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江蘇試點條例

江蘇試點條例

發布時間: 2024-03-20 08:24:49

❶ 江蘇省愛國衛生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動員全社會開展愛國衛生工作,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愛國衛生工作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愛國衛生工作,是指為改善衛生環境,倡導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消除危害健康因素,預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開展的社會性、群眾性衛生活動,包括環境衛生治理(含農村改水改廁)和衛生創建、健康教育與促進、煙草煙霧危害控制、病媒生物預防控制等工作。第三條愛國衛生工作實行政府組織、部門協作、屬地管理、全民參與、科學治理、社會監督的方針。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愛國衛生工作,將愛國衛生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愛國衛生工作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動員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和個人開展和參加愛國衛生工作,可以對愛國衛生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第六條每年四月為本省愛國衛生月,集中開展愛國衛生活動。第二章組織和職責第七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以下簡稱愛衛會)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負責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愛國衛生工作。省、市、縣(區)愛衛會辦公室(以下簡稱愛衛辦)設在本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承擔愛衛會的日常工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組織或者人員承擔愛國衛生的具體工作。第八條縣級以上愛衛會由發展改革、教育、科技、衛生、財政、公安、住房城鄉建設、市容環境衛生、交通運輸、水利、農業、文化、體育、環境保護、工商、食品葯品監管等部門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等團體和鐵路、民航等相關成員單位組成。

愛衛會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一)貫徹實施愛國衛生相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

(二)制定愛國衛生工作規劃、計劃、規范和標准;

(三)動員、指導、協調愛國衛生工作;

(四)開展愛國衛生監督、考核工作;

(五)組織愛國衛生科學研究和交流合作;

(六)組織開展其他愛國衛生工作。第九條愛衛會實行成員單位分工負責制。愛衛會成員單位應當按照本級人民政府確定的職責分工共同做好愛國衛生工作,履行下列主要職責:

(一)發展改革部門負責統籌安排愛國衛生基本建設項目,做好愛國衛生專項規劃立項審核;

(二)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加強對學生的健康教育,普及衛生知識,培養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組織師生積極參加愛國衛生活動和衛生宣傳活動;

(三)財政部門負責將愛國衛生工作所需經費列入預算,監督愛國衛生經費的管理和使用;

(四)住房城鄉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加強統籌城鄉區域供水、城鄉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

(五)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加強城鄉生活垃圾收集、運輸、處置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理,對城市市容環境衛生實施監督管理;

(六)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水資源保護規劃,指導飲用水水源保護、入河排污口設置和參與水環境保護工作,組織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項目;指導水利行業供水、排水和污水處理;配合衛生行政部門預防和控制地方病、寄生蟲病的發生和傳播;

(七)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養殖業、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工作進行指導,開展農田滅鼠工作,做好寄生蟲病等人畜共患疾病防治的有關工作;

(八)文化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指導監督文化娛樂經營單位開展愛國衛生工作和執行有關衛生法律法規,指導所屬單位開展健康教育;

(九)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愛國衛生工作進行監督和技術指導,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和技術方案,預防和控制各類傳染病和重大疫情的發生和流行;

(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大氣、水體、土壤、雜訊、固體廢物、放射性廢物、有毒化學品等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十一)食品葯品監管部門負責對葯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化妝品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實施監督管理;

(十二)體育行政部門負責統籌規劃群眾體育發展,推行全民健身計劃,組織實施國家體育鍛煉標准,推動國民體質監測和社會體育指導;指導公共體育設施的建設及其監督管理;

