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遵守規章制度的故事
1. 有關遵守規則的故事
1、《列寧守紀的故事》
有一次列寧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去醫院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裡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謙和的說:「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3、《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裡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4、《這個戰士應該表揚的》
有一次,劉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對戰士說:「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志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
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後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志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製度,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1)古今中外遵守規章制度的故事擴展閱讀
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一般指由群眾共同制定、公認或由代表人統一制定並通過的,由群體里的所有成員一起遵守的條例和章程。
它存在三種形式:明規則、潛規則、元規則。無論何種規則只要違背善惡的道德必須嚴懲不貸以維護世間和諧。
明規則是有明文規定的規則,存在需要不斷完善的局限性;潛規則是無明文規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無局限性,可彌補明規則不足之處;元規則是一種以暴力競爭解決問題的規則,善惡參半,非道德之理的文明之道。
規則,是運行、運作規律所遵循的法則。規則是指規定出來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不成文規定,而更多的時候,規則是得到每個社會公民承認和遵守而存在的。
2. 名人遵守規則的故事
1 《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去醫院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裡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謙和的說:「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2 《無論誰都要遵宏游守制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蔽滲銷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裡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喊飢「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3 《這個戰士應該表揚的》
有一次,劉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對戰士說:「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志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後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志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製度,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3. 遵守規則的小故事
一、一位出國探親回來的女士向我說了這么一個見聞。一次,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公交站台等車。等車的有十幾個人,人們很自覺地排起了隊。排在她前面的是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大概他有些口渴了,就跑到路邊一個自動售貨櫃上買了一瓶飲料。就這短短一會兒工夫,又來了幾個人排在了隊伍後面。
那小男孩過來後,徑直站到了隊伍最後面。我看見了,就招呼他排到我前面來,因為他剛才排在我前面的。小男孩搖搖手,羞澀地笑道,不啦,我剛才脫離了隊伍,如果再排在那裡,這是不符合規則的。這位女士不無感慨地說道,一個小孩在他腦海里,規則意識已根深蒂固,沒有任何紀律和約束,完全是一種自覺行動。這種自覺行動,就是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感。
二、在季羨林的散文集《留德十年》中,看到有這樣一個情節描述:二戰時,盟軍進入到大反攻,蘇聯紅軍完成了對德國柏林的包圍,德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食物短缺,燃料匱乏。
