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20015法律法規

20015法律法規

發布時間: 2024-09-29 17:56:24

Ⅰ 會計行業誠信危機原因及對策

【摘要】會計行業誠信應包括會計誠信和審計誠信,會計失信的責任主體是企業負責人,而審計失信的主體是注冊會計師。發生會計行業誠信危機的原困主要有:企業制度因素、政府因素、社會因素、法律因素、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和業務水平因素等。挽救誠信危機的對策和建議主要應包括:加強企業責任人和財務主管的誠信教育;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強對不守信者的懲罰力度;建立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凈化社會環境,培養公民的信任意識等。
【關鍵詞】會計行業誠信 誠信危機 監督機制 會計失信

會計信息具有一定的經濟後果,這已是不爭之實。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經濟後果是十分嚴重的,它將引起投資決策失誤和社會資源的無效配置,使交易費用越來越高昂,最終導致交易的停頓,企業由於無法籌集到資金而紛紛破產,銀行倒閉,失業率高,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將陷入嚴重經濟危機之中。大面積的會計失真,也必將導致嚴重的社會後果——會計失信於社會,當人們不再相信會計時,恐怕就是會計消亡之時了。

目前我國存在十分嚴重的會計信息失真問題,造成會計嚴重的失信於公眾。企業會計造假可謂司空見慣,或以盈利報虧損套取補貼,或偷稅漏稅,或以虧損報盈利騙取上市。而作為「經濟警察」的注冊會計師並不是嚴格把關,反而成為造假的幫凶。尤其是在我國證券市場上,去年發生的「銀廣夏」和「三九醫葯」事件,以及以前發生的「瓊民源」、「東方鍋爐」、「紅光實業」、「張家界」、「黎明股份」、「大慶聯誼」、「鄭百文」、「麥科特」等多起上市公司會計造假和審計串通事件,導致投資者對會計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會計師事務所公信力受質疑,會計體系面臨崩潰。但這種責任是否都歸屬欲會計明?造成會計行業誠信危機的原因是什麼呢?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思考

一、會計行業誠信

一般來說,誠信是指誠實、守信。誠實是指言行跟內心思想一致,不說假話,不做明知不對的事情。守信,就是講信用,不失信,能夠履行跟人約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誠信的核心問題是在謀求個人利益時如何對待他人利益。

會計行業誠信應包括會計誠信和審計誠信。會計誠信是指企業單位不做假帳、客觀、真實、公允地反映和報告企業單位的財務會計信息。會計誠信是企業誠信的一部分,不是會計人員個人的誠信問題,是會計行為的誠信問題。提供會計信息是企業與報表使用人之間的一種契約,或者是法律制度的安排,會計人員與報表使用人之間沒有任何契約或法律關系。主導企業會計行為的是單位負責任人。基於這種認識,會計誠信的主體應是單位負責人,而非會計人員。會計人員的職業誠信,是指他在企業內部與他人關系中是否誠信。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的主要內容是技能勝任、保密、廉潔、客觀性等,以便出色地完成其專業工作。

我們過去曾經企圖通過提高會計人員的法律地位,讓他們監督企業,改善企業管理,事實證明收效甚微。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必然導致徒勞無功,並使會計人員陷入困境,把企業會計缺乏誠信歸咎於會計人員的道德問題,反映了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的會計觀。

審計誠信要求注冊會計師或審計師在審計時,應站在客觀、公正、公允的立場,出具真實、可靠的審計報告。審計報告是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注冊會計師對其負有直接責任。按現行規定,注冊會計師必須以事務所的名義執業。因此,事務所對審計報告也負有直接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審計誠信的主體應是注冊會計師和其所在的事務所。誠信是審計師最重要的道德准則之一,對於審計師來說,誠信是他們得以存在的基礎,失去了誠信,審計師就失去了一切。

二、會計行業誠信危機形成的原因

(一)企業產權中各行為主體的利益目標不同,真實的會計信息未必為所有人接受,使虛假會計信息有了生存的土壤。

一般而言,企業產權中有政府、債權人、所有者、經營者和其他與企業相關的個體等幾大主體。政府最關心稅收的征繳;債權人最關注其債權是否能按時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關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資產能否保值和增值;經營者關心業績的增加是否給自己帶來額外的經濟收益;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者關心股票的價值和公司的業績。由於他們具有不同的行為目標和經濟特徵,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驅動,不可避免地出現需要企業提供對自己有利的會計信息。

