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解讀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解讀

發布時間: 2023-06-13 22:16:51

① 廣東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農業環境,防止農業環境污染和破壞,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農業環境保護,是指對農業用地、農業用水、農田大氣和農業生物等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把農業環境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有利於農業環境保護的政策和措施,使農業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
農業環境保護所需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並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農業環境保護需要,逐年增加投入。第四條農業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利用誰補償的原則。第五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農業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農業環境的行為進行舉報。第六條對保護農業環境保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轄區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組織本條例的實施。
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本轄區農業環境保護工作。
林業、漁業、水利、土地、地礦、鄉鎮企業等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做好各自職責范圍內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第八條地方農業環境標准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地方農產品質量標准由省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等有關部門制定。
地方農業環境標准包括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排放標准。第九條農業建設項目,在農業用地內興建的或污染物直接排放到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其他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必須包括農業環境保護方案。農業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其他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中的農業環境保護方案,在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前,應經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未經審核同意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不予審批。
以上項目投入生產或使用前,其防治農業環境污染的設施,必須經過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項目投入生產或使用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協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其防治農業環境污染設施的使用進行監督。第十條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對污染或破壞農業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查時,被檢查者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有關資料。第十一條因發生事故或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農業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立即採取處理措施,並及時向當地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第十二條因農業開發、畜禽飼養等農業生產活動或不按規定使用農用化學物質造成的農業環境污染事故,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調查處理。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因工業、城市生活和其他活動造成的農業環境污染事故,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農業等有關部門調查處理。第三章保護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合理規劃、調整產業布局,鼓勵發展無污染或少污染行業,禁止新建、擴建對農業環境有嚴重污染的生產項目。第十四條農業生產者應當按有關規定和要求合理使用農葯、化肥、農膜、植物生長調節劑等農用化學物質,及時回收不易分解、有污染的農用薄膜的殘膜,防止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造成污染。第十五條在重要的農產品基地、珍稀瀕危農業生物資源區以及其他有特殊保護價值的農業生產區域,應當建立農業生態保護區。農業生態保護區由省人民政府劃定。第十六條大中型畜禽飼養場直接向農田排放糞便、廢水及其他廢棄物,必須進行無害化處理,經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監測達到農業環境標准後,方可排放。第十七條禁止向農業環境排放不符合標準的工業廢水、廢氣、煙塵、粉塵和生活污水;禁止向農用水體傾倒垃圾、廢渣等固體廢棄物以及排放油類、劇毒廢液和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水;禁止在農用水體中浸泡、清洗裝儲油類、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容器和車輛。第十八條禁止在基本農田保護區,農業生態保護區傾倒、棄置和堆存固體廢棄物。
需要佔用農業用地作為固體廢棄物堆放、填埋場所的,必須徵得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方可按規定辦理其他審批手續,並按指定范圍堆放或填埋,採取相應措施,防止滲漏、擴散、流失和自燃。

②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五章環境保護經濟政策

第五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環境保護財政投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
第五十八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對生態優化區域實行以鼓勵生態發展為基本導向的生態激勵型財政機制。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十九條本省應當建立健全市場化的節能減排機制,逐步推行居民階梯式電價、水價制度,對能源消耗超過國家和地區規定的單位產品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實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並按照國家規定實施脫硫電價和燃煤電廠煙氣脫硝電價。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節能減排的投入,對符合規定條件的重大節能減排工程項目和重大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示範項目給予補助或者貸款貼息等支持。
第六十條本省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實行排污指標的有償取得和有償轉讓。省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對市場交易行為進行監管。排污權有償使用費應當全額上繳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污染防治。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一條本省建立和實施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鼓勵和支持保險企業開發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依法實行強制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二條本省建立健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每年對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環境風險高、生態環境影響大的企業進行環境信用評價,向社會公開並向有關部門和機構通報評價結果。評價過程不得向企業收取費用。
環境信用評價結果應當作為政府采購、公共資金項目招投標、安排和撥付財政補貼專項資金、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評優評獎、金融支持等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對環境信用評價結果不良的企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大執法監察頻次,督促其進行整改。

③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鼓勵發展循環經濟,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利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應當採取措施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協助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做好本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有享受良好環境、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有保護和改善環境的義務。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鼓勵和支持社會組織和志願者依法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等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普及,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本省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逐步開展和推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省人民政府每年向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下達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將省人民政府下達的環境保護目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
