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

發布時間: 2024-03-21 04:34:21

A. 居民委員會和村民委員會可以根據需要下設什麼

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成員。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委員會,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分工負責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工作。
【釋義】本條是對村委會下設委員會的規定。
村民委員會要完成法律規定的各項任務,管理涉及村民衣、食、住、行等內容豐富、復雜的基層社會公共事務,解決事關本村村民切身利益的種種問題,需要有相應的工作機構。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區差異較大,各地村民委員會的規模設置、村民數量,以及村民委員會工作任務的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應本著根據工作需要、宜簡勿繁的原則,決定設立哪些委員會,以及每個委員會的人爛桐李數。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委員會。這里所說的根據需要,是指根據本村實際工作需要、經濟發展狀況以及廣大群眾的意願等方面的情況。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調解民間糾紛,用法律知識和社會主義道德風尚教育群眾、團結群眾的一個基層群眾性組織。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我們黨領導的各個根據地就相繼開展了人民調解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建國以來,我國廣大的鄉村城鎮建立了眾多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劉少奇同志曾經指出:「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政法工作建設的第一道防線,必須加強。」鄧小平同志1957年9月在黨的八屆三中全會上的報告中談到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時指出:「這是一種群眾性的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辦法,是社會主義社會限制個人主義、改變舊的風俗習慣、形成新的風俗習慣的重要辦法,不但在農村中,而且在城市中,在廠礦、機關、學校中,都可以試行。」人民調解工作在我國受到普遍重視,也為國際友人所贊賞,被譽為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方經驗」。


為了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建設,及時調解民間糾紛,增進人民團結,維護社會安定,有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1989年6月,國務院制定和頒布了《人民調解委員會組織條例》。條例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是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下設的調解民間糾紛飢遲的群眾性組織,在基層人民政府和基層人民法院指導下進行工作。人民調解委員會由委員3--9人組成,設主任1人,必要時可以設副主任。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除由村民委員會成員或者居民委員會成員兼任的以外,由群眾選舉產生,每3年改選1次,可以連選連任。多民族居住地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中,應當有人數少的民族的成員。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不能任職時,由原選舉單位補選。人民調解委員會委員嚴重失職或者違法亂紀的,由原選舉單位撤換。


可以當選為人民調解委員會的委員應當是為人公正,聯系群眾,熱心人民調解工作,並有一定法律知識和政策水平的成年公民。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任務是調解民間糾紛,並且通過調解工作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紀守法,尊重社會公德。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向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反映民間糾紛和調解工作的情況。


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工作應當遵守一定的原則,即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進行調解,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沒有明確規定的,依據社會公德進行調解;調解工作應當在雙方當事人自願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尊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不得因未經調解或者調解不成而阻止當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


治安保衛委員會是發動群眾協助人民政府維護社會治安、同一切刑事犯罪活動作斗爭的一個基層群眾性治安保衛組織,是村民委員會的一個下屬機構。治保會在全國城鄉的普遍設置是當年根據毛澤東同志的倡導建立起來的。
早在1951年5月,毛澤東同志就曾經指出:「全國各地,必須在此次鎮壓反革命的偉大斗爭中普遍地組織群眾性治安保衛委員會。」1952年6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准,8月11日公安部公布了《治安保衛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明確規定了治保會的任務、組織機構和活動原則。
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制定的法律、法令效力問題的決議,重申輪盯《治安保衛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繼續有效,全國城鄉治保會普遍恢復和進一步健全,在維護社會治安,維護城鄉的生產和生活秩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農村中的治安保衛委員會設在村民委員會中,作為村民委員會下設的一個委員會,有利於加強治安保衛委員會的領導,進一步做好農村基層治安保衛工作。
根據《治安保衛委員會暫行組織條例》,治安保衛委員會的委員人數,應視各單位人數多少,情況繁簡,由3至11人組成,設主任1人,副主任1至2人。治安保衛委員會成員的選舉,要由村民提出候選人,選擇政治思想好、作風正派,能聯系群眾,熱心治保工作,有一定業務能力的村民,經過民主協商,村黨支部和公安保衛部門審查後進行選舉,可以連選連任。


公共衛生委員會是負責辦理衛生宣傳、治理環境、防病治病等公共衛生事務的基層群眾性組織。公共衛生事業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期,就建立了各級衛生組織,在各級蘇維埃政權體系中也建立了衛生機構。
解放以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我國衛生事業有了進一步的發展。1952年黨中央、毛主席發出了「動員起來、講究衛生、減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號召,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建立中央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的工作,隨即,地方各級政權組織和各大中企業事業單位也都成立了相應的組織。
70年代初,黨中央明確提出了農村愛國衛生運動的任務要以「兩管五改」(管水、管糞和改造水井、廁所、畜圈、爐灶、環境)為中心,把愛國衛生運動同農村的治山、治水、修路、建設新農村結合起來。
1981年起提倡的「五講四美」活動,把「講衛生」、「環境美」納人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隨著建設兩個文明活動的不斷深入,公共衛生事業也越來越得到普遍重視。關於公共衛生委員會的設置和產生,目前尚無法律規定,可以參考調解、治安保衛等委員會的組織方法,按工作需要,選擇熱心衛生工作,有一定專業知識的村民,經過選舉組成公共衛生委員會。


