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臨時規章的行政許可期限
㈠ 法律規定行政許可的期限是什麼
法律分析:行政許可的期限是三十天。除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行政機關應當自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二十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四十二條 除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行政機關應當自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二十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但是,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依照本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行政許可採取統一辦理或者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的,辦理的時間不得超過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內不能辦結的,經本級人民政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㈡ 行政許可決定的期限有哪些規定
一、行政許可的一般期限
1、除可以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行政機關應當自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二十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2、行政許可採取統一辦理或者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的,辦理的時間不得超過四十五日;四十五日內不能辦結的,經本級人民政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3、依法應當先經下級行政機關審查後報上級行政機關決定的行政許可,下級行政機關應當自其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審查完畢。
4、行政機關作出准予行政許可的決定,應當自作出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申請人頒發、送達行政許可證件,或者加貼標簽、加蓋檢驗、檢測、檢疫印章。
5、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依法需要聽證、招標、拍賣、檢驗、檢測、檢疫、鑒定和專家評審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本節規定的期限內。
二、期限的延長
行政許可法規定了延長行政許可期限的兩種情形: 1、法律、法規可以規定更長的審查期限。對情況復雜的行政許可,在20日內不能辦結的,法律、法規還可以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是否准予行政許可決定的期限另行規定,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不得規定長於20日的審查期限。 2、行政機關負責人可以批准延長期限。對因出現合理的客觀原因致使行政機關無法在法定期限內辦結的行政許可事項,經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相應延長期限。 行政機關延長行政許可的審查期限,應當符合幾點要求:
1、其延長的理由必須是正當的,並且,行政機關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2、要履行嚴格的內部報批手續。三是延長期限應當短於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一般期限。
三、期限的扣除
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期限中的除外事項主要是依法需要聽證、招標、拍賣、檢驗、檢測、檢疫、鑒定和專家評審的事項,這些活動所需時間不計算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期限內。但應將聽證等所需時間書面告知申請人。
㈢ 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多少需要繼續實施
首頁 > 黨紀法規 > 法規釋義
《行政許可法》釋義:行政許可的設定(二)
來源:中國人大網 發布時間:2014-01-02 08:40
分享
第十五條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釋義】本條是關於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許可的規定。
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一個統一的、分層級的立法體制,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都是廣義的「法」的組成部分,但它們的法律效力等級不同。在憲法之下,法律的效力等級最高、行政法規次之,它們屬於中央立法,立法許可權較大;地方性法規的效力等級低於行政法規,只在本行政區域有效;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處於最低層級,立法許可權較小。在聯邦制國家,一般實行地方自治,地方有較大的自治權,立法權由聯邦議會和各州議會分享。我國是一個單一制的國家,立法權主要集中在中央,由法律和行政法規作出決定,地方立法許可權較小,主要是對中央立法具體化,起到拾遺補闕的作用,再就是對地方事務作出規范。本法對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的行政許可設定權的分配上,也體現了我國立法體制的特點。
一、地方性法規的設定權
地方性法規是由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包括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以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經濟特區法規。這些都屬於廣義的「地方性法規」的范圍。從法理上講,地方性法規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其立法許可權應當比政府的立法許可權大,由其設定行政許可,對所轄區域的公民的權利作出限制,符合法治的一般原則。因此,許多國家行政許可的設定權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地方議會,政府沒有設定權或者設定權較小。如澳大利亞、奧地利,行政許可由聯邦議會和州議會設定,聯邦政府沒有設定權;在德國,行政許可主要由聯邦議會和州議會設定,行政機關不能設定行政許可,但經過議會的授權,政府可以設定一些具體的、暫時性的行政許可;在美國,對哪些行業、職業和產品實施許可證管理,主要由州議會立法決定。我國的情況與國外不同,立法權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的立法許可權較小,地方人大的立法權要小於國務院。因此,本法規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地方性法規設定行政許可還應遵守以下規定:(1)在本法第十二條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五類事項范圍內設定行政許可;(2)通過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的四種方式能夠解決的,也不得設定行政許可;(3)尚未制定上位法,即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4)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設立的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產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二、省級人民政府規章的設定權
