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北京市條例

北京市條例

發布時間: 2023-05-22 03:19:26

Ⅰ 北京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

法律主觀: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國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棚芹益不受侵害。國家採取措施,保障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

法律客觀:

北京市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最新規定第一條為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具體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的消費者,是指有償獲得生活消費品(以下簡稱商品)、商業性服務(以下簡稱服務)的個人和單位。本條例所稱的經營者,是指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商品生產、銷售和提供服務的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第三條經營者和消費者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對方的合法權益。第四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所屬工商、物價、標准計量、商品檢驗、衛生等行政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各級司法機關,有關社會團體,應當遵照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切實履行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職責。第二章消費者的權利第五條消費者購買商品、接受服務享有下列權利:(一)自願選購商品和選擇服務;(二)了解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質量、計量、性能等真實指判情況;(三)法定的質量、計量、價格、安全、衛生等保障;(四)索要售貨或者收費憑證;(五)因商品或者服務未達到規定的或者約定的質量標准,要求修理、更換、退貨或者退款,財產、人身受到損害,要求賠償損失;(六)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第三章經營者的責任第六條經營者生產、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應當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得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必須符合安全、衛生的有關規定,不得生產、銷售危害人身安全、健康的食品;(二)必須遵守質量標準的有關規定,不得銷售明令淘汰、過期失效的商品;(三)必須貨真價實,不得生產、銷售以假充真、以劣充優的商品;(四)必須遵守國家價格管理的有關規定,明碼標價,按質論價,不得非法提價和多收費用;(五)必須使用標準的計量器具,不得短尺少秤;(六)必須依法使用商標,不得假冒他人的注冊商標;(七)實行包修、包換、包退的商品必須按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約定執行,提供服務的質量必須達到規定的或者與消費者約定的要求;(八)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的廣告必須真實,不得作虛假廣告或者其它欺騙性的宣傳;(九)必須公平買賣,不得強行出售、搭售商品;(十)銷售按規定需要試機檢驗的家用電器和其他商品,必須試機檢驗。第七條主辦展銷會和向經營者出租櫃台(場地)用於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單位,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加強對參加展銷的單位和承租經營者的監督管理。第八條以定金、郵購的方式銷售商品和提供服務,必須按照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保質、保量、按期履行。第九條經營者應當對從業人員進行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教育,提高服務質量,並制定、公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規章制度,建立處理消費糾紛的責任制,解決與消費者之間的糾紛。第四章社會監督第十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和支持消費者協會、群眾物價監督等組織開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各種形式的社會監督。第十一條消費者協會是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指導消費的社會團體。主要職責是:(一)傳播商品和服務的信息,宣傳指導合理消費,為消費者提供咨詢服務;(二)會同或者協助有關部門,對商品和服務的質量、價格、計量、安全、衛生等進行檢查和監督;(三)對涉及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問題,可以向有關行政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提出查詢,並督促有關行政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查處;(四)接受消費者投訴,並進行調查唯和改、調解,或者轉有關部門處理;(五)對經營者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如實進行批評和揭露,必要時可以公布經營者的名稱及損害事實;(六)支持消費者對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十二條工會和街道辦事處組織的職工和群眾物價監督組織,在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指導下,對商品價格和服務收費標准,有權進行監督。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廣大群眾均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第十三條本市各新聞單位,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進行輿論監督,支持消費者維護其合法權益的要求,如實批評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第五章法律責任第十四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由各級工商、物價、標准計量、商品檢驗、衛生等行政管理機關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定給予行政處罰。第十五條經營者違反本條例的規定,給消費者造成財產、人身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參加展銷的單位和承租經營者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消費者無法向參加展銷的單位和承租經營者索賠時,主辦展銷會和出租櫃台(場地)的單位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第十七條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應當先由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賠償。屬於生產者、倉儲者、運輸者責任的,由銷售者或者服務者向責任方索賠。第十八條由於消費者自身的責任而造成經濟損失的,經營者不承擔責任。第六章糾紛的處理第十九條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從消費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到損害之日起一年內向有關部門要求保護。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者有約定期限的除外。第二十條消費者與經營者發生糾紛,由雙方協商解決。消費者也可以要求有關行政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部門處理;或者向消費者協會投訴;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第二十一條對消費者依法提出的要求和投訴以及消費者協會提出的查詢,有關部門和經營者應當及時研究解決;問題復雜的,自接到要求、投訴和查詢之日起,一般須在30日內做出處理答復。第七章附則第二十二條本條例具體應用中的問題,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解釋。第二十三條本條例自1989年2月1日起實施。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四條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三)消除危害;(四)返還財產;(五)恢復原狀;(六)修理、重作、更換;(七)賠償損失;(八)支付違約金;(九)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十)賠禮道歉。以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除適用上述規定個,還可以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收繳進行非法活動的財物和非法所得,並可以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處以罰款、拘留。

