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的概念

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刑事訴訟的概念

發布時間: 2024-07-07 12:07:07

1. 刑事訴訟是指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檢察機關和偵查機關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刑事訴訟主要包括五個階段: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 1.立案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報案、控告、舉報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進行審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實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是否作為刑事案件交付偵查或審判的訴訟活動;
2.偵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機關為收集、查明、證實犯罪和緝獲犯罪人而依法採取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3.起訴有兩種,包括公訴和自訴;
4.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對於依法向其提出訴訟請求的刑事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活動;
5.執行則指刑事執行機關為了實施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所確定的內容而進行的活動,在我國,刑事執行的主體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監獄等

2. 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區別

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除了須是單數外,還要求:對於第一審案件,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人組成,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至七人組成;對於第二審案件,合議庭應由三至五人組成。下面是fanwen我收集整理的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區別,歡迎閱讀。

民事訴訟與刑事訴訟的區別


(一)、關於調解:

1、民事訴訟中:

(1)調解是一項基本原則,在自願和合法的基礎上,只要案件性質適合調解,人民法院均可以進行調解;

(2)對離婚案件,人民法院必須首先進行調解。

2、刑事訴訟中:

(1)對附帶民事訴訟部分可以進行調解;

(2)對《刑事訴訟法》第170條前兩項規定的自訴案件,可以進行調解;

(3)對公訴案件和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三項規定的自訴案件,不適用調解。

(二)、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

1、民事訴訟中:

(1)重大涉外案件;

(2)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3)最高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如專利糾紛案件等。

2、刑事訴訟中:

(1)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

(2)可能判x死刑、無期徒刑的普通刑事案件;

(3)外國人犯罪的刑事案件。

(三)地域管轄的確定原則

1、民事訴訟中:

(1)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一般原則,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轄為例外規定;

(2)民事訴訟中有大量的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

2、刑事訴訟中:

(1)犯罪地法院管轄為主,被告人居住地法院管轄為輔;

(2)最初受理地法院審判為主,主要犯罪地法院審判為輔;

(3)刑事訴訟中也有一些特殊地域管轄的規定。

(四)管轄權的轉移

1、民事訴訟中: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把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

2、刑事訴訟中:依法應當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刑事案件,不能指定下級人民法院管轄。

(五)審判組織的人數

1、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是三人以上的單數即可,沒有更具體的人數要求。

2、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的成員人數除了須是單數外,還要求:對於第一審案件,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人組成,高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由合議庭審判時應由三至七人組成;對於第二審案件,合議庭應由三至五人組成。

(六)迴避申請的決定權

1、民事訴訟中:對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員等非審判人員的迴避,由審判長決定。

2、刑事訴訟中:對書記員、翻譯人員、鑒定人等非審判人員的迴避,由法院院長決定。

(七)公開審理的情形

1、民事訴訟中:

(1)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或者法律另有規定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

(2)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離婚案件、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

2、刑事訴訟中:

(1)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以及14歲以上不滿16歲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

(2)當事人提出的確屬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應當不公開審理;

(3)16歲以上不滿18歲未成年被告人的案件,可以不公開審理。

(八)申請恢復訴訟期間的時間

1、民事訴訟中: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他正當理由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10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

2、刑事訴訟中:當事人由於不可抗拒的原因或者有其他正當理由而耽誤期限的,在障礙消除後的5日以內,可以申請繼續進行應當在期滿前完成的訴訟活動。

(九)近親屬的范圍

1、民事法律中: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2、刑事訴訟中:近親屬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

3、行政訴訟中: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十)立案以及向被告人送達起訴書副本的期間

1、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起訴狀或口頭起訴後7日內決定是否立案;並應當在立案之日起5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人。

2、刑事訴訟中:

(1)公訴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10日以前送達被告人;

(2)自訴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自訴狀或口頭告訴第2日起15日、內作出是否立案的決定,但法律及有關文件沒有規定向被告人送達起訴書副本的時間。

(十一)是否准許撤訴

1、民事訴訟中:在宣判前,原告自願申請撤訴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許,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許;不準許原告撤訴的,可以在原告拒不到庭時作出缺席判決。

2、刑事訴訟中:

(1)公訴案件:在宣判前,人民檢察院要求撤回起訴的,人民法院可以裁定準許,也可以裁定不予准許;

