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屬於內部控製法規體系的是

屬於內部控製法規體系的是

發布時間: 2023-05-17 04:57:06

A. 我國目前內部控制體系包括哪些規范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構成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配套指引》。該配套指引由21項應用指引(此次發布了18項,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業務的3項指引暫未發布)、《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與《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兩者以下合稱為評價與審計指引)所組成,自2011年1月1日起首先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擴大到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並計劃在上述施行公司的基礎上,擇機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的公司中施行。同時,鼓勵非上市大中型企業提前執行。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配套指引》連同2008年5月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自2009年7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大中型企業執行,以下簡稱為基本規范)共同構成了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如果說目前已在上市公司實施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還只是一個框架結構,主要界定內部控制的內涵、目標、要素,說明制定企業內部控制規范的目的、依據及該規范的適用范圍,操作性指導還不強,還是一個方向性指南的話,那麼,《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配套指引》則是企業加強和改進內部控制具體的、具有操作性的指南。
二、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的評價
(一)對基本規范的評價
從基本規范來看,主要涉及到內部控制的基改散舉本理論問題,包括內部控制的本質、目標、原則、要素(對象)與方法。規范提出的內部控制五原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成本效益性原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控制要素(對象)上,基本規范採用的是1994年COSO報告中的五要素觀,而沒有採用2004年風險管理框架的八要素觀,是實事求是的做法。實際上,這也涉及到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關系問題。內部控制主要體現在流程管理上。流程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業務流程,即規定完成業務的先後順序;二是管理流程,主要是對各風險管理點的標准。二者結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流程管理」。
對於五要素之間的關系,內部控制環境是基礎(說明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開展控制活動),風險評估是前提(說明要重點針對什麼活動和在該活動的什麼方面進行控制),控制活動是核心(說明對需要重點控制的活動或環節運用什麼方法進行控制),信息與溝通是橋梁(以一定的方法對風險評估確定的應該控制的活動和環節開展控制,沒有信息的支持是無法達成目標的),監督是保障(沒有監督作為保障,控制的好壞在管理上沒有區別,則無法達到控制的目標)。就內部控制的方法來說,應該涉及到全部五個要素,既有內部控制環境的評價、改進方法,也有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策略的選擇方法;既有直接運用於控制活動的方法,也應有信息生產與溝通、監督的方法。
基本規范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在:1.在控制要素上僅提到內部監督,難以指導企業內部控制規范指引,也說明基本規范與指引有不相銜接的地方;2.對控制方法的說明不集中,僅在第28條較詳細地闡述了控制核碧活動的方法,對其他要素控制的方法很少說明,如風險評價的方法、信息生產與溝通的方法、監督的方法等;3.如何建立反舞弊機制問題放在信息與溝通要素部分不恰當,筆者認為這應該是內部監督的內容;4.對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責劃分不清。如第12條規定,董事會負責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監事會對董事會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進行監督,經理層負責組織領導內部控制的日常運行。但第13條又規定企業應在董事會下設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負責審查企業內部控制,監督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情況(而在自我評價規范中又沒有具體涉及到審計委員會),協調內部控制審計及其他相關事宜。從這些規定中可以看出,我國仍然沒有處理好內部公司治理問題。
(二)對18項應用指引的評價
應用指引是對內部控制要素進行控制時的具體應用指南。從已公布的各項具體應用指引來看,重點突出了對風險的關注,這點值得肯定。已公布的18項應掘滲用指引都在總則部分說明了企業應關注的風險,這可看成企業風險評價的基礎和指南。就其他四個方面的要素來看,內部控制環境涉及到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社會責任和企業文化5個具體指引。就控制活動來說,涉及到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銷售業務、研究與開發、工程項目、擔保業務、業務外包、財務報告9個具體指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沒有生產控制的內容。在過去的徵求意見稿中有一個成本費用規范,現在也取消了。過去徵求意見稿中沒有全面預算規范,現在加了一個全面預算規范,筆者認為應將過去的成本費用規范與現在的全面預算規范結合起來。關於信息與溝通要素,涉及到內部信息傳遞和信息系統兩個具體指引。此次公布的18項應用指引歸為三大類,第一類為環境類指引,第二類為控制活動類指引,第三類為控制手段類指引,包括全面預算、合同管理、內部信息傳遞和信息系統4項。第三類作為方法也可以,但並沒有和內部控制要素間的銜接。

