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信息網路傳播保護條例

信息網路傳播保護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17 19:53:34

①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保護條例

(2006年5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68號公布 根據2013年1月30日《國務院關於修改〈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決定》修訂)
第一條 為保護著作權人、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以下統稱權利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鼓勵有益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以下簡稱著作權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權利人享有的信息網路傳播權受著作權法和本條例保護。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將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應當取得權利人許可,並支付報酬。第三條 依法禁止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不受本條例保護。權利人行使信息網路傳播權,不得違反憲法和法律、行政法規,不得損害公共利益。第四條 為了保護信息網路傳播權,權利人可以採取技術措施。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不得故意製造、進口或者向公眾提供主要用於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為他人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提供技術服務。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避開的除外。第五條 未經權利人許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進行下列行為:(一)故意刪除或者改變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但由於技術上的原因無法避免刪除或者改變的除外;(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明知或者應知未經權利人許可被刪除或者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第六條 通過信息網路提供他人作品,屬於下列情形的,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一)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適當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二)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向公眾提供的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三)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少量已經發表的作品;(四)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向公眾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五)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向中國境內少數民族提供;(六)不以營利為目的,以盲人能夠感知的獨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七)向公眾提供在信息網路上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問題的時事性文章;(八)向公眾提供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第七條 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路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前款規定的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應當是已經損毀或者瀕臨損毀、丟失或者失竊,或者其存儲格式已經過時,並且在市場上無法購買或者只能以明顯高於標定的價格購買的作品。第八條 為通過信息網路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或者國家教育規劃,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使用其已經發表作品的片斷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製作課件,由製作課件或者依法取得課件的遠程教育機構通過信息網路向注冊學生提供,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第九條 為扶助貧困,通過信息網路向農村地區的公眾免費提供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種植養殖、防病治病、防災減災等與扶助貧困有關的作品和適應基本文化需求的作品,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在提供前公告擬提供的作品及其作者、擬支付報酬的標准。自公告之日起30日內,著作權人不同意提供的,網路服務提供者不得提供其作品;自公告之日起滿30日,著作權人沒有異議的,網路服務提供者可以提供其作品,並按照公告的標准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著作權人的作品後,著作權人不同意提供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立即刪除著作權人的作品,並按照公告的標准向著作權人支付提供作品期間的報酬。依照前款規定提供作品的,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第十條 依照本條例規定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其作品的,還應當遵守下列規定:(一)除本條例第六條第一項至第六項、第七條規定的情形外,不得提供作者事先聲明不許提供的作品;(二)指明作品的名稱和作者的姓名(名稱);(三)依照本條例規定支付報酬;(四)採取技術措施,防止本條例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規定的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著作權人的作品,並防止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服務對象的復制行為對著作權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第十一條 通過信息網路提供他人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應當遵守本條例第六條至第十條的規定。第十二條 屬於下列情形的,可以避開技術措施,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開技術措施的技術、裝置或者部件,不得侵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通過信息網路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而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只能通過信息網路獲取;(二)不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路以盲人能夠感知的獨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而該作品只能通過信息網路獲取;(三)國家機關依照行政、司法程序執行公務;(四)在信息網路上對計算機及其系統或者網路的安全性能進行測試。第十三條 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為了查處侵犯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可以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權的服務對象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資料。第十四條 對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或者提供搜索、鏈接服務的網路服務提供者,權利人認為其服務所涉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侵犯自己的信息網路傳播權或者被刪除、改變了自己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可以向該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交書面通知,要求網路服務提供者刪除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斷開與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通知書應當包含下列內容:(一)權利人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二)要求刪除或者斷開鏈接的侵權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名稱和網路地址;(三)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權利人應當對通知書的真實性負責。第十五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後,應當立即刪除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斷開與涉嫌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並同時將通知書轉送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服務對象;服務對象網路地址不明、無法轉送的,應當將通知書的內容同時在信息網路上公告。