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新訂工傷保險條例試題

新訂工傷保險條例試題

發布時間: 2024-09-15 22:53:04

① 《工傷認定辦法》新修訂版

《工傷認定辦法》新修訂版

工傷認定辦法為規范工傷認定程序,依法進行工傷認定,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第17號 《工傷認定辦法》已於2003年9月18日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第5次部務會議通過,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201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第8號,新修訂的《工傷認定辦法》已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第56次部務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頒布的《工傷認定辦法》 同時廢止。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令

第8號

新修訂的《工傷認定辦法》已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第56次部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頒布的《工傷認定辦法》同時廢止。

2010年12月31日

《工傷認定辦法》新修訂版

第一條 為規范工傷認定程序,依法進行工傷認定,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按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條 工傷認定應當客觀公正、簡捷方便,認定程序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四條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

按照前款規定應當向省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根據屬地原則應當向用人單位所在地設區的市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提出。

第五條 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時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按照本辦法第四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第六條 提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並提交下列材料:

(一)勞動、聘用合同文本復印件或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包括事實勞動關系)、人事關系的其他證明材料;

(二)醫療機構出具的受傷後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第七條 工傷認定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符合要求,屬於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管轄范圍且在受理時限內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受理。

第八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工傷認定申請後,應當在15日內對申請人提交的材料進行審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材料不完整的,應當以書面形式一次性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材料。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收到申請人提交的全部補正材料後,應當在15日內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決定。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決定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決定不予受理的,應當出具《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

第九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可以根據需要對申請人提供的證據進行調查核實。

第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調查核實,應當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共同進行,並出示執行公務的證件。

第十一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在工傷認定中,可以進行以下調查核實工作:

(一)根據工作需要,進入有關單位和事故現場;

(二)依法查閱與工傷認定有關的資料,詢問有關人員並作出調查筆錄;

(三)記錄、錄音、錄像和復制與工傷認定有關的資料。調查核實工作的證據收集參照行政訴訟證據收集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時,有關單位和個人應當予以協助。用人單位、工會組織、醫療機構以及有關部門應當負責安排相關人員配合工作,據實提供情況和證明材料。

第十三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進行工傷認定時,對申請人提供的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不再進行調查核實。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要求和格式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要求出具證據部門重新提供。

第十四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委託其他統籌地區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或者相關部門進行調查核實。

第十五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調查核實時,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保守有關單位商業秘密以及個人隱私;

(二)為提供情況的有關人員保密。

第十六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十七條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

職工提供的證據或者調查取得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第十八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出具《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

第十九條 《認定工傷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用人單位全稱;

(二)職工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

(三)受傷害部位、事故時間和診斷時間或職業病名稱、受傷害經過和核實情

況、醫療救治的基本情況和診斷結論;

(四)認定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依據;

(五)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部門和時限;

(六)作出認定工傷或者視同工傷決定的時間。

《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用人單位全稱;

(二)職工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身份證號碼;

(三)不予認定工傷或者不視同工傷的依據;

(四)不服認定決定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部門和時限;

(五)作出不予認定工傷或者不視同工傷決定的時間。

《認定工傷決定書》和《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應當加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傷認定專用印章。

第二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後,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並書面通知申請人。

第二十一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第二十二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工傷認定決定作出之日起20日內,將《認定工傷決定書》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送達受傷害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用人單位,並抄送社會保險經辦機構。

《認定工傷決定書》和《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的送達參照民事法律有關送達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三條 職工或者其近親屬、用人單位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或者對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十四條 工傷認定結束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將工傷認定的有關資料保

存50年。

第二十五條 用人單位拒不協助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事故傷害進行調查核實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本辦法中的《工傷認定申請表》、《工傷認定申請受理決定書》、《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決定書》、《認定工傷決定書》、《不予認定工傷決定書》的樣式由國務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統一制定。

第二十七條 本辦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3年9月23日頒布的《工傷認定辦法》同時廢止。

----------------------------------------------------------------------------

工傷認定有無一次性賠償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農民大量進入城市從事勞動密集型行業工作,特別是煤礦企業,目前從業人員基本上是農民工。目前,煤礦每年的死亡人數接近6000人,基本上都是農民工。農民工死亡的賠償標准因各地的經濟發展、地方的財政政策和企業的經營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區別。為規范工傷認定程序,依法進行工傷認定,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2003年9月18日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工傷認定辦法》、《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如何認定?

《工傷認定辦法》規定,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在規定的期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傷害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1年內,可以直接按本辦法第三條規定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規定》指出,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填寫《工傷認定申請表》,並提交勞動合同文本復印件或其他建立勞動關系的有效證明;醫療機構出具的受傷後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或者職業病診斷鑒定書)。

職工或者其直系親屬認為是工傷,用人單位不認為是工傷的,由該用人單位承擔舉證責任。用人單位拒不舉證的,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可以根據受傷害職工提供的證據依法作出工傷認定結論。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認定決定包括工傷或視同工傷的認定決定和不屬於工傷或不視同工傷的認定決定。

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最高可獲16倍平均工資賠償金

明年起,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級傷殘的,可獲得16倍的單位所在地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的賠償金,賠償金由非法用工單位支付。

《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一次性賠償辦法》指出,非法用工單位傷亡人員,是指在無營業執照或者未經依法登記、備案的單位以及被依法吊銷營業執照或者撤銷登記、備案的單位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或者用人單位使用童工造成的傷殘、死亡童工。《辦法》明確,非法用工單位必須向傷殘職工或死亡職工的直系親屬、傷殘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親屬給予一次性賠償。一次性賠償包括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在治療期間的費用和一次性賠償金,一次性賠償金數額應當在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的職工或童工死亡或者經勞動能力鑒定後確定。勞動能力鑒定費用由傷亡職工或者童工所在單位支付。職工或童工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在勞動能力鑒定之前進行治療期間的生活費、醫療費、護理費、住院期間的伙食補助費及所需的交通費等費用,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標准和范圍,全部由傷殘職工或童工所在單位支付。