由於德國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導致許多居民凍死。為了生存,一些居民開始進山砍伐樹木,當作燃料取暖用。當時的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權力處於真空狀態,一切都處於無政府狀態。戰爭結束了,人們驚訝地發現,全德國沒有發生一起居民濫砍亂伐事件,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只砍枯藤朽木。
季老由衷地感嘆,循規蹈矩,一絲不苟是德國人遵守的一條規則,任何時候都不會破壞規則,這已經深入到他們的骨子裡,即使處於無政府狀態中,也不會改變。
三、人生,如果說是場斗爭不止的戰場,可能語辭重了點。但至少也好像是一場比賽,不管我們喜歡與否,我們都要奔跑,直至終點。
有的人意願濃烈,爭當第一,有的人不擇手段,犯規撞人樣樣都不放過,也有人不解為何要跑。跑或不跑,都各有各的遵守規則,這場比賽沒有裁判,大家各求多福,小心謹慎。
有些人跑了幾十年,自然也懂了些許門道。看清楚內心所需。何為目標,何為獎品,到底是否為你所需,如不,不跑也罷。
看清楚跑道方向。不要盲目隨眾,跟風跑到某條跑道上,如果真選擇了一條跑道,那也是你喜歡,而與眾人喜好無關。跑,也講究姿勢,與做人一般。輸贏當然緊要,但遵守規則同等重要。人做天看,凡事都有代價,投機取巧終有濕鞋那天。
輸贏勝負自己心裡有數就好,沒什麼好解釋抱怨的。即便對手使詐,自己輸了,也是功課不精,吸取教訓,下次再來就是。有些人跑了幾十年,仍嘰嘰喳喳,此等人大可不必再多觀望。真正的厲害角色是那些漸漸將之當跑步運動,低調、沉著、靜靜地跑的人。
四、一年秋天,強台風又一次侵襲了寶島台灣。就在這次強台風襲來的時候,娛樂圈也捲起一陣強台風。
那是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強台風即將到來,一個紅遍兩岸四地的女歌星,駕駛著自己的轎車到超級市場搶購新鮮蔬果。駕駛技術本來不好的她,由於急著回家,她不小心連續違反了好幾次交通規則。
首先在行經忠孝東路時,她遇到了紅燈,由於剎車不及,闖了一半紅燈才停下車來,她尷尬得想要違章左轉,結果當場被警察發現了,於是讓她倒車回去。就在這時,警察一下子認出她的身份,於是沒給她開罰單,而是笑笑放她走了。
接著,狂風大作,大雨滂沱,強台風到了。她心情頓時急切起來,想要早點回到家中。在她開車駛入八德路時,由於風雨太大,她甚至沒有看清路牌,懷著僥幸的心理又一次違章回轉,好心的警察當場抓到了她,同樣,這位交警也認出了她,並表示台風天就算了,只是要她下次注意。
當她回到家的時候,她慶幸不已,因為在這個台風肆虐的日子裡,她因為急著回家而數次違反交通規則,卻得到了警察的理解,居然對她網開一面。就在她慶幸自己的好運的時候,娛樂狗仔隊的記者們卻沒有在這個風雨交加的日子裡,如同警察一般放她一馬。
很快,她違反交通規則的新聞成了娛樂報章的頭條,有記者甚至為她羅列出歷年台風襲擊因違章駕車而導致的種種慘劇。為此,她不得不出面為這件事情作出解釋。
當大家用鋒銳的措辭「拷問」她的時候,朋友們都希望她能為自己辯解或者緘默,這樣對她的明星形象比較有利。而且台風天的交通違規是非常多的,從交警的網開一面就可以看出。但令人意外的是,她並沒有為自己辯解,而是很坦誠地檢討了自己的錯誤,更令人意外的是,這一次她反而感謝了那些明星們深惡痛絕的狗仔隊員。
她用生硬的普通話這樣說道:「我感謝警察們的網開一面,但是更感謝那些在台風臨頭的時候,還關注著我言行舉止並給我指導的記者們。可以說警察們的特殊關照讓我感受到了溫情,但是記者們的嚴厲則讓我真正明白了一個做人的道理。
正如他們的報章新聞所說的那樣,在台風來襲的時刻,每一個人都想安全回家,但是如果因此而違反交通規則,往往會造成巨大的慘劇,反而會讓更多的人不能安全回家!所以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在災難臨頭的時候我們必須遵守規則!另外,我今天勇敢地承認錯誤,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明白這個道理!」
她的坦誠讓沸騰的媒體安靜下來,報紙紛紛表揚她是一個誠實的明星,認為她有兩種難能
4. 關於遵守紀律的小故事
古往今來有許多關於遵守紀律的故事。三國時期的曹操,軍紀如山,不讓將士踩踏莊稼。可是有一次,他的馬受驚了,踩了一大片莊稼,他要自刎,在將士們的勸說下,他割下自己的一縷頭發,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很重的懲罰了。遵守紀律真重要啊。我們不要過分的放任自由,一點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處與危險實在不少。所以我們要遵守紀律,這樣我們的班級就會得到表揚,會很優秀。我們會更加努力,團結。學校會變得很有秩序。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1:《列寧守紀的故事》
「按次序理發」
有一次列寧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
2:《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毛主席去醫院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裡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毛主席謙和的說:「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3:《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裡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5. 古今中外名人守法用法的故事
幫你貼了一大堆~~~~~~~~
