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文物保護條例
㈠ 南京明城牆的文物保護
《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的規劃范圍為南京城牆或其遺址與護城河內外兩側各外延約50米的區域,局部擴展,整體呈環狀分布。北至象山路,東至紫金山,南至雨花台,西至外秦淮河。規劃范圍總面積約8.43平方公里。
南京城牆在歷史上不是同一時期建成的,不同分期需要對應不同的保護方式。此外,城牆各段建築基礎不同,面臨的實際問題也不同。例如北面城牆的基礎是山體,西邊則是在石頭城的基礎上建成的。
需要保護的不僅是物質存在,還要保護古人思考的智慧。古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值得借鑒,就是他們能夠尊重歷史,利用遺存,巧用山水。
第一段是從神策門到太平門。這段自然景觀基礎較好,可以看到玄武湖和紫金山,因此主要是修剪樹木,打開視野,同時地面要能走得通,突顯這段城牆看山觀水價值。
第二段是從太平門到東水關。此段東部本身就是鍾山風景區的一部分,還有相當長的一段在軍區內,因此不太主張在城牆上走,可以從鍾山風景區的紫霞湖、琵琶湖欣賞牆體,可以看到純粹的輪廓線。
第三段是從東水關到西水關。此段城牆本體連續性比較強,人氣也很旺,遊客上去走完這段城牆差不多要2個小時。歷史上東水關到西水關就有一個習俗,叫『走春』,在城牆上走一走可以祛邪、驅寒氣。
第四段是從西水關到石頭城再到獅子山。此段沿線是包山牆,在山體上走,水上也有遊船線路。
第五段是從獅子山到神策門。北段相對來說保留較差,清末到近代,通鐵路都在北面這一線,所以基本上拆完。但也有遺址,此段需要把過去的線路表達出來,並把遺址作為節點。 南京城牆是南京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建成以來,對南京的城市空間布局和城市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對南京城市特色的塑造以及城市格局的形成具有關鍵作用。南京城牆的保護工作一直以來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
1996年4月,南京市制定了地方性法規《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辦法》的出台對於加強南京城牆的規劃、保護和管理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牆保護管理體制的變化,南京城牆保護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不能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現有關於南京城牆保護管理方面的規定,與目前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要求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從立法上進行完善。
《南京城牆保護條例》經2014年12月30日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制定,2015年1月16日江蘇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14次會議批准。該《條例》分總則、保護和利用、監督和管理、法律責任、附則5章程40條,例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1995年11月28日南京市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20次會議制定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予以廢止。除現存的20多公里明代京城城牆及皇城、宮城城牆外,總長達60多公里的明城牆外廓也被納入保護范圍。
條例規定,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前已經存在的建(構)築物,不得翻建、改建或擴建;影響城牆保護的,應當在規定期限內改造、拆除;城牆保護范圍劃定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建設影響城牆保護的建(構)築物;宮城遺址范圍內及其城牆遺址外側100米范圍內,不得新建建(構)築物;皇城城牆遺址上不得新建建(構)築物,逐步拆除現存建(構)築物,不能拆除的建(構)築物及原城牆拐點處應設置永久性標志進行展示;外郭牆基(體)兩側各劃定30米至50米的公共綠地,可以採用綠化景觀標示城牆走向。
城牆沿線的建築將被嚴格限制高度。在建設控制地帶內建設建(構)築物的,其高度不得超過所在地區城牆高度。條例對建築的高度也進行了細化:其中,遺址、遺跡段不超過十二米,建設控制地帶以外至一百米范圍內不超過十八米。體量、風格、色調、密度應當符合城牆保護規劃要求,與周邊環境風貌相協調,並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因公共利益確需突破上述高度控制標準的,應當進行景觀視線影響分析,向社會公示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此外,按照城牆保護條例,城牆的城磚、條石、內包夯土、門楣、碑石、礌石及古建構件等屬文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買賣,城牆上的城磚銘文也不得擅自拓印。 南京歷史名城保護規劃,對老城區、尤其是明城牆周邊的建築有嚴格的控高要求,城牆內外15米內不允許新建建築,15-30米范圍內,建築在7米以下; 明城牆沿線30-50米控制范圍內地塊,新建建築在12米以下;明城牆沿線50-100米控制范圍內地段,新建建築控高18米以下。明城牆內老城區,除重點建設區域(新街口、湖南路、龍蟠路等)都控制在50米以下,若有突破,需經城市設計、景觀分析、交通影響分析,並由專家論證確定。