第十六條 服務對象接到網路服務提供者轉送的通知書後,認為其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未侵犯他人權利的,可以向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交書面說明,要求恢復被刪除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恢復與被斷開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書面說明應當包含下列內容:(一)服務對象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和地址;(二)要求恢復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名稱和網路地址;(三)不構成侵權的初步證明材料。服務對象應當對書面說明的真實性負責。第十七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接到服務對象的書面說明後,應當立即恢復被刪除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可以恢復與被斷開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同時將服務對象的書面說明轉送權利人。權利人不得再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刪除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斷開與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第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之一的,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上的,可處非法經營額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或者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下的,根據情節輕重,可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沒收主要用於提供網路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通過信息網路擅自向公眾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二)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三)故意刪除或者改變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明知或者應知未經權利人許可而被刪除或者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四)為扶助貧困通過信息網路向農村地區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超過規定范圍,或者未按照公告的標准支付報酬,或者在權利人不同意提供其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後未立即刪除的;(五)通過信息網路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未指明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名稱或者作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姓名(名稱),或者未支付報酬,或者未依照本條例規定採取技術措施防止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未防止服務對象的復制行為對權利人利益造成實質性損害的。第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主要用於避開、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情節嚴重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提供網路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上的,可處非法經營額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或者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下的,根據情節輕重,可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故意製造、進口或者向他人提供主要用於避開、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或者故意為他人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提供技術服務的;(二)通過信息網路提供他人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獲得經濟利益的;(三)為扶助貧困通過信息網路向農村地區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未在提供前公告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名稱和作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的姓名(名稱)以及報酬標準的。第二十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根據服務對象的指令提供網路自動接入服務,或者對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提供自動傳輸服務,並具備下列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未選擇並且未改變所傳輸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二)向指定的服務對象提供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並防止指定的服務對象以外的其他人獲得。第二十一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為提高網路傳輸效率,自動存儲從其他網路服務提供者獲得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根據技術安排自動向服務對象提供,並具備下列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未改變自動存儲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二)不影響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原網路服務提供者掌握服務對象獲取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情況;(三)在原網路服務提供者修改、刪除或者屏蔽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時,根據技術安排自動予以修改、刪除或者屏蔽。第二十二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供服務對象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並具備下列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明確標示該信息存儲空間是為服務對象所提供,並公開網路服務提供者的名稱、聯系人、網路地址;(二)未改變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三)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侵權;(四)未從服務對象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五)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後,根據本條例規定刪除權利人認為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第二十三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搜索或者鏈接服務,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後,根據本條例規定斷開與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明知或者應知所鏈接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侵權的,應當承擔共同侵權責任。第二十四條 因權利人的通知導致網路服務提供者錯誤刪除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錯誤斷開與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鏈接,給服務對象造成損失的,權利人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二十五條 網路服務提供者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或者拖延提供涉嫌侵權的服務對象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路地址等資料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予以警告;情節嚴重的,沒收主要用於提供網路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第二十六條 本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信息網路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製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製品的權利。技術措施,是指用於防止、限制未經權利人許可瀏覽、欣賞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有效技術、裝置或者部件。權利管理電子信息,是指說明作品及其作者、表演及其表演者、錄音錄像製品及其製作者的信息,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權利人的信息和使用條件的信息,以及表示上述信息的數字或者代碼。第二十七條 本條例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② 有關網路的法律法規

