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16年禁牧條例
①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的基本信息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細則。
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草原規劃、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細則。
第三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草原監督管理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負責草原監督管理具體工作。下級草原監督管理機構接受上級草原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監督和指導。
蘇木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根據需要可以設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具體監督檢查工作。
第四條公安、工商、環境保護、國土資源、林業、水利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草原監督管理部門做好草原保護的相關工作。 第五條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發包方不得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小城鎮落戶的,應當按照承包方的意願,保留其草原承包經營權,允許其依法進行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
承包期內,承包方全家遷入設區的市,轉為非農業戶口的,應當將承包的草原交回發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發包方可以依法收回承包的草原。
承包期內,承包方交回承包草原或者發包方依法收回承包草原時,承包方在承包草原上投資,建設畜牧業生產設施、提高草原生產能力的,有權獲得相應的補償。
第六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調整承包草原。因自然災害嚴重毀損承包草原等特殊情形確需對個別農牧戶承包的草原進行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嘎查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的同意,並報蘇木鄉級人民政府和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承包合同中約定不得調整的,按照其約定。
下列草原可以用於調整:
(一)集體經濟組織預留的機動草原;
(二)發包方依法收回的草原;
(三)承包方自願交回的草原;
(四)通過治理增加或者自然變化形成,並依法辦理變更手續的草原。
第七條按規定已經預留的機動草原,應當用於:
(一)修建直接為草原保護和畜牧業生產服務的工程設施;
(二)救災、扶貧;
(三)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四)本細則第六條規定的調整承包草原;
(五)本集體經濟組織公共利益的其他用途。
第八條承包期內,發包方不得單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草原承包經營權,不得將承包草原收回抵頂欠款。
第九條承包期內,承包方可以自願將承包草原交回發包方。承包方自願交回承包草原的,應當提前半年以書面形式通知發包方。承包方在承包期內交回承包草原的,在承包期內不得再要求承包草原。
第十條承包期內,婦女結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草原或者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草原;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草原或者承包地的,發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草原。
第十一條非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單位和個人,未經法定程序,不得承包經營草原。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對非法承包經營的草原進行清退。 第十二條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的方式包括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
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的主體是承包方。承包方有權依法自主決定草原承包經營權是否流轉和流轉的方式。
不得以草原承包經營權作抵押或者抵頂債款。
第十三條承包方將草原承包經營權轉包或者出租給第三方,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不變。
第十四條承包方之間為了方便生產和生活,可以對屬於同一集體經濟組織內的草原承包經營權進行互換。
第十五條承包方有穩定的非農牧職業或者有穩定的收入來源的,經發包方同意,可以將全部或者部分草原承包經營權轉讓給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其他成員,由該成員同發包方確立新的承包關系,原承包方與發包方的承包關系即行終止。
第十六條承包方之間為發展畜牧業經濟,可以自願聯合將草原承包經營權入股,從事畜牧業生產。
第十七條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轉包費、租金、轉讓費等,應當由當事人雙方協商確定。流轉的收益歸承包方所有,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截留、扣繳。
第十八條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據當地草原的生產能力和利用方式每年發布草原有償流轉的信息。
第十九條承包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提倡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
(一)無牲畜或者牲畜較少的;
(二)已不從事畜牧業生產的;
(三)已不在當地經常居住的。
第二十條草原承包經營權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當事人雙方應當簽訂書面流轉合同。採取轉讓方式流轉的,應當經發包方同意;採取轉包、出租、互換或者其他方式流轉的,當事人雙方應當報發包方備案。
