補充協定書[A/55/383/Add.2]
2001年3月15日
馬其頓共和國與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間劃界協定[A/56/60]
2001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私人融資基礎設施項目法律指南
2000年
2000年2月25日
《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 [A/RES/54/109]
2000年2月24日
哥斯大黎加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4/766]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軍備轉讓國際行為守則)
2000年2月29日
羅馬尼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4/781]
《東南歐睦鄰關系、穩定、安全和合作憲章》
2001年3月16日
《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沖突問題和關於買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製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 [A/RES/54/263]
1999年
1999年10月15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任擇議定書 [A/RES/54/4]
1999年7月28日
關於採取統一措施以管制用於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非法製造的前體及其他化學品的國際貿易的勒克瑙協定 [E/1999/INF/2/Add.2]
1999年7月29日
巴西和美利堅合眾國常駐裁軍談判會議代表致會議秘書長的信 [CD/1591]
《在獲得常規武器方面實現透明的美洲公約》
1999年3月11日
1999年國際扣船公約草案 [A/CONF.188/L.2]
1999年1月20日
國際談判原則和准則草案 [A/RES/53/101]
1998年
1998年9月10日
《關於在國際貿易中對某些危險化學品和農葯採取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約》(2004年2月24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環境規劃署宣布該公約生效)
1998年3月31日
巴布亞紐幾內亞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287]
1. 《關於布干維爾和平、安全和發展的林肯協議》(見附文一)
2. 《伯納姆停火協定》(見附文二)
1998年2月25日
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166]
聯合國與伊拉克共和國諒解備忘錄
1998年3月11日
中非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 [S/1998/219]
中非共和國民族和解公約(見附錄)
1998年2月18日
進一步促進和鼓勵人權和基本自由,包括委員會的工作方案和方法問題 [E/CN.4/1998/53/Add.2]
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見附件)
1998年10月22日
消除國際恐怖主義的措施工作組的報告 [A/C.6/53/L.4]
主席之友提議的訂正案文《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的國際公約》草案(見附件一)
1998年2月10日
哈薩克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 [A/52/791]
1. 聯合國國際葯物管制規劃署執行主任和阿加汗發展組織代表會議的議定書(見附件二)
2. 關於在管制麻醉葯品和精神葯物及其先質的非法生產販運和濫用方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議定書(見附件三)
1998年3月26日
《國際海底管理局特權和豁免議定書》(見附件) [ISBA/4/A/8]
1998年9月15日
聯合國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的合作和關系協定[A/RES/52/251]
1998年11月24日
聯合國國際夥伴關系基金會 [A/53/700]
1. 聯合國與聯合國基金公司的協定(見附件一)
2. 聯合國基金公司核准供資的項目(見附件二)
1998年7月14日
哈薩克和俄羅斯聯邦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A/52/983]
1. 1998年7月6日俄羅斯聯邦總統和哈薩克共和國總統的聯合聲明(見附件一)
2. 俄羅斯聯邦和哈薩克共和國關於劃定裏海北部邊界以便對其底土行使主權權利的協定(見附件三)
1998年11月25日
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和克羅埃西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A/53/702]
1. 《克羅埃西亞共和國和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聯邦建立特殊關系協定》(見附件一)
2. 《經克羅埃西亞領土自由進出普洛切港和經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領土自由進出內烏姆的協定》(見附件二)
1998年6月2日
秘書長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506]
執行停火協議--《林肯協議》附件一(見附件)
1998年11月3日
奈及利亞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1028]
幾內亞比索政府與自行任命的軍政府之間的協定(見附件)
1998年12月16日
多哥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1178]
1. 關於幾內亞比索和平進程的洛美會議的最後公報(見附件一)
2. 關於成立幾內亞比索民族團結政府的《阿布賈協定附加議定書》(見附件二)
1998年10月20日
波蘭常駐聯合國代表給秘書長的信[S/1998/978]
關於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科索沃核查團的協定(見附文)
1998年10月23日
美利堅合眾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臨時代辦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991]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與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之間的《科索沃核查團協定》(見附件)
1998年9月1日
維德角和象牙海岸常駐聯合國代表給安全理事會主席的信[S/1998/825]
幾內亞比索停火協定(見附件一)
幾內亞比索政府和自名軍政權之間締結的停火協定
1998年7月17日
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A/CONF.183/9][A] [B] [C] [D]
1998年6月3日
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宣言執行情況特別委員會[A/AC.109/2114]
(新喀里多尼亞秘書處編寫的工作文件)
1998年2月11日
國內流離失所問題指導原則 [E/CN.4/1998/53/Add.2 ]
1998年2月2日
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的預防犯罪和刑事司法措施 [A/RES/52/86]
1998年1月30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跨國界破產示範法 [A/RES/52/158]
1998年1月26日
關於聯合國和國際海底管理局之間關系的協定 [A/RES/52/27]
1998年1月9日
制止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國際公約 [A/RES/52/164]
1997年
2001年12月11日
修正《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
1997年1月8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 [A/RES/51/49]
1997年1月30日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通過的《電子商業示範法》 [A/RES/51/162]
1997年7月8日
國際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約 [A/RES/51/229]
1996年
1996年12月12日
反腐敗的行動 [A/RES/51/59]
(《公職人員國際行為守則》)
1996年1月26日
《聯合國獨立擔保和備用信用證公約》 [A/RES/50/48]
1996年5月3日
《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附加協定書 [CCW/CONF.I/16(PART1)]
1996年2月26日
《保護所有移徙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A/RES/50/169]
1995年
1995年12月11日
東道國關系委員會的報告[A/RES/50/49]
1995年12月11日
《聯合國國家間爭端和解示範規則》 [A/RES/50/50]
1995年2月17日
聯合國人員和有關人員安全公約 [A/RES/49/59]
1994年
1994年9月12日
擬定在發生嚴重乾旱和、或沙漠化的國家、特別是在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國際公約[A/AC.241/27]
1994年8月17日
關於執行1982年12月10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十一部分的協定 [A/RES/48/263]
1994年3月4日
殘疾人機會均等標准規則 [A/RES/48/96(A)(B)]
1993年
1993年4月28日
人權和民主教育世界行動計劃 [A/Conf.157/PC/42/Add.11]
1993年4月30日
關於婦女的國際人權磋商[A/Conf.157/PC/42/Add.1]
1993年12月20日
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國家機構 [A/RES/48/134]
關於國家機構的地位的原則- 許可權與職責
1992年
1992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國際對銷貿易交易法律指南
1993年2月23日
關於在外層空間使用核動力源的原則 [A/RES/47/68]
1991年
1991年3月22日
關於在可塑炸葯中添加識別劑以便偵測的公約[S/22393]
1991年12月16日
《聯合國老年人原則》(見附件) [A/RES/46/91]
1991年12月17日
《保護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則》(見附件) [A/RES/46/119]
1990年
1991年12月19日
世界文化與發展委員會 [A/RES/45/158]
1990年12月18日
《保護所有移徒工人及其家庭成員權利國際公約》 [A/RES/45/158]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非拘禁措施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A/RES/45/110]
1990年12月14日
《囚犯待遇基本原則》 [A/RES/45/111]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則》 [A/RES/45/113]
1990年12月4日
宣布1990年為第三個裁軍十年[A/RES/45/62]
1990年12月14日
《聯合國預防少年犯罪准則》 [A/RES/45/112]
1990年12月14日
《刑事事件互助示範條約》 [A/RES/45/117]
1990年12月14日
《引渡示範條約》 [A/RES/45/116]
1990年12月14日
《有條件判刑或有條件釋放罪犯轉移監督示範條約》[A/RES/45/119]
1990年12月14日
《刑斯事件轉移訴訟示範條約》 [A/RES/45/118]
