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雙重引航條例

雙重引航條例

發布時間: 2024-07-10 12:13:16

Ⅰ 碼頭管理的重項目

(2003年6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港口規劃與建設

第三章 港口經營

第四章 港口安全與監督管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六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港口管理,維護港口的安全與經營秩序,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港口的建設與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從事港口規劃、建設、維護、經營、管理及其相關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 本法所稱港口,是指具有船舶進出、停泊、靠泊,旅客上下,貨物裝卸、駁運、儲存等功能,具有相應的碼頭設施,由一定范圍的水域和陸域組成的區域。

港口可以由一個或者多個港區組成。

第四條 國務院和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體現港口的發展和規劃要求,並依法保護和合理利用港口資源。

第五條 國家鼓勵國內外經濟組織和個人依法投資建設、經營港口,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 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主管全國的港口工作。

地方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港口的管理,按照國務院關於港口管理體制的規定確定。

依照前款確定的港口管理體制,由港口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市、縣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具體實施對港口的行政管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管理的港口,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一個部門具體實施對港口的行政管理。

依照前款確定的對港口具體實施行政管理的部門,以下統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

第二章 港口規劃與建設

第七條 港口規劃應當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及國防建設的需要編制,體現合理利用岸線資源的原則,符合城鎮體系規劃,並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江河流域規劃、防洪規劃、海洋功能區劃、水路運輸發展規劃和其他運輸方式發展規劃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有關規劃相銜接、協調。

編制港口規劃應當組織專家論證,並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第八條 港口規劃包括港口布局規劃和港口總體規劃。

港口布局規劃,是指港口的分布規劃,包括全國港口布局規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港口布局規劃。

港口總體規劃,是指一個港口在一定時期的具體規劃,包括港口的水域和陸域范圍、港區劃分、吞吐量和到港船型、港口的性質和功能、水域和陸域使用、港口設施建設岸線使用、建設用地配置以及分期建設序列等內容。

港口總體規劃應當符合港口布局規劃。

第九條 全國港口布局規劃,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編制,報國務院批准後公布實施。

省、自治區、直轄市港口布局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全國港口布局規劃組織編制,並送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意見。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自收到徵求意見的材料之日起滿三十日未提出修改意見的,該港口布局規劃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實施;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認為不符合全國港口布局規劃的,應當自收到徵求意見的材料之日起三十日內提出修改意見;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修改意見有異議的,報國務院決定。

第十條 港口總體規劃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徵求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編制。

第十一條 地理位置重要、吞吐量較大、對經濟發展影響較廣的主要港口的總體規劃,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的意見後,會同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公布實施。主要港口名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意見後確定並公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徵求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意見後確定本地區的重要港口。重要港口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徵求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意見後批准,公布實施。

前兩款規定以外的港口的總體規劃,由港口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並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備案。

市、縣人民政府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編制的屬於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范圍的港口的總體規劃,在報送審批前應當經本級人民政府審核同意。

第十二條 港口規劃的修改,按照港口規劃制定程序辦理。

第十三條 在港口總體規劃區內建設港口設施,使用港口深水岸線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部門批准;建設港口設施,使用非深水岸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但是,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部門批准建設的項目使用港口岸線,不再另行辦理使用港口岸線的審批手續。

港口深水岸線的標准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四條 港口建設應當符合港口規劃。不得違反港口規劃建設任何港口設施。

第十五條 按照國家規定須經有關機關批準的港口建設項目,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審批手續,並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和技術規范。

建設港口工程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港口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和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十六條 港口建設使用土地和水域,應當依照有關土地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河道管理、航道管理、軍事設施保護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七條 港口的危險貨物作業場所、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應當符合港口總體規劃和國家有關安全生產、消防、檢驗檢疫和環境保護的要求,其與人口密集區和港口客運設施的距離應當符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定;經依法辦理有關手續,並經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方可建設。

第十八條 航標設施以及其他輔助性設施,應當與港口同步建設,並保證按期投入使用。

港口內有關行政管理機構辦公設施的建設應當符合港口總體規劃,建設費用不得向港口經營人攤派。

第十九條 港口設施建設項目竣工後,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驗收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港口設施的所有權,依照有關法律規定確定。

第二十條 縣級以上有關人民政府應當保證必要的資金投入,用於港口公用的航道、防波堤、錨地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有關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建設與港口相配套的航道、鐵路、公路、給排水、供電、通信等設施。

第三章 港口經營

第二十二條 從事港口經營,應當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書面申請取得港口經營許可,並依法辦理工商登記。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實施港口經營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

港口經營包括碼頭和其他港口設施的經營,港口旅客運輸服務經營,在港區內從事貨物的裝卸、駁運、倉儲的經營和港口拖輪經營等。

第二十三條 取得港口經營許可,應當有固定的經營場所,有與經營業務相適應的設施、設備、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並應當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第二十四條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書面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依法作出許可或者不予許可的決定。予以許可的,頒發港口經營許可證;不予許可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並告知理由。

第二十五條 經營港口理貨業務,應當按照規定取得許可。實施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

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應當公正、准確地辦理理貨業務;不得兼營本法第二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的貨物裝卸經營業務和倉儲經營業務。

第二十六條 港口經營人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遵守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有關港口作業規則的規定,依法履行合同約定的義務,為客戶提供公平、良好的服務。

從事港口旅客運輸服務的經營人,應當採取保證旅客安全的有效措施,向旅客提供快捷、便利的服務,保持良好的候船環境。

港口經營人應當依照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採取有效措施,防治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七條 港口經營人應當優先安排搶險物資、救災物資和國防建設急需物資的作業。

第二十八條 港口經營人應當在其經營場所公布經營服務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未公布的,不得實施。

港口經營性收費依法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的,港口經營人應當按照規定執行。

第二十九條 國家鼓勵和保護港口經營活動的公平競爭。

港口經營人不得實施壟斷行為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不得以任何手段強迫他人接受其提供的港口服務。

第三十條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和有關行政法規的規定要求港口經營人提供的統計資料,港口經營人應當如實提供。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將港口經營人報送的統計資料及時上報,並為港口經營人保守商業秘密。

第三十一條 港口經營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港口經營人攤派或者違法收取費用,不得違法干預港口經營人的經營自主權。

第四章 港口安全與監督管理

第三十二條 港口經營人必須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有關港口安全作業規則的規定,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等規章制度,完善安全生產條件,採取保障安全生產的有效措施,確保安全生產。

港口經營人應當依法制定本單位的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旅客緊急疏散和救援預案以及預防自然災害預案,保障組織實施。

第三十三條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制定可能危及社會公共利益的港口危險貨物事故應急預案、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旅客緊急疏散和救援預案以及預防自然災害預案,建立健全港口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體系。

第三十四條 船舶進出港口,應當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海事管理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及時通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

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進出港口,應當按照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規定將危險貨物的名稱、特性、包裝和進出港口的時間報告海事管理機構。海事管理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在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通知報告人,並通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但是,定船舶、定航線、定貨種的船舶可以定期報告。

第三十五條 在港口內進行危險貨物的裝卸、過駁作業,應當按照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的規定將危險貨物的名稱、特性、包裝和作業的時間、地點報告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在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的時間內作出是否同意的決定,通知報告人,並通報海事管理機構。