(十三)其他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愛國衛生相關工作。

❷ 江蘇省地方金融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地方金融組織行為,加強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秩序和金融穩定,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地方金融健康發展,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地方金融組織從事金融業務,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金融風險防範與化解,非法金融活動防範與處置,金融發展和服務,適用本條例。國家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例所稱地方金融組織,是指依法設立的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區域性股權市場、典當行、融資租賃公司、商業保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以及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授權由地方人民政府實施監督管理的從事金融業務的其他組織。第三條地方金融工作應當遵循安全審慎、規范有序、創新發展的原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和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第四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在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的指導和監督下,加強對全省地方金融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省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統籌地方金融改革發展穩定重大事項,落實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屬地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責任。
省金融工作議事協調機制應當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地方協調機制對接,配合完善中央與地方之間金融監督管理、風險處置、信息共享和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金融協作機制,研究地方金融工作重大問題。
設區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地方金融工作的領導,提升地方金融監督管理能力,按照規定承擔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屬地責任。第五條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省地方金融組織及其相關金融活動的監督管理,設區的市、縣(市、區)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在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的指導下做好相關具體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地方金融相關工作。
本條例所稱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是指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或者指定,承擔本行政區域內地方金融監督管理相關職責的行政機關。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建設全省統一的地方金融信息系統,歸集地方金融監督管理信息,依託省大數據共享交換平台實現信息互聯共享,提升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分析信息化水平。第七條地方金融組織應當依法開展金融活動,服務實體經濟,履行社會責任,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落實金融風險防範和化解主體責任。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在地方金融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可以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地方金融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應當開展常態化的金融法律、法規及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工作,倡導理性金融消費理念,提高公眾金融風險防範意識和識別非法金融活動的能力。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開展金融風險防範公益性宣傳,加強輿論監督。第十條本省推進長三角區域以及與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金融合作機制建設,強化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金融創新、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聯動。第二章地方金融組織第十一條設立地方金融組織,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規定,經批准取得相關金融業務許可或者經營資格。
未經批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從事或者變相從事地方金融組織的業務活動。第十二條地方金融組織發生下列事項,應當向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一)設立分支機構;
(二)合並、分立;
(三)變更名稱、經營范圍、營業區域、住所、注冊資本;
(四)變更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主要股東、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五)國家和省規定應當備案的其他重大事項。
對前款規定的事項,國家規定需要審批或者對備案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第十三條地方金融組織依法開展的下列業務,應當向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一)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監督管理的金融業務;
(二)網信部門監督管理的金融信息服務業務;
(三)國家和省規定應當備案的其他業務。第十四條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地方金融組織信息公示制度,以便於公眾知曉的方式公布地方金融組織名單及其相關許可、經營資格、備案信息,並動態更新。

❸ 江蘇工傷保險條例實施細則全文(2020年)

第一條

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根據國務院《工傷保險條例》(以下稱《條例》),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統稱用人單位)及其職工或者僱工(以下統稱職工)適用《條例》和本辦法。

第三條

工傷保險費的征繳按照《江蘇省社會保險費征繳條例》的規定執行。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為本單位全部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人單位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下稱經辦機構)辦理繳納工傷保險費申報手續時,應當提交參保職工名單,由經辦機構核實後留存。

第五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經辦機構應當加強信息網路建設,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全省統一規范的工傷保險信息處理系統。

第六條

工傷保險經辦經費和工傷認定所必需的業務經費列入同級財政年度部門預算。

第七條

工傷保險基金由設區的市本級、縣(市)分別統籌。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逐步過渡到全市統籌。

第八條

工傷保險基金存入社會保障基金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

第九條

工傷保險基金實行儲備金制度。統籌地區應當按月將已徵收的工傷保險費總額的20%轉入儲備金專門帳戶。儲備金達到上一年度各項工傷保險費用的支付總額時不再提取。工傷保險基金有結余的,儲備金先從結余中提取,不足部分按規定在基金中提取。

儲備金用於重大傷亡事故的工傷保險待遇支付,以及工傷保險基金當年收不抵支的部分。儲備金不足支付的,由統籌地區的人民政府墊付。動用儲備金應當經統籌地區人民政府同意,報上一級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備案。

第十條

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未按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工會組織可以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直接向用人單位所在地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腔磨尺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第十一條

申請人提供的材料不完整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當場或者在15個工作日內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申請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補正材料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作出受理決定。

第十二條

申請人不具備申請資格的或者提出的工傷認定申請超過規定時效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不予受理。

第十三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決定,書面告知申請人並說明理由。

第十四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可以要求用人單位、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提交有關證據材料。

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又無正當理由在限期內不提供證據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根據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提供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結論。

第十五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工傷認定:

(一)需要以有關部門對相應事故的結論為依據,而有關部門尚未作出結論的;

(二)由於不可抗力導致工傷認定難以進行的;