經營者的地位與其他利益主體相比有其獨特之處,即經營者直接管理著企業,他對企業的經營、運作負直接責任,因而他有著得天獨厚的信息優勢。由於會計信息不僅是利益相關者進行利益分配的依據,同時也是其他利益相關者考核經營者管理業績的依據,基於經營者自身利益的考慮,經營者必然存在違背已有的會計規則而披露虛假會計信息,以使自己受益而使企業其他利益相關者受損的動機,這種動機將導致經營者操縱會計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虛假信息。

從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於各自的利益目標不同,對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樣,有些信息使用者確實需要真實、客觀反映經濟活動的會計信息,而有些則不然。從理論上說,政府部門和國有資產管理部門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為它們肩負調節社會經濟運作、管理國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公眾利益、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職能,它們能直接感受到會計信息失真的嚴重後果和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但是有時由於個人、部門和地區的利益驅動,出於某種特殊目的如粉飾政績或隱瞞事實等的需要,他們可能並不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如果這些真實的會計信息對它們的目的不利的話。例如:有些國有企業為了改組成功,獲得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資格,就在資產評估和財務報表上大作手腳,以求通過證券委的審批。不僅企業本身樂於這樣作假,當地政府也往往支持這樣做。因為成立股份公司既能籌集到數量可觀的資金,解決企業的資金困難,又能發展地方經濟,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業績。

對於債權人,他們關注債權是否能按期收回,也應要求真實的會計信息以作出正確的判斷,並盡早採取對策。目前企業最大的債權人是銀行,是否所有銀行真的都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呢?恐怕未必。這里同樣涉及到銀行的利益問題。目前我國的銀行大部分是國有銀行,接受貸款的企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如果說在貸款發放之前銀行對企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還有所要求的話,那麼貸款發放之後會計信息真實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銀行和信貸部門及信貸人員自身業績考核的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財務狀況不好時)對他們不見得有好處,二是就算他們知道借款企業的真實情況(當然是財務狀況不好的情況),他們也無法做些什麼。

對於股東,是最需要真實的會計信息的,因為他們與企業的產權關系最明晰,其利益相關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國證券市場而論,投資與投機並存中後者占的比重較大,以賺取短期差價為目的的「股民」甚眾,而真正願意以「股東」身份出現的長期投資者卻為數甚少,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對廣大股民來說並不重要,他們所關心的是會計信息是否會令股價上升,因為這才是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有時,不同的產權主體為了達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標,可能相互串通,合謀提供虛假的會計信息,雖然這不僅可能損害其他產權主體的利益,而且可能損害企業的長遠利益。例如,企業出於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動機,經營者可能與某些以短期炒作、獲取差價為目的的機構投資者走到一起,製造虛假會計信息,引起股價的大幅波動,藉以操縱股價、牟取暴利,最終貽害社會和坑害廣大中小散戶股民。

(二)在委託——代理關系中,對代理人而言,利益決定其信用。

企業中存在的基本的委託——代理關系是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資產的所有者,即委託人;資產的使用者,即代理人。由於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代理人以企業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獨立自主地對企業資產進行經營活動,代理人成為企業的「內部人」;而股東則已沒有任何權利與那些已成為公司資產的東西發生聯系,成為「外部人」。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現代企業中,對外信息的提供與使用也是分離的,企業外部集團並不能隨時查詢、了解企業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於是,在企業會計信息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便出現了信息的不對稱。代理人是否守信用,提供客觀、真實的會計信息,取決於守信用時獲得的收益是否大於不守信用時獲得的收益。在某些情況下,代理人違背諾言可以獲利。不過,對代理人而言,這是一種短期行為,從長遠看,代理人的利益會因委託人永遠喪失對他的信任而蒙受損失。

另外,代理人更注意時間因素,如果委託人能給他帶來長期利益,代理人便恪守信用,否則他們就背棄諾言。

在企業審計中,也存在著委託人、被審計人與審計機構三者之間的委託代理關系:被審計人(企業管理層)替委託人(資產所有者)管理和經營企業資產,而審計機構替委託人鑒證企業管理層業績。按照這種關系,社會審計理應成為所有者約束經營者的有效手段,但現代企業制度在中國尚處於完善階段,部分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管理結構不完善,審計業務委託人與企業管理者合二為一,審計中存在的三者之間委託代理關系實質已簡化為二者之間的關系,即由企業管理者委託審計機構對自己進行審計,這使社會審計失去了存在的前提,違背了其存在的初衷。在這樣的環境下,由於企業管理者擁有對會計師事務所聘用、續聘、支付審計費用等的權力,通常造成會計師事務所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現代資本市場和作為公司治理制度中的重要環節要求其以獨立的第三者對企業的財務情況進行客觀評價,為企業與社會公眾提供真實可信的審計意見;另一方面,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業務涉及面有限,又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壓力,審計收費標准偏低,並易受企業左右。