第三十六條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對港口安全生產情況實施監督檢查,對旅客上下集中、貨物裝卸量較大或者有特殊用途的碼頭進行重點巡查;檢查中發現安全隱患的,應當責令被檢查人立即排除或者限期排除。

負責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的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港口安全生產實施監督檢查。

第三十七條 禁止在港口水域內從事養殖、種植活動。

不得在港口進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採掘、爆破等活動;因工程建設等確需進行的,必須採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並報經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批准;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須經海事管理機構批準的,還應當報經海事管理機構批准。

禁止向港口水域傾倒泥土、砂石以及違反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排放超過規定標準的有毒、有害物質。

第三十八條 建設橋梁、水底隧道、水電站等可能影響港口水文條件變化的工程項目,負責審批該項目的部門在審批前應當徵求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的意見。

第三十九條 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進出港口須經引航的船舶,應當向引航機構申請引航。引航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

第四十條 遇有旅客滯留、貨物積壓阻塞港口的情況,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採取有效措施,進行疏港;港口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認為必要時,可以直接採取措施,進行疏港。

第四十一條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組織制定所管理的港口的章程,並向社會公布。

港口章程的內容應當包括對港口的地理位置、航道條件、港池水深、機械設施和裝卸能力等情況的說明,以及本港口貫徹執行有關港口管理的法律、法規和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有關規定的具體措施。

第四十二條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據職責對本法執行情況實施監督檢查。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人員依法實施監督檢查時,有權向被檢查單位和有關人員了解有關情況,並可查閱、復制有關資料。

監督檢查人員對檢查中知悉的商業秘密,應當保密。

監督檢查人員實施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第四十三條 監督檢查人員應當將監督檢查的時間、地點、內容、發現的問題及處理情況作出書面記錄,並由監督檢查人員和被檢查單位的負責人簽字;被檢查單位的負責人拒絕簽字的,監督檢查人員應當將情況記錄在案,並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報告。

第四十四條 被檢查單位和有關人員應當接受港口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實施的監督檢查,如實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不得拒絕檢查或者隱匿、謊報有關情況和資料。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作出限期改正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除違法建設的設施;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一)違反港口規劃建設港口、碼頭或者其他港口設施的;

(二)未經依法批准,建設港口設施使用港口岸線的。

建設項目的審批部門對違反港口規劃的建設項目予以批準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六條 未經依法批准,在港口建設危險貨物作業場所、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的,或者建設的危險貨物作業場所、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與人口密集區或者港口客運設施的距離不符合國務院有關部門的規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或者使用,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七條 碼頭或者港口裝卸設施、客運設施未經驗收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可以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四十八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經營,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十萬元以上的,並處違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違法所得不足十萬元的,處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依法取得港口經營許可證,從事港口經營的;

(二)未經依法許可,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

(三)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兼營貨物裝卸經營業務、倉儲經營業務的。

有前款第(三)項行為,情節嚴重的,由有關主管部門吊銷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證。

第四十九條 港口經營人不優先安排搶險物資、救災物資、國防建設急需物資的作業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造成嚴重後果的,吊銷港口經營許可證。

第五十條 港口經營人違反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經營活動中實施壟斷行為或者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五十一條 港口經營人違反本法第三十二條關於安全生產的規定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或者其他依法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依法給予處罰;情節嚴重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吊銷港口經營許可證,並對其主要負責人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二條 船舶進出港口,未依照本法第三十四條的規定向海事管理機構報告的,由海事管理機構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處罰。

第五十三條 未依法向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報告並經其同意,在港口內進行危險貨物的裝卸、過駁作業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作業,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四條 在港口水域內從事養殖、種植活動的,由海事管理機構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強制拆除養殖、種植設施,拆除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可以處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五條 未經依法批准在港口進行可能危及港口安全的採掘、爆破等活動的,向港口水域傾倒泥土、砂石的,由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消除因此造成的安全隱患;逾期不消除的,強制消除,因此發生的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依照有關水上交通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海事管理機構處罰的,依照其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六條 交通主管部門、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海事管理機構等不依法履行職責,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批准建設港口設施使用港口岸線、違法批准建設港口危險貨物作業場所或者實施衛生除害處理的專用場所,或者違法批准船舶載運危險貨物進出港口、違法批准在港口內進行危險貨物的裝卸、過駁作業的;

(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的申請人給予港口經營許可或者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的;

(三)發現取得經營許可的港口經營人、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不再具備法定許可條件而不及時吊銷許可證的;

(四)不依法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對違反港口規劃建設港口、碼頭或者其他港口設施的行為,未經依法許可從事港口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行為,不遵守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的行為,危及港口作業安全的行為,以及其他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不依法予以查處的。

第五十七條 行政機關違法干預港口經營人的經營自主權的,由其上級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向港口經營人攤派財物或者違法收取費用的,責令退回;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六章 附 則

第五十八條 對航行國際航線的船舶開放的港口,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有關軍事機關同意後,報國務院批准。

第五十九條 漁業港口的管理工作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前款所稱漁業港口,是指專門為漁業生產服務、供漁業船舶停泊、避風、裝卸漁獲物、補充漁需物資的人工港口或者自然港灣,包括綜合性港口中漁業專用的碼頭、漁業專用的水域和漁船專用的錨地。

第六十條 軍事港口的建設和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

第六十一條 本法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經營港口理貨業務,應當按照規定取得許可。實施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規定。

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應當公正、准確地辦理理貨業務;不得兼營本法規定的貨物裝卸經營業務和倉儲經營業務。

【釋義】 本條是關於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規定。

一、港口理貨業務,就是指在港口從事貨物清點、查明貨物的數量和表面情況等,並出具書面證明的一種業務。理貨具有較強的公正性和獨立性,經營人應當對其出具的證明負責,並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理貨證明往往也成為海關部門、保險公司、司法機關等經查驗貨物打擊走私,依法征稅,提供理賠,審理案件的一種重要文件和依據。理貨絕不應僅僅理解為是一種簡單的點數。它是獨立於港口業務之外的一種傳統業務。過去所說的理貨多指船方理貨,即僅受船公司的委託,代表船公司進行理貨。從未來發展趨勢看,理貨不應僅限於接受船方委託,為船方提供理貨服務,而應當將貨方理貨也納入其中有,即也可以收貨方的委託為其提供理貨業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理貨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但是在同一單貨物中,經營人不得既代表船方,又代表貨方,防止出現不公,偏袒任何一方。

之所以將理貨業務納入港口法加以調整,主要是考慮歷史上理貨業務就屬於港口業務的一部分,多由港口經營人負責經營。同時,理貨的地點也往往在港口的范圍。但是,應當指出港口理貨業務不是港口業務的組成部分,它與港口業務的管理制度不完全相同,絕不能將二者混為一談。

二、港口法對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規定主要包括兩項內容:

1、明確了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許可制度、許可原則和理貨業務管理的具體辦法的授權。

(1)規定了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許可制度。經營港口理貨業務的許可,就是指理貨業務經營人從事理貨業務,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向有關政府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查合格的,方可從事理貨業務。否則,未經審查合格,不得進行港口理貨。港口法的具體規定是:經營港口理貨業務,應當按照規定取得許可。這是港口法就理貨業務規定的一項市場准入制度,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必須嚴格遵守。

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沒有明確港口理貨經營人應當向哪個政府部門提出書面申請,而是僅規定按照規定。其實所謂的規定就是指港口法授權的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制定的港口理貨業務辦法。該辦法中授權的理貨業務主管部門,就是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應當提出申請的部門。

