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學校制定章程或者規章制度要遵循原則

學校制定章程或者規章制度要遵循原則

發布時間: 2024-10-04 23:15:54

Ⅰ 制度制定的基本原則是什麼到底什麼是規范化管理,怎麼做

制度,也稱規章制度是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了維護正常的工作、勞動、學習、生活的秩序,保證國家各項政策的順利執行和各項工作的正常開展,依照法律、法令、政策而制訂的具有法規性或指導性與約束力的應用文,是各種行政法規、章程、制度、公約的總稱。 規章制度的使用范圍極其廣泛,大至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各行業、各系統,小至單位、部門、班組。它是國家法律、法令、政策的具體化,是人們行動的准則和依據,因此,規章制度對社會經濟、科學技術、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對社會公共秩序的維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制度的特點 1.指導性和約束性。制度對相關人員做些什麼工作、如何開展工作都有一定的提示和指導,同時也明確相關人員不得做些什麼,以及違背了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因此,制度有指導性和約束性的特點。 2.鞭策性和激勵性。制度有時就張貼或懸掛在工作現場,隨時鞭策和激勵著人員遵守紀律、努力學習、勤奮工作 。 3.規范性和程序性。制度對實現工作程序的規范化,崗位責任的法規化,管理方法的科學化,起著重大作用。制度的制定必須以有關政策、法律、法令為依據。制度本身要有程序性,為人們的工作和活動提供可供遵循的依據。
規范化管理的特徵
制度化管理、標准化管理都不等於規范化管理,規范化管理必須具備四個特徵——
系統思考
貫徹整體統一、普遍聯系、發展變化、相互制衡、和諧有序、中正有矩六大觀念。
員工參與
讓每一個員工都參與到游戲規則的制定過程中來,以保證其理解、認同和支持。
體系完整
有完整的思想理論,對企業管理的方法和技術進行整合和協調。
制度健全
有能構成企業組織運行游戲規則,健全組織成員行為激勵誘導機制的管理制度。

Ⅱ 學校規章制度怎麼寫最好給個範本謝謝

------大學管理學院學生會規章制度
第一章 基本章程
一、組織性質:
----------學院學生會是在學院團委指導下開展工作的學生組織。
二、宗旨和義務:
(一)遵循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促進同學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團結和引導同學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努力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人才。
(二)組織和帶領同學開展社會服務,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學院團委聯系學生的橋梁。
(三)通過各種正常渠道,反映同學的建議、意見和要求,代表學生參與學校教育和管理事務。
(四)倡導和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打造學院學生文化的良好氛圍。
三、成員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一)學生會成員享有以下權利:
1.在學生會各級組織中有選舉權、被選舉權和表決權。
2.對學生會一切工作和決議,有質詢、討論、建議和批評的權利。
3.有參加學生會組織的各項活動的權利。
(二)學生會成員必須履行的義務:
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校紀校規。
2.遵守學生會章程,執行學生會決議。
3.積極參加學生會組織的各項活動,努力完成學生會委託的工作,維護學生會的整體榮譽。
4.各級學生會幹部除履行成員義務外,必須做到作風正派,努力學習,熱心為同學服務。
四、學生幹部應該做到: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全心全意為同學服務。
(二)熱心同學工作,認真實干,勇於開拓、創新。
(三)以身作則,嚴於律己,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爭當「三好學生」 、「優秀學生幹部」。
(四)謙虛、謹慎、密切聯系群眾,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養成良好的學習、工作、生活習慣,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修養和工作能力。
(五)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於抵制各種不正之風。

第二章 管理制度
一、考核制度:
(一)工作組織性
1. 例會無遲到,缺席現象,有事需向主席親自請假(具體考核標准可參考學生會例會制度)。
2.部門組織活動及學生會組織活動需准時參加(考核標准與例會制度考核標准相同)。
3.部長服從主席的工作安排,定時向主席匯報其部門的工作,委員服從部長的工作安排,分工能及時完成,對形成的決議堅決執行,行動積極。
4.努力維護學生會的自身形象,接受同學監督,起著率先垂範的作用。
5.加強團結合作精神,各項工作能積極主動予以支持。
(二)工作原則性
1.學生會成員不準搞特殊化,需堅持原則。
2.學生會成員要遵紀守法,不能違反校紀校規。
3.學生會成員必須做到學習工作兩不誤,努力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堅決杜絕掛科現象。
(三)工作方法性
1.各部部長每學期初要交一份詳細的工作計劃,每項活動結束後,主要負責部門要認真總結,並交一份活動總結書。
2.工作有主見,能提出好意見,敢於創新,不拘一格。
(四)工作成績
1.每次大型活動前,活動主要負責人必須做好詳細的工作安排,工作職責具體到各部門,各部門具體到個人,由秘書長統一記錄,活動結束後,依照事先做好的工作安排嚴格考核。對於好的工作作風、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繼續保持與發揚;對於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必須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問題出於個人的,活動結束後要及時反思,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法,並交一份「經驗總結書」;問題出於部門的,活動結束後要及時召開內部會議,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案方法,部長要交一份「經驗總結書」。
2.各部們在校級活動中取得的成績作為考核制度的一項標准。

二、例會管理制度:
(一)全體成員例會制度:
1.每兩周舉行一次例會;
2.例會時間,地點根據實際情況另行通知;
3.由學生會主席主持,特殊情況下委託副主席;
4.學生會成員必須准時到會,不準遲到早退;因故不能出席者必須提前遞向學生會主席親自請假,否則按缺席論,並予以紀錄;
5.例會由秘書處予以認真如實記錄。
(二)部長例會
1.每一周舉行一次例會
2.例會時間,地點根據實際情況另行通知。
3.由主席團,秘書處秘書長及其他部門部長參加。
4.成員必須准時到會,不準遲到早退;因故不能出席者必須提前遞向學生會主席親自請假,否則按缺席論,並予以紀錄
5.例會由秘書處秘書長予以認真如實記錄。
(三)大型活動前動員會議
1.活動前一天舉行
2.會議時間,地點根據實際情況另行通知。
3.由學生會主席主持,特殊情況下委託副主席。
4.由主席團,秘書處秘書長及其他部門部長參加。
5.會議由活動主要負責人主持、具體安排各部門配合工作
6.成員必須准時到會,不準遲到早退;因故不能出席者必須提前遞向學生會主席親自請假,否則按缺席論,並予以紀錄。
7.例會由秘書處予以認真如實記錄。
(四)大型活動後總結會議
1.活動結束後立即舉行
2.會議地點根據實際情況另行通知。
3.會議由學生會主席主持,特殊情況下委託副主席。由活動主要負責人進行活動總結,其他各配合部門也要進行總結。
4.例會由秘書處予以認真如實記錄。
(五)考核標准
1.遲到:無論因任何原因遲到三次者給予警告處分、遲到四次者記為一次缺席
2.請假:因事無法參加會議,要向主席親自請假,請假三次者記為一次缺席。
3.缺席:無故缺席兩次者,給予警告處分,無故缺席者三次者取消學生會成員資格。