1989年
1989年12月4日
反對招募、使用、資助和訓練僱傭軍國際公約 [A/RES/44/34]
1989年12月5日
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盟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A/RES/44/128]
1989年12月15日
旨在廢除死刑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的現狀[A/RES/44/144]
1989年3月8日
兒童權利公約 [A/RES/44/25]
1988年
1988年12月9日
聯合國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 [A/RES/43/165]
1988年12月9日
保護所有遭受任何形式拘留或監禁的人的原則 [A/RES/43/173]
1988年12月8日
兒童權利公約問題 [A/RES/43/112]
1988年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擬定工程建築國際合同法律指南
1988年3月10日
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
1985年
1985年12月10日
南非政府的種族隔離政策 [A/RES/40/64]
1985年12月10日
聯合國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標准規則 [A/RES/40/33]
(北京規則)
1985年12月10日
司法上的人權 [A/RES/40/146]
1985年12月17日
聯合國與聯合國發展組織之間的協定 [A/RES/40/180]
1984年
1984年12月10日
《禁止酷刑和其它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 [A/RES/39/46]
1983年
1983年12月15日
《禁止使用核武器公約》[A/RES/38/73G]
1983年12月15日
締結一項關於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以加強無核武器國家安全的國際公約 [A/RES/38/67]
1983年12月16日
關於人權的兩項國際公約[A/RES/38/116]
1982年
1982年12月28日
世界自然憲章 [A/RES/37/7]
1982年12月18日
醫療道德原則原則 [A/RES/37/194]
1982年12月10日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1982年12月10日
關於各國利用人造地球衛星進行直接國際電視廣播所應遵守的原則 [A/RES/37/92]
1980年
1980年3月3日
關於核材料的實質保護公約
1979年
1978年12月5日
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公約 [A/33/417]
1979年
1979年12月17日
反對劫持人質國際公約 [A/RES/34/146]
1979年12月18日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A/RES/34/180]
1979年12月5日
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 [A/RES/34/68]
1977年
1977年12月13日
聯合國與國際農業發展基金協定 [A/RES/32/107]
1977年12月15日
聯合國與世界旅遊組織合作和關系協定 [A/RES/32-156]
1974年
1974年12月14日
在非常狀態和武裝沖突中保護婦女和兒童的宣言 [A/RES/3318(XXIX)]
1974年11月12日
關於登記射入外層空間物體的公約 [A/RES/3235(XXIX)]
1974年12月4日
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的憲章 [A/RES/3281(XXIX)]
1974年12月14日
侵略定議 [A/RES/3314(XXIX)]
1974年12月17日
聯合國與世界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之間的協定 [A/RES/3346(XXIX)]
1973年
1973年12月12日
關於防止和懲處侵害應受國際保護人員包括外交代表的罪行的公約 [A/RES/3166]
1973年11月2日
世界人權宣言二十五周年紀念 [A/RES/3068]
1973年11月30日
關於偵察、逮捕、引渡和懲治戰爭罪犯和危害人類罪犯的國際合作原則 [A/RES/3074]
1971年
1971年11月29日
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的國際責任公約 [A/RES/2777]
1971年12月26日
宣布印度洋為和平區[A/RES/2832]
1971年12月16日
《禁止細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發展、生產及儲積以及銷毀這類武器的公約》[A/RES/2826(XXVI)]
1971年12月22日
聯合國與卡內基金會關於國際法院使用和平宮房屋的協定 [A/RES/2902]
1970年
1970年9月11日
禁止在海洋底床及其下層土壤放置核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毀滅武器條約 [A/RES/2660]
1969年
1969年11月12日
特種使節公約及關於強制解決爭端之任擇議定書 [A/RES/2530]
1968年
1968年10月23日
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不適用法定時效公約 [A/RES/2391]
1967年
1967年1月12日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盟約[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A/RES/2200А(XXI)]
1967年1月12日
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盟約任擇議定書[A/RES/2200А(XXI)]
1967年12月16日
關於援救航天員、送回航天員及送回射入外空之物體之協定 [A/RES/2345]
1965年
1965年12月21日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 [A/RES/2106]
1965年11月1日
關於婚姻之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之建議 [A/RES/2018]
1962年
1962年10月5日
關於婚姻之同意、結婚最低年齡及婚姻登記之公約草案與建議草案 [A/RES/1763]
1960年
1960年12月15日
會員國為確定是否負有義務遞送憲章第七十三條款規定之情報所應遵循之原則[A/RES/1541]
1957年
1957年11月29日
已婚婦女國籍公約[A/RES/1040]
1952年
1952年11月6日
國際更正權公約[A/RES/630]
1950年
1950年12月14日
難民地位公約草案[A/RES/429]
1949年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
1949年8月12日
日內瓦四公約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一議定書)
1949年8月12日
日內瓦四公約關於保護非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二議定書)
1949年12月2日
禁止販賣人口及取締意圖營利使人賣淫之公約[A/RES/317]
1948年
1948年12月8日
國際人權法案[A/RES/217]
1948年12月8日
防止及懲治危害種族罪之通過及公約[A/RES/260]
1948年10月8日
管制麻醉品之國際公約[A/RES/211]
1947年
1947年11月21日
聯合國及其各專門機構之間特權及豁免協調問題[A/RES/179]
1947年10月31日
聯合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於聯合國會所之協定[A/RES/169]
1946年
1946年2月13日
聯合國外交特權及豁免公約[A/RES/22]
1946年11月19日
國際聯合會依照有關麻醉品之各種國際協定、公約及議定書所行使權利之移交聯合國[A/RES/54]
㈡ 迄今為止,中國運用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了多少貿易爭端(高分求解)
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實證分析
一、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自2001年加入WTO至今,中國正式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共有13起,其中作為申訴方參與的有2起,作為被訴方參與的有11起(詳見表1),這些案例呈現出以下特點。
表1我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案例匯總
第一,涉及的成員相對集中。除了一起爭端是由墨西哥對中國提起申訴之外,其餘12起都發生在中國與幾個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之間,尤其是與美國的貿易糾紛最為頻繁,共涉及8起。此外,別的成員向中國提出申訴的案件也都與中美貿易爭端有關。可以這么說,美國一直伴隨著中國經歷了所有上述貿易爭端。
第二,爭議領域相對集中,爭議影響較大。中國作為被訴方的11起貿易爭端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限制措施、出口退稅、進口商品知識產權保護、進口出版物及視聽產品的限制措施、金融信息透滑肢型明度等問題,其中汽車零部件爭端涉及美國、歐盟、加拿大等多個成員,出口退稅爭端涉及美國和墨西哥兩個成員,金融信息透明度爭端涉及美國、歐盟和加拿大三個成員。此外,涉及中國的貿易爭端還有不少其它的世貿組織成員作為第三方參與其中。
第三,中國在WTO的出訴頻率越來越高。中國入世後遭遇的第一起被訴案件發生在2004年,2005年全年沒有涉及中國的貿易糾信猜紛,但是從2006年起,中國屢遭其它成員的指控,其中2006年有3起,2007年有5起,2008年至今,已經有三個成員向中國發難。
第四,貿易爭端由雙方協商解決轉變為由第三方解決。2004年遭遇的第一起被訴案件是美國指控中國對進口集成電路產品徵收增值稅。當時,雙方在磋商階段就解決了彼此的糾紛,沒有將爭端提交第三方(評審團和上訴機構)解決。但此後的被訴案件除了4起目前仍在磋商外,其餘8起都在磋商未果後進入到第三方審理階段。
第五,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經驗不足,基本處於被動應訴的局面。在上述13起貿易爭端中,中國主動提起申訴的只有2起,其中2002年的申訴(DS252號案件)還是與歐盟飢耐、日本等7個成員一起向WTO提起的;另一起申訴案件(DS368號案件)目前仍停留在磋商階段。事實上,中國還沒有以申訴方的身份單獨經歷一次完整的爭端解決程序。
雖然在WTO受理的378起貿易爭端中,涉及中國的案例所佔比例並不是很高,但是它們對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經濟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自身原因包括國內的法治建設有待進一步完善,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外部原因包括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和WTO爭端解決機制固有的缺陷。釐清這些貿易爭端的形成原因以及尋找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途徑,對於正在將自己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中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二、具體原因及其抗辯理由剖析
從表1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案例可以看出,目前參與的案件主要涉及汽車零部件、出口退稅、減免稅、知識產權保護及強制執行措施以及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貿易權及分銷等方面,其結果有的是中國提出上訴、有的是中國勝訴,還有的目前正在磋商之中,結果未卜。對這些爭議的成因及其抗辯理由進行必要的分析,既是對失敗教訓的總結,又可對未審結案件提供新的抗辯思路。
1.有關汽車零部件案的成因及其抗辯理由