流轉合同的內容應當包括:
(一)當事人雙方的基本情況;
(二)草原的名稱、面積、四至界限、等級;
(三)草原用途;
(四)附屬生產設施;
(五)當事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六)流轉的形式、價款及其支付方式;
(七)流轉的期限和起止日期;
(八)違約責任。
第二十一條草原承包經營權依法進行流轉的,發包方應當在流轉合同簽訂後,到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第二十二條自治區實行草畜平衡制度。
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國家、自治區的有關規定和標准,對草畜平衡核定每三年進行一次,向草原使用者和所有者公布。
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規定的草原載畜量標准制定並公布不同草原類型的具體載畜量標准。
第二十三條草畜平衡應當核定下列事項:
(一)天然草原的類型、等級、面積、產草量;
(二)人工草地、飼草料地的面積、飼草料產量;
(三)有穩定來源的其他飼草飼料量;
(四)根據可食飼草飼料總量計算的適宜載畜量;
(五)實際飼養牲畜的種類和數量;
(六)天然草原保護、建設、利用情況和沙化、退化現狀。
第二十四條草原使用者、所有者或者承包經營者對核定的草原載畜量有異議的,可以自收到核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復核一次,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30日內作出復核決定。
第二十五條國有草原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草原使用者,依據核定的適宜載畜量,與草原承包經營者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
集體所有草原由蘇木鄉級人民政府組織草原所有者,依據核定的適宜載畜量,與草原承包經營者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
未承包經營的國有草原,由草原使用者與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
未承包經營的集體所有草原,由草原所有者與蘇木鄉級人民政府簽訂草畜平衡責任書。
草原使用權和所有權單位應當將適宜載畜量的具體情況予以公示。
第二十六條草畜平衡責任書應當載明以下事項:
(一)草原的四至界限、面積、類型、等級;
(二)可食飼草飼料總量及適宜載畜量;
(三)實有牲畜種類和數量;
(四)達到草畜平衡的措施;
(五)草原使用者或者草原承包經營者的責任;
(六)有效期限;
(七)其他有關事項。
草畜平衡責任書文本樣式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制定,報農業部備案。
第二十七條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蘇木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草畜平衡管理檔案。 第二十八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依據上一級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每五年修訂一次,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第二十九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引進、馴化、繁育、推廣優良牧草品種,以草籽原種場、草種擴繁基地為骨幹,形成自治區牧草種子繁育體系。
第三十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在草原建設中應當開展人工草地建設、牧草良種培育、飛播牧草、免耕技術、鼠蟲害防治等工作,提高草原建設的科技含量。 第三十一條進行礦藏開采和工程建設,應當不佔或者少佔草原;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徵收徵用或者使用草原的,應當向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並提供以下材料:
(一)項目批准文件;
(二)被徵收徵用或者使用草原的權屬證明材料;
(三)有資質的設計單位做出的項目使用草原可行性報告;
(四)草原補償、安置補助協議。
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對申請人提供的材料進行審核,屬於自治區批准許可權的,經審核同意後,依照有關土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
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前,應當指派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進行實地查驗。
第三十二條《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所稱飼養牲畜價值,指該草原上飼養的牲畜按其品種、數量、用途等,依據當地物價部門提供的價格折算的總值。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所稱經濟植物價值,指該草原上生長的具有食用、葯用、種用以及其他利用價值的植物,依據當地物價部門提供的價格折算的總值。
第三十三條《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 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草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由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按照前五年飼養牲畜量、草原監測數據和當地物價部門提供的價格數據為依據進行測算。
第三十四條在草原上開展經營性旅遊活動的,應當向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提供開發利用草原開展旅遊活動的資料,經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辦理草原經營性旅遊活動許可證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方可辦理其他手續。
在草原上開展經營性旅遊活動的,不得侵犯草原使用者、所有者和承包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得破壞草原植被。