(三)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需要中止的情形。

中止工傷認定,應當向申請人送達《工傷認定中止通知書》。中止情形消失的,應當恢復工傷認定程序。中止工傷認定的時間不計入工傷認定期限。

第十六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對不符合受理條件的,應當終止工傷認定。

終止工傷認定,應當向申請人送達《工傷認定終止通知書》。

第十七條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作出不予受理決定、終止工傷認定決定的,應當告知申請人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第十八條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應當建立醫療衛生專家庫,對列入醫療衛生專家庫的專家,實行伍高聘用制。具體辦法由省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制定。

第十九條

工游梁傷職工經治療傷情相對穩定後存在殘疾、影響勞動能力的,由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向設區的市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申請勞動能力鑒定,填寫勞動能力鑒定申請表,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身份證明;

(二)工傷認定決定;

(三)病歷摘要、出院記錄、職業病診斷證明書等材料。

申請復查鑒定、再次鑒定的,除提交上述材料外,還應當提交上次鑒定結論。

第二十條

勞動能力鑒定費以及鑒定過程中進行必要醫療檢查的費用,參加工傷保險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支付。

第二十一條

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時,用人單位應當採取措施使工傷職工得到及時救治。

職工被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後,對符合工傷保險基金支付范圍的醫療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第二十二條

工傷職工的停工留薪期,應當憑職工就診的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出具的休假證明確定。停工留薪期超過12個月的,需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

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間,用人單位不得與其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二十三條

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級、六級傷殘的工傷職工恢復工作一段時間後,又發生難以安排工作的情形的,以難以安排工作時本人工資為基數由用人單位計發傷殘津貼;難以安排工作時本人工資低於發生工傷時本人工資的,以發生工傷時本人工資為基數計發。

第二十四條

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五至十級傷殘的,按照《條例》規定與用人單位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時,用人單位支付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的標准為:

(一)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按照統計部門最近一次公布的當地人口平均預期壽命與解除、終止勞動關系時的年齡之差計算,五級的,每滿一年發給1.4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六級的,每滿一年發給1.2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七級的,每滿一年發給1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八級的,每滿一年發給0.8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九級的,每滿一年發給0.4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十級的,每滿一年發給0.2個月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

患職業病的工傷職工,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增發40%。

(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以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傷殘等級和解除、終止勞動關系時的年齡,分別發給1-36個月的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

單位:個月 等級

年齡 五級 六級 七級 八級 九級 十級

20周歲以下 36 30 24 18 12 6

20-30周歲 30 25 20 15 10 5

30-40周歲 24 20 16 12 8 4

40-50周歲 18 15 12 9 6 3

50-55周歲 12 10 8 6 4 2

55-60周歲 6 5 4 3 2 1

註:20-30周歲含20周歲,不含30周歲,依此類推。

(三)作為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計發基數的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為解除、終止勞動關系時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

工傷職工領取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後,工傷保險關系終止。

第二十五條

因工緻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至四級工傷職工的傷殘津貼、生活護理費自作出勞動能力鑒定結論的次月起支付。

因工死亡喪葬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自死亡當月支付;供養親屬撫恤金自死亡的次月起支付。

第二十六條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由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根據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和統計部門公布的上年度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幅度於每年7月1日調整。

傷殘津貼、供養親屬撫恤金、生活護理費的調整幅度為當地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的70%和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幅度的30%之和,即調整後的計發金額=調整前的計發金額×(1+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70%+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幅度×30%)。職工平均工資增長幅度或者居民消費價格水平上漲幅度為負數時,用0替代計算。

第二十七條

職工再次發生工傷,應當對新傷評定傷殘等級,並按照新傷評定的傷殘等級和再次工傷時的本人工資,享受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新傷和老傷合並評定的傷殘等級符合按月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按照合並評定的傷殘等級和再次工傷時的本人工資,享受有關工傷保險待遇。

第二十八條

用人單位破產、撤銷、解散進行資產變現、土地處置和凈資產分配時,應當優先安排解決工傷職工的有關費用。有關工傷保險費用及工傷待遇支付按照以下辦法處理:

(一)一至四級工傷職工至法定退休年齡時應當由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一次性劃撥給經辦機構,並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

(二)五級、六級工傷職工,按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標準的120%發給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工傷保險關系終止;

