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省內條例

省內條例

發布時間: 2024-05-08 05:00:26

A. 本省行政區域內哪方面適用本條例

法律分析: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方面。根據相關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適用本條例。

法律依據:《青海省法制宣傳教育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開展法制宣傳教育,適用本條例。

B. 江蘇省旅遊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旅遊者、旅遊經營者和旅遊從業人員的合法權益,規范旅遊市場秩序,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促進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以及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旅遊者的旅遊活動和旅遊的資源保護、規劃編制、產業促進、公共服務、經營服務以及相關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省旅遊業發展應當遵循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突出地方特色,堅持旅遊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提升旅遊品質,倡導健康、文明、環保的旅遊方式。第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旅遊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加大對旅遊業的政策支持和扶持力度。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工作的組織和領導,明確相關部門或者機構,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旅遊業發展和監督管理。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旅遊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的指導協調、公共服務和監督管理等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保障和促進旅遊業發展。第六條依法成立的旅遊行業組織,實行自律管理。鼓勵和引導旅遊經營者和旅遊從業人員自願加入旅遊行業組織。

旅遊行業組織應當加強對會員的法治宣傳和教育,引導會員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公平競爭,為會員提供市場信息發布、旅遊市場拓展、產品宣傳推廣、行業培訓交流、依法維權等服務。

旅遊主管部門指導旅遊行業組織制定行業經營規范和服務標准,加強行業監督自律。第二章旅遊規劃與促進第七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旅遊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的旅遊資源普查、評估,建立旅遊資源資料庫,實行動態管理,協調旅遊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第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並向社會公布。

跨行政區域的旅遊發展規劃應當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或者由相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編制。本省重點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由省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專項規劃。

國土資源、規劃、文化、農業、林業、水利、交通運輸、經濟和信息化等部門在編制與旅遊業發展相關規劃時,應當徵求同級旅遊主管部門的意見。第九條旅遊發展規劃應當符合主體功能區規劃和上一級旅遊發展規劃。

編制旅遊發展規劃應當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物保護區、飲用水源地、森林公園、濕地等保護和利用規劃相銜接,並公開徵求社會公眾和專家的意見。

編制旅遊發展規劃,應當突出地方特色,加強與周邊地區和其他地區的旅遊合作與發展,通過發揮旅遊資源綜合優勢,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旅遊一體化進程。第十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本區域的旅遊發展規劃,並對執行情況進行評估,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第十一條旅遊資源開發應當符合旅遊發展規劃,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採取有效措施保護自然景觀和生態原貌。

依法需要審批或者核準的旅遊資源開發項目,有關部門在審批或者核准時應當徵求同級旅遊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二條利用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等自然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的,應當保護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完整性,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利用歷史、文化、建築等人文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的,應當保持其民族特色、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利用工業、農業、體育等社會資源開發旅遊項目的,應當保持其內容與環境、景觀、設施的協調統一。第十三條國有旅遊資源經營權經批准有償出讓的,應當遵循公平、公正、公開和誠實信用的原則,通過拍賣、招標等方式進行,有償轉讓的收入按照國家的相關規定管理。

旅遊經營者在經營期內不按照旅遊發展規劃和合同約定對旅遊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造成旅遊資源嚴重破壞或者長期閑置的,由當地人民政府依法收回國有旅遊資源經營權。第十四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並組織實施有利於旅遊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政策和措施,促進旅遊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強跨區域旅遊合作與經營,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

省人民政府旅遊主管部門應當整合旅遊資源,開發具有江蘇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和產品,促進省內區域旅遊聯動發展。