港口法設立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制度,主要考慮:一是理貨業務的特點決定了國家必須對經營人實施嚴格的管理。如前所述,理貨業務經營人是一個依靠信用向船公司和貨主提供服務的企業,其出具的書面文件是否真實、可靠,對政府有關部門和司法機關的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設立這道門檻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那些經營條件差、社會信用程度低的經營人排除在外,為企業提供一種安全的服務環境。二是根據國務院辦公廳2001年轉發交通部等部門《關於深化中央直屬和雙重領導港口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精神,港口理貨業務要從港口業務中獨立出來,形成一種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實體。在未來幾年內,每個港口要選擇兩家理貨企業進行改革試點,允許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之間開展充分的競爭。據此,必須對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實行數量限制,避免因理貨業務放開後出現一哄而起的現象發生,維護正常的理貨經營秩序。

(2)規定了經營許可的原則。經營許可原則,就是指港口理貨業務行政管理部門在辦理理貨業務經營許可手續時所應當遵守的基本准則。港口法規定,實施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應當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這是法律對港口理貨業務行政管理部門規定的一項法定義務,是確保行政部門依法行政、清明廉潔的重要舉措,也是維護理貨業務申請人合法權益的制度保障。港口理貨業務行政管理部門必須人貫徹這一法律要求,切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不得暗箱操作、以權謀私,損害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3)規定了理貨業務管理具體辦法的制定機關。2001年國家關於港口改革的文件下發後,我國的港口理貨業務管理尚處在一個改革試點階段,有一些管理制度不定期需要不斷進行探索、完善、總結,難以將其全部上升到法律層次,比如港口理貨業務經營許可的條件、許可的行政管理層次、許可的具體程序等等,都還需要一個過程。為此,為了給今後的港口理貨改革留有空間,制定出更加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港口法有必要就港口理貨業務的具體管理辦法,授權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另行規定。

2、明確了理貨業務經營人的理貨原則和業務限制。

(1)理貨業務經營人的理貨原則。簡單地說,理貨業務經營人的理貨原則就是理貨業務經營人的理貨行為准則。港口法規定: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應當公正、准確地辦理理貨業務。根據這一原則,港口理貨業務人辦理理貨業務時必須做到客觀、公正、准確,對理貨中現出的貨差貨損等各種情況要如實記錄,不得人為誇大或者縮小有關情況;要如實地根據理貨結果出具理貨報告,反映真實情況,不得弄虛作假。這是法律賦予經營人的一項義務,是維護船公司和貨主合法權益的重要保證,經營人必須如實履行好這項義務。

(2)業務限制。港口法規定: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不得兼營本法規定的貨物裝卸經營業務和倉儲經營業務。根據這一規定,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的經營業務將受到相應的限制,即不得兼營貨物裝卸和倉儲業務。法律作出這樣規定,其主要考慮就是防止理貨業務經營人因兼營貨物裝卸和倉儲業務而影響理貨的公正性和客觀性,損害船公司和貨主的利益。這是一項強制性規定,絕對禁止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兼營貨物裝卸和倉儲業務,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必須嚴格遵守,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違反。當然,法律規定的是不得兼營貨物裝卸和倉儲業務,並沒有禁止單獨經營這兩項業務。言外之意,港口理貨業務經營人只要將理貨業務與貨物裝卸和倉儲業務分開,獨立分業經營,單獨核算,分負盈虧,並不違反法律規定,是港口法所允許的。

Ⅱ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受行政法律規范調控的因行政活動(權利活動和非權利活動)而形成或產生(引發)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指參加行政法律關系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當事人。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指行政法律關系中當事人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
這種關系既應包括在行政活動過程中所形成的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行政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也應包括因行政活動產生或引發的救濟或監督關系。

