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農墾條例
1. 黑龍江省土地管理條例的第三章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本級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以及具有土地規劃資質的單位編制。
墾區、森工國有林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農墾、森工系統組織有關部門和具有土地規劃資質的單位編制,按照本條例第十二條第五款規定的審批許可權批准後,將規劃內容分別納入有關市、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中建設用地規模不得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規模。
土地整理、開發、復墾等專項規劃,應當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經市(行署)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實施。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行分級審批。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以及國務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省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以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逐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鎮以外的其他鄉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地區行政公署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墾區、森工國有林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應當報原批准機關批准。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經依法批准後,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訂具體辦法,保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貫徹實施。 凡從事非農業建設的單位和個人,經批准佔用耕地的,應當由佔用耕地者負責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宜農荒地上,開墾與所佔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凡在本市(不含所轄縣)、縣行政區域內佔地單位自行開墾耕地的,應當同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簽訂補充耕地協議,明確開墾時限和要求。屬於跨市、縣易地開墾的,佔地單位應當同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簽訂補充耕地協議。
佔地單位自行開墾有困難的,應當依照前款規定向縣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繳納每公頃五千元至三萬元的耕地開墾費,由其專款用於組織開墾新的耕地。耕地開墾費具體執行標准和使用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財政、物價主管部門制訂。
承擔補充耕地義務的佔地單位,所需耕地開墾資金,應當作為建設用地成本在建設項目總投資中列支。
新開墾的耕地由批准農用地轉用的市(行署)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驗收。其中,國務院批准農用地轉用的,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驗收。縣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補充耕地項目庫,用於儲備補充建設項目佔用的耕地。
縣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可以要求佔用耕地的單位將所佔用耕地耕作層的土壤用於新開墾耕地、劣質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對於利用表土進行土壤改良達到規定要求的,應當按照改良面積的百分之二十減少開墾面積或者相應的耕地開墾費。 開發荒山、荒地、荒灘等從事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漁業生產的,經依法批准,可以確定給開發單位或者個人使用,使用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五十年。
一次性開發土地五十公頃以下(含五十公頃)的,由縣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性開發五十公頃以上一百公頃以下(含一百公頃)的,由市(行署)人民政府批准;一次性開發一百公頃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一次性開發未確定使用權的土地,面積在六百公頃以上(含六百公頃)的,報國務院批准。十五度以上的坡地、沙荒地以及縣以上人民政府確定保護的濕地,禁止開墾。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開展土地整理。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鄉人民政府,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村民委員會制定土地整理實施方案,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土地整理實施方案應當明確參與土地整理單位和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新增耕地的分配原則。
土地整理經驗收合格後,新增耕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可以用作折抵建設佔用耕地的補償指標。 建設用地涉及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必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規定,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
各項建設確需佔用或者徵用林地的,須經縣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徵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審批許可權為:
(一)徵用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三十五公頃以下、其他土地七十公頃以下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報國務院備案;
(二)徵用基本農田或者基本農田以外耕地、其他土地超過本款第(一)項規定面積限額的,報國務院批准。
國家依法徵用集體所有土地,被征地單位和個人必須按期交出土地,不得阻礙。 具體建設項目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和村莊、集鎮建設用地范圍內的國有建設用地或者國有未利用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報上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具體建設項目使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外的國有未利用土地的,按照下列許可權辦理審批手續:
(一)建設項目用地一公頃以下(含一公頃)的,由縣人民政府批准,報市(行署)和省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備案;
(二)建設項目用地一公頃以上二公頃以下(含二公頃)的,由市(行署)人民政府批准,報省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門備案;
(三)建設項目用地二公頃以上的,由省人民政府批准。