三、檔案管理制度:
1.為確保學生會工作規范、有序地進行,制定本條例
2.檔案管理工作統一由學生會秘書處負責,秘書處對學生會所有文件進行分類、整理、歸檔,並及時對各項工作進行總結,在例會上向主席團匯報情況。此外,聽取各部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經驗,保障學生會的工作順利進行。
3.學生會檔案分類為:規章制度、會議記錄、工作計劃及工作總結;各部門學期活動記錄;學生幹部檔案;平時發放的文件;調研報告等。平時有關檔案都將據此分類,各類檔案均要求電子版。
4.學生會各部門每學期初,應向學生會主席團呈交一份詳細的工作計劃。學期末,各部門應將本學期工作進行總結,整理製作各部門本學期活動記錄文檔冊。
5.各部開展大型活動應作詳細的活動計劃預算、活動記載、宣傳文稿、活動圖片及音像、活動總結等應認真記錄活動開展情況,並及時交至秘書處存檔。
6.各部將材料交到秘書處後,由秘書處按部門、類型存檔。各部門如需查閱,歸還時必須放還原位,並不得有缺損。
7.檔案一般不外借,外單位如須外借,需經學生會主席同意,並在秘書處進行登記,留下證件,按時歸還。
8.各類檔案是主席團、秘書處對各部門工作表現作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也是秘書處對學生幹部進行考核和評優的依據。各部門應該認真對待。

四、獎懲制度
(一)制定原則:
1.有章必究、有獎有懲、獎懲分明、獎懲有度。
2.學生會的獎懲工作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進行,堅持民主選舉、民主評議、秘書處的考核和主席團意見相結合。
3.在獎勵上要堅持精神鼓勵和物質鼓勵相結合,以精神鼓勵為主的原則,對犯錯誤的成員,要堅持思想教育與處分相結合,以思想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
3.秘書處具體主管學生會幹部的日常考核、組織評優和處罰工作,對工作成績突出和不稱職的幹部向主席團提交處分意見。
4.本制度包括原則、獎勵、處罰和附則三部分,適合於學生會全體成員。
(二)獎勵:
1.工作積極、認真負責者
2.一學期都有參加學生會組織的集體活動者
3.對本職工作認真負責、責任心強,並有一定突出成績者
4.為學生會制訂計劃或獻計獻策者
5.一學期例會全勤者
6.職能部門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現
(三)懲罰:
1.在學生會工作、活動過程中與他人發生爭執,有損學生會形象者
2.故意欺騙主席團、各部負責人者
3.違反法律法規、校規校紀者
4.由主觀原因造成的累計兩次工作失誤者
5.無故缺席例會,不能按時參加活動者
6.循私舞弊,以權謀私,有「偏向性」追求特權破壞學生會聲譽者。
7.私自挪用學生會財物者
8.以學生會名義處理個人或其他組織事物者
9.不能按時提交工作計劃、活動總結和經驗總結者
(四)附則:
1.獎勵方式:
(1)個人獎:推薦校學生會優秀幹部、先進個人、優秀團員、院學生會先進個人。
(2)集體獎:院學生會先進部門
2.評選時間:推薦校學生會優秀幹部、先進個人、院學生會先進個人、院學生會先進部門在每學期的期末進行。
3.評選比例:部門和先進個人比例不超過總數的30%。
4.處罰等級:
(1)個人處罰:警告、嚴重警告、除名
(2)集體處罰:警告、嚴重警告