Ⅱ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全文是什麼

北京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 法規 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所稱政府信息,是指行政機關在履行職責過程中製作或者獲取的,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信息。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組織領導。 市政府辦公廳是本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市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區、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是本區、縣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推進、指導、協調、監督本行政區域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實行垂直領導的部門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統一指導、協調下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實行雙重領導的部門在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並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以及市和區、縣人民政府部門指定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應當依法組織開展本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維護和更新公開的政府信息、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保密審查以及編制政府信息公開指南、目錄和工作年度報告等政府信息公開的日常工作。 第五條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應當遵循公正、公平、便民、及時、准確的原則。 第六條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的職責由具體工作部門承辦的,可以由該工作部門負責相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負責相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具體工作部門由市人民政府向社會公布。 第七條行政機關在政府機構改革中被撤銷、合並或者調整職權的,其製作、獲取的政府信息,有繼續履行相關職權的行政機關的,由該行政機關負責公開;沒有繼續履行相關職權的行政機關的,由保存該政府信息的單位負責公開。 多個行政機關共同製作的政府信息,由各參與製作的行政機關負責公開。 第八條行政機關在公開政府信息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對擬公開的政府信息進行審查。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政府信息,不予公開: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涉及國家秘密的;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 反不正當競爭法 》等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涉及不為公眾所知悉、能給權利人帶來經濟利益、具有實用性並經權利人採取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和經營信息的; (三)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涉及他人身份、通訊、健康、婚姻、家庭、財產狀況等個人隱私信息的; (四)根據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其他不予公開的。 行政機關公開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政府信息應當依照本規定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執行。 第九條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保密審查機制,明確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的審查程序和責任。 行政機關對政府信息不能確定是否涉及國家秘密時,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報有關主管部門或者同級保密工作部門確定。 第十條行政機關在製作政府信息時,應當確定該政府信息是否公開。對不公開的政府信息,應當註明理由。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不公開的政府信息的動態管理機制,對符合公開要求的政府信息依法公開。 第十一條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信息監測和澄清機制。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發布准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十二條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協調機制。行政機關發布政府信息涉及其他行政機關的,應當與有關行政機關進行溝通、確認,保證行政機關發布的政府信息准確一致。 行政機關發布政府信息依照國家和市人民政府有關規定需要批準的,未經批准不得發布。 第十三條行政機關公開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穩定。 [1] 第二章主動公開 第十四條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信息公開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主動公開政府信息外,根據本市實際情況,行政機關還應當重點公開以下政府信息: (一)財政預算決算、「三公經費」和行政經費信息; (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項目開工和竣工情況,保障性住房的分配和退出等信息; (三)食品安全標准,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專項檢查整治等信息; (四)環境核查審批、環境狀況公報和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等信息; (五)招 投標 違法違規行為及處理情況、國有資金占控股或者主導地位依法應當 招標 的項目等信息; (六)生產安全事故的政府舉措、處置進展、風險預警、防範措施等信息; (七)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批准、徵收 集體土地 批准、 征地 公告、 征地補償 安置公示、 集體土地徵收 結案等信息; (八)政府指導價、政府定價和收費標准調整的項目、價格、依據、執行時間和范圍等信息; (九)本市企業信用信息系統中的警示信息和良好信息; (十)政府部門預算執行審計結果信息; (十一)行政機關對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進行監督管理的信息; (十二)市人民政府決定主動公開的其他信息。 第十五條行政機關應當加強政府信息資源的規范化、電子化管理,分類整合政府信息資源,營造公眾利用信息資源的良好環境,提升政府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水平。 第十六條屬於主動公開范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公開。 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和社會安全等重大突發事件,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公開初步核實情況,並根據事態發展和處置情況,持續公開工作進展和政府應對措施等政府信息。 第十七條行政機關應當編制、公布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公開目錄,並及時更新。 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應當包括政府信息的分類、編排體系、獲取方式,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的名稱和聯系方式,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辦理程序,權利救濟途徑等內容。 政府信息公開目錄,應當包括政府信息的索引、名稱、內容概述、生成日期等內容。 第十八條行政機關可以通過下列渠道公開政府信息: (一)政府網站; (二)政府公報; (三)新聞發布會; (四)報紙、廣播、電視; (五)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政務服務大廳; (六)公共查閱室、資料索取點、信息公告欄、電子信息屏; (七)政務微博等網路平台; (八)其他方式和渠道。 行政機關應當採取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公開信息。 第十九條行政機關應當通過政府門戶網站及時公開、更新政府信息,並提供信息檢索、查閱、下載等服務。 第二十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並配備相應的設施、設備,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獲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其他行政機關可以根據需要設置政府信息查閱場所、設施。 行政機關應當向同級行政服務中心、國家檔案館、公共圖書館提供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的電子文本,移送主動公開的行政規范性文件紙質文本。 第二十一條行政機關應當設置政府信息公開咨詢電話,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咨詢服務。 市非緊急救助服務中心和各分中心可以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供政府信息公開咨詢等服務。 [1] 第三章依申請公開 第二十二條行政機關應當公布受理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辦公地址、辦公時間、聯系電話、傳真號碼、電子郵箱、舉報電話等,方便公民申請。 申請公開政府信息的公民存在閱讀困難或者視聽障礙的,行政機關應當為其提供必要的幫助。 第二十三條申請人向行政機關申請獲取政府信息,應當採用書面形式(包括數據電文形式);採用書面形式確有困難的,申請人可以口頭提出,由受理該申請的行政機關代為填寫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並由申請人簽字、捺印或者蓋章確認。 行政機關應當向申請人提供政府信息公開 申請書格式 文本;申請人也可以採用其他書面形式向行政機關提出申請。 第二十四條政府信息公開申請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申請人以及 代理 人、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名稱、證件名稱和號碼、電話和通訊地址等有效聯系方式; (二)申請公開政府信息的內容描述,包括能夠指向特定政府信息的文件名稱、文號或者其他詳盡、准確的特徵描述; (三)獲取信息的方式以及提供信息的形式要求; (四)受理機關名稱。 申請人委託代理人提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應當提供委託代理證明材料。 5人以上(含5人)共同申請同一政府信息,可以推選1至5名代表提交申請,並提供推舉證明材料。 受理機關收到申請人公開政府信息的申請後,應當出具登記回執。 第二十五條行政機關收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能夠當場答復的,應當當場予以答復。行政機關不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復;如需延長答復期限的,應當經本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機構負責人同意,並書面告知申請人,延長答復的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5個工作日。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法定事由行政機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答復申請人或者向申請人提供政府信息的,期限中止。中止時間不計算在前款規定期限內,障礙消除後期限恢復計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復,行政機關應當向申請人書面說明情況。 第二十六條申請人要求撤回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的,行政機關應當准許,並登記備案。 申請人向同一行政機關同時申請兩項以上政府信息的,行政機關根據便民原則可以分別答復或者合並答復。 第二十七條行政機關認為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涉及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公開後可能損害第三方合法權益的,應當書面徵求第三方的意見;第三方不同意公開的,行政機關不得公開。但是,行政機關認為不公開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響的,應當予以公開。第三方不同意公開,行政機關決定公開的,應當在書面告知第三方後公開。 行政機關徵求第三方意見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期限內。 第二十八條對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行政機關根據下列情況分別作出書面答復: (一)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主動公開的,應當告知申請人獲取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徑; (二)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屬於可以公開的,應當向申請人公開;行政機關或者第三方對政府信息的使用范圍有特殊要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與申請人約定,申請人簽字確認後,按照約定使用公開的政府信息; (三)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中含有不應當公開的內容,但是能夠作區分處理的,應當向申請人提供可以公開的信息內容;對不予公開的部分,應當說明理由; (四)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屬於不予公開范圍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五)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屬於行政機關在日常工作中製作或者獲取的內部管理信息或者處於行政機關討論、研究或者審查中的過程性信息,應當告知申請人不屬於應當公開的政府信息; (六)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所涉事項屬於本機關公開范圍,但本機關未製作、未獲取,或者未以一定形式記錄、保存的,應當告知申請人申請的信息不存在並說明理由; (七)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所涉事項不屬於本機關公開范圍或者屬於市人民政府公布由具體工作部門公開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對能夠確定該政府信息公開機關的,告知申請人該行政機關的名稱、聯系方式; (八)申請內容不明確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作出更改、補充; (九)同一申請人向同一行政機關就同一政府信息重復提出公開申請的,行政機關已經依法答復的,可以告知申請人不重復辦理。 第二十九條行政機關對下列申請事項應當分別按照以下方式處理: (一)申請內容為咨詢、信訪、舉報等事項,不屬於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范圍的,應當告知申請人通過相應渠道提出,對能夠確定負責該事項的行政機關的,告知申請人該行政機關的名稱、聯系方式; (二)申請內容屬於行政程序中的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查閱案卷材料的,應當告知申請人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三)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已經移交各級國家檔案館的,應當告知申請人按照有關檔案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條行政機關向申請人提供的政府信息應當是未經匯總、加工、分析或者重新製作的政府信息。 行政機關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應當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無法按照申請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過安排申請人查閱相關資料、提供復製件或者其他適當形式提供。 第三十一條行政機關應當對以下情況進行記錄,並留存相關材料: (一)申請人沒有提供有效聯系方式,致使行政機關無法向申請人提供書面答復的; (二)徵求第三方意見,無法與第三方取得聯系或者未收到其回復意見的; (三)申請辦理中的其他特殊情形。 第三十二條多人就同一政府信息向同一行政機關提出公開申請,行政機關同意公開,且該政府信息可以為公眾知曉的,行政機關可以決定將該政府信息納入主動公開范圍。 行政機關對申請公開的政府信息決定予以公開的,申請人可以建議行政機關將該信息納入主動公開范圍。 第三十三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 證據 證明行政機關提供的與其自身相關的政府信息記錄不準確的,有權要求該行政機關予以更正。 行政機關有權更正的,應當及時予以更正;無權更正的,應當轉送有權更正的行政機關處理,並告知申請人。法律、法規、規章對信息更正有特殊程序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四條行政機關依申請提供政府信息,可以收取實際發生的檢索、復制、郵寄等成本費用,收取的費用納入同級財政管理;具體收費標准由本市價格和財政主管部門制定。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以及領取國家撫恤補助的優撫對象,經本人申請,憑民政部門頒發的相關證件,受理機關可以免收相關費用。 [1] 第四章監督和保障 第三十五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考核制度、社會評議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定期對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進行考核、評議。 第三十六條行政機關應當在每年3月31日前,公布本行政機關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 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年度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組織機構、制度建設、渠道場所、教育培訓等年度工作開展情況; (二)行政機關主動公開政府信息的情況; (三)行政機關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和不予公開政府信息的情況; (四)因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 訴訟 的情況; (五)政府信息公開的收費以及免除費用的情況; (六)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以及改進情況; (七)其他需要報告的事項。 第三十七條市政府辦公廳組織開展政府信息公開年度考核工作。政府信息公開年度考核情況應當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八條行政機關可以採取多種方式開展社會評議,徵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本機關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對於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行政機關應當予以採納。 第三十九條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和監察機關負責對行政機關政府信息公開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指導、監督本市政府信息公開責任追究工作。責任追究的方式和程序,執行本市行政問責辦法。 第四十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可以向上級行政機關、監察機關或者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主管部門舉報。收到舉報的機關應當予以調查處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在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中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行政機關對在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中發現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相關問題應當及時糾正。 第四十一條行政機關違反本規定,未建立健全政府信息發布保密審查機制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處分。 行政機關違反本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監察機關、上一級行政機關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對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開義務的; (二)不及時更新公開的政府信息內容、政府信息公開指南和政府信息公開目錄的; (三)違反規定收取費用的; (四)通過其他組織、個人以有償服務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五)公開不應當公開的政府信息的; (六)違反本規定的其他行為。 [1] 第五章附則 第四十二條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公開政府信息的活動,適用本規定。 第四十三條教育、醫療衛生、計劃生育、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環保、公共交通、通訊等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企事業單位在提供社會公共服務過程中製作、獲取的信息公開,參照本規定執行。 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對所屬或者管理的公共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公開工作進行指導和監督。 第四十四條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對政府信息公開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五條本規定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在公開的信息中一般是信息主管部門進行推進和指導,然後對工作進行協調。而且最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將信息的公平和公正性做到最大化,要保證便民利民,然後信息一定要准確。但是對於屬於國家保密條例范疇內的,是不允許公開的。

