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社工法規與政策

社工法規與政策

發布時間: 2023-06-01 06:37:19

Ⅰ 初級社工2017年政策與法規章節知識點

本文”初級社工2017年政策與法規章節知識點“,跟著社會工作者資格考試頻道來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幫到您!

第八章我國社區建設與管理政策法規

一、1、農村組織法1998年開始實行,城市組織法1989年開始實行。

2、居民委員會的任務分為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兩大類。

3、居民委員會的職能是:實行社區居民自治

也希望在它在社會管理運作中,在城市公共管理中承擔相應的職能,發揮特有的作用,這又使得它的任務還有一個方面是涉及協助政府或其他派出機關開展工作,承擔一些相關事務。

4、居民委員會的任務是:①宣傳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的政策,維護居民的合法權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應盡的義務,愛護公共財產,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②辦理本居住地區居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③調解民間糾紛④協助維護社會治安⑤協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機關做好與居民利益有關的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優撫救濟、青少年教育等項工作,⑥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要關反映居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5、居民委員會的其他任務:開展社區服務活動,管理居民委員會的財產,在多民族居住地區維護民族團結,監督和教育被剝奪政治權利者即社區矯正工作。

居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人會。

6、居民委員會負責人的選舉:由社區居民民主選舉產生,任期為三年,三年一次。

7、居民委員會的選舉辦法有三種:一是由本居住地區全體有選舉權的村民產生,二是由每戶派代表選舉產生,這可以稱為嚴格的直接選舉辦法,三是由每個居民小組先選舉出2-3名代表,再由他們選舉產生居民委員會各負責人。

8、居民委員會選孫緩舉的基本原則包括:平等性原則,直接選舉原則,無記名投票原則,差額選舉原則等。

8、居民會議是:居民自治的最高決策機構

9、居民會議的召集和主持,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年滿18周歲的居民,五分之一以上的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居民小組提議,應當召集居民會議。

10、居民會議的職權:①討論決定涉及全體居民利益的重要問題②撤換和補選居民委員會成員③討論制定居民公約④討論決定居民委員會辦理本居住地區公益事業所需的費用以及工作經費和成員生活補貼費的補助。

11、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

12、村民委員會的性質:①基層性②群眾性③自治性

13、村民委員會的核心職能是實施村民自治

14、村民委員會的任務分為基本任務和其他任務

15、村民委員會的任務是:①村民委員會辦理本村的公工事務和公益事業②調解民間糾紛③協助維護社會治安④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見要求和提出建議。

16、村民委員會的其他任務是:①促進本村經濟發展和相關服務保障②資源財產管理和保護③自我教育④社區矯正

17、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婦女應當有適當的名額,多民族村民居住的村應當有人數較少的民族的成員。

18、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都由村民直接選舉的辦法產生。選舉由村民會議或各村民小組推選組成。

19、村民委員會選舉的程序: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村民名單公布,侯選人提名投票公布結果。

村民委員會選舉的方法:差額選舉、無記名投票,公開計票、秘密寫票。

20、村民會議是村民自治的最高決策機構。

21、村民會議的職能:①審議村民委員會工作報告和評議村民委員會成員的工作,這主要屬於監督方面的職能②討論決定涉及村民重大利益的事項。這屬於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方面的職能③制定和修改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這是管理方面的職能④表決罷免村民委員會成員的要求,這是民主選舉方面的一項職能。

22、村民會議的組成:由本村年滿18周歲以上的村民組成

村民會議的召開:應符合兩個條件之一,或基凱擾者有本材年滿18周歲以上村民的過半數參加,或者有本村三分之二以上的戶的代表參加。

村民會議的決策:村民會議所作決定應當經到會人數的過半數通過。

村民會議的召集:由村民委員會召集,有十分搏旦之一的村民提議,應當召集村民會議。

三、1、2000年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民政部關於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主要的政策文本。

2、城市社區建設的基本原則是:①以人為本,服務居民②資源共享,共駐共建③責權統一管理有序④擴大民主,居民自治⑤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3、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宗旨是:不斷滿足居民的社會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

4、社區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服務社區居民

5、社區建設的目標是:為了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要以能夠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作為衡量社區建設成效好壞的標准。

6、城市社區建設的內容:社區服務、社區衛生、社區文化、社區環境和社區治安。

7、社區服務是社區建設重點發展的項目,具有廣闊的前景,要堅持社會化、產業化的發展方向。

Ⅱ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答案】:迅早A、E
社讓絕會工作法規與政策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制度規范建設和能力建設兩坦昌姿個方面。