五、補充管理制度:
1.各部門成員根據安排對辦公室進行定期打掃。
2.借出物品需登記(附表),對擅自借出、浪費、損壞學生會財物者予以處分。

Ⅲ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的綱要內容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推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實施,在各級各類學校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要求,大力推進依法治校,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制定本實施綱要。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1.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重要性。當前,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和政治文明建設的推進,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各級各類學校的發展環境、發展理念、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迫切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推進依法治校,是學校適應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求,發揮法治在學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校治理法治化、科學化水平的客觀需要;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內在要求;是適應教育發展新形勢,提高管理水平與效益,維護學校、教師、學生各方合法權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2.深刻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緊迫性。《教育部關於大力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通知》(教政法〔2003〕3號)發布以來,各地和學校普遍重視學校章程和制度建設,加強校長和教師法制培訓,積極創建依法治校示範學校,探索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依法辦學和依法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明顯提高。但是,與教育改革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相比,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要求相比,依法治校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工作進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和學校對推進依法治校認識還不到位,制度不健全;一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違法辦學、違規招生、違規收費等問題在個別地區和學校還不時發生;學校管理者和教師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身權益、依法對學生實施教育與管理的能力、意識還亟待提高,權利救濟機制還不健全;政府教育管理職能轉變還未完全到位,部分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依法行政意識和能力還不強。這些問題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影響到教育科學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進程。解決以上問題,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全面加快推進依法治校。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
3.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指導思想。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堅持和改善學校黨的領導與學校的依法治理緊密結合起來;必須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提高校長、教職工和學生的法律素質,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依法辦學,積極落實教師、學生的主體地位,依法保障師生的合法權利;必須切實轉變管理理念與方式,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和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4.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總體要求。學校要牢固樹立依法辦事、尊重章程、法律規則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建立公正合法、系統完善的制度與程序,保證學校的辦學宗旨、教育活動與制度規范符合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要求;要以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為目標,落實和規范學校辦學自主權,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參與學校管理的格局;要以提高學校章程及制度建設質量、規范和制約管理權力運行、推動基層民主建設、健全權利保障和救濟機制為著力點,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學校改革發展中突出矛盾和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校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切實落實師生主體地位,大力提高自律意識、服務意識,依法落實和保障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積極建設民主校園、和諧校園、平安校園。
三、加強章程建設,健全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的制度體系
5.依法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學校章程。學校起草制定章程要遵循法制統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基本原則,以促進改革、增強學校自主權為導向,著力規范內部治理結構和權力運行規則,充分反映廣大教職員工、學生的意願,凝練共同的理念與價值認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發展目標,突出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高等學校要依據《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制定或者修改章程,由教育部或者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核准;普通中小學、幼兒園、中等職業學校章程,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核准。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格局。經過核準的章程,應當成為學校改革發展、實現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據。
6.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學校制定章程或者關系師生權益的重要規章制度,要遵循民主、公開的程序,廣泛徵求校內外利益相關方的意見。重大問題要採取聽證方式聽取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反饋意見採納情況,保證師生的意見得到充分表達,合理訴求和合法利益得到充分體現。要依據法律和章程的原則與要求,制定並完善教學、科研、學生、人事、資產與財務、後勤、安全、對外合作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種辦事程序、內部機構組織規則、議事規則等,形成健全、規范、統一的制度體系。章程及學校的其他規章制度要遵循法律保留原則,符合理性與常識,不得超越法定許可權和教育需要設定義務。學校章程和規章制度,應當加以匯編並公布,便於師生了解、查閱。有網路條件的,應當在學校網頁上予以公開。涉及師生利益的管理制度實施前要經過適當的公示程序和期限,未經公示的,不得施行。
7.建立規范性文件審查與清理機制。學校要設立或者指定專門機構,按照法制統一的原則,對校內規章制度進行審查。對與上位法或者國家有關規定相抵觸,不符合學校章程和改革發展要求,或者相互之間不協調的內部規范性文件和管理制度,要及時修改或者廢止,保證學校的規章制度體系層次合理、簡潔明確、協調一致。要建立規范性文件核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制度,清理結果要向師生公布。新的教育法律法規、規章或者重要文件發布後,要及時對照修訂校內相應的規章制度。
四、健全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完善學校治理結構
