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進一步發揮行政復議制度在解決行政爭議、建設法治政府、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各級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認真履行行政復議職責,領導並支持本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機構)依法辦理行政復議事項,並依照有關規定配備、充實、調劑專職行政復議人員,保證行政復議機構的辦案能力與工作任務相適應。第三條行政復議機構除應當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三條的規定履行職責外,還應當履行下列職責:
(一)依照行政復議法第十八條的規定轉送有關行政復議申請;
(二)辦理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行政賠償等事項;
(三)按照職責許可權,督促行政復議申請的受理和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四)辦理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案件統計和重大行政復議決定備案事項;
(五)辦理或者組織辦理未經行政復議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應訴事項;
(六)研究行政復議工作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機關提出改進建議,重大問題及時向行政復議機關報告。第四條專職行政復議人員應當具備與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相適應的品行、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並取得相應資格。具體辦法由國務院法制機構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規定。第二章行政復議申請第一節申請人第五條依照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申請人。第六條合夥企業申請行政復議的,應當以核准登記的企業為申請人,由執行合夥事務的合夥人代表該企業參加行政復議;其他合夥組織申請行政復議的,由合夥人共同申請行政復議。
前款規定以外的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申請行政復議的,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代表該組織參加行政復議;沒有主要負責人的,由共同推選的其他成員代表該組織參加行政復議。第七條股份制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合法權益的,可以以企業的名義申請行政復議。第八條同一行政復議案件申請人超過5人的,推選1至5名代表參加行政復議。第九條行政復議期間,行政復議機構認為申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被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可以通知其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行政復議期間,申請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與被審查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可以向行政復議機構申請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第三人不參加行政復議,不影響行政復議案件的審理。第十條申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1至2名代理人參加行政復議。申請人、第三人委託代理人的,應當向行政復議機構提交授權委託書。授權委託書應當載明委託事項、許可權和期限。公民在特殊情況下無法書面委託的,可以口頭委託。口頭委託的,行政復議機構應當核實並記錄在卷。申請人、第三人解除或者變更委託的,應當書面報告行政復議機構。第二節被申請人第十一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依照行政復議法和本條例的規定申請行政復議的,作出該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第十二條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以共同的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為共同被申請人。
行政機關與其他組織以共同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第十三條下級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經上級行政機關批准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批准機關為被申請人。第十四條行政機關設立的派出機構、內設機構或者其他組織,未經法律、法規授權,對外以自己名義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該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第三節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第十五條行政復議法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的行政復議申請期限的計算,依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當場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自具體行政行為作出之日起計算;
(二)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直接送達的,自受送達人簽收之日起計算;
(三)載明具體行政行為的法律文書郵寄送達的,自受送達人在郵件簽收單上簽收之日起計算;沒有郵件簽收單的,自受送達人在送達回執上簽名之日起計算;
(四)具體行政行為依法通過公告形式告知受送達人的,自公告規定的期限屆滿之日起計算;
(五)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時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事後補充告知的,自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收到行政機關補充告知的通知之日起計算;
(六)被申請人能夠證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知道具體行政行為的,自證據材料證明其知道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計算。
行政機關作出具體行政行為,依法應當向有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送達法律文書而未送達的,視為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
㈡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復議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規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復議工作,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復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及其法制工作機構開展行政復議相關工作,適用本辦法。第三條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復議機關(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認真履行行政復議職責,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規章的正確實施。
行政復議機關應當依照有關規定配備專職行政復議人員,為行政復議工作提供財政保障。第四條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履行下列職責:
(一)處理行政復議申請;
(二)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查閱文件和資料,組織行政復議聽證;
(三)依照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九條的規定,辦理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事項;
(四)依照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一條的規定,決定行政復議中止、恢復行政復議審理事項;
(五)依照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的規定,擬訂行政復議終止決定;
(六)審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提出處理建議,擬訂行政復議決定,主持行政復議調解,審查和准許行政復議和解協議;
(七)處理或者轉送對行政復議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
(八)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二十九條的規定,辦理行政賠償等事項;
(九)依照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辦理鑒定事項;
(十)按照職責許可權,督促行政復議申請的受理和行政復議決定的履行;
(十一)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反行政復議法、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和本辦法規定的行為依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提出處理建議;
(十二)研究行政復議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向有關機關和部門提出建議,重大問題及時向行政復議機關報告;
(十三)辦理因不服行政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應訴事項;
(十四)辦理或者組織辦理未經行政復議直接提起行政訴訟的行政應訴事項;
(十五)辦理行政復議、行政應訴案件統計和重大行政復議決定備案事項;
(十六)組織培訓;
