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法律法規
1. 山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土壤污染防治及相關活動。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綜合協調機制,研究解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重大問題,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將有關部門的土壤污染防治責任納入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向社會公布。第四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林業草原、發展和改革、工業和信息化、水行政、衛生健康、應急管理、交通運輸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五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義務。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獲取土壤污染狀況和防治信息、參與和監督土壤污染防治的權利。第二章標准、監測和詳查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對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對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地方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地方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制定土壤環境監測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修復等方面的技術規范。第七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可以會同有關部門,根據本省土壤環境實際情況,在國家土壤環境監測站(點)基礎上,補充設置省級土壤環境監測站(點)。第八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組織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以及其他有關部門以農用地、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等為重點,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重點行業企業范圍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確定。第九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土壤環境基礎資料庫,構建全省土壤環境信息平台,並納入全國土壤環境信息平台。第三章預防和保護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態保護紅線和土壤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
禁止在居民區和學校、醫院、療養院、養老院、幼兒園等單位周邊新建、改建、擴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第十一條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協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第十二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等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
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並按年度向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報告情況;
(二)建立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保證持續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質滲漏、流失、揚散;
(三)制定、實施自行監測方案,並將監測數據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前款規定的義務應當在排污許可證中載明。
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拆除設施、設備或者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制定包括應急措施在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應當在拆除活動前十五個工作日報所在地縣級以上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三條從事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鉛蓄電池製造、皮革及其製品製造、化學原料以及化學製品製造、電鍍等的單位,應當執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遵守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依法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第十四條從事焦化、煤焦油加工、粗苯加工等涉及多環芳烴、酚類化合物、總石油烴、硝基苯等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排放的單位,應當嚴格落實防滲漏措施,提升污染防治水平。第十五條礦山企業在開采、選礦、運輸、倉儲等活動中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廢氣、廢水、廢渣等污染土壤環境。第十六條煤矸石、粉煤灰、赤泥、冶煉渣、脫硫石膏等工業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的貯存、處置、利用單位,應當按照相關標准要求,建設防滲漏、防流失、防揚散等設施,並進行定期維護,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
尾礦庫運營、管理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加強尾礦庫的安全管理和污染防治。危庫、險庫、病庫以及其他需要重點監管的尾礦庫的運營、管理單位,應當進行土壤污染狀況監測和定期評估。
2. 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土壤污染防治應當遵循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
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應當與土壤污染防治統籌部署,推動一體防治,實現源頭預防。第四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義務。
土地使用權人從事土地開發利用活動,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土壤污染,對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擔責任。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建立健全土壤污染防治協調機制,研究、協調、解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和事項。跨行政區域的土壤污染防治問題,由有關人民政府協商解決;無法協商解決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委託,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有關工作。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六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農業農村、林業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耕地、林地等土壤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對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土壤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對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處理、處置過程中的土壤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交通運輸、水利、衛生健康、市場監管、應急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關工作。
本條第一款至第四款規定的部門,以下統稱負有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第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
本省實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將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作為考核評價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負有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內容。第八條支持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監測等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促進土壤污染防治科學技術進步。第九條建立與長江三角洲及其他相鄰區域土壤污染防治聯動工作機制,開展土壤污染預防、風險管控和修復、執法、應急處置等領域的合作。第十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街道辦事處、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和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宣傳教育和科學普及,增強公眾土壤污染防治意識,引導公眾依法參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第二章規劃和預防第十一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省、設區的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林業等主管部門,根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要求、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狀況普查、詳查和監測結果等,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根據土壤污染防治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並公布實施。工作方案應當包含化工園區、涉重金屬排放的產業園區等土壤污染防治要求,以及受污染耕地、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等主要內容。
前款所稱重點建設用地,是指土地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土壤環境質量,科學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合理規劃產業布局和空間布局。
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應當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求,充分考慮土壤污染風險,合理確定土地用途。嚴格控制有色金屬礦采選、有色金屬冶煉、石油開采、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製革以及農葯、鉛蓄電池、鋼鐵、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等行業(以下統稱土壤污染防治重點行業)中土壤污染嚴重的地塊用途,不宜將其規劃為居民區、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療養院等用地,可以用於拓展生態空間。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組織有關部門推進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與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共享土壤污染相關數據和信息。
3. 我國涉及土壤污染預防和管理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目前,我國現行法律中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主要有:《環境保護法》版、《農業法》、《權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等。另外,還有《土地復墾規定》、《閑置土地處置辦法》、《礦產資源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農葯管理條例》、《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等與土地生態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