(三)從審計的特徵分析:審計人員也有無奈之處。

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應比會計人員具有更高的業務技能,查出會計中的虛假信息。由於企業業務繁多,審計人員往往從謹慎性原則出發,只能找出重大事情,不一定面面具到。另外,審計最終審查到原始憑證,如果原始憑證都是假的,注冊會計師也無奈。在社會和市場中到處彌漫著「假」和「騙」的環境下,會計的造假,也令人發指。如「銀廣夏」偽造購銷合同、偽造出口報關單、偽造免稅文件和金融票據等。又如「麥科特」偽造進口設備融資租賃合同、偽造材料及產品購銷合同、偽造進出口發票、偽造海關印章等。這些都是會計失信,不能歸咎於注冊會計師,即使信譽很好、業務技術很精的審計師,也難以查出這些造假事件。

(四)政府管制過度和政府行為多變,導致人們對長期利益的預期信心不足。

政府管制越多,其政策越變化無常。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就越不穩定,就越可能去干一錘子買賣,只考慮短期利益。如,對游戲、娛樂和音像市場時開放時管制:對企業進行重復和不必要的檢查與評比;執行政策可以因人而異;隨意增加或提高市場進入門檻;近幾年會計法規和政策頻頻發生變化;以及國有股減持政策的變化等。這一切,都是政府隨意干涉的表現,正是政府自己創造了太多的不確定,導致人們對未來沒有信心。

(五)審計市場上,政府過度介入的行為導致注冊會計師缺乏提供高質量審計服務的外在壓力與動力。

一是政府利用行政權力人為分割審計市場。從以前指定企業委託與其掛鉤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發展到現在會計師事務所的脫鉤改制,其實際情況並無發生根本性轉變。政府幹預市場的行為直接導致了不公平的競爭,高質量的審計服務難以保證。二是政府的干預表現為對審計對象的特殊照顧。如,在企業包裝上市的過程中、國企改制的上市過程中、在為了避免ST、PT、摘牌而進行的資產重組中,往往是有關政府部門直接指揮參與。又如,對一些國有企業資不抵債,按現代企業制度理應破產,但政府部門出於社會穩定等目的,向其提供貸款,批准掛帳,這就為真實審計提出了難題。由此引發了只能提供符合客戶要求和政府部門認可的審計意見的不良現象。

(六)承擔法律風險低,違規成本低廉。

在我國,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是現行制度的規范性要求,但當社會中的行動者違法獲利大於守法得利時,行動者便不會選擇守法。所以,我們不能指望人們會自覺自願地守法守信。這時,必須運用法律和行業自律規范提供足夠有效的懲罰,並加以嚴格執行,使得違法不守信者得不償失。但我國違規成本低廉,具體表現有兩點。一是被揭露的概率很小;二是即使被揭露出來,處罰的力度也不夠大,違法的機會成本很小。

從近幾年來查出的會計信息造假現象來看,造假涉及到很多單位和人員,有些本來是執法者,但不認真執法,反而與公司串通一氣,合夥作弊,使造假信息更具隱蔽性,增加了查處的難度。可以說虛假會計信息占相當比例,但被揭露出來的概率很小。

另外,即使公司被查出來,其所受處罰力度也不夠大,使公司的違法機會成本相當低廉。在現行法律制度下,公司管理當局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法律責任幾乎為零。中國證監會對上市公司的處罰主要為罰款和要求撤換公司主要管理人員,宣布其為資本市場禁入者,但這些並未使他們受到實質性的懲罰。對於中介機構來說,主要處罰為罰款、暫停執業、吊銷資格或刑事處罰。但由於現在還沒有嚴格的民事賠償制度,這在相當程度上助長了中介機構繼續參與造假的冒險性。