Ⅲ 北京市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綜合措施,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和分布。第三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市和區、縣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和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工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轄區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四條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以及計劃生育協會等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公民,應當協助本市各級人民政府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第五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逐步提高人口與計劃生育經費投入,保證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剋扣、挪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費用。第六條 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或者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對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做出成績的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和公民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 人口規劃與管理第七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的人口發展規劃,結合本地實際,編制本行政區域人口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八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人口發展的中、長期規劃,制定本行政區域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市和區、縣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的日常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負責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在本轄區內的貫徹落實工作。第九條 本市建立和完善有利於合理調控人口數量、人口年齡結構、人口分布的政策及制度,使人口狀況與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第十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信息系統,負責人口與計劃生育綜合信息的匯集和管理工作,開展人口總量、人口結構、人口出生和死亡、人口遷移等人口變動和發展趨勢的中、長期預測工作。
本市各級計劃生育、公安、衛生、民政、統計、勞動和社會保障等行政部門應當建立信息通報制度,促進人口信息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實現人口信息共享。第十一條 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上一級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對下一級人民政府下達人口與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並對執行情況進行考核、評估和獎懲。
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應當與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簽訂計劃生育責任書,接受計劃生育行政部門的指導、監督、檢查;其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對本單位計劃生育工作負主要責任。第十二條 公安部門應當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要求,做好戶籍人口和流動人口的管理工作。
民政部門應當配合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在婚姻登記工作中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將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納入社區服務工作中。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會同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做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指導、質量監督及技術人員培訓工作;按照國家規定開展生育、節育、不育、生殖保健知識的宣傳;指導醫療、保健機構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應當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要求,制定相關的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
農業行政部門應當在農村經濟政策方面支持計劃生育家庭發展經濟。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指導學校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徵的適當方式,在學生中有計劃地開展人口基礎知識教育、青春期教育和性健康教育。
科技、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行政部門應當組織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的宣傳教育。
大眾傳媒應當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社會公益性宣傳。第十三條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村(居)規民約,積極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實行村(居)民計劃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協助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及有關部門做好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第十四條 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管理,以現居住地為主。
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按照《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

Ⅳ 北京市安全生產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以下簡稱《安全生產法》),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以下統稱生產經營單位)應當遵守《安全生產法》和本條例;有關法律、法規對消防安全和道路交通安全、鐵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用航空安全另有規定的,適用其規定。第三條安全生產管理,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第四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根據本單位生產經營活動的特點,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條件,確保安全生產。第五條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全面負責。第六條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參加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對單位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支持、督促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及時協調、解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的重大問題。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和政府有關部門的正職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和本部門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領導責任;各級人民政府的其他領導人和政府有關部門的其他負責人對分管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領導責任。第九條市和區、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綜合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政府有關部門履行安全生產監督和管理職責,依法對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檢查。
公安、建設、質量技術監督、國土資源、煤炭、電力、國防科技工業等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政府有關部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分別對消防、道路交通、建築施工、特種設備、礦山、電力、民用爆破器材生產等方面的安全生產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商務、文化、教育、衛生、旅遊、交通、市政、農業、人民防空等政府有關部門,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和市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負責有關行業或者領域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採取多種形式,加強對有關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知識的宣傳,增強職工和全社會的安全生產意識和安全防範能力。第十一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對在改善安全生產條件、防止生產安全事故、參加搶險救護、安全生產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應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等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保障第十二條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具備下列安全生產條件:
(一)生產經營場所和設備、設施符合有關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要求;
(二)礦山、建築施工單位和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產單位依法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
(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制定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相關操作規程;
(四)依法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五)從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
(六)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具備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及礦山、建築施工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依法經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
(七)從業人員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特種作業人員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
(八)法律、法規和國家標准或者行業標准規定的其他安全生產條件。
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不得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第十三條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負有下列職責:
(一)建立、健全並督促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二)組織制定並督促落實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
(三)保證安全生產投入的有效實施;
(四)定期研究安全生產問題;
(五)督促、檢查安全生產工作,及時消除生產安全事故隱患;
(六)組織制定並實施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七)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Ⅳ 北京市人民防空條例

