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見義勇為條例
❶ 見義勇為的認定范圍是怎樣的法律都有哪些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2021.1.1生效)第一百八十四條 【緊急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同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職工有前款第(一)項、第(二)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職工有前款第(三)項情形的,按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享受除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以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❷ 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
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
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近年做好事反被訛的事件時有發生,讓見義勇為一中華文化備受推崇的俠義情懷遭受傷害,「不敢做好事」的擔憂成為現實困擾。下面分享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
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1
根據《條例》第三條規定,見義勇為,是指公民在法定職責、法定義務之外,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合法行為。
有下列行為的,應當確認為見義勇為:
一、同正在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擾亂社會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
二、同正在侵犯國家、集體利益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
三、主動協助司法機關追捕在逃罪犯、犯罪嫌疑人,或者協助偵破重大犯罪案件的;
四、搶險、救災、救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或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
五、國家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見義勇為行為。
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2
見義勇為的構成要件:
一是以保護國家、集體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為目的;
二是具有不顧個人安危的情節;
三是實施了同違法犯罪行為做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行為。
這三個要件必須同時具備才構成見義勇為行為。
見義勇為的法律特徵主要有:
1、見義勇為的主體是非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自然人。負有法定職責或者義務的主體,在履行法定職責或者義務時,不能成為見義勇為的主體。
2、見義勇為所保護的客體,是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公民為保護本人生命、財產安全而與違法犯罪做斗爭的行為,不能認定為見義勇為。
3、見義勇為的主觀方面在於積極主動、不顧個人安危。
4、見義勇為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國家、集體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遭受正在進行的侵害的時候,義無反顧地與危害行為或者自然災害進行斗爭的行為。
構成見義勇為的條件有哪些3
1、見義勇為行為實施主體是自然人。所謂自然人是指與法人相對的社會公民個體的統稱。由於見義勇為行為是緊急情況下實施者根據主觀判斷後所採取的行為和行動,因此無論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者、具有完全政治權利者抑或剝奪政治權利者,都無關緊要。因此,只有將見義勇為的實施者定義為自然人,才能夠符合其法律特性。
2、見義勇為者必須實施了危難救助行為。所謂的危難救助行為是指當國家、集體、社會、公民個人財產及公民個人生命安全遭到威脅之時,行為人實施了旨在降低損失或威脅的行為,進而產生了相應後果的一切行為。這種行為一般都是在危險的情況下出現,並且伴有較強的風險性。
3、行為人並不具備法律約定的義務。所謂法律約定的義務是指行為人與救助對象之間存在法律規定的救助責任。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救助效果,但是存在與救助對象的法律約定,那麼這種行為就不能夠算作見義勇為。換句話說,只有行為人的行為超越了法律約定的職責或不具備法律約定的救助義務以外,才能夠成為見義勇為。
4、行為人主觀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原則上說,見義勇為行為要求行為者必須在主觀上存在維護公共利益或降低公共危害的意願,並且由此產生的行為,這種意願必須帶有正義感,才符合見義勇為的標准。即使行為者的行為客觀上產生了上述結果,但是主觀上僅僅是出於維護自身利益,那麼也不能構成見義勇為。
❸ 國家見義勇為獎勵標准
對見義勇為者的政策措施具體如下:
1、保障低收入見義勇為人員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如符合相關條件的還可申請相應的專項救助和臨時救助;
2、提高見義勇為負傷人員醫療保障水平;
3、優先納入就業援助,予以重點支持,幫助他們就業、再就業;
4、加大對適齡的見義勇為人員或其子女受教育的保障力度;
5、解決見義勇為人員家庭住房困難等。
法律依據:《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障條例》第十八條
對事跡特別突出、有重大影響的見義勇為人員,可以授予「見義勇為英雄」稱號;對事跡突出、有較大影響的見義勇為人員,可以授予「見義勇為模範」稱號。
國家有關部門表彰的見義勇為人員授予「全國見義勇為英雄」和「全國見義勇為模範」稱號,並頒發榮譽證書,給予物質獎勵。
