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眾條例
A. 為什麼發生網路暴力的從眾事件
大學生從眾行為對網路暴力的影響
摘要
近些年來,網路已經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工具,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無法影響互聯網的迅速傳播,互聯網信息湧入城市、鄉村、進入千家萬戶。網路上匿名、虛擬等特點,以及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道德教育的缺失、社會矛盾的積累、商業利益的誘導,使網路暴力成為真實的暴力行為。大學生是網民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對事情的處理能力還夠成熟。網路暴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信仰和日常行為都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本文通過研究大學生對網路暴力的態度,分析從眾行為對網路暴力的影響,並根據研究結論得到減少大學生從眾行為消極影響的對策,為我國完善網路環境提供幫助。
關鍵字:網路暴力;從眾行為;大學生群體;心理分析;從眾心理
一、緒論
1.1研究課題的目的
現階段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在很短的時間內飛速發展、崛起。在快速發展的局勢下,諸如管理、構築、制度等不合理部位的問題會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同時,在對網路環境的凈化和構築中,作為網路用戶的主體,社會特殊的集體的大學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們在網路世界中的行為,思想觀念的產生和變化也成為了重中之重。學生人數眾多,網路活躍度高,作為網民的中堅力量,在對社會熱點等問題進行發言時,對網路環境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眾行為是人類行為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群體環境對大學生造成或多或少的心理壓力,也對大學生的從眾行為有所影響,在缺乏權威標准時,與大多數人的選擇和看法保持一致能夠給自身帶來安全感。在互聯網時代的從眾行為對網路環境的影響更為重要。研究大學生從眾行為對網路暴力的影響,並提出相應對策有著重要意義。明確網路暴力對於大學生的消極影響的重大課題,這是我們必須面對,必須解決的。
1.2研究課題的意義
隨著近些年科技水平的提高,互聯網的發展滲入每個人的生活。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在2018年1月發布的第41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現有網民7.72億,其中學歷在本科以上的網民人數大概有8547萬人,佔比約11.2% 。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與高校信息化的深度結合,只有極少數的一部分大學生很少接觸網路。因此,作為網民主要群體之一的大學生對網路環境的影響彌足輕重。網路輿論是網民在網路上對社會熱點發表的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呼聲。但網路言論良莠不齊,網路環境也比較惡劣。因此,研究大學生從眾行為對網路暴力的影響對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避免大學生成為網路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者有著重要意義。
1.3研究方法
本次調查對象來自XX大學在校大學生,發放問卷200份,為了達到更好的調查後果,本次參與調查的具體對象在年級、消費水平、性別、所屬專業、愛好等方面均有涉及。
2大學生從眾行為分析
大學生從眾行為有盲目從眾和主動從眾兩個特點。現在很多大學生由於與社會事物接觸較少,年齡小,三觀還未確立,思想也不夠成熟,甚至對自己的人生十分迷茫。由於對自身缺乏足夠的認識,群體環境中大多數同學的行為成了這些迷茫同學效仿的對象。模仿大多數同學的行為能夠給迷茫的自己帶來信心和安全感。對於主動從眾的大學生來說,這些大學生可能對自己已經有了分的認識,但是為了融入群體,常常放棄自己一些與別人有沖突的想法,選擇採取與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2.1大學生從眾的成因