有關部門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上一級人民政府報告上一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未完成的,應當向本級或者上一級人民政府作出說明,提出整改措施並負責落實。第七條省、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劃定環境污染防治重點區域、流域和海域,建立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防治措施,組織相關人民政府實施聯合防治。
實施聯合防治的人民政府應當協商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制定共同實施的環境保護計劃,共同處理重大環境問題,開展聯合執法、預警應急工作;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第八條環境保護規劃是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據,各種開發和建設活動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和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應當相互銜接。第九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嚴格執行。因保護和改善環境而確有必要修改或者調整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請原批准機關予以批准,並向社會公布。修改或者調整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第十條環境保護規劃的編制和修改,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公開徵求意見等形式廣泛征詢公眾意見並向社會公開。上報審批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附有公眾意見以及對公眾意見採納和不採納情況的說明。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省環境監測網路和環境監測資料庫,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組織開展轄區內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性監測、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運行監測資料庫,並依法監督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活動。禁止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
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接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變造或者篡改環境監測機構的環境監測報告。

④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等污染和其他公害,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實行環境質量領導責任制,落實任期及年度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使轄區內的環境質量達到規定的標准。
各級人民政府的任期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確定。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區、鎮設立的環境保護派出機構,受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依法對轄區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海事、漁政漁港監督、海洋、技術監督等行政主管部門和公安、交通、鐵道、民航等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環境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國土、水利、農業、林業、漁業、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資源的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經貿、發展與改革、建設、工商、文化、衛生、規劃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做好本部門職能范圍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在確定的重點區域、流域建立環境保護協調機制,組織對該區域、流域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及重大經濟、產業和技術政策,進行資源開發、區域國土整治、開發區建設、城市改造等活動時,應當進行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採取有利於保護環境的對策和措施。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清潔生產,鼓勵資源合理利用,倡導綠色消費。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公布相關的環境質量信息,至少半年發布一次本轄區的環境狀況公報,保障公民對環境質量的知情權。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義務,並有權要求減輕、消除污染的危害,有權舉報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行為。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環境保護信訪工作,設立舉報電話,接受並及時處理公眾的舉報。第二章環境保護規劃第九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與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計劃,會同有關部門對本省環境狀況進行調查和評價,組織制訂全省或者區域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市、縣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轄區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轄區和轄區內的小區域環境保護規劃,經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等應當相互協調。第十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制定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導則。第十一條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期、規劃范圍及其環境特點;
(二)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等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環境問題的現狀分析和預測,根據環境與資源條件對區域發展規模、發展方向和產業結構提出的評估和調整意見;
(三)區域環境空間布局和環境功能區;
(四)規劃期內各階段的環境目標;
(五)各項環境要素的保護和污染防治及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
(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
(七)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八)重大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和近期整治計劃及其效益分析;
(九)實施規劃的主要措施和協調監督機制;
(十)環境保護規劃編制導則要求的其他內容。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的需要,可以對環境保護規劃進行修編,修編的內容不得低於上級人民政府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並按照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程序報批。第十三條環境保護規劃的制定或者修編,應當採取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征詢意見。環境保護規劃報批文件應當附有對公眾意見採納情況的說明。經批準的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布。

⑤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三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條本省依照法律規定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下達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制定本省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省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特徵,制定本省特徵性污染物控制因子的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上一級人民政府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區域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在批准後十五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本省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禁止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污染物應當符合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第二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是環境安全的責任主體,對其排放污染物的行為以及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承擔責任,應當依法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企業事業單位對其環境保護工作負有下列責任:
(一)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負責人和環境保護崗位等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
(二)建立內部環境保護工作機構或者確定環境保護工作人員;
(三)制定完善內部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和防治污染設施操作規程;
(四)保證各生產環節符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的要求;
(五)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工作檔案;
(六)建立健全環境應急和環境風險防範機制,及時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七)其他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明確有關人員的環境保護責任,按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的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十三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應當實施工程環境監理。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將防治污染設施的安全管理納入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保障其正常運行,並建立環境保護管理台賬,如實記錄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維護、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況及相應的主要參數。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不得擅自拆除、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確需拆除、閑置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書面申請,經批准後方可拆除、閑置;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
因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故障等原因導致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採取措施,保證污染物達到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方可排放,並及時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可以委託具有相應能力的單位運營其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並與受委託單位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及環境保護責任。受委託單位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
第二十四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定期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報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和方式,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運行和其他防治污染的情況,不得謊報、漏報、遲報或者拒報。
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施工前十五日內辦理施工排污申報手續;建設項目需要試生產的,建設單位還應當在試生產前三個月內辦理試生產排污申報手續。
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方式等需要作重大改變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在變更前十五日內,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辦理變更申報手續;排放污染物因不可控制因素發生緊急重大改變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向社會如實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鼓勵和支持其他排污單位自願公開有關環境信息。
第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設置和管理排污口,並按照規定在排污口安裝標志牌。
禁止通過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禁止從污染物處理設施的中間工序引出並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六條重點污染源應當安裝並正常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施,不得擅自拆除、閑置、改變或者損毀。自動監控設施應當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
自動監控設施的管理運營單位應當保障自動監控設施的正常運行,保證自動監控數據的真實、可靠和有效,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自動監控數據,並按規定保存原始監控記錄。自動監控數據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確認真實有效的,作為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依據。
重點污染源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等因素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對污染物排放未實行自動監控或者自動監控未包含的污染物,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定期進行監測,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監測情況。
第二十七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委託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處理污染物的,應當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及環境保護責任。
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應當保障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正常運行,並建立事故應急制度;需要停止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運行的,應當提前三個月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請並取得同意,並通知委託其進行污染物集中處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
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應當定期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等信息並向社會公布;發現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發生重大變化,應當立即報告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進行調查;發現有違法行為的,應當依法查處。
第二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建設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垃圾收集、清運和集中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污水不能並入城鎮集中處理設施以及管網的,應當單獨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二十九條建設項目應當符合相關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以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存在環境風險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對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流域和行業,有關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重點污染物或者相關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該建設項目的審批部門不得批准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第三十條本省應當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的污染控制,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的建設,鼓勵和支持無污染或者輕污染產業的發展。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容量、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污染狀況等因素,確定在全省或者部分區域內禁止建設和嚴格控制建設的高污染高能耗項目,並根據環境質量變化狀況適時進行調整。
城市市區內不得建設污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的化工、冶金、造紙、鋼鐵等重污染工業項目;已建的應當逐步調整或者搬遷。
