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曬場管理條例

曬場管理條例

發布時間: 2023-08-18 11:00:23

A. 2020年遼寧省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全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我省行政區域內開展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必須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和本辦法。

第三條 必須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全面規劃,嚴格管理,保護、開發土地資源,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負責本省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市、縣(含縣級市,下同)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土地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第二章 土地權屬登記

第五條 土地登記由土地所在地的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辦理,市、縣人民政府頒發土地證書。

跨縣級行政區域的土地登記,由所跨縣級行政區域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分別辦理;不能分別辦理的,由所跨縣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協商辦理;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指定辦理。

協商辦理或者接受指定辦理跨縣行政區域土地登記的,應當在登記完畢後將土地登記簿記載的土地權利人以及土地坐落、界址、面積、用途、權利類型等登記結果告知土地所跨區域的其他土地行政主管部門。

第六條 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土地登記申請資料進行審核後,對符合土地登記條件的進行公告,在公告期內無異議的,給予注冊登記、頒發土地證書。

第七條 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致使土地登記事項發生變更的,土地權利人應當自變更之日起30日內,持有關文件向原土地登記機關提出申請,辦理變更登記手續:

(一)改變土地用途的;

(二)轉讓、租賃、抵押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三)以土地使用權入股的;

(四)集體土地所有權人之間調整土地的;

(五)分割地上建築物致使土地使用權分割的;

(六)企業破產、兼並、分立的;

(七)其他需要變更土地登記內容的。

第八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辦理注銷土地登記:

(一)土地使用權被依法收回的;

(二)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合同約定的期限屆滿,土地使用者未申請續期或者申請續期未獲批準的;

(三)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被全部徵收的;

(四)其他土地權利終止的。

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九條 省、市、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本級人民政府組織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各類經濟開發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市人民政府組織開發區管委會、市、縣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市轄郊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市人民政府組織市、縣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共同編制。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編制,逐級上報市人民政府批准。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鄉(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條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原批准機關批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可以修改:

(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確需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

(二)因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建設用地,需要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

(三)上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修改後,下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需要作出相應修改的;

(四)因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需要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

(五)行政區劃調整的。

第十一條 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確定的農用地轉用指標的,以及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用,不符合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的,不得批准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

市、縣人民政府節約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經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准後,可以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未嚴格執行建設佔用耕地補償制度或者沒有完成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的,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減下一年度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因搶險、救災使用土地的,可以追加該年度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第十二條 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必須每半年向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和國有土地出讓年度計劃執行情況。

第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本地區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的執行情況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內容,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對本地區查處的重大土地違法案件,應向同級人大常委會報告。

第四章 耕地保護

第十四條 省人民政府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負責制定耕地開墾計劃,確保全省耕地總量不減少;市、縣人民政府負責保證耕地開墾計劃的落實。

第十五條 非農業建設項目經批准佔用耕地的,必須按下列規定補充與所佔耕地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一)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佔用耕地進行建設的,應當先補後占,由市、縣人民政府負責耕地補充,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並組織驗收;

(二)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佔用耕地的,應當先補後占,由鄉(鎮)人民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及建設單位進行耕地補充,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由其委託的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

(三)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以外,能源、交通、水利、軍事設施等單獨選址的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由建設單位負責補充耕地;沒有條件開墾耕地的,按本辦法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由有能力補充耕地的單位代為履行補充耕地義務,所補充的耕地,由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

新增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後,被佔用耕地的市確因土地後備資源匱乏或者受開發能力限制,新開墾的耕地數量不足以補充所佔耕地數量的,由該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統一組織進行易地開墾,同時相應核減該行政區域內開墾耕地的數量。

第十六條 耕地開墾費由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收繳,專項用於開墾新的耕地,不得減免和挪用。耕地開墾費的繳納標准和使用管理辦法,按照省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七條 開發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的,開發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下列規定批准:

(一)一次性開發土地10公頃以下(含本數)的,由縣人民政府批准;

(二)一次性開發土地10公頃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開發農民集體所有的荒山、荒地、荒灘從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和漁業生產的,應當經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同意,向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報縣人民政府批准。

依照前兩款規定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使用者應當到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土地登記,由縣以上人民政府頒發土地使用證書。確認林地、草原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的養殖使用權,分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八條 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的,必須進行復墾。沒有條件復墾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根據破壞土地的面積和破壞程度,按照省規定的標准,向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繳納土地復墾費;有條件復墾,但復墾後驗收不合格的,應當按上述標准補交土地復墾費。

第十九條 市、縣、鄉(鎮)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定的土地整理方案,應當報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的地區,可以按土地整理後新增耕地面積,向上一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預留的建設佔用耕地指標,用於本地區必需的非農業建設。

第二十條 下列款項應當作為縣以上人民政府的耕地開墾專項資金,專項用於開墾新耕地:

(一)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的留存部分;

(二)耕地開墾費;

(三)土地閑置費;

(四)土地復墾費;

(五)耕地佔用稅中用於耕地開發部分;

(六)政府撥付的其他資金。

耕地開墾專項資金具體使用管理辦法,由省財政部門會同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另行制定。

第五章 建設用地

第二十一條 建設項目用地實行預審制度。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論證階段,建設單位必須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用地預審。可行性研究報告報批時,必須附具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報告。未進行用地預審或者用地預審未通過的,其用地申請不予受理。

第二十二條 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下列標准進行補償:

(一)在城市規劃區外單獨選址的屬於公益事業和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6至7倍;其他項目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8至10倍。

(二)徵收耕地的,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6倍,但每公頃被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依照上述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

第二十三條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按下列標准進行補償:

(一)徵收林地、草地、葦塘、養殖水面、農田水利用地等農用地,按照鄰近一般旱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至6倍補償。

(二)徵收鄉(鎮)、村公共設施或者公益事業、鄉鎮企業和農村村民住宅佔用的集體所有土地,按照鄰近一般旱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5至7倍補償。

