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反傾銷條例
Ⅰ 歐盟對華反傾銷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發展歷程
1958年1月1日生效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即通常所說的《羅馬條約》,首次確立了歐共體的建立是以海關聯盟為基礎的原則.該條約第113條規定,在共同體形成之後,共同體有權制定統一的對內及對外貿易政策,在其內部將取消關稅,在對外貿易中可以根據歐共體利益的需要實施一系列保護性措施.《羅馬條約》為歐共體反傾銷法的制定奠定了重要的法律基礎,是歐共體反傾銷立法的法律依據.
1968年歐共體反傾銷法以關貿總協定多邊貿易談判--肯尼迪回合中達成的反傾銷守則(以下簡稱1967年守則)為藍本制定的,即歐共體第459/68號規則,其內容多與守則相同.但該協定遭到美國的強烈抵制.
1973年歐共體公布了第2011/73號法令,對1968年的法令進行了修改,加強了歐共體委員會(即現在的歐盟委員會)在反傾銷調查中的權利,增加了協商程序.
1979年歐共體公布了第1681/79號法令,強調了傾銷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增加了程序上的透明度,規定在征稅前要向出口商或進口商披露基本事實和理由,同時明確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的標准,並首次規定了低於成本銷售的問題.
隨著關貿總協定東京回合對1967年守則的修改,歐共體又於1979年頒布了第3017/79號法令,強調了公開公布通知的要求,對商業機密材料的處理做出了更具體的規定,並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傾銷的正常價值的確定方法進行了規定.因為在該年,歐共體首次遇到了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傾銷問題,即歐共體首次對來自中國的糖精反傾銷案.
1984年歐共體頒布了第2176/84號法令,首次規定了"日落條款"(即一般情況下反傾銷措施在實施5年期滿時將自動終止).該條款後來被WTO《反傾銷守則》採納.
1987年歐共體第1761/87號法令增加了反規避措施,當時GATT並未將反規避問題納入反傾銷守則.
1988年7月11日,歐共體通過了第2423/88號法令,新增加了反吸收條款(anti-absorption),即如反傾銷稅是由進口商承擔轉而由出口商承擔,則可能導致原反傾銷稅的提高.
1994年以來,歐盟 反傾銷法進入其最活躍時期.1994年3月對歐共體反傾銷法進行了重要修訂,即部長理事會決定徵收反傾銷法的決策程序從特定多數表決制度變為簡單多數表決制度;同時,對反傾銷程序的各個環節規定了更嚴格的時間限制.此次修改的目的是提高歐共體反傾銷行動的效率,以求更有效的保護其統一的內部市場.
烏拉圭回合後,為遵循關貿總協定1994反傾銷守則對明確化,透明化的進一步要求,並進一步完善反規避制度,以滿足日益增多的反傾銷案件的需要,歐共體於1994年底對其剛剛修訂的反傾銷法再度修訂,並於1994年12月通過了第3283/94號反傾銷令,自1995年1月1日正式付諸實施,與 1988年第2423號法令相比,1994年第3283號法令具有兩個明顯特點:第一,鑒於1994年反傾銷守則中對傾銷和補貼的性質做了區別.歐盟在這兩個領域制定了不同的法令.因此,1994年第3283號法令是關於反傾銷的專門規定,第3284號法令是對反補貼的單獨規定.第二,1994年的反傾銷守則增加了許多新的和詳細的規定,如關於傾銷的計算,提起申訴的程序及隨後進行的調查,徵收反傾銷稅,復審以及公開披露信息等.
1995年12月22日,歐共體通過第384/96號法令,於公布之日起生效,是現行的歐共體反傾銷法.現行歐盟反傾銷法的適用范圍包括歐盟以外的任何國家,無論其是否為WTO成員國.
歐盟反傾銷法分為兩個相互獨立的組織體系:一是1957年3月25日的《歐共體條約》及其歐共體反傾銷條例;二是1951年8月18日在巴黎簽署的《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的條約》及其煤鋼共同體反傾銷條例.而上述所提及的反傾銷法規即歐共體反傾銷條例只是歐盟對一般貿易產品的反傾銷.關於煤炭和鋼鐵的反傾銷,歐共體理事會於1984年7月27日頒布了《歐共體關於抵制來自非歐洲煤鋼共同體成員國的進口傾銷或產品補貼的法令》,即歐洲煤鋼共同體第2177/84號反傾銷法令,專門適用於對煤,鋼產品的反傾銷.該法令經1988年7月29日修訂後形成歐洲煤鋼共同體第2424/88號反傾銷法令,至今有效.我們通常所說的歐共體反傾銷法是指適用於一般貿易產品的反傾銷法.