(十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五條專職行政復議人員應當具備與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相適應的品行、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並取得相應資格。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保障行政復議人員參加培訓的權利,應當為行政復議人員參加法律類資格考試提供必要的幫助。第六條行政復議人員享有下列權利:
(一)依法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行為受法律保護;
(二)獲得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相應的物質條件;
(三)對行政復議工作提出建議;
(四)參加培訓;
(五)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權利。
行政復議人員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審理行政復議案件;
(三)忠於職守,盡職盡責,清正廉潔,秉公執法;
(四)依法保障行政復議參加人的合法權益;
(五)保守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六)維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七)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的其他義務。第二章行政復議范圍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依法予以關閉、吊銷許可證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行政處理決定不服的;
(三)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行政許可、行政審批不服的;
(四)對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行政確認不服的;
(五)認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不履行法定職責的;
(六)認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違法收費或者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七)認為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出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㈢ 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辦法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以下簡稱《行政復議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第三條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除履行《行政復議法》第三條規定的職責外,還應當負責行政復議事項的督辦和行政復議案件的統計、歸檔以及行政復議決定備案工作。第四條從事行政復議工作的人員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屬國家公務員或者其他依法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人員;
(二)取得大專以上法律專業學歷,或者大學本科以上非法律專業學歷並具有法律專業知識;
(三)從事法制工作二年以上;
(四)按照國家、省的規定,經培訓、考試合格。第五條從事行政復議工作的人員依法辦理行政復議事項時,有權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查閱相關資料。有關組織和人員應當予以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情況,不得收取費用。
從事行政復議工作的人員在調查取證、查閱資料時,應當出示工作證件。
行政復議的調查取證工作,應當由二名以上從事行政復議工作的人員進行。第六條對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本省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其上一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
對省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省人民政府或者其上級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第七條申請人對經上級行政機關批準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在發生法律效力的文書上署名的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第八條對行政機關組建並賦予行政管理職能但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能力的機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
對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或者對派出機構在沒有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第九條申請人對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未授權的組織共同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該行政機關為被申請人。第十條行政復議機關收到屬本機關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但被申請人不符合《行政復議法》規定資格條件的,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應當及時告知申請人變更被申請人。申請人變更被申請人之日為行政復議受理之日。申請人不同意變更被申請人的,行政復議機關不予受理,並說明理由。第十一條行政復議機關認為行政復議申請的申請人不符合《行政復議法》規定資格條件的,或者未指明明確的被申請人,或者不屬於行政復議受理范圍,或者超過法定申請期限提出的,行政復議機關應當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並說明理由。第十二條申請人就同一具體行政行為分別向兩個以上有權受理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由最先收到行政復議申請的機關受理。
兩個以上申請人就同一具體行政行為向兩個以上有權受理的行政復議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的,以最先提出復議申請的申請人選擇的行政復議機關為復議機關;申請人同時提出復議申請的,由申請人協商選擇共同的行政復議機關。第十三條兩個以上申請人就同一具體行政行為向同一行政復議機關分別申請行政復議的,該行政復議機關可以合並審查。
行政復議機關決定合並審查的,行政復議期限從最後受理的行政復議申請之日起開始計算。第十四條申請人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七條規定提出審查申請,行政復議機關有權處理的,應當單獨作出處理決定。第十五條申請人依照《行政復議法》第七條規定提出的審查申請,行政復議機關無權處理的,應當在七日內按照下列規定辦理:
(一)對國務院部門的規定提出的審查申請,由省人民政府轉送國務院有關部門處理;
(二)對省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提出的審查申請,轉送省人民政府處理;
(三)對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提出的審查申請,轉送其上一級人民政府處理;
(四)對設區的市、自治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的規定提出的審查申請,轉送其本級人民政府處理。
對行政機關與法律、法規未授權的組織聯合制定的規定提出的審查申請,依照前款規定轉送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第十六條行政復議機關無正當理由不受理行政復議申請的,申請人可以向上級行政機關申訴。上級行政機關應當向行政復議機關發出責令受理通知書,該行政復議機關應當自收到通知書之日起五日內予以受理,並將受理情況報告責令其受理的上級行政機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上級行政機關可以直接受理行政復議申請:
(一)責令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機關仍不受理的;
(二)由行政復議機關受理可能影響行政復議公正的。
㈣ 行政復議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維護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防止和糾正違法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可以依照本條例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第三條復議機關依法行使職權,不受其他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非法干預。第四條本條例所稱復議機關,是指受理復議申請,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並作出裁決的行政機關。
本條例所稱復議機構,是指復議機關內設的負責有關復議工作的機構。第五條除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外,行政復議實行一級復議制。第六條行政復議遵循合法、及時、准確和便民的原則。第七條復議機關依法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和適當進行審查。第八條復議機關審理復議案件,不適用調解。第二章申請復議范圍第九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具體行政行為不服可以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一)對拘留、罰款、吊銷許可證和執照、責令停產停業、沒收財物等行政處罰不服的;
(二)對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對財產的查封、扣押、凍結等行政強制措施不服的;
(三)認為行政機關侵犯法律、法規規定的經營自主權的;
