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法規對要

法規對要

發布時間: 2024-06-15 11:27:55

A. 法律法規對安全培訓都有哪些要求

一、培訓要求:

  1. 必須對單位所有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保證從業人員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熟悉有關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掌握本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經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合格的從業人員,不得上崗。

  2. 員工每年必須接受不少於20小時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

二、培訓內容:

  1. 「安全生產法」規定的相關員工教育和培訓內容。如:從業人員規定、主要負責人和安全生產管理人員規定、特種作業人員規定等內容進行培訓。 對本單位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並提出有效的防範措施。

  2. 「安全生產法」、「勞動法」等其他法律法規中規定的從業人員對個體防護用品的要求、配備規定、佩戴要求等相關內容進行培訓。

  3. 班前班後會記錄、設備運行、維護、檢修記錄、安全檢查記錄、監測記錄、檢驗記錄、會議記錄、隱患上報規定、事故上報規定等內容進行培訓。

  4. 《安全生產許可證》、《工商營業執照》、《司爐工上崗操作證》、《電工進網許可證》、《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資格證》等證件的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培訓。

  5. 特種設備監測檢驗規定進行培訓。

  6. 員工法律法規意識的調查表反映出的法律法規問題。

  7. 國家新出台的安全政策、規程等相關法律法規。

  8. 針對員工日常工作中暴露出欠缺的法律法規。

三、培訓准備

  1. 根據培訓主要內容收集整理資料編寫講議。

  2. 制定「培訓計劃安排表」。(要求:培訓時間、培訓地點、培訓內容、培訓教師、組織單位、培訓參加人數。)

  3. 制定培訓管理制度。

  4. 根據培訓內容製作《法律法規試卷》。

四、考核

  1. 培訓結束後要對參加培訓人員進行書面考試。

  2. 對試卷要進行判卷、打分,60分以上為合格,低於60分的重新組織培訓考試。

五、培訓管理,所有培訓的簽到表、分數登記表、培訓計劃安排表、培訓講義等資料和記錄進行整理裝訂存檔,妥善保存。

員工獲取相應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的有效途徑:

  1. 公司為各單位定有「中國安全生產報」、「長治日報」、「山西日報」等報刊,通過閱讀獲取。

  2. 公司每旬下發內部報刊「食品安全」報到分公司,由分公司下發到各車間、班組,便於員工獲取相應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

  3. 通過分公司的宣傳欄、板報及各種會議來獲取。

  4. 員工參加單位內部或外部舉行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培訓班來獲取相應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

  5. 通過網路查詢下載、看電視等媒體可以獲取相應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知識

B.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94條第2款規定:「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1.行政法律規范規定不一致時的選擇適用非上、下位法之間的行政法律規范規定不一致時如何確定位階與選擇適用,現行法律並無明確規定;但立法法等確立的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後法優於前法以及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等法律適用的一般規則仍應遵循。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行政案件適用法律規范問題的座談會紀要》中,有關部門規章與政府規章不一致時的選擇適用精神亦可參考,即: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相同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的,人民法院一般可以按照下列情形適用:
(1)法律或者行政法規授權部門規章作出實施性規定的,其規定優先適用;
(2)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部門規章對於國務院決定、命令授權的事項,或者對屬於中央宏觀調控的事項、需要全國統一的市場活動規則及對外貿易和外商投資等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3)地方政府規章根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授權,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出的具體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4)地方政府規章對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作出的規定,應當優先適用;
(5)能夠直接適用的其他情形。
2.法律規范的選擇適用與信賴利益保護原則
新法與舊法、後法與前法變動後,相對人主張適用舊法、前法以保護信賴利益的,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件:一是存在信賴基礎;二是相對人實施了信賴行為;三是相對人所形成的信賴利益值得保護。
3.有利於相對人的法律規范的判斷與選擇適用
「從新兼有利原則」是行政法律適用基本原則之一,即新舊實體法對當事人權益保障不一致時,原則上按新法執行,但舊法對相對人更為有利的除外。然而,與刑法適用中的「從舊兼從輕原則」類似,行政實體法中的「從新兼有利原則」,同樣會在實踐中產生類似於刑罰實施中的「法定刑輕重比較」抑或「處斷刑輕重比較」結果的不一致。新舊法律規范規定不可能完全一致,新舊法律規范的不一致既可能有利也可能不利於特定當事人,甚至總體判斷與個案判斷、法律體系判斷與個別法條判斷的有利與不利會互相沖突。行政執法強調統一、高效、便捷與公平。行政執法與刑法執行不論是在執法主體、執法能力、執法數量和效率上,都有較大不同;且無論是堅持類似於「法定刑輕重比較」原則,還是堅持「處斷刑輕重比較」原則,得出的結論均可能不同;何況對不同訴求的相對人而言,除數額大小可以衡量之外,其他行政處分的有利抑或不利的判斷標准更難統一。因此,要求行政機關分別適用不同法律規范計算後,再選擇適用對相對人有利的法律規范,可能嚴重影響行政執法的統一、高效、便捷與公平。因此,行政機關在按照「從新兼有利原則」選擇適用法律規范時,只要不存在選擇性執法、不損害當事人重大權益、不存在明顯不公正等情形,人民法院應予尊重。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第九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機關依照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者撤銷:
(一)超越許可權的;
(二)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
(三)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經裁決應當改變或者撤銷一方的規定的;
(四)規章的規定被認為不適當,應當予以改變或者撤銷的;
(五)違背法定程序的。
第九十七條 改變或者撤銷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的許可權是:
(一)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不適當的法律,有權撤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同憲法和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有權撤銷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有權撤銷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的違背憲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三)國務院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不適當的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改變或者撤銷它的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和批準的不適當的地方性法規;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本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六)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有權改變或者撤銷下一級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適當的規章;
(七)授權機關有權撤銷被授權機關制定的超越授權范圍或者違背授權目的的法規,必要時可以撤銷授權。
第九十八條 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應當在公布後的三十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機關備案:
(一)行政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三)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四)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報國務院備案;地方政府規章應當同時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應當同時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人民政府備案;
(五)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應當報授權決定規定的機關備案;經濟特區法規報送備案時,應當說明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出變通的情況。
第九十九條 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要求,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分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公民認為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同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的,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書面提出進行審查的建議,由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進行研究,必要時,送有關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提出意見。 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和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可以對報送備案的規范性文件進行主動審查。

