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修訂

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修訂

發布時間: 2023-08-19 15:12:38

1. 國務院關於修改《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2017)

一、刪去第六條第二款。二、將第七條第二款修改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和徵求有關部門、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公眾等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並公布。」三、刪去第八條第二款。四、將第九條、第十條合並,作為第九條,修改為:「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開工建設前將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依法經審批部門審查或者審查後未予批準的,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重點審查建設項目的環境可行性、環境影響分析預測評估的可靠性、環境保護措施的有效性、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科學性等,並分別自收到環境影響報告書之日起60日內、收到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30日內,作出審批決定並書面通知建設單位。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組織技術機構對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進行技術評估,並承擔相應費用;技術機構應當對其提出的技術評估意見負責,不得向建設單位、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收取任何費用。
「依法應當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將環境影響登記表報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開展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網上審批、備案和信息公開。」五、將第十一條改為第十條,刪去該條中的「或者環境影響登記表」。六、增加一條,作為第十一條:「建設項目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作出不予批準的決定:
「(一)建設項目類型及其選址、布局、規模等不符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法定規劃;
「(二)所在區域環境質量未達到國家或者地方環境質量標准,且建設項目擬採取的措施不能滿足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管理要求;
「(三)建設項目採取的污染防治措施無法確保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和地方排放標准,或者未採取必要措施預防和控制生態破壞;
「(四)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未針對項目原有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出有效防治措施;
「(五)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基礎資料數據明顯不實,內容存在重大缺陷、遺漏,或者環境影響評價結論不明確、不合理。」七、將第十二條修改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經批准後,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採用的生產工藝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態破壞的措施發生重大變動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報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自批准之日起滿5年,建設項目方開工建設的,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應當報原審批部門重新審核。原審批部門應當自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10日內,將審核意見書面通知建設單位;逾期未通知的,視為審核同意。
「審核、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及備案環境影響登記表,不得收取任何費用。」八、刪去第十三條。九、將第十七條改為第十六條,修改為:「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設計規范的要求,編制環境保護篇章,落實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措施以及環境保護設施投資概算。
「建設單位應當將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納入施工合同,保證環境保護設施建設進度和資金,並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同時組織實施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及其審批部門審批決定告慎中提出的環境燃備保護對策措施。」十、刪去第十八條、第十九條。十一、將第二十條改為第十七條,修改為:「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的建設項目竣工後,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標准和程序,對配套建設的環境保護設施進行驗收,編制驗收報告。
「建設單位在環境保護設施驗收過程中,應當如實查驗、監測、記載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和調試情況,不得弄虛作假。
「除按照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襪段敬情形外,建設單位應當依法向社會公開驗收報告。」

2. 新環保法規定

1、概況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明確了政府對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完善了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保護基本制度,強化了企業污染防治責任,加大了對環境違法行為的法律制裁,法律條文也從原來的47條增加到70條,增強了法律的可執行性和可操作性。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

2、主要內容

(1)引入了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新法明確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充分體現了環境保護的新理念。

(2)明確了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和基本原則。新法進一步強化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 增加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並明確「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污染者擔責的原則。」

(3)完善了環境管理基本制度。

①完善了環境監測制度。新法在第17條規定: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要求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和監測范圍;明確了監察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②完善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大了未批先建的違法責任,沒有進行環評的項目不得開工,新法在第19條增加規定「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並規定相應的法律責任:「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③完善了跨行政區污染防治制度。新法第20條規定:「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強化了聯合防治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

④完善了防治污染設施「三同時」制度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和區域限批制度,補充了總量控制制度。

⑤明確排污許可管理制度。新法第63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任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且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拘留。

⑥增加生態保護紅線規定。新環保法第29條規定,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明確了生態保護紅線的范圍。

(4)突出強調政府監督管理責任。新的環境保護法突出強調政府責任、監督和法律責任。新法在上級政府機關對下級政府機關的監督方面,加強了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的責任。同時,增加規定了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並規定了上級政府及主管部門對下級部門或工作人員工作監督的責任。規定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促使地方政府平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具有監管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5)設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專章(第五章)。新法專章規定了環境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加強公眾對政府和排污單位的監督。

(6)規定了公民的環境權利和環保義務。增加規定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規定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

(7)強化了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的責任。包括編制本行政區域環保規劃、制定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准、現場檢查、查封、扣押等。