C. 山西省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河道管理,促進河道整治,保障防洪安全,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境內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蓄洪區、滯洪區)。一切單位和個人均應遵守本條例。
對黃河的管理,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三條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全省河道的主管機關,各地(市)、縣(市、區)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是該行政區域的河道主管機關(以下簡稱河道主管機關)。河道主管機關的職責是:
(一)宣傳和組織實施有關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
(二)組織編制和實施河道整治、開發利用規劃和建設計劃;
(三)組織編制和實施河道清障和汛期調度運用計劃;
(四)維護河道運行秩序,調處河道水事糾紛;
(五)維護管理河道工程;
(六)開展河道水質監測工作,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對河道水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在主要河流或重點河段,根據需要設置河道管理機構或配備管理人員。河道管理機構在當地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建河道堤防群眾管理組織。第四條河道管理實行統一管理與分級管理、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原則,並建立區段管理責任制。
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省內大河或其主要河段,其他跨地(市)河流的重要河段,地(市)之間的邊界河道,由省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跨縣(市、區)河流的重要河段,縣(市、區)之間的邊界河道,由所在地(市)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其他河道由縣(市、區)的河道主管機關實施管理。第五條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河道堤防安全和參加防汛搶險的義務。對在河道維護、整治和防汛搶險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整治與建設第六條河道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流域綜合規劃,堅持除害興利的原則,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和地區之間的利益,符合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和其他有關技術要求,保證堤防安全、河勢穩定和行洪通暢。
對無堤防的河道、河床高於兩岸的懸河,應根據行洪實際,逐步築堤、疏浚和整治。
城市規劃區內河道的整治與建設,由河道主管部門會同城建部門確定,並與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相協調。第七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的所有建設項目,包括開發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道路、渡口、管道、纜線、取水口等建築物及設施,建設單位必須將工程建設方案和有關文件,按照管理許可權,報送縣級以上河道主管機關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基本建設程序履行審批手續。
建設項目批准後,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安排告知河道主管機關或河道管理機構,並接受其監督。第八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已建的渡口、管道、纜線、取水口等工程設施,河道主管機關應當定期檢查,對不符合工程安全要求的,責成建設單位或使用單位在限期內改建。
在河道管理范圍內已建的廠房、倉庫、工業和民用建築以及其它公共設施,由河道主管機關提出限期搬遷、拆除方案,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第九條城鎮和村莊的建設與發展不得任意佔用河道灘地。城鎮和村莊規劃的臨河界限,由河道主管機關會同城鎮規劃等有關部門共同確定。第三章管理與保護第十條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提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設計防洪水位確定。
河道的具體管理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劃定。
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土地屬國家所有,由河道主管機關統一管理。第十一條汾河、桑乾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省內大河的護堤地寬度為:背水坡腳向外水平延伸十米至二十米;其他河流的護堤地寬度為:背水坡腳向外水平延伸五米至十米。第十二條在河道管理范圍內,禁止從事下列活動:
(一)修建廠房、倉庫、工業和民用建築以及其它公共設施;
(二)修建阻水的圍堤、道路、渠道;
(三)種植高桿作物、蘆葦和樹木(堤防防護林除外);
(四)棄置礦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阻礙行洪的物體。
在堤防和護堤地,禁止打井、挖窯、葬墳和存放物料。

