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邦聯條例的內容

邦聯條例的內容

發布時間: 2023-08-14 17:23:56

❶ 聯邦憲法的原則

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聯邦與州分權

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的三原則

天津市天津師范大學歷史系(300037)施 成
中學歷史教材談到美國的1787年憲法時,一般只提到它貫徹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其實,它還確立了主權在民原則和聯邦與州分權原則,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政治制度,解決了建國的重大問題。
一、「主權在民」的原則。「主權在民」的思想最早是英國著名政治思想家洛克提出來的。洛克的一生見證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全過程,他的思想概括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奠定了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基礎。他的思想核心內容是駁斥「君權神授」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提出了「主權在民」的思想。法國啟蒙學者盧梭的名著《社會契約論》發展了洛克的思想,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主權在民」的政治主張。
《美國聯邦憲法》吸收了啟蒙思想家盧梭和孟德斯鳩等人的「主權在民」思想。憲法宣布美國實行共和政體,把最後的權力賦予人民。人民通過選任和委任代表,行使國家立法權,並有權監督各行政部門的工作。同時,人民通過代議制的國會,可以提出憲法修正案。憲法修正案的最終實行也必須通過特定的民眾批准程序。除聯邦議會和各州議會,任何個人、任何機構都無提出憲法修正案的權利。必須有三分之二的聯邦議員和州議會贊成才能成為憲法修正案。憲法修正案的批准必須獲得四分之三州議會或四分之三制憲議會的批准。
二、「三權分立」的原則。「分權」思想最早也是英國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洛克提出來的。洛克為了保證他所提出的「主權在民」的民主政治的實現,提出了「分權」學說,他把國家權力分為三種:立法權、行政權和外交權。他指出,三種權力必須分別由不同機關來掌握,如果同一機關既握有制定法律的權力,又握有行使法律的權力,就不可能保證「主權在民」思想的貫徹。
法國啟蒙學者孟德斯鳩在其名著《論法的精神》一書中,繼承和發揮了洛克的「分權」思想,更加完整地提出了」三權分立」的主張。孟德斯鳩認為,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三種權力: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他認為,如果這三種權力不互相獨立、互相約束,那麼就沒有自由可言。
《美國聯邦憲法》把洛克和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主張付諸實踐。憲法規定,美國政府由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平等獨立的部門組成,各部門有其自己的職權范圍,彼此沒有從屬關系,但又必須互相依存、互相制約,賦予一個部門的權力由其他兩個部門加以制約,以此防止濫用權力。
三、「聯邦與州分權」的原則。美國憲法規定,國家結構實行聯邦制,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實行分權原則。這主要是總結了美國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1777年大陸會議通過的《邦聯條例》規定設立的邦聯政府實際是一個各州代表組成的州際委員會,其權力十分有限,邦聯政府不過是一個鬆散的政治聯盟。華盛頓曾經描繪邦聯政府是「一個半死不活,一瘸一拐的政府」,形同虛設。因此,1787年《美國聯邦憲法》總結吸取了歷史的經驗教訓,由聯邦製取代邦聯制。
憲法規定,聯邦的權力是各州賦予的;而各州的權力是保留的。但是聯邦的地位高於州的地位,並採用「列舉權力」的形式規定了聯邦的一系列權力:征稅借款權;管理外貿和州際商業權;發行公債及貨幣權;設立聯邦法院權;宣戰、締約和對外關系權;建立維持陸海軍權等,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同時憲法又以「保留權力」的形式,規定一切未經列舉的權力均屬於州,州保留權力主要指處理本州范圍內部事務的權力,如州內工業、商業、交通、衛生、文教及一般民事、刑事案件等。按照憲法規定聯邦權力列舉和州權力的保留的分權方式,聯邦與州的權力有專有權和共有權的區別。如軍事、外交是聯邦專有權;教育和治安是州專有權;征稅是聯邦與州共有的權力。憲法同時規定:州與州的關系是平等合作的關系,聯邦憲法是全國最高的法律,任何州的憲法和法律都必須服從聯邦憲法,不得與聯邦憲法和法律相抵觸。

(摘自:《中學歷史教學》2003年第6期)

❷ 1776年美國《邦聯條例》的內容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共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大陸會議(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

在有關人類事務的發展過程中,當一個民族必須解除其和另一個民族之間的政治聯系,並在世界各國之間依照自然法則和上帝的意旨,接受獨立和平等的地位時,出於人類輿論的尊重,必須把他們不得不獨立的原因予以宣布。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當任何形式的政府對這些目標具破壞作用時,人民便有權力改變或廢除它,以建立一個新的政府;其賴以奠基的原則,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可能獲得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為了慎重起見,成立多年的政府,是不應當由於輕微和短暫的原因而予以變更的。過去的一切經驗也都說明,任何苦難,只要是尚能忍受,人類都寧願容忍,而無意為了本身的權益便廢除他們久已習慣了的政府。但是,當追逐同一目標的一連串濫用職權和強取豪奪發生,證明政府企圖把人民置於專制統治之下時,那麼人民就有權利,也有義務推翻這個政府,並為他們未來的安全建立新的保障--這就是這些殖民地過去逆來順受的情況,也是它們現在不得不改變以前政府制度的原因。當今大不列顛國王的歷史,是接連不斷的傷天害理和強取豪奪的歷史,這些暴行的唯一目標,就是想在這些州建立專制的暴政。為了證明所言屬實,現把下列事實向公正的世界宣布--