《辦法》說,一次性賠償金按以下標准支付:一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6倍,二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4倍,三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2倍,四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0倍,五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8倍,六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6倍,七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4倍,八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3倍,九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2倍,十級傷殘的為賠償基數的1倍。受到事故傷害或患職業病造成死亡的,按賠償基數的10倍支付一次性賠償金。

賠償基數

是指單位所在地工傷保險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年平均工資。

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明年起可按規定申請撫恤金

根據《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范圍規定》,明年起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的親屬,可按規定申請撫恤金。

《規定》指出,因工死亡職工供養親屬,是指該職工的配偶、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撫養關系的繼子女,其中,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遺腹子女;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撫養關系的繼父母;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規定》明確,依靠因工死亡職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來源,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規定申請供養親屬撫恤金: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工亡職工配偶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工亡職工父母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工亡職工子女未滿18周歲的;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其祖父、外祖父年滿60周歲,祖母、外祖母年滿55周歲的;工亡職工子女已經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孫子女、外孫子女未滿18周歲的;工亡職工父母均已死亡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其兄弟姐妹未滿18周歲的。

《規定》說,領取撫恤金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享受撫恤金待遇:年滿18周歲且未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就業或參軍的;工亡職工配偶再婚的;被他人或組織收養的;死亡的。領取撫恤金的人員,在被判刑收監執行期間,停止享受撫恤金待遇。刑滿釋放仍符合領取撫恤金資格的,按規定的標准享受撫恤金。

相關信息:

1.工傷分兩大階段.

a.工傷認定(是判斷你是否符合工傷條件)

如果認定下工傷,那麼你可以得到:

停工留薪期的受傷前12個月的實得平均工資.

醫療費用

以及住院期間的補助費.(天津標准10.5元/天)

b.工傷鑒定

如果認定的停工留薪期滿,參加傷殘等級鑒定後,

你可以根據等級得到

一次性傷殘補助金(等級所對應的數*本人工資)

一次性醫療和再就業補助金(等級所對應的數*市均工資)

認定辦法

要解決工傷認定問題,首先就是要認定受傷者與用工單位的勞動關系。法律要求用工單位必須與工人簽訂勞動合同,但對部分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卻具備事實勞動關系的也可向勞動部門申請進行工傷認定。

事實勞動關系須具備: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具有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另外,事故發生後,工傷職工應及時注意證據的收集,比如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以及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職工發生事故傷害或者按照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所在單位應當自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30日內,向統籌地區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用人單位未在規定期限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的,受傷害職工或其直系親屬工會組織在事故傷害發生之日或者被診斷、鑒定為職業病之日起一年內,提出工傷認定申請。

需要提醒的是,建築施工中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有些企業老闆往往會在職工受傷初期信誓旦旦,答應給職工如何如何好的工傷保險待遇,造成許多工傷沒有及時申請工傷鑒定,等到一年申請時效過後,老闆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置之不理。所以職工受傷後,該走的程序一定要按規定走。否則,等到申請時效一過,合法權益就沒法得到保障了。

八大方法

方法一:濫用勞務派遣

勞務派遣是指由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由派遣勞動者向用工單位提供勞動。勞動合同關系存在於勞務派遣機構與派遣勞動者之間,但勞動力給付的事實則發生在派遣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

在勞動合同法實施之前,勞務派遣制度一直處於晦暗不明的狀態,使用普遍卻沒有法律規范。勞動合同法專門用12個條文來規范勞務派遣用工制度,但其實施後,勞務派遣制度不僅沒有衰退,反倒愈演愈烈。法律規范的粗線條顯得捉襟見肘,難以應付現實中用人單位種種逃避責任的方法。

方法二:隱蔽用工

按國際勞工組織的界定,隱蔽用工是指假造某種與事實不同的.表面現象,從而達到限制或削弱法律所提供保護目的的一種旨在隱藏或扭曲僱傭關系的行為,其目的主要是為了逃避勞動法的管轄、逃避提供社會保障以及逃稅。

隱蔽用工的情形,在超市(商場)促銷員中體現得最為明顯。從表面來看,促銷員一般是由供應商招聘並派駐到超市(商場)推銷其產品,是供應商的員工。但實際上促銷員在工作期間主要受超市(商場)的管理,身著超市(商場)的統一工作服,佩戴超市(商場)的銷售人員工牌,對外也是以超市(商場)銷售人員介紹。

方法三:利用關聯公司

一些用人單位通過安排員工在不同的關聯企業工作,或者將員工的勞動關系與實際用工分割在不同的關聯企業中,以此降低用工成本,混淆勞動關系,逃避法律責任。發生勞動爭議後,幾家單位互相推諉,造成勞動者維權困難。

這其中有幾種不同的方式。

一是“張冠李戴”:勞動者明明是在甲公司工作,簽訂的協議或合同上蓋的卻是乙公司的印章;

二是利用關聯公司之間的人員調動來混淆勞動關系;

三是通過關聯公司之間的“承包經營”,阻斷勞動關系;

四是一套人馬、幾套牌子,讓勞動者也無從知曉自己是哪個公司的員工。

方法四:租賃承包

單位將某個部門或者整體承包租賃出去,以提高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這種經營方式在目前非常普遍,但是其招用的勞動者是與發包方還是承包方建立勞動關系,卻在實踐中引發很多糾紛。

在我們收集的案例中,有的是企業承包給其他企業的,有的是承包租賃給個人經營的,有的是企業內部承包經營的。不論是哪種承包方式,發生糾紛後,發包的企業都拒絕承認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要麼將勞動者推給承包承租的公司或個人,要麼認為勞動者是“獨立承包人”。

方法五:簽合同、上保險一分為二

根據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用人單位有義務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並為其上社會保險。現在出現一種情況,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簽訂合同,卻將員工的社保“外包”給人力資源公司。目前勞動部門的相關條文比較模糊,允許一些相關機構協助企業或者個人辦理社會保險,但是社保關繫到底是辦到勞動者的實際工作單位,還是可以直接辦到代辦公司名下,並不明確,所以給這種用工和保險分兩家的現象開了口子。而一旦勞動者的權利被侵害,就遇到了勞動關系不明的難題。