(三)徵收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及未利用地,按照鄰近一般旱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2至3倍補償。

(四)徵收集體打穀場、曬場等生產用地,按照原土地類別的補償標准補償。

徵收林地、草地、葦塘、養殖水面、農田水利用地以及農民集體所有的建設用地,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土地被徵收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4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該土地被徵收前2年平均年產值的10倍。

徵收未計征農業稅的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荒溝、打穀場等土地,不給予安置補助。

第二十四條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按下列標准執行:

(一)附著物按其價值和實際損失給予補償;

(二)青苗補償費按一茬作物的產值計算。

自征地公告發布之日起,突擊栽種的樹木、青苗和搶建的建築物、構築物等,不予補償。

第二十五條 禁止侵佔、挪用被徵收土地單位的征地補償費和其他有關費用。

村民委員會使用征地補償費,須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征地補償費,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討論同意。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征地補償費的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第二十六條 徵收土地除了實行一次性經濟補償外,還可以採取其他安置辦法。具體安置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七條 建設項目經批准使用國有農、林、牧、漁、鹽場的土地的補償費用,比照徵收集體所有土地的補償辦法和標准辦理。其他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八條 鄉鎮企業和鄉(鎮)村公共設施以及公益事業建設使用的除基本農田以外的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村民委員會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土地使用權入股或者以聯營形式共同舉辦企業的,必須符合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並按下列規定報經批准:

(一)佔地0.5公頃以下(含本數)的,由縣人民政府批准;

(二)佔地0.5公頃以上的,由市人民政府批准。

前款規定的用地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當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第二十九條 農村村民建住宅必須嚴格執行村莊和集鎮規劃,村內有空閑地的,不得佔用耕地建住宅。需要使用本村集體所有土地的,由村民提出用地申請,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報縣人民政府批准。確需佔用農用地的,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條 農村村民建住宅,宅基地的用地標准按下列規定執行:

(一)人均耕地1300平方米以上的村,每戶不準超過400平方米;

(二)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上,1300平方米以下(含本數)的村,每戶不準超過300平方米;

(三)人均耕地667平方米以下(含本數)的村,每戶不準超過200平方米。

在前款規定的限額內,市、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具體規定本行政區域內的農村宅基地標准。

第三十一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宅基地:

(一)農村村民戶無宅基地的;

(二)農村村民戶除父母身邊留一子女外,其他成年子女確需另立門戶,以及三代以上同堂並且己有宅基地低於分戶標準的;

(三)回鄉落戶的復退軍人和回鄉定居的華僑以及港、澳、台同胞,需要建住宅而無宅基地的;

(四)宅基地影響村鎮建設規劃被收回的。

第三十二條 各級人民政府以劃撥方式批准土地使用者使用土地,必須嚴格土地審批程序,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第三十三條 實行協議出讓土地最低限價制度。市、縣人民政府要根據當地的基準地價和標定地價,合理地制定協議出讓土地的最低價標准,嚴格執行並向社會公開。各級人民政府均不得低於協議出讓最低價出讓土地。

第三十四條 工業、商業、旅遊、娛樂和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以及同一宗地有兩個以上意向用地者的,應當以招標、拍賣或者掛牌方式出讓。

前款規定的工業用地包括倉儲用地,但不包括采礦用地。

第三十五條 留給地方的70%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具體收繳和使用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六條 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土地等級、土地收益和土地市場交易價格,評定城市基準地價和標定地價。縣評定結果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市評定結果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評定結果定期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七條 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後,以轉讓、出租、抵押等形式交易的,應當向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准予交易的,應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有償使用費用;經批準保留劃撥土地使用權性質的,轉讓方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繳納土地收益。

抵押劃撥土地使用權,應當由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核定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依法辦理土地他項權利證明後,方可抵押。抵押所擔保的債務不得超過扣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後的土地價值。實現抵押權時,抵押權人在以土地使用權拍賣或者轉讓所得的價款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款額後,方可依法受償。

需要改變劃撥土地用途進行經營性活動的,應當向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准予改變土地用途的,應當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有償使用手續,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等有償使用費用。

第三十八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實行租賃。實行租賃的,市、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與土地使用者簽訂租賃合同,逐年收取土地租金。對於經營性房地產開發用地,不得實行租賃。

第三十九條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出資或者入股涉及土地資產處置的,應當經具有土地估價資格的評估機構進行評估。

第四十條 對舊城區內不符合城市規劃、環境保護或者市容要求的國有企業用地,經依法批准可以轉讓劃撥土地使用權,土地轉讓收益可以作為政府投資用於異地再建。屬於特殊行業的國有企業,還可以用於安置企業職工以及償還企業債務。

第四十一條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需要臨時使用國有或者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有關單位應當向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照下列規定報經批准:

(一)臨時用地3公頃以下的,由縣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二)臨時用地3公頃以上(含本數)的或者使用基本農田的,由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四十二條 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和實施城市規劃進行舊城區改建而使用土地或調整使用土地的,以及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

收回國有土地使用權或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具體補償標准由各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

第六章 監督檢查

第四十三條 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本行政區域內,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鄉(鎮)人民政府應當予以協助。

第四十四條 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下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與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相抵觸規范性文件和行政措施,應當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由本級人民政府責令其修改或撤銷。

第四十五條 下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土地違法行為不給予處罰或者處罰不當的,上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權責令其依法作出處罰或者直接作出處罰,並可直接給予有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責任人警告、記過、記大過的行政處分。

第七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 國有土地使用權變更,未依法履行變更登記手續的,由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按非法轉讓土地使用權沒收非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罰款額為非法所得的50%以下。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經依法補償安置後,當事人拒不交付土地的,由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交付土地,逾期不履行的,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八條 農村村民未經批准或者騙取批准,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建住宅或者超過規定的標准建住宅的,由縣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佔用的土地上新建的住宅。