(四)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和執照,行政機關拒絕頒發或者不予答復的;
(五)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財產權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拒絕履行或者不予答復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給撫恤金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的;
(八)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其他人身權、財產權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可以提起行政訴訟或者可以申請復議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第十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下列事項不服,不能依照本條例申請復議:
(一)對行政法規、規章或者具有普遍約束力的決定、命令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獎懲、任免等決定不服的;
(三)對民事糾紛的仲裁、調解或者處理不服的;
(四)對國防、外交等國家行為不服的。第三章復議管轄第十一條對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上一級主管部門管轄。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管轄:
(一)上一級沒有相應主管部門的;
(二)法律、法規規定由人民政府管轄的。
對國務院各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部門管轄。第十二條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上一級人民政府管轄。
對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轄。第十三條對兩個或者兩個以上行政機關以共同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它們的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第十四條對縣級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設立該派出機關的人民政府管轄。
對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設立的派出機構根據法律、法規和規章規定以自己的名義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設立該派出機構的部門管轄。第十五條對法律、法規和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直接主管該組織的行政機關管轄。
對受委託的組織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委託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第十六條對法律、法規規定需要上級批準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最終批準的行政機關管轄。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第十七條對被撤銷的行政機關在其被撤銷前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的復議,由繼續行使其職權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管轄。第十八條復議機關發現受理的案件不屬於自己管轄,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復議機關。受移送的復議機關不得再自行移送。第十九條行政機關因復議管轄發生爭議,爭議雙方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它們的共同上一級行政機關指定管轄。第二十條申請人向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申請復議的,由最先收到復議申請書的行政機關管轄。
㈤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防止和糾正違法的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第二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向行政機關提出行政復議申請,行政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作出行政復議決定,適用本法。第三條依照本法履行行政復議職責的行政機關是行政復議機關。行政復議機關負責法制工作的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行政復議申請;
(二)向有關組織和人員調查取證,查閱文件和資料;
(三)審查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與適當,擬訂行政復議決定;
(四)處理或者轉送對本法第七條所列有關規定的審查申請;
(五)對行政機關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依照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提出處理建議;
(六)辦理因不服行政復議決定提起行政訴訟的應訴事項;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四條行政復議機關履行行政復議職責,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堅持有錯必糾,保障法律、法規的正確實施。第五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但是法律規定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的除外。第二章行政復議范圍第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
(一)對行政機關作出的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
(二)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限制人身自由或者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等行政強制措施決定不服的;
(三)對行政機關作出的有關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變更、中止、撤銷的決定不服的;
(四)對行政機關作出的關於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決定不服的;
(五)認為行政機關侵犯合法的經營自主權的;
(六)認為行政機關變更或者廢止農業承包合同,侵犯其合法權益的;
(七)認為行政機關違法集資、徵收財物、攤派費用或者違法要求履行其他義務的;
(八)認為符合法定條件,申請行政機關頒發許可證、執照、資質證、資格證等證書,或者申請行政機關審批、登記有關事項,行政機關沒有依法辦理的;
(九)申請行政機關履行保護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受教育權利的法定職責,行政機關沒有依法履行的;
(十)申請行政機關依法發放撫恤金、社會保險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費,行政機關沒有依法發放的;
(十一)認為行政機關的其他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第七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下列規定不合法,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行政復議時,可以一並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對該規定的審查申請:
(一)國務院部門的規定;
(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
(三)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前款所列規定不含國務院部、委員會規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規章。規章的審查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辦理。第八條不服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提出申訴。
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出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依法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第三章行政復議申請第九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可以自知道該具體行政行為之日起六十日內提出行政復議申請;但是法律規定的申請期限超過六十日的除外。
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法定申請期限的,申請期限自障礙消除之日起繼續計算。第十條依照本法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申請人。
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死亡的,其近親屬可以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公民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申請行政復議。有權申請行政復議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申請行政復議。
同申請行政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復議。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申請行政復議的,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是被申請人。
申請人、第三人可以委託代理人代為參加行政復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