方法六:包工頭違法承包工程

建築行業中的包工頭是一個特殊群體:一方面,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沒有建設工程資質的包工頭根本不能承包工程;而另一方面,幾乎任何一個工地上,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由包工頭牽頭組成的勞務隊伍在建築勞務市場中占據相當大的份額,而包工頭的存在,使得農民工—包工頭—建築公司之間的關系復雜化,農民工究竟是與建築公司存在勞動關系,還是與包工頭存在僱傭關系,並不清楚。

方法七:私人車主掛靠經營

“掛靠”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時期特殊歷史背景下的產物。當時因為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在經濟活動中的經營范圍和享受的待遇不同,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掛靠其他單位從事經濟活動的現象大量存在。私人車輛掛靠公司運營,同樣也是由於公共交通運營的管制。而一旦發生勞動爭議,就會出現勞動者與掛靠人、被掛靠單位三方權利義務糾纏不清的問題。如果認定司機只是車主的雇員,一旦發生事故,運輸公司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而從私人的車主獲得賠償顯然要面臨很大風險。

方法之八:以勞務僱傭關系否認勞動關系

由於勞動關系受到勞動法律規范的特別保護,勞動者享有的權利相對於勞務僱傭關系中勞務提供者來說要更多、更周密,比如,勞動者被拖欠工資的,不僅可以要求單位支付工資,還有權要求其支付拖欠工資的經濟補償金;而勞務僱傭關系中,拖欠勞務費的,只能要求對方支付拖欠期間的勞務費和利息。一旦建立勞動關系,沒有法定理由,用人單位不得解除;而勞務僱傭關系中,合同屆滿或者工作事項完成後,雙方之間的關系當然結束。正是由於這些特殊保護,使一些用人單位在發生糾紛後,極力否認與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

方法九:假借注銷或吊銷

據勞動合同法,公司主動解散或者被動終止營業資格,那麼勞動合同終止。有些用人單位為了逃避責任,主動注銷公司,或者故意利用法律上的空子,使公司的營業執照被吊銷。由於勞動者對此往往不知情,無法及時主張權利,其權利就有被侵害的可能。



;

② 最新工傷保險條例主要有哪些變化

修訂後的《工傷保險條例》主要有以下幾個變化:
首先是工傷認定范圍作了兩處調整:
其一便是擴大了上下班途中的工傷認定范圍,修改後的條文是「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這里要注意:
第一,交通事故包括機動車和非機動車事故傷害。也就是說,不管你是開小車、摩托車還是踩單車還是步行,同樣也不管對方是如何駕駛方式,只要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規定的道路及交通受到事故傷害的,都屬於本法的事故傷害的范圍。
第二,增加了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既然擴大范圍,當然要考慮到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的增多與事故率的增加情況。
第三,對事故作了「非本人主要責任」的限定。這是新的規定,一旦交警認定你負事故的主要責任及以上,對不起,不屬於工傷。
其二是根據社會保險法的規定,調整了不得認定工傷的范圍,刪除了職工因過失犯罪、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導致事故傷害不得認定為工傷的規定,增加了職工因吸毒導致事故傷害不得認定為工傷的規定。
其次是提高了工傷待遇標准:
第一,大幅提高並規定了全國統一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將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調整為上一年度全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0倍。以2009年數據計算,約為34萬元。
第二,同時適當提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一級至四級傷殘職工增加3個月的本人工資,五級至六級傷殘職工增加2個月的本人工資,七級至十級傷殘職工增加1個月的本人工資。
第三,將原來由用人單位支付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住院伙食補助費和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改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小小的減輕了一下用人單位的負擔。之前用人單位對參加工傷保險不積極地主要原因是,一旦發生工傷事故,還有很大部分費用是用人單位支付,讓人想不通,現在做了小小的調整,能否化解用人單位的心結,難說。
再次,注意新《工傷保險條例》的溯及力問題:
本條例施行後本決定(修改決定)施行前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依照本決定的規定執行。也就是說已經發生了工傷事故現在尚未作出工傷認定的,先不要急著認定,過來年以後,適用新規定可以多拿點錢。
最後,用人單位要注意,新條例擴大了工傷保險的適用范圍,將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也納入了工傷保險適用范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最新工傷司法解釋》理解與適用的幾個問題