第四十九條 縣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或者違反法律規定的程序批准徵收、佔用土地的,由上級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門依法撤銷其批准文件,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受到限期拆除新建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處理的單位和個人,繼續施工的,作出處罰決定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制止,並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一條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八章 附 則

第五十二條 本辦法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1993年7月23日遼寧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的《遼寧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同時廢止。

B. 貴州省農作物種子管理條例

第一條 為加強農作物種子管理,保證種子質量,維護農作物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以下簡稱《種子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作物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管理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農作物種子,是指農作物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農作物種子工作,其所屬的農作物種子管理機構負責農作物種子管理的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農作物種子管理工作。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設立種子專項資金,用於扶持良種選育、試驗和推廣。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扶持種子產業的發展,鼓勵和支持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生產、更新、推廣工作,表彰和獎勵在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推廣等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第六條 省、市、州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應當貯備一定數量的救災備荒種子。貯備計劃和貯備種子的動用,由同級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第七條 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設立由科研、教學、生產、推廣、管理、使用等方面專業人員組成的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承擔主要農作物品種的審定、認定工作。
主要農作物品種在推廣應用前,應當通過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通過的新品種,由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頒發審定證書,並由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公告後,方可在省內適宜的種植區域推廣。
經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公告,相鄰省審定通過的屬於同一適宜種植區域的主要農作物品種可以引種。第八條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推廣前,應當由培育者或者引種者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後方可推廣。
非主要農作物種子銷售前,應當將種子的來源、質量指標、特徵特性、適宜種植區域及植物檢疫等材料報經營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第九條 從境外引進農作物種子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引種申報、審批、報檢手續,並進行隔離檢疫試種。第十條 具有種子質量檢驗資質的機構,承擔本行政區域內的種子質量檢驗工作,負責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安排的種子質量監督檢驗,受理委託檢驗。第十一條 主要農作物的商品種子生產和農作物種子經營實行許可制度,其生產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分級審批發放。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的生產、經營許可證,由種子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
主要農作物常規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和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由生產者或者經營者所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
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實行自願申請原則。第十二條 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由真接組織種子生產的單位或者個人提出申請;委託農民或者其他經濟組織生產的,由委託方提出申請。農作物種子經營許可證由經營者提出申請。第十三條 申請領取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應當符合《種子法》的規定,並具備以下條件:
(一)生產雜交種子的,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生產常規種子(含原種)和雜交親本種子的,注冊資本100萬元以上;
(二)具有種子檢驗用房50平方米以上,種子檢驗儀器設備達到省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種子標准檢驗室條件;
(三)具有種子倉庫、加工房和營業場所共300平方米以上;種子曬場500平方米以上或者種子烘乾設備;
(四)具有種子檢驗員2名以上;熟悉種子生產技術的農業技術人員3名以上,其中具有農業中級技術職稱的人員1名以上。第十四條 申請領取主要農作物種子生產許可證,應當提供以下材料:
(一)生產許可證申請表;
(二)注冊資本證明;
(三)種子曬場情況介紹或者種子烘乾設備的照片及產權證明或者使用權證明;
(四)種子檢驗室和種子檢驗儀器設備清單、照片及產權證明或者使用權證明;
(五)種子倉庫、加工房和營業場所的照片及產權證明或者使用權證明;
(六)種子檢驗人員、種子生產技術人員的資格證明;
(七)具有繁殖種子的隔離和培育條件的介紹材料、無檢疫對象的證明;
(八)種子生產所在地出具的種子生產證明(含品種、面積);
(九)申請生產品種的介紹;品種為授權品種的,應當提供品種權人同意的書面證明或者品種轉讓合同;屬轉基因品種的,應當提供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明;
(十)種子生產質量保證制度。

C. 2020年山西省土地管理法實施細則(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以下簡稱《土地管理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全省的土地依法劃分為國有土地和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國家為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對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實行徵用。國有土地依法實行有償使用制度,但國家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劃撥的除外。

第三條全省必須貫徹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

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加強土地資源、資產管理,堅決制止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條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用地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

第五條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土地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地區行政公署和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地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第六條對保護和開發土地資源、合理利用土地、進行有關的科學研究等方面成績顯著以及檢舉揭發土地違法行為有功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給予獎勵。

第二章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

第七條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承包經營或者依法用於非農業建設的,土地承包者、使用者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集體土地使用證》,確認使用權。

單位和個人依法使用國有土地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國有土地使用證》,確認使用權。其中,國家和省直屬的機關、事業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的登記、發證,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負責。

第八條依法改變土地所有權、使用權的,依法轉讓地上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權屬導致土地使用權轉移的,依法改變土地用途的,必須自改變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土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喚渣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原土地登記機關依法進行土地變更登記,更換土地證書。土地權屬的變更,自變更登記之日起生效。

第九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原土地登記機關注銷土地登記:

(一)依照《土地管理法》有關規定,收回土地使用權的;

(二)因自然災害造成土地滅失的;

(三)登記申請人在申請登記時,採取欺騙手段騙取登記的。

第十條依照國家規定實行土地權屬證書檢驗制度。

城市、建制鎮及獨立工礦區的國有土地使用權人應當按照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公告的期限和要求到原土地權屬登記機關申請土地使用證書檢驗,由原土地權屬登記機關依照規定進行檢驗。

第三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確保本省行政區域內耕地總量不減少。

各級人民政府編制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的建設用地總量,不得超過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耕地保有量不得低於上一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控制指標。

第十二條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根據土地用途劃分土地利用區。

土地利用區分為基本農田保護區、一般農田區、林業用地區、牧業用地區、城市建設用地區、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區、獨立工礦用地區、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區、土地開墾區、禁止開墾區、土地整理區等。

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每一塊土地的用途,由鄉(鎮)人民政府在該地塊所在的鄉(鎮)、村予以公告。