B.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標准體系包括( )

《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基本規范),《企業內部虛輪銷控制應用指引》,《企差游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桐握引》
選ABD

C. 企業內控制度的法律法規

《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基本規范》全文
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財政部會同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制定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現予印發,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圍內施行,鼓勵非上市的大中型企業執行。執行本規范的上市公司,應當對本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自我評價,披露年度自我評價報告,並可聘請具有證券、期貨業務資格的會計師事務所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
執行中有何問題,請及時反饋我們。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本規范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大中型企業。
小企業和其他單位可以參照本規范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
大中型企業和小企業的劃分標准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本規范所稱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
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第四條 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
(二)重要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
(三)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兼顧運營效率。
(四)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
(五)成本效益原則。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第五條 企業建立與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應當包括下列要素:
(一)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一般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
(二)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企業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三)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
(四)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企業及時、准確地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企業內部、企業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
(五)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企業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應當及時加以改進。
第六條 企業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本規范及其配套辦法,制定本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並組織實施。
第七條 企業應當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內部控制,建立與經營管理相適應的信息系統,促進內部控制流程與信息系統的有機結合,實現對業務和事項的自動控制,減少或消除人為操縱因素。
第八條 企業應當建立內部控制實施的激勵約束機制,將各責任單位和全體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體系,促進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
第九條 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法律法規、本規范及其配套辦法,明確貫徹實施本規范的具體要求,對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十條 接受企業委託從事內部控制審計的會計師事務所,應當根據本規范及其配套辦法和相關執業准則,對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會計師事務所及其簽字的從業人員應當對發表的內部控制審計意見負責。
為企業內部控制提供咨詢的會計師事務所,不得同時為同一企業提供內部控制審計服務。

D. 目前我國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是怎樣的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簡介
·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概要
·《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簡單解讀
·內部控制規范的特點、局限性和目標

Ⅰ企業內部控制體系概要
一、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圖示
2008年6月28日和2010年4月26日()(18+2項指引的頒布生效.flv),財政部等五部委分兩次聯合頒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18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還於2010年7月出台了操作應用指南。這標志著我國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基本形成。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圖
二、企業內控配套指引的層級應用指引
應用指引(已出台的有18項):以公司治理為起點,從內部環境開始,到流程、控制點,到控制手段,覆蓋了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和各個環節。
·18/26個,與會計准則體系層及對應。
·分為三類:A 內部環境類5:有組織架構、發展戰略、人力資源、企業文化和社會責任等5項,A類指引對企業層面相關控制加以規范;B 控制活動類9:資金活動、采購業務、資產管理等9項;C 控制手段類4:全面預算、合同管理等4項。BC類指引是從梳理流程開始,找出風險點和薄弱環節,提出控制措施。
·這18項指引通俗易懂,簡便易行,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處於主體地位,為企業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體系提供指引
Ⅱ《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簡單解讀
一、基本規范的框架
基本規范共7章50條。
包括:總則、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措施、信息與溝通、監督檢查和附則。
總括起來是5個5:
5部委聯合發布: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
5個目標: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5個原則: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適應性、成本效益原則
5個要素: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
5個核心章50條
二、《規范》的制定目的與依據
「第一條 (目的)為了加強和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提高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防範能力,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公眾利益, (依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范。」
三、《規范》的適用范圍
第二條 本規范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設立的大中型企業。小企業和其他單位可以參照本規范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大中型企業和小企業的劃分標准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四、內部控制的5個目標
1、內部控制的概念
第三條 第一款 本規范所稱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
(1)內部控制是一個過程,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結果本身;重視過程,達到最佳結果。
(2)內部控制受到組織內各層次人的影響,而不僅僅是制定出一本制度手冊或規章;各層級、各部門、全體員工共同的事情。
(3)對管理層或董事會而言,內部控制提供的只是合理的保證,而不是絕對的保證;客觀上、不可抗力的因素影響
(4)內部控制的目的在於實現企業一個或幾個目標,但這些目標可能會有重復和交叉。