(七)注冊會計師喪失職業道德,執業水平低。

注冊會計師在執業審計業務時,必須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其中最主要的職業道德精神就是獨立性,它是最根本的要求,也是執業客觀及公正的前提。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為了爭取客戶,追求商業利益,背棄職業道德的現象不斷累加,最終直接導致了誠信危機的產生。同時,業務水平不高是造成誠信危機的又一個原因。注冊會計師作為專業人員,社會地位高,廣受關注,不僅在於其公正獨立,更在於其精深的專業知識,及敏銳的職業判斷力。在現代企業中,使用金融工具和信託基金等復雜方式進行表外融資,在資產負債表中看不出負債的增加,要將其發現,是對注冊會計師執業水平的最大考驗。企業收益和損失與未來市場變化息息相關,給注冊會計師的評價帶來更多的困難,也帶來巨大潛在風險。關聯交易錯綜復雜,要在其中發現利潤轉移和債務隱瞞的問題也決非易事。在千變萬化的市場發展中,注冊會計師應注意利用後續教育,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水平。

三、維護會計行業誠信的建議及對策探討

會計行業誠信危機表面上是會計本身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牽涉面很廣的問題。會計失信的責任表面是歸屬於會計系統和會計行業,但實質上主要責任在於企業經營者和注冊會計師。根據上面對會計失信原因的分析,我們相應提出以下建議和對策。

(一)加強企業責任人和財務主管的誠信教育

虛假會計信息從生成到社會公告,要涉及多個市場主體,彷彿是一個鏈條,環環相接,而企業是產生虛假信息的源頭,應該是治理的重點。在治理中,要從公司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這兩個源點抓起。要對他們經常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加強《會計法》、《公司法》、《企業會計制度》、《證券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普及,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對單位會計責任負責的風險意識,建立依法理財的思想觀念,使他們建立起誠信為本、依法經營的理念,以便能從根本上治理虛假會計信息。

(二)理順委託方和代理方的利益關系,減少由於利益沖突而產生的會計失信問題

首先,應當盡早建立專業經營人才市場,將競爭機制引入企業經營者的行列。同時在企業內部建立對經營者的激勵機制(如使經營者部分持股或給予其股票購買選擇權等),使經營者的目標函數與所有者趨於一致,從而改善雙方的「激勵相容性」。其次,應強化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加強對經營者的行為約束。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健全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明確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者的責、權、利。可以考慮將會計按其職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內部管理會計和對外報告會計,前者仍屬企業內部委託——代理網路的一環,受託於經營者,起參謀和決策支持作用,後者則直接受託於董事會,起反映和監督作用。同時,要明確界定對外報告會計部門的責權,即擁有據實核算反映權和監督權,但以不損害經營者的經營決策權為限,不得擅自干涉經營者的決策甚至替代其作出決策。對於經營者的一些明顯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損害所有者利益的行為,應拒絕進行業務處理,並及時向董事會報告。同時為抑制對外報告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串謀」欺騙所有者、出現「道德風險」和「內部人控制」洞題,還需在機構設置上強化內部的制衡和約束機制,加強基礎工作,以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同時,建立一套對其進行有效監督與激勵的機制,使其目標函數與所有者目標函數一致,最終使所有者、會計人員與經營者三方達到經濟利益上的「激勵相容性」。

(三)在會計市場上,明確界定政府的權力,規范政府行為

應明確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權力。比如,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審批權;禁止政府直接參與市場交易活動。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等等。只有政府首先講信任了,政府的政策才能真正有意義,管制才能恰到好處,產權才能得到保護,整個社會才會養成講信譽的習慣。

(四)完善立法,嚴格執法,加大對不守信者的懲罰力度。

法律和信任既有分工,又有互補性,法律可以促進信任的建立。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先後制定並發布了數十項相關的法規制度,如《會計法》、《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證券法》等。在完善會計法規體系方面,一是盡快制定《會計法》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認定會計信息失真的界限和承擔責任的主次問題,二是建立民事賠償責任,提高造假成本,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又能對造假者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從而抑制其違法造假的行為。

加大相關法規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力度,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否則法規制度再完善也是枉然。目前,我們對蓄意造假者的懲罰力度太弱,只傷其皮毛,不動其筋骨,致使某些單位和個人仍然敢鋌而走險。因此,對於藐視法律,蓄意造假而產生嚴重後果春,一定要加大處罰力度,警示後來者不敢再重蹈覆轍。