村民委員會可以設立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三個委員會,這並不說明每個村民委員會必須設立這三個委員會或者只能設立這三個委員會。
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我國農村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工作也更加廣泛和形式多樣。
因此,村民委員會根據需要可以設立一些其他委員會。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為了管理土地,管理生產,一些地方成立了土地管理委員會;開展計劃生育工作以來,許多村民委員會積極配合,進行廣泛的宣傳、檢查和監督,計劃生育委員會應運而生;為了興辦本地區公益事業,發展集體福利事業,組織各種合作經濟,管理村辦企業,許多地區的村民委員會設立了生產服務委員會、社會福利委員會;根據村民委員會自我教育的要求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各地村民委員會採取多種形式,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發展本村的文化、教育、衛生事業,有些地方設立了文化教育委員會或教科文衛委員會。
實踐證明,根據當地實際,結合村民委員會的任務,建立健全村民委員會的工作部門,對搞好村民委員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各地可以以法律規定的三個委員會為基礎,作與本村情況相適應的增減和調整,設立其他委員會。


村民委員會成員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成員。即可以兼任下屬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或委員;人口少的村的村民委員會可以不設下屬的委員會,由村民委員會成員分工負責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工作。這樣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和減輕農民負擔,體現了精簡、效能的原則,符合我國農村的實際。

B.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2018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人民法院的設置、組織和職權,保障人民法院依法履行職責,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

人民法院通過審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案件,懲罰犯罪,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解決民事、行政糾紛,保護個人和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和權威,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第三條人民法院依照憲法、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設置。第四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五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視。第六條人民法院堅持司法公正,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遵守法定程序,依法保護個人和組織的訴訟權利和其他合法權益,尊重和保障人權。第七條人民法院實行司法公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八條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第九條最高人民法院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對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本級人民法院的工作實施監督。第十條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審判機關。

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第十一條人民法院應當接受人民群眾監督,保障人民群眾對人民法院工作依法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第二章人民法院的設置和職權第十二條人民法院分為:

(一)最高人民法院;

(二)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三)專門人民法院。第十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分為高級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第十四條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設立的人民法院的組織、案件管轄范圍和法官任免,依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有關規定。第十五條專門人民法院包括軍事法院和海事法院、知識產權法院、金融法院等。

專門人民法院的設置、組織、職權和法官任免,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規定。第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和其認為應當由自己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對高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三)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規定提起的上訴、抗訴案件;

(四)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五)高級人民法院報請核準的死刑案件。第十七條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第十八條最高人民法院可以對屬於審判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的問題進行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布指導性案例。第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設巡迴法庭,審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確定的案件。

巡迴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組成部分。巡迴法庭的判決和裁定即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和裁定。第二十條高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高級人民法院;

(二)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三)直轄市高級人民法院。第二十一條高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下級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六)中級人民法院報請復核的死刑案件。第二十二條中級人民法院包括:

(一)省、自治區轄市的中級人民法院;

(二)在直轄市內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

(三)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

(四)在省、自治區內按地區設立的中級人民法院。第二十三條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下列案件:

(一)法律規定由其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二)基層人民法院報請審理的第一審案件;

(三)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第一審案件;

(四)對基層人民法院判決和裁定的上訴、抗訴案件;

(五)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的再審案件。

C.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

第一章通則第一條本條例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十七條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第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三十條的規定製定之。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設立下列各級人民法院:
一、縣級人民法院。
二、省級人民法院。
三、最高人民法院。
各民族自治區域,依其具體情況,設立相當於各該級人民政府的人民法院。
專門的人民法院之設立與組織另定之。第三條人民法院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維護新民主主義的社會秩序,保衛人民的革命成果和一切合法權益,執行下列職務:
一、審判刑事案件,懲罰危害國家、破壞社會秩序、侵害國家、團體和個人合法權益的罪犯。
二、審判民事案件,解決機關、企業、團體、個人等相互間的權益糾紛。
人民法院應以審判及其他方法,對訴訟人及一般群眾,進行關於遵守國家法紀的宣傳教育。第四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人民政府頒布的法律、法令、決議、命令的規定為依據;無上述規定者,依據中央人民政府的政策。第五條人民法院基本上實行三級兩審制,以縣級人民法院為基本的第一審法院,省級人民法院為基本的第二審法院;一般的以二審為終審,但在特殊情況下,得以三審或一審為終審。
訴訟人如因原轄人民法院不能公平審判而越級起訴或越級上訴時,上級人民法院應依法予以必要的處理。第六條為便於人民參與審判,人民法院應視案件性質,實行人民陪審制。陪審員對於陪審的案件,有協助調查、參與審理和提出意見之權。第七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在院內審判外,應視案件需要,實行就地調查、就地審判和巡迴審判。第八條人民法院審判案件,除依法不公開者外,均應公開進行。第九條各族人民均有使用其民族語言進行訴訟之權;必要時,人民法院應為之翻譯。
在少數民族聚居或各民族雜居的地區,人民法院應以當地的通用語言,進行訴訟。判決書、布告及其他文件,應視需要同時並用各有關民族的文字。第十條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受上級人民法院的領導和監督;其司法行政由上級司法部領導。
各級人民法院(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分院、分庭)為同級人民政府的組成部分,受同級人民政府委員會的領導和監督。省人民法院分院、分庭受其所在區專員的指導。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領導並監督全院工作。庭長領導並監督庭內工作。院長、庭長得就某一案件的審判,自任主任審判員。第二章縣級人民法院第十一條縣級人民法院為基本的第一審法院,分下列三種:
一、縣(旗或其他相當於縣的行政區、自治區)人民法院。
二、省轄市人民法院。
三、中央及大行政區直轄市的區人民法院。第十二條縣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事件:
一、第一審的刑事、民事案件;但本條例或其他法令另有規定者,不在此例。
二、調解民事及輕微刑事案件。
三、刑事、民事案件的執行事項。
四、公證及其他法令所定非訟事件。
五、指導所轄區域內的調解工作。第十三條縣級人民法院對於其所受理的刑事、民事案件,認為案情重大,宜由省級人民法院審判者,應向省級人民法院聲請移送審判。第十四條縣級人民法院設院長一人(縣、市人民法院必要時得設副院長一人),審判員若幹人。院長、副院長得兼審判員或庭長。
案件多的縣級人民法院得分設刑事、民事審判庭,庭設庭長一人。第十五條縣級人民法院得設審判委員會,以院長或副院長、庭長(其設有審判庭者)及審判員組成之;以院長或副院長兼任主任委員。必要時得設副主任委員。開會時並得邀請有關機關的負責人及原來參加審判有關案件的其他工作人員參加。審判員較多的法院,由院長指定若干審判員參加。
審判委員會處理刑事、民事的重要或疑難案件,並為政策上和審判原則上的指導。第十六條縣級人民法院刑事、民事案件,由審判員一人審判;遇有重要或疑難的案件,應由審判員三人合議審判(以其中一人為主任審判員),或由審判委員會決議處理。第十七條縣級人民法院設秘書或主任秘書一人,書記員及辦事員若幹人,掌理記錄、人事、宣傳教育、文書、庶務、會計、統計、檔案、問事、代書等事務。案件多的縣級人民法院得分科辦事,科設科長一人,科員若幹人;並應視需要,專設宣傳教育及問事代書機構。
縣級人民法院設法警、檢驗員,並得視需要設翻譯員、法醫。