最高人民法院於近日發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於2014年9月1日起施行。正確理解和適用這一司法解釋相關規定的精神,對於依法正確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具有重要意義。
一、司法解釋的起草背景
2010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對工傷保險制度作了一些新的規定。隨後,國務院對《工傷保險條例》進行了修訂,並於 2011年1月1日起實施。隨著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的實施,工傷保險參保范圍進一步擴大,參保人數也不斷增加,工傷保險行政案件數量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據統計,近幾年案件數排在各類行政案件前4位。工傷保險行政案件涉及民生,關繫到職工的切身利益, 直接影響社會穩定。相關行政案件審判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出現,解決糾紛的難度日益增大,已經成為當前法院審理案件和化解矛盾的重點難點。為了妥善處理工傷保險行政糾紛,依法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統一司法尺度,最高人民法院按照「依法保障工傷職工權益、大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求,經反復調研並徵求各方意見,制定出台了本《規定》。
二、關於影響工傷認定的特殊情形的認定問題
《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了認定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具體條件,同時該條例第十四條的部分內容和第十六條也明確出現「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 「醉酒或者吸毒」和「自殘或者自殺」等特殊情形時,職工雖然符合工傷或者視同工傷的條件,但也不能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規定》第一條的主要目的在於明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六條關於不認定工傷或者不視同工傷的特殊情形的認定問題。本條主要明確以下幾點內容:
1. 因特殊情形不認定工傷或者不視同工傷的,必須提供特殊情形存在的證據。有些工傷認定案件中,因沒有有權機關出具的「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醉酒」、「自殺」等特殊情形的認定意見,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往往以無相關認定意見,無法判斷是否屬於特定情形為由,長時間中止工傷認定程序或者不認定為工傷。我們認為,因存在特殊情形而排除工傷認定,社會保險部門的不予認定工傷決定必須以能夠證明存在特殊情形的證據為依據,如果沒有相關證據,而職工受傷害符合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條件,則應當認定為工傷,不能以沒有有權機構的法律文書為由拖延認定或不予認定。
2. 特殊情形是否存在,原則上應當以有權機構的事故責任認定書、結論性意見和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等法律文書為判斷依據。特殊情形是否存在,涉及到特定部門或者特殊機構的專業分析和權威判斷,如交通事故責任、自殺、醉酒等,專業的權威機構判斷或者經訴訟程序對證據嚴格審核後認定的事實,屬於公認的證明力較高的證據材料。當然,也不排除上述法律文書出現錯誤的可能,本條同時也規定了出現相反證據的處理方式。
3. 沒有有權機構或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可以結合相關證據作出事實認定,但是,涉及到「故意犯罪」事實的認定,必須以刑事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和審判機關的生效法律文書和結論性意見為依據,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無權認定。主要考慮到,雖然特殊情形的認定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特點,但在當事人無法獲得相關法律文書或者法律文書內容不明確時,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基於履行工傷認定的法定職責的需要,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九條的規定,行使調查核實權對是否存在特殊情形的作出的明確認定,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審核。
三、關於工傷認定中出現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爭議應當如何處理的問題
人民法院在受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後發現職工或者用人單位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在處理方式上應當區分情況分別對待。第一種情況是,職工和用人單位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提起行政訴訟前已經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中止正在審理的工傷認定行政案件;第二種情況是職工和用人單位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發生爭議,沒有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在審理工傷認定行政案件時一並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進行審查。
主要考慮到,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權。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已經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作出了判斷,進入到行政訴訟程序後,人民法院可以對社會保險部門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認定進行審查,職工或者用人單位無需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另行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另外,效率和便民問題也是處理方式選擇上的重要考量因素。《社會保險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規定,認定程序應當盡可能簡便。如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作出了判斷,在行政訴訟中再要求原告或者第三人另行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中止行政訴訟,必然會因繁多的程序導致效率低下,往往耽誤了受傷職工及時的治療和康復,也導致在實踐中很多勞動者因程序繁雜而放棄申請工傷認定或者匆忙和用人單位達成不平等的協議,造成更多的社會矛盾,不利於職工權益保護。一並進行審查,有利於防止用人單位因工傷認定對己不利時,故意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藉此拖延行政案件的審理,損害工傷職工合法權益。同時,鑒於《勞動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和《民事訴訟法》有關「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規定,人民法院發現原告或者第三人在提起行政訴訟前已經就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申請勞動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訴訟的,應當依法中止工傷認定行政案件的審理。
四、關於特殊情況下如何確定用人單位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職工只有一個工作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是工傷發生時職工的工作單位,但在特殊情況下,工傷發生時與職工存在工作關系的單位有兩個以上,如何確定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規定》第三條概括了下列情況下確定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的規則。
1.職工與兩個以上單位存在勞動關系,應當以發生工傷事故時,職工實際為之工作的單位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此種情況下,難以區分多個勞動關系的主次,工傷認定應當以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界定責任主體。
2. 指派、派遣關系情況下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的確定,主要考慮了職工與指派、派遣單位以及實際工作單位形成的雙重工作關系,與第一項規定中的多個勞動關系存在區別。職工與多個用人單位形成的多個勞動關系之間互相獨立,無法區分主次,而在指派、派遣關系中,兩個用人關系存在主次區別,職工與指派和派遣單位之間的用人關系是主要的、獨立的用人關系,而與被指派或被派遣到的實際工作單位之間的用人關系是因指派和派遣而形成的次要的、附屬的用人關系,不能獨立存在。另外,勞務派遣關系中用人單位的確定,除考慮以上因素外,還考慮了《勞動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勞務派遣單位是本法所稱用人單位,應當履行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義務。
3. 存在轉包關系的情況下,發生工傷事故時用人單位的確定,以有利於保護職工為原則。本規定是對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5月25日勞社部發[2005]12號《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四條關於「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規定的發展,也吸收採納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執行〈工傷保險條例〉若干問題的意見》(人社部發〔2013〕34號)第七條的精神。
4. 掛靠關系中用人單位的確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2006]行他字第17號批復《關於車輛掛靠其他單位經營車輛實際所有人聘用的司機工作中傷亡能否認定為工傷問題的請示》已經予以明確。關於掛靠經營過程中,聘用的人員與掛靠單位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問題,存在不同認識。我們認為,本條規定主要是從有利於職工的角度出發,其原理與轉包關系中無用工主體資格組織或個人聘用的人從事發包工程遭受工傷情況下的用人單位確認相同,不以是否存在真實勞動關系為前提,這是對工傷保險條例將勞動關系作為工傷認定前提的一般規定之外的特殊情形處理。需要注意的有兩點,一是掛靠人是自然人,單位掛靠不能適用本條;二是僅適用於掛靠人聘用的人員,不包括掛靠人。
由於轉包關系和掛靠關系中職工和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之間並不存在真實的勞動關系,對職工造成傷害的實際侵權人仍然是不具有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自然人。確定用工單位和被掛靠單位作為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雖然有利於保護職工的合法權益,但在責任的承擔上,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工傷保險待遇,會出現免除實際侵權人賠償責任的不公平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司法解釋明確了承擔工傷保險責任的用人單位和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在實際承擔工傷保險責任後,可以根據實際支出的工傷保險待遇,向實際侵權人行使追償權。
五、關於工作原因、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在工傷認定中所起作用的問題
法律法規對 「工作原因」、「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以下簡稱為「三工」)規定的比較原則,具有較大的解釋空間和較高的適應性,能夠滿足不斷發展的實踐需求;但是由於比較原則容易產生分歧,容易導致標准不統一的問題。《規定》第四條明確以下情況可以認定為工傷:
1. 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受到傷害,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沒有證據證明是非工作原因導致的。工傷認定的「三工」要素中,工作原因是核心要件,是認定工傷的充分條件。即使不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但只要是工作原因,同樣應當認定為工傷。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在工傷認定中一方面是補強工作原因,另一方面是在工作原因無法查明時,用以推定是否屬於工作原因。因此,在工作場所和工作時間內,沒有證據證明是非工作原因導致職工傷亡的亦應認定為工傷。
2. 職工參加用人單位組織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參加其他單位組織的活動受到傷害的。關於職工在參加本單位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參加其他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受到傷害是否認定工傷的問題,爭議較大。我們認為,如果屬於用人單位強制要求或者鼓勵參加的集體活動,這些活動可以被認為是工作的一個組成部分,應該屬於工作原因,由此受到的傷害應當認定為工傷。
