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山西省環保法規

山西省環保法規

發布時間: 2024-02-04 20:49:59

① 山西省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民用機場的凈空和電磁環境,保障飛行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民用機場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無線電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民用機場包括軍民合用機場民用部分的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適用本辦法。第三條省人民政府領導和組織本省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工作,建立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涉及的重大問題。
民用機場所在地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工作,建立相應的保護工作責任制和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相關部門職責,研究、協調、解決有關問題。
民用機場所在地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以及相關設施、設備的保護工作。
依照法律、法規規定,本省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工作接受中國民航華北地區管理局行業監督管理。第四條省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履行民航機場管理職責,負責本省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民用機場所在地設區的市、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民航機場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公安、自然資源、應急管理、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市場監管、體育、氣象、通信、無線電管理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第五條民用機場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和民用機場管理機構,應當採取召開新聞發布會、專題采訪等方式,宣傳和普及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知識。
前款所稱民用機場管理機構是指依法組建的負責民用機場安全和運營管理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組織。第六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民用機場凈空和電磁環境,應當依法履行凈空和電磁環境保護義務,有權制止、舉報影響飛行安全的行為。第二章凈空保護第七條民用機場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民用機場凈空保護區域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一管理。
民用機場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民用機場管理機構和有關部門,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劃定民用機場凈空保護區域,設置警示標志。民用機場凈空保護區域范圍應當向省民航機場管理部門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前款所稱凈空保護區域,是指為保障民用航空器飛行、運行安全,維護飛行秩序,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劃設的一定空間范圍。第八條民用機場管理機構應當根據民用機場總體規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標准繪制凈空障礙物限制圖,向民用機場所在地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及民航機場管理部門備案。民用機場總體規劃調整時,凈空障礙物限制圖應當相應調整。
在民用機場凈空保護區域內,修建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書面徵求民用機場管理機構的意見。第九條禁止在民用機場凈空保護區域內從事下列活動:
(一)違反國家相關規定、標准,修建超高建築物、構築物或者搭建超高施工塔架等設施、設備;
(二)修建靶場,強烈爆炸物、民用爆炸物品倉庫等影響飛行安全的建築物、構築物及其附屬設施;
(三)設置影響民用機場目視助航設施使用或者機組成員視線的燈光、標志或者物體;
(四)在民用機場圍界外5米范圍內,搭建建築物、構築物,種植樹木或者從事挖掘、堆積物體等影響民用機場運營安全的活動;
(五)種植影響飛行安全或者影響民用機場助航設施使用的植物;
(六)升放無人駕駛的自由氣球、系留氣球、孔明燈、風箏、無人駕駛航空器和其他升空物體,放飛影響飛行安全的鳥類;
(七)排放大量煙霧、粉塵、火焰、廢氣等影響飛行安全的物質;
(八)焚燒產生大量煙霧的農作物秸稈、垃圾等物質或者燃放升空的爆竹、煙花、焰火等;
(九)使用激光筆照射飛機;
(十)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的其他影響民用機場凈空保護的活動。第十條民用機場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民用機場管理機構以及民航空中交通管理部門,確定在民用機場凈空保護區域外,升放無人駕駛自由氣球、系留氣球、航空模型、風箏、無人駕駛航空器及其他升空物體飛行活動的限制高度和區域,向社會公布,並向省民航機場管理部門備案。