第三十一條本省按照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要求推動工業園區建設,通過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引導工業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加強對印染、電鍍、危險廢物處置等重污染行業的統一規劃、統一定點管理。工業園區應當配套污水處理、固體廢物收集轉運等防治污染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新建工業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入駐工業園區;未入駐工業園區的,應當配套防治污染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三十二條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排放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重點工業企業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監管,檢查地下水污染區域內重點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狀況,評估有關工業企業及其周邊地下水環境安全隱患,對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的企業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進行地下勘探、采礦、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等可能幹擾地下含水層的活動,應當採取防護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劃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制定水質控制目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和水質控制目標,採取相應措施保證功能區和交接斷面水質符合規定的目標。
第三十四條本省實行有利於保護環境的能源政策,逐步改善燃料結構,開發利用低污染、無污染的清潔能源。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劃定並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在禁燃區內,禁止新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已有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設施,應當在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期限內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清潔能源。
在珠江三角洲區域內,新建項目不得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燃煤燃油火電機組、燃煤電站和其他燃煤單位以及其他尚未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的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應當配套建設脫硫、脫硝和除塵等裝置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第三十五條生產、進口、銷售、使用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原材料和產品的,其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應當符合規定的標准,鼓勵生產、進口、銷售和使用低毒、低揮發性有機溶劑。
汽車、傢具、包裝、印刷、電子等使用塗料的行業應當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塗料,記錄生產工藝、塗料用量、生產設施及污染控制設備的主要操作參數、運行情況。
石油、化工及其他生產和使用有機溶劑的企業,應當推廣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採取措施對管道、設備進行日常維護、維修,減少物料泄漏,並對已經泄漏的物料及時收集處理。
油碼頭、加油加氣站、儲油儲氣庫(區)和使用油罐車、氣罐車等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安裝油氣回收裝置並保持正常使用。
飲食服務、服裝乾洗和機動車維修等項目,應當設置油煙凈化、異味或者廢氣處理裝置等污染防治設施並保持正常使用。
第三十六條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依法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決定提前執行國家階段性機動車排放標准,並對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其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制定更嚴格的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規定。
禁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超過規定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國家已經明令淘汰的機動車。對未達到本行政區域現行執行的國家階段性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地方機動車排放標準的機動車,不予辦理注冊登記或者遷入手續。
在用機動車應當依法進行排氣污染定期檢測;經檢測不合格,未取得有效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不得上路行駛。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公共交通投入,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機動車和新能源機動車及其配套設施,推廣使用清潔燃料。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公交、計程車、環衛、物流等行業購置、更新車輛應當優先選購節能環保型機動車和新能源機動車。第三十七條固體廢物產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固體廢物進行資源化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置;不能自行利用或者處置的,應當提供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企業利用或者處置。
危險廢物產生者必須按照國家規定處置危險廢物,不得擅自傾倒、堆放。確需臨時貯存的,必須採取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防護措施,且貯存期限不得超過一年,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臨時貯存的時間、地點以及採取的防護措施。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確定本地區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定優先區域隔離帶,建立並實行嚴格的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的保護和管理制度,並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重點排放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以及城鎮生活污水、垃圾、危險廢物等集中處理設施周邊土壤進行監測;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造成土壤污染的,有關人民政府或者部門應當責令其限制生產、排放或者停產,並責令進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農業主管部門應當開展耕地土壤環境監測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對已被輕度污染的耕地實施分類種植指導,採取農藝調控、種植業結構調整、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措施,保障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其劃定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
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規劃等部門應當合理規劃受污染場地的土地用途,嚴格控制受污染場地的土地流轉;未進行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未明確治理修復責任主體的,禁止進行土地流轉;經風險評估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影響的被污染場地,未經治理修復或者治理修復不符合相關標準的,不得用於居民住宅、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場所等項目開發。
第三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確定重點防控的重金屬污染地區、行業和企業,加強對涉鉛、鎘、汞、鉻和類金屬砷等重金屬加工企業的環境監管。
禁止在重點防控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
第四十條建築施工企業在施工時,應當保護施工現場周圍環境,採取措施防止粉塵、雜訊、振動、噪光等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建築施工企業在施工工地應當設置硬質密閉圍擋,並採取覆蓋、分段作業、擇時施工、灑水抑塵、沖洗地面和車輛等有效防塵措施。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人應當對裸露地面進行覆蓋;超過三個月的,應當進行綠化。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應當及時清運,在工地內堆存的應當採用密閉式防塵網遮蓋。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以及灰漿等流體物料應當採用密閉方式運送或者採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遺撒;運輸車輛應當按照規定路線行駛。
第四十一條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定期排查環境安全隱患,開展環境風險評估,依法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並定期進行演練。
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或者其他危害環境的緊急狀況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立即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應急措施,控制、減輕污染損害,消除污染。
第四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環境風險控制,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採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造成損害。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導致環境質量嚴重惡化、威脅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緊急情況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並通報當地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以及可能受到影響的鄰近地區的同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應對因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過錯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而支付的費用按照成本合理確定,由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承擔。