1、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保障互聯網電子郵件服務使用者的合法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2、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為了規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滿足公眾對互聯網新聞信息的需求,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規定,2005年9月25日起施行。

3、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為了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展,制定本辦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本辦法。本辦法所稱互聯網信息服務,是指通過互聯網向上網用戶提供信息的服務活動。

4、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

《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程序規則》,是為了保證域名爭議解決程序的公正性、方便性及快捷性,根據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的規定而制定。

5、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域名爭議解決辦法

為了解決互聯網路域名爭議,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中國互聯網路域名管理辦法》的規定,制訂本辦法。本辦法適用於因互聯網路域名的注冊或者使用而引發的爭議。所爭議域名應當限於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負責管理的「.CN」、「.中國」域名。但是,所爭議域名注冊期限滿兩年的,域名爭議解決機構不予受理。

(2)信息網路傳播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③ 我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在哪些地方遵循了WCT的規定

信息網路傳播權的法源即源於此。我國作為成文法國家的代表,《著作權法》相關法律法規的實施確實保障了文學藝術作品的順利傳播,在我國加入WCT之後,2001年通過《著作權法》修訂以及2006年《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明確了「信息網路傳播權」的邊界、行為、侵權責任等。
WCT第8條向公眾傳播的權利規定:在不損害《伯爾尼公約》第11條第(1)款第(Ⅱ)目、第11條之二第(1)款第(Ⅰ)和(Ⅱ)目、第11條之三第(1)款第(Ⅱ)目、第14條第(1)款第(Ⅱ)目和第14條之二第(1)款的規定的情況下,文學和藝術作品的作者應享有專有權,以授權將其作品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傳播,包括將其作品向公眾提供,使公眾中的成員在其個人選定的地點和時間可獲得這些作品。關於第8條的議定聲明:不言而喻,僅僅為促成或進行傳播提供實物設施不致構成本條約或《伯爾尼公約》意義下的傳播。並且,第8條中的任何內容均不得理解為阻止締約方適用第11條之二第(2)款。關於WCT的「基礎提案」在針對WCT草案第10條的說明中指出,構成向公眾提供作品的行為是提供作品的「初始行為」(the initial act of making the work available),而不是單純提供伺服器空間、通訊聯接或為信號的傳輸或路由提供便利的行為。(the mere provision of severe space,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or facilities for carriage and routing of signals)
我國《著作權法》在地十條第12項對信息網路傳播權做出規定: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④ 關於《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第六條的適用問題

對於何為「適來當」是一個復雜問題自。對此,修改前的《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7條規定:「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必須具備下列條件:(一)引用目的僅限於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二)所引用不能構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者實質部分;(三)不得損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該條文已經刪除,但實踐中仍有參考價值。

⑤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主要內容

《條例》包括合理使用、法定許可、避風港原則、版權管理技術等一系列內容,區分了著作權人、圖書館、網路服務商、讀者各自可以享受的權益,網路傳播和使用都有法可依,形成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對立統一」關系,很好地體現了產業發展與權利人利益、公眾利益的平衡,為產業加速發展做好了法律准備。
一、合理使用
所謂合理使用,是指無須徵得著作權人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報酬而使用他人作品的情形。合理使用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合理使用僅限於已發表作品;合理使用是一種無償使用,不允許他人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合理使用的條件。
作品的使用主要包括引用、復制、表演、翻譯與廣播等方式,涉及私人使用、介紹與評論、新聞報導、教學與研究、公務使用、陳列與保存等各個方面。
引用須具備以下條件方為適當:第一,與引用的目的相符合。即引用的目的僅限於介紹、評論、報道,並註明出處,不能與自己的作品相混同。第二,所引用的部分不能構成該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實質部分。如果從引用部分就可以完全了解整個被引用作品,則不能稱之為適當。第三,不得損害被引用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在我國引用非詩詞類作品不超過2500字或是被引用作品的十分之一,如果多次引用同一部長篇非詩詞類作品,總字數不得超過本人創作作品總量的十分之一,但專題評論文章除外。此外,廣播節目中引用已發表作品的片斷,聲音超過1分鍾;電視節目或新聞紀錄片中引用已發表作品的片斷,畫面不超過30秒。使用作品的數量不多但屬實質性部分,可能構成侵權;相反,引用大部分作品甚至全部不一定構成侵權。使用他人作品必須註明出處。
合理使用的目的在於確保公眾對社會信息的知悉權,法律採取著作許可權制手段保障公眾自由獲得信息的利益。同時合理使用即充分發揮了作品的使用效益,也協調了公眾使用要求與作者權利主張的關系。公共領域的作品(指已喪失保護期而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或排除領域的作品(指具有公務或公益性質的作品,如法律法規、立法、行政、司法性質的文件及時事新聞等)、不具備著作權法保護條件的作品(如歷法、數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等),以上三類稱之為非「專有區域作品」, 不是著作權客體意義上的作品,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合理使用是一種抗辯理由,該抗辯主要應用於司法實踐中。
二、法定許可
法定許可,是指在法律明文規定的范圍內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使用作品,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包括發展教育設定的法定許可、扶助貧困設定了法定許可。
根據《著作權法》規定,「法定許可」有以下幾種情況: 1、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著作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2、作品在報刊刊登後,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3、錄音製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製品的音樂作品製作錄音製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 4、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他人已發表的作品; 5、廣播電台、電視台播放已經出版的錄音製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三、使用者應當履行的義務
四、 通過信息網路提供他人表演、錄音錄像製品
五、避開技術措施使用本條例保護對象的合法情形
六、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定義務
七、明確規定了信息網路傳播權領域的「避風港」
什麼是避風港?當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隻遇到了大的風浪,它們可以就近來到一個安全避風的地方,等惡劣天氣過去之後船隻仍然可以繼續回到他原來的航線中行駛。
著作權領域的「避風港」條款最早出現在美國1998年制訂的《數字千年版權法案》(DMCA法案)。是指在發生著作權侵權案件時,當ISP(網路服務提供商)只提供空間服務,並不製作網頁內容,如果ISP被告知侵權,則有刪除的義務,否則就被視為侵權。如果侵權內容既不在ISP的伺服器上存儲,又沒有被告知哪些內容應該刪除,則ISP不承擔侵權責任。「避風港」條款也被擴展應用於提供搜索引擎、網路存儲、在線圖書館等服務的提供商處。
在《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中,至少給網路參與者提供了如下的避風港: 1、 數字圖書館的避風港。2、遠程教育的避風港。3、ISP的避風港 。4、搜索引擎的避風港。 5、網路存儲的避風港 。
八、侵權責任
《條例》的第十八條規定:「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上的,可處非法經營額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或者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下的,根據情節輕重,可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可以沒收主要用於提供網路服務的計算機等設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⑥ 關於網路傳播收費方面的法律法規,有沒有啊