D. 關於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問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法制工作委員會關
於對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情況和意見報告的決
定》

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決定:
批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對1978年底以前
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以及附件一《197
8年底以前頒布的已經失效的法律目錄》、附件二《1978年
底以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已經不再適用的民族
自治地方的組織條例目錄》。

附: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對1978年底以
前頒布的法律進行清理的情況和意見的報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根據五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提出清理
建國以來頒布的法律的要求,法制工作委員會對1978年底以
前頒布的法律(包括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進行了清理。現將清
理的情況和處理意見報告如下:

據統計,從1949年9月至1978年底,由中國人民政
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或者批準的法律共有134件,我們會同
有關部門對這些法律逐件進行了研究,並徵求一些法律專家的意
見。在清理的134件法律中,已經失效的有111件(見附件
一),繼續有效或者繼續有效正在研究修改的有23件。已經失
效的111件法律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一)已由新法規定廢止的11件。

(二)已有新法代替的41件。

(三)由於調整對象變化或者情況變化而不再適用或者已經
停止施行的29件。

(四)對某一特定問題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條例,
已經過時的30件。

對現已失去法律效力的111件法律,除已由新法規定廢止
的11件以外,對其餘的100件,建議全國人大常委會明確這
些法律已經不再適用,但是過去根據這些法律對有關問題做出的
處理仍然是有效的。

此外,在1978年底以前,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民族自治
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48件(見附件二)
,因新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
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已經制定,各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都已
成立常務委員會,各自治地方都已經或正在另行制定自治條例,
上述組織條例已因情況變化而不再適用。

以上報告和附件一、附件二,請審議。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1987年11月11日

附件一:1978年底以前頒布的已經失效的法律目錄(1
11件)

一、已由新法規定廢止的11件

1.新解放區農業稅暫行條例(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
府委員會通過)

2.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
委員會通過)

3.中華人民共和國逮捕拘留條例(1954年12月全國
人大常委會通過)

4.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1957年10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5.消防監督條例(1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
批准)

6.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回家探親的假期和工資待遇的暫
行規定(1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條例(1957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8.國務院關於調整獲利較大的經濟作物的農業稅附加比例
的規定(1957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9.國家建設徵用土地辦法(1958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
會原則批准)

10.商標管理條例(1963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1978年3月通過)

二、已有新法代替的41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1951年2月中央
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

2.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1951年9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3.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檢察署暫行組織條例(1951
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4.各級地方人民檢察署組織通則(1951年9月中央人
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5.中華人民共和國懲治貪污條例(1952年4月中央人
民政府委員會批准)

6.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於與外國訂立條約、協定、議定
書、合同等的統一辦法之決定(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委
員會批准)

7.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1952年8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

8.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兵組織暫行條例(1952年11月
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批准)

9.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
大會選舉法(1953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10.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1954
年9月全國人大通過)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1954年9月全國
人大通過)

12.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
民委員會組織法(1954年9月全國人大通過)

13.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1954年9月全
國人大通過)

14.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1954年9月
全國人大通過)

15.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法津、法令繼續有效的決議(1954
年9月通過)

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同外國締結條約的
批准手續的決定(1954年10月通過)

17.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1955年2月全國
人大常委會通過)

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解釋法律問題的決
議(1955年6月通過)

19.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關於授權常務委員會制定單行法規的決議(1955年7月通過


20.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關於撤銷熱河省西康省並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
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
的決議(1955年7月通過)

2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關於撤銷燃料工業部設立煤炭工業部電力工業部石油工業部農產
品采購部並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第二條第一款條文
的決議(1955年7月通過)

22.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1955年7月全國人大通
過)

2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地方各級人民代
表大會閉會期間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州長縣長區長鄉長鎮長和地
方各級人民法院院長缺額補充問題的決定(1955年11月通
過)