8.依法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要依法明確、合理界定學校內部不同事務的決策權,健全決策機構的職權和議事規則,完善校內重大事項集體決策規則,大力推進學校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要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黨對學校的領導,按照《中國共產黨高等學校基層組織工作條例》,在公辦高等學校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中小學、民辦學校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依法明確高等學校黨委會、校長辦公會的職權范圍和決策規則,發揮學術委員會、學校理事會(董事會)等組織在決策中的作用;中小學要健全校長負責制,建立有教師、學生及家長代表參加的校務委員會,完善民主決策程序;職業學校要建立有行業企業人員參加的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形成校企合作決策機制;民辦學校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要健全學校董事會或者理事會的議事規則,依法按期開會履行法定職責。健全決策程序。有關學校發展規劃、基本建設、重大合作項目、重要資產處置以及重大教育教學改革等決策事項,應當按照有關規定,進行合法性論證,開展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評估,建立完善職能部門論證、邀請專家咨詢、聽取教師意見、專業機構或者主管部門測評相結合的風險評估機制。要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積極探索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體制,克服實際存在的行政化傾向,實現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相對分離,保障學術權力按照學術規律相對獨立行使。
9.完善決策執行與監督機制。 要在學校內形成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內部治理結構,保證管理與決策執行的規范、廉潔、高效。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和為教師、學生提供便利服務的要求,自主設置職能部門,明確職能部門的職責、許可權與分工,健全重要部門、崗位的權力監督與制約機制,完善預防職務犯罪和商業賄賂的制度措施。除依法應當保密或者涉及學校特定利益需要保密的事項外,決策事項、依據和結果要在校內公開,允許師生查閱。在重大決策執行過程中,學校要跟蹤決策的實施情況,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教職員工及有關方面對決策實施的意見和建議,全面評估決策執行效果,並根據評估結果決定是否對決策予以調整或者停止執行。公辦學校因違反決策規定、出現重大決策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的,要按照誰決策、誰負責的原則追究責任。
10.完善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要落實《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規定》,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作為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主渠道的作用。學校專業技術職務評聘辦法、收入分配方案等與教職工切身利益相關的制度、事務,要經教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涉及學校發展的重大事項要提交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要擴大教職工對學校領導和管理部門的評議權、考核權。要積極拓展學生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的渠道,進一步改革完善高等、中等學校的學生代表大會制度,推進學生自主管理。制定涉及學生利益的管理規定,要充分徵求學生及其家長意見。要擴大有序參與,加強議事協商,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共青團、學生會等群眾組織在民主決策機制中的作用,積極探索師生代表參與學校決策機構的機制。
11.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中小學、幼兒園應當逐步建立健全家長委員會制度。家長委員會承擔支持教育教學工作、參與和監督學校管理、促進學校與家庭溝通、合作等職責,其成員應當由全體家長民主選舉產生。學校應當提供必要條件,保障家長委員會對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管理活動實施監督,提出意見、建議;應當定期與家長委員會成員進行溝通,聽取意見。學校實施直接涉及學生個體利益的活動,一般應由學校或者教師提出建議和選擇方案,並做出相應說明,提交家長委員會討論,由家長自主選擇、做出決定。要積極探索完善家長委員會的組織形式和運行規則,不斷擴大家長對學校辦學活動和管理行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12.依法健全社會參與機制。要積極探索擴大社會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的渠道與方式。中小學要加強與所在社區的合作,積極開展社區服務,創造條件開放教育資源和公共設施,參與社區建設,完善與社區、有關企事業組織合作共建的體制、機制。健全兼職法制副校長的聘任辦法和任職要求,探索藉助社會資源和力量,加強學校安全管理、開展法制和其他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改善學校周邊環境。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要積極擴大社會合作,在決策咨詢、教學科研、安全管理、學生實習實踐等方面更多引入社會資源,健全制度,擴大社會參與的廣度與深度。
五、依法辦學,落實師生主體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環境
13.依法組織和實施辦學活動。學校辦學活動應當以育人為本,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切實依法規范辦學行為,全面執行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准,注重教育教學效果,形成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要嚴格依法依規招生,建立內部制衡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保證招生制度、選拔機制的公平、公正,招生活動的規范、透明。學校不得違背法律原則和國家有關規定,擅自設立有區別的招生條件或規則。要健全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在專業設置、課程安排、教材選擇等環節建立評估機制,建立教學質量的評估和反饋機制。要依據有關規定,完善管理制度,對學校內設機構開展或者參與經營性培訓活動進行規范,保證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要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明確教師行為規則,堅決杜絕教師違反法定義務和國家規定,利用自身特定職權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
14.依法建設平等校園環境。大力弘揚平等意識,在體制和制度上落實和體現師生平等、性別平等、民族平等、管理者與師生平等的理念。全面落實面向每個學生、平等對待每個學生的原則,消除以不當形式對學生進行分類、區別對待以及帶有歧視的制度、言行。要切實保障殘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權利,不得以非法理由拒絕招收殘疾學生。要為殘疾學生平等、無障礙地參與學校生活提供必要條件和合理便利。
15.尊重和保護學生權利。要完善制度規則,健全監督機制,保證學生在使用教育教學設施、資源,獲得學業和品行評價,獲得獎學金及其他獎勵、資助等方面受到平等、公正對待。學生管理制度應當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公平公正和育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尊重和保護學生的人格尊嚴、基本權利。對學生進行處分,應當做到事實清楚、定性准確、依據充分、程序正當,重教育效果,做到公平公正。作出不利處分前,應當給予學生陳述與申辯的機會,對未成年學生應當聽取其法定監護人的意見。對違反學校紀律的學生,要明確處分的期限與後果,積極教育挽救。要保障學生的人身權、財產權和受教育權不受非法侵害,杜絕體罰或者變相體罰、限制人身自由、侵犯人格尊嚴、違法違規收費,以及由於學校過錯而造成的學生傷害等侵權行為,以及教師、學校工作人員對學生實施的違法犯罪行為。
16.尊重和保障教師權利。學校要依據《教師法》和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師聘任和管理制度,制定權利義務均衡、目標任務明確,具有可執行性的聘任合同,明確學校與教師的權利與義務,依法聘任教師,認真履行合同。要依法在教師聘用、職務評聘、繼續教育、獎懲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規范,保障教師享有各項合法權益和待遇。要充分尊重教師在教學、科研方面的專業權力,學術組織中教師代表的比例不低於 1/2。要落實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強化師德建設,明確教師考核、監督與獎懲的規則與程序。
17.建立健全學術自由的保障與監督機制。要依法建立健全保障師生的研究自由、學習自由和學術自由的體制、機制。健全學術評價制度,保障各種學術評價機構獨立開展活動,建立公平、公正的學術評價標准和程序。要建立靈活的教學管理制度,鼓勵、保護學生自主、自由的學習,形成有利於創造性人才成長的制度環境。要明確教師課堂教學的行為規則和基本要求,保障教師根據課程的有關要求,科學安排教學內容和方法,充分、正當地行使教學的專業自主權,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果。要建立完善對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行為的認定程序和辦法,維護良好的學術氛圍。
18.大力推進信息公開和辦事公開。學校配置資源以及實施幹部選拔任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崗位聘任、學術評價和各種評優、選拔活動,要按照公開公正的原則,制定具體的實施規則,實現過程和結果的公開透明,接受利益相關方的監督。要按照《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以及中小學信息公開的規定,建立健全信息公開的機構、制度,落實公開的具體措施,保證教職工、學生、社會公眾對學校重大事項、重要制度的知情權,重點公開經費使用、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教育教學質量、招生就業、基本建設招投標、收費等社會關注的信息。要創新公開方式、豐富公開內容,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使學生、家長以及教師對學校的意見、建議能夠及時反映給學校領導、管理部門,並得到相應的反饋。學校面向師生提供管理或者服務的職能部門,要全面推進辦事公開制度,公開辦事依據、條件、要求、過程和結果,充分告知辦事項目有關信息,並公開崗位職責、工作規范、監督渠道等內容,提供優質、高效、便利的服務。