鶴湖商務提示您:網路信息發布應遵守的法律法規: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互聯網著作權行政保護辦法、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其次要注意不要散步黃色、淫穢、色情內容;要注意發布內容的真實性,不可隨意造謠、編造;不可散布虛假信息造成公民恐慌、或暴亂等;不能散播國家規定的禁止公布的內容。

⑦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答記者問

1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全文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就該司法解釋涉及的一些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庭負責人接受了記者專訪。
司法解釋起草背景
記者:《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的起草背景是什麼?
負責人: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產生了一種全新的作品傳播途徑,對傳統的著作權保護制度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在互聯網環境下,如何保護著作權人和相關權利人的權利,規范作品等在互聯網上的傳播行為,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0年12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在著作權法修訂之前,對互聯網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的第二次修訂及《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制定,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的頒布,該司法解釋的一些內容已經不適應當前審判實際並且和相關法律有不協調之處,迫切需要進行調整。此外,由於條例和侵權責任法對互聯網環境下的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的相關問題僅進行了原則性的規定,加之近年來互聯網技術和相關產業發展迅猛,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涉及到的著作權問題日漸突出,導致人民法院受理的涉及網路著作權案件大幅度增加。
據統計,自2002年以來,人民法院受理的著作權案件一直位居全部知識產權案件之首,以2011年為例,全國地方法院共新收知識產權民事一審案件 59882件,其中著作權案件為35185件,而涉及網路著作權糾紛的案件數量近年來又佔全部著作權案件的60%左右。
在審理這些涉及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的案件時,如何界定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特別是如何確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成為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工作面臨的重大挑戰。與此同時,國際社會高度關注我院起草關於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路服務時侵害權利人信息網路傳播權相關問題的司法解釋,中美商貿談判對話等將其列為重要議題,起草司法解釋是促進對外經貿交往的重要舉措。
基於以上考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將《網路環境下著作權的司法保護》作為重點調研課題,由知識產權庭組成課題組,在全國法院范圍內展開了相關調研工作,並完成了相關調研成果,為司法解釋起草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礎。2012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徵求意見稿)。
司法解釋的起草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美國政府、美國商會、歐盟商會、日本辨理事協會、中國律師協會、中國互聯網協會以及其他機構團體和個人都提出了修改建議,匯集的修改意見多達500餘條。在綜合各相關部門和各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又經反復修改和慎重論證,形成送審稿,提請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審議後通過。
基本精神和原則
記者:起草《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時堅持的基本精神和原則是什麼?
負責人:司法解釋嚴格依據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和《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及其精神進行起草。由於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的特殊性,我們在起草《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時主要堅持了以下原則:
一是遵循法律規定。我們以著作權法的相關規定為基礎,結合侵權責任法、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將信息網路傳播行為劃分為作品等內容提供行為和網路服務提供行為,在此基礎上規定了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重點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行為的責任形態、歸責原則和責任要件,還對於實踐中需要規定的其他情形作出了規定。
二是總結司法成熟經驗和保持適當的前瞻相結合。在起草過程中,我們深入總結人民法院審理信息網路傳播權案件中認可度較高的審判實踐,對於成熟的、沒有爭議的問題進行了規定,對於實踐中爭議較大、一時還看不清楚或者實踐需求不大等問題沒有規定,留給實踐中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同時,該司法解釋通過對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科學劃分、各類侵權行為認定標準的具體設計等,為調整各種新出現的行為和法律問題提供依據。