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軍事設施和跨省行政區域的建設項目以及國務院規定的其他建設項目用地,需要佔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國有未利用土地的,報國務院批准。 徵用土地應當向被徵用單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及地上建築物、附著物補償費。被徵用土地的所有權人、使用權人應當持土地權屬證書到當地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地補償登記。土地補償費支付給集體土地所有權單位,並由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設立專戶存儲,專門用於安排被征地農戶的生活補助和本集體經濟組織基礎設施建設,興辦村辦企業。需要使用土地補償費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報鄉人民政府批准。
需要由集體經濟組織安置的人員,安置補助費支付給集體土地所有權單位;由其他單位安置的,安置補助費支付給安置單位;不需要統一安置的,在徵得被安置人員同意並同集體經濟組織簽訂不再要求安置的協議後,安置補助費可支付給被安置人員個人或者用於支付被安置人員的保險費用。青苗及地上建築物、附著物補償費,支付給土地承包經營者或者地上建築物、附著物的產權人。
徵用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其他有關費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挪用。 徵用土地按下列標准支付土地補償費:
(一)徵用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該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難以計算的,可以由市、縣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按照旱地、水田、菜地,制定平均年產值具體補償標准,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由市、縣人民政府發布實施;
(二)徵用宅基地和鄉村企業等建設用地的,為當地旱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倍;
(三)徵用種植三年以下的新墾耕地,按照上年產值的二倍補償,並補償開發投資;
(四)徵用未利用土地和連續四年以上、十年以下棄耕地的,按旱地年產值的二倍補償;
(五)徵用魚池,為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
(六)徵用園地、牧草地、葦地,按當地該地類年產值的六倍補償;
(七)徵用林地的補償標准,依照國家規定辦理。 徵用土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下列標准支付:
(一)徵用耕地,為該耕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計算,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執行;
(二)徵用園地、魚池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倍;
(三)徵用宅基地、鄉村企業等建設用地和荒山、荒地、牧草地、葦地、未利用土地和連續四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棄耕地以及種植三年以下的新開墾耕地,不支付安置補助費;
(四)徵用林地的安置補助費,依照國家規定辦理。 被徵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應當支付青苗補償費,其標准為當年當季該作物的產值。
被徵用土地上有建築物、構築物等附著物的,應當按國家和省規定或者雙方約定的標准給予補償;沒有規定或者約定標準的,由市、縣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損失價值確定。
土地徵用前,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向被征地單位發出征地預告後,被征地單位或者個人在擬徵用土地上搶栽搶種的農作物、樹木或者搶建的設施,不予補償。 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使用其他單位具有合法使用權的國有農用土地的,應當參照征地補償、安置標准,支付補償、安置等費用。
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使用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具有合法使用權的建設用地的,應當參照城鎮基準地價,由建設單位對土地使用權人予以適當補償。建設項目經依法批准,使用國有未利用土地的,不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鄉村興辦公共設施、公益事業等需要使用集體土地的,對被佔地者應當給予安置補助費或者安排被佔地農戶符合有關規定條件的人員在村辦企業就業,也可以採取調劑土地的方法解決。 建設單位使用國有土地,除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外,應當以下列有償使用方式取得:
(一)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
(二)國有土地租賃;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作價出資或者入股。
以有償使用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建設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土地有償使用費和其他費用後,方可使用土地。
新增建設用地的土地有償使用費,按規定上繳中央財政後的余額,應當全額上繳省財政。具體使用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財政部門另行制訂。
存量土地的有償使用費全部留給有關市、縣財政,用於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開發。 建設項目施工和地質勘查、敷設電訊線路、埋設地下管道等需要臨時使用土地的,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其中,墾區、森工國有林區的臨時用地,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批准。在城市規劃區的臨時用地,在報批前,應當先經有關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臨時使用未確定使用權的國有土地,土地使用者應當與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臨時使用農民集體所有土地或者其他單位使用的國有土地的,土地使用者應當與原土地使用者或者土地所有者簽訂臨時使用土地合同。土地使用者應當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臨時使用土地補償費。
臨時使用土地的期限一般不超過二年。臨時使用土地的使用者應當按照臨時使用土地合同約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並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臨時用地使用者必須在臨時用地期滿後一年內恢復土地原狀或者按規定負責復墾。不能恢復原狀的,應當依照國家和省規定的標准,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繳納土地復墾費。 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結合舊村改造,盡量使用原有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凡村屯內超占宅基地可以安排村民建住宅的,不得向村外擴展。農村村民新建住宅的宅基地,每戶不得超過三百五十平方米。
城市近郊和鄉政府所在地以及省屬農、林、牧、漁場場部的宅基地,每戶不得超過二百五十平方米。
原有宅基地超過標準的,應當根據村莊、集鎮建設規劃逐步進行調整。調整前可以臨時使用或者暫按機動田管理,村莊、集鎮建設需要時,原土地使用者必須無條件退回,不得阻礙。
禁止在超過用地標準的宅基地上建永久性建築物。 農村村民建住宅用地,應當持戶口簿向村民委員會申領、填報《農村村民建住宅用地申請審批表》,經村民代表會議通過後,報送鄉人民政府審核,由縣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農用地的,應當先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後,方可批准用地。
農村村民以盈利為目的出賣、出租住房再申請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國有土地租賃,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與土地使用者簽訂租賃合同,土地使用者必須按照合同的約定支付土地使用權租金。土地使用權租賃期限一般為一至五年。土地使用權租賃期滿,土地使用者可以依法申請續租。