② 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2016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及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源頭控制、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第三條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依法對資源保護和污染防治等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保護投入列入本級財政預算。逐步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多元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生態環境保護。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對國家和省規定用於環境保護的資金,應當予以落實並合理安排使用,不得截留或者挪用。第五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知悉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有保護環境的義務,有權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行為進行舉報。舉報屬實的,有關部門應當獎勵,並對舉報人的個人信息予以保密。
對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監督管理第六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環境保護規劃和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省環境保護規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環境狀況,會同有關部門編制環境保護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
環境保護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的目標、任務、保障措施等,並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等相銜接。第七條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工業、農業、城市建設、自然資源開發等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嚴於國家環境質量標准和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環境質量標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標准;對環境問題突出的地區或者區域內產能飽和的行業,決定執行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第九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對國務院下達省人民政府的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按照設區的市、縣(市、區)逐級分解落實,並制定本省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污染物防治的需要,制定本省實施特徵性污染物的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區域環境質量改善目標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污染物排放總量實行等量、減量置換,餘量可以進行交易。第十條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報告表,由建設單位依法報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批。
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建設單位應當同時實施該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及其審批意見中提出的環境保護對策措施。
實行排污許可管理的建設項目在投入生產或使用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請取得排污許可證。第十一條建立健全環境監測制度。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省環境監測工作實行統一監督管理,定期公布環境監測機構名錄,會同有關部門完善省環境監測網路和環境監測資料庫,健全環境監測預警機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所屬環境監測機構應當組織開展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督監測、排污許可證管理監測、環境狀況調查及評價監測、應急監測,為環境質量評價提供真實可靠的監測數據,組織實施環境質量預報。組織開展飛行監測及檢查,開展環境監測科學技術研究。
各類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按照環境監測標准與技術規范從事環境監測活動,接受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督。不得偽造、篡改環境監測數據和環境監測報告。

③ 《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實施辦法

第一條根據《山西省環境保護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實施辦法。第二條鼓勵、支持清潔生產、資源再利用等減排新技術和環境損害評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生態環境保護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進生態環境產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促進環保技術應用信息的交互和共享,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技術水平。第三條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應當將生態環境知識納入學校教育內容,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鼓勵有條件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生態環境科普館。
鼓勵政府有關部門以及人民團體、社會組織推進生態環境志願服務工作。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及本省生態環境狀況,確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准入清單,建立全省區域空間生態環境管控體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在城鎮建設、資源開發、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選址以及執法監督時,不得變更前款規定。第五條縣級以上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超標排污單位公示制度,每月向社會公布嚴重超標的排污單位名單。第六條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安裝、使用符合國家有關環境監測、計量認證規定的監測設備,與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按照規定維護監測設施,保證監測設備正常運行,開展自行監測,保存原始監測記錄。
排污單位應當對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負責。第七條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相關部門建立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聯勤聯動執法工作機制,實施信息共享,加強聯合調查,推行聯合督辦,建立和完善案件移送與受理機制。第八條省人民政府不定期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承擔重要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的省直部門、省屬企業的下列情況進行環境保護督察:
(一)執行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
(二)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決策部署的情況;
(三)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的情況;
(四)其他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職責的情況。
對督察中發現的問題,被督察單位應當及時整改,未及時整改或者未達到整改要求的,按照有關規定進行約談和問責。
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結果作為對被督察單位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的重要依據。第九條國家和省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重點區域內禁止新增鋼鐵、焦化、鑄造、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確有必要新建的,應當嚴格執行產能置換,符合區域、行業規劃環評規定。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替代生活和取暖散煤;暫不具備清潔能源使用條件的區域,推廣潔凈燃料和高效清潔環保爐具。第十一條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銷售和使用環節的民用散煤煤質檢測,對不符合相關規定標準的煤炭及其製品依法予以處置。第十二條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機動車排放污染防治聯合執法工作機制。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檢測取證、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實施處罰、交通運輸部門負責監督維修。
市場監管部門、商務部門、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依法處理生產、銷售不合格油品的違法行為。第十三條新建、擴建燃煤電廠和煤炭開發項目,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和項目申請報告中應當提出粉煤灰、煤矸石綜合利用方案,明確綜合利用途徑和處置方式。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處置管理制度,加強對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的監督檢查。
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應當實施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依法落實污染環境防治責任、標識、管理計劃、申報登記、源頭分類、轉移聯單、經營許可證、應急預案備案等管理制度,加強貯存、利用或者處置設施管理。第十五條醫療機構應當開展醫療廢物源頭分類,規范醫療廢物內部收集、貯存及轉運行為。
醫療廢物集中處置單位應當配備符合規定的運輸車輛,規范收集、貯存、轉運及處置醫療廢物行為。第十六條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採用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有效處理農村生活污水。