內部牽制
目的查弊糾錯,保證資產安全。
A. 內部牽制由三個要素構成:職責分工(不相容職務分離);會計記錄;人員輪換
B. 內部牽制的兩個設想是: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部門無意識地犯同樣錯誤的機會較少;j
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或部門有意識地合夥舞弊的可能性大大低於單獨一個人或部門舞弊的可能性(評:先天缺陷:串通舞弊)k
C. 內部牽制的四項職能是:
(1)實物牽制: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員共同掌管必要的實物工具,共同操作才能完成一定程序的牽制。
如,鑰匙交兩個以上的人持有
(2)物理牽制
主要採取程序制約,利用既定標准或業務處理程序來控制各個部門、崗位或人員。
如,銀庫大門按非正確手續操作就會報警(電腦控制)
(3)分權牽制
通過組織規劃與結構設計把各項業務活動按其作業環節劃分後交由不同的部門或人員,實行分工負責,以防止錯弊的發生。即每項業務由不同的人或部門去執行。
如,授權批准人員與業務經辦人員的分離
(4)簿記牽制
指在簿記組織方面,利用復式記賬原理和賬簿之間的勾稽關系,互相制約、監督和牽制。
如,明細賬與總賬定期核對
COSO--內部控制整體框架(1992年版)
Coso--全面風險管理整體框架(2004版)
四、內部控制的5個目標
第三條第二款:內部控制的目標是合理保證企業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1. 合規目標:促進單位經營管理合法合規
守法和誠信是單位健康發展的基石,逾越法律的短期發展終將付出沉重代價。內控制度要求單位必須將發展置於國家法律允許的基本框架之下,在守法的基礎上實現自身的發展。
2. 安全目標:促進維護資產安全
資產安全是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是單位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良好的內部控制,應當為資產安全提供扎實的制度保障。

3. 報告目標:促進提高信息報高質量
可靠的信息報告能夠為單位管理層提供適合其既定目的的准確而完整的信息,能夠支持管理層的決策和對營運活動及業績的監控;同時,能夠保證對外披露的信息報告的真實完整,有利於提升單位的誠信度和公信力,維護單位良好的聲譽和形象。
4. 經營目標:促進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
為了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客觀上要求企業建立包括組織結構、業務流程在內的、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功能的管理機制:
首先,企業應對不相容職務分設不同的崗位,形成相互牽制;
其次,企業需要建立決策機制與執行機制相互配合的內控制度;
最後,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建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統一協調的公司治理結構,確保資產安全和經營效率。
是要求企業結合自身所處的經營行業和經濟環境,通過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不斷提高營運活動的贏利能力和管理效率。
5. 戰略目標: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這是內部控制的終極目標。它要求單位將近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在單位經營管理中努力作出符合戰略要求、有利於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創造長久價值的策略選擇。
五、內部控制的5個原則
第四條 企業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全面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貫穿決策、執行和監督全過程,覆蓋企業及其所屬單位的各種業務和事項。
(二)重要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注重要業務事項和高風險領域。
(三)制衡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在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同時兼顧運營效率。
(四)適應性原則。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經營規模、業務范圍、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等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調整。
(五)成本效益原則。內部控制應當權衡實施成本與預期效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六、內部控制的5個要素
內部環境 風險評估 控制活動 信息與溝通 內部監督
第一、內部環境
1、內部環境:規定單位的紀律與架構,影響經營管理目標的制定,塑造單位文化並影響員工的控制意識,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
2、包括內容
(1)單位的治理結構,比如董事會、監事會、管理層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內部控制中的職責許可權,審計委員會職能的發揮等;
(2)單位的內部機構設置及權責分配,盡管沒有統一模式,但所採用的組織結構應當有利於提升管理效能,並保證信息通暢流動;
(3)內部審計機制,包括內部審計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工作開展及其獨立性的保證等;
1)審計委員會
–有條件的企業應當在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並保證審計委員會及其成員的獨立性。
2)內部審計機構
(4)單位的人力資源政策,比如關鍵崗位員工的強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崗位輪換制度,對掌握國家秘密或重要商業秘密的員工離崗的限制性規定等;
(5)單位文化,包括單位整體的風險意識和風險管理理念,董事會、經理層的誠信和道德價值觀,單位全體員工的法制觀念等。
一般而言,董事會及單位負責人在塑造良好的內部環境中發揮關鍵作用。
企業整體價值觀。高級管理人員有責任培育積極向上的整體價值觀,培養社會感和遵紀守法意識,倡導愛崗敬業、進取創新、團隊協作和遵規守紀精神。
高級管理人員的管理理念和經營風格。高級管理人員應當強化風險意識,避免因個人風險偏好可能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和損失。