他拒絕批准對公眾利益最有益、最必要的法律。

他禁止他的總督們批准迫切而極為必要的法律,要不就把這些法律擱置起來暫不生效,等待他的同意;而一旦這些法律被擱置起來,他對它們就完全置之不理。

他拒絕批准便利廣大地區人民的其它法律,除非那些人民情願放棄自己在立法機關中的代表權;但這種權利對他們有無法估量的價值,而且只有暴君才畏懼這種權利。

他把各州立法團體召集到異乎尋常的、極為不便的、遠離它們檔案庫的地方去開會,唯一的目的是使他們疲於奔命,不得不順從他的意旨。

他一再解散各州的議會,因為它們以無畏的堅毅態度反對他侵犯人民的權利。

他在解散各州議會之後,又長期拒絕另選新議會;但立法權是無法取消的,因此此這項項權力仍由一般人民來行使。其實各州仍然處於危險的境地,既有外來侵略之患,又有發生內亂之憂。

他竭力抑制我們各州增加人口;為此目的,他阻撓外國人入籍法的通過,拒絕批准其它鼓勵外國人移居各州的法律,並提高分配新土地的條件。

他拒絕批准建立司法權力的法律,藉以阻撓司法工作的推行。

他把法官的任期、薪金數額和支付,完全置於他個人意志的支配之下。

他建立新官署,派遣大批官員,騷擾我們人民,並耗盡人民必要的生活物質。

他在和平時期,未經我們的立法機關同意,就在我們中間維持常備軍。
他力圖使軍隊獨立於民政之外,並凌駕於民政之上。

他同某些人勾結起來把我們置於一種不適合我們的體制且不為我們的法律所承認的管轄之下;他還批准那些人炮製的各種偽法案來達到以下目的:

在我們中間駐扎大批武裝部隊;

用假審訊來包庇他們,使他們殺害我們各州居民而仍然逍遙法外;

切斷我們同世界各地的貿易;

未經我們同意便向我們強行征稅;

在許多案件中剝奪我們享有陪審制的權益;

羅織罪名押送我們到海外去受審;

在一個鄰省廢除英國的自由法制,在那裹建立專制政府,並擴大該省的疆界,企圖把該省變成既是一個樣板又是一個得心應手的工具,以便進而向這里的各殖民地推行同樣的極權統治;

取消我們的憲章,廢除我們最寶貴的法律,並且根本上改變我們各州政府的形式;

中止我們自己的立法機關行使權力,宣稱他們自己有權就一切事宜為我們制定法律。

他宣布我們已不屬他保護之列,並對我們們作戰,從而放棄了在這里的政務。

他在我們的海域大肆掠奪,蹂躪我們沿海地區,焚燒我們的城鎮,殘害我們人民的生命。

他此時正在運送大批外國傭兵來完成屠殺、破壞和肆虐的勾當,這種勾當早就開始,其殘酷卑劣甚至在最野蠻的時代都難以找到先例。他完全不配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元首。

他在公海上俘虜我們的同胞,強迫他們拿起武器來反對自己的國家,成為殘殺自己親人和朋友的劊子手,或是死於自己的親人和朋友的手下。

他在我們中間煽動內亂,並且竭力挑唆那些殘酷無情、沒有開化的印第安人來殺掠我們邊疆的居民;而眾所周知,印第安人的作戰規律是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格殺勿論的。

在這些壓迫的每一陷階段中,我們都是用最謙卑的言辭請求改善;但屢次請求所得到的答復是屢次遭受損害。一個君主,當他的品格已打上了暴君行為的烙印時,是不配作自由人民的統治者的。

我們不是沒有顧念我們英國的弟兄。我們時常提醒他們,他們的立法機關企圖把無理的管轄權橫加到我們的頭上。我們也曾把我們移民來這里和在這里定居的情形告訴他們。我們曾經向他們天生的正義善感和雅量呼籲,我們懇求他們念在同種同宗的份上,棄絕這些掠奪行為,以免影響彼此的關系和往來。但是他們對於這種正義和血緣的呼聲,也同樣充耳不聞。因此,我們實在不得不宣布和他們脫離,並且以以對待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樣的態度對待他們:和我們作戰,就是敵人;和我們和好,就是朋友。

因此,我們,在大陸會議下集會的美利堅合眾國代表,以各殖民地善良人民的名義,非經他們授權,向全世界最崇高的正義呼籲,說明我們的嚴正意向,同時鄭重宣布;這些聯合一致的殖民地從此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並且按其權利也必須是自由和獨立的國家,它們取消一切對英國王室效忠的義務,它們和大不列顛國家之間的一切政治關系從此全部斷絕,而且必須斷絕;作為自由獨立的國家,它們完全有權宣戰、締和、結盟、通商和採取獨立國家有權採取的一切行動。

為了支持這篇宣言,我們堅決信賴上帝的庇佑,以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財產和我們神聖的名譽,彼此宣誓

