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員工犯規條例

員工犯規條例

發布時間: 2023-06-08 13:19:37

A. 國家規定的企業可以對員工實施懲處的情形有哪些

長期以來,國有企業依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的規定,用紀律處分的方式處罰違紀員工,其目的是為了維護企業生產經營秩序。2008年,國務院516號令廢止了《企業職工獎懲條例》,並明確該條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所代替,但勞動法律對國有企業紀律處分沒有做出任何規定,國有企業還能否繼續使用紀律處分么?
目前存在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實施紀律處分失去了法律依據,因此紀律處分在企業不能再用;另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實施紀律處分雖然沒有了法律依據,但也沒有被法律所禁止,因此國有企業可以繼續使用紀律處分。
上述兩種觀點截然相反,到底哪一種正確呢?
第一種觀點是「法無規定不可為」,第二種觀點是「法不禁止皆可為」,這也是兩句法律諺語,是一系列法律理念的抽象與概括,大意是,在某些場合,法律沒有規定的事情不能做(需要法律依據),而在另一些場合,只要法律沒有禁止的事情就都可以做(不需要法律依據)。
本文似應從這兩句法諺的角度入手分析,但這方面法律理論的專業性很強,並且尚不成熟,一些觀點尚未形成通說和定論,一些概念的界限尚未明晰,在這種情況下得出的研究結論必然要包含一些個人理解和一家之言,難以被普遍認可和接受(尤其是被非法律專業人員)。
綜上,本文的思路是,避開專業性很強的法律理論,主要從實踐角度,依據一些成熟的法律理論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紀律處分的實質
紀律處分是國有企業對違紀員工實施的處罰措施。根據員工違紀情節(錯誤程度)的不同,所採取的處罰措施也是不同的,例如,違紀情節輕微的,可予以警告(對違紀員工進行批評譴責),違紀情節相對較重的,可予以降級(降低違紀員工的工資級別),這樣,紀律處分就分成了不同的種類。在2008年以前,國有企業對員工的紀律處分種類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一共七種(《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二條)。
除了國有企業,很多社會組織(團體、單位)也用紀律處分的方式懲戒違紀成員。由於管理機制不同,不同組織的紀律處分種類是各不相同的,例如,政府機關對公務員的紀律處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一共六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第五十六條);普通高等學校對學生的紀律處分為: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一共五種(《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五十三條)。
紀律處分要記入受處分者的人事檔案,受處分者在日後的職業生涯中,無論流動到哪裡,其所在組織均能通過人事檔案了解其曾受處分情況,作為對其紀律品質認知的參考。
紀律處分的意義包括兩個方面:對於組織,紀律處分能夠懲戒違紀成員,警示其他成員,維護組織的基本秩序;對於社會,紀律處分能如實評價、記錄、展示受處分者的歷史表現,便於社會了解受處分者,也能制約受處分者的不良行為,有利於構建良好的公共秩序。
實施紀律處分是組織的內部管理行為,但從紀律處分的社會意義角度看,實施紀律處分是為社會提供違紀人員的紀律品質評價與證明,類似於西方發達國家的個人誠信機制,是基於公共利益的社會服務活動,屬於公共管理行為。
公共管理行為是指公共管理主體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公共管理的主體包括國家機關和行使公共管理職能的各類社會組織,後者包括公益事業單位、公用事業企業單位、行業組織、中介組織、志願組織、基層群眾自治性組織等,以及工會、婦聯、殘聯、消協等各類民眾團體。
註:我國目前實施紀律處分的各種組織,例如黨組織、團組織、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軍事機關、事業單位、普通高等院校、2008年之前的國有企業等,這些組織的紀律處分規則均明確規定紀律處分要記入個人檔案。唯一例外的是律師協會對律師的紀律處分,但律師的紀律處分由律師協會長期備案並對世公布,作為社會民眾選擇代理律師的參考,其性質和意義與記入個人檔案完全相同。在實踐中,一些地區(例如重慶市)的司法部門明確規定律師在執業過程中所受處罰的有關材料要存入本人檔案。