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自治州人民代表大
會和人民委員會每屆任期問題的決定(1956年5月通過)

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縣市市轄區鄉民族
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等問題的決定(1956年5月通過


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不公開進行審理的
案件的決定(1956年5月通過)

27.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
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
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的決議(19
56年6月通過)

2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對反革命分子的管
制一律由人民法院判決的決定(1956年11月通過)

29.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
關於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的決議(1957年
7月通過)

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死刑案件由最高人
民法院判決或者核準的決議如何執行問題給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復
(1957年9月批復)

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省、直轄市人民代
表大會會議可以每年舉行一次的決定(1957年11月通過)

32.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休處理的暫行規定(195
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33.國務院關於工人職員退職處理的暫行規定(1958
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3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地方各級人民代表
大會代表名額問題的決定(1958年3月通過)

3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
治縣的決定(1959年9月通過)

3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最高人民法院和地
方各級人民法院助理審判員任免問題的決定(1960年1月通
過)

37.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1963年9月全國
人大常委會修正通過)

38.外國人入境出境過境居留旅行管理條例(1964年
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3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軍士和兵的現役期
限的決定(1965年1月通過)

40.關於兵役制問題的決定(1978年3月全國人大常
委會批准)

4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省人民代表大會閉
會期間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產生程序的決定(1978年5月通
過)

三、由於調整對象變化或者情況變化而不再適用或者已經停
止施行的29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1949年9月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1949年9月中國人
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

3.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1949年12月中央
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4.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1949年12月中央
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5.縣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組織通則(1949年12月中央
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6.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及所屬各機關組織通則(1949
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中央人民
政府委員會通過)

8.人民法庭組織通則(1950年7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批准)

9.中央人民政府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暫行條例(195
1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批准)

10.各級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試行組織通則(195
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批准)

1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地方各級人民委員
會的組成人員是否限於本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問題的決定(19
55年11月通過)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地方各級人民法院
院長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可否兼任各級人民委員會的組成人員問題
的決定(1955年11月通過)

13.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1956年3月全國人大
常委會通過)

14.文化娛樂稅條例(1956年5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
過)

15.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1956年6月全國
人大通過)

1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增加農業生產合作
社社員自留地的決定(1957年6月通過)

17.華僑投資於國營華僑投資公司的優待辦法(1957
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8.縣級以上人民委員會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條例(1
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19.國務院關於改進工業管理體制的規定(1957年1
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20.國務院關於改進商業管理體制的規定(1957年1
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21.國務院關於改進財政管理體制的規定(1957年1
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22.國務院關於國營、公私合營、合作經營、個體經營的
企業和事業單位的學徒的學習期限和生活補貼的暫行規定(19
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23.國務院關於企業、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中普通工和勤
雜工的工資待遇的暫行規定(1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
原則批准)

2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適當提高高級農業
生產合作社公積金比例的決定(1958年1月通過)

25.國務院關於農業生產合作社股份基金的補充規定(1
958年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26.國務院關於改進稅收管理體制的規定(1958年6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設立最高人民
法院西藏分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西藏分院的決議(1958年6
月通過)

28.全國農業發展綱要(1960年4月全國人民代表大
會通過)

29.民族自治地方財政管理暫行辦法(1958年6月全
國人大常委會原則批准)

四、對特定問題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決定、條例,已經過時
的30件

(一)關於某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任期、召開時間、代表名額
、選舉時間的決定9件

1.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關於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
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決議(1953年1月通過)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省縣鄉改變建制後本
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問題的決定(1955年3月通過)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第一屆地方各級人民
代表大會任期問題的決定(1955年3月通過)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1956年直轄市和
縣以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1956年5月
通過)

5.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
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問題的決議(1957年7
月通過)

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1958年直轄市和
縣以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1957年11
月通過)

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
大會代表選舉時間和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時
間的決定(1958年6月通過)

8.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
於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議(196
3年12月通過)

9.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分配方案(
1964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二)關於公債條例7件

1.關於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的決定(1949年12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2.1954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1953年12月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通過)

3.1955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1954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4.1956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1955年11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5.1957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1956年12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6.1958年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條例(1957年11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經濟建設公債條例(1958年6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三)關於寬大處理戰爭罪犯、殘余反革命分子和特赦戰犯
的決定9件

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處理在押日本侵略中國戰爭中戰爭
犯罪分子的決定(1956年4月通過)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寬大處理和安置城市
殘余反革命分子的決定(1956年11月通過)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
罪犯的決定(1959年9月通過)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
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的戰爭罪犯的決定(1960年11月通
過)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
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的戰爭罪犯的決定(1961年12月通
過)

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
蔣介石集團、偽滿洲國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1
963年3月通過)

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
蔣介石集團、偽滿洲國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1
964年12月通過)

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確實改惡從善的
蔣介石集團、偽滿洲國和偽蒙疆自治政府的戰爭罪犯的決定(1
966年3月通過)

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特赦釋放全部在押戰
爭罪犯的決定(1975年3月通過)

(四)關於授予勛章獎章和軍銜的決定、條例5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
爭時期有功人員的勛章獎章條例(195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
會通過)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規定勛章獎章授予中
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時期有功人員的決議(195
5年2月通過)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規定勛章獎章授予中
國人民解放軍在保衛祖國和進行國防現代化建設中有功人員的決
議(1955年2月通過)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授予中國人民志願軍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有功人員勛章獎章的決議(1955年2月通
過)