Ⅲ 海運公安局和海事公安局

海事公安局
主要職能
1.貫徹和執行國家和地方有關海洋管理、環境保護、水上交通安全、航海保障、船舶及水上設施檢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范,維護國家權益,結合本轄區的實際情況,制訂有關多邊與雙邊國際條約的實施細則,並監督執行。 2.管理轄區內國際航行船舶和國內航行船舶的船舶登記有及船舶法定配備的操作性手冊與文書的審核簽發工作;負責轄區內外國籍船舶管理和審理外國籍船舶(包括港澳地區船舶)進入轄區未開放水域或港口的申請,並按規定程序上報審批;受理轄區內水運企業安全管理體系的審核發證申請及審核工作。 3.按照授權,負責制訂船舶檢驗、引航機構與船員管理公司資質標准和船員、引航員培訓機構資質及其質量體系的審核與監督,以及船舶所有人、經營人實施有關法律、法規、國際公約的指導與管理工作。 4.按照授權,負責船員、引航員、磁羅經校正人員和水上設施工作人員適任證資格培訓、評估、考試、發證管理工作和船員服務簿、海員證和出境證明簽發及管理,以及船員專業與特殊培訓管理及其考試發證工作;負責分支機構的船員培訓、考試、發證職能的協調管理和業務指導工作;負責海船船員適任證書全國統考廣州考區工作的組織實施和國際海事研究委員會船員培訓發證及值班分委會的管理工作。 5.負責轄區內水上交通事故、污染事故、水上交通違法案件的處置和調查處理工作;協調、指導轄區船舶防抗雷雨大風、防颱、防洪、枯水霧季等季節性安全工作;組織水上搜尋救助工作;負責危險貨物運輸及管理咨詢業務工作。 6.負責轄區內港口國和船旗國監督安全檢查、船舶安全檢查、國際航行船舶進出口岸查驗、國內航行船舶進出港簽證、強制引航、船舶載運危險貨物和其他貨物的安全監督、靠泊安全監督、防止船舶污染水域監督等工作。 7.按照授權,負責承辦全國海事系統華南片職工培訓和組織水上溢油應急反應的協調工作。 8.負責轄區內沿岸國監督、水域巡邏、通航環境管理與通航秩序維護、水上水下施工作業審核及監督管理、航行警(通)告發布等工作;負責轄區內VTS系統規劃建設及華南地區VTS系統設備維修工作;審核錨地、重要水域劃定和港區岸線使用工作。 9.受部海事局委託,監督管理規定轄區內船舶檢驗工作;負責船舶、海上設施檢驗行業管理及船舶、海上設施法定檢驗、發證管理;審核、管理船舶檢驗機構資質;組織對驗船人員考試及協助發證工作;代行對規定轄區內外因驗船機構組織駐華機構的監督管理;受理對驗船工作的投訴,參與重大海損事故的調查,以及協調各方面檢驗機構的關系。根據授權,具體負責廣東轄區內船舶、水上設施和船用產品的法檢驗及簽發檢驗證書工作;負責鄉鎮船廠的生產技術條件認可、發證和船廠焊工考試發證工作;承辦法定檢驗授權事宜。 10.按照授權,負責南海海區海上干線公用航標和沿海主要港口航標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以及專業單位專用航標設置的審批和監督工作。 11.按照授權,負責南海海區水域、港口航道的檢測、基本測量、水文觀測及其資料的收集,編印和發行相關航海圖書資料等工作。 12.按照授權,負責轄區內的水上安全通信、船舶和海岸電台管理工作。 13.按照授權,負責協調轄區與港澳地區間海事業務管理工作。 14.負責管理和指導本局范圍內的規劃計劃、基本建設、財務會計、固定資產、規費徵收、幹部人事、勞動工資、社會保險、技術裝備、科技教育、政務信息、黨群、審計、紀檢監察、公安、精神文明建設、宣傳等工作。 15.承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事局交辦的其他工作。
業務內容
1.船舶登記 2.船員考試發證 3.船舶進出港管理 4.船舶安全查
5.水上水下施工管理 6.發布航行警告、航行通告 這是船舶航行的安全保障工作。根據國務院批准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航行警告和航行通告管理規定》,凡是在海上從事可能影響海上航行和作業安全和活動均需事先向海事部門申請發布海上航行警告或航行通告。 7.防止船舶污染水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事部門負責船舶排污的監督和調查處理,以及港區水域污染監視。海事部門在這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監督船舶不得向水域排放污染物;監督檢查船舶防污染設備及文書等;調查處理船舶污染事故,對港區水域環境狀況進行監視。 8.監督管理船舶載運危險貨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的規定,船舶裝運危險貨物必須向海事部門辦理手續,經批准後,方可進出港口或裝卸。在此過程中,海事部門主要工作:船舶裝卸危險貨物的批准,船舶裝運危險貨物裝艙配載圖的審核,危險貨物包裝及標志的審核,以及根據申請對船舶裝卸危險貨物的監裝監卸。 9.海上搜尋救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法》,在海難事故發生後或可能發生時,海事部門負責對海上人命的搜尋救助工作。各有關單位和正在海上活動的船舶、設施必須按照海事部門的指令,參與搜尋救助行動。 10.水上交通事故的調查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上交通安全事故調查處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河交通事故處理規則》以及《廣東省水上交通安全事故處理規定》,船舶、設施在轄區內發生的交通事故,包括碰撞、觸碓、擱淺、火災等,海事部門負責對事故進行調查處理,查明原因,判明事故責任,對責任人給予警告、罰款、扣留職務證書等。船舶、設施發生水上交通事故,應盡速向就近的海事機關提出扼要報告,並在進入第一港口48小時內向海事部門遞交報告書,以便海事部門調查處理。 11.船舶檢驗 對船舶實施法定檢驗,是保證船舶、海上設施和船運集裝箱具備安全航行、安全作業的技術條件。各級船檢機構的工作主要有:負責審查批准船舶設計圖紙;對根據批準的設計圖紙進行建造或修理的船舶進行法定檢驗,簽發相應船檢證書;負責對有關船用產品執行法定檢驗,簽發相應的認可證書;負責對有關船舶修造廠的生產技術認可、發證和船廠焊工考試發證。在建造或修理船舶前,船東(所有人)必須到具有由船舶檢驗機構認可的設計單位進行船舶設計,並將設計圖紙送交船檢部門審查批准後方能施工。船舶建造完成後,必須向船檢部門申請法定檢驗,領取船舶檢驗證書。航港澳線船舶及為港澳地區建造的船舶、裝載危險品貨物船舶、快速客船和船長45米船舶的設計圖紙還必須經省一級船舶檢驗機構審查批准。 12.徵收規費
海運公安局
海運局是交通部直屬的《大型水上運結構與設備規范》的要求出備了相應的防輸企業。經營客運及油、煤、礦、雜貨等貨 污設備,絕大部分船舶取得了《國際防止油品的海上運輸業務。現有員工一萬七千多 《防止油污證書》,有力地支掇人,擁有一百四十多條運輸船舶。近年來,船舶的運輸生產隨著船舶污染源的治理,海運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 和管理手段的不斷完善,近年來局屬船舶的益,為發展經濟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Ⅳ 行政法的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是指經過行政法規范所調整,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政關系。
就行政關系與行政法律關系的關系來說,凡是涉及權利、義務的行政關系,都應當通過法律加以規范,這是行政法的一個基本要求。當然,行政關系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轉化成行政法律關系。在現代行政管理過程中,因行政指導、行政建議、行政咨詢等形成的行政關系,固然產生於行政活動過程中,但由於其不具有權利、義務內容,故不宜上升為行政法律關系。 行政法律關系由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內容等要素構成。
(1)行政法律關系主體
行政法律關系主體,又稱行政法主體,指行政法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承擔者。行政法律關系的主體由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構成。行政主體是依法行使行政職權、並對其後果承擔責任的國家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與行政主體對應的行政相對人可以是我國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也可以是在我國境內的外國組織、外國人及無國籍人。
(2)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
行政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行政法律關系參加者的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行政法律關系客體的范圍十分廣泛,但可概括為如下三種:①物。指一定的物質財富,如土地、房屋、森林、交通工具等。②智力成果。指一定形式的智力成果,如著作、專利、發明等。③行為。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為一定目的的有意識的活動,如納稅、征地、交通肇事、打架斗毆等。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3)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
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行政法上的權利(職權)和義務(職責)。當然,行政法律關系的內容還包括引起法律關系變動的原因和事實等,但核心部分是權利(職權)和義務(職責)。
公民在行政法上的主要權利有自由權、平等權、參加國家管理權、了解權、保護隱私權、請求權、建議權、舉報權、控告權、批評權、申訴權等:主要義務則有遵守憲法、法律、法規,服從行政命令,協助行政管理等。 行政法律關系包括行政實體法律關系、行政程序法律關系、行政裁決法律關系、行政復議法律關系和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等,它主要有以下特點:
(1)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律關系的一方。行政主體是行政職能的承擔者,這決定了行政法律關系中必有一方是行政主體。
(2)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行政法律關系具有不對等性,是指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主體雙方的權利義務不對等,行政機關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但在行政訴訟法律關系中,行政相對人則具有更多的優越地位,以抗衡和平衡在行政實體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更多的優越地位。
(3)行政法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由有關法律規范事先加以規定。行政法律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主體之間不能相互約定權利(職權)、義務(職責),不能自由選擇權利(職權)、義務(職責),而必須依據法律規范取得權利(職權)並承擔義務(職責);這與民事法律關系主體可以相互約定權利、義務,協商改變權利、義務,共同選擇權利、義務完全不同。
(4)行政主體實體上的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經常具有重合性。行政主體實體權利(職權)義務(職責)的重合性,通常意味著其權利(職權)或義務(職責)的雙重性。例如,征稅既是稅務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稅務機關的義務(職責);維護治安既是公安機關的權利(職權),也是公安機關的義務(職責)。在這種情況下,行政主體不能擅自轉讓、放棄其權利(職權),否則就是失職。
(5)行政法律關系引起的爭議,大多由行政機關或行政裁判機關依照行政程序或准司法程序解決。
司法考試中的分值
行政法是許多司法考試的考生最為頭疼的一個科目,每年的分數都在50-60分,有時甚至更多,2008年司法考試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在單選題部分考察了12分(第39題到第50題),多選部分考察22分(第80題到第90題),不定項選擇題部分考察6分(第98題到第100題),第四卷的第六題分值為20分,行政法部分合計考察60分,與往年基本持平。
國務院關於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
為了依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 發揮好地方政府貼近基層的優勢,促進和保障政府管理由事前審批更多地轉為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激發市場、社會的創造活力,根據2013年7月13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50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的決定》和2013年11月8日國務院公布的《國務院關於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國務院對取消和下放的125項行政審批項目涉及的行政法規進行了清理。經過清理,國務院決定:對16部行政法規的部分條款予以修改。一、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土地使用稅暫行條例》第七條中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稅務機關審核後,報國家稅務局批准」修改為「由縣以上地方稅務機關批准」。二、刪去《外國商會管理暫行規定》第七條。第九條改為第七條,修改為:「成立外國商會,應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以下稱登記管理機關)提出書面申請,依法辦理登記。登記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本規定第八條規定的全部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是否准予登記的決定,准予登記的,簽發登記證書;不予登記的,書面說明理由。外國商會經核准登記並簽發登記證書,即為成立。」第十一條改為第十條,修改為:「外國商會應當於每年1月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上一年度的活動情況報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應當為外國商會設立、開展活動和聯系中國有關主管機關提供咨詢和服務。」第十二條改為第十一條,修改為:「外國商會需要修改其章程,更換會長、副會長以及常務幹事或者改變辦公地址時,應當依照本規定第七條、第八條規定的程序辦理變更登記。」第十四條改為第十三條,並刪去第一款中的「並報審查機關備案」。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十六條修改為:「外國人在中國境內進行有關水生野生動物科學考察、標本採集、拍攝電影、錄像等活動的,必須經國家重點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四、將《食鹽專營辦法》第五條第二款修改為:「食鹽定點生產企業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鹽業主管機構審批。」第六條中的「國務院鹽業主管機構」修改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鹽業主管機構」。刪去第十八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鹽業主管機構或者其授權的」。五、將《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廣播電台、電視台變更台名、台標、節目設置范圍或者節目套數的,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但是,縣級、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設立的廣播電台、電視台變更台標的,應當經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第四十五條修改為:「舉辦國際性廣播電視節目交流、交易活動,應當經國務院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並由指定的單位承辦。舉辦國內區域性廣播電視節目交流、交易活動,應當經舉辦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廣播電視行政部門批准,並由指定的單位承辦。」六、刪去《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第二款改為第一款,並將其中的「申請設立其他飼料生產企業」修改為「申請設立飼料、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刪去第十六條中的「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七、將《音像製品管理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修改為:「申請設立音像復制單位,由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並通知申請人。批準的,發給《復制經營許可證》,由申請人持《復制經營許可證》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依法領取營業執照;不批準的,應當說明理由。」八、將《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修改為:「從事考古發掘的單位提交考古發掘報告後,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可以保留少量出土文物作為科研標本,並應當於提交發掘報告之日起6個月內將其他出土文物移交給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國有的博物館、圖書館或者其他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第三十五條修改為:「為製作出版物、音像製品等拍攝館藏三級文物的,應當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拍攝館藏一級文物和館藏二級文物的,應當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第四十條修改為:「設立文物商店,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決定批準的,發給批准文件;決定不批準的,應當書面通知當事人並說明理由。」九、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第三十九條中的「經海關總署批准」修改為「經海關批准」。十、刪去《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第七條第二款;第五款改為第四款,並刪去其中的「第四款」。十一、將《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第十五條修改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修改章程,應當依法經國務院民政部門核准後,由國務院著作權管理部門予以公告。」十二、將《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中的「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修改為「企業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批准。審批情況由負責審批的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在批准後5日內通報醫療機構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十三、刪去《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第五十一條第二款。十四、將《中華人民共和國船員條例》第十三條中的「簽發相應的批准文書」修改為「出具相應的證明文件」。第七十條修改為:「引航員的培訓和任職資格依照本條例有關船員培訓和任職資格的規定執行。具體辦法由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制訂。」十五、刪去《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第十三條第一款中的「並通過海事管理機構的專項驗收」。第二十四條第二款中的「由國家海事管理機構認定的評估機構」修改為「委託有關技術機構」。刪去第四十七條。十六、將《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六條第五項中的「鐵路主管部門負責危險化學品鐵路運輸的安全管理,負責危險化學品鐵路運輸承運人、托運人的資質審批及其運輸工具的安全管理」修改為「鐵路監管部門負責危險化學品鐵路運輸及其運輸工具的安全管理」。第五十三條第二款中的「應當經國家海事管理機構認定的機構進行評估」修改為「貨物所有人或者代理人應當委託相關技術機構進行評估」。此外,對相關行政法規的條文順序作了相應調整。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Ⅳ 在上海成立一家小型貨代公司需要些什麼條件