第十三條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分級審批制度。

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省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編制,按照規定報國務院審批。

太原市、大同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太原市、大同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省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按照規定報國務院審批;其他設區的市、地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該市人民政府和地區行政公署組織編制,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該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經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和困悄。

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鄉級人民政府編制,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審批,並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尺乎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地總量控制。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包括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耕地保有量計劃指標和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等。

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一經批准下達,必須嚴格執行。沒有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或者超過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的,不得批准新增建設用地。

未嚴格執行建設佔用耕地補償制度或者沒有完成土地開發整理計劃指標的,核減下一年度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

節約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經核准後,可結轉下一年度繼續使用。

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每年應當將上年度耕地被佔用和新開墾耕地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列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的內容,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報告。

第四章耕地保護

第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嚴格控制非農業建設項目佔用耕地。建設項目選址、設計時應當盡可能利用荒地,不佔或者少佔耕地。確需佔用耕地的,必須依據批準的補充耕地方案,按下列規定開墾與所佔耕地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

(一)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城市規劃佔用耕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負責開墾耕地;

(二)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村莊、集鎮規劃佔用耕地的,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用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負責開墾耕地;

(三)除第(一)、(二)項以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軍事設施等建設項目佔用耕地的,由建設單位負責開墾耕地。

新開墾的耕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驗收。

沒有條件開墾耕地或者開墾的耕地經驗收不符合要求的,必須按照該耕地被佔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二倍向被佔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繳納耕地開墾費,由市、縣人民政府組織開墾。

第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根據上級下達的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劃定本行政區域內的基本農田保護區。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基本農田保護實行目標管理,建立領導任期目標責任制,並由上級人民政府定期進行檢查。

第十八條已經批準的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地,自批准之日起一年以上兩年以內未動工建設的,應當按照該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二至四倍向該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繳納土地閑置費;連續兩年未使用的,由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依法無償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該幅土地原為農民集體所有的,應當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第十九條單位和個人依法一次性開發未確定土地使用權的國有荒山、荒地、荒灘六百公頃以下一百公頃以上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一百公頃以下二十公頃以上的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二十公頃以下的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私自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用地協議開發土地。

第二十條因挖損、塌陷、壓占等造成土地破壞的,用地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負責復墾:

(一)編制復墾規劃、擬定復墾方案,並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二)按照批準的復墾方案進行復墾。

復墾完工後,須報經批准復墾設計方案的土地行政主管部門驗收。

第二十一條有復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沒有條件復墾或者復墾不符合要求的,應當按照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二十元以下的標准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繳納土地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復墾的土地應當優先用於農業。

第二十二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土地造成破壞的,除負責土地復墾外,還應當向遭受損失的單位或者個人支付土地損失補償費和地面附著物損失補償費。土地損失補償費標准,參照本辦法征地補償費的規定辦理,地面附著物損失補償費由雙方商定。

第五章建設用地

第二十三條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確需佔用農用地的,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確定的農用地轉用指標及城市規劃和村莊、集鎮規劃。

單獨選址的建設項目確需佔用農用地的,除具備前款規定的條件外,還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單獨選址的建設項目必須是國務院批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等項目和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項目;

(二)項目選址確實無法避開農用地的。

第二十四條建設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應當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和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國務院批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照規定報國務院審批。

城市(含建制鎮)建設,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除太原市、大同市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報國務院審批外,其他城市均由省人民政府審批。

村莊、集鎮建設,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地規模範圍內,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審批。

第二十五條建設項目使用城鎮建設用地區內的國有現有建設用地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土地,應當按照下列許可權辦理審批手續:

(一)建設項目佔用土地五公頃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二)建設項目佔用土地一公頃以上五公頃以下的,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三)建設項目佔用土地一公頃以下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第二十六條徵用土地按下列程序辦理:

(一)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務院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用地需求,擬定土地徵用方案,經本級人民政府同意後,逐級上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二)徵用土地方案經依法批准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組織實施,並將批准征地的機關、批准文號、徵用土地的用途、范圍、面積以及征地補償標准、農業人員安置辦法和辦理征地補償期限等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被徵用土地的權利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證書到公告指定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三)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經批準的徵用土地方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具體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在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鄉(鎮)、村予以公告,聽取被徵用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征地補償、安置補助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征地補償、安置爭議不影響征地方案的實施;

(四)用地單位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個月內全額支付徵用土地的各項費用。

第二十七條徵用土地,用地單位按照下列標准支付土地補償費:

(一)徵用基本農田(園地、魚塘、藕塘視同基本農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倍補償;

(二)徵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九倍補償;

(三)徵用牧場、草地的,按照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七倍補償;

(四)徵用林地的,按照有關規定補償;

(五)徵用宅基地的,按照鄰近耕地的補償標准補償;

(六)徵用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的,按照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全村耕地平均年產值的三至六倍補償;

(七)徵用集體打穀場、曬場等生產用地,按照原土地類別補償標准補償。

第二十八條徵用土地,用地單位按下列標准支付安置補助費:

(一)徵用基本農田(園地、魚塘、藕塘視同基本農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五至六倍補助;

(二)徵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的,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五倍補助;

(三)徵用牧場、草地的,可按該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五倍補助;

(四)徵用林地的,按有關規定補助。

前款規定的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每公頃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用宅基地、空閑地、荒山、荒地、荒灘、打穀場的,不給安置補助費。

第二十九條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按照下列辦法計算:

(一)被征地者向村民委員會申報該耕地前三年種植情況;

(二)被征地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對被征地者申報的種植情況在被征地村進行公布,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

(三)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根據農民群眾的意見對申報情況進行核實;

(四)被征地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核實的種植情況、同級統計部門的同期統計報表和同期作物價格計算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的產量、產值和前三年的平均年產值。