(8)強化了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保責任。實施清潔生產、減少環境污染和危害、按照排污標准和總量排放、安裝使用監測設備、建立環境保護制度、繳納排污費、以及制定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等。

(9)完善了環境經濟政策。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10)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新法第33條增加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保護農村環境;規定「縣、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第49條規定「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採取措施,防止重金屬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增加規定「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11)加大了違法排污的責任。解決了違法成本低的問題,新環保法加大了處罰力度。

一是規定了按日計罰制度。「按日計罰」,就是按照違法的天數計算罰款,不再是一次性罰金,同時罰款總額上不封頂,且建立「黑名單」制度,將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並向社會公布,提高了企業的違法成本。

二是責令停業、關閉。第60條規定,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縣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閑置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三是規定了行政拘留。新法第63條規定,違反法律規定,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評,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通過偷排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的;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有以上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3. 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2017修訂)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四川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四川省行政區域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生態保護與建設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原則,推進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人民政府應當明確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環境保護工作職責,配備必要的環境保護工作力量。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在縣級人民政府相關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下做好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宣傳和隱患排查,發現存在環境問題的,應當及時向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報告。鼓勵通過購買基層公共服務、設置環保公益崗位等形式加強環境保護工作。第四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落實環境保護法定責任,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及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約的生產、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鼓勵和引導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制度中規定環境保護相關內容。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鼓勵環境科學理論和技術研究,支持技術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利用。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投入納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逐步加大投入力度。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資融資機制,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金參與環境保護。第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營造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鼓勵各類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知識普及。
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環境保護法制宣傳教育、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工作。
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各級行政學院、幹部院校等應當將環境教育作為幹部教育培訓的重要內容,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和素質。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制和知識的宣傳、弘揚環境保護先進典型、曝光環境違法行為,對環境保護進行輿論監督。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和監督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環境保護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環境質量管理等監督管理工作。第十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制定四川省主體功能區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科學合理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區域主體功能定位,結合不同區域功能、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確定環境功能區劃,並執行相應的環境質量標准、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管控規定。第十二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依法編制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環境保護規劃應當包括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環境質量改善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等相銜接。產業發展規劃、交通運輸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應當與環境保護規劃相協調。
跨行政區域的生態保護、污染防治等專項規劃,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4. 2017年新修訂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新《條例》體現了怎樣的改革思路

2017年國務院對《建設源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進行了修訂。新修改的《條例》在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設計了很多操作性強的制度措施,對於全面提高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水平意義重大。

條例的修改主要體現在:一是刪除有關行政審批事項;二是簡化環評程序;三是細化環評審批要求;四是強化事中事後監管;五是加大對未批先建、竣工驗收中弄虛作假等行為的處罰力度;六是強化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新《條例》突出強化了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加快推動業主從「要我守法」向「我要守法」轉變,抓住了根本和核心。這是環境管理供給側改革的重大進步和成果。

5. 珠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珠海市服務業環境管理條例》的決定

一、修改《珠海市環境保護條例》有關內容

(一)將條例正文中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修改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部門」統一修改為「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部門」。

(二)將第一條中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修改為「環境」。

(三)將第三條修改為:「本條例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四)將第五條第一款中的「本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修改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刪去第一款中的「任期內的」和第二款中的「任期內及」。

(五)刪除第六條第二款。

(六)將第七條修改為:「自然資源、建設、公安、市場監管、水務、衛生、農業農村、交通等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在其職責范圍內依法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七)將第八條中的「城市規劃」修改為「國土空間規劃」。

(八)刪除第十三條第二款。

將第三款改為第二款,修改為:「環境保護工作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環境保護規劃應當與國土空間規劃內容相銜接。」

(九)將第十七條中的「城市總體規劃」修改為「國土空間規劃」。

(十)將第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環境質量達不到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限時進行區域環境綜合整治。綜合整治期間,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暫停審批該區域內增加污染物排放總量或者對生態環境有較大影響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十一)將第十九條修改為:「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全市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監測,根據國家環境監測技術規范進行監測,建設環境監測網。」

(十二)將第二十條第一款中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修改為「市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十三)將第二十五條第一款中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修改為「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編制單位」。

第二款中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修改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十四)將第二十七條第三款修改為:「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市環境質量狀況,提請省人民政府依法制定本市重點工業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標准。」