從眾心理是由於社會中的個體對外界群體的目標形象進行模仿的行為。由於人們不願意承擔犯錯誤被懲罰的風險,於是採用大多數人的行為。當一個人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其他多數人不一致時,第一想法不是去判斷別人的意見是否正確,而是先去檢查自己是不是犯了錯誤。同樣,當我們與大多數人看法一致時,會覺得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確的。
表1-大學生從眾的原因
原因
輿論
群體壓力
言語暗示
人數
76
90
34
比例
38%
45%
17%
調查結果顯示,將近45%的大學生從眾的壓力來自群體的生活環境,其次是38%同學認為的輿論壓力,只有極少數同學認為從眾的原因為身邊同學的言語暗示帶來的壓力。從眾行為反映了人們自我意識不夠強,獨立能力比較差的特點,大學生的從眾行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群體環境和群體氛圍下生活,會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從眾行為在大學生中是必然發生的。首先是我國傳統教育的影響,「群體歸屬」的理念深入人心,自小學以來,集中的教育制度里個人大於集體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其次是由大學生特殊的生活環境決定的,很多同學都會選擇自己所處環境中的一些目標作為自己模仿的對象這個學生相對比較穩定,人們要進行群體性質生活和學習,所以要和別人在日常生活中進行共同的活動,有時不自覺地發現別人的意見和自己的不一致,特別是別人的評價會使自己非常在意,這種無形的給予大學生群體很大的壓力。在面對這種壓力時,自覺或不自覺地考慮集體里他人意見,其中一部分人自卑、缺乏勇氣,不敢表明自己的態度,就選擇從眾行為,與其他人一起分擔責任,以此來避免尷尬。除此之外,大學生進入成年的早期階段有著特殊的心理特點,脫離少年但尚未形成健全獨立人格的大學生缺乏主見,在自己的認知和別人的做法上矛盾重重,在這個時候,少數服從多數就成了最合適的選擇,也給人歸屬感和安全感。
2.2大學生從眾行為
2.2.1 學習
表2-大學生在學習上的從眾行為
行為
從未有過
有過
經常有
人數
18
89
93
概率
9%
44.5%
46.5%
調查結果顯示學習上的從眾行為十分嚴重,有過從眾經歷的同學達到91%,僅有9%的同學未進行過從眾行為。在學習上的從眾表現分為積極和消極。積極表現是同一個班級的同學集體學習,互相勉勵。消極的學習從眾行為體現在平常上課睡覺、玩手機等不良風氣上。有的同學在上課面對老師的提問時,由於沒有人主動回答問題,即使知道答案也不會舉手。但是當大家都積極的回答時,也會跟著大家一起舉手回答問題。同樣,跟風逃課的現象也十分常見。正確的模範會帶來積極的影響,錯誤的跟風則會導致更加消極的影響,這對於大學生的學習是非常不利的。
2.2.2擇業
表3-大學生在擇業上的從眾行為
行為
聽信同學意見
選擇熱門職業
理智擇業
人數
62
101
37
概率
31%
50.5%
18.5%
選擇工作不僅是與大學生相關的個人問題,也是社會整體的問題。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學生們面臨著嚴峻的就業情況,調查結果顯示,近80%的同學在擇業上或多或少的受到周圍同學或社會輿論的影響,跟隨輿論進行職業選擇的畢業生達到了50%,這就表明畢業生們選擇職業在這一過程中,很難做出正確的抉擇,更容易產生的是「隨大流」行為。在進行就業選擇時,很多同學選擇聽信別人的判斷,找最熱門的職業,而不是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工作,這樣就有很大的盲目性。擇業上的從眾行為對未來的發展是很不利的。認清自我,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才是擇業時進行的正確選擇。
2.2.3消費
表4-大學生在消費上的從眾行為
行為
與同學攀比
怕丟面子
理性消費
人數
53
77
70
概率
26.5%
38.5%
35%
消費上的從眾現象是大學生從眾最顯著的表現。攀比心理是消費者基於自身所處階層進行選擇目標群體,並以目標群體為參照進行的消費模仿行為。由於大學生自尊心強,對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十分看重,所以這種從眾現象在大學里比較普遍。其實很多同學並沒有花錢出手闊綽的消費習慣,但是在身邊同學和攀比風氣的影響下,只好隨波逐流。很多大學生也並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但是為了效仿一些不好的社會形象進行盲目消費。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大學生不正確的消費現象層出不窮,近40%的同學害怕「丟了面子」發生從眾行為,26%的同學出於攀比心理,剩下35%的同學能夠保持理性消費。