三是體現利益平衡精神。針對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實際,我們在起草《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時,特別強調了人民法院在審理此類案件行使裁量權時,應當兼顧權利人、網路服務提供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司法解釋的具體規定充分體現了利益平衡精神。
利益平衡原則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特別強調利益平衡原則的具體考慮?
負責人: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是著作權保護在網路環境下的延伸。傳統著作權保護主要涉及著作權人與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平衡,而網路著作權保護則涉及著作權人、網路服務提供者及社會公眾三者利益之間的平衡。
數字傳播技術的運用和發達大大提升了網路用戶傳播侵權復製品的能力,但由於網路用戶的侵權行為具有隱蔽性,又多數不具有賠償能力,因此追究網路用戶的法律責任不可行且不具有經濟性,而網路服務提供者客觀上為大量分散的用戶的網路傳播行為提供了便利條件並使侵權作品迅速傳播,給權利人的利益帶來更大的危害並直接或者間接從網路用戶的侵權行為中受益,因此轉而追究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成為相關國際公約及各國網路著作權保護的趨勢,讓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用戶不正當利用其服務進行的侵權承擔間接責任,也就成為一項重要的制度選擇。
但是,信息網路產業是新興產業和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促進信息網路產業健康發展是實施我國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方面。網路服務提供者對於促進信息網路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對其行為的控制和確定其如何承擔侵權責任要適可而止,避免不適當妨礙技術的發展創新,盡量為相關互聯網產業的發展留下空間。因此,既讓網路服務提供者承擔相應的責任,又避免使其過重地承擔責任,這是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中平衡著作權人與網路服務提供者之間的利益的基本原則。因此,如何在網路環境下保護著作權人等相關權利人權利的同時,又不妨礙科學技術的發展及社會公眾獲取信息自由的權利,已成為世界各國網路著作權保護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為此,包括歐美在內的許多國家均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設定了信息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特殊規則,為網路服務提供者提供了「避風港」,規定了「通知」「刪除」規則。
我國著作權法、侵權責任法及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亦針對網路環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在借鑒歐美國家立法經驗的基礎上,設定了一系列體現特定利益平衡關系和價值取向的法律規則,如「通知與刪除」規則、限制網路服務提供者侵權責任的「避風港」規則、有利於減輕網路服務提供者責任的過錯標准(如「紅旗」標准)等。這些具體規則的設立,體現了立法者針對互聯網環境下的特殊利益格局,在權利人、網路服務提供者、社會公眾之間所作的平衡。因此,利益平衡原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的基本原則。
除此之外,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人們的想像,例如在1998年美國DMCA制定時尚未出現的P2P技術,現已成為廣泛使用的互聯網文件分享工具,因此針對以後有可能出現的新技術及其新的商業模式與權利人的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保護及社會公開利益之間發生沖突的情形,審理此類案件時,仍應當注意維護三者之間的利益平衡,為此《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開宗明義地在第一條即強調了利益平衡原則,該原則也是人民法院審理信息網路傳播權糾紛案件的核心原則。
作品提供行為和網路服務提供行為
記者:《信息網路傳播權司法解釋》區分了作品提供行為和網路服務提供行為。請問,為什麼要作此區分?
負責人:在網路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中,信息網路傳播行為的界定是一個基本問題。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於信息網路傳播行為有不同理解,曾有流行觀點認為信息網路傳播行為僅限於在信息網路環境下提供作品的行為,而「提供」則是將作品等上傳至或者以其他方式置於向公眾開放的網路伺服器中。除此之外的提供服務行為均不屬於信息網路傳播行為。
經過調研,我們認為,隨著技術的發展,不經過伺服器的存儲或中轉,通過文件分享等技術也可以使相關作品置於信息網路之中,以單純的「伺服器標准」技術標准界定信息網路傳播行為不夠准確,也難以應對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因此應將信息網路傳播行為作廣義的理解,以是否直接提供權利人的作品的法律標准取代伺服器標准來界定信息網路傳播行為,將信息網路傳播行為區分為作品的提供行為與其他信息網路傳播行為,而其他信息網路傳播行為則是以其技術、設施提供網路中間性服務的行為,即是一種提供服務而非直接提供作品等的行為。將信息網路傳播行為區分為作品提供行為和網路服務提供行為,對於構建網路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責任體系具有基礎性意義。在這種區分的基礎之上,產生了直接侵權責任與間接侵權責任的區分,直接侵權責任對應作品提供行為,而間接侵權責任對應網路服務提供行為。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
記者:請問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是如何確定的?
負責人:網路服務提供者的法律責任界定問題是本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網路服務提供者行為的不同,決定了其責任的不同。
例如,網路服務提供者未經許可,自行或以與他人通過分工合作等方式,通過信息網路提供權利人享有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其行為構成直接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如果其沒有實施提供行為,在提供網路服務時,教唆或者幫助網路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的,根據司法解釋的規定,人民法院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構成間接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需對網路用戶的直接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