3. 在工作時間內,職工來往於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因工受到傷害的。對工作場所的認定,既不宜過於寬泛也不宜過於狹窄。實踐中將完成工作所應當經過或可能經過的區域確定為工作場所比較合理。這里所說的「為履行工作職責應當經過或可能經過的場所」是對工作場所的合理延伸,因其與工作職責有直接關聯,應當認定為工作場所。因此,職工來往於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因工受到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4.其他與履行工作職責相關,在工作時間和涉及的合理區域內受到傷害的。此項既為兜底條款,也是對《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規定作出的進一步解釋。
六、關於「因工外出期間」的規定
關於「因工外出期間」的認定。「因工外出期間」屬於「工作時間」的一種特殊情形。《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應當認定為工傷。這里的「因工外出期間」和通常意義的「工作時間」是不同的。通常意義的「工作時間」是指《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二)、(三)項、第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的「工作時間」,多數發生在工作場所或工作崗位內,而「因工外出期間」則發生在工作場所和工作崗位之外,是用人單位為了工作指派職工或者職工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場所或工作崗位以外從事與工作有關的活動期間。因此,「因工外出期間」可以從職工外出是否因工作或者為用人單位的正當利益等方面綜合考慮。為了更好地明確「因工外出期間」的有關情形,本條第一款列舉了三種情形:(一)職工受用人單位指派或者因工作需要在工作場所以外從事與工作職責有關的活動期間。(二)職工受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或者開會的活動期間。(三)職工因工作需要的其他外出期間。此為兜底條款。
關於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的工傷認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應當認定為工傷」。如何理解這里所規定的「工作原因」,存在較大爭議。我們認為,「因工外出期間」較之一般工作時間存在許多不可預測的風險,這些風險由職工承擔不甚公平;2010年《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的「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是指由於工作原因直接或間接造成的包括事故傷害、暴力傷害和其他形式的傷害。既包括與工作直接有關而形成的傷害,也包括開展工作過程中所發生的傷害,如外出途中產生的傷害,因住宿、餐飲等場所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產生的傷害等。因此,這里的「工作原因」是一個范圍很廣的概念。只要不屬於職工從事與工作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外出學習、開會無關的個人活動受到傷害的,原則上應當認定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規定的「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
七、關於上下班途中的規定
人民法院對「上下班途中」的認定至少應當考慮以下三個要素:一是目的要素。即以上下班為目的;二是時間要素。即上下班時間是否合理;三是空間要素。即往返於工作地和居住地的路線是否合理。
為了更好指導下級法院,《規定》第七條列舉了 「上下班途中」的具體情形:
1. 以上下班為目的,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和住所地、經常居住地、單位提供的居住地或者配偶父母子女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途中。實踐中,工作地的認定較為簡單,而職工的居住地,認定起來往往非常復雜。我們認為,鑒於「上下班途中」的情況復雜,對「居住地」應當作廣義的理解。所謂的「居住地」除住所地和經常居住地外,還應當包括以下居住地:單位宿舍或者配偶、父母以及子女居住地等等。凡是職工以上下班為目的,在合理時間內往返於工作地和上述住所地或者居住地的合理路線的途中,原則上應當認定為「上下班途中」。
2. 在上下班途中從事屬於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須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內未改變以上下班為目的的合理路線的途中。在實踐中,爭議較大的是職工在上下班途中繞道是否屬於「上下班途中」。我們認為,是否屬於「上下班途中」應當視繞道的原因而定。對於繞道的原因,實踐中有因客觀原因(突發事件、交通堵塞、天氣惡劣等)而繞道,也有因私事而繞道等多種情形。因客觀原因繞道的,原則上要認定為「上下班途中」。而因私事而繞道的,不能一刀切,如職工在上下班途中從事屬於日常工作生活所必須的活動,且在合理時間內未改變以上下班為目的的合理路線的途中,應當視為「上下班途中」,其他原則上不宜認定為「上下班途中」。前者如接送孩子上學、去菜市場買菜等繞道,後者為下班後朋友聚會等等。
3.以上下班為目的,在合理時間內其他合理路線的途中。此項為兜底條款。
八、關於工傷認定申請法定期限的規定
根據2010年《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用人單位工傷認定申請法定期限遇有特殊情況,經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同意,申請時限可以適當延長。但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的1年工傷認定申請法定期限是否可以適當延長則沒有明確規定。對此,有兩種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是除斥期間,不能延長;另一種意見認為,不屬於除斥期間,可以適當延長。我們認為,國務院法制辦(國法秘函[2005]39號)《對〈關於對〈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七條、第六十四條關於工傷認定申請時限問題的請示〉的復函》明確「申請工傷認定時限應扣除因不可抗力耽誤的時間」,由此可見,該條規定的不是除斥期間,申請時限依法可以延長,但應當有正當理由。《規定》第七條將延長的正當理由明確為「不屬於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自身原因」。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和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用人單位等不當致使受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耽誤工傷認定申請等情形。
九、關於第三人侵權情況下,工傷認定和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的問題
關於職工因第三人侵權受到傷害,如何處理第三人侵權賠償責任和工傷保險待遇支付的關系,爭議較大。因第三人侵權導致職工工傷的,根據侵權責任法和社會保險法的規定,職工既可以向侵權的第三人要求民事侵權賠償,也可以向工傷保險基金要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從而出現民事侵權責任和工傷保險責任如何處理的問題。對於這兩種法律關系如何處理存在不同意見。第一種意見主張單賠,認為受傷害的職工只能在民事侵權賠償和工傷保險待遇中選擇一項,如果享受了工傷保險待遇,工傷保險基金就取得了對第三人的代位追償權;如果工傷職工追究第三人民事賠償責任的,不能再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第二種意見主張補差,應當實行工傷保險與第三人侵權賠償相結合,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民事侵權賠償超出工傷保險待遇的部分,歸工傷職工所有。第三種意見主張雙賠,根據《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規定,除工傷醫療費用外,工傷職工可以同時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和獲得民事侵權賠償。也就是一般所說的「雙賠」或者「一補一賠」。主要理由如下:
1. 理論上,工傷職工可以同時主張工傷保險待遇和請求民事侵權賠償。一是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賠償性質不同。工傷保險待遇屬於公法領域的補償,人身損害賠償則屬於私法領域的賠償,二者不能混用,也不能相互替代。二是工傷保險金是用人單位而不是侵權的第三人繳納的,那麼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不能免除接受用人單位工傷保險金的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受傷職工工傷保險待遇的法定義務,否則工傷保險基金便擁有了「享受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的特權。
2. 法律規定上,除工傷醫療費用外,法律不禁止工傷職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後再獲得民事賠償。《社會保險法》、《工傷保險條例》明確規定了構成工傷應享受相關待遇,沒有規定第三人侵權工傷應當扣減第三人賠償部分,也沒有規定工傷基金或用人單位追償權(除工傷醫療費用)。現行法律和行政法規沒有明確規定受傷職工只能得到一份賠償或者補償,司法解釋限制受傷職工只能得到一份賠償,甚至只能先請求民事侵權賠償的做法缺乏法律依據。
3.在程序上,設計民事侵權賠償與工傷保險待遇雙向就高補差的程序過於復雜,缺乏操作性,難以切實保障職工權益。極易導致工傷職工一方面因侵權賠償不能及時到位,而另一方面又因民事先行而不能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兩難境地。
4. 現實情況中,由工傷職工向侵權第三人主張民事賠償責任存在相當多的問題。一是在實踐中,侵權人具有完全賠償能力的並不多。即使法院判決侵權人支付賠償金,也難以執行到位。從實際情況來看,侵權人的賠償往往不足以彌補受害人的實際損失。二是工傷職工打民事官司要花費很大的人力和金錢成本。如果把打官司的成本除去,受到工傷的職工即使打贏官司,扣除成本後所獲得的利益是有限的。三是民事訴訟實行的是「誰主張誰舉證」,工傷職工存在舉證不能而無法獲得民事賠償的巨大風險。
上述三種觀點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上述三種模式在其他國家也都有所體現。《社會保險法》制定時,這個問題也存在較大分歧。《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鑒於這一問題爭議較大且屬於立法許可權,本著不突破司法權,不逾越基本法理的原則,最大限度保護職工合法權益出發,《規定》第八條明確:一是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二是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三是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上述規定,充分保障了工傷職工取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
十、關於因申請人或者用人單位提交虛假材料導致工傷認定錯誤的問題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條規定,行政機關可以依法改變具體行政行為,改變後原告不撤訴的,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應當作出確認違法的判決;認為原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應當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但在工傷認定行政案件中,因工傷認定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提供虛假材料導致工傷認定錯誤的,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依法改正且在作出原工傷認定決定時無過錯,是否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條規定作出確認其違法的判決,在實踐中爭議較大。一種意見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條規定,應當作出確認原工傷認定決定違法的判決;另一種意見認為,此種情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畢竟在作出原工傷認定決定時無過錯且依法予以改正,判決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為妥。我們認為,造成工傷認定錯誤的原因,既有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主觀方面的原因,也有工傷認定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提供虛假材料以及其他客觀方面的原因,不同原因處理的方式應當不同,否則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是不公平的,也不利於其積極改正錯誤。社會保險行政部門進行工傷認定時有賴於各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如果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盡到法定調查核實的義務,主觀上不存在導致錯誤認定的過錯,則可以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不判決工傷認定違法