第二、風險評估
1、風險:是指一個潛在事項的發生對目標實現產生的影響;
2、風險評估:是單位及時識別、科學分析經營活動中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環節;
3、風險評估主要包括:目標設定、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應對;
4、風險與可能被影響的控制目標相關聯。單位必須制定與生產、銷售、財務等業務相關的目標,設立可辨認、分析和管理相關風險的機制,以了解單位所面臨的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各種不同風險;
5、風險因素:風險通常表現為各種潛在事項和因素,包括經濟因素、自然環境因素、法律因素、社會因素、科學技術因素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力資源、管理、自主創新、財務、安全環保等內部因素。

內部風險因素:
–高級管理人員職業操守、員工專業勝任能力、團隊精神等人員素質因素;
–經營方式、資產管理、業務流程設計、財務報告編制與信息披露等管理因素;
–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等基礎實力因素;
–研究開發、技術投入、信息技術運用等技術因素;
–營運安全、員工健康、環境污染等安全環保因素。

外部風險因素:
–經濟形勢、產業政策、資源供給、利率調整、匯率變動、融資環境、市場競爭等經濟因素;
–法律法規、監管要求等法律因素;
–文化傳統、社會信用、教育基礎、消費者行為等社會因素;
–技術進步、工藝改進、電子商務等科技因素;
–自然災害、環境狀況等自然環境因素。

6、風險識別方法
企業可以採取座談討論、問卷調查、案例分析、咨詢專業機構意見等方法識別相關的風險因素
特別應注意總結、吸取企業過去的經驗教訓和同行業的經驗教訓,加強對高危性、多發性風險因素的關注。
7、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是指分析和辨認實現有關目標可能發生的風險,以便形成確定應該如何對它們進行管理的依據。
風險分析標准。企業應當針對已識別的風險因素,從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並確定科學合理的定性、定量分析標准。
風險排序。企業應當根據風險分析的結果,依據風險的重要性水平,運用專業判斷,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對企業影響的嚴重程度進行風險排序,確定應當重點關注的重要風險。
8、常用的風險應對策略風險應對是指企業管理層在評估了相關風險的可能性和後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後,選擇一系列措施使剩餘風險處於期望的風險容限以內。風險應對方法:·風險迴避。企業對走出整體風險承受能力或者具體業務層次上的可接受風險水平的風險,應當實行風險迴避。•風險承擔。企業對在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和具體業務層次上的可接受風險水平之內的風險,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後無意採取進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實行風險承擔。•風險降低。企業對在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和具體業務層次上的可接受風險水平之內的風險,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後願意單獨採取進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或者減輕損失的,可以實行風險降低。•風險分擔。企業對在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和具體業務層次上的可接受風險水平之內的風險,在權衡成本效益之後願意藉助他們力量,採取包括業務分包、購買保險等進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提高收益或者減輕損失的,可以實行風險分擔。

第三、控制活動
1、控制活動:是指單位管理層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是實施內部控制的具體方式。
企業應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採用相應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

2、常見的控制措施
職責分工控制
總體控制要求
根據企業目標和職能任務,按照科學、精簡、高效的原則,合理設置職能部門和工作崗位,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許可權,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便於考核、相互制約的工作機制。
不相容職務分離制度。企業應當根據各項經濟業務與事項的流程和特點,系統、完整地分析、梳理執行該經濟業務與事項涉及的不相容職務,並結合崗位職責分工採取分離措施。不相容職務通常包括:授權、批准、業務經辦、會計記錄、財產保管、稽核檢查等。•關鍵崗位輪換制度。企業應當結合崗位特點和重要程度,明確財會等關鍵崗位員工輪崗的期限和有關要求,建立規范的崗位輪換制度,對關鍵崗位的員工,可以實行強制休假制度,並確保在最長不超過5年的時間內進行崗位輪換。