(十五)將第三十條第二款中的「所在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修改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十六)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從事可能產生重大環境污染或者生態破壞行為的相關單位,應當按照規定開展環境風險評估,完善環境風險防控措施,組織排查整治環境風險隱患,制定修訂環境應急預案並備案,配備相關應急設備、物資,開展應急演練。」

(十七)將第三十三條第一款中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環境監察機構」修改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

(十八)將第三十六條第一款修改為:「建築施工單位向周圍環境排放雜訊,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建築施工場界雜訊排放標准;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加強對建築施工雜訊的監督檢查,對超過建築施工場界雜訊排放標準的,應當責令建築施工單位採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理。」

(十九)將第三十九條修改為:「在已有的城市交通干線兩側建設住宅等雜訊敏感建設項目的,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間隔一定距離,並採取有效的雜訊控制措施。」

(二十)將第四十三條修改為:「在雜訊敏感建築物集中區域內,雜訊嚴重擾民的生產經營單位,必須與受其污染的單位和居民組織協商,採取調整生產經營時間及其他補償措施,並將達成的協議報所在地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備案。」

(二十一)將第四十四條第二款修改為:「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利用、處置的單位,應當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

(二十二)刪除第四十五條。

(二十三)刪除第四十八條。

(二十四)將第四十九條改為第四十七條,修改為:「本市推行城鄉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和綜合利用。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積極措施,逐步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實現城鄉垃圾的分類處理。」

(二十五)將第五十一條改為第四十九條,修改為:「禁止在非指定場所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膠、塑料、皮革、建築廢料、垃圾、電線電纜、電子廢物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惡臭的物質。」

(二十六)將第五十七條改為第五十五條,第三款修改為:「在道路上行駛的排放黑煙或者其他明顯可見污染物的機動車,經遙感檢測、黑煙車抓拍等電子設備確認超標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進行查處。」

第四款修改為:「交通、市場監管、工業和信息化等有關部門按照法定職責對機動車排氣污染進行監督管理。」

(二十七)將第五十八條改為第五十六條,第一款中的「質監」修改為「市場監管」。

(二十八)將第六十條改為第五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機動車排放檢驗檢測機構必須依法經市場監管部門計量認證。」

第二款修改為:「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對機動車排放檢驗機構的排放檢驗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二十九)將第六十七條改為第六十五條,修改為:「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重要漁業水域、海濱風景名勝區、海灣、半封閉海及其他由市人民政府劃定的有特殊價值的水域內,禁止設置排污口,不得排放污水。其他近岸海域應當按照規劃,嚴格限制設置排污口;排放污水的,應當執行有關排放標准。」

(三十)將第七十九條改為第七十七條,第二款修改為:「禁止獵捕、殺害野生鳥類及屬於保護范圍的野生動物,以維護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

(三十一)將第八十四條改為第八十二條,刪除第一款中「實行特許經營」的表述。

(三十二)將第八十六條改為第八十四條,修改為:「在旅遊區、公園以及海濱浴場,禁止興建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的建設項目或者設施,禁止建設與旅遊或者觀賞無關的建築物、構築物。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規劃、建設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三十三)將第八十八條改為第八十六條,第一款中的「行政責任」修改為「責任」。

(三十四)將第八十九條改為第八十七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違法閑置、拆除、改裝、損壞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或者故意改變自動監控系統獲取數據的,或者自動監控設備出現故障不報告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三十五)將第九十一條改為第八十九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未依法建立環境管理台賬,或者未載明有關事項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產整治。」

(三十六)將第九十三條改為第九十一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未遵守有關規定和環境保護的技術規范、標准設置排污口的,依法予以處罰;未經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同意,改動排污口及其標志、采樣測流設施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十七)將第九十四條改為第九十二條,刪除第二款。

(三十八)將第九十五條改為第九十三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二款規定,拒絕監督檢查或者在接受監督檢查時提供虛假資料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處罰。」

(三十九)將第九十六條改為第九十四條,條文中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修改為「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部門」。

(四十)將第九十九條改為第九十七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第三款規定,使用不符合相關環境保護要求的場所和設施堆放、貯存、處置固體廢物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一)刪除第一百條。

(四十二)將第一百零一條改為第九十八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未遵守轉移聯單制度轉移危險廢物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並處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三)刪除第一百零二條。