2.2.4道德
大學生群體屬於容易親近的群體,成員親和力強。由於年齡的相似性,觀念、知識結構、生活習慣的相似度也很高,這有利於形成群體成員對價值觀念的相互認識,從而增強了許多人的認同感。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空間相對狹窄,封閉的住宿、餐廳、教室等環境構成的「三點一線」生活模式,使得大學生與外界幾乎沒有聯系。因此,周圍許多學生的價值觀和行動方式被周邊同學都默默內化形成的。比如在公益活動上。如果個別大學生喜歡參加公益活動,那麼他的同學也會受到影響,就會影響著更多的人參加公益。
3網路暴力
網路暴力是指以虛擬網路為載體,微博、貼吧、朋友圈等多個平台為媒介,以語言、音像、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對一主體就行辱罵以及在任意公眾平台上隨意公布當事人的個人隱私,對當事人進行惡意攻擊,甚至編造事實,導致事件向現實世界延伸,最終給當事人造成現實、心理、行為上的壓力甚至威脅的事件。主要有道德綁架、語言暴力、傳播謠言、侵犯隱私等情況。
3.1大學生網路暴力的行為
表5-大學生參與網路暴力行為調查
行為
傳播謠言
侵犯他人隱私
語言暴力
道德綁架
人數
53
25
73
49
概率
26.5%
12.5%
36.5%
24.5%
通過調查報告得知,在大學生日常接觸到的網路暴力行為主要有傳播謠言、侵犯他人隱私、語言暴力、道德綁架幾種,其中網路上常發生的道德綁架和謠言的傳播、語言暴力等行為是大學生參與數量最多的,語言暴力更是達到了36%,其次為傳播謠言、道德綁架、侵犯他人隱私。
3.1.1傳謠造謠
製造謠言是指出於報復或者某些利益相關的原因,一些大學生在上網時,對一些事件對別人進行扭曲並將其公布在網路平台上的不良行為。傳播謠言是說一些大學生網民在進行上網行為時。由於缺乏對某種事物的詳細認識,將自己不能辨明真假卻信以為真的事件進行傳播,最後造成恐慌的網路現象。
3.1.2侵犯隱私
網民對於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物進行關注和評價的行為叫做圍觀。圍觀本身並不帶有定性,甚至在一些事件里有積極效果,比如「微博問政」中,網民通過自己的轉發、評論將事件推上「微博熱搜」以博取更多網民的關注,最終吸引執法部門的關注。然後在更多的網路暴力行為里,很多網民化身為冷漠的觀眾進行批判甚至是暴力行動的推手,對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將受害者的隱私公布與眾,導致事態朝更加嚴重的方向發展。
3.1.3語言暴力
網路暴力中的語言暴力是指一些網民在上網時使用一些粗俗、惡毒的臟話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的行為。現實生活中由於面對面的交往,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道德倫理的束縛,但是在虛擬的網路世界中,人與人的交流隔著屏幕,更容易發生「爆粗」行為。
3.1.4道德綁架
當網民在上網時,以道德的名義,利用較高的道德標准去脅迫事件當事人進行道歉的現象叫做道德綁架。比如,年輕人在使用公共交通時沒有及時給老弱病殘讓座;富有的人在做慈善事業時沒有拿出比普通人更多的金錢;軍人在碰到危險情況時沒有捨己救人等等類似的情況都是道德綁架。
3.2網路暴力的誘因
網路環境的特殊性是網路暴力的根本原因,虛擬的特點使網民在上網時淡化了道德、責任、法律意識。一些網路熱點事件,由於法律未能實現道德規范的社會,在施暴網民的心中,網路暴力就會轉化為網路正義,進而在實際情況下造成不可磨滅的影響。在遭受事件刺激和言論誤導的情況下,很多網民往往處於十分沖動的狀態,然後忽視了去判斷事件的正確性,而是使用惡毒的語言實行個人攻擊,參與網路暴力。在相當多的網路暴力事件中,網民通過網路匿名的性質所引起的言行令人放縱,我們可以看到明顯的心理傾向,而許多的人性就在此刻暴露出來。因此,在網路世界,網民們粗暴地攻擊別人,由此產生的網路暴力,帶來了嚴重的、無法恢復的不良影響。比如微博上的「網紅Saya毆打孕婦事件」,網友們並沒有明確孕婦的一面之詞是否屬實,就在Saya的新浪微博下面進行語言暴力,在孕婦發布自己被下達的病危通知書後,此次事件的網路暴力達到巔峰。網友們發動人肉搜索,將Saya及其家人的信息公之於眾,甚至有人向Saya家裡寄去了花圈,一時Saya站在風口浪尖,昔日網紅店主遭到了幾千萬人的謾罵。但是在事情過去一個月後,有網友爆出視頻,Saya並未攻擊孕婦,反而是孕婦毆打Saya後裝作暈倒。後來又有網友稱Saya一直患有心臟病的爺爺因不堪網路暴力的打擊去世。在這件事情里,網友先是「一面倒」的支持孕婦批判網紅,後來接劇情反轉網友又站位Saya批判孕婦。對於網民來說,自己是看客,即使在無形中形成了網路暴力也絲毫感受不到,但是作為被施暴的對象,心理壓力和外界壓力是不可恢復的影響。