第一章 總則第一條 為了有效地組織人民防空,保護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人民防空是國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防空建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老顫悶方面,是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利國利民的社會公益事業。
人民防空實行長期准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的方針,貫徹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與首都城市建設、平時防災救災相結合的原則,努力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第三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人民防空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第四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負擔的人民防空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
有關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負擔人民防空費用。第五條 市人民政府、北京衛戍區領導本市人民防空工作。
區、縣人民政府和同級軍事機關領導侍彎本區、縣的人民防空工作。第六條 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管理本市的人民防空工作。
區、縣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管理本區、縣的人民防空工作。
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可以根據人民防空工作的需要,設置專(兼)職辦事機構或者人員,負責本地區的人民防空工作。
發展計劃、規劃、建設、市政管理、公安、民政、交通、國土房管、衛生、教育、工商行政、稅務、通信管理、廣播電視等部洞如門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人民防空工作。第七條 一切組織和個人都有得到人民防空保護的權利,都必須依法履行人民防空的義務。第八條 市、區、縣人民政府和同級軍事機關對在人民防空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 防護重點第九條 本市是人民防空重點城市。以下地區和目標是人民防空防護重點:
(一)市區和其他人口密集區;
(二)重要的工礦企業、科研基地、橋梁、交通樞紐、通信樞紐、倉庫、儲罐、發電廠、配電站、水庫和供水、供熱、供氣設施等重要經濟目標;
(三)重要文物保護單位;
(四)廣播電視台站等重要目標。
具體防護重點由市人民政府和北京衛戍區確定。第十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會同同級軍事機關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防空襲方案及實施計劃,必要時經批准可以組織演習。
市防空襲方案及實施計劃,按照規定報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並向國家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備案。
區、縣防空襲方案及實施計劃,報市人民政府和北京衛戍區批准,並向市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備案。
防空襲方案及實施計劃的修訂、補充和重大事項的調整,應當報經原批准機關同意。第十一條 重要經濟目標的單位應當制定防護方案和應急搶險搶修方案,並向所在地區、縣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二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將人民防空工程建設規劃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和建設應當符合人民防空要求。
重要經濟目標的規劃和建設應當徵求人民防空主管部門和同級軍事機關的意見。對適合建在地下的重要項目或者項目的關鍵部位,應當結合平時建設有計劃地建在地下;不宜建在地下的應當採取偽裝等防護措施。
城市地下交通干線、地下商業娛樂設施、地下停車場、地下過街道、共同溝等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應當兼顧人民防空需要。第十三條 為戰時儲備糧食、醫葯、油料和其他必需物資的工程,應當建在地下或者其他隱蔽地點。第三章 人民防空工程第十四條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為保障戰時人員與物資掩蔽、人民防空指揮、醫療救護等單獨修建的地下防護建築的建設。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採取有效措施組織人民防空工程應急建設。第十五條 鼓勵、支持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人民防空工程建設。人民防空工程平時由投資者使用管理,收益歸投資者所有。
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建設人民防空設施的,享受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優惠政策。第十六條 城市新建民用建築必須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修建防空地下室。
按照規定必須建設防空地下室的建設項目,由於地質條件限制不能修建防空地下室的,按照規定交納易地建設費,由人民防空主管部門統籌安排組織易地建設。
易地建設費的收費標准由市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市財政主管部門制定。除國家規定的減免項目外,任何部門不得批准減免易地建設費。

Ⅵ 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全文」

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全文」

《北京市物業管理辦法》已經2010年4月6日市人民政府第64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

 市長郭金龍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規範本市物業管理活動,維護物業管理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和諧社區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和《物業管理條例》,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物業管理,是指業主自行或者通過他人對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配套的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進行維修、養護、管理,維護環境衛生和相關秩序的活動。

第三條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物業管理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物業管理活動的監督管理工作。

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環境衛生、園林綠化、停車管理、秩序維護、設施設備維護等專項服務的行業主管部門和專業監管部門依法按照職責負責相關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做好轄區內物業管理以及和諧社區建設的相關工作。

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負責對轄區內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的成立及活動進行協助、指導和監督,協調處理糾紛。

第二章前期物業管理

第五條建設單位應當在銷售房屋前,結合物業的共用設施設備、建築物規模、社區建設等因素劃分物業管理區域,並在房屋買賣合同中明示。

物業主要配套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共用的,應當劃分為一個物業管理區域;住宅區和非住宅區原則上應當劃分為不同的物業管理區域。

第六條業主共同決定對物業管理區域進行分立或者合並的,應當向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會同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等相關部門進行審查,確需調整的,予以確認並公告。

第七條新建住宅物業,建設單位應當配建物業服務用房,包括客服接待、項目檔案資料保存、工具物料存放、人員值班備勤、業主大會及業主委員會辦公用房等,並在房屋買賣合同中明確物業服務用房的坐落位置(具體到樓棟、房號)。物業服務用房建築面積不得低於150平方米,其中地上房屋不得低於100平方米,業主大會及業主委員會辦公用房建築面積30至60平方米。

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規劃許可、驗收過程中,應當審查物業服務用房建築面積、位置、配置等是否符合規劃設計指標。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在辦理房產測繪成果備案時應當核查物業服務用房配置情況。

第八條建設單位承擔前期物業服務責任。銷售房屋時,前期物業服務合同應當作為房屋買賣合同的附件。

前期物業服務合同關於物業服務是否收費、收費標准以及服務標準的約定應當符合本市相關規定。

建設單位可以將全部專項服務委託給物業服務企業,也可以將專項服務委託給專業性服務企業。

第九條建設單位在銷售物業前,應當制定臨時管理規約,並在銷售場所公示,對有關物業的使用、維護、管理,業主的共同利益,業主應當履行的義務,違反臨時管理規約應當承擔的責任等事項依法作出約定。臨時管理規約不得侵害物業買受人的合法權益。

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並發布臨時管理規約的示範文本。

第十條業主共同決定解除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的,建設單位應當與全體業主進行物業共用部分查驗交接,撤出物業管理區域,並移交下列資料:

(一)物業管理區域劃分資料;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附件、附圖;

(三)竣工驗收報告及竣工總平面圖,單體建築、結構、設備竣工圖,配套設施、地下管網工程竣工圖、消防驗收等竣工驗收資料;

(四)設施設備的出廠隨機資料,安裝、驗收、使用、維護保養和定期檢驗等技術資料,運行、維護保養記錄;

(五)物業質量保修文件和物業使用說明文件;

(六)業主名冊;

(七)物業管理必需的其他資料。

全體業主承接前應當對物業共用部分進行查驗,可以委託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進行查驗。全體業主與建設單位也可以共同委託物業服務評估監理機構進行查驗。