六、健全學校權利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有效化解矛盾糾紛
19.依法健全校內糾紛解決機制。要把法治作為解決校內矛盾和沖突的基本方式,建立並綜合運用信訪、調解、申訴、仲裁等各種爭議解決機制,依法妥善、便捷地處理學校內部各種利益糾紛。要特別注重和發揮基層調解組織、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團體和法制工作機構在處理糾紛中的作用,建立公平公正的處理程序,將因人事處分、學術評價、教職工待遇、學籍管理等行為引發的糾紛,納入不同的解決渠道,提高解決糾紛的效率和效果。要尊崇法律、尊重司法。對難於在校內完全解決的糾紛,應當按照法定程序,提交有關行政機關、仲裁機構、社會調解組織或者司法機關依法解決。對師生與學校發生的法律爭議,學校應當積極應訴,認真落實法律文書要求學校履行的義務。
20.完善教師學生權利救濟制度。學校要設立教師申訴或者調解委員會,就教師因職責權利、職務評聘、年度考核、待遇及獎懲等,與學校及有關職能部門之間發生的糾紛,或者對學校管理制度、規范性文件提出的意見,及時進行調處,做出申訴結論或者調解意見。教師申訴或者調解委員會應當有廣泛的代表性和權威性,成員應當經教職工代表大會認可。完善學生申訴機制。學校應當建立相對獨立的學生申訴處理機構,其人員組成、受理及處理規則,應當符合正當程序原則的要求,並允許學生聘請代理人參加申訴。學校處理教師、學生申訴或糾紛,應當建立並積極運用聽證方式,保證處理程序的公開、公正。
21.健全安全管理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各級各類學校、幼兒園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能力,完善校園安全管理制度,落實對學生教育與管理的法定職責,健全學校安全事故、突發事件應急處理機制,切實保障學生、教師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維護學校秩序的穩定。要積極藉助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專業組織,構建學校安全風險管理體系,形成以校方責任險為核心的校園保險體制,建立學校安全風險管理制度、學生傷害事故調解制度,健全安全風險的事前預防、事後轉移機制,建設平安、和諧校園。
七、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形成濃厚的學校法治文化氛圍
22.切實加強對學校領導幹部、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依法治校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學校管理者要帶頭增強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牢固樹立依法辦學、依據章程自主管理、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尊重師生合法權益的理念,自覺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切實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准確把握權利與義務、民主與法治、實體與程序、教育與懲戒的平衡,實現目的與手段的有機統一。學校領導任職前,主管教育行政部門應當以適當方式考察其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依法治校理念的情況。學校要高度重視內部職能部門管理理念和方式的轉變,切實提高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依法、依章程辦事,為師生服務的意識。
23.全面提高教師依法執教的意識與能力。要認真組織教師的法制宣傳教育,在教師的入職培訓、崗位培訓中,明確法制教育的內容與學時,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規要實現教師全員培訓。要圍繞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要求,組織教師深入學習有關落實國家教育方針、規范辦學行為、維護教師合法權益、保障教職工民主管理權的法律規定,明確教師的權利、義務與職責,切實提高廣大教職員工依法實施教育教學活動、參與學校管理的能力。對專門從事法制教育教學的教師,要組織參加專門培訓,提高其對法治理念、法律意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
24.加強和改善學生法制教育。認真落實教育系統普法規劃的要求,開展好「法律進課堂」活動。中小學要將學生法治意識、法律素養,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予以體現。要深入開展學生法制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不斷豐富法制教育的形式與內容,使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等多種方式,掌握法律知識,培養法治理念。要把法治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平等自由意識、權利義務觀念、規則意識、契約精神等理念,滲透到學生行為規則、日常教學要求當中,凝練到學校校訓或者辦學傳統、教育理念當中,營造體現法治精神的校園文化氛圍。要適當加大對《兒童權利公約》、《殘疾人權利公約》等我國簽署加入的重要國際公約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建立對多元文化、少數人群和弱勢人群權利的尊重與平等意識。
八、加強組織與考核,切實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與水平
25.完善依法治校工作機制。學校要將依法治校納入整體工作規劃,明確學校領導班子、各級職能部門、工作崗位的職責,建立健全工作要求與目標考核機制。要將依法治校情況作為年度工作的專門內容,向教職工代表大會進行報告,並同時報送主管教育行政部門。高等學校應當設立或者指定專門機構、中小學應當指定專人負責學校法律事務、綜合推進依法治校,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聘請專業機構或者人員作為法律顧問,協助學校處理法律事務。學校的法制工作機構或人員在學校的決策、管理過程中要發揮參謀和助手作用,對學校出台的有關管理措施、對外簽訂的合同、實施改革方案等,要進行合法性評估、論證。
26.健全依法治校考核評價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把依法治校情況,作為對學校進行綜合評估重要方面,在對學校辦學和管理評估考核中,更加突出依法治校綜合考核的作用,減少對學校具體辦學與管理活動的干擾。要完善校長選任和考核制度,把依法治校的情況,作為考核學校領導班子的重要指標,創新考核評價機制,採取多種途徑聽取師生和社會公眾的意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都要建立由法制工作機構或者其他綜合部門牽頭負責的推進依法治校工作機制,加強對學校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導,健全學校領導依法治校能力培訓和考核制度,採取有效措施,推動和鼓勵學校積極實踐、不斷創新推進依法治校的制度、機制。
九、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對學校依法治校的保障
27.切實轉變對學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大力推動依法治校工作,嚴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律規定的職責、許可權與程序對學校進行管理,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要切實轉變管理學校的方式、手段,從具體的行政管理轉向依法監管、提供服務;切實落實和尊重學校辦學自主權,減少過多、過細的直接管理活動。要主動協調其他有關部門為學校解決法律問題,保障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和合法權益,積極開展校園及周邊環境的治理工作,依法維護校園安全,為學校改革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28.依法建立健全對學校的監督和指導機制。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教育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實現依法對學校辦學與管理行為的監督和管理。要遵循法定職權與程序,積極運用行政指導、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手段,依法糾正學校的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法律和國家政策有效實施。對公辦學校實施違反國家法律和政策規定的行為,要依法健全對學校及其負責人的問責機制。要建立對學校辦學與管理活動中違法行為的投訴、舉報機制,引入社會監督和利益相關人的監督,進一步健全教師、學生的行政申訴制度,暢通師生權利的救濟渠道,改革完善行政監管機制。要建立學校規章和重要制度的備案制度,及時糾正學校有悖法律規定和法治原則的規定。
29.深入開展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創建活動。推進依法治校要立足學校需求,結合實際、分類指導、示範引領。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要根據本綱要,結合自身特點和需要,制定本校依法治校的具體辦法。地方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及時總結在依法治校實踐中形成的典型經驗與成功做法,完善對不同層次、類型學校依法治校的具體要求,分類實施指導。要進一步完善依法治校示範校的評價標准,將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創建活動制度化、規范化,在國家和地方層面,開展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創建活動,積極推廣典型經驗,推動各級各類學校依法治校水平的整體提高。