一些網站為了擴大影響,提高名氣獲得商業利益,對於網路暴力的現象刻意擴散,甚至是刻意形成網路暴力事件,最後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有的人為了自己的險惡目的,不擇手段的利用網路暴力,特別是在網路暴力成為習慣、成為網路輿情的運作模式後。在女醫生因網路暴力自殺事件中,為了操縱輿論,挑撥網友的情緒,當時男孩的家人不顧事實,根據自己的立場隨意剪輯視頻,將事情變為「成人打孩子」甚至「水務局官員打孩子」,而只接受了片面的事實後,為了匡扶「正義」的網民,便成為了他們的棋子。
我國的互聯網在相關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是因為互聯網興起的時間較短。在暴力網路的過程中,受害者必須承擔責任。他們是攻擊性的,還是侮辱偽造的言論。別人的生活由於「人肉、檢索」而失去意義,而不是黨的正常生活、言論、行動。顯然,責任意味著很多復雜的因素:例如,一些內部網路可參與整個過程或某些階段。因為不能確定所有人的責任,最終形成了網路暴力,所以與網路團體的交流是相互作用的。參加藝術、網球演講的人都扮演著一定的角色,互聯網的匿名不能要求朋友在網路上的真實身份。國家很難對此進行明確的法律制裁。
4從眾行為對網路暴力的影響
法國社會學家勒龐在其著作《烏合之眾》里對群體做出如下論述,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被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統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有時表現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在現實生活中,存在於或想像中的壓力,而健身,是緩解壓力的一個好辦法。為了滿足社會或群體對個人的要求,健身的作用和態度能很好的解決。因為在社會心理學當中,健身是一種行為和態度的改變。尤其是當一個人缺乏自信或冷靜判斷時,就創造了「服從多數」的精神,改變了對潛在信仰的最初看法,放棄了最初的觀點,最終產生了一致的行動。
在互聯網上的信息發布中,很多網民都在「隨大流」和「隨大流」的控制下,在群體干預的壓力下,個體在群體斗爭中尋求更好的解脫,是增強自身安全感的更好選擇。「人人都這么認為」、「我這么認為」、「人人都這么做,我這么做」都在尋求集體身份的安全感。
與傳統媒體實體的交流不同,網路將地球變為互聯網載體上的一個全球性村莊,並且為網路用戶提供了接受和傳輸信息的安全保障。在現實生活中,每個網路用戶都不是真實的人,而是通過自己的ID在虛擬世界裡運轉的。人往往在現實中很在意自己的形象,因為在現實的一舉一動都關乎責任和榮譽。然而,在虛擬社會中,由於網路用戶的角色是虛擬的,它面對的各種話題都可以不受現實底線、血緣關系和社會道德的限制,在互聯網里,每個人都可以暢所欲言,因為即使做錯也不會帶來現實里的懲罰。
大學生群體進行網路暴力的行為主要有受從眾心理影響、自我意識與社會認知的失調、極端思想的引導等因素。首先,從眾心理是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當大學生在關注一些熱點話題時,如果網友們的看法和觀點都是對當事人進行謾罵的語言暴力,那麼大學生就會失去理智,跟著眾多網友一起發言謾罵。所以,在從眾心理的影響下的網路暴力通常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網民年輕化導致一些發言帶有強烈的情緒化,由於大學生心理還不足夠成熟,極容易被一些不好的言論煽動。
德國傳播學教授伊麗莎白·諾爾曾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她認為,大眾傳播媒介在影響公眾意見方面有強大的效果,並把輿論生成中其重要作用的因素稱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的主要觀點有: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媒介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制約影響輿論。在復雜的網路世界裡,傳播的結構已然發生了很大變化,網路信息的傳播像放大鏡一樣被更多范圍的人們接受。當人們處於日常活動比較小的范圍里時,對孤獨的恐懼促使人們的從眾行為。在網路世界裡,受眾無需為自己的言行負責,同時受眾對網路上言行的認識會與現實中形成巨大反差。當網民使用賬號進行發言時,如果自己的想法違背了主流意識,總是會因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遭到網友們的批評和辱罵。其次,人肉搜索被一些網路暴民作為武器來對付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人。這樣使一些人就打消了發表自己意見的念頭或者是讓自己接受別人的觀點避免被網路暴力傷害。