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取消中國人民解放軍
軍銜制度的決定(1965年5月通過)

附件二:

1978年底以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已經
不再適用的民族自治地方的組織條例目錄(48件)

一、自治區的組織條例6件

1.內蒙古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5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
組織條例(195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3.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組織簡則(1956年9月全國
人大常委會批准)

4.西藏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條例(1963年3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5.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
1958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6.寧夏回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
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二、自治州的組織條例22件

1.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條例(1956年5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湘西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6年5月
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4.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條例(195
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5.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7
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6.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條例(195
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7.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7
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8.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9.雲南省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
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0.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
員會組織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1.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
織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2.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
組織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3.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
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7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4.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
委員會組織條例(1958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5.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
織條例(1958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6.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
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8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
批准)

17.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各級人民
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66年3月全國人大
常委會批准)

18.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
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66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9.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
委員會組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0.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
委員會組織條例(1966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1.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
委員會組織條例(196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2.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
委員會組織條例(1965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三、自治縣的組織條例20件

1.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河北省大廠回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3.湖南省江華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6年7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4.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5.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6.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9年4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7.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
員會組織條例(195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8.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
員會組織條例(1957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9.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織
條例(1958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0.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條例(19
58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1.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5
8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2.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
員會組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3.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
委員會組織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4.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
組織條例(1959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5.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
組織條例(1962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6.雲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
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7.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會組
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8.廣東省連山僮族瑤族自治縣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員
會組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19.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族自治旗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委
員會組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20.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人民代表大會
和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1964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

E. 我國的人民陪審員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在借鑒前蘇聯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員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

20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邊區和解放區,當時的工農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都實行了人民陪審員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較為現實地、直接地反映了人民在司法上的願望與要求,因此被廣泛推廣採用,成為審判工作民主化的重要標志,並作為吸收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監督司法工作的重要組織形式和人民司法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原則。這是我國現代陪審制度的雛形。

1949年,我國第一部憲法性文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七十五條規定,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暫行組織條例》對陪審制度作出了明確規定,即法院根據案件性質決定是否採用人民陪審員制度,以方便群眾參與案件審理,並且陪審員可以提出異議。至此,我國初步確立了陪審制度。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對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判工作作出規定,「人民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法律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

2004年8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並於2005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發展歷史上第一部單行法律,對陪審制度的各個方面作了比較全面的規定,使我國陪審制度在體制和機制上趨於完善。