第三章業主、業主大會與業主委員會

第十一條業主對物業管理區域共用部分實施共同管理。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

(一)制定或者修改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

(二)選舉或者更換業主委員會委員;

(三)確定或者變更物業管理方式、服務內容、服務標准和收費方案;

(四)選聘、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不再接受物業服務企業事實服務;

(五)籌集、管理和使用專項維修資金;

(六)申請改建、重建建築物及附屬設施;

(七)申請分立或者合並物業管理區域;

(八)決定物業管理區域內的其他重大物業管理事項。

決定第(五)、(六)項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第(七)項事項,應當分別經原物業管理區域內以及擬分立或者合並後物業管理區域內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其他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

第十二條業主可以以幢、單元、樓層為單位,共同決定本單位范圍內的物業管理事項,事項范圍和決定程序由業主大會議事規則規定或者物業管理區域內全體業主共同決定。

第十三條業主可以成立業主大會,業主大會由物業管理區域內全體業主組成,對物業管理區域內共用部分實施共同管理,按照相關規定開展與物業管理有關的活動。一個物業管理區域成立一個業主大會。

未成立業主大會,發生物業服務企業停止服務或者其他重大、緊急物業管理事件,需要業主共同決定解聘、選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事項的,由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指導協助業主共同決定有關事項。

第十四條物業管理區域內已交付業主的專有部分達到建築物總面積50%以上的,建設單位應當向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報送籌備首次業主大會會議所需資料,並推薦業主代表作為臨時召集人,召集占總人數5%以上或者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5%以上的業主向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成立業主大會;占總人數5%以上或者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5%以上的業主也可以自行向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提出書面申請成立業主大會。

第十五條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60日內,指定代表擔任籌備組組長,組織成立首次業主大會會議籌備組,籌備組負責召集首次業主大會會議。籌備組中非建設單位的業主代表人數不低於籌備組中具有表決權成員人數的三分之二。

籌備組成員名單確定後,應當在物業管理區域內顯著位置公示。

第十六條建設單位應當自首次業主大會會議籌備組成立之日起7日內向籌備組提供業主名冊、業主專有部分面積、建築物總面積等資料,並承擔籌備及召開首次業主大會會議所需費用。

第十七條業主大會選舉產生業主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應當自選舉產生之日起30日內,持以下材料向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備案:

(一)籌備組出具並由組長簽字的業主大會成立和業主委員會選舉情況的報告;

(二)業主大會決議;

(三)管理規約、業主大會議事規則;

(四)業主委員會委員名單。

材料齊全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當場予以備案,並在備案後7日內將備案材料抄送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同時將有關情況書面通報物業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社區居民委員會。第(二)、(三)、(四)項內容發生變更時,應當及時辦理備案變更手續。

第十八條業主委員會委員實行任期制,有關任期、候補、空缺、資格終止等事項由業主大會議事規則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委員資格自動終止:

(一)任職期限屆滿的;

(二)不再具備業主身份的;

(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無法履行委員職責的;

(五)以書面形式向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提出辭職的;

(六)業主大會議事規則規定的其他情形。

業主委員會委員資格終止的,應當自終止之日起3日內將所保管的檔案資料、印章及其他應當移交的財物,移交給業主委員會;拒不移交印章、相關財物和檔案資料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移交,物業所在地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協助。

第四章物業服務

第十九條業主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具有法人資格,並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物業服務企業資質。

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物業服務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對物業服務企業實行動態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物業服務合同應當對雙方權利義務、物業服務事項、服務標准、服務費用、項目負責人、物業服務用房的管理與使用、合同期限、服務交接、違約責任等內容進行約定。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自物業服務合同簽訂之日起15日內,將物業服務合同報物業服務項目所在地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將備案材料抄送物業服務項目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條物業服務是包括各專項服務的綜合服務。物業服務企業可以將專項服務委託給專業性服務企業,但不得將全部物業服務一並委託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未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業主可以共同決定將各專項服務委託給專業性服務企業或者個人。

第二十二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和本市規定的服務標准、技術規范等提供質價相符的服務。

物業服務企業及相關人員實施鍋爐、電梯、電氣、製冷以及有限空間、高空等涉及人身安全的作業,應當具備相應資質或者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及個人實施;委託實施的,應當明確各自的安全管理責任。

第二十三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將服務事項、服務標准、收費項目、收費標准等有關情況在物業管理區域內顯著位置公示。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於每年第一季度公示上一年度物業服務合同履行情況、物業服務項目收支情況、本年度物業服務項目收支預算,業主提出質詢時,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答復。業主共同決定或者業主委員會要求對物業服務項目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予以配合。

第二十四條物業服務合同期限屆滿前,全體業主應當共同決定物業管理方式、服務內容、是否更換物業服務企業等事項。

決定續聘原物業服務企業的,應當與原物業服務企業協商簽訂物業服務合同;決定解聘的,應當履行必要的通知義務,合同未約定通知期限的,應當於合同期限屆滿前三個月告知原物業服務企業,並在物業管理區域內公告。

第二十五條物業服務合同終止前,物業服務企業不得停止服務。

物業服務合同屆滿,物業服務企業決定不再續簽物業服務合同的,應當於合同期限屆滿前履行必要的通知義務;合同未約定通知期限的,應當於合同期限屆滿前三個月通知業主。

第二十六條物業服務企業未與業主簽訂書面物業服務合同,但事實上提供了物業服務,並履行了告知義務的,物業服務企業有權要求業主履行相關義務。

業主共同決定不再接受物業服務的,物業服務企業不得強行提供物業服務,不得以事實服務為由向業主收取物業服務費用。物業服務企業決定不再提供物業服務的,應當提前三個月告知業主。

第二十七條物業服務合同終止或者業主共同決定不再接受事實服務,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在60日內與全體業主完成交接。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履行下列交接義務,並撤出物業管理區域:

(一)移交物業共用部分;

(二)移交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相關資料;

(三)移交物業服務期間形成的物業和設施設備使用、維護保養和定期檢驗等技術資料,運行、維護保養記錄;

(四)結清預收、代收的有關費用;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其他事項。

原物業服務企業不得以業主欠交物業服務費用、對業主共同決定有異議等為由拒絕辦理交接。原物業服務企業在應當辦理交接至撤出物業管理區域前的期間內,應當維持正常的物業管理秩序,並不得向業主收取物業服務費用。

原物業服務企業拒不撤出物業管理區域的,新的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應當與原物業服務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應當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不得強行接管。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物業服務企業交接工作的監管。

第二十八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指派項目負責人,除物業服務合同另有約定外,項目負責人原則上只能在一個物業服務項目任職。

物業服務企業更換項目負責人的,應當及時告知業主並進行公示。業主共同決定要求物業服務企業更換項目負責人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更換。

第二十九條業主、物業服務企業、建設單位和有關部門可以委託物業服務評估監理機構,就物業服務質量、服務費用和物業共用部分管理狀況等進行評估和監理。

物業服務評估監理機構應當按照本市相關規定提供專業服務,不得出具有虛假內容、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的評估監理報告。

第三十條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物業服務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及時處理物業服務投訴。