如物資采購業務
批准進行采購與直接辦理采購即屬於不相容的職務,如果這兩個職務由一個人擔當,即出現該員工既有權決定采購什麼,采購多少,又可以決定采購價格、采購時間等,沒有其他崗位或人員的監督、制約,就容易發生舞弊行為。
授權控制
總體控制要求
•企業根據職責分工,明確各部門、各崗位辦理經濟業務與事項的許可權范圍、審批程序和相應責任等內容。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行使職權和承擔責任,業務經辦人員必須在授權范圍內辦理業務。
⑴常規性授權控制。常規性授權是指企業在日常經營管理活動中按照既定的職責和程序進行的授權。企業可以根據常規性授權編制許可權指引並以適當形式予以公布,提高許可權的透明度,加強對許可權行使的監督和管理。
⑵臨時性授權控制。臨時性授權是指企業在特殊情況、特定條件下進行的應急性授權。企業應當加強對臨時性授權的管理,規范臨時性授權的范圍、許可權、程序、責任和相關的記錄措施。有條件的企業,可以採用遠程辦公等方式逐步減少臨時性授權。
⑶ 集體審議或聯簽制度。企業對於金額重大、重要性高、技術性強、影響范圍廣的經濟業務與事項,應當實行集體決策審批或者聯簽制度,任何個人不得單獨進行決策或者擅自改變集體決策意見。

審核批准控制
企業各部門、各崗位按照規定的授權和程序,對相關經濟業務和事項的事實性、例規性、合理性以有關資料的完整性進行復核與審查,通過簽署意見並簽字或者簽章,作出批准、不予批准或者作其他處理的決定。
預算控制
企業應當加強預算編制、執行、分析、考核等各環節的管理,明確預算項目,建立預算標准,規范預算的編制、審定、下達和執行程序,及時分析和控制預算差異,採取改進措施,確保預算的執行。
財產保護控制
企業應當限制未經授權的人員對財產的直接接觸和處置,採取財產記錄、實物保管、定期盤點、賬實核對、財產保險等措施,確保財產的安全完整。
會計系統控制
企業應當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適合本企業的會計制度,明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和財務報告以及相關信息披露的處理程序,規范會計政策的選用標准和審批程序,建立、完善會計檔案保管和會計工作交接辦法,實行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充分發揮會計的監督職能,確保企業財務報告真實、可靠和完整。
★會計系統控置
★企業會計系統的設置要求
應依法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人員
會計機構負責人應具備會計師以上的專業技術職務資格
大中型中央企業應設置總會計師,不得設置與其職務重疊的副職
★內部會計控制三要素
內部報告控制
企業應當建立和完善內部報告制度,明確相關信息的收集、分析、報告和處理程序,及時提供業務流動中的重要信息,全面反映經濟活動情況,增強內部管理的時效性和針對性。
•內部報告方式通常包括例行報告、實時報告、專題報告、綜合報告等。
經濟活動分析控制
企業應當綜合運用生產、購銷、投資、財務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比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趨勢分析等方法,定期對企業經營管理活動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查找原因,並提出改進意見和應對措施。
績效考評控制
企業應當科學設置業績考核指標體系,對照預算指標、盈利水平、投資回報率、安全生產目標等方面的業績指標,對各部門和員工當期業績進行考核和評價,兌現獎懲,強化對各部門和員工的激勵與約束
信息技術控制
企業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和計算機信息技術應用程度,建立與本企業經營管理業務相適應的信息化控制流程,提高業務處理效率,減少和消除人為操縱因素,同時加強對計算機信息系統開發與維護、訪問與變更、數據輸入與輸出、文件儲存與保管、網路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證信息系統安全、有效運用。