Ⅲ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第一章第一節社會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社會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一、政策與公共政策
睜段(一)政策與政策行動的基本含義
1.政策的基本含義:國家、政府和政黨為實現其目標而制定的總體方針、行動准則和具體行動的總和n2.政策行動及其特點:有組織的活動;明確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明確的行動內容;規則體系與行動體系的結合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及特點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點:公共性;權威性;價值性
二、社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特點
(一)社會政策的基本含義
1.社會政策概念起源於歐洲
2.社會政策是政府在某種社會價值的指導下,為實現某種社會性的目標而採取的社會性行動的總和
(二)社會政策的特點
1.政府為滿足人民基本需要而提供的社會服務的行動
2.具有社會性特徵,包括社會性目標和社會性價值
3.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的政策體系
4.堅持福利性原則
5.具有社會目標與經戚岩濟目標相協調特徵
三、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及社會工作的關系
(一)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
1.社會福利概念的含義
2.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的關系
(二)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
1.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關系的歷史發展
2.當代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的基本關系
3.我國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關系的特點
四、社會政策與法規
(一)法規的基本含義
國家立法機關和政府行政機關為規范社會秩序和實施有效的社會管理而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二)社會政策與法規的關系
社會政策是制度化的行動體系,法規是社會政策的規則系統
法規規范著社會政策運行的全過程
社悉仔譽會政策行動是制定、實施和修改相關法規的過程
(三)社會政策與法規的差異
各國社會政策與法制化的關系不同
我國各種社會政策的法制化程度亦不同
具體的社會政策和法規常常不一一對應

Ⅳ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課程講什麼內容

《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是社會工作專業的一門專業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以比較全面系統地掌握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認識我國當前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的現實實踐,明確社會工作者和案主的權利和義務,熟悉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運用的工作流程,提高社會工作的法學素養,培養靈活運用法律幫助案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能夠比較好地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具體內容有社會工作政策與法規概述、社會政策的運行、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政策與法規、我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業務政策與法規、我國社會救助政策與法規等。

Ⅳ 社會工作者中級考試科目

社工中級考試科目:《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社會工作綜合能力》、《社會工作實務》。

考試注意事項:

一、報名注意事項

1、檢查姓名、照片、准考證號、考試地址等能否顯現正確,留意查看報考類別和考試科目時間能否對應。

2、社會工作者的准考證列印普通都請求運用A4紙列印,黑白或彩色都能夠,沒有特殊請求。

3、退役部隊的軍人在列印社會工作者考試的准考證時,需求將軍官證或護照的報考號輸入才可列印。

4、攜帶文具,例如:黑色簽字筆、塗卡筆、橡皮等。

二、考試注意事項

1、准備好准考證和有效期內的身哪答份證原件(缺一不可)。

2、考生嚴禁攜帶手機、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有通訊和存儲功用的電子設態鎮備等考試規則以外的物品進入考場。

3、開考後在一定時間內會嚴禁進場,考生能夠提早帆緩粗規劃道路,倡議考生提早抵達考場,防止延誤。

Ⅵ 第一章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概述

以下的內容摘抄《社會工作師應試解難》

考點1:法規的種類與制定過程

1.法規的種類

(1)國家法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

(2)行政法規。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

(3)國務院部門規章。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規章(規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條件和單行條例

(5)地方政府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2.法規的制定過程

(1)法律制定的責任主體及程序。

(2)法規制定的主體及程序。

考點2:社會政策與社會政策運行

1.社會政策的主體

(1)黨和國家的政治組織。中國共產黨組織、人民代表大會、政協組織以及工會、共青、婦聯、殘聯等組織。

(2)政府行政部門。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相關的部門。

(3)其他各類組織。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

(4)全體民眾。

2.社會政策的對象

(1)普惠型社會政策。一項社會政策面對所有的民眾或有關群體中的全體成員,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務。

(2)特惠型(又稱選擇型)社會政策。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或服務。

3.社會政策的資源調動方式

(1)政府公共財政對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是主渠道。

(2)各種社會力量對社會服務和公益事業的投入。包括各類社會組織、社區居(村)民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及境外的組織和個人。

(3)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的社會政策資源模式和運行方式。一是「動員型」,即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並在其中分擔一定的資源供應責任;二是「優惠型」,即政府通過減免稅收和其他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各類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福利事業;三是「購買型」,即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向參與社會福利事業和其他各類公益活動的社會力量投入資金,形成公共財政提供的資金與社會力量組織的人力相結合的資源供應模式。

考點3:我國有關社會建設的一般性法規與政策

考點4:我國促進和規范社會工作發展的法規與政策

考點5:我國社會工作主要業務領域中相關的法規與政策

考點6: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對社會工作實踐的作用

考點7:社會工作實踐對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的作用

Ⅶ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第一章: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