第三十五條在草原上從事采土、采砂、採石、開采礦產資源等作業活動的,應當向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提供相關作業活動的資料,經審核同意後,辦理草原采土、采砂、採石、開采礦產資源作業活動許可證;開采礦產資源的,並應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從事采土、采砂、採石、開采礦產資源等作業活動的,還應當事先徵得使用者的同意,並給予合理的補償。
第三十六條在草原上進行勘探、鑽井、修築地上地下工程等需要臨時佔用草原的,應當向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並提供相關作業活動的資料,依法辦理草原臨時作業許可證。
第三十七條在草原上開展經營性旅遊活動,從事采土、采砂、採石、開采礦產資源等作業活動,在草原上進行勘探、鑽井、修築地上地下工程等臨時佔用草原需要辦理的許可證文本,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印製。
第三十八條臨時佔用草原不足30畝的,由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臨時佔用草原30畝以上不足500畝的,由盟行政公署、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臨時佔用草原500畝以上的,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三十九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草原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和種質資源的保護與管理。
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草原珍稀瀕危野生植物調查,建立草原珍稀瀕危野生植物檔案,制定草原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名錄,並根據需要設立草原珍稀瀕危野生植物保護區。
第四十條自治區對嚴重退化、沙化、鹽鹼化、石漠化的草原和生態脆弱區的草原,實行禁牧、休牧制度。
禁牧、休牧的地區和時限由旗縣級人民政府確定,並予以公告。
禁牧區草原的採集草籽、刈割等利用方式由旗縣級人民政府規定。
第四十一條蘇木鄉鎮、國有農牧場所在地等居民聚集區周邊未承包的草原,因濫牧等原因造成退化、沙化的,草原使用權和所有權單位應當加強管理,恢復草原植被。
第四十二條禁止採集、加工、運輸、收購和銷售發菜。不得為採集、加工、經營發菜的活動提供場所。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草原監理、公安、環境保護、工商、交通、林業等部門,依據職權對採集、加工、運輸、收購和銷售發菜的活動進行檢查,採取以下措施:
(一)制止採集發菜的違法活動;
(二)查堵採集發菜人員;
(三)取締發菜交易;
(四)對經營、加工發菜及發菜食品的場所進行檢查。
第四十三條自治區對甘草、麻黃草、蓯蓉、防風、黃芩、柴胡等草原野生植物的採集活動實行採集證管理制度。採集甘草、麻黃草、蓯蓉、防風、黃芩、柴胡等草原野生植物的,必須經採集地的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簽署意見後,向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草原野生植物採集證。 實施草原建設項目,建設旱作人工草地以及草原承包經營者建設小面積人工草地需要改變草原原生植被的,應當符合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
建設小面積人工草地,應當具有灌溉條件,種植多年生牧草,防止草原風蝕沙化。
第四十五條草原圍欄建設中應當保持草原主要通行道路暢通,避免因阻斷道路對草原造成碾壓破壞。
第四十六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草原防火責任制,規定草原防火期,制定草原防火撲火預案,切實做好草原火災的預防和撲救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草原防火各項制度的落實工作。
第四十七條在草原上從事建設活動的,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其環境保護措施、生態恢復工程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在草原上從事其他作業活動的,應當採取有效保護措施,不得污染和破壞草原。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在草原上從事的建設活動和其他作業活動,在建設前進行環境狀況調查,在建設中進行跟蹤監測,在建設活動完成後進行環境評估。 第四十八條違反本細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已經做出行政處罰的,從其規定。
第四十九條違反本細則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給草原承包經營者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一)收回、調整承包草原;
(二)假借少數服從多數強迫承包方放棄或者變更草原承包經營權;
(三)將承包草原收回抵頂欠款;
(四)剝奪、侵害婦女依法享有的草原承包經營權;
(五)其他侵害草原承包經營權的行為。
第五十條違反本細則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
第五十一條違反本細則規定,為採集、加工、經營發菜活動提供場所的,由有關部門依據職權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並依法進行處理;造成草原破壞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五十二條違反本細則第四十五條規定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處以100元至500元罰款。
第五十三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草原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五十四條《內蒙古自治區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辦法》 、《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暫行規定》 自本細則施行之日起廢止。