二、國有企業不具備實施公共管理行為的基本條件
實施公共管理行為需要一定的基礎和條件,其中最基本的條件是:同一種類的公共管理行為要有全國統一的行為規則。
上述公共管理主體所從事的任何一種公共管理行為,都有全國統一的行為規則,規則的形式有國家法律,也有社會團體的自治章程、行為綱領等等。例如我國各地律師協會對律師進行行業紀律管理的行為,統一適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頒布的《律師協會會員違規行為處分規則(試行)》。
公共管理行為直接影響社會秩序和公共利益,如果沒有統一的行為規則,將無法保證行為的規范性和公平性。以國有企業紀律處分為例,在2008年以前,國有企業統一適用的紀律處分規則是《企業職工獎懲條例》,這部條例對國有企業實施紀律處分的原則性、共性、關鍵性等內容均作了統一規定,保障了國有企業實施紀律處分的一致性和規范性,條例廢止後,沒有了統一規則,國有企業各自為戰,不同企業的紀律處分種類、給予紀律處分的標准尺度、實施紀律處分的程序等等各不相同,導致紀律處分的結果沒有可比性,不但難以服務於社會,有時還會造成混亂。
例如,條例第十八條規定「員工連續曠工十五天的企業有權予以除名」,在條例生效期間,國有企業解僱長期曠工人員的標准一律是十五天,在條例被廢止後,國有企業一般不再用「除名」的方式解僱長期曠工人員,代之以「開除處分」,但實施的標准各不相同,有的國有企業規定「連續曠工十五天的開除」,而有的國有企業規定「連續曠工十天的開除」,這種情況下,在不同國有企業連續曠工十天的兩名員工,可能一個受到開除處分,另一個受到記過處分,如果這二人均是幹部,前者將一生不得報考公務員,而後者則不受影響,這就造成了明顯不公平。(《公務員錄用規定(試行)》第十七條規定「曾被開除公職的不得報考公務員」。「公職」包括在國有企業從事公務的職務。)
綜上,在建立全國統一的國有企業紀律處分規則之前,國有企業不得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

三、國有企業實施紀律處分不符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
紀律處分是受處分者一生的「歷史污點」,對其日後的就業、個人發展、政治權利等各項基本權利都有不利影響,屬於較為嚴厲的人身處罰。
國有企業擁有自主管理權,對於員工的違紀行為,有權從管理角度進行懲戒,但如果這種管理上升到公共管理的高度,這種懲戒嚴厲到能對員工基本權利造成終身不利影響的程度,其性質就從企業私權利轉移到社會公權力范疇(公權力分為國家公權力、社會公權力和國際公權力)。公權力必須遵循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其中最低限度的公正標準是「沖突的解決方案不得包含沖突解決者自己的利益」,即「任何人不得自己做自己的法官」。
國有企業是營利性組織,員工違紀直接損害企業利益,國有企業對違紀員工實施紀律處分,其實質就是:企業為維護自身利益,運用公共管理權對員工實施影響終身權利的處罰。這是自己做自己的法官,違背了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因此國有企業不能擁有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的權力。
前文所述各類公共管理主體(包括實施紀律處分的各種組織),除了企業,都是追求公共利益的非營利性組織,這些組織實施公共管理行為不存在「自己做自己的法官」的問題。《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發布於1982年,在當時的計劃經濟年代,國有企業的經營目的是為了滿足國家物資需求,不以營利為目的。
從法律之外的角度看,社會上眾多國有企業的規模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齊,如果國有企業有權針對員工的終身基本權利實施處罰,難以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社會秩序也有直接不利影響。
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不斷深入,勞動者的法制觀念和維權意識不斷增強,勞動爭議糾紛逐漸增多,勞動關系問題已成為黨和政府所關注的重要社會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如果國有企業有權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不利於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