(四十四)將第一百零四條改為第一百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九規定,在非指定場所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膠、塑料、皮革、建築廢料、垃圾、電線電纜、電子廢物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惡臭的物質的,由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部門責令改正,對單位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五)將第一百零五條改為第一百零一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五十一條規定,在市人民政府劃定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內生產或者燃用煤(含以煤為主要原料的煤製品)、重油等國家或者省確定的其他高污染燃料的,由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十六)將第一百零七條改為第一百零三條,條文中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修改為「市場監管部門」。

(四十七)將第一百零八條改為第一百零四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為社會提供公證數據的機動車排放檢驗檢測機構未取得計量認證的,由市場監管等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進行處罰。」

(四十八)將第一百一十一條改為第一百零七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的,由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單位處十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

(四十九)將第一百一十二條改為第一百零八條,修改為:「違反本條例第六十五條的規定設置排污口的,依法予以處罰;相關法律、行政法規沒有規定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責令其關閉或者限期拆除。」

(五十)將第一百一十五條改為第一百一十一條,條文中的「規劃、國土」修改為「自然資源」。

(五十一)將第一百一十六條改為第一百一十二條,並刪除第一款第三項。

此外,對條文順序作相應調整。

6. 新修訂的環保法

受限於原有的法律規定,長期以來,中國環保部門的處罰力度、執法手段都相當有限,相對於公安甚至稅務和工商部門來說,環保部門一直都是一個「軟衙門」,難以震懾日益猖獗的環境違法行為。剛剛出台的新《環境保護法》,提供了一系列足以改變現狀、有針對性的執法利器——
一是新增「按日計罰」的制度,即對持續性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按日、連續的罰款。這意味著,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檢測等行為,違反的時間越久,罰款越多。之前法律規定的針對環境違法的罰款,是一個定數,數額並不大,導致違法成本較低,不少企業因而怠於治污。新法施行「按日計罰」之後,罰款數額上不封頂,將倒逼違法企業迅速糾正污染行為。
二是新的《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部行政法律,罕見地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措施,對污染違法者將動用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手段。新法規定: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適用行政拘留;對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三是個別地方企業的污染行為之所以肆無忌憚,背後是當地官員基於畸形政績觀的默許縱容,對此新《環境保護法》將拿「保護傘」開刀。其具體規定是:領導幹部虛報、謊報、瞞報污染情況,將會引咎辭職;面對重大的環境違法事件,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環保部門等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將「引咎辭職」。
新《環境保護法》還是一部開放的立法,將民間力量有序地納入環境治理的機制中,設立了環保公益訴訟制度。在修訂草案二審時,曾將環保公益訴訟的主體限定為一家「國字型大小」環保組織;在之後的幾次修訂中,法律訴訟主體得到進一步擴大,最終被規定為:「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信譽良好的社會組織」。同時,新法還規定:「符合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條例全文編輯 播報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通過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
24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環保法修訂案。在20個月中,草案經歷4次審議,最終定稿。這部法律增加了政府、企業各方面責任和處罰力度,被專家稱為「史上最嚴的環保法」。 [1]
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監督管理
第三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第三條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
第四條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
國家採取有利於節約和循環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第五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第六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採取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
第七條國家支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財政投入,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鼓勵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社會組織、環境保護志願者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營造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十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第十一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第十二條每年6月5日為環境日。
第二章
監督管理
第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報國務院批准並公布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規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
第十四條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經濟、技術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聽取有關方面和專家的意見。
第十五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對國家環境質量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地方環境質量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國家鼓勵開展環境基準研究。
第十六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經濟、技術條件,制定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應當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七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制定監測規范,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監測網路,統一規劃國家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加強對環境監測的管理。
有關行業、專業等各類環境質量監測站(點)的設置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監測規范的要求。
監測機構應當使用符合國家標準的監測設備,遵守監測規范。監測機構及其負責人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
第十八條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第十九條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第二十條國家建立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聯合防治協調機制,實行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監測、統一的防治措施。
前款規定以外的跨行政區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防治,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或者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
第二十一條國家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環境保護技術裝備、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服務等環境保護產業的發展。
第二十二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應當依法採取財政、稅收、價格、政府采購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勵和支持。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為改善環境,依照有關規定轉產、搬遷、關閉的,人民政府應當予以支持。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及其委託的環境監察機構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權對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者應當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實施現場檢查的部門、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為被檢查者保守商業秘密。
第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反法律法規規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污染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
第二十六條國家實行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納入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內容,作為對其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狀況和環境保護目標完成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
第三章
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二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保護目標和治理任務,採取有效措施,改善環境質量。
未達到國家環境質量標準的重點區域、流域的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限期達標規劃,並採取措施按期達標。
第二十九條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
各級人民政府對具有代表性的各種類型的自然生態系統區域,珍稀、瀕危的野生動植物自然分布區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域,具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地質構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區、冰川、火山、溫泉等自然遺跡,以及人文遺跡、古樹名木,應當採取措施予以保護,嚴禁破壞。
第三十條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應當合理開發,保護生物多樣性,保障生態安全,依法制定有關生態保護和恢復治理方案並予以實施。
引進外來物種以及研究、開發和利用生物技術,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對生物多樣性的破壞。
第三十一條國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補償制度。
國家加大對生態保護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落實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確保其用於生態保護補償。
國家指導受益地區和生態保護地區人民政府通過協商或者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生態保護補償。
第三十二條國家加強對大氣、水、土壤等的保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第三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業環境的保護,促進農業環境保護新技術的使用,加強對農業污染源的監測預警,統籌有關部門採取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土地沙化、鹽漬化、貧瘠化、石漠化、地面沉降以及防治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體富營養化、水源枯竭、種源滅絕等生態失調現象,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縣級、鄉級人民政府應當提高農村環境保護公共服務水平,推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第三十四條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向海洋排放污染物、傾倒廢棄物,進行海岸工程和海洋工程建設,應當符合法律法規規定和有關標准,防止和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
第三十五條城鄉建設應當結合當地自然環境的特點,保護植被、水域和自然景觀,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與管理。