(2)自訴案件:在宣判前,自訴人出於自願撤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

(十二)撤訴或按撤訴處理後能否再次起訴

1、民事訴訟中:

(1)當事人撤訴或者人民法院按撤訴處理後,當事人以同一訴訟請求再次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原告撤訴或者按撤訴處理的離婚案件,沒有新情況、新理由,6個月內又起訴的,不予受理。

2、刑事訴訟中:

(1)公訴案件:人民法院裁定準許人民檢察院撤訴的公訴案件,沒有新的事實、證據,人民檢察院重新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除因證據不足而撤訴的以外,自訴人撤訴後,就同一事實又告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三)第一審程序的審理期限及批准延長

1、民事訴訟中:

(1)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6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6個月,還需要延長的,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2)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應當在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

2、刑事訴訟中:

(1)適用普通程序審理的公訴案件和被告人被羈押的自訴案件:審理期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1個月;

(2)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未被羈押的自訴案件:審理期限為6個月,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經本院院長批准,可以延長3個月;

(3)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審理期限為20日。

(十四)送達判決書的時間

1、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當庭宣判的,應當在宣判後10日內向當事人送達判決書。

2、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當庭宣告判決的,應當在5日以內將判決書送達當事人和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

(十五)上訴的期限和對上訴的限制

1、民事訴訟中:

(1)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5日;

(2)對第一審裁定不服提起上訴的期限為10日;

(3)法律規定當事人只能對「不予受理、管轄權異議、駁回起訴」三種特定的裁定提起上訴,對其他民事裁定不準上訴。

2、刑事訴訟中:

(1)對第一審判決不服提起上訴、抗訴的期限為10日;

(2)對第一審裁定不服提起上訴、抗訴的期限為5日;

(3)法律沒有限制可以提起上訴、抗訴的刑事裁定的種類。

(十六)二審的審理范圍

1、民事訴訟中:

(1)第二審的審理應當圍繞當事人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當事人沒有提出請求的,不予審查;

(2)第一審判決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侵害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第二審的審理范圍可以不受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

2、刑事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

(十七)二審的審理期限及批准延長

1、民事訴訟中:

(1)對判決上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個月內審結,有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由本院院長批准。

(2)對裁定上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第二審立案之日起30日內作出終審裁定,沒有可以延長的規定。

2、刑事訴訟中:

(1)審理對判決上訴、抗訴和對裁定上訴、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都應當在1個月內審結,至遲不得超過1個半月,有法定情形之一的,經高級人民法院批准或者決定,可以再延長1個月。

(2)最高人民法院受理的上訴、抗訴案件,其延期由最高人民法院決定。

(十八)二審維持原判的形式

1、民事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應當用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

2、刑事訴訟中:第二審人民法院認為原判決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用裁定駁回上訴或者抗訴,維持原判決。

(十九)申請再審的期限

1、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申請再審,應當在判決、裁定發生法律效力後2年內提出。

2、刑事訴訟中:法律對申訴和提起再審沒有期限的規定。

(二十)決定再審的案件是否停止原裁判的執行

1、民事訴訟中:

(1)按照審判監督程序決定再審的案件,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2)人民法院認為當事人的再審申請符合應當再審的情形的,應當在立案後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

2、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決定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再審期間不停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

(二十一)拘傳的適用條件

1、民事訴訟中:

(1)拘傳屬於對妨害民事訴訟的強制措施;

(2)適用對象:只能是必須到庭的被告人;或者是必須到庭的,給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的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

(3)必須經過兩次傳票傳喚而被傳喚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才可以適用;

(4)法律沒有規定拘傳可以持續的最長時間。

2、刑事訴訟中;

(1)拘傳屬於刑事強制措施;

(2)公檢法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在必要時決定適用拘傳,不以經過傳喚為條件;