四、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
由於存在上述實踐性和理論性障礙,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
實際上,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的根本原因是權力來源不合法(實施社會公權力必須經法律授權或社會授權,勞動合同不能形成社會公權力),但這方面理論過於專業和復雜,筆者水平有限,難以讓讀者理解和接受,故本文從其他角度闡明企業實施紀律處分的不合理之處,這些不合理之處也都是「權力來源不合法」問題在不同層面和角度的體現。
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包括兩方面含義:首先,紀律懲戒不能記入員工人事檔案,其次,懲戒不能稱為處分。
員工的紀律懲戒只要不記入人事檔案,就不存在前文所述的各種問題和障礙,國有企業可依據規章制度(勞動紀律)自主實施,這樣的懲戒,其性質與「處分」完全不同,不能使用相同的名稱。
有人認為,處分是個多義詞,除了「紀律處分」,還有處罰、處理、處置等多個含義,因此企業紀律懲戒只要不記入員工人事檔案,稱為處分也是可以的。
這種觀點不符合語言規范。在我國各組織和團體長期的紀律管理活動中,「處分」二字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含義,成為紀律管理領域的專業術語,專業術語應力求嚴格准確,排斥模糊混淆,日常用語中的多義詞一旦進入某個領域成為專業術語,只能保留一個含義。例如「同居」一詞在日常語言環境中至少有三個含義:若幹人住在一起;夫妻共同生活;男女雙方沒有辦理結婚手續而共同生活。但在法律領域,同居作為專業術語只能是第三個含義。
專業術語即使在相近領域也不得混淆,以處分為例,在197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關於是否追究刑事責任的用語為「依法給予刑事處分」、「予以刑事處分」、「免予刑事處分」等,這從文法上看並沒有問題,因為處分的語言含義包含「刑事處罰」,也符合當時的法律行文習慣,但因其與紀律領域中的處分相混淆(均屬於處罰手段),在一些學者的呼籲下,1997年修訂的新刑法中,將所有「刑事處分」一律改為「刑事處罰」。
在特定領域內濫用專業術語,會引起誤解,也不利於理論建設。例如「公司」一詞在商界是專業術語,專指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而設立的企業,但社會上有很多非公司制企業的名稱是「×××公司」,使人搞不清其企業性質,也誤導人們對公司概念的理解。
在紀律管理領域,處分作為專業術語的含義是:「對違紀人員實施的記入人事檔案的處罰方式;為社會提供違紀人員紀律品質評價與證明的公共管理活動。」紀律懲戒如果不記入人事檔案,則不符合這個含義,不能稱為處分,否則不僅不規范,而且對違紀者也會有不良影響(說某人受處分,意味著這個人背上了一生的歷史污點)。
註: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對注冊會計師的紀律懲戒,其性質與中國律師協會對律師的紀律處分是完全一樣的,但前者就不稱為處分,而稱為「懲戒」。詳見《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執業違規行為懲戒辦法》。

五、結論
實施紀律處分屬於公共管理行為,國有企業不具備實施公共管理行為的基礎和條件;紀律處分是影響受處分者終身權利的人身處罰,國有企業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不符合正當法律程序原則。因此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
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包括兩方面含義:首先,紀律懲戒不能記入員工人事檔案,其次,懲戒不能稱為處分。
紀律處分只是紀律懲戒的一個類別,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處分,並不是說國有企業不能對員工實施紀律懲戒。