其他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計算辦法參照前款規定辦理。

第三十條依照本辦法第二十七條、第二十八條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第三十一條徵用土地,用地單位按照下列標准支付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等的補償費:

(一)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可按照有關規定給予折價補償,也可給予同等數量和質量的附著物;

(二)青苗按照不超過一季作物的產值計算;

(三)對有條件移栽的樹木,付給移栽的人工費和樹苗損失費。不能移栽的,按照有關規定作價補償;

(四)魚、藕和牧草等,按照有關規定作價補償。

征地補償方案公告後,突擊栽種的樹木和突擊搶建的附著物不予補償。

非法佔用的土地上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不予補償。

第三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地產市場的管理,建立土地收購、儲備制度,調控土地供應總量,以土地供給引導用地需求。

第三十三條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應當通過招標、拍賣的方式。但是,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規定可以以協議方式出讓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房地產時,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按本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許可權,報經批准。准予轉讓的,受讓方應當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繳納出讓金,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決定可以不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的,轉讓方應當將轉讓房地產所獲收益中的土地收益上繳國家。

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房地產需要抵押時,必須由有資格認證的土地評估機構進行評估,確認地價。抵押人與抵押權人簽訂合同後,按規定辦理抵押登記。抵押權人實現抵押權時,應當從拍賣抵押的房地產所得的價款中繳納相當於應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款額後,方可優先受償。

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單位,確需改變批準的土地用途從事生產經營的,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准予改變的,應當按照規定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進行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

第三十五條已購公有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入市涉及土地使用權交易的,必須將其中的土地收益依法繳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上繳國家財政。

第三十六條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作價入股的管理辦法和企業改制中國有土地資產處置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七條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同意,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興辦企業或者與其他單位、個人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形式共同舉辦企業的,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嚴格限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必須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持有關批准文件,向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同意,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或者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農村村民建住宅,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經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城鎮規劃區內的集體建設用地,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

以上各類用地涉及佔用農用地的,應當依照本辦法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第三十八條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可以申請使用宅基地:

(一)具有農村戶口的村民無宅基地的;

(二)具有農村戶口的村民確已分戶,現有宅基地低於分戶標準的;

(三)集體經濟組織招聘的技術人員在本村落戶的;

(四)回原籍經批准落戶需要建住宅而無宅基地的;

(五)因公共利益需要,原宅基地收回後無宅基地的。

農村村民出賣、出租住房後,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三十九條農村村民宅基地以戶為單位計算,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超過一處的,應當退出。

農村村民宅基地的面積標准如下:

(一)平原地區人均耕地在0.067公頃以下的,每戶住宅用地不得超過133平方米;

(二)人均耕地在0.067公頃以上,在平川地上建住宅的,每戶用地不得超過200平方米;在山坡薄地上建住宅的,可適當放寬,但最多不得超過266平方米。

第四十條國務院批準的能源、交通、水利、礦山等建設項目和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道路、管線工程、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當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的土地,確需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村莊和集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以外的土地的,必須嚴格控制。

被批準的重點建設項目取得土地使用權後,用地單位應當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得閑置土地。

第四十一條從事農、林、牧、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需要佔用土地建設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第六章監督檢查

第四十二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違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進行監督檢查,依法查處土地違法案件。

第四十三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和完善土地監督檢查機構,配備合格的專(兼)職人員和必要的辦案設備。

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必須熟悉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忠於職守,秉公執法。

第四十四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拒不停止正在進行的土地違法行為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行制止。

第四十五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土地違法行為進行監督檢查時,公安、法院、監察、計劃、銀行、工商、審計、稅務等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

有關單位和個人對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法進行的監督檢查應當支持與配合,並提供工作方便,不得拒絕與阻礙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執行職務。

第七章法律責任

第四十六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予以處罰;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非法所得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

(一)未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和未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擅自轉讓劃撥的國有土地使用權的;

(二)地上建築物、其他附著物作為不動產買賣、轉讓時,其佔用范圍內劃撥的國有土地,未依法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國務院決定可以不辦理的除外)和未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

(三)擅自以劃撥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易房、易物、作價入股或者作為合作、聯營條件與其他單位、個人聯合建設或者從事經營活動的;

(四)違反法定條件,擅自轉讓以出讓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權的;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非法轉讓土地的行為。

第四十七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六條、第七十七條規定予以處罰;處以罰款的,非法佔用基本農田的,罰款額為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非法佔用基本農田以外的土地的,罰款額為每平方米五元以上三十元以下:

(一)未經批准,擅自佔用土地的;

(二)超過批准用地的數量,多佔土地的;

(三)擅自改變批准用地位置或者四至范圍使用土地的;

(四)超過本辦法規定的宅基地面積標准,多佔土地的;

(五)採取隱瞞原有建設用地面積、虛報戶籍人口數量等各種欺騙手段騙取批准而非法佔用土地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非法佔用土地的行為。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批准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無權批准徵用、使用土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

(二)超越批准許可權非法批准佔用土地的;

(三)不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批准用地的;

(四)違反法定程序批准佔用、徵用土地的;

(五)與用地單位串通,隱瞞真實情況批准用地的;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非法批准用地的行為。

對非法批准、使用的土地應當收回,有關當事人拒不歸還的,以非法佔用土地論處。

非法批准徵用、使用土地,對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九條擅自劃撥應當有償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其批准劃撥的文件無效,對非法批准用地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連續兩年未完成基本農田保護目標管理責任指標和耕地保有量計劃指標的人民政府,由上級主管機關或者行政監察機關對其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一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擅自改變原批准建設用地用途從事生產經營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辦理土地使用權出讓手續,繳納土地使用權出讓金;逾期不辦理的,責令限期交還土地,可以並處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二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已購公有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入市涉及土地使用權交易,未將土地收益繳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繳納。

第五十三條依照《土地管理法》第七十四條規定處以罰款的,罰款額為耕地開墾費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