(3)拘傳持續的最長時間不得超過12個小時。

(二十二)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的差異

(1)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內涵與外延的區別

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在內涵上是有所不同的。民事訴訟證據是指能夠證明民事案件真實情況的客觀事實材料。而新刑訴法對刑事訴訟證據的概念進行了完善,將其概念修改為「可以用於證明案件事實的材料」。相比而言,民事訴訟證據較注重客觀真實,而刑事訴訟證據不僅注重客觀真實,更加註重法律真實,實現了證據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更具有科學性。從外延上看,根據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我國民事訴訟證據的表現形式可以分為: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和勘驗筆錄。同樣,新刑事訴訟法也對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進行了調整,在舊法規定七種法定證據種類的基礎上,將舊法的「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同時增加了「辨認、偵查實驗等筆錄」以及「電子數據」等法定證據種類,根據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刑事訴訟證據的種類主要有:物證、書證;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辯解;鑒定意見;勘驗、檢查筆錄;視聽資料;辨認偵查實驗筆錄;電子數據。通過比較可以看出,民事訴訟證據與刑事訴訟證據雖然具有證據的基本要求,比如證據的關聯性、證據的客觀性和證據的合法性,但由於處於不同的訴訟活動之中,導致二者內涵和外延具有很大的不同。

3. 刑事訴訟法的概念

刑事訴訟法是規范刑事訴訟的法律。
我國的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規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刑事訴訟的法律。

4. 什麼是刑事訴訟

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訴訟,自古有之,它蘊含著公平、正義、秩序、自由和效率等價值要素。在當今社會,為了解決社會糾紛、實現法律正義的目的,訴訟成為國家司法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麼,什麼是刑事訴訟?下面,網站的我為您解答。
一、概念
根據訴訟的內容和形式不同,訴訟活動可以具體分為刑事訴訟、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三部分。其中,刑事訴訟是指審判機關(人民法院)、檢察機關(人民檢察院)和偵查機關(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定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訴訟活動。
二、特徵
1.由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主持進行。
2.是實現國家刑罰權的活動。
3.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
4.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進行。
三、階段
(一)刑事訴訟主要包括五個階段: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和執行。刑事訴訟程序全書
1.立案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對報案、控告、舉報和犯罪人的自首等方面的材料進行審查,判明是否有犯罪事實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依法決定是否作為刑事案件交付偵查或審判的訴訟活動;
2.偵查指由特定的司法機關(檢察院)或者行政機關(公安機關)為收集、查明、證實犯罪和緝獲犯罪人而依法採取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3.起訴有兩種,包括公訴和自訴;
4.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在控、辯雙方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對於依法向其提出訴訟請求的刑事案件進行審理和裁判的訴訟活動;
5.執行則指刑事執行機關為了實施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所確定的內容而進行的活動,在中國,刑事執行的主體主要是人民法院、公安機關和監獄等。
(二)特殊階段:死刑復核程序、審判監督程序。
四、基本原則
1.控審分離是指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必須分別由專門的訴訟主體來承擔,而不能把兩種職能集中由一個訴訟主體來承擔。
2.控辯對等是指承擔控訴職能的訴訟主體與承擔辯護職能的訴訟主體地位平等並互相對抗。
3.審判中立是指承擔審判職能的法院及其審判人員不能有控辯雙方或者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機關或者人員擔任,而且審判者應當對控辯雙方不偏不倚,平等對待襪虧正。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編 總則
告悔第一章 任務和基本原則
第二章 管轄
第三章 迴避
第四章 辯護與代理
第五章 證據
第六章 強制措施
第七章 附帶民事訴訟
第八章 期間、送達
第九章 其他規定
第二編 立案、偵查和提起公訴
第一章 立案第二章 偵查第一節 一般規空枝定
第二節訊問犯罪嫌疑人
第三節 詢問證人
第四節 勘驗、檢查
第五節 搜查
第六節 扣押物證、書證
第七節 鑒定
第八節 通緝
第九節 偵查終結
第十節 人民檢察院對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
第三章 提起公訴
第三編 審判
第一章 審判組織
第二章 第一審程序
第一節 公訴案件
第二節 自訴案件
第三節 簡易程序
第三章 第二審程序
第四章死刑復核程序
第五章 審判監督程序
第四編 執 行
附 則
以上內容是我對「什麼是刑事訴訟?」這一問題的詳細解釋,從刑事訴訟的演進過程來看,刑事訴訟存在的價值同其他法律追求的目標相似,是要保證社會最大多數成員的幸福的最大化,保證社會的公平正義。