汽車工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增長幅度已連續多年超過GDP的增長幅度。但是,與世界上一些汽車生產強國相比,中國汽車的國產化率不高。目前,中國生產的汽車大部分用的是別人的品牌,不少廠商就是通過進口散件,在中國組裝後銷售的,中國本地企業只提供少量的零部件。由於汽車零部件的進口關稅比整車的進口關稅低很多,這就導致了一些汽車廠商以進口汽車零部件的名義大量進口汽車整車散件,這種情形頗似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在許多歐洲國家建立的「螺絲刀工廠」。遺憾的是,中國在加入WTO之前沒有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中國在人世工作組報告第93段中只是籠統地規定:「中國代表確認未對汽車的成套散件和半成套散件設立關稅稅號。如中國設立此類稅號,則關稅將不超過10%。工作組注意到這一承諾。」然而,2005年4月1日起實施的由海關總署、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中卻規定,對等於或超過整車價值60%的汽車零部件徵收與整車相同的關稅,這直接導致編號為DS339、DS340和DS342這幾起貿易爭端的發生。
2008年9月15日,被評審團裁定敗訴的中國就裁決結果提出上訴,在上訴審中,中國至少可以就以下問題表明自己的立場:
申訴方認為中國的做法違背GATT第3條第2款規定以及第3條第1款確立的原則。在此案中,申訴方對中國出口的汽車零部件從表面上看與國產零部件屬於「相似產品」,但由於這些零部件是以整車的方式進口到中國,因此,與其說它們與國產汽車零部件「貌似」,不如說它們與進口的整車更加「神似」。申訴方認為中國對用於組裝汽車的進口零部件設置特定的指標限量,對超過該范圍的汽車中的每個零部件徵收額外費用,這種做法不符合GATT第3條第4款的規定。事實上,中國有關部門出台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並沒有對汽車零部件的進口設定指標限量,而只是在《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中規定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的60%及以上的即構成整車特徵(第21條第3部分)。這樣的規定是便於海關核定計稅標准。
申訴方指責中國針對產品的混合、加工或使用設立並維持限定特定數量或比例的國內產品數量,這是對有關政策的誤解,因為無論是「汽車產業發展政策」還是《構成整車特徵的汽車零部件進口管理辦法》都沒有對國內汽車生產廠家使用國產零部件的比例作過明確規定。申訴方認為中國的做法違背GATI』第3條和第11條的規定,以及TRIMS協議第2條第1款、第2款及相關解釋所設定的義務,這也與事實不符。GATT第11條要求各成員取消旨在限制進口的一般數量限制,這種限制有可能以配額形式出現,也可能以進口許可證形式出現。TRIMS協議第2條以及附件所明確列舉的被禁止的「與貿易有關的投資措施」包括:(1)本土化要求,即要求企業生產的產品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本地原材料。(2)出口表現,即對企業的獎勵與其出口業績掛鉤。然而,中國政府出台的政策,既沒有強行要求汽車生產廠家必須使用國產零部件,也沒有對企業的獎勵與其出口業績相聯系。同理,中國也沒有違背《人世議定書》第7條第3款、《入世工作組報告》第203段和第342段規定的義務。
此外,《原產地規則協議》第3條(b)項規定,當一件商品有兩個以上的生產加工地時,該商品的原產地應根據其「最後的實質性改變」這一特徵來確定。「最後的實質性改變」意味著產生了「產品價值最主要的構成部分」。以此標准認定,用進口汽車零部件組裝而成的汽車,其產地應該根據其主要部件的產地來確認,具體而言,進口零部件的價格總和達到該車型整車總價格60%及以上的汽車就應當歸類為「進口汽車」,中國海關對這類進口汽車零部件徵收關稅時,即使有人世工作組報告第93條的規定,仍然可以依照《原產地規則協議》按進口汽車對其保留徵收關稅的權利。
2.出口退稅、減免稅案的成因及抗辯理由
出口退稅作為一種補償制度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曾發揮過重要作用。該制度最早可追溯到1950年年底政務院修訂的《貨物稅暫行條例》。該條例第10條規定,已稅貨物輸往國外,經公告准予退稅者,得由出口商向稅務機關申請退還貨物稅稅款。縱觀中國出口退稅制度的歷史沿革,我們不難發現該制度有兩個明顯特徵:一是政策性較強。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口退稅制度的每一次變革都與當時特定的經濟環境有關;二是補貼性質較為明顯。幾次出台的出口退稅制度都具有明顯的補貼功能,出口退稅在一定時期甚至成為彌補企業虧損的重要手段。雖然現行的出口退稅制度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中國的出口退稅制度是否與目前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特別是這一制度是否與WTO的有關制度相符,還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
其實,出口退(免)稅是國際上普遍採用的貿易制度,最早涉及該制度的國際條約是GATT1947。其第6條第4款規定:「任何締約方的產品進入另一締約方後,不能因為其被免徵或返還相同產品在出口國境內消費時所繳納的稅費,而被課以反傾銷稅或反補貼稅。」這里所說的「出口國境內消費時所繳納的稅費」是指貨物在出口國境內流通時應繳納的間接稅。間接稅通常被稱為「轉嫁稅」,雖然是對生產和流通企業徵收,但稅額實際上由消費者負擔,是對消費行為進行徵收。出口貨物由於並未在國內消費,因此,應該將出口貨物在生產流通環節繳納的稅款退還給納稅人。目前,世界各國多以關稅、消費稅、銷售稅、貨物稅、營業稅、增值稅等稅種作為間接稅。
間接稅的多寡與商品經濟的發展水平密切相關。依據國家主權原則,對本國境內所有商品(包括進出口商品)征稅是一國主權的體現,這種權力包括征稅權的行使和征稅權的放棄。在許多發達國家,由於國民收入較高,政府通過徵收直接稅便能保證其主要的稅收來源,間接稅在這些國家的稅收來源中所佔的比重並不高。而在一些經濟較落後的國家,國民收入相對較低,所得稅稅源不足,國家的稅收來源主要依賴間接稅。間接稅的大量徵收不會對這些國家國內生產和消費產生很大影響;相反,間接稅稅負易於轉嫁的特點,還可以刺激對外出口。這些都是出口退稅在發展中國家比較普遍的主要原因。既然WTO協議在序言中強調要讓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分享國際貿易增長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成果,世貿組織在對待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退稅問題上應該有更加靈活的政策。
中國的出口退稅制度是參考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並在多年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專項稅收制度。既然世貿組織並沒有從根本上禁止出口退稅制度,只要中國的出口商品退稅幅度與該商品在境內流通時徵收的稅費相等,那就沒有違反GATT第3條和第11條的規定以及《補貼與反補貼協議》的有關規定。《補貼與反補貼協議》針對的補貼須符合以下4個條件:一是政府行為;二是財政行為;三是給予某種利益,包括利益的增加或義務的減免;四是具有專項性。出口退稅符合上述條件中的第一、第二和第四項,但是不屬於第三項所指的「給予某種利益」,因為出口商品並沒有在出口國境內流通,本來就不需要繳納相應的稅費,退還出口商品原先被徵收的(國內消費)那一部分間接稅,與其說是增迦納稅人的利益,不如說是對納稅人利益的返還。同理,我國的出口退稅制度也沒有違反TRIMS協議的規定,因為出口退稅不是企業的「出口表現」依據,更與獎勵無關。
3.知識產權保護及強制執行措施案的抗辯理由
中國的知識產權立法在人世之前經歷了一次全面修訂。但是,法治的關鍵在於守法,而守法程度的高低除了依靠重典重刑之外,與公民法治意識的強弱也是密不可分的。根據國務院公布的《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新進展》白皮書介紹,2004年,全國文化市場稽查管理部門檢查音像經營單位555,368家,查繳各類違法音像製品1.54億張(盤)。白皮書內容在表明中國政府執法決心的同時,也暴露了侵犯知識產權行為在中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知識產權的保護固然需要政府的制度保障和權利人的維權意識,但是更需要在全社會樹立起尊重知識的文化氛圍。政府的制度主要是規制人們的外在表現,很難凈化人們的內心意識,而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時還需要考慮維權的成本。因此,這次以美國為代表的部分WTO成員指責中國保護知識產權不力,被訴人雖然是中國政府,但是真正應該承擔起這份責任的卻是全體國人。
WTO倡導的多邊貿易體制雖然要求各成員開放市場,但是文化產品不同於普通商品,它除了具有一般商品的消費功能外,還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徵甚至意識形態。因此,許多世貿組織成員對此類商品都持謹慎態度,有些成員甚至在市場准入談判時就明確拒絕向別的成員開放電影市場。中國雖然在人世時承諾進口部分外國電影,但是從總體上講,這些產品的進口還不如其它產品順暢。新頒布的《電影管理條例》第5條明確規定國家對電影攝制、進口、出口、發行、放映和電影片公映實行許可制度。該條例第24條還規定國家對電影實行審查制度,不合格的電影,不允許投放市場。《出版管理條例》第42條第2款也明確規定在中國經營進口出版物的單位必須是國有獨資企業並有符合國務院出版行政部門認定的主辦單位及其主管機關。基本國情和政治體制的不同是導致美國訴中國限制部分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貿易權及分銷服務的主要原因。
一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形成與完善,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經濟的原因。相比西方一些發達國家,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得較晚,與此同時,國人對進口文化產品的需求與實際經濟水平之間的矛盾還比較突出。盡管如此,中國政府在人世時候還是庄嚴承諾:「中國已經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其改革開放政策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在DS362號案件中,針對申訴方美國的指控,中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抗辯。
申訴方指責中國針對假冒商標和盜版行為的刑事處罰規定不符合TRUPS協議第41條第1款和第61條的規定,這樣的指控不能成立。我國《刑法》第213、214、215條規定,未經注冊商標所有人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情節嚴重的;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或者是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第216條規定,假冒他人專利,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第217條規定,以營利為目的,有法定侵犯著作權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它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雖然,刑法處罰上述行為的前提是「情節嚴重」,但是對於那些達不到刑法處罰標準的行為,有關部門還可以對行為人進行行政處罰,這同樣能夠起到遏制違法行為的效果。因此,我國現行的法律對任何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都有相應的處罰規定。
TRIPS協議第46條和第59條要求WTO銷毀被查處的假冒商標或盜版產品以及生產這些產品的原材料。申訴方指責中國政府違反上述條款的義務,這是與事實不相符的,事實上中國政府對處罰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決心歷來都是非常堅定的,2005年1月1日,文化部、國家保護知識產權工作組辦公室在全國開展違法音像製品統一銷毀活動,集中銷毀6335萬張(盤)各類違法音像製品。這次行動不僅有力打擊了假冒商標和盜版的行為,同時也彰顯了中國政府對於處理被查處的侵權產品的明確態度。
申訴方指責中國違背TRIPS協議第9條第1款和第14條的義務,即保護尚未在中國公開出版發行其作品作者的著作權。未公開發表的作品包括合法作品和非法作品,對於前者,新修訂的《著作權法》第2條已作出規定:「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既然中國已經加入《伯爾尼公約》,保護這部分作者的著作權自然是中國的國際義務。但是對於後者,即那些被我國著作權法所禁止出版發行的作品,中國自然沒有義務對此提供保護。這樣的規定符合GATT第20條(a)款的規定,也不違反TRIPS協議第41條第1款的規定。
