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能源法律法規
『壹』 關於石油的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油氣儲運工程中的法律主要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為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
第四條 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主管全國管道保護工作,負責組織編制並實施全國管道發展規劃,統籌協調全國管道發展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協調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管道保護的重大問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管道保護的相關工作。
第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依照本法規定主管本行政區域的管道保護工作,協調處理本行政區域管道保護的重大問題,指導、監督有關單位履行管道保護義務,依法查處危害管道安全的違法行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管道保護的相關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統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護工作的部門。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
第一章 總 則第一條 為了保護石油、天然氣管道,保障石油、天然氣輸送安全,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制定本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輸送石油、天然氣的管道的保護,適用本法。
城鎮燃氣管道和煉油、化工等企業廠區內管道的保護,不適用本法。第三條 本法所稱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所稱天然氣包括天然氣、煤層氣和煤制氣。
本法所稱管道包括管道及管道附屬設施。第四條 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依照本法規定主管全國管道保護工作,負責組織編制並實施全國管道發展規劃,統籌協調全國管道發展規劃與其他專項規劃的銜接,協調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管道保護的重大問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管道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依照本法規定主管本行政區域的管道保護工作,協調處理本行政區域管道保護的重大問題,指導、監督有關單位履行管道保護義務,依法查處危害管道安全的違法行為。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管道保護的相關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設區的市級、縣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統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護工作的部門。第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管道保護工作的領導,督促、檢查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管道保護職責,組織排除管道的重大外部安全隱患。第七條 管道企業應當遵守本法和有關規劃、建設、安全生產、質量監督、環境保護等法律、行政法規,執行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建立、健全本企業有關管道保護的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並組織實施,宣傳管道安全與保護知識,履行管道保護義務,接受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保障管道安全運行。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實施危害管道安全的行為。
對危害管道安全的行為,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護工作的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在職責范圍內及時處理。第九條 國家鼓勵和促進管道保護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第二章 管道規劃與建設第十條 管道的規劃、建設應當符合管道保護的要求,遵循安全、環保、節約用地和經濟合理的原則。第十一條 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組織編制全國管道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全國管道發展規劃應當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意見。
全國管道發展規劃應當符合國家能源規劃,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以及礦產資源、環境保護、水利、鐵路、公路、航道、港口、電信等規劃相協調。第十二條 管道企業應當根據全國管道發展規劃編制管道建設規劃,並將管道建設規劃確定的管道建設選線方案報送擬建管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審核;經審核符合城鄉規劃的,應當依法納入當地城鄉規劃。
納入城鄉規劃的管道建設用地,不得擅自改變用途。第十三條 管道建設的選線應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容易發生洪災、地質災害的區域,與建築物、構築物、鐵路、公路、航道、港口、市政設施、軍事設施、電纜、光纜等保持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規定的保護距離。
新建管道通過的區域受地理條件限制,不能滿足前款規定的管道保護要求的,管道企業應當提出防護方案,經管道保護方面的專家評審論證,並經管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護工作的部門批准後,方可建設。
管道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十四條 管道建設使用土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依法建設的管道通過集體所有的土地或者他人取得使用權的國有土地,影響土地使用的,管道企業應當按照管道建設時土地的用途給予補償。第十五條 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規定,取得行政許可或者已報送備案並符合開工條件的管道項目的建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礙。第十六條 管道建設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有關建設工程質量管理的規定。
管道企業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選擇具備相應資質的勘察、設計、施工、工程監理單位進行管道建設。
管道的安全保護設施應當與管道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管道建設使用的管道產品及其附件的質量,應當符合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
『叄』 貴州省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和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保護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行安全,維護能源安全和公共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石油、天然氣管道以及管道附屬設施(以下統稱管道)的建設和保護等有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城鎮燃氣管道和煉油、化工等企業廠區內管道的建設和保護,不適用本條例。第三條管道保護工作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建立政府領導、部門監管、社會監督和管道企業負責的機制。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管道建設和保護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管道建設和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督促、檢查有關部門和下級人民政府依法履行管道建設和保護職責,組織排除管道建設和保護中的重大外部安全隱患。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的要求,協助做好轄區內管道建設和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五條省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市州、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部門(以下統稱管道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管道保護工作,協調處理本行政區域管道保護的重大問題,指導、監督有關單位履行管道保護義務,依法查處危害管道安全的違法行為。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履行下列管道建設和保護的職責:
(一)應急管理部門負責依法組織管道建設項目安全審查工作,參與協調處理管道建設和保護的重大問題,協同管道保護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
(二)公安機關依法指導、監督、檢查本行政區域管道企業的安全保衛工作,加強管道企業周邊、管道沿線和管道建設區域的治安管理,依法查處打孔盜油、盜氣以及盜竊破壞管道設施的違法犯罪行為;
(三)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依法審核管道建設規劃確定的管道建設選線方案,加強對管道周邊項目的規劃審批監督管理;
(四)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對管道生產、使用、檢驗、檢測實施監督管理。
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生態環境、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農村、國資、林業、氣象、地震等部門依法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管道建設和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管道企業是管道建設、保護和安全運行的責任主體。管道企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執行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建立健全本企業管道建設和保護的規章制度,依法履行管道保護義務,確保管道安全運行。第八條鼓勵新聞媒體開展管道保護法律、法規和管道保護知識的公益宣傳,對危害管道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實施危害管道安全的行為。
對危害管道安全的行為或者發生的險情,任何單位和個人有權向管道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舉報或者報告。接到舉報或者報告的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及時處理或者轉送有關部門。
對在管道保護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管道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管道規劃建設第十條省人民政府能源主管部門根據全國管道發展規劃和全省能源規劃,結合本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組織編制全省管道發展規劃。編制全省管道發展規劃應當徵求省有關部門、市州人民政府以及相關管道企業的意見。
全省管道發展規劃應當以國土空間規劃為基礎,與礦產資源、生態環境保護、林業、水利、鐵路、公路、航道、機場、港口、電信、電力等規劃相協調。第十一條管道企業應當根據全省管道發展規劃編制本企業管道建設規劃。編制管道建設規劃應當結合本省山區地理實際情況,堅持科學選址、節約用地、經濟合理的原則,避免佔用較平坦的區域。第十二條管道企業應當將管道建設規劃確定的管道建設選線方案報擬建管道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核;經審核符合國土空間規劃的,應當依法納入擬建管道所在地的國土空間規劃。第十三條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的管道建設用地,不得擅自改變用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不得在管道建設用地范圍內批准妨礙管道建設的其他建設項目用地。第十四條新建、改建的管道受地理條件限制,不能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容易發生洪災、地質災害的區域的,管道企業應當提出防護方案。
新建、改建的管道與建築物、構築物、鐵路、公路、航道、港口、水利設施、市政設施、軍事設施、人防設施、電纜、光纜等的保護距離,不能滿足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家技術規范的強制性要求的,管道企業應當提出防護方案或者改線方案。
防護方案應當經專家評審論證,報管道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管道保護主管部門批准;改線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