D. 吉林省文物保護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我省文物保護管理,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開展科學研究工作,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省內下列文物受國家保護: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城址、古墓葬、古窯址、古建築和石刻;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築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社會文化的代表性實物;
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國家的保護。第三條省內地下、水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
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屬於國家所有。國家指定保護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石刻等,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機關、部隊、全民所有制企業、事業單位收藏的文物,屬於國家所有。第四條屬於集體所有和私人所有的紀念建築物、古建築和傳世文物,其所有權受國家法律的保護。文物的所有者必須遵守國家有關保護管理文物的規定。第二章文物管理機構、經費第五條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全省文物工作。市、地、州、縣(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文物工作,監督各項文物法規的執行。
一切機關、部隊、學校、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國家文物的義務。第六條文物經費(包括保護管理、保養維修、調查研究、考古發掘、徵集揀選、陳列宣傳、收購、獎勵等項目)分別由各級人民政府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由同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管理使用,不得挪用。
被佔用的文物保護單位,維修經費由佔用單位承擔。
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業余保護員的補助費,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統一掌握使用。市、州、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業余保護員的補助費,由市、州、縣(市)財政撥出專款解決。第三章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條市、州、縣(市)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選擇具有重要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革命遺址、紀念建築物、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刻等文物,報該級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市、州、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市、州、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選擇重要的,報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報國務院備案。第八條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均由該級人民政府劃定保護范圍,作出標志說明,建立記錄檔案,並區別情況設置專門機構或委託專人負責保護管理。
市、州、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記錄檔案,須報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備案。第九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不得進行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其它建設工程;原有的建築不準擴大面積,並應有計劃遷出。如有特殊需要進行其它建設工程時,須經原公布的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圍內,進行其它建設工程時,須經省人民政府和國家文化行政管理部門批准。
經批准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事先會同該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確定文物保護措施,並列入設計任務書。第十條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內禁止存放危害文物安全的物品。禁止一切危害文物安全的活動。對於原有耕地可繼續耕種,但應保持原來地貌,嚴禁平整,耕地深度不得超過三十公分。在地下存在較豐富文物的地方,不得種植根系發達的植物和樹木。第十一條根據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各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可報請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在文物保護單位的周圍劃出一定的建設控制地帶。在控制地帶內修建新建築物或構築物,不得破壞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風貌。其設計方案應根據文物保護單位的級別,在徵得該級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同意後,報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門批准。第十二條保護范圍,控制地帶一經確定,應樹立界樁,並由文物所在地人民政府公布,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設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移動、損毀。

E. 浙江省河道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和排澇通暢,改善水生態環境,發揮河道的綜合功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河道(包括江河、溪流、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區,下同)的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等活動。

河道內的航道,同時適用有關航道管理的法律、法規。第三條河道管理應當服從防洪總體安排,全面規劃,統籌兼顧,保護優先,綜合治理,合理利用。

河道管理實行按流域統一管理與按區域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體制。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河道管理工作的領導,將河道管理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加強河道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保障河道規劃、建設、保護和管理所需經費。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主管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的監督管理。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流域或者區域設立的河道管理機構,按照規定職責承擔所轄河段的相關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建設、環境保護、農業、漁業、交通運輸、海事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需要設立河道管理機構,配備相應管理人員,按照規定職責做好本區域內河道管理的相關工作。第六條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做好本區域內河道的清淤疏浚和保潔工作。

村(居)民會議可以制定村規民約或者居民公約,引導村(居)民自覺維護河道整潔。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水行政主管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加強河道管理的宣傳教育,普及河道保護的相關知識,引導公眾自覺遵守河道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規章。第二章河道規劃和建設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做好本行政區域內河道水系、水域狀況等基礎調查工作,建立和完善河道檔案,加強河道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第九條省內河道劃分為省級、設區的市級(以下簡稱市級)、縣級、鄉級河道。

錢塘江、東西苕溪、甬江、椒江、甌江、飛雲江、鰲江的幹流及其重要支流和京杭運河浙江境內段為省級河道,具體河段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並公布。

市級河道由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劃定意見,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公布。縣級河道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劃定意見,報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公布。鄉級河道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劃定並公布。

公布的河道名錄,應當包括河道名稱、起止點、河道長度以及水域面積、主要功能等內容。第十條河道建設、清淤疏浚、岸線、水域保護等河道專業規劃,是河道建設、保護、利用和管理的依據。

編制河道專業規劃應當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區域綜合規劃,並與航道、漁業等規劃相銜接。第十一條省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省相關部門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其中,起止點在同一設區的市范圍內的省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省人民政府可以決定按照市級河道專業規劃編制和批准。

市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由河道所在地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相關部門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縣級和鄉級河道的專業規劃由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組織編制,徵求相關部門和設區的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意見後,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河道專業規劃的修改應當由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二條編制和修改城鄉規劃,應當注重規劃區內原有河道的規劃保護和新河道的規劃建設,注重發揮河道在防洪排澇、涵養水土、美化環境、保護生態、傳承歷史等方面的功能。