④ 解讀《工傷保險條例》修訂部分

解讀《工傷保險條例》修訂部分

解讀《工傷保險條例》修訂部分

新的工傷保險條例將於2011年1月1日實施,修訂後的條例與徵求意見稿相比有一定的修改,而與《社會保險法》涉及的工傷保險內容基本相同。該條例應當規定的相關程序在修訂中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待下次修訂時進一步完善或者制訂專門文件對工傷保險的相關程序進行規范、細化。新條例與舊條例相比有以下修改補充:

一、擴大了用人單位、職工的范圍

舊工傷保險條例規定的用人單位范圍僅包括各類企業或者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而新的工傷保險條例將用人單位的范圍擴大,將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組織納入用人單位的范圍。上述用人單位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納入職工的范圍。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同《社會保險法》規定一樣,不受《工傷保險條例》調整。

二、將上下班途中受交通事故侵害的責任細化,擴大交通工具的范疇

新條例保留了上下班途中受交通事故侵害認定為工傷的內容,但與舊條例相比將責任細化。具體表現在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中,如員工負主要責任(如無證駕駛、酒後駕車等)將不認定為工傷,而無責任或者負同等責任將認定為工傷。

該規定的實施將使受交通事故侵害員工為了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將不得不在工傷認定之前就交通事故責任認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