④ 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保證飲用水安全,提高汾河中上游流域內水工程和萬家寨引黃工程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汾河中上游流域,是指寧武縣汾河源頭雷鳴寺泉至靈石縣王家莊斷面汾河幹流及其支流流經的相關區域。
本條例適用於汾河中上游流域的地表水、地下水和萬家寨引黃工程引入汾河的黃河水(以下簡稱引黃水)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第三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並將其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保障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容量相適應。
流域內設區的市、縣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工作納入本級人民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第四條山西省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由省人民政府、省發展和改革、財政、國土資源、建設、農業、林業、水利、環境保護、價格、引黃工程管理機構等單位負責人和流域內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負責人組成。委員會主任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擔任。委員會按照省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實行定期議事制度,及時協調解決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的重大問題。
委員會下設執行辦公室,負責委員會的日常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汾河中上游流域水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工作。
省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國土資源、建設、農業、林業、價格等行政主管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汾河中上游流域水資源管理和水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編制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流域內的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
省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和引黃工程管理機構負責編制流域供水專業規劃,同時徵求其他有關部門的意見,並報省人民政府批准。第七條流域水資源實行水量的統一配置與調度制度。
流域內設區的市、縣 (市、區)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依據流域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流域供水專業規劃和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水中長期供求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後執行。第八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優先保證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農業、工業、生態環境用水及河道生態基流用水。第九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劃定汾河源頭雷鳴寺至汾河水庫水環境重點保護區的范圍。在重點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排放未達到國家標準的污水;
(二)隨意傾倒建築垃圾和各種工業廢棄物;
(三)從事遊艇旅遊、游泳、垂釣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四)從事影響水工程運行和危害水工程安全的采礦、取土等活動;
(五)裝載有毒化學品、工業廢棄物的車輛穿越河床;
(六)新建煤炭、洗煤、焦炭、化工、造紙、製革、冶煉、水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對重點保護區范圍內已有的煤炭、洗煤、焦炭、化工、造紙、製革、冶煉、水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其限期搬遷或者限期整改;對未經批準的,責令其關閉並恢復原有地貌。第十條省人民政府和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結合當地水資源的實際情況,統一調度開發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和引黃水,優化配置水資源,逐步擴大引黃水使用規模,適度利用地表水,嚴格限制開采城市地下水。
引黃工程供水逐步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價格制度。第十一條流域內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採取下列措施,擴大引黃水使用規模,保護地下水資源:
(一)在地下水超采地區,嚴格控制開采地下水。在地下水嚴重超采地區,依法劃定地下水禁止開采或者限制開采區;
(二)按照批準的方案,依法收回取水許可證,關閉自備水井;
(三)在規劃的引黃水供水范圍內,一般不得審批新建水源工程項目和頒發新的取水許可證件;
(四)對地下水超采區逐步採取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並不得惡化地下水水質;
(五)改造城市生活飲用水和工業用水供水管網,制定並逐步實施工業用水、生態環境建設用水和河道生態用水等使用引黃水的方案。

熱點內容
中國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 發布:2025-01-09 16:11:02 瀏覽:862
破壞青苗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9 15:47:27 瀏覽:157
民法典第1編總則 發布:2025-01-09 15:33:45 瀏覽:740
北京淵遠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1-09 15:06:27 瀏覽:911
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1-09 15:03:15 瀏覽:100
2019年初級會計經濟法基礎真題及答案 發布:2025-01-09 14:56:46 瀏覽:741
行政訴訟法關於迴避規定 發布:2025-01-09 14:40:55 瀏覽:142
涉訴信訪法官 發布:2025-01-09 14:40:08 瀏覽:653
民事訴訟法的視聽資料咋么理解 發布:2025-01-09 14:30:07 瀏覽:842
教育法規和教育行政法規的區別 發布:2025-01-09 14:18:45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