第三十六條國家鼓勵和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使用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和再生產品,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國家機關和使用財政資金的其他組織應當優先採購和使用節能、節水、節材等有利於保護環境的產品、設備和設施。
第三十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第三十八條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按照規定對生活廢棄物進行分類放置,減少日常生活對環境造成的損害。
第三十九條國家建立、健全環境與健康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制度;鼓勵和組織開展環境質量對公眾健康影響的研究,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與環境污染有關的疾病。
第四章
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四十條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
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
企業應當優先使用清潔能源,採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設備以及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和污染物無害化處理技術,減少污染物的產生。
第四十一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應當符合經批準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要求,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
第四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採取措施,防治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醫療廢物、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光輻射、電磁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建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單位負責人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監測規范安裝使用監測設備,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嚴禁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三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排污費。排污費應當全部專項用於環境污染防治,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
依照法律規定徵收環境保護稅的,不再徵收排污費。
第四十四條國家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由國務院下達,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分解落實。企業事業單位在執行國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同時,應當遵守分解落實到本單位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對超過國家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國家確定的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其新增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第四十五條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
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許可證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四十六條國家對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實行淘汰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或者轉移、使用嚴重污染環境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禁止引進不符合我國環境保護規定的技術、設備、材料和產品。
第四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企業事業單位,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的規定,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風險控制、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環境污染公共監測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
企業事業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措施處理,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結束後,有關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評估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和損失,並及時將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
第四十八條生產、儲存、運輸、銷售、使用、處置化學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質的物品,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防止污染環境。
第四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農業等有關部門和機構應當指導農業生產經營者科學種植和養殖,科學合理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科學處置農用薄膜、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禁止將不符合農用標准和環境保護標準的固體廢物、廢水施入農田。施用農葯、化肥等農業投入品及進行灌溉,應當採取措施,防止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環境。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定點屠宰企業等的選址、建設和管理應當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從事畜禽養殖和屠宰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採取措施,對畜禽糞便、屍體和污水等廢棄物進行科學處置,防止污染環境。
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組織農村生活廢棄物的處置工作。
第五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資金,支持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生活污水和其他廢棄物處理、畜禽養殖和屠宰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和農村工礦污染治理等環境保護工作。
第五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固體廢物的收集、運輸和處置等環境衛生設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以及其他環境保護公共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五十二條國家鼓勵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第五章
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
第五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各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完善公眾參與程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提供便利。
第五十四條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國家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監測信息及其他重大環境信息。省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定期發布環境狀況公報。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依法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突發環境事件以及環境行政許可、行政處罰、排污費的徵收和使用情況等信息。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應當將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境違法信息記入社會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
第五十五條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如實向社會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第五十六條對依法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在編制時向可能受影響的公眾說明情況,充分徵求意見。
負責審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部門在收到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後,除涉及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事項外,應當全文公開;發現建設項目未充分徵求公眾意見的,應當責成建設單位徵求公眾意見。
第五十七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行為的,有權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舉報。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發現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不依法履行職責的,有權向其上級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舉報。
接受舉報的機關應當對舉報人的相關信息予以保密,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
第五十八條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符合下列條件的社會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一)依法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
(二)專門從事環境保護公益活動連續五年以上且無違法記錄。
符合前款規定的社會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
提起訴訟的社會組織不得通過訴訟牟取經濟利益。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九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第六十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超過污染物排放標准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排放污染物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責令其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第六十一條建設單位未依法提交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或者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准,擅自開工建設的,由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責令停止建設,處以罰款,並可以責令恢復原狀。
第六十二條違反本法規定,重點排污單位不公開或者不如實公開環境信息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公開,處以罰款,並予以公告。
第六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第六十四條因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有關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第六十五條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監測機構以及從事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的機構,在有關環境服務活動中弄虛作假,對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負有責任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還應當與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其他責任者承擔連帶責任。
第六十六條提起環境損害賠償訴訟的時效期間為三年,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受到損害時起計算。
第六十七條上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下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環境保護工作的監督。發現有關工作人員有違法行為,依法應當給予處分的,應當向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提出處分建議。
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而有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不給予行政處罰的,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直接作出行政處罰的決定。
第六十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第六十九條違反本法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七十條本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7. 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和綠色生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及其相關的管理活動。

