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法律法規
1. 濕地保護法規定
法律分析: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差褲,是由開發利用資源、保護改善環境的各種法律規范所組成的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內部協調一致的統一整體。我國現行環境與資源保護法體系由下列各部分構成:憲法關於環境與資源保護的規定;環境與資源保護基本法;環境與資源保護單行法規;環境標准;其它部門法中的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律規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譽含他公害虛虛簡,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 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2. 濕地保護法規定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多少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規定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二年。並不得在臨時佔用的濕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臨時佔用濕地期滿後一年內,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恢復濕地面積和生態條件。建設項目確需臨時佔用濕地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臨時用地是指工程建設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在施工或者勘查完畢後不再需要使用的國有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包括因臨時建築或其他設施而使用的土激扮地。法律規定,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土地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地使用者應當根據土地權屬,與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並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開展濕地有害生物監測工作,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消除有害生物對濕地生態系統的危孝頌害。
第三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集中分布濕地的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鳥類和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禁止在以水鳥為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地及其他重要棲息地從事捕魚、挖捕底棲生物、撿拾鳥蛋、破壞鳥巢等危及水鳥生存、繁衍的活動。開展觀鳥、科學研究以及科普活動等應當保持安全距離,避免影響鳥類正常覓食和繁殖。
在重要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遊通道等重要棲息地應當明慎灶實施保護措施。經依法批准在洄遊通道建閘、築壩,可能對水生生物洄遊產生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建造過魚設施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
禁止向濕地引進和放生外來物種,確需引進的應當進行科學評估,並依法取得批准。
3. 濕地保護法
法律分析:我國首次針對濕地保護進行立法,擬從濕地生銷燃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出發,建立完整的濕地保護法律制度體系。濕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自然界富有生物多樣性和較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
法律依據:《濕地保護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履行國際濕地公約,姿斗鉛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第八條 濕地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一)濕地資源分布情況、類型及特點、水資源、野生生物資源狀況;(二)保護和利用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任務;(三)濕地生態保護重點建設項目與建設布局;(四)投資估算和跡好效益分析;(五)保障措施。
4. 濕地保護法規定國家對濕地實施什麼管理
國家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
按照生態區為面積以及維護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將濕地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實地重要濕地,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和省級重要濕地重要濕地以外的濕地,為一般實地重要濕地依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國家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及名錄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普及工作,通過濕地保護日、濕地保護宣傳周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志願者開展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濕地保護知識宣傳活動,營造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國務院林業草原、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全國濕地資源狀況、自然變化情況和濕地面積總量管控要求,確定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目標,報國務院批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目標的要求。
國家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及名錄制度。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和科學知識消好普及工作,通過濕地保護日、濕地保護宣傳周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全社會濕地保護意識;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志願者開展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濕地保護知識宣傳活動,營造保護濕地的良好氛圍。
國務院林業草原、衫辯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全國濕地資源狀況、自然變化情況和濕或橋缺地面積總量管控要求,確定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目標,報國務院批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落實濕地面積總量管控目標的要求。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第十四條
國家對濕地實行分級管理,按照生態區位、面積以及維護生態功能、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程度,將濕地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重要濕地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和省級重要濕地,重要濕地以外的濕地為一般濕地。重要濕地依法劃入生態保護紅線。
5. 遼寧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了加強濕地保護,改善生態狀況,維護濕地生態系統基本功能,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適宜喜濕野生動植物生存且具有一定面積和較強生態功能的地帶或者水域。