西門豹--春秋戰國時期魏國人。當時鄴地是魏都的重要門戶,且是戰略要地,但天災人禍不斷,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門豹擔任鄴縣令,治理鄴地。西門豹到鄴地後,微服私訪,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婦"事件,智懲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實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時,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發展農業生產,使鄴地百姓逐步富庶起來。西門豹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後,鄴地百姓專門為他在漳水邊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黃霸--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徐有功--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狄仁傑--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包拯--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況鍾--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海瑞--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湯斌--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於成龍(1617-1684年),山西永寧人,順治十八年入仕,康熙二十三年逝於任上。為官二十四年,廉名傳天下,康熙帝曰:「咸稱居官清正,實天下廉吏第一」,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清官。
順治十八年,於成龍授羅城知縣。柳州羅城,地處萬山叢中,偏僻荒涼,少數民族雜居,世代械鬥。於成龍至羅城縣時,居民僅六家,縣衙草屋三間。他「插棘為門」,「累土為幾」。後諸仆死逃殆盡,成龍「萬里一身,生死莫主。夜枕刀卧,床頭樹一槍以自防」。他殫精竭慮,肅清匪盜,數年,羅城大治。
羅城民眾憐憫於成龍獨身一人滯留南疆,晨夕環集問安,並嘆其度日過於清苦,間斂些微金錢跪進,以供其鹽米等生活費用。成龍微笑答謝:「我一人何須如許物,可持歸易甘旨奉汝父母,如我受也。」民眾皆怏怏持去。羅城民眾得知於成龍家人自北方來探視,大喜,「奔嘩庭中」,言於公家人來,「好將物安家去」,又饋贈金錢。成龍含笑答謝說:「此去吾家六千里,單人攜貨,適為累耳。」揮手令去,民皆伏地飲泣,成龍亦為之感泣。
於成龍在回顧羅城七載生涯時說:「日二食或一食,讀書堂上,坐睡堂上,首足赤露、無復官長禮。夜以四錢沽酒一壺,無下酒物,快讀唐詩,痛哭流涕,並不知杯中為酒為淚也!」其苦可知,其情可想。因成龍治績斐然,康熙六年晉升為四川合州知府。
於成龍後歷任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直隸巡撫,都是勵精圖治,竭心盡力,廉潔奉公,政績斐然,在為官之地都留下了極佳的口碑。辭別羅城時,父老遮道呼號:「耶今去,吾儕無天矣!」竟追送數百里,痛哭而返。離黃州赴福建時,「民遮送至九江,凡數萬人,哭聲與江潮相亂」。得民心如此,古史罕見。
康熙二十年,於成龍受命為兩江總督。成龍受命之日,即自直隸啟程,直赴江寧,與幼子租驢車一輛,各袖錢數十文,自投旅舍,從未煩擾沿途府縣。將抵江寧時,官吏畏其嚴明,出城遠迎,至黃昏時猶不見人影。正在驚疑打探之際,邏卒來報,新總督早已單車入府了。
於成龍到任後,斷然拒絕居住為他裝修一新的府第,拒受禮品,謝絕接風洗塵之宴會,江寧為之震動。
於成龍就任兩江總督,頒發《興利除弊條約》,在條約中他鄭重聲明:「本部院下車清介自持,誓不受屬員一毫饋送。」
於成龍總督江南,雖身為封疆大吏,但喜接民眾,了解下情,絕少官僚習氣。他平時生活儉朴,每天只食用粗米、青菜,江南人呼為「於青菜」,遇災荒之年,「屑糠雜米為粥,舉家食之。」還以此招待客人,並說:「如法行之,可留余米賑飢民也。」
康熙二十三年,成龍病逝於任上。將軍、都院察看他的遺物,「見床頭敝笥中,惟綈袍一襲,靴帶二事,瓦瓮中粗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於成龍去世後,「民罷市聚哭,家繪像祀之」。廉名遂傳天下。
6. 遵紀守法的歷史故事
常言道:家有常業,雖飢不餓;國有常法,雖危不亂。因此遵紀守法是身為公民的我們都要遵守的,這個准則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古人便開始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遵紀守法的 歷史 故事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列寧守紀的故事
有一次列寧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列寧進去後,大家連忙讓座,並且請列寧先理,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要不得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隨手搬了一把椅子,坐在最後一個位置上高槐。
2、曹操自刑