B. 集團公司員工獎勵與懲罰條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公司員工遵紀守法的主動性、自覺性,規范員工行為,提高員工素質,維護公司正常生產、經營、管理秩序,保障公司各項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公司全體員工。
第二章獎勵
第三條獎勵范圍。
對有以下表現者之一的員工均給予獎勵:
1.在完成公司工作、任務方面取得顯著成績和經濟效益的;
2.在技術、產品、專利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或顯著成績的;
3.對公司提出合理化銀巧建議積極、有實效的;
4.保護公司財物,使公司利益免受重大損失的;
5.在公司、社會見義勇為,與各種違法違紀、不良現象斗爭有顯著成績;
6.對突發事件、事故妥善處理者;
7.一貫忠於職守、認真負責、廉潔奉公、事跡突出的;
8.全年出滿勤激陪的;
9.為公司帶來良好社會聲譽的;
10.其他應給予獎勵事項的。
第四條獎勵種類。
公司可以設立如下獎勵項目。
1.精神獎勵
(1)記大功;
(2)記小功;
(3)嘉獎(獎狀、獎品);
(4)授予榮譽稱號。
2.物質獎勵
(1)一次性獎金;
(2)加薪;
(3)晉級;
(4)其他(旅遊、培訓機會、住房)。
第五條獎勵規則。
1.記大功對象。
(1)對公司或國家有重大貢獻者;
(2)對公司業務有重大發明、革新,成效卓越者;
(3)對危害公司和國家事件事先舉報或阻止,避免重大損失者;
(4)對天災、人禍、犯罪等現象,不顧安危,見義勇為者;
(5)開拓公司業務,經營業績(利潤、營業額)驕人者;
(6)獲得社會重大榮譽者。
2.記小功對象。
(1)對公司或國家有較大貢獻者;
(2)對公司業務有較大發明、革新,成效優秀者;
(3)對危害公司和國家的事件,及時制止,避免較大損失者;
(4)見鋒鉛鍵義勇為,獲得好評、稱贊者;
(5)開拓公司業務,經營業績優良者;
(6)拾金不昧且價值較高者;
(7)本職崗位工作表現優異者。
3.嘉獎對象。
(1)品行優良、技術超群、工作認真、克盡職守成為公司楷模者;
(2)領導有方、業務推展有相當成效者;
(3)參與、協助事故、事件救援工作者;
(4)遵規守紀,服從領導,公司之敬業楷模;
(5)主動積極為公司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議,減少成本開支,節約資源能源的員工;
(6)拾金(物)不昧者。
第六條獎勵標准。
第七條其他獎勵規定。
1.凡獲社會各類獎勵或榮譽稱號,其待遇按頒獎機關規定執行;
2.依照獎勵標准,員工1年內獎勵分累計滿10分,可晉升一級工資;
3.公司對有突出貢獻者,可授予稱號;
4.公司可設董事長獎、總經理獎,設定獎勵額度,每年頒發給工作優異者,起到類似諾貝爾獎的效應;
5.公司可通過獎勵汽車、住房、出國培訓、出國旅遊等實物形式嘉獎勉勵先進員工。
第八條獎勵程序。
1.員工有符合獎勵條件的.,由其所在部門及時提出申請,報人事部;
2.人事部審核決定,簽署意見後報公司常務會議討論決定;
3.討論決議經總經理簽字後生效;
4.凡獲得獎勵的員工均由公司發給獎狀或證書,並張榜公布;
5.獎勵事宜記入員工檔案;
6.員工獎金在頒布時發放,獎勵提成在其業績完成後1個月內兌現。
第三章處罰
第九條處罰種類。公司可設立如下處罰項目:
1.精神處罰。
(1)口頭警告;
(2)書面警告;
(3)記小過;
(4)記大過。
2.物質處罰。
(1)一次性罰金;
(2)降級、撤職(減薪);
(3)留用察看;
(4)辭退。
第十條過失分類。
(一)甲類過失。
1.記大過後仍再犯;
2.因觸犯法律被勞教、管制、罰金、判刑;
3.盜竊財物,挪用公款;
4.觸犯公司規章制度、嚴重侵犯公司權益;
5.連續曠工達5天或1個月內累計達10天;
6.煽動他人不服從規定或怠工;
7.多次欺詐、謾罵、威脅主管;
8.利用職權謀私、受賄,以公司名義招搖撞騙;
9.有重大泄密行為。
(二)乙類過失。
1.故意造成重大過失,造成重大損失;
2.損失/遺失公司重要物品、設備;
3.違抗命令或威脅侮辱主管;
4.主管包庇職員舞弊,弄虛作假;
5.泄露公司機密;
6.品行不正,有損公司名譽;
7.沒有及時阻止危害公司事件,任其發生;
8.全年曠工達4天以上;
9.因疏忽或督導不力導致重大災害;
10.在公司內打架,從事不良活動。
(三)丙類過失。
1.因玩忽職守或督導不力而發生損失;
2.未經許可擅自使用許可權外之物品、設備,教唆他人;
3.工作不力,屢勸不聽者;
4.服務態度惡劣,與客戶爭吵,影響公司聲譽;
5.在公司內喧嘩、擾亂秩序、吵架、不服糾正者;
6.連續3次不參加公司重要活動;
7.連續曠工2天;
8.對各級領導態度傲慢,言語粗暴;
9.造謠生事。
(四)丁類過失。
1.工作時間處理私人事務;
2.因業務疏忽發生差錯;
3.教育培訓無故缺席;
4.工作時間未經許可擅自離崗;
5.浪費公司財物;
6.遇非常事故,故意迴避逃離者;
7.服裝儀容經常不整者;
8.多次發生遲到早退現象,不按規定請假、銷假;
9.委託或受託他人出勤打卡或簽到。
第十一條處罰標准。
視情況進行一次性罰款(一般不超過其工資的20%),或決定減薪降職,乃至辭退。
1.員工曠工。
(1)曠工1天,扣除當月效益工資30%;
(2)曠工2天,扣除當月效益工資60%;
(3)曠工3~4天,扣除當月效益工資100%;
(4)曠工超過5天,辭退。
註:(1)遲到、早退3次折算曠工計半天;
(2)遲到、早退6次折算曠工1天,或累計時間超4小時折算曠工1天。
2.病假。病假超過標准,1天扣除10%效益工資。
3.事假。
(1)事假超過標准1天,扣10%效益工資;
(2)事假超過標准2天,扣30%效益工資;
(3)事假超過標准3天,扣50%效益工資;
(4)事假1年累計超過標准30天,可辭退。
第十二條其他處罰規定。
1.以功抵過。員工違紀受罰後,若獲得獎勵,本人可提出申請,以獎勵抵處罰;相抵後,該獎勵不現享受待遇,也不再進行累計。
2.員工因觸犯國家法律而受司法部門處理,作無薪停職處理。
3.依照處罰標准,員工1年內處罰分累計滿10分,可辭退該員工。
4.對非正式員工、試用期員工的處罰,比照正式員工酌情扣除基本工資。
5.對連續3個月工作沒進展或連續6個月沒有盈利的部門、下屬企業正職幹部予以降職或免職。
6.違反公司經濟合同管理辦法,擅訂合同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由責任人與參與者賠償。
7.公司車輛發生交通事故,責任在我方者,追究駕駛員經濟責任,視情況賠償損失。
第十三條處罰程序
1.員工違紀後,由所在部門依據具體違紀事項和本條例提出處理意見。
2.各類處罰的過程。
(1)口頭警告,由當事人的主管簽字後生效,可報人事部備案;
(2)書面警告及以上處罰,經人事部審核,由公司常務會議討論決定,總經理簽字生效;
(3)對革職辭退須聽取工會意見。
3.申訴。員工可在處罰決定之日起7天內以書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申訴。申訴期維持原處理結論。
4.處罰事宜記入員工檔案,並予公告。
5.員工在受處罰之日起的一定時間內表現良好,可撤銷處罰。
第四章附則
第十四條本條例經董事會批准生效,總經理組織實施。
第十五條本條例由人力資源部負責解釋。