第五十四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拒不履行土地復墾義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繳納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地復墾,可以處以土地復墾費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罰款。

第五十五條本辦法規定的應繳納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或者其他費用,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繳納,逾期不繳納的,從滯納之日起,每日加收欠繳額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的滯納金。拒不繳納的,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六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不按時申請土地權屬證書檢驗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申請檢驗;檢驗不合格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報經原頒發證書的人民政府批准,公告其證書無效。

第五十七條違反本辦法有關規定,拒絕和阻礙土地管理監督檢查人員執行職務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八條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八章附則

第五十九條本辦法由山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六十條本辦法會公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1月11日山西省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山西省土地管理實施辦法》同時廢止。

;

D. 雲南省土地管理條例的第五章 建設用地

建設徵用土地,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受理建設用地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後,按照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批准。
建設徵用、使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用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縣級人民政府審核後,按照審批許可權逐級上報批准。
徵用、佔用林地和在城市規劃區內徵用、使用土地的,用地單位和個人分別報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建設部門審核同意後,按照本條例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經批準的建設用地,用地單位必須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變。確需改變用途的,按《土地管理法》第五十六條規定辦理。 建設需要徵用農民集體土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建設單位,擬定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聽取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意見。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應當列入建設項目用地預審內容。征地補償、安置方案隨徵用土地方案批准之後,由被徵用土地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在15日內公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並組織實施。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持土地權屬證件到當地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 徵用下列土地,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一)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不超過35公頃的;
(二)耕地以外的其他土地不超過70公頃的。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州、市、縣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所在地的鄉(鎮)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州、市、縣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為實施該規劃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或者國務院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鄉(鎮)、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範圍內,鄉(鎮)人民政府為實施該規劃進行農村村民住宅、公共設施、公益設施建設,而將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批次逐級上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批准。
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鎮、村莊建設用地規模範圍以外的建設項目佔用土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按照本條前三款規定批准農用地轉用,需要徵用集體土地的,在省人民政府征地批准許可權內的,同時辦理征地審批手續。超過省人民政府征地批准許可權的,上報國務院審批。 為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在已批準的農用地轉用范圍內的具體建設項目用地劃撥或者有償使用的,按下列許可權審批:
(一)用地在0.4公頃以下的,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二)用地在0.4公頃以上、2公頃以下的,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三)用地在2公頃以上,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具體建設項目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土地的,按照前款規定的許可權批准。 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標准為:
(一)徵用菜地、水田按照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8-10倍補償,水澆地、園地、藕塘按照7-9倍補償,望天田、旱地按照6-8倍補償,輪歇地按照6倍補償,牧草地、漁塘按照3-5倍補償;
(二)徵用種植3年以下新開墾耕地,按照上年產值的2倍補償,並補償開發投資;
(三)徵用宅基地、打穀場、曬場等生產、生活用地,按照原土地類別補償;
(四)劃撥國有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土地的補償標准,按照本款(一)、(二)、(三)項的規定辦理。
徵用、劃撥林地的補償標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
(一)被征地單位人均耕地在666.7平方米以上的,安置補助費總額為被徵用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下同)的4倍;人均耕地在666.7平方米以下的,每減少50平方米,增加年產值的1倍;被徵用耕地的安置補助費總額最高不得超過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15倍。
(二)徵用園地、藕塘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塘年產值的6倍;
(三)徵用漁塘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年產值的4倍;
(四)劃撥國有農場、林場、牧場、漁場土地的安置補助費,為該地年產值的5倍;
(五)徵用集體的宅基地、建設用地、打穀場、曬場、新開墾3年以下的種植地的,為原土地類別年產值的4倍。 徵用土地上有附著物的,按照下列標准支付補償費:
(一)被徵用土地上有青苗的,一般不得鏟除,確需鏟除時,按照當季一茬實際產值補償;
(二)被徵用土地上的房屋、設施需要拆遷的,採取產權調換、作價補償或者產權調換和作價補償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補償。產權調換的面積按照所拆房屋的建築面積計算。作價補償的金額按照所拆房屋建築面積的重置價格結合成新計算;
(三)被徵用土地上的墳墓拆遷、零星樹木(包括果樹)的補償標准,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規定;
(四)徵用打穀場、曬場應當補償建場成本費。
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發出征地通知後種植或者建造的地上附著物和地下設施,不予補償;在非法佔用土地上建設的建築物和其他設施,不予補償。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以及其他需要臨時使用國有或者集體所有土地的,應當在申請報批建設項目用地時提出申請,由批准建設項目用地的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單獨申請臨時使用土地的,佔用非耕地的由縣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佔用耕地的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在城市規劃區內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批准臨時使用土地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臨時使用土地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確需超過二年的,應當重新辦理臨時用地使用審批手續。 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用地面積按照以下標准執行:
(一)城市規劃區內,人均佔地不得超過20平方米,一戶最多不得超過100平方米;
(二)城市規劃區外,人均佔地不得超過30平方米,一戶最多不得超過150平方米。
人均耕地較少地區的農村村民宅基地面積,在上述標准內從嚴控制;山區、半山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村村民宅基地標准,可以適當放寬。具體執行標准,由州、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農村村民遷居拆除房屋後騰出的宅基地,必須限期退還集體,不得私自轉讓。
經批准使用的宅基地,必須按批準的位置和面積建蓋,超過二年未建成使用的,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報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國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規行使土地監督檢查權。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有專職的土地監察隊伍和人員,土地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執行公務受法律保護。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下列事項進行監督檢查:
(一)耕地保護情況;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執行情況;
(三)農用地轉用、土地徵用和使用情況;
(四)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出讓、轉讓、出租、抵押、作價入股、終止等情況;
(五)集體土地非農業建設使用情況;
(六)土地有償使用費和耕地開墾費等有關費用的收繳、使用情況。
(七)土地登記和發證情況;
(八)土地開發利用和土地開墾情況;
(九)依法應當監督檢查的其他事項。 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對非法佔用土地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對拒不改正的,可以會同有關部門採取查封、扣押或者沒收建築材料和其他設施等處罰措施予以制止。
省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在監督檢查中發現州、市、縣人民政府不依法收回閑置土地,應當在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依法收回用地單位的土地使用權,收回的閑置土地尚未征為國有的,應當交由原集體土地經營管理單位恢復耕種;已經征為國有或者原屬國家所有的,作為省級儲備土地,符合耕種條件的應當組織耕種。