地方政府表彰見義勇為人員所授予的榮譽稱號和享受的待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
哪些情形,且事跡突出,可以確認為見義勇為行為
1、同正在實施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
2、同正在實施侵害國家、集體財產和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
3、主動協助司法機關抓捕犯罪嫌疑人、破獲重大刑事犯罪案件的;
4、為保護國家、集體財產或者他人人身財產安全搶險、救災、救人的;
5、其他見義勇為的。
❹ 福建省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條例(2011)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弘揚社會正氣,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公民的人身、財產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見義勇為,是指公民在法定職責、法定義務之外,為保護國家、集體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與正在發生的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或者搶險、救災、救人的合法行為。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見義勇為人員獎勵和保護工作,日常事務由公安機關辦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財政、人事、教育、衛生等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保護的相關工作。
工會、共產主義青年團、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應當在各自的工作范圍內,協助做好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保護工作。
省、市、縣(區)依法設立的見義勇為基金會或者工作協會,應當協助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做好見義勇為人員的獎勵和保護工作。第五條全社會應當弘揚見義勇為精神,尊重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形成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
新聞媒體應當廣泛宣傳見義勇為先進事跡,及時報道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人員的有關活動。
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應當對本單位的見義勇為人員予以獎勵和保護。第二章確 認第六條見義勇為的確認,由行為發生地縣級公安機關負責。
確認見義勇為,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和公正的原則。
縣級公安機關應當將確認見義勇為的程序和期限,通過政府網站、報刊等媒體向社會公開。
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配合公安機關做好見義勇為確認的調查取證工作。第七條單位或者個人舉薦、行為人及其近親屬申請確認見義勇為的,應當自行為發生之日起二年內提出。第八條縣級公安機關接到舉薦或者申請後,應當會同同級民政等相關部門,並可以邀請社會公眾參加確認工作。見義勇為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公安機關可以直接予以確認。
確認工作應當自受理舉薦或者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完成;情況復雜,不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的,經縣級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個工作日。對因搶救需要、情況緊急且事實清楚的,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當場作出確認決定。
確認為見義勇為的,縣級公安機關應當發給見義勇為證書,並通知見義勇為人員所在單位或者村(居)民委員會;不予確認為見義勇為的,公安機關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申請人對見義勇為確認結果有異議的,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第三章獎 勵第九條獎勵見義勇為人員,實行精神鼓勵、物質獎勵和提供社會保障相結合的原則。第十條對見義勇為人員,應當給予以下單項或多項表彰獎勵:
(一)通報嘉獎;
(二)頒發獎金;
(三)記功;
(四)授予榮譽稱號。
榮譽稱號包括「見義勇為模範」和「見義勇為英雄」。「見義勇為模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授予。「見義勇為英雄」由省人民政府授予。
被省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授予「見義勇為模範」或者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見義勇為英雄」榮譽稱號的,享受同級「勞動模範」待遇。第十一條表彰獎勵見義勇為人員應當公開進行,見義勇為人員名單及其主要事跡應當向社會公開。但受表彰獎勵人員或其法定監護人要求保密以及有關部門認為應當保密的除外。第四章保 護第十二條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正在實施見義勇為的人員,應當及時予以援助和保護;對負傷的人員,應當及時護送至醫療機構,並報告當地縣級公安機關。第十三條醫療機構和有關單位對見義勇為負傷的人員,應當無條件及時組織救治,不得拒絕或者拖延。第十四條因見義勇為負傷的人員,在救治期間的醫療費用,有工作單位的,由所在工作單位墊付;無工作單位的,由醫療機構墊付。
醫療機構墊付醫療費用超過三個月的,所在地的縣(市、區)見義勇為基金會或者工作協會,可以從見義勇為專項經費中暫付醫療機構的墊付款及繼續救治所需的醫療費用。
因見義勇為負傷的人員在救治期間的醫療費用,醫療機構應當予以適當減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