201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拆除大院里部分建築以保護明城牆,並自縮地盤還綠於民。此次決定自拆的有6幢樓,為後勤、辦公等用房,它們均建於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樓址緊挨明城牆。對照後來頒布的《南京城牆保護管理辦法》,這些老建築處於明城牆保護紅線內。為帶頭落實文保規定,在相關單位已進行辦公用房調整的基礎上實施拆除,拆出來的5000多平方米空地,建成景觀綠地,免費對市民開放。
2014年3月22日,南京市政府宣布,將帶頭把12層辦公大樓的台城大廈攔腰砍掉六層,也就是從7層開始進行保護性拆除,拆得只剩下面6層,高度降低至24.8米。預計到9月前改造完成,完工後的大樓頂部依舊是綠瓦平頂。這是南京市政府對南京明城牆超高建築實施降層的舉措之一。
台城大廈於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地上12層,地下一層,建築高度約48米,此前一直是南京市發改委、市經信委等10多家機關單位的辦公用房。發改委等單位搬到河西後,台城大廈內一度只有兩個單位在臨時辦公,由於大廈開始改造,這兩個單位也全部搬空。 【詳見相關明清城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中國世界遺產等詞條】
中國明清城牆聯合申遺城市分別為南京、西安、興城、襄陽、荊州、臨海、壽縣和鳳陽,南京為牽頭城市,此外還有河北正定、福建汀州、河南開封、廣東肇慶正積極申請加入。
南京明城牆屬於京師城池規格,西安明城牆屬於二級王城,襄陽、荊州、台州(臨海)屬於府城,興城是中國僅存的明代衛城並一度做過縣城。壽縣古城牆是具備雙重功能的州級行政建制的城牆,鳳陽明中都皇故城是明太祖朱元璋以「中都規制」興建的都城建築,也是後來改建南京和營建北京的重要藍本。在2013年《預備名單》中,明清城牆排在第7位,隨著排名第一的大運河成功晉級世界文化遺產,明清城牆目前排位在第6位。 2015年8月中旬,南京市規劃局聯合東南大學組織編制的《南京城牆沿線城市設計》,已通過南京市政府批復。按照規劃,南京明城牆分為5段打造,成環狀分布,對於沒有牆體的缺失部分,將用綠色的植物牆體補齊。部分城牆和城門今後也將有一定的改動。
以中華門為例,未來中華門將取締鎮淮橋停車場,在水上游線方面,將中華門碼頭移至鎮淮東橋東側。從中華門城堡的西門出來之後,車流就匯集到了長干橋上。在未來的設計中長干橋有望變身為步行橋,同時在它兩邊架設機動車道,這樣一方面是方便遊客的游覽,同時還可以溝通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公園。
南京國門「正陽門」(今光華門)將用四道植物牆體重塑,清涼門處將建「石頭津」遊船碼頭,通濟門將建遺址公園,與東水關遺址相連等等。規劃部門表示,此次城牆沿線設計,並不會對城牆附近的民居進行強制性的集中搬遷和拆除。在城牆周邊的新建建築會予以控制,比如說保護地帶不允許新建,除了一些設施以外,對已有的居民小區是擇機進行改造,並不是要求一次性的拆除到位,在條件成熟的時候這些居民需要搬遷的時候,把這些建築拆除。
㈡ 唐宋八大家有哪八位
這八個人是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與曾鞏。雖然他們都是歷史上的正面人物,文章千古流傳,人們讀了他們的詩、詞、文章肅然起敬。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文起八代之衰」的名氣實在是夠大的。他是唐代的一個高官,官至吏部侍郎,相當於現代的副部級幹部,主張尊儒排佛,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
(2)南京文物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唐宋八大家」的稱謂最早出現於明初朱右選韓、柳等人文為《六先生文集》,因並三蘇為一家,所以實際是「八先生文集」。明中葉唐順之所纂的《文編》中,唐宋文也僅取八家。明末茅坤承二人之說,選輯了《唐宋八大家文鈔》共160卷,此書在舊時流傳甚廣,「唐宋八大家」之名也隨之流行開來。
自明人標舉唐宋八家之後,治古文者皆以八家為宗。通行《唐宋八大家文鈔》164卷,有明萬曆刻本及清代書坊刻本。清代魏源有《纂評唐宋八大家文讀本》8卷。
㈢ 南京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的調查和認定、保護和管理、傳承和利用,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紅色文化資源,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的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的先進文化資源。第四條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應當遵循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原則。