❸ 大神 求幫助啊

二的政策變化是哪次,具體說下一、美國憲法最早起於《獨立宣言》,獨立宣言的立法基礎是「天賦人權」,天者,神也!人者,事也!其開篇即「凡人生而平等,秉造物者之賜,擁諸無可轉讓之權利,包含生命權、自由權、與追尋幸福之權」。
所以,直至今日,美國憲法的理論依據不外乎制度上三權分立,體制上聯邦體制,法律上憲法至上,權利上人人平等,這是他的理論依據,也是他的基本原則。
三權分立——美國國家權力分為三部分: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這三部分權力相互之間保持獨立。在理論上,三權是完全平等,並且互相制衡。每種權力都有限制另外兩種權力濫用的職能。這就是現代民主社會著名的三權分立原則。一般認為其思想根源來自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的著作《論法的精神》。
聯邦體制——美國憲法規定美國採用聯邦制的國體。聯邦政府只擁有在憲法中列舉的有限權力,而其餘未列明的權利都屬於各州或者人民。(參看美國憲法第十修正案)
憲法至上——美國憲法以及國會通過的法律的效力高於其他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規定。自從1803年著名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之後,美國聯邦法院系統擁有了違憲審查權。這意味著聯邦各級法院可以審查立法機關通過的法律是否與憲法相抵觸,並且可以宣布違反憲法的法律無效。同時,法院還可以審查包括美國總統在內的各級政府頒布的法令的合憲性。但是,法院的這種審查權不能主動行使,只能在某一具體訴訟中被運用。因此,這也被稱作「被動的審查權」。(參看美國聯邦政府訴尼克松案)
人人平等——根據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人人都有平等地獲得法律保護的權利。各州之間也保持平等地位,原則上任何州都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特殊對待。根據憲法的規定,各州要互相尊重和承認彼此的法律。州政府和聯邦政府要在形式上保持共和體制。
根據美國憲法第5章所規定的程序,美國國會可以通過憲法修正案。此外,美國2/3以上的州可以聯合提出修改憲法的議案。一旦修正案獲得通過,將被視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其效力等同於美國憲法主文。
美國憲法的序言只有一句話,由52個單詞構成。其中譯文如下: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建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安寧,提供共同防務,促進公共福利,並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得享自由的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這篇序言並沒有賦予或者限制任何主體的權力,僅僅闡明了制定美國憲法的理論基礎和目的。盡管如此,這篇序言尤其是最開頭的「我們合眾國人民」(英文為"We the people"三個單詞)卻成為美國憲法中被引用頻率最高的部分。
部分學說認為,由於美國各州的人口差異很大,而各州在地位上保持平等,因此美國憲法規定的修正程序導致少數人可以否決大多數人的決定。在極端的情況下,擁有僅僅美國4%人口的州可以否決90%以上的美國人的議案。但反對派認為這種極端情況並不會出現。但是,根據憲法規定,任何對於憲法修正程序的修改都需要通過新的修正案,這將會導致出現與第二十二條軍規一樣的情況。
除了直接對憲法條文進行的修正之外,美國司法機構也可以通過判例對憲法進行實質上的修正。美國在法律傳統上屬於普通法國家,因此法庭在判決案件時有義務遵循之前的判例。當最高法院在判斷美國憲法的部分條文與現存法律的關系時,事實上就是對憲法行使了解釋權。在美國憲法生效後不久的1803年,最高法院大法官馬歇爾在馬伯利訴麥迪遜案中,確立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違憲審查權,即法院有權判斷國會的立法是否與憲法的精神相違背,從而可以宣布國會的立法合憲或者無效。這一判例也確立了法院在對具體案件進行審判時,可以對憲法進行解釋並運用到實際判決中。這樣的判例往往會反映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變化,因此這也使得美國憲法可以在不進行修改條文的情況下,具有適應歷史發展的柔軟性。多年以來,從政府對廣播電視的管理政策到刑事案件中被告的權利,一系列的著名案例對美國政治和社會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美國憲法是世界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憲法之一。此後許多國家以美國憲法為模範而制定本國憲法,例如1791年制定的波蘭五月憲法。此外法國大革命的思想也受到了美國憲法的極大影響。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通過對日本的佔領和對制定憲法的指導,對日本憲法也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合法性論爭
從美國憲法制定以來,部分學者就開始對其合法性表示懷疑。例如歷史學家約瑟夫�6�1埃里斯就指出:
美國制憲會議的成員們只擁有修改邦聯條例的許可權,而不能制定一部取代它的新法律,因此代表們的行為是超越許可權的。
在憲法表決過程中,制憲會議並沒有執行邦聯條例所規定的「全體一致通過」原則來通過憲法。
然而也有學者反對這種疑問。例如憲法律師邁克爾�6�1法里斯指出:
制憲會議代表在制訂修正案時並沒有任何許可權上的限制。而且,美國憲法在實質上就是邦聯條例的一個修正案。
國會和全部十三個州都按照條例的要求舉行了表決程序。首先,十一個州在1788年7月26日之前通過議會舉行的表決會議批准了憲法草案。其次,另外兩個州(北卡羅來那州和羅德島州)盡管在起初反對憲法草案,但是最終也都舉行了特別會議表決批准了憲法。因此,在表決程序上的修改已經得到了全體州的同意。
美國憲法制定的目的有兩個——限制政府的權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
演講者MICHAEL BADNARIK 麥克爾.巴德納里克曾為美國自由黨總統候選人。
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通稱美國聯邦憲法或美國憲法,1787年制定,1789年3月4日生效。後又附加了 26 條修正案,今繼續生效。它奠定了美國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礎 。1787 年5月,美國各州 (當時為13個 )代表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同年9月15日制憲會議通過《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 》。1789 年3月4日,該憲法正式生效。
憲法內容 美國憲法規定實行聯邦制,肯定了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衡為原則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憲法原文由序言和7條正文組成 。規定立法權屬於美國國會,並規定了國會的組成;行政權屬於美國總統,以及規定總統產生的辦法;司法權屬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並規定最高法院的組成;各州的相互關系和義務;憲法修正案提出和通過的程序;聯邦憲法和按照憲法制定的法律為全國最高法律;本憲法經9個州制憲會議批准後生效 。這部憲法表明,美國在世界上第一次創造出既不同於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民主共和制,也不同於議會內閣制的總統制,使美國成為一個具有全國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聯邦制國家。這種政治體制和國家結構形式後來為許多國家所仿效。
憲法修正案 1787年制定的憲法沒有把《獨立宣言》和當時一些州憲法中所肯定的民主權利包括在內,遭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反對。後來在資產階級民主派的壓力下和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下,美國國會於1789 年9月25日通過10條憲法修正案,作為美國憲法的補充條款,並於1791年12月15日得到當時9個州批准開始生效。這10 條修正案通稱「權利法案」。主要內容是:國會不得制定剝奪公民的言論、出版、和平集會和請願等自由的法律;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財產不受非法的搜查或扣押;非依法律的正當程序,不得剝奪任何人的自由、生命或財產,以及司法程序上的一些民主權利等。以後又陸續補充了16條憲法修正案,其中主要的有:南北戰爭後生效的廢除奴隸制,保障黑人權利的第13~15條修正案;1920年生效的美國婦女享有選舉權的第19條修正案;1964年生效的關於選舉時取消人頭稅限制的第24條修正案;1971年生效的關於降低公民選舉年齡的第26條修正案等。這26條修正案成為美國憲法的一部分。
200 多年來,美國憲法的內容除通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加以改變外,更重要的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行使司法審查權,對聯邦憲法作出解釋,以及通過政黨、總統和國會的活動所形成的憲法慣例來改變憲法的內容,以適應社會不斷變化的需要。 三、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分析如下:

德國的法西斯黨建立於1920年,該年希特勒把一個小黨德國工人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其影響一步步擴大,終於在1932年成為國會第一大黨。希特勒藉助該黨的力量,於1933年1月30日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開始在德國建立法西斯獨裁專政。德國持續了14年的民主政體結束了,德國歷史翻開了最黑暗的一頁。希特勒上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軍事封建帝國主義的歷史傳統是希特勒上台的歷史根源。

雖然德國和英法等國都是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但我們知道歷史上它們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不同的。英法等過是通過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所以封建殘余保留的較少,具有良好的資產階級民主傳統,因此盡管當時面臨經濟危機時法西斯主義也曾喧囂一時,但卻沒有能夠上台。

而德國則是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實現統一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因此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軍事封建主義的影響根深蒂固。盡管後來經過11月革命推翻了舊的封建王朝統治,但1919年建立的魏瑪共和國並沒有徹底摧毀舊制度的根基,舊的國家機器幾乎被全部保留下來。所以舊官僚、舊軍官等繼續控制權利。

由於軍國主義傳統,軍隊在國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一些軍國主義者要求建立強有力的政府。由於長期的專制統治和專制文化的影響,在很多群眾思想中,對民主自由輕視,而對專制卻很渴望,盲目崇拜權威。很容易接受希特勒的反共和制的宣傳。

第二、經濟危機是希特勒上台的客觀條件。

在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大危機中,受打擊最嚴重的就是德國。因為它的經濟沒有緩沖的餘地,它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勢力范圍和海外投資;除了龐大的國外債務,另外交付大量的戰爭賠款。這個時候的德國人民處於飢寒交迫之中。許多人對這個世界絕望了,僅柏林每天就有60多人自殺,這還不包括凍死和餓死的。

德國政府對此採取了什麼措施呢?對外宣布停止賠款,對內把納稅額提高了幾十億馬克,而且還大量削減工資、救濟金和養老金。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對政府的不滿逐漸爆發出來。全德國都爆發了暴風雨般的罷工和失業者的示威遊行,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人民特別是小資產階級對魏瑪共和國已經徹底失望,他們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出路;德國統治階級對面對危機無能為力的政府政府也日益不滿,他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

這次經濟危機給希特勒及其納粹黨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希特勒抓住了這一機遇,掀起了納粹運動的第二次高潮,納粹黨的影響迅速擴大。從1929年開始,經過了緩慢發展階段的納粹黨進入了飛速發展和奪取政權階段。納粹運動之興起和發展,主要是利用了經濟危機帶來的社會動盪,利用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不滿情緒,是經濟危機為法西斯力量的興起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第三、希特勒迎合德國人民的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進行了蠱惑人心的宣傳,騙取了人民的支持。這是希特勒上台的重要原因。

在20世紀初,德國盛行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兩股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強加給德國《凡爾賽和約》,使德國失去土地的1/8、人口的1/10、鐵礦3/4、煤1/3,以及所有的海外投資和殖民地,還有巨額的戰爭賠款。列寧稱之為搶劫一空、駭人聽聞。當時的德國外長因不敢簽字憤而辭職。和約不僅給德國人民帶來了奇災大難,也使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損傷,使德國從上到下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由於十月革命和德國11月革命的影響,下層群眾對社會主義的渴望也十分強烈。

希特勒就利用了人民群眾的這種情緒,在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上大做文章。納粹黨的名字中二者都有,黨的綱領中也包含了民族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內容,它在宣傳上也是如此。他在宣傳中以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出現,宣揚亞利安民族至高無上,高叫要復興德國;向工人許諾要實行民族社會主義,消除失業;向農民保證給予土地,向軍國主義者保證要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

納粹黨在宣傳上傾盡了全力,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後,希特勒組織了數千名宣傳員和大批學生深入城市和農村,到最基層進行大肆宣傳。在1932年的選舉中納彩的宣傳活動也達到了高潮,他們在大小城市張貼了100萬張彩色招貼畫,散發800萬本小冊子和1200萬份黨報特刊,一天之內在各地舉行3000次大會。而且在選舉中充分利用了當時的先進科技,電影、唱片、高音喇叭和宣傳車。希特勒還租了一架飛機在全國各地奔波講演,有時一天講演竟達49次。整個德國都被納粹黨攪動了。被危機推入絕境的下層民眾,感到終於看到了希望,紛紛湧向納粹黨。