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
在大氣受到嚴重污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的緊急情況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社會發布空氣重污染的預警信息,並按照預警級別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實施責令有關企業停產或者限產、限制或者禁止部分機動車行駛、停止工地土石方作業和建築拆除施工、停止幼兒園和學校戶外體育活動等相應的臨時應對措施。

⑥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六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沒有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計劃,沒有制定本級政府、本部門環境保護目標的;
(二)未按照規定實施環境保護規劃的;
(三)未按照規定編制、公開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或者未按照規定處理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環境事件的;
(四)因違法決策、未依法履行監管職責等造成重大環境事件的;
(五)未依法公開相關環境信息的;
(六)違法實施行政許可、行政強制、行政處罰的;
(七)嚴重干擾正常環境執法的;
(八)發現環境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九)將環境保護資金截留或者挪作他用的;
(十)有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的。
第六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擅自撤銷或者變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確定的環境質量監測點(斷面)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環境監測機構未按照環境監測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造成監測數據失實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可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環境監測機構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二款規定,虛報、瞞報、拒報、遲報或者偽造、變造、篡改環境統計資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可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並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六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並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停止排放污染物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不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或者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吊銷其排污許可證,並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排放或者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建立載明防治污染設施運行、維護、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況的管理台賬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三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水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應繳納排污費數額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環境雜訊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大氣污染防治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依法處罰。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五款規定,受委託單位未按照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運營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或者在運營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中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受委託單位在運營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辦理排污申報手續或者變更申報手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第四款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一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設置、管理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設置標志牌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款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通過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或者從污染物處理設施的中間工序引出並排放污染物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七十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自動監控設施的管理運營單位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自動監控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七十一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不正常運行或者未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同意停止運行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二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三款規定,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未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等信息,或者發現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發生重大變化,未立即報告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二條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七十三條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四款規定,油碼頭、加油加氣站、儲油儲氣庫(區)和油罐車、氣罐車等未按照規定安裝油氣回收裝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第五款規定,飲食服務業經營者未按照規定設置油煙凈化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治。服裝乾洗和機動車維修等項目未按照規定設置異味或者廢氣處理裝置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治。
第七十四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建築施工企業有下列行為之一,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責令其停工整頓:
(一)施工工地未設置硬質密閉圍擋,或者未採取覆蓋、分段作業、擇時施工、灑水抑塵、沖洗地面和車輛等有效防塵措施的;
(二)未採用密閉式防塵網遮蓋在施工工地內堆存的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的;
(三)未及時清運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的。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土地使用權人對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的裸露地面未進行覆蓋或者綠化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等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第二款規定,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以及灰漿等流體物料未採用密閉方式運送或者未採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遺撒,或者未按照規定路線行駛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監督管理部門責令改正,處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拒不改正的,車輛不得上道路行駛。