二,歐共體對待中國的反傾銷政策
歐共體自1979年至2000年底,共對來自中國的出口產品發起了90起反傾銷調查,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出口貿易及產業結構的調整.歐共體一直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無論是正常價值還是出口價格的確定,都依據一套特殊的規則.
一),非市場經濟地位
非市場經濟地位的確定決定了是否依據出口生產商自己的內銷價格來確定正常價值.非市場經濟國家是指歐盟第514/94號條例規定的國家即:蒙古,朝鮮,中國,前蘇聯和越南.1998年4月27日第905/98號理事會條例對第384/96號理事會條例第2(7)條作了修改,不再把中國和俄羅斯列入"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而是作出了特別規定.其特別規定的主要內容是:
1, 保留了對非市場經濟國家產品的正常價值適用"一個市場經濟第三國的價格或結構價格,或該國家對其他國家,包括對歐盟的出口價格"(即類比國)的方法.
2, 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反傾銷調查,如果被調查的生產商提出書面申請,要求按市場經濟條件確定產品的正常價值,則調查當局應對申請人的情況及證據進行調查,如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申請人對該產品的生產銷售是符合條例規定的市場經濟條件的,應按市場經濟確定正常價值.
3, 調查當局如審查後認為,申請人沒能證明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銷售的,則適用類比國的方法確定正常價值.
4, 申請人必須要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營的,即要證明:
(1),企業在價格,成本和投入,包括原材料,技術成本,勞動力成本,產量,銷售和投資等方面的決定都是按市場供求信息做出的,不存在政府的重大幹涉,主要投入的成本是實質性反映市場價值的;
(2),企業有一套清楚的基本會計記錄,是按國際會計標准獨立審計的,並且可用於各種需要;
(3),企業的生產成本和金融狀況不受前非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扭曲,特別是在資產折舊,其他折舊,易貨貿易和通過還債協議的付款方面;
(4),企業受破產法的財產法管理,以穩定的法律確保公司運行的穩定性;
(5),匯兌匯率是市場匯率.
5, 是否給予申請人以市場經濟待遇的決定,調查當局需要與顧問咨詢委員會協商並徵求歐盟產業意見後,應在發起調查後的三個月內做出.
6, 上述這些規定於1998年7月1日起生效,適用於在該日之後發起的所有調查.
該修正案的立法背景主要是歐盟對華反傾銷歧視政策開始松動,這主要源於當時中歐關系的進一步改善,歐盟對華反傾銷案的挫敗及其他主要反傾銷國家開始在理論和實踐中改變對中國產品適用替代國價格的反傾銷做法和中國在1997年頒布的第一個反傾銷條例.
二),分別裁決
分別裁決主要是指依據出口商各自的出口價格分別裁定傾銷幅度,而非就一個應訴國的所有出口商適用一個傾銷幅度.目前,歐盟雖然原則上對來自於非市場經濟國家出口上使用"一國一稅"政策,但如果這些出口商能證明它是獨立運營的,歐盟也同意為該出口商確定單獨稅率,就是以該出口商的出口價格於替代國(或出口商自己的內銷價格)相比較.1996年7月,歐委會就中國企業是否可獲得分別裁決,制定了一個內部掌握的8條標准.1997年3月,歐盟法律就分別裁決問題進行了修改,以便在案件處理時引入更多的靈活性.主要從公司的多數股權是否有真正的私有公司擁有,公司的土地使用權是否由公司以市場租金價格租得,公司可否自主選擇和控制生產投入和原材料的供應等因素考慮.
................................................................
參考書目:
1,《中國反傾銷立法比較研究》,張曉東著, 法律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年8月第1版.
2,《如何應對國外反傾銷》,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編,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 2000年9月第1版.