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立法和實踐

考察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立法和實踐,可以分別從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兩方面展開論述。

1、市場准入

市場准入是指外國海運服務企業進入我國海運市場時的各種條件與限制,此種條件與限制越寬松,是海運服務自由化程度越高的表現。由於海運服務涉及多方面,所以我國海運服務市場准入的自由化程度,也應從多方面觀察。

沿海運輸權。沿海運輸權禁止外國航運企業享有,這是許多國家的做法。我國也一樣。在1992年前,原則上是禁止外國航運公司進入我國沿海及內河運輸市場的。如1987年10月1日施行的《水路運輸管理條件》規定:未經交通部准許,外商不得以任何形式經營我國沿海、內河運輸。但隨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政策與法律出現松動。在1992年7月25日交通部《關於印發〈關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交通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指出:允許適度發展中外合資水路運輸企業,從事我國境內沿海和內河運輸。1993年7月1日起實行的《海商法》第4條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由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舶經營,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非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國籍船舶不得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1994年頒布的《船舶登記條例》進一步明確規定,中國籍船舶至少50%的所有權由中國公民或企業擁有,船員應為中國公民。

班輪運輸。1990年6月,交通部發布《國際班輪運輸管理規定》適用於中國對外開放港口與外國港口之間的國際班輪運輸,允許外國航運公司從事依靠中國港口的國際班輪運輸,應通過其在我國港口的代理向交通部提出書面申請。1992年,國務院相關文件進一步指出,對國內船公司無力開辟的航線或班輪密度不夠的航線,應本著對等原則吸引外資班輪或僑資班輪掛靠大陸港口。截止1996年底,我國對外輪開放的港口81個,審批進出我國對外輪開放港口的國際班輪運輸航線110多條,計1200多個航班。

船舶運輸公司的設立限制。根據交通部於1990年頒布的《從事國際海運船舶公司暫行管理辦法》,外商可在中國設立中外合營的航運公司。中外合營航運公司的設立必須遵守《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1995年12月22日外經貿部、交通部聯合發布《關於外國航運公司在華設立獨資船務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對依據我國政府與外國政府簽訂的海運協定或海運會談備忘錄而申請在華設立外商獨資船務公司的事宜作出詳細規定。另外,《通知》還規定在開業滿1年,注冊資本已全部繳付的獨資船務公司可以根據業務需要,申請在其他港口城市設立分公司。據統計,現已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挪威、丹麥、以色列、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航運企業在華設立了18家外商獨資船務公司,並在主要沿海城市設立了45家分公司。4家外國航運公司獲准在華設立獨資集裝箱運輸服務公司,進行物流服務試點,從事訂艙、拆裝箱、倉儲、簽發貨物收據、聯系及與卡車公司運輸服務合同等7項業務。