濕地分為沼澤、湖泊、河流、庫塘、濱海等類型。第三條濕地保護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突出重點、科學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第四條縣以上人民政府負責濕地空胡保護工作。
省、市、縣(含縣級市、區,下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濕地保護工作。
沼澤濕地的保護工作,由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湖泊、河流、庫塘濕地的保護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濱海濕地的保護工作,由海洋與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做好濕地保護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濕地保護工作。第五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增強公民的濕地保護意識,對在濕地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六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濕地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制定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水資源規劃、海洋功能區劃、環境保護規劃相銜接的濕地保護規劃。
全省濕地保護規劃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其他濕地保護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市、縣濕地保護規劃由本級人民政府依據上一級人民政府濕地保護規劃編制並組織實施。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嚴格執行濕地保護規劃,確保濕地資源得到保護。第七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在管理體系、政策措施、資金投入等方面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工作,飢芹定期對濕地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支持、督促相關部門做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第八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退耕還濕和對退化的濕地進行恢復改造;在制定水資源利用規劃時,應當兼顧濕地生態用水需要。對因缺水導致功能退化的自然濕地,通過補水等多種措施,恢復濕地生態功能。第九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開展濕地資源保護及利用的科學研究,積極推廣濕地資源保護及利用的先進技術。第十條省人民政府設立濕地專家委員會,對濕地認定、濕地保護范圍、濕地資源評估以及濕地保護和利用的其他活動提供技術咨詢和評審意見。
濕地專家委員會的具體工作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第十一條縣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協調其他濕地保護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對全省濕地資源進行定期調查。
濕地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相關類型濕地的利用和生態狀況進行動態監測,並根據監測結果採取有效措施,防止過度利用濕地造成的生態功能退化。第十二條縣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匯總本地區的濕地資源調查、動態監測以及相關研究成果、數據等資料,建立濕地資源檔案,實行信息共享制度。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發布濕地資源狀況公報。第十三條濕地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重要濕地包括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和省重要濕地。
省重要濕地的名錄及保護范圍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其他濕地保護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或者調整,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一般濕地斗肢攔的名錄及保護范圍由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其他濕地保護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環境保護等行政管理部門制定或者調整,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第十四條省重要濕地由省人民政府組織設立保護界標,一般濕地由市人民政府組織設立保護界標。保護界標應當標明濕地類型、保護級別和范圍等內容。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或者擅自改變濕地保護界標。第十五條對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濕地,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的有關規定,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
(一)有代表性的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區域或者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夠恢復的同類濕地生態系統區域;
(二)珍稀、瀕危物種天然集中分布區域;
(三)國家和省重點保護鳥類及其他候鳥的主要繁殖地、棲息地或者主要遷徙停歇地;
(四)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淺海、潮間帶和沿海低地。
管理濕地自然保護區所需經費,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縣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安排。
6. 黑龍江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 為了全面保護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維護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促進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豎知余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與濕地有關的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具有調節周邊環境功能的所有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段,包括沼澤地、泥炭地、河流、湖泊及泛洪平原等,並經過認定的地域。第四條 濕地保護應當遵循全面保護、突出重點、科學利用、持續發展的原則。第五條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是全省濕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實施本條例。
市(行署,下同)、縣(市、區,下同)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工作。
省森林工業總局、省農墾總局分別負責森工施業區和墾區范圍內的濕地保護工作,接受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濕地環境的統一監督檢查工作。
各級水利、國土資源、農業、畜牧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共同作好濕地保護工作。第六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成立由有關部門和專家、學者組成的濕地認定委員會,負責對全省濕地進行確認並劃定范圍,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告。具體工作由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