第四、在德國未能建立起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也是希特勒得以上台的另一個重要原因。

當時的德國,唯一可以阻止希特勒上台的社會力量是以工人階級為主體的廣大革命群眾。作為德國工人階級先鋒隊的德國共產黨為反對法西斯上台進行了堅持不懈的斗爭,同時也積極進行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努力。德共的主要聯合的對象就是社會民主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是一個很有影響的大黨,德國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都在它的影響之下。如果社共兩黨聯合,力量將超過法西斯的力量。

1932年3-4月的總統選舉中,德共建議與社會民主黨共同提候選人來阻止法西斯上台,但被拒絕,社會民主黨自己也不提。這時共有4個候選人:興登堡(現任總統,軍國主義分子)、希特勒、台爾曼(共產黨)、杜施特堡(民族黨)。共產黨的選舉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選舉希特勒,選舉希特勒就是選舉戰爭」。社民黨的口號是:「選舉興登堡就是打擊希特勒」,其根據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結果興登堡當選,其後果被共產黨不幸言中。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德國總理,希特勒上台的第二天,德共向社民黨呼籲立即舉行全國的總罷工,來打倒希特勒(有先例,1920年卡普暴動,工人的罷工挽救了共和國),但社會民主黨以希特勒上台沒有違反憲法為理由給予拒絕。結果,由於他們一再拒絕德共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要求,工人階級被分裂了,沒有力量打退反動派的進攻。德國的工人階級最終也沒能走到一起,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希特勒上台了。

第五、壟斷資產階級的大力扶植,是希特勒上台的根本原因。

納粹黨在爭取下層群眾支持的同時,十分注意同統治階級勾結。由於納粹黨進行社會主義宣傳,壟斷資產階級一開始對它有所戒備。但希特勒積極努力,多次與經濟界的重要人物進行會談,他保證決不侵犯他們的利益,而且還要為他們開辟海外市場。壟斷資產階級開始在政治和經濟上對他進行大力支持。

鋼鐵大王蒂森,在1932年的國會選舉中三天就給了300萬馬克的選舉活動費。不僅給納粹黨大量資金,而且還獻計獻策,進行幕後活動。1932年11月,一些德國著名的大壟斷資本家沙赫特、西門子、克虜伯等人聯名寫信給興登堡,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就連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到1930年為止也給了希特勒200萬馬克,被廢的皇太子兩次上書興登堡,勸他讓希特勒上台組閣。納粹黨還得到了外國資本家的支持,如英國的石油大王德特丁、美國的汽車大王福特等都資助過納粹黨。

我們看到,壟斷資產階級是納粹黨的後台,沒有他們的直接支持和積極扶植,納粹黨別說上台執政,就連能不能存在都是個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已經散去了六十年,但我們永遠忘不了人類歷史上這最為殘酷的一幕。希特勒上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歷史和現實原因。歷史往往有驚人相似 一幕,其實就在今天我們也常常會發現適合法西斯主義產生的土壤。貧困,兩極分化,極端民族主義的喧囂,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警惕么?但願歷史的悲劇不再重演。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❹ 聯邦憲法為什麼取代了邦聯條例

(1)美國的州一開始就沒有統一的權力領導機構:①建國之前,英國對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回採取「分而治答之」的政策,每個州都是獨立的整體。②建國之初,美國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由州政府與鄉鎮政府管理的國家,獨立的行使各種權力。
(2)1781年,按照《邦聯條例》建立起來的邦聯體制,使剛剛獨立的美國很快遇到了許多無法解決的問題,嚴重影響到美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升等方方面面。
(3)1787年憲法在加強中央權力的同時,又尊重了各州長期以來就擁有獨立的行使各種權力的傳統,使之保持了一定的程度的自治地位。這樣,既避免了中央集權的弊端,又可以發揮地方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恰到好處的協調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它得到了各州的一致認可,聯邦制政府順理成章地得以成立。

本題重在考查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是從美國獨立後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相關內容來概括說明。

❺ 1787年美國憲法制定過程

1786年9月11日,維吉尼亞州召集的一個貿易會議在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Annapolis)舉行,但是參與者認為中央政府有很多問題急需更正。需要解決的嚴重問題有州和中央政府的關系、國會的權力、行政首腦的缺乏和經濟策略的穩定性。

會議的結果是呼籲大陸會議於1787年5月在費城召開一個更大范圍內的會議討論國家的未來。大陸會議於1787年2月同意了這個決議。擁護弱化中央政府的共和主義者認為這次會議的唯一且特定的任務是修訂邦聯條例,但是擁護強化中央政府的人並不這么想;

會議代表

會議原定於5月14日召開,但是在在5月25日到達會場的代表才達到法定人數。喬治·華盛頓被選舉為會議主席;來自除羅得島之外所有州的55名代表參與了費城會議。除去時年81歲的本傑明·富蘭克林之外,其餘代表的平均年齡是41歲。代表中有9人是種植園主,有15人是奴隸主,有14人曾任法官,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律師,有29名代表受過高等教育

為了保密,會議的討論是暗中進行的。即使在炎熱的夏日中,議事廳的窗戶仍然緊閉。華盛頓更規定與會者不得以記日記或筆記的形式記錄會議情況,但是詹姆斯•麥迪遜仍舊依靠其卓越的記憶力記下了一些個人筆記。在會議50年之後,他的日記被公開,公眾才得以了解一些制憲會議的細節。