第五十五條本細則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②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改善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發展現代畜牧業,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草原是指具有草原生態功能和適用於畜牧業生產的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第三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從事草原規劃、保護、建設、利用和管理活動,適用本條例。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草原的保護、建設和利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草原保護和建設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第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草原監督管理工作。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的草原監督管理機構,依法負責草原監督管理具體工作。下級草原監督管理機構接受上級草原監督管理機構的工作監督和指導。
蘇木鄉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本行政區域內草原保護、建設和利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根據需要可以設專職或者兼職人員負責具體監督檢查工作。第六條林業、水利、公安、工商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草原行政管理部門做好草原保護和建設的相關工作。第七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在草原管理、保護、建設、合理利用、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等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草原權屬第八條自治區行政區域內的草原,屬於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
(一)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已經批准劃撥給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和用於軍事用地的草原屬於國家所有;
(二)牧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的草原屬於集體所有,但依法使用國家所有的草原除外。第九條已經確認使用權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核發草原使用權證;未確認使用權的國家所有的草原,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並負責保護管理。
集體所有的草原,由旗縣級人民政府登記,核發草原所有權證,確認所有權。
依法改變草原權屬的,應當辦理草原權屬變更登記手續。第十條集體所有的草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家庭或者聯戶承包經營;國家所有的草原,可以由擁有使用權的單位承包給內部的成員經營。
在草原承包經營期內,不得對承包經營者使用的草原進行調整;個別確需適當調整的,必須經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嘎查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嘎查村民代表同意,並報蘇木鄉級人民政府和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十一條草原承包經營權可以按照平等協商、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未實行承包經營的國有草原和集體所有草原不得流轉。
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時應當符合以下條件:
(一)不改變草原所有權、使用權的性質和草原的用途;
(二)在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權;
(三)受讓方應當依法履行保護、建設和合理利用草原的義務。
草原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具體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第十二條依法登記的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草原。第十三條草原所有權、使用權的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有關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草原權屬爭議解決前,不得在有爭議的地區進行下列活動:
(一)遷入居民;
(二)破壞原有的生產生活設施,修建圍欄、棚圈、放牧點等生產生活設施以及其他永久性建築;
(三)改變草原利用現狀;
(四)對有爭議的草原發放權屬證書。第三章草原規劃第十四條自治區對草原保護、建設、利用實行規劃制度。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依據上一級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逐級進行監督。
經批準的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確需調整或者修改時,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第十五條自治區建立草原調查制度。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每五年進行一次草原調查。草原所有者或者使用者應當支持、配合調查,並提供有關資料。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草原資源檔案和資料庫。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草原等級評定標准,對草原進行評等定級。
③ 鍐呰挋鍙ゅ叴瀹夌洘紱佺墽鏀跨瓥鑳屾櫙鍜屾剰涔
鍐呰挋鍙ゅ叴瀹夌洘紱佺墽鏀跨瓥鐨勮儗鏅鏄涓轟簡鏀瑰杽褰撳湴鑽夊師鐢熸佺幆澧冿紝淇濇姢銆佹仮澶嶈崏鍘熺敓鎬佺郴緇燂紝鍑忓皯鐢熸佺牬鍧忓拰騫叉壈錛屼績榪涚暅鐗т笟鍙鎸佺畫鍙戝睍錛屽疄鐜扮粡嫻庛佺ぞ浼氥佺幆澧冪殑鍗忚皟鍙戝睍銆傚悓鏃訛紝榪樺彲浠ヤ繚闅滃綋鍦拌崏鍘熺敓鎬佺郴緇熺殑紼沖畾鎬у拰鍙鎸佺畫鎬э紝鎻愰珮灞鍦版皵鍊欍佺敓澧冨拰鐢熸佷繚鎶ゆ按騫熾傝ユ斂絳栫殑鎰忎箟鍦ㄤ簬錛屾湁鍒╀簬鎵撳ソ鐢熸佹枃鏄庝綋緋誨緩璁劇殑鍧氬疄鍩虹錛屼繚闅滀漢姘戠敓瀛樺拰鍙戝睍鐨勭敓鎬佺幆澧冿紝鎻愬崌浜虹被瀵硅嚜鐒剁幆澧冪殑璁よ瘑錛屼互鍙婁績榪涘綋鍦扮暅鐗т笟鐨勮漿鍨嬪崌綰у拰鍙鎸佺畫鍙戝睍銆