(三)七至十級工傷職工,按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標準的110%發給其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工傷保險關系終止。

第二十九條

用人單位分立、合並、轉讓,工傷職工不轉入承繼單位的,按照本辦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從原用人單位有效資產變現收入中安排工傷職工的有關費用。

用人單位分立、合並、轉讓,工傷職工轉入承繼單位的,承繼單位應當承擔原用人單位的工傷保險責任;原用人單位已經參加工傷保險的,承繼單位應當到當地經辦機構辦理工傷保險變更登記。

第三十條

用人單位實行承包經營,使用勞動者的承包人不具備用人單位資格的,由具備用人單位資格的發包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條

用人單位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或者經與勞動者協商一致指派職工到其他單位工作的,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但用人單位與其他單位可以約定補償辦法。

用人單位職工非由單位指派到其他用人單位(以下稱實際用人單位)工作的,由實際用人單位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項目和標准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的職工在兩個以上用人單位就業的,其就業的每一個用人單位都應當分別為其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發生工傷,應當由其受傷時為之工作的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

第三十二條

用人單位依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或者參加工傷保險後中斷繳費的,未參加工傷保險或者中斷繳費期間,工傷職工的各項工傷保險待遇,均由用人單位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項目和標准支付。用人單位按照規定足額補繳工傷保險費後,職工繼續享受的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項目和標准支付。

第三十三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辦法第三十二條規定不支付工傷職工各項工傷保險待遇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注冊地與生產經營地不在同一統籌地區的,原則上在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未在注冊地參加工傷保險的,在生產經營地參加工傷保險。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後,在參保地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按照參保地的規定依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用人單位注冊地與生產經營地不在同一統籌地區,且在注冊地和生產經營地均未參加工傷保險的,職工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後,在生產經營地進行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並按照生產經營地的規定依法由用人單位支付工傷保險待遇。

第三十五條

職工被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由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發給《職工工傷證》,作為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憑證。《職工工傷證》由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統一印製。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所稱本人工資,除本辦法第二十三條從難以安排工作時起算外,應當從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時起算,為起算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不足12個月的,按照實際發生的月平均工資計算;不足1個月的以用人單位職工平均月繳費工資計算。本人工資高於同期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同期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同期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同期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第三十七條

本辦法實施前職工按月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標准低於《條例》和本辦法規定標準的,自《條例》實施之日起,按照《條例》和本辦法規定標准執行,以前已發放的低於部分不再追補。

第三十八條

《條例》實施前已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不屬於《條例》第六十四條規定情形,且未享受工傷待遇的,自本辦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內,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可以向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供發生工傷時的材料申請工傷認定。工傷認定按照發生事故傷害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時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享受工傷待遇的具體辦法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九條

《條例》實施前職工已享受工傷待遇,但尚未納入工傷保險管理的,應當納入工傷保險統一管理,具體辦法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

❹ 江蘇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2021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推行計劃生育,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與社會進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公民,以及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都必須遵守本條例。第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本行政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計劃生育工作和與計劃生育有關的人口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在政府明確的職責范圍內,負責有關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四條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部門主要領導負責的目標管理責任制。

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可以與本管轄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簽訂計劃生育管理責任狀。第五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綜合措施,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依靠宣傳教育、科學技術進步、綜合服務、建立健全獎勵扶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相關部門制定的社會、經濟政策,應當有利於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六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在推行計劃生育工作中應當依法行政,文明執法,不得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

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依法執行公務受法律保護。第七條公民有生育的權利,有依法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公民實行計劃生育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第八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在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人口發展規劃的制定與實施第九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編制本行政區域的人口發展規劃,並根據人口發展規劃,制定和組織實施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

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應當規定調控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優化人口結構,加強母嬰保健和嬰幼兒照護服務,促進家庭發展的具體措施。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健康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本行政區域內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的日常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提出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的落實措施,共同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第十一條發展改革、衛生健康、公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民政、教育、統計、醫療保障等部門,應當相互提供有關人口數據,實行信息資源共享。第十二條衛生健康、教育、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組織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

報刊、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負有開展人口與計劃生育的社會公益性宣傳的義務。第十三條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負責本管轄區域內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貫徹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實施方案。

