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生態保護條例
A. 貴州省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和生態環境安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依法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議》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生態環境保護及其相關活動。第三條生態環境保護遵循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政府主導、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組織領導,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統籌研究處理重大問題,組織制定和實施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逐步建立常態化、穩定的財政資金投入機制。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其他有關負責人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人應當定期帶頭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巡查活動,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照法律等規定,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相關職責。
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等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統一監督管理。
綜合行政執法部門根據職責,依法對社會生活雜訊、建築施工雜訊、建築施工揚塵、餐飲服務業油煙、露天燒烤、城市焚燒瀝青塑料垃圾、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燃放煙花爆竹等污染行使行政處罰權。第七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生態環境的義務。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節約能源資源,踐行綠色消費,堅持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廢棄物產生,積極參與和監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建立和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榮譽制度。對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省人民政府應當每5年表彰獎勵一次。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和知識普及工作,定期組織開展生態環境科學知識和相關法律、法規教育,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生態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提供便利條件。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知識納入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培養、增強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社會實踐活動;各級行政學院應當對學員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
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對幹部、職工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教育。
報刊、廣播電視、網路等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的宣傳,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二章監督管理第九條堅持實行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下達生態環境保護目標任務,並對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評價,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不同區域功能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劃定生態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生態環境管理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統一的生態環境數據管理系統,依託全省統一的數據共享交換平台,為本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管理。第十二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社區服務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機制,配合相關部門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積極協助生態環境主管部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第十三條市、州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對其組織編制的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區域與流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應當在規劃編制過程中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編寫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未依法編寫有關環境影響的篇章或者說明的規劃草案,審批機關不予審批。
已經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的規劃包含具體建設項目的,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應當作為規劃所包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依據,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應當根據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審查意見予以簡化。
B. 貴州省紅楓湖百花湖水資源環境保護條例(2018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紅楓湖、百花湖(以下簡稱兩湖)水資源環境,保障飲用水安全,合理利用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
兩湖流域是指兩湖全部匯水面積內的水域和陸域。第三條兩湖水資源首先確保城鄉居民生活用水,適當兼顧農業用水,逐步減少工業用水。
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兩湖流域內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應當服從前款規定。第四條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范圍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為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
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涉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五條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貴陽市、安順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擬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六條兩湖流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相關人民政府的水利、建設、農業、交通、衛生、國土資源、林業、工商、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對兩湖流域水資源環境的保護工作。
貴陽市、安順市應當分別明確一個管理部門為兩湖管理機構。兩湖管理機構在兩湖最高蓄水位沿地表外延1000米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具體實施兩湖水資源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工作。第七條省人民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對位於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區域和兩湖上游地區的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第二章污染防治第八條兩湖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二級保護區分別按照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規定的Ⅱ類和Ⅲ類標准進行保護。
流入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應當達到省人民政府規定的水功能區標准。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貴陽市、安順市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劃定兩湖最低水位控制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當水位降至最低水位控制線時,禁止取水發電。第十條在兩湖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
(二)改建增加排污量的建設項目;
(三)破壞水源涵養林、護岸林及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四)向水體排放、傾倒油漬、酸液、鹼液和其他有毒有害液體;
(五)在水體中清洗裝儲過油漬或者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車輛和容器;
(六)向水體排放、傾倒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其他廢棄物;
(七)使用農葯,丟棄農葯、農葯包裝物或者清洗施葯器械;
(八)炸魚、電魚、毒魚,用非法漁具捕魚;
(九)采礦;
(十)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劑;
(十一)在兩湖水域內網箱養殖、圍欄養殖、投餌養殖、施肥養殖,使用違禁漁葯;
(十二)使用未採取有效防污措施的船舶;
(十三)其他破壞水資源環境的行為。第十一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二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
(二)新建、改建、擴建有污染的建設項目;
(三)設置裝卸垃圾、糞便、油漬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四)堆置、存放、填埋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五)葬墳、掩埋動物屍體;
(六)設置油庫;
(七)經營外排廢水、污水的餐飲、住宿;
(八)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
(九)建設產生污染的建築物、構築物。第十二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一級保護區除執行本條例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外,還禁止下列行為:
(一)新建、擴建、改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二)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和停靠船舶;
(三)從事旅遊、垂釣、捕撈、游泳、水上運動和其他污染水體的活動。第十三條鼓勵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使用非機動船和非燃油機動船。機動船實行總量控制,使用機動船必須經海事航務機構批准。
C. 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2021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赤水河流域保護,規范流域治理、利用等活動,改善流域生態環境,促進綠色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赤水河流域規劃建設、保護管理、資源利用及流域內的生產、生活等活動,應當遵守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赤水河流域,是指本省境內赤水河幹流及其主要支流形成的集水區域所涉及的畢節市、遵義市的相關縣級行政區域,具體范圍由省人民政府劃定並向社會公布。第三條赤水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應當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赤水河流域保護堅持統籌協調、科學規劃、政府主導、多元共治、系統治理、損害擔責的原則。第四條省人民政府和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赤水河流域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積極採取措施,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保障流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促進流域生態環境改善。
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與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赤水河流域保護的相關工作。
赤水河流域村(居)民委員會協助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做好赤水河流域保護工作。第五條赤水河流域保護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行政區域管理服從流域管理。
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赤水河流域管理協調機制,統籌協調赤水河流域管理中的重大事項,加強與鄰省在生態共建、污染共治、應急聯動、聯合執法等方面的溝通協調。
省人民政府根據需要設立赤水河流域管理機構,負責赤水河流域管理的具體工作。第六條赤水河流域保護實行責任制,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內赤水河流域保護負責。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納入各級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范圍。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統籌以及赤水河流域保護規劃和水功能區劃要求,制定赤水河流域水質控制指標、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等流域保護目標,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逐級分解落實到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納入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目標責任考核內容。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其主要負責人流域保護目標,由縣級人民政府確定。
赤水河流域各級人民政府及其主要負責人流域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由上一級人民政府進行考核。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第七條赤水河流域依法實行河長制、湖長制,分級分段組織領導本行政區域內江河、湖泊的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等工作。
赤水河流域依法實行林長制,各級林長組織領導責任區域森林資源保護發展工作,落實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目標責任制,制定森林資源保護發展規劃計劃,協調解決責任區域的重點難點問題,落實森林防滅火、重大有害生物防治責任和措施。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和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赤水河流域保護專項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和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在安排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種植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旅遊業、文化保護資金和項目時,應當向赤水河流域傾斜。
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赤水河流域保護進行投資和捐贈。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赤水河流域以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傾斜等為主要方式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投資比重,為上游地區的產品進入市場創造條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准。
建立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赤水河流域受益地區應當對上游地區予以補償,積極推進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補償方式。
生態保護補償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十條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時,應當包含赤水河流域保護工作情況。
赤水河流域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鄉鎮人民代表大會報告赤水河流域保護工作情況。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赤水河流域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定期組織赤水河流域保護情況的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