4.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貿易權及分銷案的抗辯理由
中國《人世議定書》第5條第1款規定:「在不損害中國以符合《WTO協議》方式控制貿易的條件下,中國應逐步放寬貿易權的取得及范圍,以便在加入後3年內,使所有在中國的企業均有權在中國的全部關稅領土內從事所有貨物的貿易,但附件2A內所列依照本議定書繼續實行國家壟斷貿易者除外。此種貿易權應為進口或出口貨物的權利。」出版物和視聽產品的進口雖然屬於貨物貿易的范疇,但是它們有別於普通商品,因為人們消費出版物和視聽產品,不是看重產品的物理性能,而是其承載的內容,即產品的精神品質。基於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差異,不少成員對於文化產品的進口都有一定的限制,包括對進口商品品種的限制和從事此類商品進口經營者的資格限制,這樣做也是GATT第20條(a)款所允許的。根據《出版管理條例》和《電影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中國政府對進口出版物和視聽產品採取某些限制措施,包括發行主體資格的限制和審查制度,這沒有違反WTO的基本義務。因此,美國指責中國違背《人世議定書》第5條第1款和第2款、《人世工作組報告》第83段和第84段以及GATT第11條第1款的理由不能成立。同理,中國政府也沒有違反GATS第16條(市場准入)和第17條(國民待遇)規定的義務。
三、尋找合理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效途徑
中國參與WTO爭端解決機制,不僅要據理力爭,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要積累經驗,盡量將爭端解決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首先,我們應該注意到WTO爭端解決機制被WTO成員頻頻援引,除了這一機制具有化解貿易爭端的功能外,也暴露出該機制能夠被一些成員利用作為拖延履行WTO義務的弊端。
其一是執行機制存在缺陷。DSU中的第21條、第22條和第23條是爭端解決機制的執行條款,但是,目前至少有兩個程序問題影響這一機制的有效行使。
第一,如何准確解釋DSU第21條第5款的規定,即「當爭議雙方就被訴方是否徹底履行評審團或上訴機構的裁決意見不一致時,該爭議應該通過爭端解決程序來解決,包括由審理最初爭議的評審團進行評審」。從字面上看,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條款制定得不夠嚴密,在實踐中容易引發以下幾個問題:(1)本條款提到的爭端解決程序是普通程序,還是特別程序?如果是普通程序,那麼,DSU第6條至第18條是否都可以適用,即爭端解決程序可能包括評審團審理和上訴機構評議兩個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裁定其做法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一方沒有誠意履行WTO爭端解決機構的裁決,那它只要在每次履行中對有關做法稍作調整,就可以使爭議雙方進入到一個周而復始、曠日持久的訴訟怪圈。這有可能成為一些貿易大國慣用的伎倆,而廣大弱小國家卻會因此長期受到不公平待遇。即使在一些貿易大國之間,有時出於某種政治利益考慮,人們也會利用這個法律漏洞來拖延爭端解決。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歐盟與美國之間的「香蕉案」之爭。如果是特別程序,那麼,DSU對此又沒有相應的規定。(2)如果評審團認為在規定的90天內無法完成評審報告,向爭端解決機構申請延長評審時間,那麼,該評審階段的最長時間究竟是多少?在這一點上,是否可以參照DSU第12條第9款,即評審時間最長不得超過9個月?如果這種假設成立,那麼爭議雙方將被訴方是否完全履行評審團或上訴機構裁決的爭議提交評審團後可能又搭上一年半載的時間。
第二,如何正確理解「交叉報復」的順序問題,世貿組織對此已經有了判例解釋。在上訴機構對「香蕉案」作出終局裁定後,美國認為歐盟沒有完全按照上訴機構的裁決和世貿組織有關協議的規定履行其義務。雙方經協商以後,又將此爭議提交爭端解決機構仲裁。仲裁機構認為審議「交叉報復」中第2種和第3種情形的前提是仲裁機構已經充分考慮了第1種情形。換言之,「交叉報復」是有先後順序之分的,即實施後面一種報復措施的前提條件是無法實施前面一種報復措施。然而,根據DSU第3條第2款之規定,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功能之一是根據國際法通常的解釋規則來解釋世貿組織的有關法律條文,以確保世貿組織成員之間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日本酒稅案」中,上訴機構也認為「對世貿組織協議內容的適當解釋,首先應該是對條文的字面解釋。」因此,判例解釋在世貿組織以後的爭端解決過程中有可能被引用,但它不具有法定約束力。「交叉報復」的順序問題在實踐中仍有可能成為執行機制有效行使的一個障礙。
其二是補償機制存在缺陷。由於WTO的爭端解決具有不溯及既往的特點,這種機制最主要的作用不是為申訴方的損失提供相應補償,而是對世貿組織成員起到一種警示作用。在「香蕉案」中,申訴方之一的尼加拉瓜針對歐盟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其它領域所採取的任何報復措施,即使從貿易統計角度看,可以與其所受的損失大致相抵,但也無法彌補其作為國內支柱產業的香蕉業所遭受的實際損失。尼加拉瓜在這一案件中可以採取的任何補救措施,從本質上講,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寬慰或者是一種期待的利益而已。在WTO爭端解決實踐中,許多發展中國家之所以不選擇補償作為解決貿易爭端的方式,主要是面對被訴方提供的有限的幾種補償形式,它們實在找不到可以彌補其實際損失的途徑。
補償制度在實踐中難以奏效,補償措施容易與多邊貿易體制相沖突也是一個重要原因。DSU第22條第2款規定,被訴方如果沒有在合理的期限內完全履行爭端解決機構的建議和裁定,應申訴方請求,雙方必須就可以接受的補償方式進行談判。如果被訴方最終只願意向申訴方提供新的關稅減讓承諾或其它市場准入條件,申訴方未必能夠從這些補償中得到真正的救濟,因為DSU第3條第7款對被訴方如何向申訴方降低其它領域的關稅或市場准入條件規定得並不明確。如果被訴方單方面向申訴方提供補償,這種做法違背最惠國待遇的義務;如果補償措施是在最惠國待遇基礎上實施的,那麼,這些新的減讓承諾就不只是針對申訴方,而是針對所有世貿組織成員。
現行補償制度由於沒有明確的時間規定,這容易導致申訴方無法得到及時補償以及補償的效果不確定。DSU第22條第2款規定,如果被訴方不終止違法行為,應申訴方的請求,被訴方應該在合理期限內與申訴方協商補償事宜。DSU第21條第3款規定的合理期限有三種:一是有關方提出,並經過爭端解決機構同意的期限;二是爭端解決機構裁定作出的45天內,由雙方協商確定的期限;三是如果在爭端解決機構裁定作出的90天內,雙方無法就合理期限達成一致意見,則交由仲裁決定。這種冗長的審理期限能否確保申訴方的損失得到及時補償?即使得到補償,補償能夠在多大范圍內彌補申訴方的損失?這些都是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因為從現行的規定來看,補償是臨時性的,而不法行為卻是長期的。
其次,規避問題是烏拉圭回合談判中的一個重要議題,由於與會各方對規避問題的認識分歧太大,特別是就規避的構成很難劃出一條明確的界限。1994年在馬拉喀什召開的世貿組織部長級會議通過了一份「反規避決議」,強調反規避是反傾銷措施的一部分,各成員希望就此盡快達成一致意見。決議將反規避問題交由世貿組織的貨物貿易理事會進一步討論。目前,WTO各成員處理規避問題主要依據的是反傾銷法或其它相關條例。針對美國、歐盟等成員對中國出口汽車整車散件這樣的規避行為,中國本來可以採取相應的反規避措施。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傾銷條例》第55條明確規定:「商務部可以採取適當措施,防止規避反傾銷措施的行為。」但是,中國在工作組報告第93段的表述表明我們已經放棄了對汽車零配件這一特殊進口商品採取反規避措施的權利。雖然汽車零部件案的初審已經塵埃落定,但是敗訴並不意味失敗,美國在鋼鐵案中的表現值得我們在上訴過程中加以借鑒。美國之所以在官司纏身的情況下還能夠從容地調整國內相關產業,這主要是因為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沒有類似我國民事訴訟法中「訴訟保全」這樣的制度,因此,美國可以在應訴期間繼續實施它的保障措施,為國內的產業調整贏得寶貴的時間。而世貿組織對爭端解決採取的是「不溯及既往」原則,換言之,被裁定其做法違背WTO規則的一方所需要做的只是從此改弦更張,對其以往的行為,世貿組織採取「既往不咎」的態度。因此,有些爭端解決的結果可能是申訴方「贏了官司賠了錢」。因此,我國如果要在汽車零部件案中為自己多爭取一些調整產業政策的時間,完全可以利用WTO上訴機制和執行機制中的某些缺陷為自己找到更為策略的做法。
出口退稅案的發生牽動了中國外貿出口一根敏感的神經。雖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2007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達到30,100億美元,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只有2280美元,國民收入在全世界還處於中下游水平。根據中國國家稅務總局公布的信息,2007年的稅收總收入為49,449億元(不包括關稅、耕地佔用稅和契稅),其中企業所得稅、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三者相加為12,860億元,占稅收總收入的26%。可見,間接稅在中國的稅收總收入中佔了主要部分。目前,中國出口的絕大部分商品都是那些勞動密集型產品,企業利潤空間較小,如不採取出口退稅等措施予以扶持,很多企業將難以為繼。雖然,有關部門於2007年再次調整出口退稅政策,但是要大幅度降低出口退稅幅度有賴於減少間接稅的徵收,而這又取決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和直接稅的增加。因此在短期內,中國還有可能遭遇出口退稅之類的貿易爭端,除了積極抗辯之外,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拖延時間也不失為中國政府目前可以採取的有效做法之一。
㈢ 根據國防法,中國處理對外軍事關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遵從什麼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外軍事關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
第六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知支持國際社會採取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安全、穩定的與軍事有關的活動,支持國際社會為公正合理地解決國際爭端、軍緩老備控制和裁軍所做的努力。
第六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外軍事關系中遵守同外國締結或者加入、接受的有關條約和協定。
這五項原則是在建立各國間正常關系及進行交流合作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得到中國、印度和緬甸政府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和完整體現,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范國際關系的重要准則。
(3)國際爭端條例擴展閱讀:
第十一章 對外軍事關系
第六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外軍事關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
第六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國際社會採取的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安全、穩定的與軍事有關的活動,支持國際社會為檔哪消公正合理地解決國際爭端、軍備控制和裁軍所做的努力。
第六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對外軍事關系中遵守同外國締結或者加入、接受的有關條約和協定。
㈣ 10月有什麼重磅新規實施
「十一」國慶節和中秋節即將來到,很多人已經收拾好行囊准備「放飛自我」了。同時,自10月1日起,民法總則、國歌法、駕照新規等一系列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磅法律法規將正式實施,看看對你我生活有哪些影響?