5. 刑事訴訟,名詞解釋

刑事訴訟:在我國,刑事訴訟是指公檢法在當事人以及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查證、核實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是否應當受到刑罰處罰以及應當受到何種刑事處罰的活動。
刑事訴訟法:國家制定的調整公檢法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訴訟所必須遵守的法律規范。
迴避:是指,偵查、檢察、審判人員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關系或者其他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關系,不得參與辦理該案件或者參與該案的其他訴訟活動的行為。
被害人:人身財產以及其他權益受到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
自訴人:是指在自訴案件中以個人名義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訴訟,請求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人。
送達:公安司法機關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手續,將訴訟文件送交訴訟參與人以及有關單位的活動。
犯罪嫌疑人:在立案偵查和審查階段中,因涉嫌犯罪而受到刑事追訴的人。
被告人:是指因涉嫌犯罪被檢察機關或自訴人正式向審判機關提起訴訟,要求審判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人。
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由刑事訴訟法規定的,貫穿於刑事訴訟的全過程或主要訴訟階段,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和訴訟參與人進行刑事訴訟活動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
辯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刑事訴訟中,依法針對控方面的指控,根據事實和法律,從實體上和程序上,提出有利於被指控人的證據和意見,論證控方的指控不能成立,維護被指控人的合法權益,使其免受不公正對待和處理的一系列訴訟行為的總合。
立案管轄:立案管轄,又稱職能管轄或部門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受理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
審判管轄:是指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職權范圍,包括各級人民法院之間、普通人民法院與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許可權劃分。
管轄: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等依照法律規定立案受理刑事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系統內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制度。

6. 刑事訴訟法的概念是什麼

【法律分析】
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調整刑事訴訟活動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1979年7月1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根據1996年3月17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一次修正,根據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二次修正,根據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決定》第三次修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條 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7. 刑事訴訟的概念

刑事訴訟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含國家安全機關等)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解決被追訴者刑事責任問題的活動。
法律分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刑事訴訟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以維護社會主義法制,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刑事訴訟具有如下特徵: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所進行的一種國家專門活動。因為刑事訴訟中的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是國家權力的具體體現,刑事訴訟是依照體現國家意志的法律進行的,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國家強制力作為後盾。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行使國家刑罰權的活動。依法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是進行刑事訴訟的基本依據。刑事訴訟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決定其是否犯罪犯什麼罪,應否判刑、判什麼刑等。刑事訴訟必須有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當事人是刑事訴訟中不可缺少的訴訟主體,為了查明案件事實,懲罰犯罪,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當事人不但需要參加訴訟,證人、鑒定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也應參加訴訟。刑事訴訟必須嚴格依照刑事訴訟法所規定的程序進行。公、檢、法機關和所有參加訴訟的人都必須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要求進行活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8. 刑事訴訟

有三控訴,辯護,審判即控辯審。刑事訴訟(程序)的價值。《刑事訴訟法》對保障型法實施的價值和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訴訟價值。

被害人,被告人,自訴人等訴訟參與人。

全球三大主要訴訟構造又稱審判模式, 當事人主義 , 職權主義 (適用於實體真實的訴訟目的)和 混合式 (以日本和義大利為代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刑事訴訟法》受法國和德國影響較大。訴訟結構屬職權主義二戰後日本法制受到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從1948年重新制定《刑事訴訟法》開始至20世紀50年代末。日本的刑事訴訟構造完成了從以職權主義為主到以當事人主義為主的轉型。一方面,日本堅持被告人享有沉默權,實行起訴狀一本主義,法官在庭審前不得接觸控方除起訴狀以外的案卷證據,證據由控辯雙方當庭提出,證人主要由雙方傳喚和當庭詢問。法庭調查實行交叉詢問程序。這些都是當事人訴訟構造的內容。另一方面,法官仍然指導審判程序並在事實與證據調查中起著積極的作用,不實行陪審團制。為了查明事實真相,法官可以依職權自行擴大證據調查范圍,主動調查並提出證據,有權詢問證人、鑒定人,有權對控辯雙方提出調查證據的請求進行審查,並有權不予准許。混合式訴訟構造應當是職權主義,吸收當事人主義的因素形成)。