本市支持物業服務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服務、溝通和監督作用,完善物業服務行業自律制度,促進物業服務行業發展。物業服務行業協會可以根據物業服務項目的性質、物業服務內容、服務標准等因素,定期發布物業服務成本信息。

第五章物業的使用與維護

第三十一條住宅物業裝飾裝修前,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應當按照規定辦理申報登記,並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住宅裝飾裝修服務協議。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將裝飾裝修的時間、地點等情況在業主所在樓內公示。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加強對裝飾裝修活動的巡查、監督。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拒不辦理申報登記或者違反相關規定及裝飾裝修服務協議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告知並勸阻;拒不改正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並在物業管理區域內公示。

第三十二條建設單位出售物業管理區域內車庫、車位的,應當在出售前依法辦理車庫、車位預售許可或者物權登記。物業管理區域內規劃用於停放車輛的車庫、車位,不得出售給本物業管理區域業主以外的其他人。

建設單位出租物業管理區域內規劃用於停放車輛的車庫、車位的,應當首先出租給本物業管理區域業主。在滿足本區域業主需要後,建設單位可以將車庫、車位出租給本區域業主以外的其他人,租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建設單位調整租金時應當與全體業主協商。

業主以外的其他車庫、車位使用人應當遵守管理規約關於停車管理的約定。

第三十三條物業管理區域內,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有線電視等專業經營單位應當向最終用戶收取有關費用,並依法承擔相關管線和設施設備的維修、養護責任。

物業服務企業接受委託代收前款費用的,應當向業主出具專業經營單位的發票,並不得向業主收取手續費等額外費用,不得以業主拖欠物業服務費用為由限制或者變相限制專業服務。

第三十四條發生下列危及房屋使用安全的緊急情況,需要立即對共用部分進行維修、更新、改造的,按照有關規定使用專項維修資金:

(一)屋面防水損壞造成滲漏的;

(二)電梯故障危及人身安全的;

(三)高層住宅水泵損壞導致供水中斷的;

(四)樓體單側外立面五分之一以上有脫落危險的;

(五)專用排水設施因坍塌、堵塞、爆裂等造成功能障礙,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

(六)消防系統出現功能障礙,消防管理部門要求對消防設施設備維修、更新、改造的。

使用專項維修資金的具體辦法由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五條物業轉讓時,業主應當向受讓人說明專項維修資金交存和結余情況,該物業分戶賬中結余的專項維修資金隨物業同時過戶。

第三十六條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和房屋買賣合同約定的保修期限、范圍等承擔建築物及附屬設施設備保修責任。保修過程中,業主、物業使用人和物業服務企業應當給予協助配合。

第三十七條物業共用部分維修、養護、更新、改造時,相關專有部分的業主、物業使用人應當予以配合,造成專有部分損失的,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業主轉讓或者出租物業時,應當將管理規約、物業服務合同、有關費用交納情況等事項告知受讓人或者承租人,並自買賣合同或者租賃合同簽訂之日起15日內,將買賣或者出租情況告知物業服務企業。

業主轉讓物業的,應當與物業服務企業、專業性服務企業結清相關費用。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辦法第十條規定,建設單位不履行交接義務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處3萬元罰款。

第四十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建設單位未按規定向首次業主大會會議籌備組提供相關資料的,由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處3萬元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未按時將合同報送備案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1萬元罰款。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擅自停止物業服務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原物業服務企業未按規定交接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交接;逾期不交接的,可處3萬元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原物業服務企業拒不撤出物業管理區域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撤出;逾期不撤出的,可處10萬元罰款;不能維持正常物業管理秩序的,由區縣人民政府責成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及公安機關組織接管。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新物業服務企業強行接管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四條業主委員會不履行或者無法履行職責的,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職責;逾期仍不履行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協助業主召開業主大會會議決定有關事項。

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銷其決定,並通告全體業主。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業主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本辦法所稱物業共用部分,是指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專有部分以外按照規定由業主共同管理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配套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

本辦法所稱全體業主,在依法成立業主大會後是指業主大會。

本辦法所稱業主共同決定,是指業主大會的決定;未依法成立業主大會的,是指業主依法共同作出的決定。

本辦法所稱專有部分面積是指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的建築面積;尚未進行登記的,暫按測繪機構的實測面積計算;尚未進行實測的,暫按房屋買賣合同記載的面積計算。建築物總面積是指專有部分面積之和。

本辦法所稱物業服務企業,包括在前期物業服務中提供物業服務的建設單位。

第四十六條本辦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1995年7月7日市人民政府第21號令發布,1997年12月31日市人民政府第12號令修改的《北京市居住小區物業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

Ⅶ 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全文(2)

2017北京市物業管理條例(全文)

第四章物業服務

第十九條業主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具有法人資格,並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物業服務企業資質。

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物業服務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對物業服務企業實行動態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物業服務合同應當對雙方權利義務、物業服務事項、服務標准、服務費用、項目負責人、物業服務用房的管理與使用、合同期限、服務交接、違約責任等內容進行約定。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自物業服務合同簽訂之日起15日內,將物業服務合同報物業服務項目所在地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將備案材料抄送物業服務項目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

第二十一條物業服務是包括各專項服務的綜合服務。物業服務企業可以將專項服務委託給專業性服務企業,但不得將全部物業服務一並委託給其他單位或者個人。

未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業主可以共同決定將各專項服務委託給專業性服務企業或者個人。

第二十二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和本市規定的服務標准、技術規范等提供質價相符的服務。

物業服務企業及相關人員實施鍋爐、電梯、電氣、製冷以及有限空間、高空等涉及人身安全的作業,應當具備相應資質或者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的單位及個人實施;委託實施的,應當明確各自的安全管理責任。

第二十三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將服務事項、服務標准、收費項目、收費標准等有關情況在物業管理區域內顯著位置公示。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於每年第一季度公示上一年度物業服務合同履行情況、物業服務項目收支情況、本年度物業服務項目收支預算,業主提出質詢時,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答復。業主共同決定或者業主委員會要求對物業服務項目收支情況進行審計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予以配合。

第二十四條物業服務合同期限屆滿前,全體業主應當共同決定物業管理方式、服務內容、是否更換物業服務企業等事項。

決定續聘原物業服務企業的',應當與原物業服務企業協商簽訂物業服務合同;決定解聘的,應當履行必要的通知義務,合同未約定通知期限的,應當於合同期限屆滿前三個月告知原物業服務企業,並在物業管理區域內公告。

第二十五條物業服務合同終止前,物業服務企業不得停止服務。

物業服務合同屆滿,物業服務企業決定不再續簽物業服務合同的,應當於合同期限屆滿前履行必要的通知義務;合同未約定通知期限的,應當於合同期限屆滿前三個月通知業主。

第二十六條物業服務企業未與業主簽訂書面物業服務合同,但事實上提供了物業服務,並履行了告知義務的,物業服務企業有權要求業主履行相關義務。

業主共同決定不再接受物業服務的,物業服務企業不得強行提供物業服務,不得以事實服務為由向業主收取物業服務費用。物業服務企業決定不再提供物業服務的,應當提前三個月告知業主。