新條例將交通工具的認定范圍擴大,包括機動車、輕軌、地鐵、客運輪渡、火車等。

三、故意犯罪、吸毒不認定為工傷

舊條例公司司機如犯有交通肇事罪將不認定為工傷,新條例由於強調犯罪主體的主觀意識,將故意犯罪不納入工傷范疇,交通肇事罪屬於過失犯罪將認定為工傷。

吸毒行為造成的傷害同《社會保險法》規定一樣不納入工傷范疇。

與《社會保險法》不同的是,新條例沒有規定不認定為工傷情形的第四項,即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由於舊條例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傷亡的”爭議較大,勞動行政糾紛較多,新條例對其進行了刪除。

四、工傷認定時間縮短,工傷認定時效規定了中止情形

對於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由原有的60天內改為應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決定。

在工傷認定中如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如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勞動仲裁、訴訟,有關部門對工傷事故的調查報告、交通事故責任認定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是否構成故意犯罪的刑事判決等),工傷認定時效應當中止,待上述結論明確後恢復工傷認定時間的計算。

五、明確了再次鑒定、復查鑒定的時間

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對工傷傷殘等級的再次鑒定和復查鑒定時間與初次鑒定時間相同,而舊條例由於沒有規定具體時間鑒定結論往往出現滯後的狀況。

六、對工傷認定不服提起行政復議(訴訟)期間工傷治療費用的處理

無論用人單位是否參加了工傷保險,對工傷認定決定不服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期間,不停止支付工傷職工治療工傷的醫療費用。這將使工傷職工能夠得到及時救治,遏制了部分用人單位惡意訴訟拖延時間。

七、用人單位承擔的哪些費用改由工傷保險機構承擔

新條例將原由用人單位承擔的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改由工傷保險機構承擔。

八、一次性傷殘補助金賠償標准進行了調整提高

工傷一至四級人員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分別提高了3個月的本人工資,工傷五至六級人員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分別提高了2個月的本人工資.,工傷七至十級人員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分別提高了1個月的本人工資。

九、一次性傷亡補助金標准進行了進一步確認

根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23號)規定,從2011年1月1日起,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對因生產安全事故造成的職工死亡,其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調整為按全國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計算,發放給工亡職工近親屬。同時,依法確保工亡職工一次性喪葬補助金、供養親屬撫恤金的發放。新條例明確了上述內容,以2009年數據計算一次性傷亡補助金約為34萬元。

希望該規定向雙倍工資促成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一樣,促使用人單位依法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

受各社會保險統籌地區支付能力的影響,除個別省市外非全日制用工以及存在雙重勞動關系員工(泛指企業停薪留職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內退人員、下崗待崗人員以及企業經營性停產放長假人員等)應單獨繳納的工傷保險到目前為止根本無法繳納。希望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借新條例實施促成各地社會保險機構開通單獨繳納工傷保險業務,讓用人單位依法為上述職工繳納工傷保險。

十、工傷一至四級人員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條件

舊條例對一至四級工傷人員達到退休年齡並辦理退休手續後停發傷殘津貼,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而新條例對此進行了調整,由於工傷一至四級人員在確定工傷傷殘等級後不再繳納養老保險,按照《社會保險法》規定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因此工傷一至四級人員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並累計繳費滿十五年才能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十一、事業單位工傷五至六級人員本人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後如何享受工傷待遇

新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二項規定了事業單位七至十級工傷人員在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本人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可以享受一次性醫療補助金、一次性就業補助金。但在第三十六條第二款中沒有規定事業單位五至六級工傷人員在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本人提出解除聘用合同,可以享受一次性的醫療補助金、就業補助金。這一情況如何處理有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做出補充規定。

十二、被判刑正在收監執行的工傷人員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條件

新條例將停止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情形中的“被判刑正在收監執行的”進行刪除,那麼工傷人員在判刑收監執行期間如何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需要進一步明確。

參照原勞動部《關於貫徹執行<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二十八條規定,即使用人單位對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工傷人員不解除勞動合同,其在服刑期間與用人單位的勞動合同應暫時停止履行,這期間的工傷保險費用工傷保險機構可以原則上不承擔。

但同時需要探討的是,由於過失犯罪認定為工傷,如公司員工犯有交通事故肇事罪,其收監執行期間的工傷治療費應由工傷保險機構承擔。

十三、企業破產清算時如何撥付由用人單位支付的工傷保險待遇費用

舊條例規定上述費用應當優先撥付,但新條例僅規定了依法撥付。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在於:如果破產清算費用不能撥付的,未撥付部分將由工傷保險機構承擔。

十四、對工傷保險機構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怎樣行使訴權

與舊條例相比新條例放棄了行政復議的前置程序,規定了當事人既可以依法先申請行政復議後提起行政訴訟,也可以直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對工傷保險機構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行使訴權增加了一種情形,即“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該職工所在單位對工傷認定申請不予受理的決定不服的”,但該情形的實施對職工而言將有非常不利的情況出現,建議對該條款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和修改。

十五、用人單位參保前發生的工傷參保後如何分擔費用

用人單位應當參加工傷保險而未參加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限期參加,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並自欠繳之日起,按日加收萬分之五的滯納金。用人單位參加工傷保險並補繳應當繳納的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後,由工傷保險基金和用人單位依法支付新發生的工傷保險費用。

十六、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建立,工傷保險基金逐步實行省級統籌

工傷保險基金現階段是由各個社會保險統籌地區自行管理,今後逐步實行省級統籌。同時將工傷預防的宣傳、培訓等費用納入工傷保險基金範疇,用於預防工傷事故的發生。這也使得工傷預防、工傷補償、工傷康復三位一體的工傷保險制度建立。

新條例擴大了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的許可權,特定行業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具體方式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確定。將工傷保險費率的制定許可權歸屬於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舊條例是由多個部門協商後制定。

十七、用人單位拒絕協助工傷事故調查的處罰

用人單位拒不協助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工傷事故進行調查核實或者不承擔舉證責任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改正,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八、騙取工傷保險待遇的處罰