Ⅳ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的政策解讀

1.制定出台《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的背景和意義是什麼?
制定出台《實施綱要》是教育部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各級各類學校實施依法治校是教育領域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現代學校制度,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之間新型關系的必由途徑。《實施綱要》共分9個方面,全面涵蓋了各級各類學校推進依法治校的目標要求和主要任務,對學校按照法治精神與原則,轉變管理理念和手段、方式提出了系統要求,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對推動我國學校行政管理體制和內部治理機制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頒布《實施綱要》,根本目的在於促使各地和各級各類學校深刻認識依法治校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推進依法治校的思路、舉措和重點;積極推進依法治校的實踐,加快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支持和管理學校的新格局,使法治成為政府管理學校和學校內部治理的基本方式。
2.如何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校?
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提出了依法治校的要求,2003年印發了《教育部關於加強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見》。《實施綱要》根據已有實踐和新的形勢,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全面部署。《實施綱要》抓住了學校辦學和管理中核心要素,對各級各類學校提出了普遍要求,全面推進。二是全面闡釋內涵和要求。《實施綱要》根據實踐發展,全面闡述了依法治校的內涵、意義和指導思想,系統提出了總體要求和具體措施。三是全面推進實施。《實施綱要》從健全依法辦學自主管理的制度體系、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規范學校依法辦學行為、健全校內權利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營造學校法治文化氛圍、健全依法治校評價考核機制和轉變政府職能等7個方面,對學校辦學管理提出了具體的工作要求和目標任務,將全面提升學校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擺上了教育部門和學校的議事日程。四是全面動員各方力量。《實施綱要》明確了政府及學校內部各個主體,以及社會在推進依法治校中的地位、職責及權利義務,構建了廣泛參與、共同推進的格局。
3.《實施綱要》對學校內部制度體系建設提出了哪些要求?
《實施綱要》強調學校要以章程建設為核心,切實推進學校依法辦學自主管理的制度體系建設。《實施綱要》明確,學校章程應當著力規范學校的內部治理機構和權力運行規則,成為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據;要求教育部門建立健全章程核准機制,到2015年全面形成一校一章程的局面。同時,要求學校從程序和實體兩個方面,不斷提高制度建設質量,凡制定章程和關系師生權益的重要規章制度,都要遵循民主公開的程序,健全師生參與的渠道,徵求利益相關方意見。學校規章制度的內容要符合法律保留、公平公正等法治原則,不得非法給師生設定義務,如亂設罰款等。《實施綱要》還要求建立校內規范性文件審查與清理機制,由專門機構依據法律和學校章程對校內規章制度進行審查定期進行清理,保證學校制度體系的合法適當和協調統一。
4.《實施綱要》對學校治理結構的完善提出了哪些要求?
依法健全學校內部治理機構,保障學校權力依法規范行使和有效監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關鍵。《實施綱要》要求,學校首先要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實現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在加強和改進學校黨的領導的基礎上,高等學校、中小學、職業學校、民辦學校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要根據各自特點,依法健全決策機制,在重大事項決策上建立相應的決策風險評估機制,完善決策公開和決策執行效果評估制度。同時,要完善決策執行與監督機制,在學校內部形成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治理結構。其次,學校應當以教學科研為核心,探索完善管理體制,克服實際存在的行政化傾向,實現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相對分離,保障學術權力按照學術規律相對獨立行使。第三,要完善學校的民主管理和監督機制。《實施綱要》強調,學校要擴大有序參與,加強議事協商,完善基層民主制度,切實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學生會等組織,保障師生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第四,要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積極擴大社會參與學校辦學與管理的渠道和方式。
5.為什麼要把家長委員會制度作為中小學依法治校的重要內容?
在中小學全面建立家長委員會制度,既是促進家校合作與溝通的重要途徑,也是保障學生家長能夠有效參與學校管理,增加學校管理、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完善學校治理機構的重要機制。《實施綱要》對中小學家長委員會的職能、產生辦法以及學校與家長委員會的關系作了全面規定,特別規定在一些涉及學生利益的事項上,家長委員會要有發言權甚至是決策權。要求學校完善制度、提供條件,保障家長委員會在學校治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6.《實施綱要》對學校依法自主辦學提出了哪些要求?
教書育人是學校的核心職能和存在根基。依法辦學,落實師生主體地位,形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育人環境,是學校推進依法治校的落腳點和具體體現。《實施綱要》從學校組織和實施辦學活動、建設平等校園環境、保護學生和教師權利、健全學術自由的保障與監督機制、推進信息公開和辦事公開等幾個方面,對學校依法辦學提出了全面要求。明確了學校在招生、教學、評價等活動中依法實施管理行為的基本規則。要求堅決杜絕教師違反法定義務和國家規定,利用自身特定職權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強調要在校園中大力弘揚平等意識,注重對學生和教師權利的尊重和保護。要求全面加強學校的信息公開和辦事公開,建立便捷有效的信息溝通渠道,公開社會、師生關注的信息,使師生對學校的意見能夠及時得到反饋。
7.《實施綱要》為什麼提出建設平等校園環境?
構建平等校園是落實教育公平、權利平等理念的直接要求和集中體現。實踐中,有些學校在辦學、管理以及招生過程中,制定的政策或者規章制度有意或者無意間,違背了權利平等原則,甚至構成歧視。因此,《實施綱要》從建立平等理念入手,要求以平等對待所有學生為核心,明確學校要在體制和機制上落實和體現師生平等、管理者與師生平等、性別平等和民族平等,消除任何不合法、不合理的分類及區別對待,並特別強調要把保障殘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權作為依法治校、建設平等校園的重要內容。
8.為什麼要把保障學術自由作為依法治校的內容?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保障教師和學生的研究自由、學習自由和學術自由是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重要內容。同時,學術自由也需要在法定限度內行使。當前出現的學術失范行為等現象,與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有直接的關系。因此,《實施綱要》從保障和監督兩個層面對學術管理的體制機制提出了要求,要求學校建立公正、公平的學術評價標准和程序,健全完善對違反學術規范、學術道德行為的認定程序和辦法,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
9.《實施綱要》對健全學校內部的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提出了哪些要求?
當前,教育領域的各種矛盾也開始日益突出,學校與學生、教師之間糾紛也呈多發趨勢。學校傳統的管理手段正在面臨挑戰。面對新的形勢,學校要依法健全校內權利救濟和糾紛解決機制,切實增強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學校改革發展中矛盾、糾紛的能力。這既是依法治校的重要要求,也是維護和諧穩定校園環境的必要條件。《實施綱要》要求學校依法建立和暢通糾紛解決渠道,特別是要建立校內教師申訴或者調解制度,規范學生申訴制度,落實正當程序原則,積極運用聽證等方式,保證處理程序的公開公正。針對目前學校安全面臨的較大壓力和復雜局面,《實施綱要》強調,要健全校園安全管理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妥善處理因為安全事故引發的糾紛,積極藉助政府部門、社會力量、專業組織,多方合作共同構建學校安全風險管理體系,探索建立學生傷害事故調解等制度,通過法治手段,建設平安、和諧校園。
10.為什麼要加強學校法治文化氛圍建設?
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校長、教師和學生學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識是基礎。《實施綱要》進一步強調了學校法制教育的重要作用,針對學校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個群體分別提出了要求。要求學校管理者要帶頭增強法治意識,養成依法辦事的習慣,提高運用法治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在學校領導任職前,教育部門以適當方式考察其法律知識和依法治校理念;要求在教師入職、崗位培訓和履行職責的全過程都要包含法制教育的內容,全面提高教師依法執教的意識與能力。同時,要加強和改善學生法制教育,開展好「法律進課堂」活動,把法治文化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11.就提高學校依法治校水平的能力與水平,教育部門將採取哪些具體措施?
提高學校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制度保障,《實施綱要》從組織工作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兩個方面規定了具體措施。要求學校將依法治校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規劃,作為年度工作專門內容進行報告。強調學校要有專門機構或專職人員負責法律事務,有條件的可以聘請法律顧問,協助學校處理法律事務。學校出台有關管理措施、簽訂合同、實施改革方案等,都要進行合法性評估、論證。《實施綱要》要求,教育部門在對學校辦學和管理評估考核中,更加突出依法治校綜合考核的作用,減少對學校具體辦學和管理活動的干擾。要把依法治校作為對學校領導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標,創新考評機制,聽取師生和社會公眾意見。
12.《實施綱要》對轉變政府職能提出了哪些要求?
轉變政府職能是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關鍵因素。《實施綱要》 提出兩個方面要求:一是切實轉變對學校的行政管理方式,強調依法監管、提供服務,減少過多、過細的直接管理,要主動協調有關部門為學校解決法律問題,為學校改革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二是依法建立健全對學校的監督和指導機制。教育部門要積極探索建立教育行政執法的體制機制,提高執法能力,依法糾正學校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建立對公辦學校及其負責人的問責機制,健全對違法辦學活動的投訴機制,改革和完善行政監管機制,實現對學校的依法管理。
13.為全面推進依法治校,教育部近期有何舉措和要求?
近期,教育部將根據《實施綱要》制定依法治校的具體評價指標體系,明確中小學、高等學校依法治校的行為規則,指導各地深入開展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創建活動。將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推動示範學校創建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集中推廣一些典型經驗,促進各級各類學校依法治校水平的整體提高。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各級各類學校要從新的高度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校的重要意義。按照《實施綱要》要求,把全面推進依法治校作為推進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一項核心工作,切實抓好落實。