E. 農業設施的法律條款有哪些

《農業法》、《農葯管理條例》、《種子法》。在中國農業是我們的基礎產業,很多東西都是靠農業來維持的,沒有農業的發展我們就很難繼續生活下去,生活離不開農業,所以國家為了保障農業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業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國家頒布了一系列關於農業法律法規。
農業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農業法》
新《農業法》共13章99條。
第一章 總則,共9條。是關於《農業法》一些最基本范疇的規定,包括立法的目的、法的調整范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含義、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目標、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與農村的基本制度、國家促進農業發展的基本措施、保護農民權益的原則、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對農業及農村經濟的管理服務職能。這一章的規定,基本上是在原《農業法》的基礎上修改完善的,從中可以看出,這次對《農業法》修訂的一些基本的要點,如重視增加農民收入和保護農民權益,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和農村經營體制創新,建立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重視可持續發展等。
第二章 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共有5條。
從農業生產經營基本制度、生產經營主體和基本生產方式等勾畫了農業生產經營體制的框架,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企業、農產品行業協會和產業化經營。
第三章 農業生產,共11條。
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要求,對原《農業法》第三章「農業生產」做了較大調整,增加和補充了以下內容:一是農業發展規劃和農業生產區域布局;二是動植良種;三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主要內容包括:農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合理農業生產區域布局的形成;農業生產結構調整;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動植物品種選育、生產、更新和良種的推廣使用;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節水農業;農業機械化;農業氣象;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優質農產品認證和標志制度;動植物防疫制度;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經營和使用制度等。
第四章 農產品流通與加工,共5條。
進一步明確了農品購銷體制改革方向和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徵,規定農產品購銷實行市場調節,國家逐步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農產品流通活動,要求各級政府配並州採取措施保障農產品運輸暢通,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還規定國家支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食品工業,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和國家採取必要措施促進農產品出口,減少進口農產品對國內相關農產品生產造成重大的不利影響。
第五章 糧食安全。
主要做了以下規定:一是保護糧食生產能力,建立耕地保護制度。二是國家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糧食主產區給予重點扶持,建立穩定的商品糧和生產基地。三是對部分糧食品種可培蔽以實行保護價制度。四是國家建立糧食安全預警制度和分級儲備調節制度。五是國家建立糧食風險基金。
第六章 農業投入與支持保護,共11條。
一是確立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按照「綠箱」、「黃箱」政策,規定了財政投入農業資金的使用方向;二是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投入農業的資金增長幅度的要求,加強對用於農業的財政資金的審計和監督管理;三是鼓勵農民、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增加農業投入,鼓勵社會資金投向農業;四是在與世貿組織規則相銜接的前提下,明確對農民實施收入支持政策;五是鼓勵和支持開展農業信息服務;六是規定建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鼓勵金融機構向農業提供金融支持;七是鼓勵開展商業性農業保險,扶持互助農業保險,建立和完善農業政策性保險機構。
第七章 農業科技與農業教育,共9條。
主要修改內容:一是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制定農業科技和農業教育規劃的內容。二是規定國家鼓勵加強農業科技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蔽凱產業化及保護動植物新品種等到知識產權,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最終要依靠科技進步和農業教育發展。三是增加規定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場引導相結合,有償和無償相結合,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和社會力量相結合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四是增加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穩定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保障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工作經費。五是增加規定國家保障農村義務教育經費,包括普通中小學校職工工資和校舍等教學設施的建設和維護費用。六是國家發展農業職業教育,支持開發農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民綠色證書培訓和其他就業培訓,提高農民文化技術素質。
第八章 農業資源與農業環境保護,共10條。
內容涉及對農業有關的土地、水、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和水能、沼氣、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和利用與保護,以及對廢水、廢氣和固定廢棄物對農業生產環境污染的防治,協調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對自然資源和環境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之間的關系,以便使農業生產要素達到最佳配置,利用最少的資源生產出最多的產品,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第九章 農民權益保護,共12條。
針對目前我國農村比較普遍的侵害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權益的現象,分別作了規定,以保護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略犯。
第十章 農村經濟發展,共8條。
規定了農村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有關措施。明確了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的基本方針、措施和目標;重點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措施做了進一步的規定,包括:發展鄉鎮企業;推進小城鎮建設;鞏固和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和其他醫療保障制度;扶持貧困地區發展;增加對扶貧開發投入。
第十一章 執法監督,共3條。
主要包括採取措施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加強規劃、指導、管理、協調、監督、服務職責,依法行政,公正執法,實行綜合執法,提高執法效率和水平,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採取的措施,監督檢查人員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被檢查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配合,以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與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關系。
第十二章 法律責任,共8條。