Ⅱ 歐盟啟動反傾銷程序的條件是什麼
世貿組織的《反傾銷協議》規定,一成員要實施反傾銷措施,必須遵守三個條件: 首先,確定存在傾銷的事實; 第二,確定對國內產業造成了實質損害或實質損害的威脅,或對建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阻礙; 第三,確定傾銷和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按照傾銷的定義,若產品的出口價格低於正常價格,就會被認為存在傾銷。出口價格低於正常價格的差額被稱為傾銷幅度。所以,確定傾銷必須經過三個步驟:確定出口價格;確定正常價格;對出口價格和正常價格進行比較。 正常價格通常是指在一般貿易條件下出口國國內同類產品的可比銷售價格。如該產品的國內價格受到控制,往往以第三國同類產品出口價格來確認正常價格。 反傾銷作為一種被世界各國普遍認可和廣泛接受的限制進口的手段,是1948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中所確立的原則。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該手段逐步演化成各國保護國內產業的主要工具。據統計,自1990年至2000年全世界范圍內發生的反傾銷案件達2483件,全球遭致反傾銷的產品種類已經超過3000種,因此而影響的貿易量達千億美元以上。採用反傾銷手段的國家也以經濟發達國家為主。其中歐盟372起,澳大利亞360起,美國351起,墨西哥176起,阿根廷156起,加拿大155起。近兩年來發展中國家有擴大使用反傾銷手段之勢,據統計,南非、印度、巴西、阿根廷、韓國都較多地啟動了反傾銷調查程序。發展中國家是反傾銷措施的主要目標,有超過60%的反傾銷案件針對的是發展中國家。1990~1999年,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和地區是中國(308)、美國(104)、韓國(171)、日本(121)、中國台灣省(112)等。 反傾銷屬於一種保護本國企業的條款。關貿總協定說如果傾銷對進口國造成了實質的損傷和威脅,那就不允許了。所以反傾銷就有了保護本國企業的色彩。或者說很多國家是打著「反傾銷的旗,行保護之實」。 WTO反傾銷協議規定,進口產品以低於正常價值的價格進入另一國,則該產品被視為傾銷。正常價值,有三種方式參照、判斷價格是否低於正常價值:①該產品在本國的銷售價格;②向其他國出口價格;③成本核算。一般優先①②作為判斷依據。傾銷的目的是搶占份額,打敗競爭對手,從而再獲壟斷利潤。產品在進口國家的價格低於本國價格的差數,稱為傾銷幅度。WTO規定,當進口產品的傾銷幅度不足2%,或某國產品的進口量不到全部進口量的3%時,不得提起反傾銷要求。只有當外國產品進口對本國企業造成實質損害時,才能提起反傾銷要求。 反傾銷有兩種,一是本國產品出口到國外,國外政府採取的反傾銷措施;二是國外產品進入本國,本國政府採取的反傾銷措施
Ⅲ 什麼是歐盟反傾銷
反傾銷(Anti-Dumping)指對外國商品在本國市場上的傾銷所採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對傾銷的外國商品除徵收一般進口稅外,再增收附加稅,使其不能廉價出售,此種附加稅稱為「反傾銷稅」。
如:歐盟對中國無縫鋼管徵收反傾銷稅 歐盟9月24日建議,對產自中國的無縫鋼管徵收為期5年的正式反傾銷稅,稅率高達39.2%,適用於圓截面和外部直徑不超過406.4毫米的無縫鋼管。最終裁定將由歐委會提交歐盟理事會通過,於10月8日前公布。
利弊:簡單的說,利就是保護本國企業,因為歐盟的人工費用高,導致產品的價格高,採用反傾銷的貿易保護措施,就能讓本國產品在價格上也有競爭力;弊,一般有兩點,一是使本國消費者買不到更加物美價廉的產品,二是這種貿易保護措施只是一時的,如果不加大產品的競爭力,遲早都會被淘汰
歐盟反傾銷針對的中國產品有:緊固件,玻璃纖維網格布,自行車,鋼絲繩,無縫鋼管,等等等等!