代表的組成
代表大多是國家主義者,支持一個具有實權的強大中央政府,而不是邦聯條例下弱小的中央政府。喬治·華盛頓和本傑明·富蘭克林支持分權和一個受到制衡的政府,但是願意接受其他人選出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甚至一度建議建立一個君主立憲政體[28],但是他的提案和美國與之抗爭的英國政府太過相似,很快就被否決了。弗吉尼亞州代表詹姆斯·麥迪遜等人則支持一個基於民眾支持的中央政府。一些共和主義代表則想要一個清凈無為的政府。還有一些代表不關心政府的性質,而只關心西部土地的所有權是否仍舊由中央政府——也就是所有州——所共有。紐約州的兩個代表反對建立全國性的政府,並且在看到會議的制憲進程之後退出了會議。

弗吉尼亞方案
從會議首日就開始的討論,產生了兩個方案。盡管會議的宗旨是修正邦聯條例,弗吉尼亞州代表詹姆斯·麥迪遜經過會議之前對歐洲政治的學習,卻設計了全新的弗吉尼亞方案:

議會分成兩院制,兩院代表由人口多少決定。議會採取兩院制,下院由人民直選,上院由各州議會提名、由下院選舉。議會具有否決各州所立法律的權力。
創建行政首腦職位。行政首腦由立法機關選舉產生。
創建最高法院,成員由立法機關指派。
這個提案由艾德蒙·倫道夫於5月29日向會議提出,在6月14日經過會議制定的委員會修正後定稿,但是小州很快發現它們的代表權在此方案中被削弱了,於是提出了它們自己的計劃。

新澤西方案
新澤西州代表威廉·佩特森(William Paterson)在6月15日提出了邦聯條例的修正案,主張各州平等。他的觀點是邦聯條例下每州都有平等的代表權,而會議不應該試圖改變這一點。他的提議如下:

邦聯條例的基本原則——每州各有一票表決權——保持不變。
國會將具有規范貿易和稅收的權力。
國會創建的法律將高於各州的法律。
國會將選舉成立一個行政機關。
行政機關將創建一個最高法院。
新澤西方案和弗吉尼亞方案有很多相似之處。最大的不同是國會創建的法律的地位,這在後來也被加入了憲法。

大多數代表傾向一個強大的政府而不願選擇新澤西方案,但是針對代表權如何分配的爭論曠日持久。在6月27日,分歧再次全面爆發,一些小州威脅要退出會議,討論似乎陷入了僵局。

康涅狄格妥協案
7月5日,康涅狄格州代表羅傑·舍曼(Roger Sherman)提出一項折衷方案:

議會分成上下兩院
眾議院中每個州的代表數目由州內自由民加上五分之三的奴隸的數目決定。
參議院中每個州都有兩個代表,由州議會選舉
這個方案打破了僵局,但是每州在參議院享有一票的代價是人口較少的州可以在參議院中佔有與其人口數量不相匹配的權利。無論如何,小州和大州都同意這個方案。另外,參議院也可以制衡很多人認為可能被大州控制的眾議院。

五分之三妥協
康涅狄格妥協案也基本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奴隸的代表權問題。在當時奴隸在很多北方州仍然合法,但是在南方則更加普及。一些代表要求在國家范圍內廢止奴隸制,而南方的代表反對這個提案。更進一步,他們要求奴隸被計入用於計算代表眾議院代表數目的人口中。北方的代表反對這個提案,反對奴隸被計入。羅傑·舍曼的五分之三妥協是南北雙方的一個折衷。

五分之三條款也顯示了南部州在會議中的影響。實際上並無選舉權的奴隸按五分之三計算說明了眾議院和選舉團的代表數目部分由奴隸主擁有的私有奴隸數目決定,實際上增加了奴隸主和南方在國會中擁有的代表權。

五分之三條款並未完全解決奴隸問題,在關於是否禁止奴隸貿易的問題上也有爭論(在當時的條件下,奴隸的壽命很短,需要從非洲補充)。最終達成的協定是在1808年之前不禁止奴隸貿易,並且逃到北方禁奴州的奴隸將被遣返。

其他問題
在依賴於農產品出口的南方的努力下,國會放棄了出口稅,但是獲得了管理貿易的權力。在組建法院問題上的分歧導致一個最高法院和國會創建法庭制度的創建。在最高法院成員組成上的妥協是法官由總統提名,由參議院確認。

達成最終協定
盡管康涅狄格妥協在7月中達成,但是行政機關和司法機構的組成仍舊沒有解決。剩下的工作被轉移到一個5人的細節委員會。在孟德斯鳩《法意》中論述的三權分立思想的影響下,聯邦黨人和反聯邦黨人都致力於將權力分離,在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之間建立平衡。細節委員會在8月6日提出了最終的憲法草案。

憲法最終版本
1787年9月17日,39名代表簽署了憲法。憲法確認了五項基本原則:

人民主權:政府由人民控制。
共和政府:決定政策的代表由人民選舉。
受限政府:政府的行為受法律的限制。
權力劃分:三權分立,防止一個部門獨大。
聯邦體系:保證州級政府的權力。
憲法的批准
從起草憲法的辯論和斗爭就可以預見到憲法批準的困難。簽署憲法之後,代表們就開始致力於讓憲法在各州議會中獲得批准。和邦聯條例不同的是,代表們同意只要9個州批准了憲法,那麼憲法就開始生效,而每個州需要自行舉辦批憲會議。