違反《農業法》的法律責任是指當事人因實施違反《農業法》規定的行為而承擔的法律後果,即由於侵害特定法律——《農業法》規定的法定權利或未履行法定義務而引起的、由專門國家機關認定並歸結於違法當事人的、帶有直接強制性的義務。所謂法律規定主要是指法律作出的禁止性、限制性或者義務性的規定;實施違法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法律責任一般分為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三種。行政責任一般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行政處分分為: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和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民事責任,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刑事責任,本法只規定了應當承擔刑事責任,但具體追究哪種刑事責任,由司法機關根據具體的犯罪事實和情節等依照相關法律確實。
第十三章 附則,共2條。
是關於國有農場等企事業單位承包經營職工的法律地位和本法生效日期的規定。
()、《種子法》
頒布時間:2000年7月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種子法》共11章78條。
立法目的:為了保護和合理利用種質資源,規范品種選育和種子生產、經營、使用行為,維護品種選育者和種子生產者、經營者、使用者的合法權益,提高種子質量水平,推動種子產業化,促進種植業和林業的發展。
什麼是種子
種子是指農作物和林木的種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實和根、莖、苗、芽、葉等。
種子管理的主體:《種子法》第三條規定,國務院農業、林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農作物種子和林木種子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主管本行政區域內農作物種子和林木種子工作。
主要農作物的范圍:《種子法》第七十四條規定,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為主要農作物,農業部又確定油菜、馬鈴薯,湖北省農業廳又確定花生、西瓜為主要農作物。
種子生產:
《種子法》第二十條規定,主要農作物和主要林木的商品種子生產,實行許可制度。
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的生產許可證,由生產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審核,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核發。也就是說,生產上述種子必須要有生產許可證。種子生產許可證的核發程序:個人申請,報縣農業主管部門審核,由省農業主管部門核發。但是,生產種子(農業部)規定必須要具有以下條件:
1、生產常規種子(含原種)和雜交親本種子的注冊資金在100萬元以上;生產雜交種子的注冊資金在500萬元以上。
2、要有種子曬場和烘乾設備。
3、有必要的倉儲設施。
4、經省級以上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合格的種子檢驗人員2名,專業種子生產技術人員3名以上。
只有具備以上條件,才可領取種子生產許可證。
種子經營:
《種子法》第二十六條規定:種子經營實行許可制度。種子經營者必須先取得許可證後,方可憑種子經營許可證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辦理或者變更營業執照。
種子經營許可證實行分級審批發放制度。一般常規種子,種子經營許可證由種子經營者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及其親本種子、常規種、原種種子,由種子經營者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
農業部規定申請主要農作物雜交種子經營許可證的單位或個人,要達到以下條件:1、申請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2、要有種子檢驗室和檢驗儀器,有2名以上經省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考核合格的種子檢驗人員;3、有成套的種子加工設備和1名技術加工人員。
假劣種子概念:
第四十六條規定:禁止生產、經營假、劣種子。
下列種子為假種子:
1、以非種子冒充種子或者以此種品種種子冒充他種品種種子;
2、種子種類、品種、產地與標簽標注的內容不符的;
下列種子為劣種子:
1、質量低於國家規定的種用標準的;
2、質量低於標簽標注指標的;
3、因變質不能作種子使用的;
4、雜草種子的比率超過規定的;
5、帶有國家規定檢疫對象的有害生物的。
法律責任:第五十九條規定:生產經營假劣種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吊銷種子生產許可證、種子經營許可證或者營業執照,並處以罰款;有違法所得的,處以違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兩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條規定:未取得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或者偽造、變造、買賣、租借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或者未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規定生產、經營種子的,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種子和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可吊銷違法行為人的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種子法》第六十二條規定:
1、經營的種子應當包裝而沒有包裝的;
2、經營的種子沒有標簽或者標簽內容不符合本法規定的;
3、偽造、塗改標簽或者試驗、檢驗數據的;
4、未按規定製作、保存種子生產、經營檔案的;
5、種子經營者在異地設立分支機構未按規定備案的。
由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機關責令改正,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
《種子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強迫種子使用者違背自己的意願購買、使用種子給使用者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農葯管理條例》
立法目的:為了加強對農葯生產、經營和使用的監督管理,保證農葯質量,保護農業、林業生產和生態環境,維護人畜安全,制定此條例。
農葯范疇:
1、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鼠、軟體動物等有害生物的;
2、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倉儲病、蟲、鼠和其它有害生物的;
3、用於農業、林業生產品防腐或者保鮮的;
4、預防、消滅或者控制蚊、蠅、蜚、蠊、鼠和其它有害生物的。
農葯管理的主體:
《農葯管理條例》第一章第五條規定:縣級人民政府和設區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的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葯監督管理工作。
農葯經營單位:
第十八條規定:
1、供銷全作社的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單位;
2、植物保護站;
3、土壤肥料站;
4、農業、林業技術推廣機構;
5、森林病蟲害防治機構;
6、農葯生產企業;
7、國務院規定的其它經營單位。
農葯經營應具備的條件:
1、有與其經營的農葯相適應的技術人員;
2、有與其經營的農葯相適應的營業場所、設備、倉儲設施、安全防護措施和環境污染防治設施、措施;
3、有與其經營的農葯相適應的規章制度;
4、有與其經營的農葯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
農葯質量:
什麼是假農葯
第三十一條規定:
1、以非農葯冒充農葯或者以此種農葯冒充它種農葯的;
2、所含有效成份的種類、名稱與產品標簽或者說明書上的註明的農葯有效成份的種類、名稱不符的。
什麼是劣質農葯
第三十二條規定:
1、不符合農葯產品質量標準的;
2、失去使用效能的;
3、混有導致葯害的等有害成份的。
法律責任:
第四十條第一款規定:擅自經營未取得農葯登記證或者臨時登記的農葯,或者生產經營已撤銷登記的農葯,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違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萬元以上的罰款。
第四十條規定:生產、經營產品包裝上未附標簽、標簽殘缺不清或者擅自修改標簽內容的農葯產品,給予警告,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違法所得3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的,可以並處3萬元以下的罰款。未取得《農葯經營上崗證》而銷售農葯的,由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下崗,並處以當事人1000元以下的罰款。
在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關乎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國家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中國又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農業經濟必不可少。
熱點內容
學道德模範做有德之人手抄報 發布:2024-11-17 15:27:12 瀏覽:533
魏亞南律師 發布:2024-11-17 15:04:24 瀏覽:207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