我們是做第三國轉口的,針對反傾銷,規避反傾銷稅。如還有疑問,可聯系我,見資料
Ⅳ 歐盟反傾銷法對中國有何影響
歐盟反傾銷法對中國的影響:
根據共同體理事會第384/96號規則第2條第7款,在進口商品來自「非市場經濟國家」。其正常價值應根據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相似產品的價格或其結構價值或者該國向其他國家包括向共同體的出口價格來確定。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可行,還可以按照共同體對相似產品實際支付或可以支付的價格,必要時可以對這些價格或者結構價值進行適當調整。這就是歐盟反傾銷法對於確定「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產品的正常價值所採取的替代國制度。
中國被歐盟列為「非市場經濟國家」。中國對歐盟的出口產品因而就受到不同於市場經濟國家的特殊待遇,中國的出口企業由此也就不斷被提起反傾銷訴訟。從1979年提出第一個反傾銷訴訟到1996年,歐盟對中國出口商品的反傾銷調查達60多項。其中除糠醛和錘子等少數幾起案件因證實共同體相關產業的損害與中國進口產品沒有因果關系而撤訴外,大多數案件都以中方敗訴而結束。
Ⅳ 歐洲聯盟法的基本內容有那些
第二節 歐洲聯盟法的基本內容
一、歐洲聯盟的主要機構
1.理事會
其前身為部長理事會,《歐洲聯盟條約》上改為「歐盟理事會」,由各成員國部長級代表組成,是歐盟的最高決策機構和實際立法機構,在歐盟中居於中樞地位。理事會的職責主要是制定歐洲聯盟的各項基本政策,以確保基礎條約的執行和履行。在實踐中,理事會具有雙重職能:一方面作為歐洲聯盟的立法機構,它負責協調各個成員國的經濟政策,指導歐洲聯盟各個領域的工作和活動,制定歐洲聯盟的方針、 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法規; 另一方面作為成員國政府間機構,各成員國政府代表又分別代表各成員國維護本國利益。
2.歐洲理事會
又稱首腦理事會,由各成員國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外交部長組成。它是部長理事會的進一步發展,其職能是為歐盟確定指導方針和方向,對政治合作及對與歐盟共同利益相關的重大事務進行協調並作出決定,並且可以針對歐盟中的政策性問題進行討論和決議。歐洲理事會的決議必須通過部長理事會的程序才能生效。
3.歐盟委員會
這是歐盟的獨立機關,由各成員國一致同意任命的17名委員組成。委員須有成員國公民身份,但以純粹個人的資格接受任命,不聽命於任何組織或成員國政府。其主要任務是:
(1)對是否實施歐盟法進行監督;
(2)對必要的事項提出建議或意見;
(3)在指定范圍內行使決定權,並參與聯盟立法;
(4)為實施理事會決定,行使理事會授予的許可權,頒布法規。
4.歐洲議會
它由成員國公民直接選出的議員組成,議員不得同時擔任成員國政府或歐盟其他機構的任何職務。它不是以各成員國的國家為單位,而是以橫跨幾個國家的政治集團為單位進行獨立的議事活動。在形式上,歐洲議會是歐盟最高議事機關和監督機關,但實際上擁有的權力十分有限。從其發展來看,其權力逐漸加強,特別是在立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歐洲聯盟還設有貨幣委員會、審計院等幾十個機構從事專門性工作。《歐洲聯盟條約》新設歐洲中央銀行和歐洲中央銀行系統與區域委員會。
二、歐洲聯盟的幾項重要法律制度
1.關於建立統一市場的法律制度
歐洲聯盟實現經濟一體化的基礎是關稅同盟。通過關稅同盟,使各成員國調整立法,實行統一的對外關稅,消除成員國之間在相互商品貿易中的各種障礙,實現的所有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人員、服務和資本)在歐洲聯盟范圍內自由流動,從而建立統一的歐洲市場,實現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關稅同盟是歐洲聯盟統一對外貿易法的基礎。其特點是:以統一的歐洲聯盟關稅領土取代分立的各成員國的關稅領土;對內取消各成員國之間貿易關系中的一切關稅以及具有同等效果的措施,實行商品的自由流通;對外與第三國的貿易關系中各成員國建立統一標準的關稅制度。
《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規定了成員國之間人員自由往來、勞務自由提供、資本自由流動的制度。人員自由往來的制度在歐洲聯盟已經基本實現。 目前, 歐洲聯盟內部可以自由流動的資本有:直接投資、不動產投資、匯回本國的利潤、短期和中期商業信貸等。
2.歐洲聯盟競爭法
競爭法是歐盟共同社會經濟政策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內容十分廣泛,從專利、商標到價格歧視、傾銷乃至企業的合並與集中等。歸納起來主要是三方面的禁止:
(1)限制性措施的禁止。 規定企業間任何影響到聯盟內部貿易的,以及妨害、限制或破壞競爭的協議或一致行為的措施,一般都在被禁止之列,個別的可除外。
(2)支配性地位的禁止。 規定任何不正當地利用一種支配性地位和干擾成員國之間貿易的行動都是禁止的。