建設項目有關環境違法信息將記入社會誠信檔案
《國務院關於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決定對現行條例進行了修改,簡化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審批事項和流程、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並進一步優化服務,減輕企業負擔。
條例在修改中加強了事中事後監管。條例強化了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規定建設單位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規定,徵求建設項目所在地有關單位和居民的意見。建設項目竣工後,除按照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情形外,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驗收報告。
同時,條例加大了違法處罰和責任追究力度,並針對實踐中一些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不怕罰款怕曝光」的情況,提出將建設項目有關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開違法者名單。
證券公司和基金公司合規管理辦法將於10月1日起施行
《證券公司和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合規管理辦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該辦法對原有制度規則進行了六方面的修訂完善:一是嘗試原則導向,對各類
業務的規范運營提出八條通用原則;二是進一步強化全員合規,釐清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合規負責人等各方合規管理責任;三是優化合規管理組織體系,對證券
基金經營機構合規系統建設、部門設置、合規人員數量和質量提出基本標准;四是強化合規負責人專業化和職業化水平,同時提升專業經驗和法律素質要求;五是改
善合規負責人履職保障,採取措施維護其獨立性、權威性、知情權和薪酬待遇;六是強化監督管理,對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及其高級管理人員、合規負責人未能有效實
施合規管理等違規行為依法追責。
以上的新規都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平時多了解方便你我他。
㈤ 沒有遵守國際公約的國家和事跡
遵守國際條約、公約,是每一個國家的責任
為了維護人類基本的生活秩序,保障人類最基本的道義和尊嚴,聯合國制定了很多公約、條約、議定書。國際公約、條約和國際慣例是國際法的淵源。
在一些國家,國際條約的效力不僅優先於該國的國內法,甚至優先於該國憲法。比如荷蘭憲法規定,「法院無權判斷協定是否符合憲法」。根據歐盟相關法律規定:如果歐盟法與一個成員國的國內法相抵觸,歐盟法的規定必須優先。對於歐盟國家來說,其國內憲法的地位和效力都次於歐盟法的規定。
在中國憲法中,沒有明確規定條約與國內法的關系。但不少普通法律都規定,條約的適用性優先於國內法。如《民法通則》第14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中國的外交聲明也明確說:在國際上對中國生效的條約具有國內法律效力。一般而言,一個條約要在一個國家生效,需要經過該國簽署、國內議會或相關機構批准等程序。但某些國際條約、公約,不待加入就具有約束力。例如反人類罪、戰斗罪,無論你是否加入或承認有關國際條約、公約,國際社會都可以追究你的刑事義務。
簽署並遵守的國際條約、公約,是每一個國家的責任。作為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中國理應帶頭簽署聯合國的公約、條約、議定書,並且予以認真的履行和落實。這是中國政府對中國國民和國際社會的庄嚴責任,不應該以任何理由推脫。
1,《國際法院規約》
《國際法院規約》是《聯合國憲章》的組成部分,一切聯合國會員國都是規約的當然參加國。
根據該規約,國際法院有權管轄當事國提交的一切案件,以及現行條約、規約所規定的一切事件。國際法院的判決,對當事國有當然的法律拘束力。很顯然,此種情況下若稱引「內政」等理由是荒謬和可笑的。
2001年,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被逮捕並送交國際法庭接受審判;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裁決科索沃獨立合法。
2,國際人權公約
該公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任擇議定書》等一系列人權領域的公約、協議和議定書。目前中國已經加入了其中的25項,分別是:
<1>.《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97年簽署,2001年批准,同年生效。)
<2>.《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1981年加入,1982年生效。)
<3>.《防止及懲治滅絕種族罪公約》(1983年批准,同年生效。)
<4>.《禁止並懲治種族隔離罪行國際公約》(1983年加入,同年生效。)
<5>.《反對體育領域種族隔離國際公約》(1987年簽署,1988年生效。)
<6>.《男女工人同工同酬公約》(1990年批准,同年生效。)
<7>.《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1980年加入,同年生效。)
<8>.《兒童權利公約》(1992年批准,同年生效。)
<9>.《〈兒童權利公約〉關於買賣兒童、兒童賣淫和兒童色情製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2002年批准,2003年生效。)
<10>.《禁止和立即行動消除最有害的童工形式公約》(2002年批准,2003年生效。)
<11>.《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1986年批准,1988年生效。)
<12>.《就業政策公約》(1997年批准,1998年生效。)
<13>.《關於難民地位的公約》(1982年加入,1982年生效。)
<14>.《關於難民地位議定書》(1982年加入,同年生效。)
<15>.《(殘疾人)職業康復和就業公約》(1987年批准,1988年生效。)
<16>.《最低就業年齡公約》(1998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同時聲明不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17>.《消除就業和職業歧視公約》(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同時聲明不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18>.《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沖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2001年由常駐聯合國代錶王英凡大使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簽署)
<19>.《殘疾人權利公約》(第一批簽署的國家之一,2008年生效)
<20>.《改善戰地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1>.《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2>.《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公約》(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3>.《關於戰時保護平民之日內瓦公約》(1956年批准,1957年生效。)
<24>.《1949年8月12日日內瓦的公約關於保護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一議定書)(1983年加入,1984年生效。)
<25>.《1949年8月12日日內瓦的公約關於保護非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二議定書)(1983年加入,1984年生效。)
中國加入的其它有關人權的公約,還有:
<1>.1921年《農業工人的集會結社權公約》(1984年承認,並生效)
<2>.1921年《工業企業中實行每周休息公約》(1984年承認,並生效)
<3>.1925年《本國工人與外國工人關於事故賠償的同等待遇公約》(1984年承認,並生效)
<4>.1928年《制定最低工資確定辦法公約》(1984年承認,同年生效)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規定,在教育方面:「初等教育應屬義務性質並一律免費;各種形式的中等教育,包括中等技術和職業教育,應以一切適當方法,普遍設立,並對一切人開放,特別要逐漸做到免費;高等教育應根據成績,以一切適當方法,對一切人平等開放,特別要逐漸做到免費」;在勞動保護方面:「人人有權組織工會和參加他所選擇的工會,以促進和保護他的經濟和社會利益」。
《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規定:人人有不分種族、膚色或民族或人種,平等享有在該國境內自由遷徙及居住的權利;有權離去任何國家,連其本國在內,並有權歸返其本國;主張及表達自由的權利。
《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公約》規定:「任何特殊情況,不論為戰爭狀態、戰爭威脅、國內政局動盪或任何其他社會緊急狀態,均不得援引為施行酷刑的理由」;「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有遭受酷刑的危險,任何締約國不得將該人驅逐、遣返或引渡至該國」。
中國雖然在1998年簽署了《世界人權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但中國至今沒有批准其在國內生效。中國至今沒有簽署聯合國《取締教育歧視公約》、《反對教育歧視建議》。其實,《取締教育歧視公約》有著激動人心的規定:「使初級教育免費並成為義務性質;使各種形式的中等教育普遍設立,並對一切人開放」,「使高等教育根據個人成績,對一切人平等開放」。
2010年12月23號,聯合國《保護所有人免遭強迫失蹤公約》正式生效,中國表示拒絕加入這一公約。
3,海洋公約
<1>.1948年《國際海事組織公約》(1973年認可並生效)
<2>.1949年《改善海上武裝部隊傷者病者及則船難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1952年認可,1957年生效,保留第十條)
<3>.1965年《便利國際海上運輸公約》(1994年加入,1995年生效)
<4>.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1980年加入並生效)
<5>.1972年《防止傾倒廢物和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1985年加入)
<6>.1973年《干預公海非油類物質污染議定書》(1990年加入並生效)
<7>.1974年《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1975年簽署,1980年核准)
<8>.1979年《國際海上搜尋救助公約》(1980年簽署,1985年生效)
<9>.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簽署,1996年生效)
<10>.1988年《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1988年簽署,1992年生效,不接受第16條第一款)
《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為公約》規定:任何人如非法並故意「毀壞船舶或對船舶或其貨物造成有可能危及船舶航行安全的損壞」,則構成犯罪。