Ⅳ 我是剛被一所學校應聘進來的,由於教學經驗不足等。我就不敢太用力的管這些學生,怕用力管了,校長又說我

教師為什麼不敢管教學生,從教育法律的視角考察,主要原因有:教師管教權的范圍、程序與方式不明確;學生權利被過度解釋以及對「管教」的誤解;教師管教的風險以及不管教、不當管教、違法管教的法律責任不確定;教師不了解管教學生的相關法理和法律知識。當前必須盡快規定管教的范圍、程序和方式,明確不管教、不當管教和違法管教的法律責任,合理解釋學生的基本權利,正確理解「管教」、「懲戒」、「體罰」之間的聯系與區別,教師也應該掌握管教的相關法律原則。
[關鍵詞] 管教;管教權;基本權利;法律原則;法律責任

一、教師管教權的范圍、程序與方式不明確
關於教師對學生的管教權以及學校對學生的管理處分權,我國早已有多部法律法規作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七條規定,教師享有「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的權利;第八條規定,教師負有「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學校有「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利。然而一些人認為,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是教師職業與生俱來的,是教師不證自明的自然權利,並不需要「多此一舉」的規定。真的是多餘的規定嗎?應該指出,未來社會是一個法治社會、權利社會,公民和法人的基本權利都需要法律法規予以明確規定,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也應如此,否則即使能夠說出千萬條「教師應該管教學生」的理由,沒有法律的賦權,教師仍然是不敢管教學生的。然而問題在於,有了這么多規定,教師卻依然不敢管教學生,這表明教師要不要管教學生,或者教師有沒有對學生的管教權,並不是一個問題,問題主要在於教師到底應該怎樣管教學生。換言之,我們認為這些規定不僅不「多餘」,這只是教師行使管教權的第一步,教師要行使好管教權,還需要更具體、更詳細的規定。
具體地說,教師管教的范圍、程序與方式不明確,是導致教師不敢管教學生的原因之一。通常一些家長認為,他們將孩子送到學校,學生的所有方面就是教師的責任了,不論教師管還是不管,教師都有責任,與其如此教師「管」學生不如「不管」學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教育法律法規沒有圈定教師管教的邊界和明確管教的方式,教師即使管教,也只能按照傳統、習慣或者經驗來管那些承擔責任可能性較少的學生事務,至於其他可能需要承擔責任或者承擔較大責任的事務,教師可能會盡量逃避。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管教學生是教師行使的一種公權力,作為一種公權力,一方面教師不得放棄,另一方面,按照「法無規定即禁止」的原則,由於管教的范圍與方式未作規定,教師如果管教學生就會有越權管教或違法管教之嫌。當務之急,並不是需要一部又一部法律來「籠而統之」地規定教師擁有管教學生的權利或者教師可以「適當方式」管教學生。對於「教師擁有管教學生的權利」的規定,多一部法律還是少一部法律,多一條法律條文還是少一條法律條文,意義已經不大。因此關鍵在於盡快明確教師管教學生的范圍與方式,出台教師管教學生的實施細則,明確規定教師管教學生的行為哪些是「必須的」,哪些是「禁止的」,哪些是「倡導的」,給教師以管教行為上的指引。
當前許多國家和地區教師管教學生的規定值得我國借鑒,他們對管教的規定比較具體,教師在管教學生時完全可以放開手腳。哪些方面應該管,應該以什麼方式管,他們的教師都瞭然於胸,既不會導致越權管教,也不會導致管教缺失。譬如美國對學生的管教措施分為一般管教和重大違規事件之懲戒,前者包括口頭訓誡、剝奪權利、課後留校、學業制裁等,後者包括短期停學、長期停學、懲罰性轉學、體罰等。如果規定不具體明確或比較模糊,法院在判決時有時會撤消教育行政部門或學校的規定。在Caliborne訴Beebe學區案(1988年)中,法院認為禁止在上課或參加學校活動之前喝酒的規定過於空乏,因為這一規定可以解釋為參加學校活動的前幾分鍾、幾小時,甚至幾天喝酒,算是違規而予以懲戒。我國台灣地區 2007年6月22日頒布《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注意事項》,第二十二條指出,教師採取的一般管教措施有:適當之正向管教措施;口頭糾正;調整座位;要求口頭道歉或書面反省;列入日常生活表現記錄;通知監護權人,協請處理;要求完成未完成之作業或工作;適當增加作業或工作;要求課余從事可達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務;取消參加正式課程以外之活動;經監護權人同意後,留置學生於課後輔導或參加輔導課程;要求靜坐反省;要求站立反省,但每次不得超過一堂課,每日累計不得超過兩小時;在教學場所一隅,暫時讓學生與其他同學保持適當距離,並以兩堂課為限;經其他教師同意,於行為當日,暫時轉送其他班級學習;依該校學生獎懲規定及法定程序,予以書面懲處。同時也對教師違法處罰學生的措施列出了參考表。這些詳細的規定,使教師對管教學生的范圍、方式、程序乃至時間等都相當清楚,教師管教學生不會感到茫然無措。
二、學生權利被過度解釋以及對「管教」的誤解
與日益繁榮的物質相比,人們的管教觀念並沒有因此進步,有的甚至出現倒退現象,許多家長或社會人士認為,教師只能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管教學生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表揚和鼓勵,批評和懲罰則被排除在管教手段之外。也有許多人將「管教」與「懲戒」、「體罰」、「變相體罰」相混淆,甚至將它們等同起來。眾所周知,「體罰」、「變相體罰」在我國是明令禁止的,同時法律也沒有賦予教師「懲戒」的權利,因此「體罰」、「變相體罰」是違法的,「懲戒」是越權的。什麼是管教?它與「懲戒」、「體罰」之間是一種什麼關系?澄清這些問題對於教師敢於管教學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首先,管教不是懲戒。「管教」作為一個法律概念首先出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這兩部法律明確規定,對於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學校和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互相配合加以管教;無力管教或者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將其送專門學校繼續接受教育。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法律上的管教既包括對學生的正向對待,也包括對學生的負面對待,既包括學校的管教,也包括家長的管教,管教不是學校和教師一項獨有的權利或義務。對於「懲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出的解釋是,一種加諸於違規或表現不合宜行為人的行動,它透過負面方法來控制行為。台灣學者李惠宗認為,廣義的管教包含了懲戒,或者說懲戒是管教的一種方式。狹義管教是一種正面的積極的教育手段,「是對學生錯誤行為的事先預防」,而「懲戒則是事後責任的追究」,是「管教無效後所不得不採取的手段」。管教本質上屬於教育措施,由教師施行,以教育為目的,「懲戒本質上為教育行政措施」,「由學校行政單位為之,具有令學生負責之意旨」。通常人們對「管教」持一種廣義的理解。其次,管教不是體罰。體罰是有意對孩子造成身體上的疼痛或者不舒服,通常目的在制止孩子的不當行為,處罰其犯錯,以及避免這樣的行為再發生,是懲戒的一種形式,因此體罰只是懲戒和管教的一種方式,而且是一種有爭議的懲戒和管教方式。之所以相當多的人認為管教就是體罰,恐與早期體罰是經常的、主要的管教學生的措施有關。隨著社會的進步及對人性的尊重,體罰逐漸被廢除,愈來愈多的國家和地區以法律明文予以禁止,即使在允許體罰的少數國家和地區,也必須遵循嚴格的正當法律程序。除了體罰之外,管教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正向的積極教育、語言責備、體力措施、剝奪某種特權、沒收、留校、懲戒性轉學、警告、停學、開除等等。管教、懲戒、體罰關系圖,具體如下。
學生作為一般身份的普通公民享有憲法及法律規定的基本權利,如人身權、財產權,同時作為特殊身份的受教育者也享有相應的基本權利,如受教育權。不論教師怎樣管教學生,其界限或者底線是不得侵犯學生的基本權利。因此這就需要教育法律法規的制定及解釋在教師管教權與學生的基本權利之間必須適度平衡,如果教育法律法規的天平對學生權利過度傾斜或者我們對學生權利作過於寬泛的解釋,那麼也會導致教師不敢管教學生。比如,為了保護學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法律法規對「教師不得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教師不得侮辱學生的人格尊嚴」作出了規定。然而「由於只對體罰及變相體罰作出了簡單的禁止規定,而沒有對其性質、內容及表現形式進行詳細的說明和明確的界定,許多中小學校在實施懲戒時缺乏明確的指引,尤其容易在變相體罰與合法的懲戒之間產生混淆。」令教師非常困惑的是,當學生嚴重違反課堂紀律或者校紀校規時,教師當然打不得,害怕體罰學生承擔責任,教師也批評不得,因為一旦批評而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比較脆弱,學生離校離家出走,自傷、自亡,教師還會惹上一身官司和債務。有的教師對違反課堂紀律的學生要求其站著聽課被扣上「體罰」的帽子,有的教師對嚴重擾亂課堂紀律的學生將其「請」出教室,則被視為侵犯學生的上課權。正如有位教師所指出的那樣,「教師對嚴重違紀學生被稱之為『體罰』,批評教育幾句更是被扣上對未成年人進行『心罰』的大帽子!打不得、罵不得、開除不得,不誇張地說: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已經蒼白得只剩下一張只會進行『正面教育』的『嘴皮子』!」因此當前除了盡快對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范圍、程序和方式作出規定外,還應盡快在立法技術上對學生的基本權利作出合理合法的解釋,避免過於寬泛的解釋,在教師管教權和學生的基本權利之間適度平衡,否則教師管教學生一不小心就會陷入侵犯學生基本權利的嫌疑。