第四、信息與溝通
1、信息與溝通:是單位及時、准確收集、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確保信息在單位內部、單位與外部之間進行有效溝通,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條件。
2、信息與溝通的主要環節有:確認、計量、記錄有效的經濟業務;在財務報告中恰當揭示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保證管理層與單位內部、外部的順暢流通,包括與利益相關者、監管部門、注冊會計師、供應商等的溝通。
3、真實及時有用:信息與溝通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但無論哪種方式,都應當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有用性。
信息收集機制
(1)內部信息
•內部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會計信息、生產經營信息、資本運作信息、人員變動信息、技術創新信息、綜合管理信息等。
•內部信息收集方法。企業可以通過會計資料、經營管理資料、調查研究報告、會議記錄紀要、專項信息反饋、內部報刊網路等渠道和方式獲取所需的內部信息。

(2)外部信息
•外部信息內容。主要包括:政策法規信息、經濟形勢信息、監管要求信息、市場競爭信息、進行動態信息、客戶信用信息、社會文化信息、科技進步信息等。
•外部信息收集方法。企業可以通過立法監管部門、社會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組織、業務往來單位、市場調查研究、外部來信來訪、新聞傳播媒體等渠道和方式獲取所需的外部信息。

信息溝通機制
(1)內部溝通
•企業應當採取互聯網路、電子郵件、電話傳真、信息快報、例行會議、專題報告、調查研究、員工手冊、教育培訓、內部刊物等多種方式,實現所需的內部信息、外部信息在企業內部准確、及時傳遞和共享,確保董事會、管理層和企業員工之間有效溝通。
(2)外部溝通
–與投資者和債權人的溝通。企業應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等法律法規、企業章程的規定,通過股東大會、投資者會議、定向信息報告等方式,及時向投資者報告企業的戰略規劃、經營方針、投融資計劃、年度預算、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利潤分配方案以及重大擔保、合並分立、資產重組等方面的信息,聽取投資者的意見和要求,妥善處理企業與投資者之間的關系。
–與客戶的溝通。企業可以通過客戶座談會、走訪客戶等多種形式,定期聽取客戶對消費偏好、銷售政策、產品質量、售後服務、貨款結算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收集客戶需求和客戶的意見,妥善解決可能存在的控制不當問題。

–與供應商的溝通。企業可以通過供需見面會、訂貨會、業務洽談會等多種形式與供應商就供貨渠道、產品質量、技術性能、交易價格、信用政策、結算方式等問題進行溝通,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控制不當問題。
–與監管機構的溝通。企業應當及時向監管機構了解政策和監管要求及其變化,並相應完善自身的管理制度;同時,認真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反映訴求和建議,努力加強與監管機構的協調。
–與外部審計師的溝通。企業應當定期與外部審計師進行會晤,聽取外部審計師有關財務報表審計、內部控制等方面的建議,以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運行以及雙方工作的協調。
–與律師的溝通。企業可以根據法定要求和實際需要,聘請律師參與有關重大業務、項目和法律糾紛的處理,並保持與律師的有效溝通。
反舞弊機制
反舞弊的內容。企業反舞弊工作至少應當關註:
①在財務報告和信息披露方面弄虛作假。
②未經授權、濫用職權或者採取其他不法方式侵佔、挪用企業資產。
③在開展業務活動中非法使用企業資產牟取不當利益。
④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舞弊給企業內部控制和經營管理可能千萬的重大影響。
⑤員工單獨或者串通舞弊給企業造成損失。
•完善投訴、舉報管理制度。企業可以設置舞弊舉報熱線,明確投訴、舉報處理程序、辦理時限和辦理要求,確保投訴、舉報成為企業反舞弊和加強內部控制的重要途徑。
第五、內部監督
監督檢查是企業對其內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進行監督檢查與評估,形成書面報告並作出相應處理的過程,是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保證。
監督檢查主要包括對建立並執行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進行持續性監督檢查,對內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進行專項監督檢查,以及提交相應的檢查報告、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等。
監督檢查的方式
(1)持續性監督檢查
持續性監督檢查是指企業對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的整體情況所進行的連續的、全面的、系統的、動態的監督檢查。
(2)專項監督檢查
專項監督檢查是指企業對內部控制建立與實施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的情況所進行的不定期的、有針對性的監督檢查。
監督檢查的機構
企業董事會所屬審計委員會、內部審計機構或者實際履行內部控制監督職責的其他有關機構應當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和企業授權,採取適當的程序和方法,對內部控制的建立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形成檢查結論並出具書面檢查報告。