(3)國家援助的禁止。 成員國援助或授權援助一個企業或一種商品的生產,導致或可能導致破壞競爭的都是禁止的。但某些特殊原因的援助例外,比如給予消費者個人的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援助,用以彌補自然災害或意外事件引起的損失的援助。
3.歐洲聯盟反傾銷法
反傾銷問題在《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中屬於競爭法的一部分,其目的在於禁止成員國通過商品傾銷來阻礙、限制或破壞共同市場內部的競爭。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展和深入,歐盟反傾銷法已經形成了以條約規定為基礎、以理事會條例為主幹的完整體系,主要針對第三方國家所實施的傾銷行為,適用於所有產品貿易。根據有關條例,反傾銷案的成立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
(1)外國產品在歐洲聯盟市場確有傾銷事實;
(2)這種傾銷給歐洲聯盟工業造成損害;
(3)對被訴產品徵收反傾銷稅適用於所有產品貿易, 包括農產品,但不包括服務貿易。
4.歐洲聯盟公司法
歐盟公司法由歐盟基礎條約的有關條款、歐盟有關機構的立法以及歐洲法院的判例組成,但這些規定基本上都是原則性的。協調和統一各成員國不同甚至相抵觸的公司法是歐盟公司法的首要目標。到目前為止,歐盟公司法尚未形成完備的體系,有關公司法的規定仍然是理論多於實踐。
5.歐洲聯盟對外締約權
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歐洲聯盟具有國際法上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享有對外交往和締結條約的權力。歐洲聯盟的締約權有兩方面:
(1)明示締約權: 指《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明確賦予歐洲聯盟在一些特定事項上締結條約的權力,包括為實施共同商業政策而締結的關稅和商業協定;同那些與某些成員國具有特殊關系的非歐洲國家簽訂的聯系關系協定;同聯合國的組織、專門權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簽訂的合作協定等。
(2)默示締約權:通過歐洲法院的判例逐步確立。
關於歐洲聯盟的締約許可權,歐洲聯盟擁有專屬許可權和共有許可權,在歐洲聯盟享有專屬許可權的領域,成員國不再有權締結與歐洲聯盟行使的明示或默示權力明顯或潛在發生沖突的條約。
三、司法制度
1.歐洲法院
歐洲法院是根據歐盟基礎條約設立的獨立機構,其職責是保證歐洲聯盟的法律得到尊重,保證在解釋和適用歐洲聯盟法律過程中的法律統一。
(1)歐洲法院由15名法官組成,推選其中一人為院長,並由9名檢察官(即公設律師、法律顧問或合法性代理人)協助工作, 下設1正2副3名書記官組成。法官和檢察官任期6年,院長任期3年。
法官任職期間不得擔任任何其他政治或行政職務,也不得從事任何計酬或不計酬的其他職業。檢察官的工作獨立於法官,他們不代表歐洲聯盟也不代表任何成員國,只為公共利益代言,其意見對法官具有重要影響。
(2)歐洲法院管轄權,包括:
①先予裁決的權力。先予裁決權指歐限洲法院有權對成員國法院提出的有關條約的解釋、歐洲聯盟機構通過的法令的效力和解釋,或者其他機構的章程的解釋問題進行裁決。這一程序適用於成員國法院已經受理並且正在審理的涉及到歐盟法解釋的案件。在此,歐洲法院行使的職能相當於憲法法院的職能。
②受理委員會或一個成員國對另一個成員國違反歐盟法的訴訟。歐洲法院有權對成員國違反歐盟法的事實進行審查,直至宣告違法行為的存在。
③受理對歐盟機構提起的訴訟。歐洲法院有權應當事人請求,對歐盟機構的法令和其他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確定其是否符合歐盟法,從而在法律上制約歐盟各機構管理聯盟的行政行為,歐洲法院在此行使行政法院的職能。
④歐洲法院同樣具有普通法院的職能,有權受理純司法性質的案件。它有權審理非契約上的損害賠償的糾紛,以及聯盟機構與其雇員的僱傭契約上的糾紛。
2.訴訟程序
直接向歐洲法院提起訴訟應遵循的法定正常程序分為四個階段:
(1)書面程序。 這是由原告提出訴狀開始的第一階段。法院書記官將訴狀及有關資料送達被告後,被告在一個月內應提出答辯。對此,雙方可反駁和再答辯。然後書面程序結束。
(2)預先調查。 這一階段,涉及到對事實問題的認定,由法院決定需要哪些證據。收到訴狀後,法院院長即指定法官擔任審判長,相應法庭負責審理,並同時指定檢察官。法官著手審理,並進行必要的開庭、調查取證、鑒定等。全部調查取證完畢,院長決定下一程序開始的日期。
(3)口頭程序。 相當於正式的開庭審理階段,由院長主持。審判長宣讀報告後, 雙方當事人及代理人進行詢問, 檢察官宣讀意見書。
(4)判決。判決由法官秘密評議後作出,以多數法官意見為准。判決當眾宣讀,自宣告之日即起生效。歐洲法院的判決為終審判決,不得上訴。
歐洲法院對其判決沒有直接執行的許可權;但由於歐盟法規定了有關成員國應採取相應的措施,同時規定了對拒不執行判決的成員國所採取的制裁措施,所以其判決基本上得到了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