1979年第一部《刑事訴訟法》稱超職權主義。1997年《刑事訴訟法》第一次修改後,吸收了當事人主義的合理因素,稱為強職權主義訴訟構造。2012年《刑事訴訟法》,又進一步吸收當事人主義的合理因素,削弱了法官的職權主義特色,強調控辯雙方的平等對抗,稱控辯式審判模式。刑事庭審方式改革的方向是愈來愈突出當事人主義。一國對訴訟價值,秩序,公正效益等的認識程度和水平決定一國制定《刑事訴訟法》的目的,包括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再決定一國採取什麼樣的訴訟結構。價值影響目的,目的決定構造,而不能說價值直接決定構造。

體現為工具價值與獨立價值。實體與程序有四種搭配方式: 實體—實體,如發現被告人自首,法院對其從輕量刑 。 如偵查機關對於已超過追訴期限的案件不予立案。

實體—程序,如庭審中被告人聲稱具有重大立功表現,法院建議檢察院補充偵查 。程序—實體,如1.法院經過審理排除了非法證據,判決被告人無罪,程序制約實體;2.刑事訴訟法設置若干證據規則,為了保障查清案件事實,懲罰犯罪程序,服務實體。因排除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檢察院作出證據不足不起訴的決定。3.被告人與被害人達成刑事和解,而被法院量刑時從輕處理。4.只有被告人一方上訴的案件,二審法院判決時不得對被告人判處重於原判的刑罰。

程序—程序,如一審法院公開審理了未成年被告人案件違反了訴訟程序,二審法院將案件發回重審。如一審法院的審理違反《刑事訴訟法》關於公開審判,迴避等規定。屬於嚴重違反法定程序,應當承擔相應法律後果,既被發回重審。(違反了公開審判等程序,不一定會影響對被告人定罪量刑的准確性,但程序具有獨立價值,只要違反了程序,不論實體處理定罪量刑是否正確,都需要承擔程序性制裁的後果。)

工具價值與獨立價值指的是刑事訴訟法程序之於刑法實體的關系,具有影響刑事實體法實現的功能。

憲法是靜態的《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是動態的憲法,有關刑事訴訟的程序性條款構成各國憲法中關於人權保障條款的核心。《刑事訴訟法》關於強制措施的適用許可權,條件,程序與辯護等規定都直接體現了憲法關於公民人身,住宅,財產不受非法逮捕,搜查,扣押以及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等規定的精神。《刑事訴訟法》規范和限制了國家權利,保障了公民享有憲法規定的基本人權和自由。

具有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原則。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原則。

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

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

嚴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則(程序法定原則)。

基本內容

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

程序公正(公平正義包括實質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效辯護原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

訴訟效率。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法治國家。

被害人有沒有過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及取保候審的保證方式問題。

由誰決定。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監察委。

公安機關鑒於犯罪嫌疑人犯罪情節較輕且認罪態度較好,決定取保候審。可對犯罪嫌疑人採取保證金和保證人的保證方式。

暴力取證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員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犯罪,可以由檢察院立案偵查。檢察院對貪污賄賂犯罪沒有管轄權。

監察法中剝奪被調查對象人身自由的方式與《刑事訴訟法》不同。沒有拘留逮捕制度,而是使用留置,留置意味著可能會較長時間的關押被調查對象,為了防止權力濫用,侵犯人權,採取留置措施需要監察機關領導人員集體研究決定。此外,市級以下監察機關需要採取留置措施的,應當報上一級監察機關批准。證明案件重大復雜或者被調查人可能自殺、逃跑,案件調查終結,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監察委員會對於國家工作人員的貪污、賄賂犯罪等案件立案調查。

取保候審。

監視(護)居住。不受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限制。

會見需批準的三類:一,貪污賄賂50萬元以上。二,危害國家安全,群帶性。三,恐怖犯罪。

取保候審,監視居住,拘留,逮捕,強制措施的變更和解除。

偵查措施的司法控制。

拘留(剝奪人身自由)、詢問、訊問、偵查實驗、搜查住所、勘驗檢查。

出示工作證件。兩個人在場。須有見證人。在什麼場所?證人的資格及證人保護。

偵查人員詢問證人,經出示工作證件,可以在現場、證人所在單位、住處、證人提出的地點以及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提供證言。

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進行偵查實驗。

見證人特點:不能與案件存在利害關系。

檢察院在偵查過程中發現犯罪嫌疑人涉嫌貪污罪,應當將案件移送監察委員會處理。犯罪嫌疑人犯數罪的,一般應當以監察委員會為主調查,檢察院予以協助。

檢察院提前介入偵查,對公安機關的違法行為提出糾正意見。

若有證據證明有犯罪事實,可能對犯罪嫌疑人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證明其社會危險性很高,應當對其依法逮捕。檢察院有權徑行決定逮捕,同時交公安機關執行。