批准憲法的斗爭之中,一方是支持強大中央政府和批准憲法的聯邦主義者,另一方是反聯邦主義者,反對憲法的起草和批准。大部分簽署了憲法的代表是聯邦主義者一方,比起他們的對手來說,據有兩個優勢。他們具有從起草過程中獲得的為憲法辯護的經驗和對憲法的了解,以及可以影響州議會選舉的財產,反聯邦主義者的優勢是只需維持現狀。

聯邦黨人文集

《聯邦黨人文集》
在較具影響的紐約州,從1787年10月27日開始到次年5月28日,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和約翰·傑伊編寫的聯邦黨人文集在憲法的批准過程中有很大影響;反聯邦主義者的反擊主要集中於少數人創建的憲法可能創建寡頭政府、政府可能奪取人民權利和自由等等。這來源於當時影響很大的孟德斯鳩的理論,只有在直接代表制或者小選區的代表立法制政府下自由才有保證。詹姆斯·麥迪遜的共和國制在當時並不深入人心。

批准憲法之路
特拉華州、賓夕法尼亞州、新澤西州、喬治亞州和康涅狄格州很快以較大優勢批准了憲法。在1786年的謝斯起義所在的馬薩諸塞州,在聯邦主義者承諾制訂《權利法案》之後才以微弱優勢批准了憲法。馬里蘭州和南卡羅萊那州之後也很快以較大優勢批准了憲法。盡管第9個州新罕布希爾州在1788年6月批准了憲法,達到了憲法生效所需的州數,正式確認了憲法的地位,但是如果紐約州和弗吉尼亞州不批准憲法的話,那麼憲法生效的意義並不大。對權利法案的承諾使得憲法在弗吉尼亞州以微弱優勢獲得通過。在紐約州,華盛頓說服了反聯邦主義者領袖埃德蒙·倫道夫,再次保證將修訂憲法,同時聯邦主義者控制的紐約市威脅要獨立,才使得憲法以微弱優勢獲得通過。北卡羅來納州和羅得島州直到美國權利法案通過之後才批准憲法。

❻ 美國早期制定了哪些法律

【圖書簡介】 - 美國法律發達史
本書的前兩章對自殖民地以來美國法律發展的歷史作出系統描述,從第三章起依次對憲法、行政法、民商法經濟法、社會立法、刑法訴訟法、移民法以及國際貿易法等各個部門法的內容作出比較系統的介紹,對當前美國遇到的各種法律難題以及其所採取的對策進行分析和評價,並對美國法律在一些主要的領域中的發展趨勢作些預測和展望。本書旨在為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

【作者簡介】 - 美國法律發達史
何勤華,男,1955年3月生,上海市人。1982年1月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1984年12月畢業於華東政法學院,獲法學碩士學位。自1984年起居華東政法學院任教至今,主要從事法律史學的教學研究工作。其間曾兩次赴日本東京大學法學部進修。現為華東政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法學會學務理事、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儒學與法律文化研究會帶回會長。1992年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專著和合作的成果主要有:《東京審判始末》(1986年)《法學新學科手冊》(1988)、《當代中國法學新思潮》(1991年)、《法學史研究I·當代日本法學·人與作品》(1991年)、《比較犯罪學》(1992年)、《中西法律文化通論》(1994年)、《日本破產法》(譯著,1995年)、《法學史研究II·西方法學史》(1996年)等。另發表論文100餘篇。