房地產開發用地不得以租賃方式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 國有企業因破產、兼並、合並、分立、清算或者股份制改造等涉及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的,應當向土地所在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申請,按下列許可權辦理土地評估結果確認和土地使用權處置方案的審批手續:
(一)省屬國有企業報省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市(行署)屬國有企業報市(行署)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三)縣屬國有企業報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四)企業土地使用權跨行政區域的,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五)上市公司的土地處置報省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不按規定辦理土地處置審批手續的,其處置行為無效;越權批准土地處置的,其批准文件無效。 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以基準地價、標定地價和出讓底價為基礎的地價體系。
基準地價由市、縣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地價評估資質的單位負責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市、縣人民政府公布施行。 國有企業因破產、兼並、合並、分立、清算或者股份制改造以及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處置劃撥土地使用權的,必須委託有土地評估資質的單位進行地價評估。
企業改革後的用地,符合國家現行劃撥供地規定的,可仍以劃撥方式使用。國有和集體企業兼並國有企業涉及的土地,不屬於劃撥供地范圍的,經縣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也可以在一定年限內維持劃撥使用。
2. 黑龍江省農民專業合作社條例
第一條為了引導和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保護農民專業合作社及其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推動現代農業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經營、管理、扶持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
有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設立、登記、組織、管理、章程、收益分配、合立、分並、加入、退出、解散、清算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本條例有關農民的規定,適用於國有農場、牧場、林場、漁場等企業事業單位實行承包經營的職工。第三條縣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的綜合指導、扶持、服務,其所屬的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農村經濟管理機構)負責日常管理工作。
省農墾總局、省森林工業總局負責墾區、國有森工林區內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的綜合指導、扶持、服務,業務上接受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
縣級以上林業、水利、畜牧獸醫等部門、農業機械管理機構和供銷合作社、科協等組織依據各自職責,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的培育、指導、扶持、服務工作。
縣級以上工商、財政、稅務、科技、國土資源、交通、質量技術監督、商務、糧食、金融管理等部門依據各自職責,做好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和發展有關的指導、扶持、服務工作。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統籌協調,組織有關部門通過產業政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和金融、科技、人才扶持等措施,引導和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村民委員會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發展以及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便利和服務,並依法協助調解和處理生產經營糾紛。第五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資格條件不受地搜鏈域限制。農民可以到異地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可以加入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
已轉為城鎮戶口但依法享有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居民,經出具土地承包合同或者證書,可以以農民身份申請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
墾區和林區戶籍管轄范圍內持非農業戶口並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人員,由其戶籍所在地農場或者林場出具證明,可以以農民身份組建或者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第六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不設最低出資額限制。成員可以用貨幣或者能夠用貨幣估價並可以依法轉讓的非貨幣財產作價出資。用非貨幣財產出資的,由全體成員評估作價,不需要提供驗資證明。
農民在土地承包期內未改變土地用途的,可以用其土地承包經營權的預期收益作價出資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社。
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其成員投保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商業性農業保險,以降低其出資風險。第七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支持和引導具備條件並族的農民專業協會、農民股份合作企業等其他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依法登記注冊為農民專業合世蔽孫作社。第八條兩個以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根據自願、平等的原則組成聯合社,並享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相關優惠政策。第九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依法建立健全農產品生產記錄、檢測以及包裝、附加標識等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第十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實行社務公開,每年定期向本社成員公布經營和財務狀況,接受本社成員的監督。
農民專業合作社應當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對其經營狀況進行年度核算,其當年可分配盈餘部分應當向合作社成員分配,並將調整後的成員權益變動表向全體成員公布。第十一條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按照章程規定可以轉讓其賬戶內出資額和公積金份額。章程未作規定的,經理事會審核或者成員大會討論同意,可以轉讓給本社其他成員。
農民專業合作社接受國家財政直接補助和他人捐贈形成的財產平均量化到成員的份額,不得轉讓。第十二條各級農村經濟管理機構應當按照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會計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和輔導,並指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財務會計管理和審計工作。