城市新區和各類開發區的建設涉及河道水域的,應當符合水域保護規劃。確需改變水域保護規劃佔用河道水域的,應當按照規定程序和許可權修改水域保護規劃。第十三條河道建設應當服從河道建設規劃,符合國家和省規定的防洪、通航等標准以及其他有關技術要求,保障堤防安全,注重河道水生態系統的保護、恢復,改善河道的防洪、灌溉、航運等綜合功能,兼顧上下游、左右岸,保持河勢穩定,維持河道的自然形態,不得任意截彎取直,不得任意改變河道岸線,不得填堵、縮窄河道。

河道建設包括開挖河道、拓寬河面、修堤護岸、築堰建閘等建設工程。

F. 貴州省旅遊業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旅遊資源,規范旅遊市場秩序,維護旅遊者和旅遊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促進旅遊業發展,使之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旅遊業,是指利用旅遊資源和旅遊服務設施,從事旅遊經營活動,為旅遊者提供交通、游覽、餐飲、住宿、購物、文化娛樂等服務的行業。第三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開發利用旅遊資源,進行旅遊投資、旅遊經營和旅遊管理,參加旅遊活動,必須遵守本條例。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旅遊工作的領導,把旅遊業的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大旅遊投入和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旅遊環境,加強旅遊宣傳,開拓旅遊市場,支持旅遊教育事業的發展,並組織實施。第五條發展旅遊業應實行全省統一規劃,堅持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第六條省人民政府旅遊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省旅遊業的行業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旅遊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旅遊業的行業管理工作。
前款規定的部門統稱旅遊管理部門。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分工,配合旅遊管理部門共同做好旅遊業管理工作。第二章旅遊規劃第七條開發旅遊資源實行統一規劃、合理開發、配套建設、科學管理,實現可持續利用。第八條省人民政府負責編制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並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省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在省旅遊等行政管理部門指導下,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旅遊業發展規劃。
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應當與國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專業規劃相銜接。
其它各類規劃的編制要統籌考慮旅遊功能。第九條建設旅遊星級飯店、景區(景點)及大中型旅遊專用設施項目,應當符合旅遊業發展規劃,經州、市(地區)以上旅遊管理部門同意後,再按有關建設程序規定報批。第十條旅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適於相對集中建設旅遊設施的區域,可以建立旅遊度假區。
申請建立省級或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應經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再按規定報請省人民政府或國務院批准。第十一條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和建設旅遊設施項目,必須與周圍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相協調,嚴格執行資源、環境、文物保護和水土保持等法律、法規。不得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平衡。
禁止興建有害人民身心健康的景觀。第三章旅遊發展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建立旅遊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旅遊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應安排旅遊發展專項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專項用於旅遊宣傳促銷、公益性旅遊項目建設及其貸款貼息。其中旅遊宣傳促銷經費由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安排用於宣傳促銷的各項工作;公益性旅遊項目建設及其貸款貼息的使用,依據省旅遊業發展總體規劃,按基本建設程序辦理。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據本地區旅遊發展的需要,安排旅遊發展專項資金。第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提供優惠條件,鼓勵國內外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到本省投資開發、利用旅遊資源,建設旅遊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經營旅遊業。第十六條鼓勵、扶持少數民族地方和經濟貧困地區發展有特色的旅遊業。第十七條鼓勵和支持開發反映本省獨特自然風光、民族風情和人文景觀的旅遊商品。第十八條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擬定並組織實施國際、國內旅遊市場開發總體方案,協調對外宣傳,組織重大促銷活動,指導省內大型旅遊活動和重要旅遊產品開發。第十九條對旅遊業發展做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給予表彰或獎勵。第四章旅遊管理第二十條省內旅行社的申辦、審批、經營、管理,省外旅行社在省內設立分支機構等,按國務院《旅行社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第二十一條旅遊團隊接待實行定點管理。
具備條件的旅遊景區(景點)、交通、餐飲、住宿、商店、文化娛樂、旅遊商品生產的旅遊經營者可提出定點經營申請,經州、市(地區)以上旅遊管理部門審查同意,授予旅遊定點標志牌後,方可接待旅遊團隊。
旅遊定點單位不得轉讓或變相轉讓旅遊定點資源和旅遊定點標志牌。
旅行社不得在非旅遊定點單位安排接待旅遊團隊。
旅遊定點標志牌由省旅遊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發。