(五)建立和完善相關監督機制

首先,終止上市公司聘任注冊會計師的制度,改由證監會或交易所聘任。對未上市的國有企業審計,改由國有資產管理部門聘任。這可使中介機構擺脫由被審計對象給予聘任並給予報酬的壓力,真正做到中介機構在審計過程中享有的獨立性,防止會計師事務所之間為爭取審計業務而不求審計質量的惡性競爭。

其次,建立行業監督機制和約束機制。第一,中介機構自身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第二,作為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如證券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要真正擔負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做好執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訂立獎誠罰假制度,監督整個審計市場,對客觀公正的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公開表揚與獎勵,對缺乏誠信的事務所毫不留情地進行揭露和批評,從根本上提高行業質量,做好行業內部的自律監管工作,制止低價不正之風,樹立獨立、客觀、公正的職業道德,倡導誠實守信的美德。

(六)凈化社會環境,培養公民的信任意識

誠信是市場制度的基礎條件之一。會計誠信是市場經濟的要求。目前,信任危機已在社會的各個領域泛濫,要解決會計失信問題,不能只教育會計從業者,而必須全面開展公民的信任意識教育,讓每一位公民都能體會到,只有講信任,才能獲利,否則損失是極大的,甚至是無法彌補的。當信任成為人們的處世資本和企業的無形資產,以及這個社會不能容忍任何失信行為時,失信者就沒有生存空間了,會計行業誠信問題也就會隨之而解決。

總之,會計行業誠信危機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也不單是會計行業和會計系統的問題。除了對會計本身採取一定的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動手解決根本問題。

主要參考資料:

1.劉峰 《制度安排與會計信息質量》《會計研究》2001、7

2.安徽省會計學會課題組《關於會計信息質量問的調查研究》《會計研究》99、4

3.王開田《現代會計角色論一從企業的性質看會計的地位與扮演的角色》《會計研究》98年第2期

4.張維迎《產權、政府與信譽》北京三聯書店2001

5.石聯運《上市公司虛假會計信息的成因及綜合治理》《財務與會計》2002、5

6.張蓉《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化發展中面臨的問題》《上海會計》2001、8

作者:李武立 來源:WTO與中國會計財務問題學術研究會

Ⅱ 注冊化工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第一章 總 則

為強化化工工程設計專業技術人員的管理,確保工程質量,保障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家執業資格制度,特製定以下暫行規定。


第二條 規定適用於所有參與化工工程(包括化工、石化、化纖、醫葯和輕化工程)設計及相關業務的專業技術人員,涵蓋廣泛的行業領域。


第三條 國家實施針對化工工程設計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的執業資格注冊管理制度,這一制度被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執業資格制度的整體框架中。


第四條 注冊化工工程師,特指那些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化工工程師執業資格證書》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化工工程師執業資格注冊證書》的專業技術人員,他們在化工工程設計及相關業務中發揮關鍵作用。


第五條 建設部、人事部等國務院相關部門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建設行政部門、人事行政部門,根據本規定,負責對注冊化工工程師的執業資格考試、注冊和執業過程進行指導、監督和檢查,確保規范進行。


第六條 在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管理委員會下,設有專門的化工專業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建設部、人事部以及化工工程領域的行業協會和專家構成,具體負責注冊化工工程師的資格考試、注冊管理和相關工作。在地方層面,各省級的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管理委員會則負責本地注冊化工工程師的考試組織、資格管理以及注冊申報等具體實施工作。




(2)20015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根據《人事部、建設部關於發布〈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制度總體框架及實施規劃〉及〈全國勘察設計注冊工程師管理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的通知》(人發20015號)要求,人事部 建設部印發《注冊化工工程師執業資格制度暫行規定》。

熱點內容
民法英文怎麼說 發布:2024-12-21 23:42:41 瀏覽:150
民法雙多數決 發布:2024-12-21 22:44:18 瀏覽:990
社會與法情逝 發布:2024-12-21 22:44:04 瀏覽:42
疫情期間法律援助 發布:2024-12-21 22:43:15 瀏覽:874
勞動法失效的後 發布:2024-12-21 22:31:22 瀏覽:740
車輛司法鑒定所 發布:2024-12-21 22:04:17 瀏覽:25
酗酒不道德 發布:2024-12-21 21:47:21 瀏覽:113
學習中國勞動法反思 發布:2024-12-21 21:46:28 瀏覽:10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馬家的男人 發布:2024-12-21 21:33:32 瀏覽:290
王剛刑法 發布:2024-12-21 21:15:19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