對符合本條例規定條件的濕地,應當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濕地保護規劃,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安排專項資金用於濕地保護工作。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有關濕地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濕地保護意識。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濕地資源的義務,對破壞侵佔濕地資源的行為有檢舉或者控告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退耕還濕等濕地恢復,並對在濕地保護和恢復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濕地管理第九條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組織對濕地資源的普查、區域調查和專項調查,並將結果上報本級政府和上一級林業、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濕地資源質量監測網路,開展監測工作。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濕地資源狀況進行評價,並及時發布濕地資源狀況公報。第十條 縣級以上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濕地資源檔案管理制度,負責保管濕地資源保護、管理和研究工作中獲得的各項成果、數據和資料。第十一條 在濕地范圍內勘查、開采礦藏或者從事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開發建設活動需佔用或余滾者徵用濕地的,須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並辦理有關審批手續。
未經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的,其他部門不得受理佔用、徵用濕地申請。第十二條 經批准臨時使用濕地不得超過二年,不得改變濕地功能或者修築永久性建築物。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保護濕地水資源。對水資源失去保障的濕地自然保護區,應當建立補水機制。第十四條 禁止在濕地范圍內從事下列活動猛返:
(一)排放濕地水資源;
(二)挖溝、築壩,開墾濕地;
(三)破壞魚類等水生生物洄遊通道和野生動物的重要繁殖區及棲息地;
(四)擅自采砂、取土、放牧、燒荒、砍伐林木、採集國家或者省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
(五)非法獵捕保護的野生動物、撿拾鳥卵或者採用滅絕性方式捕撈魚類及其他水生生物;
(六)向濕地自然保護區內排放污水或者有毒有害氣體;
(七)向濕地及周邊水域投放可能危害水體、水生生物的化學物品;
(八)向濕地及其周邊一公里范圍內傾倒固體廢棄物;
(九)其他破壞濕地的行為。第三章濕地利用第十五條 利用濕地資源必須符合濕地保護規劃,維護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不得改變濕地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不得超出資源的再生能力或者給野生植物物種造成永久性損害,不得破壞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第十六條 省林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濕地資源利用類型、潛力、強度及方法的評估和劃分標准,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予以公布。第十七條 有關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科研單位積極開展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濕地保護及其利用技術推廣體系,推動濕地保護和利用工作的開展。
7. 海南省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和改善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濕地保護和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位於自然保護區等特別保護區域內的濕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保護和管理。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濱海濕地、庫塘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原生地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第四條濕地保護和管理應當遵循全面保護、合理利用、科學修復、持續發展的原則。
濕地保護和管理應當妥善處理與當地經濟建設和居民生產生活的關系,對因濕地保護需要實施搬遷或者限制生產的居民應當做好補償、安置等相關工作。第五條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濕地保護納入省和市、縣、自治縣總體規劃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建立政府主導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濕地保護機制。第六條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由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源、農業、發展和改革、財政、交通運輸、旅遊以及其他有關部門參與的濕地保護協調機制,明確有關部門的濕地管理職責,協同推進濕地保護與管理,日常工作由同級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第七條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濕地保護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
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農業、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等有關濕地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分別負責有關濕地的保護管理工作。
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規劃、環境保護、發展和改革、財政、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部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的規定,做好濕地保護管理相關工作。
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機構負責所管理濕地的具體保護管理。主要職責是:嚴格執行有關濕地保護規劃;開展日常巡護和監測,預防、制止和依照有關規定調查處理破壞濕地的行為;組織實施或者參與組織實施濕地修復;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等工作。第八條濕地所在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有關濕地主管部門做好轄區內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並組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做好濕地保護管理工作。
濕地所在地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結合當地實際,在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中規定濕地的保護責任,協助政府和有關濕地主管部門做好濕地保護管理的相關工作。第九條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多元化的濕地保護和修復資金投入機制,形成以財政投入為引導、社會投入為主體、金融支持為輔助的多元投入體系。
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保障規劃編制、人員配備、裝備保障等濕地管理工作所需的資金,並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和機制。第十條省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對濕地保護規劃和名錄編制、生態修復等活動提供技術支持。