F. 你對兩審終審看法

我國的審級制度經歷了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各個根據地法院,審級制度不統一,有的實行二審終審,有的實行三審終審。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9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基本上實行三級兩審制,以縣級人民法院為基本的第一審法院,省級人民法院為基本的第二審法院,一般的以兩審為終審,但在特殊情況下,得以三審或一審為終審。」 1954年,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確立了我國統一的四級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1979年、1983年先後修改公布的《人民法院組織法》沿用了上述規定。1982年和1991年通過的《民事訴訟法》將兩審終審作為一項基本制度來規定,並根據組織法的規定對案件的管轄、上訴、再審等程序作了具體的規定,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整套審級制度。根據現行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基層法院管轄第一審民事案件,但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1)重大涉外案件;(2)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3)最高法院確定由中級法院管轄的案件。高級法院管轄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案件。最高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民事案件:(1)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案件;(2)認為應當有本院審理的案件(民事訴訟法第18——21條)。這就是說,我國四級法院都可以作為初審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但原則上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基層法院管轄。為什麼採取兩審終審制?為什麼絕大多數案件由基層法院作為第一審?對此,比較有代表性的解釋是:兩審終審制度是適應我國國情而規定的審級制度,我國地域遼闊,很多地方交通不方便,審級過多,不僅會給當事人雙方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時間上的浪費,而且容易使案件纏訟不清,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長期處於不穩態狀態,不利於民事流轉和社會的安定。實行二審終審,絕大部分民事案件可在當事人所在轄區解決,一方面可以方便訴訟,減少訟累;另一方面,也便於高級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法院擺脫審判具體案件的負擔,集中精力搞好審判業務的指導、監督。 必須指出的是,我國民事審判中的二審終審制是與再審制和審判監督程序相配合而存在的,這就是說,經二審終結的民事、經濟糾紛案件,如果當事人或上級法院等認為案件裁決仍然有誤,還可以提出再審請求或作出再審決定。再審制的設立,彌補了審級上的缺陷。所以,以二審終審制為基礎,以再審制為補充的審判制度為我國民事案件、經濟糾紛案件的正確、合法、及時處理提供了基本保障。 由此可見,我國的兩審終審制更多的是考慮了訴訟效率和訴訟經濟的原則。但是,隨著案件的劇增,這種以既簡單、又快捷,既便利又低廉的訴訟程序,來代替「既繁瑣,又遲緩,既勞民,又傷財」 的訴訟程序,實現後者承擔的程序功能的完美理想被打破。當那些不滿二審判決的當事人尋求正常上訴的渠道被兩審終審制堵塞的時候,當對二審判決的不滿率甚至高於對一審判決的不滿率時,大量復審案件便紛紛湧向再審程序這個特殊的復審程序,於是,再審程序不斷地膨脹。我國民事訴訟法試行時,只有人民法院有權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提起再審。實踐證明,僅靠這種自我監督來糾正生效裁判中的錯誤是不夠的。修改後的民事訴訟法不僅增加了檢察機關抗訴提起再審,從而完善了法定機關提起再審的制度,而且增加了當事人申請再審。從理論上看。這大大拓寬了案件再審的渠道,為糾正生效裁判中的錯誤提供了程序上的保障。但民事訴訟法實施10餘年的司法實踐表明,再審程序實施中的問題仍然很多,修改再審程序的立法意圖並未實現。再審程序實施效果不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盡管民事訴訟法發動再審的主體由一種增加到了三種,但實際效果似乎不夠好,申訴難、申請再審難的狀況依然非常突出,不少明顯存在錯誤的裁判仍無法通過再審程序獲得糾正。 二是再審耗費了當事人和國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金錢,一些案件被不斷的拿來再審, 裁判的穩定性和權威性因此受到嚴重破壞。再審程序這種特殊的極少運用的復審制度成了被大量運用的正常程序,且為濫用權力的人從程序外干預司法開了方便之門。另一方面,由於再審程序的不加限制,兩審終審制名存實亡, 而在這種以再審為主體的多級復審制中,無論當事人的私人成本還是公共司法成本都比一次以「書面審」為特徵的三審程序消耗要大的多。面對如此嚴峻的「司法危機」,理論與實務界越來越多的人對我國再審制度存在的問題開始了理性的反思,改革審級制度 和再審制度 方面的論文數量不斷增加,內容不斷深化,並已在理論與實務界形成一定的共識。但是,客觀的說,復審制度改革的理論准備仍顯得不夠充分,突出的表現是:對我國現行復審制度的弊端分析的還不夠透徹;對上訴和再審這兩種復審制度的關系認識的還不夠清楚;與此相聯系,改革的構想,還不能適應司法現代化的要求。例如,多數學者認為,我國與西方國家在審級制度上的主要區別在於我國實行兩審終審,而西方國家基本上實行的是三審終審,比我國增加了一次復審,該復審(即第三審)為法律審,只審查下級法院的裁判適用法律有無錯誤,不審查下級法院對事實的認定是否正確。實際上,兩者的區別遠非多一個審級和少一個審級的問題。西方國家大多數案件經過兩審也不能再提起上訴,換句話說,西方國家大多數案件也是兩審終審。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沒有按照現代審級制度的原理來建構我國的審級制度。筆者認為,我國審級制度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各審級功能混淆並存有嚴重的非專業化傾向 。如前所述,現代審級制度均為三審終審的金字塔司法等級制,且三審法院由初審法院、上訴法院、終審法院構成,分別行使不同的職能。而我國的法院系統並沒有這種嚴格的分工,除最高法院外, 基層法院、中級法院和高級法院都在履行著初審法院的職能。按照現代審級制度的原理,一般民事案件的初審管轄權應由普通法院來行使,這樣設計審級制度的理由是,當事人不服其判決可以上訴到上訴法院,如果是常規性案件,上訴法院基本上可以保證其質量和法律適用的統一,若是有原則意義的案件,還可以上訴到最高法院,以保證法律適用的統一。基於這樣的原理,在我國現行法院系統設置之下,普通民事案件的初審權應當交由中級人民法院行使。 基層法院和高級法院為什麼不適合作為普通案件的初審法院呢?基層法院作為普通民事案件初審法院的弊端在於,一方面,由於基層法院在四級法院的國家一般被定位為簡易法院,專門處理簡易、小額案件,其從法院的規模到法官的素質一般不足以擔負起審理普通案件的能力(從我國基層法院的整體上看也屬於這種情況,當然不排除少數發達地區的基層法院具有審理普通案件能力)。在我國法院內部,用於缺乏適用簡易程序的專門機構,同一法官兼具審理普通和簡易案件的雙重任務,加上圖省事思想的作怪,還產生了簡易案件和普通案件審理方式上的混同。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以基層法院作為普通案件的初審法院,那麼根據現行的級別管轄制度,大多數案件在中級法院就宣告終審了。中級人民法院作為多數民事案件的終審法院和現行的一次復審的規定雖有便利群眾訴訟、便利法院辦案、及時解決民事糾紛等優點,但其中隱藏的問題是不容忽視的,主要表現在:第一,不利於法律適用的統一。因為,案件終審法院的級別越高,就越有利於法律適用的統一,反之,則不利於法律適用的統一,這一點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國多數民事案件的終審法院級別偏低,加之我國的法律規定過於粗簡、彈性較大,法院審理案件又缺乏具體判例的指導,就不可能不影響到我國法律適用的統一。第二,不利於提高人民法院的辦案質量。在我國,法官的業務水平是和法院級別成正比的。我國大部分民事案件終審法院的級別偏低,從法官業務水平的角度考慮,是不利於提高人民法院辦案質量的。第三,不利於對一審錯誤裁判的糾正。目前,我國審判工作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和其他不正之風比較嚴重。現行的一次復審制度和大部分案件由級別偏低的法院作為終審法院,在客觀上為這些不正之風的泛濫提供了便利條件。高級法院作為初審法院的弊端在於,一方面,這必然導致高級法院的規模和法官的數量的大大擴張,使之無法組建一支質高量少的精英化上訴法官隊伍,以便擔負起審理上訴案件的職能。另一方面,高級法院作為初審法院,使大量的未經第一級復審法院過濾的案件直接進入最高法院,使得最高法院無法將精力集中在審理少數具有原則意義的和重大的案件上,而且也間接的導致了最高法院規模的擴張。