監督檢查的責任處理
對在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違反內部控制規定的行為,應當及時通報情況和反饋信息,並嚴格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維護內部控制的嚴肅生和權威性。
內部控制缺陷
(1)內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內部控制缺陷是指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的設計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範錯誤與舞弊,或者內部控制的運行存在弱點和偏差、不能及時發現並糾正錯誤與舞弊的情形。重大缺陷,是指業已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可能嚴重影響財務報告的真實可靠和資產的安全完整。
(2)內部控制缺陷的報告。企業對在監督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內部控制缺陷,應當採取適當的形式及時進行報告。對於監督檢查中發現的重大缺陷或者重大風險,應當及時向董事會、審計委員會和總經理匯報。
(3)內部控制缺陷的改進。企業應當分析內部控制缺陷產生的原因,並有針對性地提出和實施改進方案。
COSO內部 控 制 的 理 論
COSO模型描述了環境控制、風險估計、控制活動、信息與交流以及監控等五種相互關聯的控制因素,在控制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的作用。在COSO的報告中,內部控製程序被定義為:受組織內部董事、管理層和其他人影響的,為合理確保以下目標的過程:
1、經營的有效性和效率;
2、財務報告的可靠性;
3、對法律法規的遵守。
構成了一個企業的管理氛圍,是其他內部控制要素的基礎。
員工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勝任能力;
管理層的管理哲學和風格;
董事會和內部監督機構的設置;
內部組織結構設置及責任許可權的劃分;
人力資源政策及執行等。

控制活動是確保管理層的決策和指令得以執行的政策和程序。
控制活動包括:核准、授權、驗證、調節、復核經營績效、保障資產安全及職務分工等。
監督是由適當的人員評估內部控制的設計和運作情況的過程。

E. 內部控制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制定內控體包括的內容:職責分離、授權批准、相互制約、監督檢查,企業建立與實施內控體系應當遵循的五項原則: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成本效益原則。

(5)屬於內部控製法規體系的是擴展閱讀:

企業的內控體系應當貫穿於企業經營活動的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各個階段、各個層級,涵蓋了營管企業每一項經理活動的過程始終,體現了內部控制的全面、全員、全過程式控制制的特性。

內部控制體系是為合理保證單位經營活動的效益性、財務報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規的遵循性,而自行檢查、制約和調整內部業務活動的自律系統。

參考資料:網路-內控體系

F. 下列不屬於中國企業內部控製法規體系的是( )。

該項選擇為:D

G. 內部控制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一)內部控制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控制環境,
二是會計系統,
三是控製程序。
(二)宏觀上講分為兩大類
一是內部會計的控制制度
二是內部管理的控制制度

(三)採用會計的手段和方法對財務會計系統進行控制,就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採用會計以外的手段和方法對管理系統進行控制,就是內部管理控制制度。

(7)屬於內部控製法規體系的是擴展閱讀:
一、控制環境
是指對建立或實施某項政策發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主要反映單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員對控制的態度、認識和行動。具體包括:管理者的思想和經營作風;單位組織結構;管理者的燃和悉職能及對這些職能的制約;確定職權和責任的方法;管理者監控和檢查工作時所用的控制方法;人事工作方針及實施措施;影響本單位業務的各種外部關系等。

二、會計系統
是指單位為了匯總、分析、分類、記錄、報告單位的業務活動,並保持對相關資產與負債的受託責任而建立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會計系統應當能做到:確認並記錄所有真實的經濟業務;及時並充分皮乎詳細地描述經濟棚簡業務,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對經濟業務作出適當的分類;計量經濟業務的價值,以便在財務會計報告中記錄其適當的貨幣價值;確定經濟業務發生的期間,以便將經濟業務記錄在適當的會計期間;在財務會計報告中適當地表達經濟業務和披露相關事項。