變更逮捕措施。

起訴制度,審查起訴程序,三種不起訴及其救濟。

監察委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應當採取對應的羈押措施。即將犯罪嫌疑人先行拘留,再決定後續如何處理。

檢察院發現犯罪嫌疑人符合逮捕條件,有權決定逮捕,交公安機關執行。

包括四項: 審判公開原則 , 直接言詞原則 (拆分為 直接原則 和 言詞原則 。直接原則又包括 直接審理原則 , 直接采證原則 。直接就是只親自參與到訴訟中(親歷性)。言詞原則是指口頭陳述方式), 辯論原則 和 集中審理原則 。

公訴案件的第一審程序

自訴案件審理程序的特點

簡易程序

上訴和抗訴的區別。

上訴不加刑原則。

二審的審理方式和處理方式。

申訴的主體和法定理由。

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主體和許可權。

再審的審理程序。

附帶民事訴訟成立的條件。

死刑立即執行案件的復核程序。

死緩限制減刑的程序。

特有原則和制度。

附條件不起訴。

合適未成年人。

犯罪記錄的封存。

社會調查。

適用條件,程序,法律後果。

適用條件,程序,裁決方式,救濟程序。

適用條件,程序,救濟,強制醫療措施的定期評估、解除。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

立案管轄、交叉管轄、級別管轄、指定管轄,一般地區管轄、特殊地區管轄。

迴避對象,迴避程序,迴避決定權,迴避效力。

辯護人的訴訟地位,有效辯護原則,辯護人的資格,法律援助辯護及拒絕辯護,辯護律師及非律師辯護人的訴訟權利、訴訟義務。

證據的法定種類與理論分類

證明對象

證明責任

證明標准

政治的關聯性和合法性

證據關聯性的判斷、證據的審查判斷

刑事證據規則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補強證據規則、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規則、傳聞證據規則、意見證據規則。

檢察院認為是公訴案件,但法院審理認為是告訴才處理的侵佔案件,如果檢察院不撤訴,法院應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6條的規定處理。即認為屬於告訴才處理的案件,沒有告訴的情形,依法裁定終止審理。

范圍,國籍,法律適用,概念(狹義、廣義),司法協助,引渡。

12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修改《刑事訴訟法》的決定。以下簡稱《刑事訴訟法修正案》;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以下簡稱《高法解釋》;

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以下簡稱《高檢規則》;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家安全部,司法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於實施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六機關規定》;

最高院公布實施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合議庭職責的若干問題》

9. 形式上的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有哪些各有哪些特點

刑事訴訟的概念:是國家司法機關處理刑事案件的活動,即國家的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和懲罰犯罪分子的活動。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
一、刑事訴訟歷史類型的概念

刑事訴訟的歷史類型是以某種標准為依據,對歷史上存在過的和現代的刑事訴訟所作的劃分或分類。
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以階級實質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以表面特徵為標准對刑事訴訟的分類。

二、刑事訴訟本質的歷史類型

(一)奴隸制社會的刑事訴訟
奴隸制社會刑事訴訟的最基本、最主要的特點:
1.刑事訴訟是維護奴隸佔有制的社會秩序的工具,它公開保護奴隸主享有種種特權,同時對廣大奴隸實行野蠻、殘暴的鎮壓。
2.奴隸制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是皇帝。
3.奴隸制社會一般都實行過神明裁判或神示的證據制度。

(二)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最顯著的特點:竭力維護封建地主階級享有的特權,殘酷鎮壓廣大農民。
封建社會的最高司法機關同樣是皇帝。
封建社會的刑事訴訟特別重視被告人的口供和廣泛採用刑訊的方法。

(三)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資本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的本質特徵:是為資本主義制度服務的工具。
其次,資產階級在法律上規定了禁止刑訊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無罪推定、法官獨立、審判公開以及被告人享有辯護權等訴訟原則,比封建社會有進步。
另外,資產階級刑事訴訟的形式和評定證據證明力時所依據的原則或標准,也已不同於封建社會。