海洋環境的保護按照海洋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執行。第三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推進本行政區域內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環境保護目標和年度實施計劃,組織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環境信息公開,持續改善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

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和下一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責履行和目標完成情況進行督察。環境保護目標和任務的完成情況作為對本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一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的內容。督察和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布。

本市按照國家規定實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環境保護工作以及任期內的環境保護目標實現情況,對發生的重大環境事件應當及時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告,依法接受監督。第四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遵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防止、減少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依法主動公開環境信息,履行污染監測、報告等義務,對所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責任。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通過清潔生產、綠色供應、資源循環利用等措施,轉變生產經營方式,保護環境。第五條公民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權舉報和監督環境違法行為,通過環境侵權訴訟等方式維護自身環境權益。

公民應當增強環境保護意識,踐行綠色生活方式,主動保護環境。第六條市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生態環境部門)對本市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加強環境規劃、標准制定和執法工作。區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區生態環境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本市發展改革、經濟信息化、交通、公安、住房城鄉建設、規劃資源、水務、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綠化市容、城管執法、應急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本領域、本行業的生態環境保護、污染防治和監督管理工作,並在相關規劃、政策、計劃制定和實施中落實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要求。第七條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當在區生態環境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對轄區內社區商業、生活活動中產生的大氣、水、雜訊等污染防治工作進行綜合協調。發現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中存在環境污染問題的,應當及時向區生態環境等有關部門報告。

對因前款規定的環境污染引發的糾紛,當事人可以向鄉、鎮人民政府或者街道辦事處申請調解。第八條本市通過經濟、金融、技術等措施,支持和推進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鼓勵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加強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促進環保技術應用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提高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和普及工作,組織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宣傳,提高市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知識水平,營造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環境保護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報刊、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知識的宣傳,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十條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和本市評比表彰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十一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有關規定,與相關省建立長三角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定期協商區域內污染防治及生態保護的重大事項。

本市生態環境、發展改革、經濟信息化、規劃資源、住房城鄉建設、交通、農業農村、公安、水務、氣象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與周邊省、市、縣(區)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建立溝通協調機制,採取措施,優化長三角區域產業結構和規劃布局,協同推進機動車、船污染防治,完善水污染防治聯動協作機制,強化環境資源信息共享及污染預警應急聯動,協調跨界污染糾紛,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熱點內容
學道德模範做有德之人手抄報 發布:2024-11-17 15:27:12 瀏覽:533
魏亞南律師 發布:2024-11-17 15:04:24 瀏覽:207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