輔助服務。1990年3月2日交通部頒布的《國際船舶代理管理規定》適用於國際航行船舶的代理業務,交通部為國家管理船舶代理業務的主管機關,船舶代理公司只能是中國國營企業法人。1992年交通部提出允許外商在華開辦航運代理合營企業。同年,國務院在關於改革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有關文件中指出,放開船代、貨代,允許多家經營,鼓勵競爭,提高服務質量。凡遇符合開業條件、合法經營的企業(包括取得企業營業執照的外商在華分支機構),經批准均可從事貨代、船代業務。對於規范國際海上貨運代理業的正式規定是1995年6月29日外經貿部頒布的《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該《規定》對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的定義是: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指接受進出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的委託,以委託人的名義或者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並收取服務報酬的行業。其規定設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公司的各種條件以及必須取得中國企業法人資格,但對於外資是否能進入國際貨代公司尚未明確,直到1996年9月9日頒布的《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審批規定》才澄清這一問題。該《規定》明確規定:外國公司、企業可以以合資、合作方式在我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中國合營者的出資比例不少於50%。該《規定》除詳細規定中外合資國際貨代公司成立條件外,還規定其業務范圍,包括訂倉、倉儲;貨物的監裝、監卸、集裝箱拼裝拆箱;國際快遞、報關、報檢、報驗、保險;繕制單證、交付運費、結算、交付雜費等等。而對於設立外商獨資經營船舶代理公司,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聯合發布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禁止。

2.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是指外資進入國內航運市場後在經營管理方面享受不低於中資企業待遇問題,實質是市場准入問題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延續。199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通知》第6條要求交通部等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國有船代、貨代企業和與外資、合資船代、貨代企業在稅收和經營上平等競爭的具體政策,這主要涉及實施國民待遇原則問題。總的說來,海運服務貿易中國民待遇所涉范圍甚廣,較為典型的有貨載保留與貨載優先、港口收費及服務稅收等內容。

貸載保留與貨載優先。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制規定進出口貿易貨物必須全部或部分由本國船隊承運或優先承運,是國際上最通行的保護國內航運公司做法之一。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仍有5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實行這種保護制度。但其從本質上說是片面優惠本國籍船舶從而有違國民待遇的要求,也是外國承運人能否多大程度進入一國市場即市場准入的重大障礙。我國在1988年以前,中國航運公司所承運的本國進出口物資份額,均由政府計劃配合,基本上實行國貨國運政策,並在與一些國家,如扎伊爾、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泰國、巴西和美國等簽訂的雙邊海運協定中含有貨載保留條款。但到1988年,國務院口岸領導小組頒布的《關於改革我國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補充通知》中規定:自1988年起,我國取消貨載保留政策,不再用行政手段規定國內船舶的承運份額,也不再規定承運外貿進出口貨物的我方派船比例,並且鼓勵承托雙方按正常的商業做法直接商定運輸合同。此後在交通部外事司發出的《關於答復歐共體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中對我具體要價的函》及《中國和歐共體海運會談紀要》中,中國政府已對外公開承諾,在新簽各種雙邊海運協定中將不再有此方面的內容。

港口服務。1992年4月1日我國交通部修訂港口收費規則。統一了外輪和國輪收費標准,實行無差別待遇。而且向中外籍船舶提供非歧視性的港口輔助服務,包括引航、拖輪協助,燃油及淡水和食品供應、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岸上服務、應急修理設施、錨地及泊位和移泊服務。其中引航、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為強制性的,其餘均為非強制性的。也就是,外輪不僅在港口服務收費而且在使用港口設施上,都已享受完整的國民待遇。

稅收。對於外國航運公司,根據1996年10月24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其承擔的營業稅與企業所得稅和我國目前所能承擔的國民待遇要求是一致的。其中營業稅率為3%,與我國國內企業一樣;而企業所得稅則按其運輸總收入的5%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再按我國涉外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33%徵收,因此其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65%,兩稅合計,依照4.65%的綜合計征率計征。對於取得中國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航運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最高稅率為33%;如外商投資企業設在特定地區(沿海城市或經濟特區),稅率則分別降為24%和15%。另外,運輸性外資航運公司還可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這些優惠措施跟中資企業相比雖然已屬「超國民待遇」。
GATS框架下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問題探討

[概要]一旦我國加入WTO,《服務貿易總協定》(即GATS)的生效將給我國服務業帶來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壓力,海運服務也一樣。本文通過對GATS與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現有立法和實踐分析,認為GATS給我國海運業對外開放的壓力不是既有承諾,而是談判進展,並提出我國海運服務業應做好的對策准備。

[關鍵詞] 海運服務 開放 探討

一、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立法和實踐

考察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立法和實踐,可以分別從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兩方面展開論述。

1、市場准入

市場准入是指外國海運服務企業進入我國海運市場時的各種條件與限制,此種條件與限制越寬松,是海運服務自由化程度越高的表現。由於海運服務涉及多方面,所以我國海運服務市場准入的自由化程度,也應從多方面觀察。

沿海運輸權。沿海運輸權禁止外國航運企業享有,這是許多國家的做法。我國也一樣。在1992年前,原則上是禁止外國航運公司進入我國沿海及內河運輸市場的。如1987年10月1日施行的《水路運輸管理條件》規定:未經交通部准許,外商不得以任何形式經營我國沿海、內河運輸。但隨對外開放程度的提高,政策與法律出現松動。在1992年7月25日交通部《關於印發〈關於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交通發展的若干意見〉的通知》中指出:允許適度發展中外合資水路運輸企業,從事我國境內沿海和內河運輸。1993年7月1日起實行的《海商法》第4條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由懸掛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船舶經營,但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非經國務院交通主管部門批准,外國籍船舶不得經營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之間的海上運輸和拖航。」1994年頒布的《船舶登記條例》進一步明確規定,中國籍船舶至少50%的所有權由中國公民或企業擁有,船員應為中國公民。

班輪運輸。1990年6月,交通部發布《國際班輪運輸管理規定》適用於中國對外開放港口與外國港口之間的國際班輪運輸,允許外國航運公司從事依靠中國港口的國際班輪運輸,應通過其在我國港口的代理向交通部提出書面申請。1992年,國務院相關文件進一步指出,對國內船公司無力開辟的航線或班輪密度不夠的航線,應本著對等原則吸引外資班輪或僑資班輪掛靠大陸港口。截止1996年底,我國對外輪開放的港口81個,審批進出我國對外輪開放港口的國際班輪運輸航線110多條,計1200多個航班。

船舶運輸公司的設立限制。根據交通部於1990年頒布的《從事國際海運船舶公司暫行管理辦法》,外商可在中國設立中外合營的航運公司。中外合營航運公司的設立必須遵守《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及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1995年12月22日外經貿部、交通部聯合發布《關於外國航運公司在華設立獨資船務公司有關問題的通知》,對依據我國政府與外國政府簽訂的海運協定或海運會談備忘錄而申請在華設立外商獨資船務公司的事宜作出詳細規定。另外,《通知》還規定在開業滿1年,注冊資本已全部繳付的獨資船務公司可以根據業務需要,申請在其他港口城市設立分公司。據統計,現已有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挪威、丹麥、以色列、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航運企業在華設立了18家外商獨資船務公司,並在主要沿海城市設立了45家分公司。4家外國航運公司獲准在華設立獨資集裝箱運輸服務公司,進行物流服務試點,從事訂艙、拆裝箱、倉儲、簽發貨物收據、聯系及與卡車公司運輸服務合同等7項業務。