堅持全面保護、重點保護,統籌推進搶救性保護與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與周邊環境保護;堅持合理利用、創新發展,突出社會效益,強化教育功能,最大限度保持和呈現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第五條市、區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區管理機構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組織領導,將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黨史、文化和旅遊等部門指導下,協助做好本轄區內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第六條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紅色文化資源調查認定、標識管理、保護責任人制度落實、紅色旅遊產業發展等工作。
規劃和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不可移動紅色文化資源的規劃管理。
民政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紅色地名審核,監督地名使用、地名標志設置和管理,加強紅色文化資源志願者隊伍建設和志願服務管理,指導紅色文化資源捐贈工作。
退役軍人事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利用工作。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在各級各類學校開展紅色文化宣傳和教育,促進學校紅色文化建設工作。
公安、財政、住房保障和房產、交通運輸、城鄉建設、城市管理、應急管理、地方誌、檔案館等部門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相關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應當發揮各自優勢,組織開展相關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第七條本市建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聯席會議制度,統籌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協調跨部門重大事項,研究解決保護利用工作中的重要問題,督促落實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重要工作。
聯席會議由宣傳、黨史、文化和旅遊、規劃和自然資源、民政、退役軍人事務、教育、公安、財政等部門和網信、地方誌、檔案等機構組成。聯席會議辦事機構設在宣傳部門。第八條本市設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專家委員會,負責對資源認定和分級、專項規劃編制等事項進行論證和評審。專家委員會由黨史、文化、文物、規劃、教育、檔案等領域專業人士組成。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有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義務,有權對破壞、損毀或者歪曲、醜化、褻瀆紅色文化資源的行為進行勸阻、制止、檢舉或者控告。
市、區人民政府和江北新區管理機構應當對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調查和認定第十條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黨史、規劃和自然資源、民政、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紅色文化資源調查、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實物史料和口述資料的搶救性保護,建立紅色文化資源電子檔案資料庫。第十一條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等收藏研究機構應當加強紅色文化資源資料、實物的徵集工作。
鼓勵單位和個人將文獻資料、紀念物品等紅色文化資源依法捐贈或者出借給收藏研究機構。收藏研究機構應當尊重捐贈人或者出借人的意願,對捐贈物或者出借物妥善收藏、保管和展示,並向捐贈人或者出借人頒發證書。第十二條市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黨史、規劃和自然資源、民政、退役軍人事務等部門,制定本市紅色文化資源認定和分級標准,報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聯席會議審定。第十三條根據資源調查、收集、整理情況,區、江北新區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會同黨史部門提出紅色文化資源認定建議名單,經區人民政府、江北新區管理機構同意後報送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聯席會議。
市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聯席會議應當組織專家委員會進行資源認定和級別評審,提出紅色文化資源名單,由市人民政府核定後公布。
有關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文化和旅遊行政主管部門、黨史部門提出紅色文化資源認定申請,認定程序參照前款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