2010年12月,日本外相前原誠司曾援引《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向中國聲明權利:「希望中國嚴格遵守被譽為『海洋憲法』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規定的國際秩序」,「很多國家是根據該條約來主張主權的」,「一般來說,挑戰這些就是挑戰國際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目前尚未加入《大陸架公約》。
4,《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2005年10月27日,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了《聯合國反腐敗公約》。
《聯合國反腐敗公約》規定:「各締約國均應當根據本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制訂和執行或者堅持有效而協調的反腐敗政策,這些政策應當促進社會參與,並體現法治、妥善管理公共事務和公共財產、廉正、透明度和問責制的原則」。
根據《透明國際》對各國清廉指數的評分,中國2003年得分3.4,排全球第66位,2010年得分3.5,全球排名跌至第78位。
5,國際反恐公約
截止2010年,聯合國13項關於反恐的國際公約全部在中國獲得通過,但不接受其中的某些條款。這些公約分別是:
<1>.1963年《飛機公約》(1978年加入,1979年生效)
<2>.1970年《非法劫持公約》(1980年中國加入並生效)
<3>.1971年《民航公約》(1974年加入,同日生效)
<4>.1973年《外交代表公約》(1987年加入並生效,不接受第13條1款)
<5>.1979年《劫持人質公約》(1993年生效)
<6>.1980年《核材料公約》(1989年生效,聲明不受公約第十七條第二款)
<7>.1988年《機場議定書》(1988年批准)
<8>.1988年《海事公約》(1991年批准,聲明保留第十六條第一款)
<9>.1988年《固定平台議定書》(1991年批准)
<10>.1991年《關於在可塑炸葯中加添識別劑以便偵測的公約》(同年通過)
<11>.1997年《制止恐怖主義爆炸事件的國際公約》(2001年批准)
<12>.1999年《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2006年批准)
<13>.2005年《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2010年批准)
目前,各成員國正在就第14項國際條約,即「關於國際恐怖主義的全面公約草案」進行協商。
6,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公約
<1>.1970年《核不擴散條約》(1992加入,同時生效。)
<2>.1971年《禁止生物武器公約》(1984年加入並生效)
<3>.1993年《化學武器公約》(1996年批准)
<4>.1996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996年簽署,但尚未正式批准)
《核不擴散條約》規定: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幫助無核國家製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製、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停止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把和平核設施置於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保障之下,並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根據規定,該條約有效期為25年,其間每5年舉行一次會議,審議條約的執行情況。
1985年,朝鮮加入《核不擴散條約》。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雙方對檢查的對象和結果意見不一致。1993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決定對朝鮮核設施進行強制性「特別檢查」後,朝鮮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2005年2月10日,朝鮮正式宣布擁有核武器。
7,環境公約
我國簽署的聯合國重要環境公約有:
<1>.1969年《國際干預公海油污事故公約》(1990年加入並生效)
<2>.1985年《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89年加入並生效)
<3>.1990年《經修正的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91年加入,1992年生效)
<4>.1992年《生物多樣性公約》(1992年簽署,1993年批准)
<5>.1992年《氣候變化公約》(1992年簽署,1993年批准)
<6>.1994年《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1994年簽署,1997年批准)
<7>.1997年《京都議定書》(1998年簽署,2002年核准)
<8>.2001年《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2001年簽署,2004年生效)
《聯合國防治沙漠化公約》規定:各國有責任「為人類當代和後代的利益保護氣候系統」,「各締約方應當採取預防措施,預測、防止或盡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並緩解其不利影響。當存在造成嚴重或不可逆轉的損害的威脅時,不應當以科學上沒有完全的確定性為理由推遲採取這類措施」。
上個世紀末葉,著名有利專家黃萬里曾經預言:「(長江三峽)造壩截斷沙流,使上游洪水抬高,泛濫頻繁;下游停止造地,灘塗侵蝕」,他甚至預言,「更多的水中漂游著的懸沙也部分沉積下來,堵塞住重慶港,斷絕航道。洪水時抬高水位,壅及上游合川江津一帶,淹沒較兩縣更低窪之地,那裡人口數十萬,可能發生十倍於1983年7月底安康漢水之災,慘絕人倫」。近些年來,三峽、長江流域、南方氣候異常現象頻頻見諸報端。三峽工程防汛辦提供的氣象資料也顯示:「今年(編者按:指2005年,下同)4月份三峽壩區天氣復雜和劇烈變化程度為近50年同期所少見。請看《中國三峽工程報》的報道:『今年4月三峽壩區氣候反常。氣溫並沒隨夏季的到來逐漸上升,反而呈下降趨勢。4月末平均氣溫不足12攝氏度,4月中旬周邊山區還出了較大范圍的降雪,月內有3次降溫過程,溫差升降劇烈、顛倒錯位的現象嚴重。另外,4月份全月降水量為236.5毫米,破壩區近10年降水量最高紀錄,破宜昌地區近118年同期降水量最高紀錄』」。據今年相關新聞報道:洞庭湖、鄱陽湖已經因為乾旱變身為萬畝大草原。
8,《國際衛生條例》
《國際衛生條例》於1969年制定,旨在控制傳染病在全球蔓延,目前該條例由世界衛生組織管理。該條例要求遵守協議的國家: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嚴重傳播疾病的爆發,如霍亂、黃熱病和鼠疫等。2007年6月15日,世界衛生組織對條例進行了修訂,通報范圍已經擴大至任何新發現的傳染病及輻射、化學引發的事件。目前條例共擁有193個成員國。中國於1979年6月1日起承認該條例。2007年5月1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說,將於6月15日正式生效的《國際衛生條例(2005)》適用於包括香港、澳門、台灣在內的中國全境。
2003年,中國爆發大規模SARS疫情,並向全球蔓延。4月3日,中國衛生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時任衛生部部長表示: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在中國、北京工作、旅遊是安全的,並稱北京當時SARS病例只有12例,死亡3例。他還笑著說,戴不戴口罩都是安全的。一般認為,此番言論誤導了國內外民眾和政府。北京解放軍301醫院有一位叫退休醫生蔣彥永,他得到了SARS的一些內部數據,知道疫情遠比部長大人說的嚴重。遂向外媒通報SARS疫情,中國SARS疫情終於大白天下,掀起了全國范圍內的「抗擊非典運動」。
9,教育、文化、科學事業公約
<1>.1886年《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1992年加入並生效,聲明享有附件第二條和第三條規定的權利)
<2>.1945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組織法》(1946年簽署)
<3>.1954年《關於發生武裝沖突時保護文化財產的公約》及其《議定書》(1999年批准)
<4>.1967年《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月和其它天體在內外層空間活動的原則條約》(1984年加入)
<5>.1967年《建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約》(1980年加入,並生效)
<6>.1971年《世界版權公約》(1992年加入,聲明享有五條之三、四的權利)
<7>.1971年《保護唱片製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復制公約》(1993年加入)
<8>.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85年批准,次年生效)
<9>.1972年《外空物體所造成損害之國際責任公約》(1988年加入,隨即生效)
<10>.1989年《關於集成電路的知識產權條約》(1990.5.1 簽署)
<11>.2003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2004年加入)
《伯爾尼保護文學和藝術作品公約》規定:「任何一成員國公民的作者,其作品無論是否發表,應受到保護」。
《保護唱片製作者防止唱片被擅自復制公約》規定:「各締約國應當保護具有其他締約國公民身份的唱片製作者,防止未經唱片製作者允許而製作復製品和防止此類復製品的進口,只要任何此類製作或進口的目的是為了公開發行;以及防止公開發行此類復製品。」。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各國有責任保護其境內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並使其遺傳後代。為此目的,該國應該「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國資源,必要時利用所能獲得的國際援助和合作」。所謂文化遺產指的是:文物、建築群、遺址。
10,其他公約
<1>.1907年《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公約》(1993年承認,同年生效)
<2>.195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規約》(1984年認可並生效)
<3>.1976年《東南亞友好條約》(003年十屆人大常委會議決定加入,2003.10.8簽署並生效)
<4>.1982年《亞太發展中心章程》(1983.2.18 生效)
<5>.1986年《及早通報核事故公約》(1986簽署,1987年核准,不接受第11條第2款)
<6>.1986年《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1986年簽署,1987年核准,不接受第10條2款、第13條2款)
《東南亞友好條約》規定:「和平解決分歧或爭端」,「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援助公約》規定:各國應該「互相進行合作並與國際原子能機構進行合作,以便在發生核事故或輻射緊急情況時迅速提供援助,以盡量減少其後果並保護生命、財產和環境免受放射性釋放的影響」。
㈥ 二戰的戰敗國擁有的軍隊受什麼限制
二戰結束斗銷後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軍事限制如下:
一 嚴格控制戰敗國軍隊的數量,戰敗國只能有基本的自衛軍隊。
二 決不允許戰敗國研究軍事領域核能和生化武器祥困 。且不能擁有進攻性武器。
三 不允許戰敗國生產航空母艦,並限制大型水上艦只的噸位數。
四 不允許戰敗國建立本國外的軍事用途基地。
此外,戰敗國還應履行的條例有:
1、嚴懲戰犯,向被侵略國家道歉申明謹銷念。
2、戰後由戰勝國分區佔領 。
3、不得使用法西斯名義組建任何組織和活動。
4、不得侵佔他國領土。
5、不得擁有戰爭野心,包括迅速擴充軍備,大量招兵,挑釁別國,在非自衛前提下作出攻擊性行為.。
戰敗國要遵守以上規定,否則受到聯合國制裁。