第二十七條物業服務合同終止或者業主共同決定不再接受事實服務,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在60日內與全體業主完成交接。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履行下列交接義務,並撤出物業管理區域:

(一)移交物業共用部分;

(二)移交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相關資料;

(三)移交物業服務期間形成的物業和設施設備使用、維護保養和定期檢驗等技術資料,運行、維護保養記錄;

(四)結清預收、代收的有關費用;

(五)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和物業服務合同約定的其他事項。

原物業服務企業不得以業主欠交物業服務費用、對業主共同決定有異議等為由拒絕辦理交接。原物業服務企業在應當辦理交接至撤出物業管理區域前的期間內,應當維持正常的物業管理秩序,並不得向業主收取物業服務費用。

原物業服務企業拒不撤出物業管理區域的,新的物業服務企業和業主應當與原物業服務企業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應當依法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不得強行接管。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和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物業服務企業交接工作的監管。

第二十八條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按照物業服務合同指派項目負責人,除物業服務合同另有約定外,項目負責人原則上只能在一個物業服務項目任職。

物業服務企業更換項目負責人的,應當及時告知業主並進行公示。業主共同決定要求物業服務企業更換項目負責人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更換。

第二十九條業主、物業服務企業、建設單位和有關部門可以委託物業服務評估監理機構,就物業服務質量、服務費用和物業共用部分管理狀況等進行評估和監理。

物業服務評估監理機構應當按照本市相關規定提供專業服務,不得出具有虛假內容、誤導性陳述和重大遺漏的評估監理報告。

第三十條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物業服務活動的監督和管理,及時處理物業服務投訴。

本市支持物業服務行業協會充分發揮服務、溝通和監督作用,完善物業服務行業自律制度,促進物業服務行業發展。物業服務行業協會可以根據物業服務項目的性質、物業服務內容、服務標准等因素,定期發布物業服務成本信息。

第五章物業的使用與維護

第三十一條住宅物業裝飾裝修前,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應當按照規定辦理申報登記,並與物業服務企業簽訂住宅裝飾裝修服務協議。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將裝飾裝修的時間、地點等情況在業主所在樓內公示。

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加強對裝飾裝修活動的巡查、監督。業主或者物業使用人拒不辦理申報登記或者違反相關規定及裝飾裝修服務協議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告知並勸阻;拒不改正的,物業服務企業應當及時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並在物業管理區域內公示。

第三十二條建設單位出售物業管理區域內車庫、車位的,應當在出售前依法辦理車庫、車位預售許可或者物權登記。物業管理區域內規劃用於停放車輛的車庫、車位,不得出售給本物業管理區域業主以外的其他人。

建設單位出租物業管理區域內規劃用於停放車輛的車庫、車位的,應當首先出租給本物業管理區域業主。在滿足本區域業主需要後,建設單位可以將車庫、車位出租給本區域業主以外的其他人,租期不得超過六個月。建設單位調整租金時應當與全體業主協商。

業主以外的其他車庫、車位使用人應當遵守管理規約關於停車管理的約定。

第三十三條物業管理區域內,供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有線電視等專業經營單位應當向最終用戶收取有關費用,並依法承擔相關管線和設施設備的維修、養護責任。

物業服務企業接受委託代收前款費用的,應當向業主出具專業經營單位的發票,並不得向業主收取手續費等額外費用,不得以業主拖欠物業服務費用為由限制或者變相限制專業服務。

第三十四條發生下列危及房屋使用安全的緊急情況,需要立即對共用部分進行維修、更新、改造的,按照有關規定使用專項維修資金:

(一)屋面防水損壞造成滲漏的;

(二)電梯故障危及人身安全的;

(三)高層住宅水泵損壞導致供水中斷的;

(四)樓體單側外立面五分之一以上有脫落危險的;

(五)專用排水設施因坍塌、堵塞、爆裂等造成功能障礙,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

(六)消防系統出現功能障礙,消防管理部門要求對消防設施設備維修、更新、改造的。

使用專項維修資金的具體辦法由市房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

第三十五條物業轉讓時,業主應當向受讓人說明專項維修資金交存和結余情況,該物業分戶賬中結余的專項維修資金隨物業同時過戶。

第三十六條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和房屋買賣合同約定的保修期限、范圍等承擔建築物及附屬設施設備保修責任。保修過程中,業主、物業使用人和物業服務企業應當給予協助配合。

第三十七條物業共用部分維修、養護、更新、改造時,相關專有部分的業主、物業使用人應當予以配合,造成專有部分損失的,責任人應當依法承擔恢復原狀、賠償損失等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業主轉讓或者出租物業時,應當將管理規約、物業服務合同、有關費用交納情況等事項告知受讓人或者承租人,並自買賣合同或者租賃合同簽訂之日起15日內,將買賣或者出租情況告知物業服務企業。

業主轉讓物業的,應當與物業服務企業、專業性服務企業結清相關費用。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辦法第十條規定,建設單位不履行交接義務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處3萬元罰款。

第四十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六條規定,建設單位未按規定向首次業主大會會議籌備組提供相關資料的,由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處3萬元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未按時將合同報送備案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1萬元罰款。

第四十二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擅自停止物業服務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三條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原物業服務企業未按規定交接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交接;逾期不交接的,可處3萬元罰款。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原物業服務企業拒不撤出物業管理區域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撤出;逾期不撤出的,可處10萬元罰款;不能維持正常物業管理秩序的,由區縣人民政府責成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及公安機關組織接管。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新物業服務企業強行接管的,由區縣房屋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四條業主委員會不履行或者無法履行職責的,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其限期履行職責;逾期仍不履行的,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指導協助業主召開業主大會會議決定有關事項。

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違反法律、法規、規章的,物業所在地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責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銷其決定,並通告全體業主。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業主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第七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本辦法所稱物業共用部分,是指物業管理區域內業主專有部分以外按照規定由業主共同管理的建築物、構築物及配套設施設備和相關場地。

本辦法所稱全體業主,在依法成立業主大會後是指業主大會。

本辦法所稱業主共同決定,是指業主大會的決定;未依法成立業主大會的,是指業主依法共同作出的決定。

本辦法所稱專有部分面積是指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的建築面積;尚未進行登記的,暫按測繪機構的實測面積計算;尚未進行實測的,暫按房屋買賣合同記載的面積計算。建築物總面積是指專有部分面積之和。

本辦法所稱物業服務企業,包括在前期物業服務中提供物業服務的建設單位。

第四十六條本辦法自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1995年7月7日市人民政府第21號令發布,1997年12月31日市人民政府第12號令修改的《北京市居住小區物業管理辦法》同時廢止。


;

Ⅷ 北京市統計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科學、有效地組織統計工作,保障統計資料的真實性、准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客觀反映本市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發揮統計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建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統計機構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的統計活動。第三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加強對統計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符合首都城市性質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統計指標體系,完善統計工作方式和統計管理體制,對在統計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四條統計工作應當遵循職責獨立、制度嚴謹、數據真實、結果公開的原則,充分發揮統計的信息、咨詢、監督、監測和評價等作用,為政府決策和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第五條本市加強統計基礎工作和統計信息化建設,完善統計信用制度,實施統計數據質量管理,對統計活動各環節進行質量控制。第六條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等統計調查對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統計調查制度的規定,真實、准確、完整、及時地提供統計調查所需資料。