以上分析的是初審法院方面存在的問題。從上訴法院來看,存在著類似的問題。按照現代審級制度的原理,普通案件的第一次復審管轄權應由上訴法院——在我國就是高級法院——來行使。與初審普通案件的管轄權相適應,我國普通案件的第一次復審管轄權並非由高級法院統一行使,而是由中級法院、高級法院和最高法院分別來行使。居於金字塔頂端的最高法院與中級法院、高級法院在履行上訴審法院的職能時是一樣的,即都以全面審理的方式同時關注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上訴到最高法院的案件也主要是涉訟金額比較大的案件,而非以重大法律問題為主。由於沒有中級上訴法院對事實問題的過濾,對事實問題的關注不僅大大增加了最高法院的工作量,而且事實問題自身因個案變化而千姿百態的特點而無法具有統一性和指導意義。巨大的工作量需要大量的法官和合議庭,法官與合議庭的增多又加大了其間的意見沖突,損害了司法的權威和法律的安定性,使最高法院無法維持在能夠統一法律意見的規模,反過來卻加劇了對復審的需求。由於案件數量多,法官疲於應付,無法集中精力考慮重大法律問題。案件數量多也導致了我國最高法院法官數量的不斷膨脹,據了解,我國最高法院有法官職稱的近300人。由於最高法院進人缺乏嚴格的資歷要求,導致大量缺乏司法實踐經驗和缺乏深厚理論功底的人湧入。法官數量多質量不高,也必然影響到最高法院法官的權威。這些,都使最高法院無力擔負起統一法律適用的重任。從中級法院和高級法院審理上訴案件的情況看,問題也是比較多的。按照現代審級制度的原理,數量眾多的初審法院居於金字塔的底層,是為了方便群眾訴訟和方便法院辦案。數量較少的上訴法院居中,是為了保證法律適用的統一。而我國現行審級制度的規定,使本應作為普通案件初審法院的中級法院,變成了普通案件的上訴審法院和終審法院,代行了本應由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行使的職權。由這種數量眾多、法官眾多的低級別法院作為普通案件的終審法院,勢必會嚴重影響到法律適用的統一。高級法院受理的上訴案件由於僅是普通案件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所以,也無法保證其上訴區內法律適用的統一。同樣的案件在不同的法院甚至同一法院內可以做出差異很大甚至完全不同的裁判的情況大量存在,既判力和法律統一適用的機制在我國遠未形成,不少法官和法院領導頭腦中甚至沒有這種意識。

2.所有類型的案件適用同樣的審級制度,違背了民事紛爭的程序設置應與案件類型相適應的原理。民事紛爭的程序設置應與案件類型相適應是各國在設計不同類型的案件所適用的程序時所遵循的重要原理。對於數額相對並不大,案情也並不復雜的案件,就沒有必要適用非常復雜的程序來解決,而應代之以簡便、節約的程序,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使國民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獲得更多的服務。正如日本學者棚瀨孝雄所說,在討論審判應有的作用時不能無視成本問題。因為,無論審判能夠怎樣完美地實現正義,如果付出的代價過於昂貴,則人們往往只能放棄通過審判來實現正義的希望。 不僅如此,此種程序制度亦浪費了國家有限的司法資源,因此也損害了公眾的利益。實際上,在很多國家,其民事訴訟法上的許多規定,可以說都體現了民事紛爭的程序設置與案件類型相適應的原理。對此,日本學者三月章亦有精闢論述,其認為:理想的審級制度應當是在盡可能簡潔的形式中,發揮糾正誤判和統一法律適用的功能,這兩項功能應以案件的輕重,在不讓人感到遲緩的范圍內有效的加以分配。根據這一觀點,兩個事實審和一個法律審相加的三審制度,屬於能夠充分發揮法學家睿智與經驗的理想類型。但這也至多是一種理想的類型。而僵硬的實現這種三審制度,相反的有可能否定該審級制度的理想。事實上,如與外國的審級制度作對照比較,可以發現,各國在承襲自己傳統的同時,多對該理想類型進行了各種修正。各國審級制度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根據案情的輕重,設立差等的聲明不服的機會(上訴的可能性)。 許多國家對不同類型的案件規定了不同的上訴程序。如各國普遍規定的對具有普遍公共價值的法律問題的二次復審制度,一些國家對小額訴訟案件規定的一審終審或有限制的上訴制度,以及許多國家上訴法院對兩審終審案件區別對待的或者說用以加速案件處理的簡易程序的規定,均體現了上述原理。我國既沒有三審終審,也沒有對小額訴訟的一審終審或有限制的上訴程序的規定,所有案件基本上適用同樣的兩審終審的審級制度。這就不可避免的會導致法律適用的嚴重不統一,再審程序的無限擴大,以及小額案件當事人訴訟成本過高等問題。從上訴審本身的程序設置來看,我國民事訴訟法上訴審中以開庭審理為原則,徑行判決為例外的規定, 實際上也是對上訴案件的區別對待,只是我國民事訴訟法對適用徑行判決的案件范圍規定的還比較原則,導致司法實踐中的任意性。有些法院過量適用不開庭審理,從而影響當事人訴權的行使,引起當事人的不滿。