㈦ 國際法基本原則
法律分析:國家主權平等原則。互不幹涉內政原則。民族自決原鉛岩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原則。不得使用游拍威脅或物理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神激羨單行條例公布後,及時在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報和中國人大網、本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網站以及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發行的報紙上刊載。在常務委員會公報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文本為標准文本。
㈧ 維也納會議外交關系公約是什麼
《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 (Vienna Convention on Diplomatic Relations) 於1961年4月18日在維也納召開的聯合國關於外交交往與豁免的全權代表會議上簽訂。1964年4月24日生效。
念老中國於1975年11月25日加入該公約,12月25日對中國生效。
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
【標 題】 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
【分 類】 外事外交
【時 效 性】 有效
【頒布時間】 1961.04.18
【實施時間】 1964.04.24
【發布部門】 維也納
全文
本公約各當事國:
鑒於各國人民自古即已確認外交代表之地位,
察及聯合國憲章之宗旨及原則中有各國主權平等、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以及促進國際間友好關系等項,
深信關於外交往來,特權及豁免之國際公約當能有助於各國間友好關系之發展——此項關系對於各國憲政及社會制度之差異,在所不問,
確認此等特權與豁免之目的不在於給與個人以利益而在於確保代表國家之使館能有效執行職務。
重申凡未經本公約明文規定之問題應繼續適用國際習慣法之規例,
爰議定條款如下:
第 一 條
就適用本公約而言,下列名稱之意義,應依下列規定:
(甲)稱「使館館長」者,謂派遣國責成擔任此項職位之人;
(乙)稱「使館人員」者,謂使館館長及使館職員;
(丙)稱「使館職員」者,謂使館外交職員、行政及技術職員,及事務職員;
(丁)稱「外交職員」者,謂具有外交官級位之使館職員;
(戊)稱「外交代表」者,謂使館館長或使館外交職員;
(己)稱「行政及技術職員」者,謂承辦使館行政及技術事務之使館職員;
(庚)稱「事務職員」者,謂為使館僕役之使館職員;
(辛)稱「私人僕役」者,謂充使館人員傭僕而非為派遣國僱用之人;
(壬)稱「使館館舍」者,謂供使館使用及供使館館長寓邸之用之建築物或建築物之各部分,以及其所附屬之土地,至所有權誰屬,則在所不問。
第 二 條
國與國間外交關系及常設使館之建立,以協議為之。
第 三 條
一、除其他事項外,使館之職務如下:
(甲)在接受國中代表派遣國;
(乙)於國際法許可之限度內,在接受國中保護派遣國及其國民之利益;
(丙)與接受國政府辦理交涉;
(丁)以一切合法手段調查接受國之狀況及發展情形,向派遣國政府具報;
(戊)促進派遣國與接受國間之友好關系,及發展兩國間之經濟、文化與科學關系。
二、本公約任何規定不得解釋為禁止使館執行領事職務。
第 四 條
一、派遣國對於擬派駐接受國之使館館長人選務須查明其確已獲得接受國之同意。
二、接受國無須向派遣國說明不予同意之理由。
第 五 條
一、派遣國向有關接受國妥為通知後,得酌派任一使館館長或外交職員兼駐一個以上國家,但任何接受國明示反對者,不在此限。
仔鉛升二、派遣國委派使館館長兼駐另一國或數國者,得在該館長不常川駐節之國內,設立以臨時代辦為館長之使館。
三、使館館長或使館任何外交職員得兼任派遣國駐國際組織之代表。
第 六 條
兩個以上國家得合派同一人為駐另一國之使館館長,但接受國表示反對者不在此限。
第 七 條
除第五條、第八條、第九條及第十一條另有規定外,派遣國得自由委派使館職員。關於陸、海、空軍武官,接受國得要求先行提名,徵求該國同意。
第 八 條
一、使館外交職員原則上應屬派遣國國籍。
二、委派屬接受國國籍之人為使館外交職員,非經接受國同意,不得為之;此項同意得隨時撤銷之。
三、接受國對於第三國國民之亦非為派遣國國民者,得保留同樣之權利。
第 九 條
一、接受國得隨時不具解釋通知派遣國激喊宣告使館館長或使館任何外交職員為不受歡迎人員或使館任何其他職員為不能接受。遇此情形,派遣國應斟酌情況召回該員或終止其在使館中之職務。任何人員得於其到達接受國國境前,被宣告為不受歡迎或不能接受。
二、如派遣國拒絕或不在相當期間內履行其依本條第一項規定所負義務,接受國得拒絕承認該員為使館人員。
第 十 條
一、下列事項應通知接受國外交部或另經商定之其他部:
(甲)使館人員之委派,其到達及最後離境或其在使館中職務之終止;
(乙)使館人員家屬到達及最後離境;遇有任何人成為或不復為使館人員家屬時,亦宜酌量通知;
(丙)本項(甲)款所稱人員僱用之私人僕役到達及最後離境;遇有私人僕役不復受此等人員僱用時,亦宜酌量通知;
(丁)僱用居留接受國之人為使館人員或為得享特權與豁免之私人僕役時,其僱用與解僱。
二、到達及最後離境,於可能范圍內,亦應事先通知。
第 十一 條
一、關於使館之構成人數如另無協議,接受國得酌量本國環境與情況及特定使館之需要,要求使館構成人數不超過該國認為合理及正常之限度。
二、接受國亦得在同樣范圍內並在無差別待遇之基礎上,拒絕接受某一類之官員。
第 十二 條
派遣國非經接受國事先明示同意,不得在使館本身所在地以外之地點設立辦事處,作為使館之一部分。
第 十三 條
一、使館館長依照接受應予劃一適用之通行慣例。在呈遞國書後或在向接受國外交部或另經商定之其他部通知到達並將所奉國書正式副本送交後,即視為已在接受國內開始執行職務。
二、呈遞國書或遞送國書正式副本之次第依使館館長到達之日期及時間先後定之。
第 十四 條
一、使館館長分為如下三級:
(甲)向國家元首派遣之大使或教廷大使,及其他同等級位之使館館長;
(乙)向國家元首派遣之使節、公使及教廷公使;
(丙)向外交部長派遣之代辦。
二、除關於優先地位及禮儀之事項外,各使館館長不應因其所屬等級而有任何差別。
第 十五 條
使館館長所屬之等級應由關系國家商定之。
第 十六 條
一、使館館長在其各別等級中之優先地位應按照其依第十三條規定開始執行職務之日期及時間先後定之。
二、使館館長之國書如有變更而對其所屬等級並無更動時,其優先地位不受影響。
三、本條規定不妨礙接受國所採行關於教廷代表優先地位之任何辦法。
第 十七 條
使館外交職員之優先順序應由使館館長通知外交部或另經商定之其他部。
第 十八 條
各國接待使館館長,對於同一等級之館長應適用劃一程序。
第 十九 條
一、使館館長缺位或不能執行職務時,應由臨時代辦暫代使館館長。臨時代辦姓名應由使館館長通知接受國外交部或另經商定之其他部;如館長不能通知時,則由派遣國外交部通知之。
二、使館如在接受國內並無外交職員時,派遣國得於徵得接受國同意後,指派行政或技術職員一人,主持使館日常行政事務。
第 二十 條
使館及其館長有權在使館館舍,及在使館館長寓邸與交通工具上使用派遣國之國旗或國徽。
第二十一條
一、接受國應便利派遣國依照接受國法律在其境內置備派遣國使館所需之館舍,或協助派遣國以其他方法獲得房舍。
二、接受國遇必要時,並應協助使館為其人員獲得適當之房舍。
第二十二條
一、使館館捨不得侵犯。接受國官吏非經使館館長許可,不得進入使館館舍。
二、接受國負有特殊責任,採取一切適當步驟保護使館館舍免受侵入或損害,並防止一切擾亂使館安寧或有損使館尊嚴之情事。
三、使館館舍及設備,以及館舍內其他財產與使館交通工具免受搜查、徵用、扣押或強制執行。
第二十三條
一、派遣國及使館館長對於使館所有或租賃之館舍,概免繳納國家、區域或地方性捐稅,但其為對供給特定服務應納之費者不在此列。
二、本條所稱之免稅,對於與派遣國或使館館長訂立承辦契約者依接受國法律應納之捐稅不適用之。
第二十四條
使館檔案及文件無論何時,亦不論位於何處,均屬不得侵犯。
第二十五條
接受國應給予使館執行職務之充分便利。
第二十六條
除接受國為國家安全設定禁止或限制進入區域另訂法律規章外,接受國應確保所有使館人員在其境內行動及旅行之自由。
第二十七條
一、接受國應允許使館為一切公務目的自由通訊,並予保護。使館與派遣國政府及無論何處之該國其他使館及領事館通訊時,得採用一切適當方法,包括外交信差及明密碼電信在內。但使館非經接受國同意,不得裝置並使用無線電發報機。
二、使館之來往公文不得侵犯。來往公文指有關使館及其職務之一切來往文件。
三、外交郵袋不得予以開拆或扣留。
四、構成外交郵袋之包裹須附有可資識別之外部標記,以裝載外交文件或公務用品為限。
五、外交信差應持有官方文件,載明其身份及構成郵袋之包裹件數;其於執行職務時,應受接受國保護。外交信差享有人身不得侵犯權,不受任何方式之逮捕或拘禁。
六、派遣國或使館得派特別外交信差。遇此情形,本條第五項之規定亦應適用,但特別信差將其所負責攜帶之外交郵袋送交收件人後,即不復享有該項所稱之豁免。
七、外交郵袋得託交預定在准許入境地點降落之商營飛機機長轉遞。機長應持有官方文件載明構成郵袋之郵包件數,但機長不得視為外交信差。使館得派館員一人徑向飛機機長自由取得外交郵袋。
第二十八條
使館辦理公務所收之規費及手續費免徵一切捐稅。
第二十九條
外交代表人身不得侵犯。外交代表不受任何方式之逮捕或拘禁。接受國對外交代表應特示尊重,並應採取一切適當步驟以防止其人身、自由或尊嚴受有任何侵犯。
第三十條
一、外交代表之私人寓所一如使館館舍應享有同樣之不得侵犯權及保護。
二、外交代表之文書及信件同樣享有不得侵犯權;其財產除第三十一條第三項另有規定外,亦同。
第三十一條
一、外交代表對接受國之刑事管轄享有豁免。除下列案件外,外交代表對接受國之民事及行政管轄亦享有豁免:
(甲)關於接受國境內私有不動產之物權訴訟,但其代表派遣國為使館用途置有之不動產不在此列;
(乙)關於外交代表以私人身份並不代表派遣國而為遺囑執行人、遺產管理人、繼承人或受遺贈人之繼承事件之訴訟;
(丙)關於外交代表於接受國內在公務范圍以外所從事之專業或商務活動之訴訟。
二、外交代表無以證人身份作證之義務。
三、對外交代表不得為執行之處分,但關於本條第一項(甲)、(乙)、(丙)各款所列之案件,而執行處分復無損於其人身或寓所之不得侵犯權者,不在此限。
四、外交代表不因其對接受國管轄所享之豁免而免除其受派遣國之管轄。
第三十二條
一、外交代表及依第三十七條享有豁免之人對管轄之豁免得由派遣國拋棄之。
二、豁免之拋棄,概須明示。
三、外交代表或依第三十七條享有管轄之豁免之人如主動提起訴訟即不得對與主訴直接相關之反訴主張管轄之豁免。
四、在民事或行政訴訟程序上管轄豁免之拋棄,不得視為對判決執行之豁免亦默示拋棄,後項拋棄須分別為之。
第三十三條
一、除本條第三項另有規定外,外交代表就其對派遣國所為之服務而言,應免適用接受國施行之社會保險辦法。
二、專受外交代表僱用之私人僕役亦應享有本條第一項所規定之豁免,但以符合下列條件為限:
(甲)非接受國國民且不在該國永久居留者;
(乙)受有派遣國或第三國之社會保險辦法保護者。
三、外交代表如其所僱人員不得享受本條第二項所規定之豁免,應履行接受國社會保險辦法對僱主所規定之義務。
四、本條第一項及第二項所規定之豁免不妨礙對於接受國社會保險制度之自願參加,但以接受國許可參加為限。
五、本條規定不影響前此所訂關於社會保險之雙邊或多邊協定,亦不禁止此類協定之於將來議訂。
第三十四條
外交代表免納一切對人或對物課征之國家、區域、或地方性捐稅,但下列各項,不在此列:
(甲)通常計入商品或勞務價格內之間接稅;
(乙)對於接受國境內私有不動產課征之捐稅,但其代表派遣國為使館用途而置有之不動產,不在此列;
(丙)接受國課征之遺產稅、遺產取得稅或繼承稅,但以不抵觸第三十九條第四項之規定為限;
(丁)對於自接受國內獲致之私人所得課征之捐稅,以及對於在接受國內商務事業上所為投資課征之資本稅;
(戊)為供給特定服務所收費用;
(己)關於不動產之登記費、法院手續費或記錄費、抵押稅及印花稅;但第二十三條另有規定者,不在此列。
第三十五條
接受國對外交代表應免除一切個人勞務及所有各種公共服務,並應免除關於徵用、軍事募捐及屯宿等之軍事義務。
第三十六條
一、接受國應依本國制定之法律規章,准許下列物品入境,並免除一切關稅及貯存、運送及類似服務費用以外之一切其他課征:
(甲)使館公務用品;
(乙)外交代表或與其構成同一戶口之家屬之私人用品,包括供其定居之用之物品在內。
二、外交代表私人行李免受查驗,但有重大理由推定其中裝有不在本條第一項所稱免稅之列之物品,或接受國法律禁止進出口或有檢疫條例加以管制之物品者,不在此限。遇此情形,查驗須有外交代表或其授權代理人在場,方得為之。
第三十七條
一、外交代表之與其構成同一戶口之家屬,如非接受國國民,應享有第二十九條至三十六條所規定之特權與豁免。
二、使館行政與技術職員暨與其構成同一戶口之家屬,如非接受國國民且不在該國永久居留者,均享有第二十九條至第三十五條所規定之特權與豁免,但第三十一條第一項所規定對接受國民事及行政管轄之豁免不適用於執行職務范圍以外之行為。關於最初定居時所輸入之物品,此等人員亦享有第三十六條第一項所規定之特權。