輔助服務。1990年3月2日交通部頒布的《國際船舶代理管理規定》適用於國際航行船舶的代理業務,交通部為國家管理船舶代理業務的主管機關,船舶代理公司只能是中國國營企業法人。1992年交通部提出允許外商在華開辦航運代理合營企業。同年,國務院在關於改革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有關文件中指出,放開船代、貨代,允許多家經營,鼓勵競爭,提高服務質量。凡遇符合開業條件、合法經營的企業(包括取得企業營業執照的外商在華分支機構),經批准均可從事貨代、船代業務。對於規范國際海上貨運代理業的正式規定是1995年6月29日外經貿部頒布的《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管理規定》,該《規定》對國際貨物運輸代理企業的定義是: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指接受進出口貨物收貨人、發貨人的委託,以委託人的名義或者以自己名義,為委託人辦理國際貨物運輸及相關業務並收取服務報酬的行業。其規定設立國際貨物運輸代理公司的各種條件以及必須取得中國企業法人資格,但對於外資是否能進入國際貨代公司尚未明確,直到1996年9月9日頒布的《外商投資國際貨物運輸代理業審批規定》才澄清這一問題。該《規定》明確規定:外國公司、企業可以以合資、合作方式在我國境內設立外商投資國際貨運代理企業,中國合營者的出資比例不少於50%。該《規定》除詳細規定中外合資國際貨代公司成立條件外,還規定其業務范圍,包括訂倉、倉儲;貨物的監裝、監卸、集裝箱拼裝拆箱;國際快遞、報關、報檢、報驗、保險;繕制單證、交付運費、結算、交付雜費等等。而對於設立外商獨資經營船舶代理公司,1995年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外經貿部聯合發布的《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明確禁止。

2.國民待遇

國民待遇是指外資進入國內航運市場後在經營管理方面享受不低於中資企業待遇問題,實質是市場准入問題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延續。1992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通知》第6條要求交通部等有關部門盡快研究制定國有船代、貨代企業和與外資、合資船代、貨代企業在稅收和經營上平等競爭的具體政策,這主要涉及實施國民待遇原則問題。總的說來,海運服務貿易中國民待遇所涉范圍甚廣,較為典型的有貨載保留與貨載優先、港口收費及服務稅收等內容。

貸載保留與貨載優先。通過立法的形式強制規定進出口貿易貨物必須全部或部分由本國船隊承運或優先承運,是國際上最通行的保護國內航運公司做法之一。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仍有50個以上國家和地區實行這種保護制度。但其從本質上說是片面優惠本國籍船舶從而有違國民待遇的要求,也是外國承運人能否多大程度進入一國市場即市場准入的重大障礙。我國在1988年以前,中國航運公司所承運的本國進出口物資份額,均由政府計劃配合,基本上實行國貨國運政策,並在與一些國家,如扎伊爾、阿爾及利亞、阿根廷、泰國、巴西和美國等簽訂的雙邊海運協定中含有貨載保留條款。但到1988年,國務院口岸領導小組頒布的《關於改革我國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補充通知》中規定:自1988年起,我國取消貨載保留政策,不再用行政手段規定國內船舶的承運份額,也不再規定承運外貿進出口貨物的我方派船比例,並且鼓勵承托雙方按正常的商業做法直接商定運輸合同。此後在交通部外事司發出的《關於答復歐共體在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中對我具體要價的函》及《中國和歐共體海運會談紀要》中,中國政府已對外公開承諾,在新簽各種雙邊海運協定中將不再有此方面的內容。

港口服務。1992年4月1日我國交通部修訂港口收費規則。統一了外輪和國輪收費標准,實行無差別待遇。而且向中外籍船舶提供非歧視性的港口輔助服務,包括引航、拖輪協助,燃油及淡水和食品供應、垃圾收集、污水處理、岸上服務、應急修理設施、錨地及泊位和移泊服務。其中引航、垃圾收集,污水處理為強制性的,其餘均為非強制性的。也就是,外輪不僅在港口服務收費而且在使用港口設施上,都已享受完整的國民待遇。

稅收。對於外國航運公司,根據1996年10月24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制定的《外國公司船舶運輸收入征稅辦法》,其承擔的營業稅與企業所得稅和我國目前所能承擔的國民待遇要求是一致的。其中營業稅率為3%,與我國國內企業一樣;而企業所得稅則按其運輸總收入的5%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再按我國涉外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稅率33%徵收,因此其企業所得稅稅率為1.65%,兩稅合計,依照4.65%的綜合計征率計征。對於取得中國法人資格的外商投資航運公司。《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外商投資企業的所得稅最高稅率為33%;如外商投資企業設在特定地區(沿海城市或經濟特區),稅率則分別降為24%和15%。另外,運輸性外資航運公司還可享受「兩免三減半」的稅收優惠。這些優惠措施跟中資企業相比雖然已屬「超國民待遇」。

二、GATS海運服務談判對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影響

海運服務在烏拉圭回合談判期間是整個服務貿易談判的一個關鍵部門,但由於從一開始就受到了政治與技術兩方面因素的困擾,使得談判未能在烏拉圭回合期間圓滿成功。烏拉圭回合結束後海運談判繼續進行,直到1996年6月底,談判截止期之前,各參加方仍未能達成一致意見,談判被迫中斷,按計劃2000年恢復談判,但因「千年回合」未能啟動而暫時擱淺。

作為服務貿易的一個項目,海運服務的談判必須以GATS作為談判的宗旨和原則是理所當然。GATS各條文的主要內容,都必須在海運談判中得到直接或間接體現,不僅包括作為一般性義務的最惠國待遇、透明度、發展中國家更多參與、經濟一體化、壟斷及專營服務提供者的商業慣例、緊急保障措施、政府采購例外以及補貼等條款,也包括作為具體承諾義務的市場准入、國民待遇、附加承諾等條款。例如:要遵循GATS的透明度原則,就意味著要求海運服務談判參加方要克服那些在提供海運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隱形壁壘」,將採用補貼和優惠本國承運人的有關做法、技術和安全標准等公開、公示,將與海運服務有關的國內法律、法規、行政命令和簽署的與海運服務有關的國際協議以及對承諾有影響的新立法或原立法的修改等,及時向各締約方通報,以使外國海運提供者在滿足當地要求時不會遇到障礙;而需嚴格實施國民待遇條款,就意味承諾方必須把有利於本國船隊的保護主義措施取消或者延伸到外國船隊,取消所有對外籍船舶施加的歧視性作用,允許國外船舶使用港口及有關設施服務,授權國外航運服務公司在本國擁有和經營港口的權力,重新考慮沿海運輸權等等。總而言之,海運談判的宗旨應該是:在GATS原則和框架下,逐步取消一切限制進入海運市場的措施,允許外國在本國自由實現商業性存在,給予外國海運服務提供者國民待遇,最終實現海運全面自由化。

當然,應該指出的是:由於海運服務自身的特殊性,海運部門在總體遵循GATS給予的宗旨和原則時,在一些特殊問題上會有所偏離。拿作為一般性原則的最惠國待遇條款來講,鑒於海運的對外交往多以政府間簽訂雙邊協定的方式來實現,這類協定中的簽字雙方往往給予對方某些特殊待遇,如貨載份額分配、海運互惠協議等。雖然某些協定中也包含最惠國待遇條款,但這種雙邊最惠國待遇與GATS多邊無條件的最惠國待遇並不相同。另外,《聯合國班輪公會行動原則》確定的40:20:40的貨載分配原則,試圖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多的參與權利,但實際與GATS最惠國待遇的要求並不相符。凡此這些,都可能會成為海運服務談判的參加方提出最惠國待遇豁免的理由。 另外,政府采購也可以不受GATS最惠國待遇條款約束,對於海運部門而言,主要是涉及政府物資的貨載保留規定。所以,海運談判未來的成果最大的可能是達成一項諸如GATS空運服務附件性質的對GATS的規則適用於國際海運服務方面作出限制的協議,這對於目前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沖擊並不大。