規章是由國務院部門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是我國法律體系中層級最低的一種法的形式,包括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規章不能作為行政審判的依據,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時只是「參照」使用。規章要取得完整的法的效力,必須由法律明確授權,像行政處罰法授權規章設定行政處罰一樣。目前,規章設定的行政許可比較多,存在的問題也多,因此,行政許可法草案沒有授權國務院部門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但考慮到地方政府綜合管理所轄行政區域的各項事務,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市的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對是否應當授權地方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許可,存在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不同意地方規章設定行政許可,理由是:(1)制定行政許可法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治理行政許可過多、過濫,而當前行政許可混亂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規章設定的行政許可太多。保留地方政府規章的設定權,行政許可過多、過濫的問題可能依然得不到解決,取消地方政府規章的行政許可設定權,有利於控制行政許可的數量,是行政許可制度改革的發展方向;(2)根據立法權的規定,國務院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處於同一法律位階,行政許可法草案沒有授予國務院部門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授予地方政府規章行政許可設定權,二者不平衡;(3)設定行政許可是給行政機關設定權力,給公民設定義務,根據現代法治精神,行政機關不能自己給自己設定權力,不能自我授權。地方政府是法律、法規的實施機關,按照設定權和實施權分開的原則,地方政府不應當有設定權;(4)設定行政許可屬於立法行為,應當符合憲法和立法法確立的立法體制以及依法行政的要求,規章主要是為執行法律、法規而作出具體規定,不具有創設性的立法權,賦予地方政府立法權,不符合我國的立法體制。如果地方人民政府認為有必要設定行政許可,可以提請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及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這樣,不僅有利於鞏固和加強地方人大作為地方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也有利於進一步落實依法行政,實現依法治國;(5)地方人大兩個月開一次會,立法法沒有對地方性法規需要幾審通過作出要求,地方人大可以靈活掌握,能夠及時地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定行政許可;(6)規章設定行政許可之後,一旦在執行中產生訴訟,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只是「參照」規章,司法上會產生難以確定的後果,給執法帶來困難。另一種意見贊成賦予地方政府規章一定的行政許可設定權。理由是:(1)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社會、經濟情況發展不平衡,什麼事都由中央管很難管好,往往一統就死,一放就亂。從國外的經驗看,地方自主權擴大是發展趨勢;(2)這幾年政府對經濟管理的思想發生變化,地方要促進經濟發展,搞好投資環境,不會亂設行政許可,以前亂設許可的情況有所改變,賦予地方政府規章設定權不會有問題;(3)地方性法規制定的周期較長,設定權集中於地方性法規,不利於保障行政管理的效率。
綜合考慮上述兩種不同的意見,立法機關認為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劃比較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之間存在很大差別,省級政府在全面負責本行政區域經濟、社會管理工作中,當出現地方性的特殊問題時,需要立即採取行政許可措施進行管理,而法律、行政法規未作規定,又來不及或者不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在這種情況下賦予省級政府一定的行政許可設定權是必要的。省級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許可,一般是授權有關部門實施,不存在自我授權,這一點與國務院部門規章有所不同。最後行政許可法對草案進行了比較大的修改,將地方政府規章的設定許可權制在省級人民政府規章上。行政許可法規定:「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執行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根據本法的規定,省級地方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許可還應當遵守以下規定:(1)只能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這種臨時性的行政許可有效期為1年,如果需要繼續執行,應當上升為地方性法規;(2)在屬於本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范圍內設定行政許可;(3)通過本法第十三條規定的四種方式能夠解決的,不得設定行政許可;(4)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5)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設立的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產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㈣ 行政許可設定許可權的規定
行政許可設定許可權的規定分為以下內容:1、法律的行政許可設定權: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事項是由我國的政體決定的。凡行政許可法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法律都可以設定行政許可。有關國家基本制度的事項、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事項,只能由法律予以設定;2、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地方性法規是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或者批準的法律規范。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一、行政許可設定許可權的規定是什麼
1、行政許可設定許可權的規定分為以下內容:
(1)法律的行政許可設定權:法律可以設定行政許可事項是由我國的政體決定的。凡行政許可法規定可以設定行政許可的事項,法律都可以設定行政許可。有關國家基本制度的事項、有關公民基本權利的事項,只能由法律予以設定;
(2)地方性法規的行政許可設定權:地方性法規是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或者批準的法律規范。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
2、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第十五條
本法第十二條所列事項,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地方性法規可以設定行政許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確需立即實施行政許可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可以設定臨時性的行政許可。臨時性的行政許可實施滿一年需要繼續實施的,應當提請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應當由國家統一確定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資格、資質的行政許可;不得設定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的設立登記及其前置性行政許可。其設定的行政許可,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產經營和提供服務,不得限制其他地區的商品進入本地區市場。
二、行政許可的期限是多久
行政許可的期限是多久要視情況而定,具體如下:
1、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審查後,除當場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外,應當在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二十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2、行政許可採取統一辦理或者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的,辦理時間不得超過四十五日等於四十五日內不能辦結的,經本級人民政府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十五日,並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依法應當先經下級行政機關審查後報上級行政機關決定的行政許可,下級行政機關應當自其受理行政許可申請之日起二十日內審查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