1.法規 :指國家立法機構和政府行政機關為規范個人和組織的行為、維持社會各方面的運行秩序和對社會各方面實施有效的管理而制定的各種規范性文件的總稱。

2.本書的法規: 包括正式的法律、國務院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國務院部門、地方政府制定的規章等各種規范性文件。

3.法規的種類: 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

4.國家法律: 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各種法律的總稱。

5.行政法規: 指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有關行政管理等方面的規范性文件。按照國務院《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行政法規一般稱「條例」,也可以稱「規定」「辦法」等。國務院根據全過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制定的行政法規稱「暫行條例」或「暫行規定」。

6.國務院部門規章: 指國務院有關部門,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部門的職權范圍內依法按照《規章制定秩序條例》制定的規章。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等,但不能稱「條例」。

7.地方性法規: 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和《立法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以及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依照法定職權和程序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8.地方政府規章: 指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依照《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制定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一般稱「規定」或「辦法」。

9.《立法法》作了明確的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10.公共政策: 政府或政黨為了維護經濟與社會正常的運行與發展、處理公共事務和解決社會問題而制定的行動方案和行為准則的綜合。公共政策是政府對社會中各種公共事務的干預,它以帶有明確目的性和規劃性的行動體系去調節經濟與社會的運行,引導社會的長期健康發展,以實現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 公共性、權威性、價值性 以及 社會性 的統一等基本特點。

11.社會政策: 公共政策體系中重要的方面之一,是政府為了滿足民生需求、維護社會公平、解決各種社會問題而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公共資源、促進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為民眾提供福利性社會服務的政策體系。

社會政策的主要領域: 社會保證政策(含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醫療衛生政策、勞動就業政策、公共教育政策、住房保障政策,以及針對老年人、殘疾人、兒童、流動人口等專門對象的權利保護和社會服務政策,促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激發社會組織活力的相關政策。

社會政策的主體: 公共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的主動行動者,也就是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實施者。

社會政策的對象: 各項社會政策所針對的民眾,即社會政策范圍中各類社會福利項目的受益人和各項社會服務的接受者。

普惠型社會政策: 一項社會政策面對所有的民眾,或有關群體中的全體成員,提供基本相同的福利待遇或服務。

優點: 對象覆蓋面廣,社會效益大,不需要復雜的對象資格甄別程序,可以避免「貧困烙印」等問題。

缺點: 需要花費的資金量往往很高,對解決貧困問題的針對性不夠強。

特惠型社會政策: 只向具有某些特殊困難的個人和家庭提供特殊的福利待遇和社會服務。

Ⅷ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之社會政策的特點、目標和體系

第一章社會政策的特點、目標和體系
一、概念及特點
政策(國家、政黨、政府)
公共政策(政府、公共權威機構)公共性;權威性;價值性
經濟政策、社會政策、環境政策、國防政策、外交政策等。
社會政策(社會福利政策)政府在某種社會價值的指導下,為實現某種社會性的目標而採取的社會性行動的總和
社會政策的特點(綜合協調社會福利服務)
1.政府為滿足人民基本需要而提供的社會服務的行動
2.具有社會性特徵,包括社會性目標和社會性價值
3.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相結合的政策體系
4.堅持福利性原則
5.具有社會目標與經濟目標相協調特徵
二、與社會需要關系
社會需要:
人的需要(社會性、發展性、多樣性、剛性與彈性);
社會整體需要(社會整合、秩序、穩定、發展)
社會問題:
客觀性、主觀性、社會性、過程性
三、目標與功能
社會政策目標:
基本需要;社會穩定;社會進步
社會政策功能:
經濟(人力資本、經濟運行、勞動激勵);
社會(再分配、社會投資、社會控制);政治(社會管理、歷鍵調解矛盾、政治穩定)
四、法規體系
社會政策法規體系的構成
1.國家法律(全國人大)
2.行政法規(國務院)
3.國務院部門規章(不得稱「條例」)
4.地方性法規(地方人大)
5.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政府)
五、歷史與趨勢
社會政策發展歷史
(一)現代社會政策體旅段制的形成(英國濟貧法-德國社會保險-美國社肢鎮巧會保障)
(二)戰後西方「福利國家」社會政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貝弗里奇報告;1948,英國第一個福利國家)
(三)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福利國家」社會政策的改革(「第三條道路」:效率;個人責任;市場機制的結合)
當前我國發展社會政策的基本趨勢
1.進一步重視社會政策(長期性社會建設)
2.確立社會政策新的目標體系(適應市場經濟體制和經濟發展目標——構建社會和諧和提高社會質量為目標)
3.優化社會政策的基本原則(社會福利社會化;城鄉二元——城鄉統籌協調)
4.加強社會政策各個領域的行動