C. 請教 法規與條例、辦法、要求、規定、規范有何區別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條例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內的某些具體事項而作出的,比較全面系統、具有長期執行效力的法規性公文。條例是法的表現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對特定社會關系作出的規定。條例是由國家制定或批準的規定某些事項或某一機關組織、職權等規范性的法律文件,也是指團體制定的章程。它具有法的效力,是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是從屬於法律的規范性文件,人人必須遵守,違反它就要帶來一定的法律後果。
辦法是有關機關或部門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及有關法規、規定,就某一方面的工作或問題提出具體做法和要求的文件。
要求可由不同的相關方提出。很多時候還表示是建立在自己意願基礎上來強烈指導別人的決定。
規定是強調預先(即在行為發生之前)和法律效力,用於法律條文中的決定。規定作動詞指對事物的數量,質量或方式,方法等做出具有約束力的決定,比如說:~產品的質量標准 | 不得超過~的日期等。
規范是指群體所確立的行為標准。它們可以由組織正式規定,也可以是非正式形成。物流企業組織為了做到別具特色,需要規范自己的行為,影響組織的決策與行動。

D. 法律對我們的重要性

法律分析: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可劃分為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行政法規,是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的行政規范的總稱。

一、明示作用

法律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 普法工作來實現的。

二、矯正作用

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 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 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 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矯正。

三、預防作用

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 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 變通,變通的 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四、最終作用

1、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 人身安全與利益。

2、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為人們提供某種行為模式,指引人們可以這樣行為、必須這樣行為或不得這樣行為,從而對行為者本人的行為產生的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來實現的,它涉及的對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為。

3、法的評價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或違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斷、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評價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對他人的行為的評價,這是區別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為)和評價作用(涉他人的行為)的關鍵所在。

4、法的預測作用是指人們可以根據法律規范的規定事先估計到當事人雙方將如何行為及行為的法律後果,也就是說,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相互之間的行為,這里的人們應作廣義的理解,即包括國家機關的行為。

5、法的強製作用是指法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實現,運用國家強制力制裁、懲罰違法行為的作用,也就是說,法的強製作用只能針對違法犯罪人的行為,如果沒有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那麼法的強製作用就不能顯現。

6、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律的實施,法律規范對人們今後的行為發生的直接或間接的誘導影響,也就是說,法的教育作用針對的是一般人的行為,例如,通過對違法行為實施法律制裁不僅對違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對一般人產生了教育性影響。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E. 旅遊法規對旅遊者權益有什麼作用