三、使館事務職員如非接受國國民且不在該國永久居留者,就其執行公務之行為享有豁免,其受雇所得酬報免納捐稅,並享有第三十三條所載之豁免。
四、使館人員之私人僕役如非接受國國民且不在該國永久居留者,其受雇所得酬報免納捐稅。在其他方面,此等人員僅得在接受國許可范圍內享有特權與豁免。但接受國對此等人員所施之管轄應妥為行使,以免對使館職務之執行有不當之妨礙。
第三十八條
一、除接受國特許享受其他特權及豁免外,外交代表為接受國國民或在該國永久居留者,僅就其執行職務之公務行為,享有管轄之豁免及不得侵犯權。
二、其他使館館員及私人僕役為接受國國民或在該國永久居留者僅得在接受國許可之范圍內享有特權與豁免。但接受國對此等人員所施之管轄應妥為行使,以免對使館職務之執行有不當之妨礙。
第三十九條
一、凡享有外交特權與豁免之人,自其進入接受國國境前往就任之時起享有此項特權與豁免,其已在該國境內者,自其委派通知外交部或另經商定之其他部之時開始享有。
二、享有特權與豁免人員之職務如已終止,此項特權與豁免通常於該員離境之時或聽任其離境之合理期間終了之時停止,縱有武裝沖突情事,亦應繼續有效至該時為止。但關於其以使館人員資格執行職務之行為,豁免應始終有效。
三、遇使館人員死亡,其家屬應繼續享有應享之特權與豁免,至聽任其離境之合理期間終了之時為止。
四、遇非為接受國國民且不在該國永久居留之使館人員或與其構成同一戶口之家屬死亡,接受國應許可亡故者之動產移送出國,但任何財產如系在接受國內取得而在當事人死亡時禁止出口者,不在此列。動產之在接受國純系因亡故者為使館人員或其家屬而在接受國境內所致者,應不課征遺產稅、遺產取得稅及繼承稅。
第四十條
一、遇外交代表前往就任或返任或返回本國,道經第三國國境或在該國境內,而該國曾發給所需之護照簽證時,第三國應給予不得侵犯權及確保其過境或返回所必需之其他豁免。享有外交特權或豁免之家屬與外交代表同行時,或單獨旅行前往會聚或返回本國時,本項規定同樣適用。
二、遇有類似本條第一項所述之情形,第三國不得阻礙使館之行政與技術或事務職員及其家屬經過該國國境。
三、第三國對於過境之來往公文及其他公務通訊,包括明密碼電信在內,應一如接受國給予同樣之自由及保護。第三國於已發給所需護照簽證之外交信差及外交郵袋過境時,應比照接受國所負之義務,給予同樣之不得侵犯權及保護。
四、第三國依本條第一項、第二項及第三項規定所負之義務,對於各該項內分別述及之人員與公務通訊及外交郵袋之因不可抗力而在第三國境內者,亦適用之。
第四十一條
一、在不妨礙外交特權與豁免之情形下,凡享有此項特權與豁免之人員,均負有尊重接受國法律規章之義務。此等人員並負有不幹涉該國內政之義務。
二、使館承派遣國之命與接受國洽商公務,概應徑與或經由接受國外交部或另經商定之其他部辦理。
三、使館館捨不得充作與本公約或一般國際法之其他規則、或派遣國與接受國間有效之特別協定所規定之使館職務不相符合之用途。
第四十二條
外交代表不應在接受國內為私人利益從事任何專業或商業活動。
第四十三條
除其他情形外,外交代表之職務遇有下列情事之一即告終了:
(甲)派遣國通知接受國謂外交代表職務業已終了;
(乙)接受國通知派遣國謂依第九條第二項之規定該國拒絕承認該外交代表為使館人員。
第四十四條
接受國對於非為接受國國民之享有特權與豁免人員,以及此等人員之家屬,不論其國籍為何,務須給予便利使能盡早離境,縱有武裝沖突情事,亦應如此辦理。遇必要時,接受國尤須供給其本人及財產所需之交通運輸工具。
第四十五條
遇兩國斷絕外交關系,或遇使館長期或暫時撤退時:
(甲)接受國務應尊重並保護使館館舍以及使館財產與檔案,縱有武裝沖突情事,亦應如此辦理;
(乙)派遣國得將使館館舍以及使館財產與檔案委託接受國認可之第三國保管;
(丙)派遣國得委託接受國認可之第三國代為保護派遣國及其國民之利益。
第四十六條
派遣國經接受國事先同意,得應未在接受國內派有代表之第三國之請求,負責暫時保護該第三國及其國民之利益。
第四十七條
一、接受國適用本公約規定時,對各國不得差別待遇。
二、但下列情形不以差別待遇論:
(甲)接受國因派遣國對接受國使館適用本公約任一規定有所限制,對同一規定之適用亦予限制;
(乙)各國依慣例或協定,彼此給予較本公約所規定者更為有利之待遇。
第四十八條
本公約應聽由聯合國或任何專門機關之全體會員國、或國際法院規約當事國、及經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本公約當事一方之任何其他國家簽署,其辦法如下:至1961年10月31日止在奧地利聯邦外交部簽署,其後至1962年3月31日止在紐約聯合國會所簽署。
第四十九條
本公約須經批准。批准文件應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
第五十條
本公約應聽由屬於第四十八條所稱四類之一之國家加入。加入文件應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
第五十一條
一、本公約應於第二十二件批准或加入文件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之日後第三十日起發生效力。
二、對於在第二十二件批准或加入文件存放後批准或加入本公約之國家,本公約應於各該國存放批准或加入文件後第三十日起發生效力。
第五十二條
聯合國秘書長應將下列事項通知所有屬於第四十八條所稱四類之一之國家:
(甲)依第四十八條、第四十九條及第五十條對本公約所為之簽署及送存之批准或加入文件;
(乙)依第五十一條本公約發生效力之日期。
第五十三條
本公約之原本應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其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各本同一作準;秘書長應將各文正式副本分送所有屬於第四十八條所稱四類之一之國家。
為此,下列全權代表,各秉本國政府正式授予簽字之權,謹簽字於本公約,以昭信守。
公歷1961年4月18日訂於維也納。
《維也納外交關系公約》包括序言和53個條款,並附有《關於取得國籍之任擇議定書》和《關於強制解決爭端之任擇議定書》。
關於強制解決爭端之任擇議定書
(1963年4月24日訂於維也納)
[本議定書於1967年3月19日生效]
本議定書及自一九六三年三月四白至四月二十二日在維也納舉行之聯合國會議所通過之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之各當事國,
表示對於公約因解釋或適用上發生爭端而涉及各當事國之一切問題,除當事各方於合理期間內商定其他解決方法外,願接受國際法院之強制管轄,
愛議定條款如下:
第1條
公約解釋或適用上發生之爭端均屬國際法院強制管轄范圍,因此爭端之任何一造如系本議定書之當事國,得以請求書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
第2條
當事各方得於一方認為有爭端存在並將此意通知他方後兩個月內,協議不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而提交公斷法庭
此項期間屆滿後,任何一方得以請求書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
第3條
1.當事各方得於同一兩個月期間內協議在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前採用和解程序。
2.和解委員會應於派設後五個月內作成建議。爭端各造倘於建議提出後兩個月內未予接受,任何一造得以請求書將爭端提交國際法院。
第4條
公約、關於取得國籍之任擇議定書及本議定書之各當事國得隨時聲明將本議定書之規定適用於關於取得國籍之任擇議定書解釋或適用上發生之爭端。此項聲明應通知聯合國秘書長。
第5條
本議定書應聽由所有得成為公約當事國之國家簽署,其辦法如下:
至一九六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在奧地利共和國聯邦外交部簽署,其後至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在紐約聯合國會所簽署。
第6條
本議定書須經批准。批准文件應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
第7條
本議定書應聽由所有得成為公約當事國之國家加入。加入文件應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
第8條
1.本議定書應於公約開始生效之同日起發生效力,或於第二件批准或加入議定書文件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之日後第三十日起發生效力,以兩者中在後之日期為准。
2.對於在本議定書依本條第一項發生效力後批准或加入之國家,本議定書應於各該國存放批准或加入文件後第三十日起發生效力。
第9條
聯合國秘書長應將下列事項通知所有得成為公約當事國之國家:
(a)依第5條、第6條及第7條對本議定書所為之簽署及送存之批准或加入文件;
(b)依本議定書第4條所為之聲明;
(c)依第8條本議定書發生效力之日期。
第10條
本議定書之原本應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其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各本同一作準;秘書長應將各文正式副本分送第5條所稱各國。
為此,下列全權代表,各秉本國政府正式授予簽字之權,謹簽字於本議定書,以昭信守。
公歷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訂於維也納。
關於取得國籍之任擇議定書
(1963年4月24日訂於維也納)
[本議定書於1967年3月19日生效]
本議定書及自一九六三年三月四日至四月二十二日在維也納舉行之聯合國會議所通過之維也納領事關系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之各當事國。
表示對於領館人員及與其構成同一戶口之家屬取得國籍一事,願在彼此間確立規則,
愛議定條款如下:
第1條
就本議定書之適用而言,「領館人員」一語之意義,應依公約第1條
一項第(七)款之規定,即指「領事官員、領館雇員及服務人員。」
第2條
領館人員非為接受國國民者及與其構成同一戶口之家屬不應專因接受國法律之適用而即取得該國國籍.
第3條
本議定書應聽由所有得成為公約當事國之國家簽署,其辦法如下;至一九六三年十月三十一日止在奧地利共和國聯邦外交部簽署,其後至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一日止在紐約聯合國會所簽署。
第4條
本議定書須經批准。批准文件應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
第5條
本議定書應聽由所有得成為公約當事國之國家加入。加入文件應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
第6條
1.本議定書應於公約開始生效之同日起發生效力,或於第二件批准或加入議定書文件送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之日後第三十日起發生效力,以兩者中在後乏日期為准。
2.對於在本議定書依本條第一項發生效力後批准或加入之國家本議定書應於各該國存放批准或加入文件後第三十日起發生效力。
第7條
聯合國秘書長應將下列事項通知所有得成為公約當事國之國家:
(a)依第3條、第4條及第5條對本議定書所為之簽署及送存之批准或加入文件;
(b)依第6條本議定書發生效力之日期.
第8條
本議定書之原本應交聯合國秘書長存放,其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及西班牙文各本同一作準;秘書長應將各文正式副本分送第3條所稱各國。
為此,下列全權代表,各秉本國政府正式授予簽字之權,謹簽字於本議定書,以昭信守。
公歷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訂於維也納。
㈨ 國內法和國際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主要區別如下:從主體來看,國際法的主體主要是公權機構,而國內法的主體也包括個人、法人等。 2.從調整對象來看,國際法調整的是國際關系,而國內法的對象也包括個人關系、法人關系等。 3.從調整的法律關系的相互性來看,國際法的大部分規則是相互的和對等的,國內法則不是。 4.從形成方式來看,國際法的形成主要靠各國在長期反復實踐中形成的國際習慣和彼此間談判締結的協議,即條約,而國內法主要依靠立法機關制定。 5.從國際法規則的性質來分析,大部分都屬於任意性規則,不具有強制性。 國內法具有強制性。6.從實施方式來看,國際社會沒有統一的行政機關來執行國際法,而國內法是有的。 7.從司法權來看,國際社會沒有統一的司法體系來適用和解釋國際法並解決國際爭端,國內法有統一的司法體系來適用和解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