G. 江蘇省城鄉規劃條例(2019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城鄉規劃管理,保障科學合理地制定和規范有序地實施城鄉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制定、修改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城鄉規劃,包括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區域性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鎮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鄉規劃、村莊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條例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第三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城鄉規劃工作的領導,根據城鄉規劃工作的需要,加強規劃管理機構建設,將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第四條省、市、縣(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城鄉規劃的相關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依法做好城鄉規劃的相關工作。第五條有關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應當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規劃區。

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鎮、鄉、村莊,鎮、鄉規劃區范圍內的村莊,不單獨劃定規劃區,由其隸屬的城市或者鎮、鄉統一實施規劃管理。第六條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後建設的原則,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耕地等自然資源和歷史文化遺產,並符合國防建設和防災減災的需要,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第七條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以及鄉規劃和村莊規劃的編制,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處理好與交通、水利等相關規劃的關系。第八條鼓勵開展城鄉規劃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和應用先進技術,推進城鄉規劃標准化、信息化,建設全省城鄉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城鄉規劃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城鄉規劃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效能。第二章城鄉規劃的制定和修改第九條省域城鎮體系規劃,由省人民政府根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組織編制,報國務院審批。省域城鎮體系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城鎮發展戰略;

(二)城鎮空間布局和規模控制;

(三)區域空間的城鎮功能結構和規劃要求;

(四)為保護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生態環境等需要嚴格控制的區域;

(五)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六)保障規劃實施的政策和措施。

省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可以根據全國城鎮體系規劃、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對省內重點地區組織編制區域性城鎮體系規劃,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區域性城鎮體系規劃,應當對省內重點地區的城鎮空間布局、功能分工以及重大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等作出具體安排,明確禁止、限制和適宜建設的范圍。第十條編制城市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應當統籌考慮城市、縣行政區域內的鄉、鎮發展布局,對城市、縣行政區域內的資源保護和利用、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進行綜合安排。

編制鎮總體規劃、鄉規劃,應當按照適度集聚、節約用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要求,確定鎮域、鄉域內的村莊布局,統籌安排與村莊相關的各項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城市和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還應當對更長遠的發展作出預測性安排。第十一條城市和鎮的總體規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規定編制和審批。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需要確定部分鎮的總體規劃,由所在地城市、縣人民政府審查後報省人民政府審批。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鄉和村莊,應當制定鄉規劃和村莊規劃。鄉規劃由鄉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由鄉、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城市、縣人民政府審批。村莊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討論同意。

熱點內容
雙方簽訂的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3:00:30 瀏覽:527
快遞單法律效力 發布:2024-11-16 12:22:03 瀏覽:754
黨員權利保障條例ppt 發布:2024-11-16 11:51:48 瀏覽:80
幹部任用條例學習宣傳計劃 發布:2024-11-16 11:39:02 瀏覽:804
鹽法條例 發布:2024-11-16 11:31:32 瀏覽:990
摩爾庄園法官 發布:2024-11-16 11:07:44 瀏覽:831
婚姻法第四條的理論意義 發布:2024-11-16 10:52:24 瀏覽:916
垛庄司法所 發布:2024-11-16 10:52:16 瀏覽:589
洛陽市容衛生條例 發布:2024-11-16 10:45:40 瀏覽:397
寧波市城市規劃條例 發布:2024-11-16 10:21:44 瀏覽: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