(一)國家對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1]
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是國家應盡的職責,由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通過採取相應措施來實現。
1.國家對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立法保護
完善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是國家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基礎和依據。國家對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立法保護表現在:
(1)法律規定國家採取立法措施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
(2)國家制定有關旅遊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時,應當根據不同情況、通過不同方式聽取旅遊消費者的意見和要求。
2.國家對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政保護
在行政保護措施中,《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加重了各級人民政府和工商行政部門的責任,通過相應條款將各級人民政府作為該法的主要實施者,並將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作為該法的主要行政執法機關。各級人民政府通過行使領導權、監督權來履行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職責。
有關行政部門通過行政執法來履行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職責。承擔保護職責的有關行政執法機關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此外,還有技術監督部門、衛生監督管理部門、進出口商品檢驗部門、各行業主管部門等。
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行業主管部門負有對所屬行業經營者監督管理之職責。據此,旅遊行政主管部門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責任在於:加強對旅遊經營者的管理,防止損害旅遊消費者利益行為的發生,對己出現的問題積極進行調查處理,並強化有關旅遊消費者權益的服務職能;認真聽取旅遊消費者、消費者協會及其他保護旅遊消費者權益的社會團體對旅遊經營者的交易行為、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意見,及時調查處理。
3.國家對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司法保護
負有懲處旅遊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侵害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職責的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履行職責。人民法院應當採取措施,方便旅遊消費者提起訴訟。對符合《民事訴訟法》起訴條件的消費者權益爭議,必須受理,及時審理。
(二)旅遊消費者組織對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旅遊消費者組織,目前主要是指中國旅遊消費者協會和地方各級旅遊消費者協會,它們是依法成立的對旅遊商品和旅遊服務進行社會監督的保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旅遊消費者組織的范圍、性質、設立、任務等做了規定。
1.旅遊消費者協會的職能
旅遊消費者協會,作為旅遊消費者組織的主要類型,在人民政府支持下,其職能是:
(1)向旅遊消費者提供消費信息和咨詢服務。
(2)參與有關行政部門對旅遊商品和旅遊服務的監督、檢查。
(3)就有關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向有關行政部門反映、查詢,提出建議。
(4)受理旅遊消費者投訴,並對投訴事項進行調查、調解。
(5)投訴事項涉及旅遊商品和旅遊服務質量問題的,可以提請鑒定部門鑒定。鑒定部門應當告知鑒定結論。
(6)對損害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支持受損害的旅遊消費者提起訴訟。
(7)對損害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通過大眾傳播媒介予以揭露、批評。
2.旅遊消費者組織的權利限制
維護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是旅遊消費者組織的宗旨,法律通過賦予其職能來實現旅遊消費者權利的保護。為保證旅遊消費者組織的公正性和獨立性,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很好地擔當起法律賦予的重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做出的禁止性規定有:一是旅遊消費者組織不得從事經營活動和營利性服務;二是旅遊消費者組織不得以牟利為日的向社會推薦旅遊商品和旅遊服務。
(三)旅遊消費者權益爭議的解決
旅遊消費者權益爭議是指旅遊消費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因旅遊消費者權益問題而發生的糾紛。由於賠償主體和賠償程序與爭議的解決密切相關,因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僅規定了爭議解決的途徑,而且規定了現實生活中反映比較強烈、問題比較嚴重的幾種特殊的賠償主體和程序。
1.爭議解決的途徑
旅遊消費者與旅遊經營者之間的權益爭議,從法律性質上看,屬民事權益爭議的范疇。解決爭議的途徑為:
(1)與旅遊經營者協商和解。
(2)請求旅遊消費者協會調解。
(3)向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申訴。
(4)根據與旅遊經營者達成的仲裁協議提請仲裁。
(5)向人民法院起訴。
2.賠償主體及賠償程序
法律根據不同情況規定了賠償主體及程序。
旅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的責任或屬於向銷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銷售者的責任,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或者其他銷售者追償。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旅遊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原企業分立、合並的,可以向變更後承受其權利義務的企業要求賠償。
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旅遊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旅遊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旅遊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旅遊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櫃台購買旅遊商品或者接受旅遊服務,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櫃台租賃期滿後,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櫃台的出租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旅遊消費者因旅遊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提供旅遊商品或者旅遊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旅遊經營者要求賠償。廣告經營者發布虛假廣告的,旅遊消費者可以請求行政主管部門予以懲處。廣告的經營者不能提供旅遊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的,應承擔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刑法學的向度 發布:2024-12-28 22:39:15 瀏覽:834
乙肝兩對半法規 發布:2024-12-28 21:49:52 瀏覽:556
萊蕪債務律師 發布:2024-12-28 21:25:06 瀏覽:554
亂港分子立法議員 發布:2024-12-28 21:16:43 瀏覽:968
民商法學賺錢嘛 發布:2024-12-28 20:57:43 瀏覽:629
周鄭強律師 發布:2024-12-28 20:38:51 瀏覽:813
周口司法拍賣 發布:2024-12-28 20:36:51 瀏覽:376
規劃公司法 發布:2024-12-28 20:21:59 瀏覽:426
合同法00230的歷年自考試題及答案 發布:2024-12-28 20:16:18 瀏覽:181
法律顧問資格考試現場審核 發布:2024-12-28 20:15:33 瀏覽: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