具體而言,司法解釋規定了兩種間接侵權行為,其一是教唆侵權行為,即網路服務提供者以言語、推介技術支持、獎勵積分等方式誘導、鼓勵網路用戶實施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教唆侵權行為;其二是幫助侵權行為,即網路服務提供者明知或者應知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未採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或者提供技術支持等幫助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幫助侵權行為。
網路服務提供者之審查責任
記者:網路服務提供者在提供網路服務時,即使其未直接實施提供行為,也有可能要對其網路用戶的行為承擔連帶責任。請問,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要對服務對象的行為是否構成侵權進行審查?
負責人:著作權是私權,同時由於網路技術發展的基本目標和價值趨向是便於信息的交流與傳播,網路服務提供者對網路上的海量信息是否侵害權利人信息網路傳播權沒有主動監控的義務,已經成為國際上普遍的認識和做法。例如歐盟電子商務指令中規定了「成員國不得規定網路服務提供者負有監視其傳輸或存儲信息的義務,以及積極發現相關侵權事實的義務。」美國司法實踐也持這種態度。
我國著作權法和條例雖然沒有明確寫明網路服務提供者沒有監控義務,但其採用的「通知刪除」規則事實上是認可網路服務提供者沒有主動監控義務的,為此我們在司法解釋中也明確規定了網路服務提供者未對網路用戶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的行為主動進行審查的,人民法院不據此認定其具有過錯。
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過錯認定
記者:人民法院如何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過錯?
負責人:人民法院根據網路服務提供者是否具有過錯,確定其對於網路用戶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是否承擔教唆、幫助侵權責任。網路服務提供者的過錯包括對於網路用戶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行為的明知或者應知。
具體而言,人民法院從網路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其傳播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的類型、知名度及侵權信息的明顯程度、是否主動對作品、表演、錄音錄像製品進行了選擇、編輯、修改、推薦等、是否積極採取了預防侵權的合理措施、是否設置便捷程序接收侵權通知並及時對侵權通知作出合理的反應、是否針對同一網路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採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等方面的因素認定網路服務提供者對其網路用戶侵害權利人信息網路傳播權是否應知。
人民法院管轄權
記者:據了解,由於信息網路的特殊性,有些侵害權利人信息網路傳播權的侵權行為地在實踐中是很難確定的,有時候侵權人故意將其伺服器設置在我國境外來規避我國法院對此類案件的管轄。請問,本司法解釋如何處理此類問題?
負責人:根據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侵權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和侵權結果發生地。在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了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路伺服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當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難以確定的,規定了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在本次司法解釋的制定過程中,考慮到司法實踐中發生的很多涉外案件,被告住所地和侵權行為實施地均在國外,而侵權結果發生在國內,如果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無法行使管轄權,則不能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為此我們經研究,增加規定了如果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在國外的,人民法院對此類案件享有管轄權,便利權利人在我國提起訴訟,切實保護了權利人的合法權益。
新舊司法解釋之銜接問題
記者:本司法解釋和您剛提及的最高人民法院2000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關系是怎樣的?兩個司法解釋如何銜接適用?
負責人:在2001年著作權法修訂之前,最高人民法院考慮到在互聯網環境下著作權人合法利益的保護問題,在法律規定非常原則的情況下,在2000年12月公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著作權法第十條對著作權各項權利的規定均適用於數字化作品的著作權」,對互聯網環境下的著作權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實踐的發展,互聯網經營者經營方式趨於復雜化和綜合化,有的網路服務經營者既是內容服務的提供者,又是網路服務的提供者,如仍按照該司法解釋規定的以互聯網經營者的身份界定其歸責原則,容易帶來操作中的極大困難且產生邏輯上的混亂。此外,由於該司法解釋的部分內容與侵權責任法及條例有不協調之處,加之最高人民法院已分別於2003年12月23日、2006年10月20日對該司法解釋進行了修訂,對其不再有修改的必要,因此本司法解釋在吸收了其合理規定的前提下,對其廢止。
關於本司法解釋與前司法解釋銜接的問題,我們規定了在本規定施行之後尚未終審的侵害信息網路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人民法院直接適用本規定審理。但是本規定施行前已經終審的案件,如果當事人申請再審或者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則不適用本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