各級有關部門和農村經濟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國家投入農民專業合作社資金、設備和設施的監督,確保其使用效益。
3. 2019年黑龍江省農田水利條例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快發展農田水利事業,規范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和工程使用,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效防禦自然災害,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農田灌溉、排水等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和工程使用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農田水利工作的領導,將農田水利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採取有效措施,保障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
第四條縣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田水利工作,其所屬的農田水利管理機構受水行政主管部門的委託負責農田水利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對有關農田水利的違法行為實施行政處罰。
省農墾總局、分局的水務管理機構負責墾區的農田水利管理工作,業務上接受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縣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做好農田水利有關工作。
第五條鄉、鎮人民政府應當落螞派實上級人民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門在農田水利建設、管理、工程使用方面的任務和措施,組織動員和指導協調農民開展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預防和調解處理水事糾紛。
第六條農田水利工程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義務保護農田水利工程,並有權檢舉侵佔、損壞農田水利工程的行為。
第二章農田水利建設
第七條農田水利建設應當堅持規劃先行、政府主導、資源整合、民辦公助、社會參與的原則,建立農田水利建設發展的長效機制。
第八條農田水利規劃由縣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流域綜合規劃和區域綜合規劃,組織逐級編制。
編制農田水利規劃,應當因地制宜,統籌兼顧,開源與節流、灌溉與排澇並重,優化水資源配置,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合理發展水田面積,促進水土資源平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第九條編制農田水利規劃時,應當徵求同級發展改革、財政、農業、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的意見,經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修改農田水利規劃應當按照農田水利規劃編制的程序,經原批准機關批准。
第十條縣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農田水利規劃的組織實施。
新建、改建、擴建的農田水利工程應當符合農田水利規劃。
第十一條農田灌排骨幹工程建設所需資金,以政府投入為主;其他農田水利工程所需資金,按照誰受益、誰悶銀賀負擔和政府適當扶持的原則籌集。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農田水利建設。
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發展和農田水利建設的需要,逐步增加對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建立穩定的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機制。
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農田水利搏薯規劃,統籌安排項目,集中整合使用農田水利建設資金和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商品糧基地建設、土地整理等與農田水利建設有關的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第十四條農民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以農民自建為主。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鼓勵、規范和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工投勞。村民委員會應當遵循村民自願、民主決策的原則,通過一事一議組織農民出資出勞。對農民自建的農田水利工程,政府和有關部門可以給予適當補助。
第十五條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水用於農田水利的,應當依法申請取水許可證,並履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程序。
農業抗旱臨時應急取水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的水的,不需要申請取水許可證。
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取水量較少且對周邊影響較小的,在申請取水許可證時可以不履行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程序。
第十六條對需要履行基本建設程序的農田水利工程,在建設項目立項後需經有審批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對初步設計文件和開工報告進行審批,方可進行建設。
第十七條屬於基本建設范圍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應當實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建設監理制和招標投標制,其他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可以參照執行。
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質量管理和監督機制,實行質量責任制。
第十八條農田水利工程竣工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應當履行政府驗收程序的,由工程建設審批機關組織工程驗收,驗收合格後方可正式投入使用。
第三章農田水利工程管理
第十九條政府投資的大型和中型農田水利工程、設備,歸國家所有;政府資金和社會資金共同投資的大型和中型農田水利工程、設備,按照出資比例確定共有份額,歸國家和投資人共有。
財政補助形成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備,歸項目受益主體所有。受益農戶較多的,歸受益農戶共有;農戶自用的,歸該農戶所有。
非政府投資的農田水利工程、設備,歸投資人所有。國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農田水利工程、設備的確權登記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條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備可以通過承包、租賃、轉讓等形式進行流轉,但不得改變其功能和用途。
第二十一條大型和中型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實行專業管理與群眾性管理相結合的辦法,其中骨幹工程由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管理、維修、養護;田間工程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管理、維修、養護。