三、控製程序
是指管理者所制定的方針和程序,用以保證達到一定的目的。它包括下列內容:經濟業務和經濟活動批准權;明確有關人員的職責分工,並有效防止舞弊;憑證和帳單的設置和使用,應保證業務和活動得到正確的記載;財產及其記錄的接觸使用要有保護措施;對已登記的業務及其計價要進行復核等。

H.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標准體系包括() 不定項選擇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標准體系包括(A 內部控制評價指引、B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C內部控制應用指引、D內部控制鑒證指引) 。

一、應由董事會負責公司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監事會對董事會建立與實施內部控制進行監督,經理層負責組織企業內部控制的日常運行。完備的公司還應設置審計委員會。

二、企業應當結合業務特點和要求設置內部機構和編制內部管理手帆喊冊,明確和落實權責。

三、企業還應加強內審,保證內審的獨立性。

四、企業應當開展風險評估,准確識別與實現控制目標相關的內部風險和外部風險,確定相應的風險承受度。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影響程度,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權衡風險與收益,確定風險應對策略,並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及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

五、企業應當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通過手工控制與自動控制,預防性控制與發現性控制相結合的方法,運用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內。

(8)屬於內部控製法規體系的是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一是科學界定內部控制的內涵,強調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有利於樹立全面、全員、全過程式控制制的理念。

二是准確定位內部控制的目標,要求企業在保態則野證經營管理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提高經營效率和效果的基礎上,著力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

三是合理確定內部控制的原則,要求企業在建立和實施內部控制全過程中貫徹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和成本效益原則。

四是統籌構建內部控制的要素,有機融合世界主要經濟體加強內部控制的做法經驗,構建了以內部環境為重要基礎、以風險評估為重要環節、以控制活動為重要手段、以信息與溝通為重要條件、以內部監督為重要盯搜保證,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五要素內部控制框架。

五是開創性地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政府監管為促進、以中介機構審計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內部控制實施機制,要求企業實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制度,並將各責任單位和全體員工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納入績效考評體系;國務院有關監管部門有權對企業建立並實施內部控制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明確企業可以依法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對本企業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

I. 內部控制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宏觀上講分為兩大類
一是內部會計的控制制度
二是內部管理的控制制度
採用會計的手段和方法對財務會計系統進行控制,就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採用會計以外的手段和方法對管理系統進行控制,就是內部管理控制制度
這里我只略談下我們常說的微觀上的內控罩亂,也就是內部會計的控制制度。下面都是手打上去的我只能簡要寫了,想了解詳細的全部內控的內容你看會計准則吧,好幾百頁我是真的沒有興趣看那種東西。
回答你的問題,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包括的內容:
主要是5部分。
1 授權控制扒悶核
2 職責分工控制
3 會計記錄控制
4 資產解除與記錄使用的控制
5 內部審計控制
我春掘只把大條列了出來,具體內容和方法就不寫了一兩天也不可能抄完,每個大條底下都好幾十頁的東西,詳細的話還是要看會計准則。

J. 中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體系包括( )A、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 B、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 C、企業內部控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標准體系包括A 內部控制評價指引、C 內部殲派衫羨攔控制應用指引、D 內部控制鑒證指引.
中國企業內部控制標准體系的建設與實施,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深化企業改革,提升企業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必將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也是中國對世界范圍內企業內部控制領域的重要貢獻。現就我國企業氏腔內控標准體系建設與實施中的幾個問題談些初步想法。

熱點內容
產品銷售者責任糾紛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872
開放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 發布:2025-01-12 09:17:13 瀏覽:261
根據突發公共衛生應急條例 發布:2025-01-12 08:39:18 瀏覽:523
法學會研究課題 發布:2025-01-12 08:30:37 瀏覽:90
最新勞動法工傷界定 發布:2025-01-12 08:24:57 瀏覽:816
無錫市蠡湖景區條例 發布:2025-01-12 08:12:04 瀏覽:288
公司工作股東承擔公司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1-12 07:52:31 瀏覽:1000
大連海事大學法律碩士教育中心 發布:2025-01-12 07:50:53 瀏覽:265
律師參與虛假訴訟 發布:2025-01-12 06:49:12 瀏覽:203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