第七十五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依法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或者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後,未及時啟動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嚴重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六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八條第二款規定,單位或者個人使用超過農業灌溉標准和水產養殖標準的污水進行灌溉和養殖,或者將有毒有害的污泥作為農用肥料使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或者漁業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個人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二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七十七條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劃定的畜禽禁養區從事畜禽養殖業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拒不停止違法行為的,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第七十八條對違法排污造成環境事件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主管部門按照以下規定處罰:
(一)對造成一般或者較大環境事件的,按照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二十處以罰款;直接損失無法認定的,對造成一般環境事件的處十萬元罰款,對造成較大環境事件的處三十萬元罰款。對主要負責人和負直接責任的人員,處上一年度從本單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二十的罰款;
(二)對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環境事件的,按照直接損失的百分之三十處以罰款;直接損失無法認定的,對造成重大環境事件的處一百萬元罰款,對造成特大環境事件的處三百萬元罰款。對主要負責人和負直接責任的人員,處上一年度從本單位取得的收入百分之五十的罰款。
對造成重大或者特大環境事件的,可以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關閉。
第七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違法行為之一,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停止或者改正違法行為,拒不停止或者改正違法行為的,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停止或者改正違法行為的次日起,按照原罰款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一)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二)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未經批准擅自拆除、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的;
(三)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
(四)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不正常運行或者未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同意停止運行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
(五)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認為其環境違法行為已改正申請查驗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的次日起五個工作日內實施查驗;未申請查驗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改正期限屆滿的次日起十五日內完成查驗。
第八十條違反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在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過程中,發現涉嫌犯罪的,應當依法及時向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移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對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移送的涉嫌環境犯罪案件應當依法進行處理。
第八十一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以及有關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依法履行環境監督管理職責的,由公安機關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等法律的規定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⑦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本省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護環境資源,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所有在建設過程及項目建成後產生廢水、廢氣、廢渣、粉塵、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物質、惡臭等影響環境質量的建設項目及其他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項目。
本條例所稱建設項目指新建、改建、擴建、遷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區域開發建設項目。主要包括:
(一)工業建設;
(二)水利工程(含江河整治)、圍海(江)造地工程;
(三)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含貨場、編組站)、公路干線(含高速公路、城鎮高架路等)、電訊工程;
(四)危險物品、放射性物品、化學品倉庫;
(五)飲食業、屠宰業、旅館、娛樂場所、旅遊區;
(六)醫院、療養院、教學和科研單位實驗室(廠)、廣播電視發射設施、電影製片廠;
(七)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廢物)處理場(廠)、城市環境整治工程;
(八)各類開發區(含工業區)、城市新區的總體建設及具體項目;
(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其他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建設項目。第三條凡從事本條例第二條所列項目的建設必須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制度;必須執行防治污染及其他保護環境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下稱「三同時」)的制度。
項目建成後,其污染物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准和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其綠化面積和生態保護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要求。第四條建設項目的選擇、布局、選址必須符合環境規劃的要求,必須同時考慮擬建地區整體環境質量的保護和改善。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的項目。第五條對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的建設,必須同時治理該項目原有的污染。第六條引進項目的建設單位必須執行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優先選擇無污染少污染的清潔生產工藝,配套設置防治污染設施。第七條處理、處置有毒有害廢物的項目,必須經環保部門專項審批。任何單位不得將廢物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有效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改善環境質量。任何人不得違反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批准項目的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下稱環保部門)對本轄區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第二章管理職責第九條環保部門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實行分級審批管理。分級審批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第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按各自的職責,協同環保部門做好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
建設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其環境影響報告經環保部門批准後,項目設立審批部門方可辦理項目設立審批。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環保部門負責制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范,對在本省承擔環境污染治理工藝設計的單位進行資質審查並核發證書。第十二條環保部門及其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必須依法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進行檢查監督,不得經營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程。第三章項目設立階段環境保護管理第十三條在建設項目初步選址或項目建議書階段,建設單位或有關主管部門應將項目初步選址等有關情況會知環保部門,環保部門對可能造成較大環境影響的項目,應參與初步選址。項目建設書應有環境保護內容和環保部門的意見。第十四條建設單位必須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不設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在項目定址或設計前完成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環境影響報告的形式為環境影響報告書或環境影響報告表。第十五條環境影響報告書由建設單位委託符合資質的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監測由符合資質的環境監測站承擔。第十六條環保部門自接到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應分別在30日、15日內予以批復。特殊情況經負責審批的環保部門的同級人民政府同意的除外。

熱點內容
中級會計師經濟法目錄6 發布:2024-11-17 22:37:33 瀏覽:943
農村分單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7 22:04:46 瀏覽:941
交大經濟法第四次作業 發布:2024-11-17 21:12:11 瀏覽:748
實體法學派 發布:2024-11-17 20:45:53 瀏覽:462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