產權歸集體、個人所有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由產權人自行管理、維修、養護,接受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第二十二條縣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劃定農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范圍,明確邊界,設立標志,並發給土地權屬憑證。
第二十三條不得佔用國家所有的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或者從事對原有灌溉用水、排水、供水水源有不利影響的活動;依照國家規定確需佔用的,應當經管理該灌排工程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四條需要佔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三年以內的,佔用者應當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造成損失的,應當依法給予補償。
需要佔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三年以上(含三年)的,佔用者應當負責興建與被佔用的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效益相當的替代工程;沒有條件興建替代工程的,應當按照替代工程的總投資額交納開發補償費。
第二十五條報廢農田水利工程的,應當報請原工程建設審批機關審核同意。報廢的農田水利工程中包含國有設備和物資的,應當由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部門登記造冊並收歸國有。
第二十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灌渠內設置排污口排放污水、傾倒垃圾、堆放柴草。
第二十七條對農田水利工程的其他管理和保護措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黑龍江省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執行。
第二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科學界定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的類別,合理定崗定編,將純公益性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和准公益性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公益性部分的基本支出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保證農田水利工程運行費和維修養護費足額到位。
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逐步解決經營性水管單位人員的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
第四章農田水利工程使用
第二十九條農業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定額管理,並推行計劃用水、節約用水、計量供水。
第三十條農業供水實行計量收費。暫無計量設施,不能實行計量收費的,可以按照實際受益面積收費。
第三十一條農田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按照補償供水生產成本、費用的原則核定,不計利潤和稅金。
國有農田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實行政府定價;集體和民營農田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實行政府指導價。
農田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的構成和定價許可權、范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十二條農田水利工程管理單位或者工程經營者(以下統稱供水單位)應當與利用農田水利工程供水的單位和個人(以下統稱用水戶)或者農民用水合作組織依法簽訂供用水合同,並使用農業供用水合同示範文本;未簽訂供用水合同的,按照雙方確認的實際用水量收費。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水價外加收其他費用。
農田水利工程水費應當用於供水單位運行管理和工程維修養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截留、平調和挪用。
第三十三條供水單位應當保證正常供水,形成完善的供水管理模式和經營機制,降低運行成本,提高供水服務質量。
因不可抗力造成供水單位不能正常供水的,應當按照實際供水量核收水費。因供水單位原因造成不能按合同供水的,供水單位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
第三十四條用水戶應當按照供用水合同用水和繳納水費。用水戶未按合同約定繳納水費,或者隱瞞受益面積、用水量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第三十五條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扶持和規范農民用水合作組織,發揮其在灌溉、排水管理和農田水利工程使用中的作用。
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行使其使用的灌排設施的管理權,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水管單位的業務指導。
第三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節水灌溉的組織、指導和宣傳。新建、改建、擴建農田水利工程,應當採取節水灌溉措施。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推行渠道防滲、噴灌、微灌、滴灌、建築物配套和量測水設施建設等工程節水灌溉措施。並積極推廣控制灌溉、非充分灌溉、節水點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引導和支持節水灌溉新材料和新設備開發,降低單位面積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第三十七條農田灌排水事糾紛,應當協商解決;當事人不願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可以申請人民政府或者水行政主管部門調解處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發生的農田灌排水事糾紛,應當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八條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不符合農田水利規劃的;
(二)對符合法定條件的農田水利工程取水申請不予受理或者不在法定期限內批準的;
(三)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申請人簽發取水申請批准文件或者發放取水許可證的;
(四)截留、擠占、挪用國家投入的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的;
(五)其他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建設單位新建、改建、擴建農田水利工程不符合農田水利規劃的,由縣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強制拆除,所需費用由違法單位或者個人承擔。
第四十條經批准佔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但未按照本條例規定採取補救措施或者進行補償的,由縣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補償相應費用,並處以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佔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的,由縣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造成灌排工程報廢或者失去部分功能的,限期拆除違法設施、恢復原狀或者賠償損失,並處以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違法設施的,強制拆除,所需費用由違法單位或者個人承擔。
第四十二條其他有關農田水利的違法行為,有關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三條本條例自2010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