【圖書目錄】 - 美國法律發達史
第一章殖民地時期的法律
第一節新大陸的發現與殖民地的建立
第二節殖民地時期的法律制度
一、憲政制度
二、私法
三、刑法
四、司法制度
第三節殖民地時期法律文化的特徵
第二章合眾國的建立與美國法的發達
第一節獨立戰爭及其歷史意義
第二節近代以後美國法的發展
一、從獨立戰爭到南北戰爭(1776—1861年)
二、從南北戰爭到「新政」時期(1861—1933年)
三、「新政」時期(1933—1935年)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5—)美國法律的發展
第三節法律教育的展開
第四節法學家的作用
一、傑斐遜
二、漢密爾頓
三、麥迪遜
四、利文斯頓
五、菲爾德
六、馬歇爾
七、肯特
八、斯托里
九、惠頓
十、蘭德爾
十一、威格摩爾
十二、龐德
十三、盧埃林
第五節美國近代法律文化的特徵
第三章憲法
第一節美國憲法概述
一、美國憲法的法律淵源
二、美國憲法的社會根源
第二節憲法的制定
一、獨立宣言
二、邦聯條例
三、各州州憲
四、聯邦憲法的制定、頒布
第三節聯邦憲法的內容與特徵
一、聯邦憲法的內容
二、聯邦憲法的特徵
第四節聯邦憲法的實施與修改
一、《權利法案》
二、第11至第29條憲法修正案提案
第五節憲法理論與判例
一、孟德斯鳩的分權理論
二、漢密爾頓和麥迪遜的憲法理論
三、馬歇爾對美國憲法的貢獻
四、美國憲法史上的重大判例
第六節美國憲法對世界各國的影響
一、總統制
二、聯邦制
三、權力分立與制衡
四、違憲審查制
第四章行政法
第一節美國行政法概述
一、美國行政法的界定
二、美國行政法的法律淵源
三、美國行政法的目的
第二節建國後的行政立法
一、英國法的影響
二、建國初期美國的行政立法
第三節南北戰爭後的行政立法
一、《州際商業法》
二、《海普明法》
三、《塔克法》
四、沃爾特——勞根法案
第四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行政立法
一、《聯邦行政程序法》
二、《聯邦侵權行為賠償法》
三、《情報自由法》
四、《聯邦咨詢委員會法》
五、《隱私權法》
六、《陽光下的政府法》
第五節美國行政法的特點
一、美國不設立獨立的行政法院
二、美國行政救濟設立專門的程序法
三、美國行政法不構成一個特殊的法律體系
第六節美國行政法理論與判例
一、美國行政法理論
二、美國行政法的判例
第五章民商法
第一節財產法
一、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美國財產法的起步
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美國財產法的發展
三、20世紀以後美國財產法的變化
第二節契約法
一、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美國契約法的起步
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美國契約法的發達
三、20世紀以後美國契約法的發展
第三節侵權行為法
一、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美國侵權行為法的起步
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美國侵權行為法的發展
三、現代侵權行為法的系統發展
第四節公司法
一、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美國公司法的起步
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公司法的發展
三、20世紀以後公司法的發展
一、19世紀上半葉買賣的起步
二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買賣法的發展
三、20世紀以後買賣法的變化
第六節婚姻家庭法和繼承法
一、婚姻家庭法
二、繼承法
第七節近現代美國民商法的特點
第六章經濟與社會立法
第一節概述
一、美國經濟和社會立法的起步
二、新政立法
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經濟、社會立法
第二節金融、證券法
一、美國金融、證券法的歷史發展
二、美國金融、證券法的未來走向
第三節稅法
一、美國的稅務機構
二、美國稅法的淵源及組成內容
三、美國稅法的歷史演進
四、里根的稅制改革與新稅法
第四節知識產權法
一、專利法
二、商標法
三、版權法
第五節消費者保護法
一、美國消費者保護法的歷史演進
二、保護消費者權益的聯邦機構
三、美國解決消費糾紛的途徑
第六節產品責任法
一、契約責任關系時期
二、過失責任與擔保責任時期
三、嚴格產品責任時期
四、美國產品責任法中的免責條款
五、美國產品責任法的發展趨勢
第七節反托拉斯法
一、美國反托拉斯法的歷史演變
二、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基本原則
三、美國反托拉斯法的執法機關
四、美國反托拉斯法所規范的托拉斯
第八節破產法
一、美國早期破產法的歷史發展
二、從1898年破產法到1978年破產改革法案
三、現代美國破產法的立法宗旨
四、美國破產法典的集體內容
第九節勞動法
一、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的勞動立法
二、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勞動立法
三、現代美國勞動法的主要內容
第十節環境法
一、美國環境法的歷史發展
二、美國環保法體系的主要內容
第七章刑法
第一節美國刑法的歷史發展
一、獨立戰爭至南北戰爭時期的刑事立法
二、南北戰爭後至19世紀末期的刑事立法
三、20世紀刑事立法的發展
第二節當代美國的犯罪及其對策
一、少年犯罪
二、有組織犯罪
三、毒品犯罪
四、職業犯罪
五、法人犯罪
第三節美國刑法的理論與判例
一、刑法緒論
一、犯罪論
三、刑事責任論
四、刑列論
第八章司法制度和訴訟法
第一節美國司法制度概述
一、美國的司法機關
二、美國的警察機關和檢察機關
二、律師
第二節美國的刑事訴訟
一、一般原則
二、陪審制度和保釋制度
二、偵查
四、起訴程序
五、法院的審理前程序
六、附帶民事訴訟
七、刑事初審程序
八、上訴審程序
第三節美國的民事訴訟
一、概述
二、民事訴訟管轄
三、民事訴訟參加人
四、民事審前程序
五、民事初審程序
六、民事執行程序
七、民事上訴程序
第四節美國的行政訴訟
一、概述
二、司法審查的范圍
三、司法審查的當事人
四、司法審查的原則
五、行政侵權賠償責任
第九章移民法
第一節美國移民法的歷史
一、美國移民法的起源
二、移民限額政策及其法律規定
三、1952年移民法及其修正案
二、1986年的IRCA法案
五、1990年以後美國的移民法
第二節美國政府的移民管理
一、美國聯邦政府移民管轄權的依據及其范圍
二、移民法的實施機構
三、移民程序中美國國會的作用
第三節美國的簽證制度
一、移民簽證
二、非移民簽證
第十章美國國際貿易法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美國進口貿易法律制度
一、進口關稅
二、進口限制和配額
三、退稅
四、對外貿易區
第三節美國出口貿易法律制度
一、出口管制
二、出口鼓勵
三、禁止對外賄賂法
四、反抵製法
第四節美國反不公平貿易法律制度
一、反傾銷法
一、反補貼法
三、關稅法第337節
四、在外國市場的反不公平貿易實踐(第301節)
附錄1美國歷屆最高法院首席法官
附錄2美國法律年表

熱點內容
勞動法的發展 發布:2025-01-11 09:41:38 瀏覽:404
烏蘭察布市中級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9:29:57 瀏覽:349
電影辯護人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1-11 09:27:57 瀏覽:56
學校辦公室衛生規章制度 發布:2025-01-11 09:27:04 瀏覽:425
法治防控疫情宣傳 發布:2025-01-11 09:26:09 瀏覽:216
律師申請執業材料 發布:2025-01-11 09:14:28 瀏覽:551
衡量社會道德好壞 發布:2025-01-11 09:14:24 瀏覽:286
涇源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1-11 08:58:21 瀏覽:22
經濟法與商法哪個好 發布:2025-01-11 07:57:36 瀏覽:224
認罪認罰改革與法律援助 發布:2025-01-11 07:55:34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