C. 勞動法對企業對員工的處罰有什麼規定

新勞動法怎樣規定對做錯事的員工罰款。〈勞動合同法〉對做錯事的員工,沒有明確約定處罰條款的,按現行的規定,用人單位不得對員工進行處罰的,沒有法律依據,不過如果員工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用人單位可以要求賠償的。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D. 公司領導體罰員工違反了哪些法律條例

體罰員工是違法行為,違反了《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相應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九十六條用人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由公安機關對責任人員處以十五日以下拘留、罰款或者警告;構成犯罪的,對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的;
(二)侮辱、體罰、毆打、非法搜查和拘禁勞動者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也做了相應規定。

E. 員工違反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對其罰款處罰,合法嗎新勞動法有沒有相關的條文

是不合法的,勞動法中寫明不得剋扣工資,單位沒有任何權利扣員工工資,具體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

(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

(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5)員工犯規條例擴展閱讀:

如果工資被公司剋扣是可以依法申請補償的,具體規定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九十一條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

(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

(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

F. 用期員工如果違反了工作紀律,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按照《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七條、《工資支付暫行規

1.《企業職工獎懲條例》已經被廢止,被《勞動法》與《勞動合同法》代替,不能根據此條例規定內處理;
2.員工給容企業造成經濟損失,只對直接經濟損失賠償,超出直接經濟損失的范圍不能得到支持;
3.《勞動合同法》規定的有關員工向企業賠償損失的條款只有第九十條「勞動者違反本法規定解除勞動合同,或者違反勞動合同中約定的保密義務或者競業限制,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沒有規定如果員工的工資不夠承擔企業損失如何解決。

G. 企業對違章、違紀的員工進行罰款處罰的依據是什麼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了服務期,勞動者依照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不屬於違反服務期的約定,用人單位不得要求勞動者支付違約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用人單位與勞動者解除約定服務期的勞動合同的,勞動者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一)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滾州制度的;

(二)勞動者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

(三)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

(四)勞動者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單位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

(五)勞動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第二十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7)員工犯規條例擴展閱讀:

根據企業職工獎懲條例第十一條對於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職工,經批評教育不改的,應當分別情況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經濟處罰:

(一)違反勞動紀律,經常遲到、早退,曠工,消極怠工,沒有完成生產任務或棗備姿者工作任務的;

(二)無正當理由不服從工作分配和調動、指揮,或者無理取鬧,聚眾鬧事,凳絕打架斗毆,影響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社會秩序的;

(三)玩忽職守,違反技術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或者違章指揮,造成事故,使人民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

(四)工作不負責任,經常產生廢品,損壞設備工具,浪費原材料、能源,造成經濟損失的;

(五)濫用職權,違反政策法令,違反財經紀律,偷稅漏稅,截留上繳利潤,濫發獎金,揮霍浪費國家資財,損公肥私,使國家和企業在經濟上遭受損失的;

(六)有貪污盜竊、投機倒把、走私販私、行賄受賄、敲詐勒索以及其他違法亂紀行為的;

(七)犯有其他嚴重錯誤的。職工有上述行為,情節嚴重,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懲處。

第十二條對職工的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留用察看,開除。在給予上述行政處分的同時,可以給予一次性罰款。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