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由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國土資源、農業、旅遊等方面的專家組成。第十一條省和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等有關濕地主管部門及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和培訓,結合世界濕地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以及互聯網、移動媒體等手段普及濕地保護知識,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第十二條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志願服務、捐贈等形式參與濕地保護。第二章濕地規劃編制和名錄管理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資源、農業、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部門根據海南省總體規劃和國家濕地保護規劃,組織編制全省濕地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市、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規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林業、海洋與漁業、水務、環境保護、住房和城鄉建設、國土資源、農業、交通運輸、旅遊等有關部門根據本市、縣、自治縣總體規劃和全省濕地保護規劃,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濕地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同時報省人民政府規劃主管部門和有關濕地主管部門備案。
重要濕地的保護規劃應當由其主管部門或者保護管理機構根據省和市、縣、自治縣總體規劃以及濕地保護規劃組織編制,按照管理許可權逐級報批,並報同級林業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濕地保護規劃是濕地保護、管理、利用等相關工作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原編制和批准程序辦理。
8. 國家對濕地進行什麼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及有關濕地保護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濕地保護宣傳教育和培訓,結合世界濕地日、愛鳥周和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濕地保護意識。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濕地保護管理的科學研究,應用推廣研究成果,提高濕地保護管理水平。
一、濕地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濕地資源分布情況、類型及特點、水資源、野生生物資源狀況;
(二)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和任務;
二、在濕地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開(圍)墾、填埋或者排干濕地;
(二)永久性截斷濕地水源;
(三)挖沙、采礦;
三、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申請晉升為國家濕地公園:
(一)濕地生態系統在全國或者區域范圍內具有典型性,或者濕地區域生態地位重要,或者濕地主游判體生態功能具有典型示範性,或者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貴、瀕危的野生生物物種;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和文化價值;
法律依據:
《濕地保護管理規定》
第一條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履行國際濕地公約,根團碧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塌磨舉人工濕地。
9. 濕地保護法規定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多少年
不能超過兩年,臨時佔用濕地期滿後一年內,用地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恢復濕地面積和生態條件。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履行國際濕地公約,根據我國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關規定,國家林業局制定了上述《規定》。該《規定》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地帶、水域和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域,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濱海濕地等自然濕地,以及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或者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的原生地等人工濕地。
全篇共三十七條的《規定》,涵蓋了濕地保護規劃、徵佔許可、補水、濕地恢復、有害生物防治等濕地保護必需的基本制度內容。就引人關注的工程建設征佔用濕地問題,《規定》明確,工程建設應當不佔或者少佔濕地。確需徵收或者佔用的,用地單位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並給予補償。 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不得閉寬孫超過2年;臨時佔用期限屆滿,佔用單位應當對所佔濕地進行生態修復。
臨時佔用濕地中的「臨時」,在最終出台的《規定》中,增加了「期限不得超過2年」的限定。而在之前的徵求意見稿中,並未明確這一點,只規定「確需臨時佔用濕地的,佔用單位應當在工程結束一年內對所佔濕地進行生態恢復或修復」。
根據《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林業主管部門可採取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多用途管理區等方式,健轎鏈全濕地保護體系,完善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加強濕地保護。濕地按照其重要程度、生態功能等,分為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重要濕地包括國家重要濕地和地方重要濕地。
《規定》明確,因工程建設等造成國際重要濕地生態特徵退化甚至消失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督促、指導項目建設單位限期恢復,並向同級人民政府和國家林業局報告;對逾期不予恢復或者確實無法恢復的,由國家林業局會商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後,按照有關規定處理。
因管理不善導致國家濕地公園條件喪失的,或者對存在問題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符合要求的,國家林業局應當撤銷國家濕地公園的命名,並向社會公布。因保護濕地給濕地所有者或者經營者合法權益造成損失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補償。
按照《規定》,除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以外,在濕地內禁止從事開(圍)墾濕地、放牧、捕撈;填埋巧基、排干濕地或者擅自改變濕地用途;取用或者截斷濕地水源;挖砂、取土、開礦;排放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魚類洄遊通道,採挖野生植物或者獵捕野生動物;引進外來物種等破壞濕地及其生態功能的活動。
法律依據:
《濕地保護管理規定》第二十條 建設項目確需臨時佔用濕地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臨時佔用濕地的期限一般不得超過二年,並不得在臨時佔用的濕地上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10. 濕地保護法規定
《濕地保護管理規定》是為加強濕地保護管理,履行國際濕地公約,擾明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務院有拆宏關規定製定。
該規定經國家林業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由國家林業局於2013年3月28日發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國緩御告家林業局關於修改〈濕地保護管理規定〉的決定》已經2017年11月3日國家林業局局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