3.作為現行審級制度補充的再審程序的無限擴張和再審程序的嚴重非程序化傾向。從最高法院公布的數字來看,近年來,進入再審程序的民事案件越來越多。 再審程序的無限擴大,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從指導思想上看,我國民事訴訟法是根據實事求是、有錯必糾這一立法指導思想設計再審程序的,有學者對此專門作了論證:「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人民法院審理一切案件,必須貫徹這一思想路線,認識案件事實的本來面目,嚴格遵循法律規定,按法律規定的精神處理問題,解決爭議。生效裁判錯了,悖離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認定事實有錯誤,適用法律不正確,應本著有錯必糾的原則,堅決糾正過來。」 應當說,將實事求是作為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無疑是正確的,但將實事求是這一哲學上的理性原則直接套用到某一學科領域,不過是一種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反映論的體現。尤其是將「實事求是,有錯必糾」聯系起來,作為再審程序的指導思想,而不考慮民事訴訟自身的特點,更是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對法院而言,實事求是,有錯必糾意味著無論什麼時候發現生效裁判的錯誤都應主動予以糾正;對當事人來說,意味著只要他認為生效裁判有錯誤就可以不斷地要求再審。而在此過程中,裁判的穩定性、權威性卻被忽視。從發動再審程序的主體來看,多元化的發動再審程序的主體不僅未能為糾正生效裁判中的錯誤提供程序上的保證,提起再審的混亂狀態反而進一步加劇。從案件質量來看,造成審判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官自身素質不高的問題,又有體制方面的問題,同時,審級制度不合理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上述各方面原因,促成了要求再審案件的居高不下和再審程序的無限擴張。一個無法否認的現實是:兩審終審制已名存實亡,司法的終局性盪然無存,審級制度的主體結構正在被「例外」和「補救」程序沖擊、剝蝕和瓦解。 從再審程序本身來看,存在著嚴重的非程序化傾向,主要表現在再審程序的條件過於原則,啟動再審程序的透明度、規范性較差等方面。對其弊端張衛平先生曾有透徹的分析。他認為:(1)法院對再審事由的審查不公開,不具有透明性,違背了程序公開的一般原則。由於審查的不公開,導致了審查程序的神秘和灰色,容易滋生司法腐敗。程序的不公開容易讓負責審查的司法人員設「租」,進而導致「尋租」的發生。在司法實踐中,通過拉關系等手段啟動再審程序的事經常發生。尤其是在司法無序的社會現實中,即使欲達到的目的和行動的動機是正常或道德的,但由於各種原因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不得不實施不道德的行為和手段。(2)由於程序的非法定化,必然使審查程序不能統一和規范,給當事人的申訴造成困難,使錯誤的判決、裁定不能得到有效的糾正。

G. 什麼是人民陪審員制度

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法官作為陪審員, 陪審與職業法官或職業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
好處:1、減輕人民法院的審判壓力。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法院解決糾紛,使得人民法院的案件數量猛增,然而受編制的限制、法官選拔的的限制等等,使得人民法院法官的數量並沒有跟上案件數量的增加。很多法院的法官每年辦理幾百件案件司空見慣,然而法官的精力有限,這無形中造成了案件辦理質量的下降,對社會產生不少影響。而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使得法院審判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減輕的法院的審判壓力,提高辦案質量。
2、提高案件調解質量,化解矛盾。人民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著豐富的閱歷,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面對不同的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利用本身的人生經歷,設身處地,現身說法,即提高了調解效果使案件順利解決,又極大限度減少了當事人的訴累,降低了訴訟成本。
3、監督作用。權力需要制約,而司法權,更需要監督,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廣泛參與到審判當中,對案件進行監督,能有效的防治司法裁判當中的主觀片面性,提高審判的公正、公平。
4、聯系群眾感情的作用。人民陪審員來自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對聯系群眾有著天然的優勢,然而由於審判的嚴肅性,使得法院的審判工作與人民群眾有著不小的距離,而專職陪審員的廣泛參與案件,使得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對縮短與群眾的距離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

H. 民法上的陪審制度和刑法有什麼區別

陪審制度的出現,使普通公民能夠參與司法過程,可以防止法官徇私枉法、獨斷專行,糾正其不周之處。1951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暫行組織條例》、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都對陪審員制度作了規定。197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重申了過去憲法和法律的有關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除簡單的民事案件和輕微的刑事案件外,都由審判員和陪審員組成的合議庭進行。1983年9月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鑒於上述規定在實際執行中困難較大,決定修改人民法院組織法的有關條文,作出比較靈活的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組成合議庭進行;簡單的民事案件、輕微的刑事案件和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198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第35條也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民事案件,由審判員、陪審員共同組成合議庭或者由審判員組成合議庭審判。
陪審制度
人民陪審員在執行職務期間同審判員有同等權利,有權參加所辦案件的全部審判活動,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製作出判決或裁定。除被剝奪過政治權利的以外,凡年滿23歲的公民都可以被選為人民陪審員。陪審員大多是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定期輪流到人民法院參加審判;有的經人民法院向當地機關、企業、學校、團體邀請,由各該單位臨時推選代表充當。

熱點內容
未滿十八周歲勞動法 發布:2025-01-04 18:29:10 瀏覽:566
婦女婚姻法第三十二條法律規定 發布:2025-01-04 18:26:22 瀏覽:578
取保候審監管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04 18:21:42 瀏覽:51
法治在線綁架 發布:2025-01-04 18:16:16 瀏覽:600
小學生依法治國讀後感 發布:2025-01-04 17:54:08 瀏覽:326
手機銀行轉賬截圖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1-04 17:44:41 瀏覽:525
法律服務所轉讓協議 發布:2025-01-04 17:08:05 瀏覽:952
收養中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不適用於合同法 發布:2025-01-04 17:05:50 瀏覽:426
公司自行清算後法律意見 發布:2025-01-04 16:50:06 瀏覽:374
情事變更原則合同法 發布:2025-01-04 16:35:24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