對未經依法批準的統計調查項目,統計調查對象有權予以拒絕。第七條本市鼓勵統計社會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發展,為統計工作提供服務。統計社會服務機構和行業協會應當依法成立,接受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督。第八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統計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

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在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派出統計機構,負責本地區統計工作;村和社區的統計工作站點負責相關統計工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明確具體負責統計工作的機構或者人員,依法開展和管理本部門職責范圍內的統計工作。第二章統計調查第九條本市建立統計調查對象基本情況調查制度。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以及個體工商戶等統計調查對象應當自設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向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報送基本情況統計資料。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應當在政務服務場所為統計調查對象報送基本情況統計資料提供指導服務。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政務服務場所建設,通過整合系統、優化流程等手段推進統一報送工作。第十條市人民政府應當統籌整合政府有關部門信息資源,建設全市統一的統計調查對象名錄系統。統計、工商行政、民政、質量技術監督、稅務等部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及時向統計調查對象名錄系統提供所需資料。

統計調查對象名錄系統供政府有關部門查詢和使用。第十一條制定地方統計調查項目,應當體現精簡效能原則,科學設置統計指標和設計調查方案,並按照國家要求進行可行性測試。能夠通過已有統計資料和行政記錄取得所需資料的,不得制定地方統計調查項目。

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有關部門申請地方統計調查項目,應當向具有法定審批許可權的統計機構提交申請表、制定依據、統計調查制度、經費保障等材料。第十二條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應當對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學性進行審查。

對與國家或者部門統計調查項目重復的,不予批准;對調查對象、調查內容相同或者相近的,應當合並。第十三條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對符合法定條件的,作出批准決定;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不予批准並說明理由。

地方統計調查項目未經批準的,不得開展統計調查活動。

為應對突發事件等開展的應急地方統計調查項目,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予以受理和審批。第十四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統計機構應當自批准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布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的名稱、組織實施機關和統計調查制度等相關信息。

地方統計調查項目組織實施機關應當通過公告等方式向統計調查對象告知統計調查制度。

地方統計調查項目可以採取購買服務的方式實施。第十五條組織實施地方統計調查項目應當執行國家統計標准和部門統計標准;沒有國家統計標准和部門統計標準的,應當執行本市統計標准化指導性技術文件。

本市統計標准化指導性技術文件由市人民政府統計機構制定並公示。

Ⅸ 北京市道路運輸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道路運輸市場秩序,保障道路運輸安全,提高道路運輸服務水平,保護道路運輸有關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從事道路旅客運輸(以下簡稱客運)經營、道路貨物運輸(以下簡稱貨運)經營,以及道路運輸場站建設和運營、道路運輸服務、機動車維修經營和機動車駕駛員培訓等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的活動。

公共電汽車客運和出租汽車客運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道路運輸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遵循科學發展、統籌規劃、節能環保、安全便捷的原則。第四條從事道路運輸經營以及道路運輸相關業務的,應當依法經營、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為服務對象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務。第五條本市道路運輸管理應當依法、公開、公平、公正、高效、便民。第六條本市應當統籌道路運輸發展,通過調整、優化基礎設施結構、運輸裝備結構和運輸服務結構,逐步實現客運的城鄉一體化、區域一體化以及與其他客運方式的一體化,貨運的社會化、專業化和集約化,推進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逐步建立符合國家首都功能和性質的道路運輸體系。第七條本市應當完善道路運輸標准體系和安全服務管理規范,建立道路運輸信息化系統和共享平台,提高道路運輸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第八條市和區、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的道路運輸管理工作。

市和區、縣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及派出機構、市交通執法機構(以下統稱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按照規定的職責具體實施道路運輸管理工作。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依法做好相關的道路運輸工作。第九條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市發展改革部門應當共同組織編制本市交通發展規劃,確定道路運輸發展目標、重點項目及其保障措施等,並向社會公布。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根據交通發展規劃,定期公佈道路運輸行業發展指導意見。第十條本市道路運輸行業協會依照章程,建立健全行業自律制度,規范和指導會員經營行為,組織會員開展誠信建設,提高會員的服務質量,維護會員合法權益,參與道路運輸相關政策法規、行業標準的研究制定和宣傳貫徹。第二章道路運輸服務第一節一般規定第十一條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應當定期收集、分析、整理、更新道路運輸管理和服務信息,並通過道路運輸信息化系統和共享平台向社會發布。第十二條本市道路運輸實行經營許可制度。

從事道路運輸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據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和條件取得相應的經營許可。

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做出的行政許可決定應當符合法定的條件、程序和期限,符合本市交通發展規劃和綠色環保標准要求。第十三條道路運輸經營者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按照許可的范圍或者事項從事經營活動,接受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

(二)制定並執行服務標准和規程、收費管理、安全行車等規章制度;

(三)對從業人員加強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和專業技能培訓;

(四)按照規定維護和檢測運輸車輛,確保車輛符合國家和本市規定的技術標准、排放標准和燃料消耗限值;

(五)運營中攜帶車輛營運證件、駕駛員資格證件以及其他規定的證件;

(六)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價格管理的規定,明碼標價,合理收取費用;

(七)使用由稅務部門監制的道路運輸專用發票,不得偽造、塗改、倒賣、轉借和轉讓專用發票;

(八)對服務對象提出的服務質量問題及時調查處理;

(九)按照規定向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報送統計報表和信息。第十四條道路運輸車輛運輸旅客的,不得超過核定的人數,不得違反規定載貨;運輸貨物的,不得運輸旅客,運輸的貨物應當符合核定的載重量,嚴禁超載;載物的長、寬、高不得違反裝載要求。

違反前款規定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第十五條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依法對道路客貨運輸駕駛員、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從業人員、機動車維修技術人員、道路運輸經理人實行從業資格管理,採取措施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和服務水平。

道路客貨運輸駕駛員和道路危險貨物運輸從業人員必須取得相應從業資格,方可從事相應的道路運輸活動。

熱點內容
陳井法院電話 發布:2025-01-12 06:36:29 瀏覽:416
婚姻法二婚夫妻 發布:2025-01-12 06:26:49 瀏覽:235
電大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小抄 發布:2025-01-12 05:54:29 瀏覽:915
廉潔法規案例 發布:2025-01-12 04:24:50 瀏覽:976
楊謙教授的三商法 發布:2025-01-12 03:51:48 瀏覽:500
港區國安法執法與司法 發布:2025-01-12 03:27:58 瀏覽:688
下列法律責任形式中屬於行政罰款 發布:2025-01-12 03:03:39 瀏覽:156
撿到東西毀壞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2 03:01:13 瀏覽:701
新疆流動人口管理條例 發布:2025-01-12 02:42:34 瀏覽:403
大學生的戀愛道德觀 發布:2025-01-12 02:26:07 瀏覽: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