④ 內蒙古自治區草原管理條例的第六章 草原保護
第二十八條自治區實行基本草原保護制度,對基本草原實施嚴格管理。
第二十九條禁止開墾草原。
各級人民政府對水土流失嚴重、有沙化趨勢、需要改善生態環境的已墾草原,應當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草;已造成退化、沙化、鹽鹼化、荒漠化的,應當限期治理。
第三十條自治區對草原實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
草畜平衡核定由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每三年進行一次,並落實到草原所有者和使用者。
第三十一條已經承包經營的國有草原和集體所有草原,依據核定的載畜量,由擁有草原使用權或者所有權的單位與草原承包經營者簽定草畜平衡責任書。
未承包經營的國有草原,由草原使用者與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簽定草畜平衡責任書。
未承包經營的集體所有草原,由草原所有者與蘇木鄉級人民政府簽定草畜平衡責任書。
第三十二條自治區依法實行退耕、退牧還草和禁牧、休牧制度。
禁牧、休牧的地區和期限由旗縣級人民政府確定並予以公告。
不得在禁牧、休牧的草原上放牧。
第三十三條實施草原建設項目以及草原承包經營者建設小面積人工草地需要改變草原原生植被的,應當符合草原保護、建設、利用規劃。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監督檢查。
第三十四條不得在下列草原地區建設旱作人工草地:
(-)年平均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的;
(二)坡度20度以上的;
(三)土質、土壤條件不適宜種植的。
第三十五條禁止在荒漠、半荒漠和嚴重退化、沙化、鹽鹼化、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態脆弱區的草原上採挖植物和從事破壞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動。
第三十六條禁止採集、加工、收購和銷售發菜。
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在本行政區域內重點出入通道設置臨時檢查站,查堵外出或者進入草原地區採集發菜的人員。
第三十七條自治區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在草原上採集甘草、麻黃草、蓯蓉、防風、黃芩、柴胡等野生植物的管理工作。
禁止採集和收購帶根野生麻黃草。
草原野生植物的採集、收購管理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八條嚴禁在草原上進行非法捕獵活動。
禁止在草原上買賣和運輸鷹、雕、貓頭鷹、百靈鳥、沙狐、狐狸和鼬科動物等草原鼠蟲害天敵和草原珍稀野生動物。
第三十九條因建設徵收或者徵用草原的,應當遵守國家和自治區有關環境保護管理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當有草原環境保護方案。
第四十條在草原上從事采土、采砂、採石等作業活動,應當報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開采礦產資源的,並應當依法辦理有關手續。
經批准在草原上從事本條第一款所列活動的,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區域內,按照準許的採挖方式作業,並採取保護草原植被的措施。
在他人使用的草原上從事本條第一款所列活動的,還應當事先徵得草原使用者的同意。
第四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草原生態環境的管理,防止廢水、廢氣、廢渣及其他污染源對草原的污染。
造成草原生態環境污染的,當事人應當接受調查處理,並立即採取補救措施。
⑤ 內蒙古新一輪禁牧時間
4月1日,內蒙古各地同時宣布,從即日起到6月30日,草場禁止放牧。這是從2000年開始,內蒙古草原進入第8個禁牧期。禁牧就是把草場封起來禁止放牧,政府把牧民轉移到其他地隱陸凱區另找出路,騰出草場休養生息,讓它自然恢復;休牧就是讓一部分牧民一段時間內不放牧;輪牧就是在幾個草場輪流放牧,讓草場有季節的休息;舍飼就是讓大部分牲畜在棚圈裡飼養。
一、禁牧原則
1、堅持生態、經濟、社會效悉沒益並重,確保生態優先的原則,要重點對草原生態破壞嚴重區、生態脆弱區和生態關鍵區實施禁牧。
3、堅持禁牧與大力發展科學舍飼圈養相結合的原則,對禁牧區內的草原實行「生態置換」的方式,對於禁牧區撤出的牧業戶,縣政府將給予政策支持,在農區給予配套棚圈建設、飼草加工機械等補貼。
4、實行政策優惠、項目帶動、科技服務和重點支持的原則。
二、對劃定禁牧區和季節性休牧區看法
1、加強監管力度,組織一定數量的生態移民
政府可根據草場退化的情況,組織一定數量的生態移民,以便更好地落實禁牧、休牧措施。對退化程度相當嚴重的草場可全部移民;對退化程度較低的可組織部分移民,以確保退化草地在一定時期內避免放牧或減輕放牧的壓力或減少人類活動對草場的影響,以促進草地植被的快速自然恢復。
2、要根據草地退化的程度,採用不同的模式進行治理
禁牧區和休牧區的劃定要依據植被的生長情況、土壤類型、載畜量的多少而定。對輕度退化的草場應以保護為主,減輕放牧壓力,防止進一步的退化;對中度退化的草場應採取補播、施肥等綜合措施,以提高土壤肥力,遏制草場繼續退化;對重度退化的草場應採取禁牧、休牧等綜合治理措施,恢復植被,重灶喚建生態平衡。
3、建立健全草場使用權的流轉制度
通過建立草場使用權流轉制度,對牧場進行有償出租、轉讓或出租,以便讓牲畜少的牧戶通過這種方式獲得效益。
4、固定草場使用權,全面實行草場有償分戶承包經營責任制
根據牧區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實行和完善草場有償分戶承包經營管理機制,把草場使用權真正落實到戶或聯戶,做到50 年基本不變的政策,以提高群眾對草場的投入的積極性和保護建設草原的意識,保持草畜平衡,提升草場的生產能力。
5、應做好政策、法規的宣傳工作,要確實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法律依據:《內蒙古自治區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條例》第十二條 禁牧區每五年劃定一次。
禁牧區草原應當嚴格限制打草。對植被恢復較好的禁牧區,經旗縣級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後,可以進行保護性打草。
對植被有效恢復的禁牧區草原可以調整為草畜平衡區,科學放牧利用。具體調整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