⑧ 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的修改決定

國務院來關於修改《信息網路傳播權自保護條例》的決定
國務院決定對《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改:將第十八條、第十九條中的「並可處以10萬元以下的罰款」修改為:「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上的,可處非法經營額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非法經營額或者非法經營額5萬元以下的,根據情節輕重,可處25萬元以下的罰款」。本決定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信息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根據本決定作相應修改,重新公布。

⑨ 我國新《著作權發》對信息網路傳播權是怎樣規定的

《著作權法》第十條第十二款規定:信息網路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
第四十二條:錄音錄像製作者對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並獲得報酬的權利;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於該製品首次製作完成後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
被許可人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錄音錄像製品,還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表演者許可,並支付報酬。
第四十八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並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
(三)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四)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羅雲法院院長 發布:2024-09-20 04:50:17 瀏覽:660
人民法院委託鑒定 發布:2024-09-20 04:30:59 瀏覽:678
如何完善我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 發布:2024-09-20 03:29:33 瀏覽:640
關於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 發布:2024-09-20 02:45:46 瀏覽:300
立法的價值取向 發布:2024-09-20 02:45:36 瀏覽:22
2019成考專升本民法 發布:2024-09-20 02:39:54 瀏覽:908
勞動法簽了無固定期限合同書 發布:2024-09-20 02:09:46 瀏覽:172
行政法規的三種命名方式 發布:2024-09-20 00:30:30 瀏覽:521
2016合同法pdf 發布:2024-09-19 22:42:11 瀏覽:606
建發集團法律顧問年薪 發布:2024-09-19 22:24:40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