5減少大學生從眾行為消極影響的對策
5.1社會環境
目前我國已經出台了一些網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信息管理辦法》等法規。然而,因為網路的飛速發展,網路暴力事件頻繁增加,相關責任人受害人越來越多,網路暴力的立法及相關責任人、處罰均不顯著。立法難度大大增加。在我國,因為網民群體的擴大,網路社會的監管難度大,在網路上的重心應該放到監管工作上,網路的立法,應該是被重視的、及時的、有效的、全面的和系統的。同時,拓展民意的思想渠道是可以提供公平正義、社會保障和為社會沖突提供壓力的有效方式。這樣才可以讓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綠色健康的網路環境里。
加強網路信息監督。首先,網民要嚴格遵循文明操作的規則。對一些違規信息做到不擴散、不轉發。第二,公安機關將嚴懲網路犯罪行為。嚴格管制和嚴厲打擊不正當利用學校網路資源的行為。最後,學校應進行嚴格的互聯網使用和管理條例,對大學生的網路活動進行監管。
5.2學校重視教育
在大學里學習到的課程,是為了培訓大學生在網路上的知識素養和水平。培訓學生在網上使用的能力。網路輿論是擺在公眾面前的一個新問題。現代大學生生活在網路環境的影響下,比以前更為方便,同時也得到了更多信息,但是網路是發展中的技術,有很多誘惑和挑戰為了提高大學生群體利用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抵禦信息污染的能力,對於互聯網的信息,科學的、全面的了解。這樣做不僅能提高自身能力,還能有效地利用信息和技能。
學生對網路信息採取正確的態度。必須服從黨的路線和政策。因為道德教育的課程都是根據黨發展的方向。例如教授學生電腦知識時,網路道德追加了一些有關和網路的法律法規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屬於意識形態的范疇,從本質上說是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福利,我們黨是發揮領導能力的重要方向和有力的工具。因此在這個基本的范圍里要合理設定課程。除此之外,作為傳道授業的學校,應該特別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提高學生重視心理健康的認識和程度。開展多姿多彩的校園活動,讓學生在課外時間里也充滿活力。
5.3理性上網
自我意識是一種積極的、高水平的反思意識並且個人對自己和目標之間的關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自我識別、評估和監管。反省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情感、能力和行為的意識不僅促使自己實現目標,而且還實現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總結,可以提高自身正義感和道德責任感。因此,合理使用網際網路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學會的知識。大學生在實踐中有意識地採用先進的理念和正確的理論指導,依靠自己的思想,通過自我反思,自我識別、自我總結、自我評價和他人批評和反思自己的網路行為的正確與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加強自律與法律意識,在法律的限度里行使自己的言論自由權力並且還要確保不傷害他人利益。當我們面對網路暴力時,確保自己不參與,不傷害他人,這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做到的。
結語
網路上的從眾心理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大學生們因為生活在現代社會,受到網路環境的影響,能比之前更能夠更方便快捷的獲得各種各樣的信息,同時
也面臨更多誘惑和挑戰。我們應該看到在網路不斷發展的情況下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大學生使用網路的不斷發展,面對網路的心態和從眾心理也應該不斷朝正確理性的方面改進,同時我們應該提升學生對網路信息的辨別能力,使其能夠以正確的態度對待產生的矛盾。因為現今電子技術和信息高速化發展,信息更加普及,在此情況下,我們更應該抵制團體行動的網路暴力,並以大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對大學生群體開展有效的網路輿論引導。在面對網路上與自己不同的觀點時,做有責任感的反對者,並尊重反對者的存在,杜絕一味從眾的不良行為,這樣才能營造一個良好的網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