(四)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
社會主義社會的刑事訴訟是保護人民利益、維護社會主義統治秩序的工具。
社會主義刑事訴訟繼承歷史上一切先進的、民主的、科學的法律思想和訴訟原則,同時在總結人民自己的司法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新的訴訟原則。
在審查判斷證據方面,堅持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為指導,反對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和單憑口供定案,強調調查研究,尊重客觀事實,服從客觀事實。

三、刑事訴訟形式的歷史類型

(一)彈劾式
彈劾式訴訟的特點
1."不告不理"。訴訟的進行主要是依靠當事人雙方的積極性,訴訟是否提起完全取決於受害人。
2.法官在訴訟中處於消極仲裁者的地位,法官只負責審判不執行控訴職能。
3.需要依靠神明裁判時,就會採用決斗等辦法並根據所謂神示的結果作出判決。
4.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地位和權利是平等的,可以進行對質和辯論。
5.彈劾式訴訟形式下的審判一般都是公開的,並通過言詞辯論的形式進行。

(二)糾問式
糾問式訴訟的特點
1.國家官吏依其職權主動地追究犯罪。
2.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實際上都不具有現代法律意義上的當事人的訴訟地位。
3.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不分,法官集審判權、起訴權和偵查權於一身。
4.同野蠻的刑訊、拷問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5.一般都是秘密進行的。

(三)混合式
混合式訴訟既有彈劾式訴訟的許多特點,又有糾問式訴訟的某些特徵。
在混合式訴訟形式下,刑事訴訟分為兩個大的階段,即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追訴階段和法庭審判階段。這兩大訴訟階段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特點。

在審判階段,彈劾式訴訟的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混合式訴訟的法庭審判,也是實行"不告不理"的原則。混合式訴訟中的審判職能和控訴職能是分開的。當事人雙方在法庭上的訴訟地位是對等的,都是訴訟主本。混合式訴訟中的法庭審判都是採用言詞辯論和直接訊問等方式、方法,同時一般都是公開進行的。

法庭審判前的偵查、起訴階段,糾問式的特點有所體現。在混合式訴訟中,均實行以國家追訴為主的原則。被告人在這個訴訟階段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以及與追訴者之間的關系等,同法庭審判階段相比,差別還是比較明顯的。混合式的偵查、起訴過程,一般都不公開,不通過辯論的方式進行。

當事人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英美法系國家法庭審理所採取的方式是交叉詢問,即由檢察官和辯護律師對彼此傳喚到庭的證人,交替進行所謂"主詢問"和"反詢問"的方式。法官一般只是處於主持者和指揮者的地位。控、辯雙方之間的對抗、辯論等特點體現得比較充分。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只能了解起訴書中所列舉的事實,對案件的證據材料並不清楚,同時也不能對被告人進行庭審前的訊問。

職權主義的訴訟形式:一般指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法官在法庭審理過程中,是處於審問者的地位,特別是在法庭調查階段,法官始終是依其職權審訊被告人、詢問證人和查對核實各種證據的審問者。法官在開庭審理前就能了解全部案件事實和證據材料,同時可以在庭審前訊問被告,可以對證據進行查對核實工作。

我們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在1997年1月1日前,同大陸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形式或模式比較接近,同英美法系國家的刑事訴訟模式差距較大。1997年1月1日起,修改後的《刑事訴訟法》借鑒和吸收了英美法系刑事訴訟模式的某些作法。

在網上找的
希望對你 有幫助啊

熱點內容
法院分判決和 發布:2024-12-27 13:53:08 瀏覽:637
旌陽法院招聘 發布:2024-12-27 13:35:46 瀏覽:605
二建經濟法口訣 發布:2024-12-27 13:35:05 瀏覽:491
法官陳朝暉 發布:2024-12-27 13:23:40 瀏覽:860
政府案例最高人民法院 發布:2024-12-27 13:22:18 瀏覽:283
車撞人法律責任劃分 發布:2024-12-27 13:00:54 瀏覽:545
高校法律援助站工作 發布:2024-12-27 13:00:49 瀏覽:965
稅務相關行政法律法規 發布:2024-12-27 12:57:58 瀏覽:652
海商法實質 發布:2024-12-27 12:57:22 瀏覽:76
私刻公安局公章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4-12-27 12:26:40 瀏覽: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