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設立計劃生育辦公室,配備計劃生育工作人員。第十四條村(居)民委員會應當依法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村(居)民自治內容,及時公布具體落實方案,接受村(居)民的監督。

村(居)民委員會應當有負責管理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專(兼)職人員。第十五條機關、團體、事業單位應當明確一名負責人,主管本單位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企業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實行法定代表人或者企業負責人負責制。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在人口與計劃生育方面的主要職責是:

(一)執行有關人口與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和規章;

(二)落實人口與計劃生育宣傳教育、避孕節育措施及獎勵等各項經費;

(三)確定負責本單位計劃生育工作的機構或者專(兼)職人員,督促做好人口與計劃生育日常管理工作;

(四)保障實行計劃生育職工的合法權益。第十六條城市應當依託社區,建立屬地管理、單位負責、居民自治、社區服務的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管理機制,將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納入社區管理和服務體系。第十七條流動人口的計劃生育工作由其戶籍所在地和現居住地的人民政府共同負責管理,以現居住地管理為主。現居住地政府應當將流入人口納入本地經費投入的總人口基數計算。

❺ 江蘇省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條例(2016修正)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規范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活動,提高立法質量,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全面推進依法治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修改和廢止地方性法規,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制定和批准地方性法規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二)以民為本,體現人民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不得與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
(四)從本省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出發,體現地方特色;
(五)充分發揚民主,堅持立法公開,推進立法協商,廣泛聽取意見,保障公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六)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科學合理地規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與義務、國家機關的權力與責任。
地方性法規的規范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第四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第二章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第五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制定、實施立法規劃、立法計劃等途徑,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
編制立法規劃和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本省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立法規劃、立法計劃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規劃、立法計劃和國務院立法計劃相協調。第六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在每屆第一年度制定立法規劃和本年度立法計劃;根據立法規劃,結合實際需要和可能,在每年十一月三十日前制定下一年度的立法計劃。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法制工作委員會)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立法計劃,經省人民代表大會法制委員會(以下簡稱法制委員會)討論後,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會議(以下簡稱主任會議)通過,印發常務委員會會議,並向社會公布。
法制工作委員會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立法計劃,應當廣泛徵求意見,會同省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以下簡稱專門委員會)、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以下簡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省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進行研究論證。
立法規劃、立法計劃可以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國家立法情況以及代表議案、建議等進行調整。立法規劃、立法計劃的調整,由主任會議決定。第七條本省一切國家機關、政黨、人民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其他組織和公民都可以向省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建議。
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省人民政府各部門提出立法規劃項目建議的,應當報送項目建議書,說明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擬規范的主要內容;提出立法計劃項目建議的,應當報送項目建議書和地方性法規建議稿。第八條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規劃、立法計劃應當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規劃、立法計劃相協調,合理安排立法項目,科學調控立法進程。
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規劃、立法計劃,應當在通過前徵求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意見。
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應當加強對設區的市制定、調整立法規劃、立法計劃工作的協調、指導。第九條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規劃、立法計劃,應當分別在每屆第一年度、上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書面報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規劃、立法計劃在執行過程中作出調整的,應當及時書面報送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章地方性法規的起草和提出第十條列入立法規劃、立法計劃的地方性法規,一般由省人民政府、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按照各自職責組織起草。
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地方性法規,可以由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熱點內容
兩高貪賄司法解釋 發布:2024-11-16 17:34:31 瀏覽:980
刑事訴訟法第二第七節 發布:2024-11-16 17:24:22 瀏覽:847
法律法規文本資料庫 發布:2024-11-16 16:53:09 瀏覽:899
道德在利益面前是 發布:2024-11-16 16:43:00 瀏覽:887
大型社會活動安全管理條例 發布:2024-11-16 16:32:45 瀏覽:922
法院等級保護 發布:2024-11-16 16:31:42 瀏覽:378
民法典網賭 發布:2024-11-16 16:24:39 瀏覽:181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條件是 發布:2024-11-16 15:54:15 瀏覽:97
電大合同法第二版考核冊答案 發布:2024-11-16 14:39:20 瀏覽:448
勞動法孕婦發工資的制度 發布:2024-11-16 14:19:20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