歷史上一些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為了維持統治的秩序,保持內部的一致,增強戰鬥力,都是非常注重紀律並帶頭遵守的。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曹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一次曹操帶兵出征,路過一片麥田,他當即下令:「任何人不得踐踏麥田,違者斬!」命令一下,人人都小心起來。偏巧,曹操的馬受驚了,奔到麥田裡去,官兵見狀,都站在田埂上、路旁邊,默默地看著。曹操勒回了馬,立即把行軍主薄叫到馬前,讓其議罪。主薄言引《春秋》說:「罰不加於尊」,這件事就算了。曹操說,我自己下的命令,自己帶頭去破壞它,怎麼讓三軍執行?但我是全軍之主,也不好自殺,只有處於刑法了。說著,他拔出寶劍,割下鬍子,古人是不割須不理發的,這是當時的一種刑法。曹操自刑,全軍震動。此後,曹操的威望就更高,曹軍的紀律也更嚴明了。
3、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周恩來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 文化 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周恩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周總理,心裡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4、這個戰士應該表揚
有一次,劉少奇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對戰士說:「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志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後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志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製度遲皮,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5、賀龍自我批評
大約在1931年前後,一次根據地的紅軍痛擊前來騷擾的白匪軍,賀龍同志不顧其他首長和警衛員再三勸阻,徑直朝著槍聲最響的地方跑去。警衛員小唐急壞了,也只好一個勁地追了上去,為了保護首長的安全,他連忙撲上前去,抱住賀龍同志,兩人一同滾進了旁邊的土溝里。賀龍同志以為是敵人撲上來,迎面狠狠地擊了兩拳,小唐忙撒開手,賀龍同志才知道打錯人了。戰斗勝利結束了,回到指揮部,賀龍同志認真做了檢討,並向小唐道了歉。
6、陳毅制定「入城守則」
1949年5月24日夜裡,上海街頭響起半夜激戰的槍聲。第二天,天蒙蒙亮,市民們小心地打開一點門,從門縫里望出去,只見馬路兩側,整齊地躺滿了抱著槍,合衣而睡的解放軍戰士,市民們感到奇怪,「這些軍隊怎麼和以前不一樣的呢?」
不一會,市民們開始走出家門。他們看到戰士已經起來了,有的在洗漱,有的在吃飯,吃的是饅頭、鹹菜。於是,不少市民拿出熱水瓶,給戰士們倒開水。戰士們笑嘻嘻地搖著頭,謝絕了。天大亮了,「解放軍露宿街頭」,「解放軍秋毫無犯」的消息,迅速傳遍了整個上海,市民蜂擁上街頭,歡迎人民子弟兵,慶祝上海獲得新生。
原來上海大戰役打響前,陳毅就讓秘書長起草了《入城守則》,為接管上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遵紀守法的歷史故事相關 文章 :
★ 關於古今中外的遵紀守法的故事
★ 關於古今中外的遵紀守法的小故事
★ 黨課小故事2020匯集
★ 美德故事5篇600字
★ 黨課小故事2020精選
★ 2020黨史故事100講學習心得10篇
★ 黨史故事100講觀後感800字範文5篇
★ 世界童話故事碼念差精選5篇
★ 一年級守法學法手抄報內容
★ 中華傳統美德演講稿精選範文大全(一)
7. 名人遵守規則的故事
1、俄羅斯革命家、思想家、政治家列寧,又一次去克里姆林宮理發,由於人多專,理發師忙不過來,都在屬排隊等候,而大家知道列寧公務繁忙,於是都自願讓列寧先理,而列寧卻謝過了大家的好意,依然堅持排隊等候。
2、有一次周恩來總理在北戴河,需要一些書籍,於是工作人員便給文化館打電話,但接電話的工作人名則稱,圖書不外借,只能自己來看。周恩來聽說後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
3、包公自幼父母雙亡,被兄嫂養大成人,長大後,因兄嫂的獨子包冕濫用職權,貪污受賄,包公下令處死包冕,行刑前,嫂子責罵包公忘恩負義,而因為職責所在,包公依然處斬了包冕。
4、在延安時,毛澤東主席去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在病房裡交談,這時護士進來說病人要靜養,不能會客,毛主席立刻辭別,離開了病房。
5、有一次劉少奇同志想去看看某炮兵陣地,但站崗的戰士不讓進,說只能有上級指示才能進。因為這件事,小戰士的領導要批評他,劉少奇同志知道了讓工作人員轉告那個領導,這個戰士是在執行規定,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表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鍘包勉
8. 關於遵守規則的事例有哪些
1、列寧理發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列寧雖然工作繁忙,但十分注意遵守公共秩序。有一次,列寧忙碌了一個上午,處理了很多日常事務,批閱了很多文件。休息的時候,他用手摸了一下頭發,發覺頭發實在太長了,決定抽時間去克里姆林宮理發室理發。
當時,這個理發室只有兩個理發師,忙不過來,很多人都坐著排隊,等候理發。他問哪位同志是最後一位,准備排隊等候。排隊理發的同志們都知道列寧日理萬機,時間極其寶貴,於是爭著請列寧先理發。
可是列寧卻微笑著對大家說:「謝謝同志們的好意。不過這樣做是不對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後次序理發。」他說完後,就排到最後一位同志的後面,耐心等候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