用人單位、工傷職工或者其近親屬騙取工傷保險待遇,醫療機構、輔助器具配置機構騙取工傷保險基金支出的,由社會保險行政部門責令退還,處騙取金額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十九、新的工傷保險條例生效前發生的工傷處理方式

新的工傷保險條例將於2011年1月1日正式實施,對於實施前已受到事故傷害(職業病),在工傷保險機構未作出工傷認定之前的工傷均按新條例的規定執行。

;

⑤ 貴州省關於貫徹 實施新修訂〈工傷保險條 例〉有關問題的意見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貴州工傷九級享有9個月本人工資一次性傷殘補助金,解除或終止合同按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平均工資有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6個月和就業補助金2—6個月。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條、三十三條、三十七條、六十二條、六十四條和貴州省人社廳《關於貫徹實施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有關問題的意見》(黔人社廳發〔2011〕27號|)規定,貴州工傷職工鑒定為九級傷殘的,享有以下待遇:
1、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2、由工傷保險基金按照所在省市規定的標准支付住院伙食補助費;
3、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安裝醫療器械的費用由工傷保險基金按規定標准支付;
4、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在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所在單位按月支付;
5、住院期間生活不能自理階段護理由用人單位負責;
6、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9個月本人工資一次性傷殘補助金;
7、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勞動能力鑒定費;
8、勞動解除或者終止,按照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6個月,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2——6個月。

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支付所有費用。

本人工資,是指工傷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前12個月平均月繳費工資。本人工資高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0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300%計算;本人工資低於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照統籌地區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
《工傷保險條例》
第三十七條職工因工緻殘被鑒定為七級至十級傷殘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從工傷保險基金按傷殘等級支付一次性傷殘補助金,標准為:七級傷殘為13個月的本人工資,八級傷殘為11個月的本人工資,九級傷殘為9個月的本人工資,十級傷殘為7個月的本人工資;
(二)勞動、聘用合同期滿終止,或者職工本人提出解除勞動、聘用合同的,由工傷保險基金支付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由用人單位支付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的具體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貴州省人社廳
《關於貫徹實施新修訂<工傷保險條例>有關問題的意見》
黔人社廳發〔2011〕27號
六、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標准,以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時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五級傷殘36個月,六級傷殘26個月,七級傷殘12個月,八級傷殘9個月,九級傷殘6個月,十級傷殘3個月。
七、一次性傷殘就業補助金標准,以解除或者終止勞動關系時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為基數,按照工傷職工距法定退休年齡的剩餘月數計算,五級傷殘最高36個月,最低11個月;六級傷殘最高26個月,最低8個月;七級傷殘最高12個月,最低4個月;八級傷殘最高9個月,最低3個月;九級傷殘最高6個月,最低2個月;十級傷殘最高3個月,最低1個月。

⑥ 2019年湖南新工傷保險條例4大亮點解讀

新修訂的《湖南省實施<工傷保險條例>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於4月1日起施行。《辦法》共7章40條,對工傷保險基金的支付范圍、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工傷保險待遇、監督管理等問題作了規定。與原《辦法》相比,新《辦法》主要有4大亮點,將惠及更多職業人群。

亮點1

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擴大

有利保障職業人群權益

案例:50歲的周阿姨在長沙一家機械公司生產車間上班。前不久,她工作時不慎將頭發捲入正在工作的機器,造成頭皮嚴重損傷,經鑒定構成八級傷殘。當她申請工傷補償時,卻得知公司並沒有按照實際工資給她購買工傷保險。因此,她能夠領取到的工傷補償金與應得數額之間出現了7萬元的差額。長沙市和諧勞動關系公益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用人單位必須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在周阿姨一案中,由於用人單位原因導致其補償存在的7萬元差額,應由用人單位承擔。在該中心公益律師的幫助下,周阿姨拿到了應得賠償。

新規:《辦法》第二條規定,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組織和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工商保險條例》和本《辦法》參加工傷保險。

解讀:「新《辦法》進一步擴大了工傷保險制度覆蓋的職業人群,有利於發揮社會保險的大數法則優勢,有利於保障各方面職業人群的工傷保險權益。」省政府法制辦副主任唐世月介紹,用人單位必須為本單位全體職工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無需繳納。根據《辦法》,工傷保險已變成所有單位、組織的強制型保險,醫生、教師等事業單位人員無論其單位性質如何,都必須繳納工傷保險。如果用人單位未繳納,一旦出現工傷事故,用人單位必須按照《辦法》規定的工傷待遇支付相關費用。

據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總會計師王運柏介紹,截止到2013年,全省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已達731萬人,其中農民工254.1萬人。2013年基金當期征繳收入26.5億元,享受工傷保險待遇人數8.3萬人。

亮點2

將發布典型案例作參照

避免同種情況認定差別

現狀:《工傷保險條例》對工傷的認定採用列舉的方法,因此在具體案例的認識和把握上,很容易出現不同的理解,以致出現相同情況但認定結果大相徑庭的問題,從而導致行政爭議的發生。數據顯示,近年來,在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系統發生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件和勞動爭議案件中,近半數是由工傷問題引起的。

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依照《湖南省規范行政裁量權辦法》 1 2 3

熱點內容
法是社會本質的要求 發布:2024-09-19 06:17:07 瀏覽:637
清末司法改革 發布:2024-09-19 06:12:16 瀏覽:245
社會與法2017迷情 發布:2024-09-19 05:44:15 瀏覽:648
勞動法職工必要的休息時間 發布:2024-09-19 05:32:04 瀏覽:31
律師合同交底法律服務 發布:2024-09-19 05:19:35 瀏覽:887
廣告發律師 發布:2024-09-19 05:05:36 瀏覽:110
法社會學譯叢 發布:2024-09-19 03:39:33 瀏覽:996
江州區法院 發布:2024-09-19 03:31:18 瀏覽:517
行政法中見證人 發布:2024-09-19 01:29:42 瀏覽:536
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 發布:2024-09-19 01:10:25 瀏覽: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