但我們必須關注的是,最近幾年國際海運大國掀起的包括放鬆管制、分散經營、私有化和競爭化等內容的全面自由化運動,其必然對GATS推動國際海服務自由化的效用提出更高要求,其中歐盟與美國最新海運政策的動向將對GATS海運服務談判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保持和提高歐盟海運服務全球化潮流中的競爭力,歐盟在總結現行海運政策的基礎上,於1996年3月提出一套新的海運政策,題為「新海運戰略」。其基本構想是通過要求非歐盟成員國提高安全標准和開放市場,從而提高歐盟海運業的競爭力。為保證此種構想實現,必須制定一套雙重戰略,即:①採取措施確保國際開放市場中的海運安全和公平競爭;②制定增強歐盟海運服務競爭力的法律,建議應通過全球開放的市場政策手段,特別是制定國際競爭規則,以提高歐盟海運的競爭力,亦即通過適用全球標准來增強歐盟海運業的競爭力。其傾向於採用WTO等多邊場合的辦法將自由化標准推向國際,這必然將對GATS海運談判和非歐盟成員國海運服務的對外開放造成相當大的沖擊。[1]另外,美國原是在國際海運服務領域推行高度的保護主義國家,甚至曾堅持海運服務應不納入GATS談判,其在GATS海運談判中採取步步為營的強硬立場也是導致前期談判失敗的最大原因之一。但從1997年美國《航運改革法案》的制定預示著其在繼續對本國的遠洋承運人和海運市場予以有效保護的同時,將重點推進放鬆行政管制和促進市場競爭的新海運政策。[2]無庸置疑,美國海運政策的立場轉變將意味GATS海運談判的最重大障礙之程度弱化,這對整個世界海運服務自由化態勢產生不容忽視的促進作用。凡此這些,意味著GATS海運談判的進展將會大大加快,其自由化的緊湊步伐必然要求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在不久的時間應有重大突破,這正是GATS對我國海運服務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壓力所在。

三、GATS框架下我國海運服務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策略

我國從1990年參加了烏拉圭回合GATS海運服務貿易談判,向有關談判方提出了合理的要價,以消除海運服務貿易壁壘,同時也對海運服務的市場開放作了必要的承諾。我國交通部於1991年7月和1992年3月遞交了我國「海運部門初步承諾開價單」和「最惠國待遇豁免清單」,並與10個國家進行了談判。此後又於1993年9月遞交了經修改的「開價單」和「申請免除最惠國待遇義務清單」。我國主要強調對等原則,希望在市場准入和國民待遇等方面與其他國家達成協議時能夠得到豁免。

我國遞交的「海運部門初步承諾開價單」主要涉及國際海運服務、海運輔助服務和港口設施使用等方面。我國承諾:外國船運公司可以通過合資形式建立海運公司,並根據實際需要開辟班輪航線及通過合資形式從事集裝箱裝卸和倉儲業務;外國商船可在對外開放港口從事國際貨物運輸;按照國際航運慣例和對等原則,允許外國輪船公司在我國境內開辦獨資或合資船務公司,為其自有船舶辦理我國外貿進出口貨物的攬貨、簽單、結匯等業務,但不得經營沿海運輸和內河運輸。對海運輔助服務的海運貨物裝卸服務、倉儲服務、結關服務、集裝箱場站和堆場服務、海運代理服務、貨物代理服務,我國在境外提供和人員進入方面未作承諾,而對境外消費進行了無限制承諾,對商業存在則承諾必須經過許可、以合資形式才可以進入中國市場,在享受國民待遇方面未作任何限制。具體地說,我國鼓勵中外合資建設並經營公用碼頭泊位,允許合資企業經營裝卸業務,經營貨物堆存、拆裝、包裝,以及相關的國內公路客貨運輸;允許中外合資租賃碼頭;允許外商獨資建設貨主專用碼頭和專用航道;外商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時,可在地塊范圍內建設和經營專用港區與碼頭。我國對其他國家提出的要價主要包括:逐步取消貨載保留措施,允許我國航運企業在他國從事正常、合理的商務活動,平等對待我國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

對比上述我國海運服務對外開放的現有立法和實踐,可知目前我國所作出的承諾是有限的,不會對本國的海運服務業造成大的沖擊。但在下一輪GATS海運談判中,我國必然會依據本國海運業對外開放所能承受程度以及外國政府要價與承諾情況變化,而對上述「要價與承諾」作出相應的調整。為適應GATS生效對我國海運市場的沖擊,現行海運政策必須立足GATS框架做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適應性調整。

⒈完善有關國際海運服務的法規,加強執法力度

眾所周知,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開放的市場經濟必須在完善的法律制度下運行。同樣,我國海運服務在GATS框架下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必須以完善的法律制度為基礎。而盡管我國已制定並實施以《海商法》為龍頭的一系列的有關國際海運服務方面法律、法規,並參加了許多國際海運服務條約,可以說以初步建立國際法與國內法相結合的國際海運服務法律體系, 但在許多方面未能與GATS規則相適應,立法不完善、執法不嚴格等問題仍然突出。

從國內立法來講,雖然以《海商法》為核心的眾多法律、法規對船舶、海事、海商等問題作出較詳盡的規定,但是,我國關於航運、海運輔助服務、港口設施的准入與利用等方面的法律規定仍不夠完善,其表現形式或為立法層次較低,或為規定抽象模糊而缺乏操作性等。有關班輪運輸、船舶代理、貸運代理等屬國際海運服務極其重要方面規定仍停留於部門規章層次,由此,我國應考慮到快制定《商船法》、《貨運代理法》、《船舶代理法》等。另外,同一方面的立法有重大沖突問題也必須予以注意,如1990年交通部頒布的《國際船舶代理管理規定》中規定船舶代理業務只准中國國營船舶代理公司經營,而1992年國務院在關於改革國際海洋運輸管理工作的有關文件指出,放開船代市場,符合條件的外商在華機構可從事船代業務,這就涉及與前法如何協調問題。另外,與法律、法規同樣具有約束力的許多

熱點內容
新勞動法時間規定 發布:2024-10-22 15:17:51 瀏覽:317
一般貨物合同法惡意違約 發布:2024-10-22 14:49:58 瀏覽:45
深圳招聘法律顧問 發布:2024-10-22 14:48:58 瀏覽:122
申請強制執行後法院執行 發布:2024-10-22 14:22:36 瀏覽:988
海滄區法院 發布:2024-10-22 13:43:07 瀏覽:966
獸醫法律法規考題 發布:2024-10-22 13:39:49 瀏覽:64
紀委監察條例 發布:2024-10-22 13:34:59 瀏覽:216
2016年司考試國際經濟法 發布:2024-10-22 13:23:29 瀏覽:395
看守所司法局 發布:2024-10-22 12:43:14 瀏覽:426
法院功效 發布:2024-10-22 12:23:41 瀏覽: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