Ⅸ 社會工作法規與政策第三章第二節農村社會救助—五保

第三章我國社會救助政策法規
第二節農村社會救助—五保
一、五保對象
對象: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的又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其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的老年人、殘疾人和未滿16歲的村民。
五保供養制度是我國農村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
1994年1月,國務院《農村五保供養條例》,是第一部全國性的農村供養法規2006年進行了修訂
內容
內容:衣、食(包括燃料)、住、醫以及喪葬與未成年人的義務教育。
食:糧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衣:服裝、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錢;
住:符合基本居住條件的住房
醫:提供疾病治療,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給予照顧喪葬事宜或未滿16周歲或已滿16周歲仍在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義務教育的所需的費用。
二、農村五保供養的標准與形式
(一)農村五保供養的標准
不得低於當地村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並根據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適時調整。
標準的制定:可以由盯叢歲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在本行政區域內公布執行;
也可以由設區的市級或者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後公布
最後,民政部、財政部對農村五保供養標準的制定負有指導責任。
(二)五保供養的資金
地方人民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
有農村集體經營等收入的地方,可以從農村集體經濟等收入中安排資金,用於補助和改善農村五保對象的生活。
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將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的,其收益歸該農村五保供養對象所有。
中央財政對勁財政困難地區的農村五保供養,在資金上給予適當補助。
凱睜(三)五保供養的形式
形式:在家分散供養和集中供養。
三、五保供養的申請與審批
(一)辦理機構
民政部主管全國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縣級以上地主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村民委員會協助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開展農村五保供養工作。
國務院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捐助和服務。
(二)申請與審批程序
1、申請與評議:由本人向村委會提出申請,並提供相關申請材料;
年幼或者智力殘疾無法表達意願的,由村民小組或其他村民代為申請,經村委會民主評議,對符合條件的,在本村范鄭鍵圍內公告,無重大異議的,由村委會將評議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
2、審核與審批: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自收到評議意見之日起20日內提出審核意見,並將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報送縣級民政部審批。縣級民政部門自收到審核意見和有關材料之日起2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
批準的發給《農村五保供養證書》,不批準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本人申請
(年幼、智力殘疾者,小組或其他公民)
村委會——民主評議——村公布——上報鄉級人民政府
鄉級20日審核——上報——縣級民政部門
縣級人民政府20日內作出決定
(三)五保供養的核銷
對於不再符合農村五保供養規定條件的,村委會或敬老院等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並報縣級民政部門核准後,核銷其《農村五保證書》
五保對象死亡,喪葬事宜辦完後,村委會或者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應當向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報告,由鄉級政府報縣級民政部門核准後,核銷《證書》。
四、五保供養的管理與監督
(一)管理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1、縣人民政府和鄉級政府應當為五保供養服務機構提供必要的設備、管理資金,並配備必要的工作人員
2、五保供養機構應當發建立健全內部民主管理和服務管理制度
3、五保供養服務機構工作人員應當經過必要的培訓4、服務機構可以開展以改善五保供養對象生活條件為目的的農副業生產,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農村五保供養服務機構開展農副業生產給予必要的扶持
5、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與村委會或五保供養服務機構簽訂供養服務協議,保證農村五保供養對象享受符合要求的供養。
(二)監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加強對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民政部門和鄉、民族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的管理制度並負責督促實施。
財政部門應當按時足額撥付資金,並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監督管理
審計機關應當依法加強對資金使用情況的審計。
五保供養待遇的申請、程序、評議以及標准和資金使用應當向社會公告,接受社會監督
服務機構應當遵守治安、消防、衛生、財務會計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向五保對象提供符合要求的供養服務,並接受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督。

熱點內容
試論述國際商法的基本作用 發布:2025-01-12 00:03:41 瀏覽:725
華東政法大學東方法學 發布:2025-01-11 23:36:41 瀏覽:222
司法部公證管理規章有哪些 發布:2025-01-11 23:03:26 瀏覽:269
法人變更了還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22:45:01 瀏覽:485
關於黨支部上牆張貼的規章 發布:2025-01-11 22:11:03 瀏覽:146
在職法律碩士報名條件 發布:2025-01-11 22:10:51 瀏覽:764
醫生的診斷證明有沒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11 22:04:02 瀏覽:647
江蘇省法律援助機構接待的來訪咨詢量 發布:2025-01-11 21:56:07 瀏覽:884
環境法律責任的內容包括 發布:2025-01-11 21:24:29 瀏覽:906
泰州法院颶風行動 發布:2025-01-11 21:24:21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