三、教師管教的風險以及不管教、不當管教、違法管教的法律責任不確定
不管有多少部法律規定教師擁有管教學生的權利或者義務,當教師管教學生的風險不確定而且日益增大的時候,出於一種自我保護或防護,大多教師都會持一種不管教的立場或態度。教師管教學生首先面臨的風險是,教師本身可能會受到學生的報復或傷害,當前頻發的因管教而致學生傷害教師的案件使許多教師不得不採取明哲保身的辦法。同時,受新公共管理、「用戶第一主義」、「顧客就是上帝」等觀念和思潮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學校將學生評價教師作為對教師進行獎懲和考核的辦法,相當一部分教師擔心管教學生或過嚴管教會導致學生對自己評價降低,影響到自己的評先、評優、評獎等。此外即使是教師正當管教,由於執法部門和機關在處理和判決時考慮到學生相對於教師和學校而言是弱勢群體,不管三七二十一會將責任的板子打在學校和教師身上,教師輕則賠償,重則挨處分甚至可能會被解聘,因此在就業壓力大和就業競爭激烈的今天,教師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寧願對學生放任自流。而且放任學生導致的問題似乎不甚明顯,也較難追究責任,而一旦批評學生或者強行管制學生導致發生問題,後果則更為嚴重,兩相比較,教師寧願擇其輕。
我國教育法律法規不僅沒有規定管教的范圍、方式及程序,也沒有指出不當管教和違法管教的范圍,更沒有規定不當管教和違法管教的責任(除體罰和變相體罰之外)。《教師法》盡管規定教師負有「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的義務,但是並沒有規定如果不履行該義務到底需承擔什麼法律責任,因此教師不管教,無法追究責任。從立法技術的角度來說,一個完整的法律規范應該包括條件、行為准則和獎懲三個要素。從條件來說,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只是規定了必須管教,對於什麼情況下教師應該管教,什麼情況下教師不應該管教,什麼情況下屬於不當管教,未作規定。從行為准則來說,教師的哪些管教行為是「必須的」,哪些行為是「禁止的」,哪些行為是「倡導的」,哪些行為是可以「選擇的」,相關法律法規雖有規定,但不甚詳細和明確。從獎懲來說,對於教師做得好的,並無獎勵的規定,對於教師不當管教或違法管教,要求承擔的法律責任亦未規定(體罰和變相體罰除外)。制定法律的目的是為了對人們行為進行導向、控制和約束,如果要做到人們能夠按照預期的行為去做,那麼法律規范的上述三個要素是缺一不可的。與刑法、民商法經濟法等法律相比,部分學者將我國的教育法律稱為「軟法」,乃因為我國許多教育法律缺乏對法律責任(即懲罰)的規定,結果導致教育法律流於形式而無法執行。因此為了加強教育法律的可執行性,現在新修訂或新出台的一些教育法律法規都用較大篇幅對「法律責任」作出專門規定,如2006年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在今後的立法或者修訂教育法律法規的過程中,我國有關教師管教學生的法律規范也應該遵照上述立法技術的要求作出相應的修改。
當法律闕如的時候,法院的判決則至關重要。如果法院的判決具有分歧,則會讓學校和教師管教學生感到無所適從。譬如對於兩起案情比較相似的「田永案」和「劉燕文案」,法院的判決結果截然不同,這給學校以「適當方式」管教學生留下了難題。另外法院在判決時,基於學生屬於弱勢的一方,往往或者很容易給教師和學校扣上「不當管教」或「存有過失」的帽子,從而導致教師即使沒有過錯也需承擔責任的現象。
四、教師不了解管教學生的相關法理和法律知識
我國教育法律法規對教師管教學生的規定不多,但教師忙於和注重於教育教學事務而對這些規定知之甚少,對管教的相關法理則知之更少。當前即使我國雖無教師管教學生的諸多法律規定,但是退一步來說,如果教師掌握管教學生的一些相關法理,了解自己的管教行為是否正當、是否合理、是否合法,教師也會有「勇氣」和「底氣」行使學生管教權,教師在管教學生的過程中會學會盡量少擔責或避免擔責。教師如要敢於管教學生,理解和掌握以下法律原則是必要的、有益的。
首先,管教應該遵循合法性原則。合法性原則包括法律優先原則和法律保留原則。所謂法律優先,就是法律對行政權處於優先的地位,實質是指行政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不得違反現有的法律,不能採取與法律相抵觸的措施。學校作為一個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必須遵循法律優先的原則,不得制定與法律相抵觸的學校章程、教育教學制度和學籍管理制度,也不得採取與法律相抵觸的行為,否則這些規章制度將是無效或可以被撤銷的,學校規章制度的制訂必須遵循實質的正當性、形式的必要性和程序的合法性,應該符合教育目的和教育規律,應該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及特點,應該不得侮辱學生的人格,有助於實現學生的受教育權。所謂法律保留是指某些事項雖應保留由法律加以規定,但也可以授權行政機關以行政立法加以規定,此時法律的授權必須在授權目的、范圍、內容等方面明確具體。根據教育法的相關規定,學校可以根據章程自主管理,這表明學校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但這並不意味著學校和班主任可以隨便制定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約束和限制。學校的規章制度或者班級管理制度只能基於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的需要,且不得侵犯學生的基本權利。比如學生停學、開除學籍等處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受教育權。而受教育權是憲法賦予每位公民的一項重要權利,如果學校僅憑自己的內部規章制度就隨意剝奪學生的受教育權,其合法性是令人質疑的。正如拉莫特所說:「公立學校不能成為極權主義者的『飛地』(孤立的小塊地區)。學校官員並沒有凌駕於學生的絕對權威。學生在校內和校外一樣都是憲法保護之下的『人』。他們擁有國家必須承認的基本權利,就像他們自己必須承認對國家的義務一樣」。
其次,管教應該遵循合理性原則。學生管教的每一個方面,並不都需要由法律法規來規定,為了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的正常和確保學校與在校師生的安全及利益,學校可以在法律法規之外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和自主自決權,但是這些權力的行使都應該經得起合理性的檢驗。合理性原則包括不當聯結禁止原則和比例原則。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在做出行政行為時,應只考慮到合乎事物本質的要素,不可將與法律目的不相乾的法律上或事實上的要素納入考慮。比如,學校被停電,電力局的孩子被逐出校園;家長不交稅,其孩子被趕出學校;學生交不起學費,扣押學生的畢業證和學位證;等等,都違反了不當聯結禁止原則。比例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實施行政行為應兼顧行政目標的實現和保護相對人的權益,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可能對相對人的權益造成某種不利影響時,應將這種不利影響限制在盡可能小的范圍內,使「目的」和「手段」之間處於適度的比例。具體來說,比例原則又包括三個子原則,一是妥當性原則。指行政手段對於實現行政目的是適當的,有用的,手段必須符合目的。對於學校而言,學校所採取的管理措施或手段,不能僅僅出於一種良好的願望,應有助於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維持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提升教學和科研的品質。比如教師對不寫功課的學生,不準其下課直到寫完為止,這樣的管教方式有助於功課的完成,假如要求學生到操場跑步30分鍾或者跑20圈,這樣做並不有助於學生完成功課,違反妥當性原則。二是必要性原則。指行政目的即使完全正確,但達成行政目的的手段有多種,行政權力必須採取最緩和的手段,盡可能使相對人權益遭受最小的損害。比如學生不專心聽課,教師命其站立聽課,應可認為是最少侵害手段,假如直接將學生逐出課堂,剝奪其受教育權,則不符合此原則。三是過度禁止原則。指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有助於達成目的,也採用了對相對人損害最少的手段,但是這種手段仍須加以衡量,行政目的本身的價值必須大於相對人受損的價值。簡言之,學校對學生採取管教措施的結果總體上應該是利大於弊。譬如台灣教師對經常欺侮或毆打同學的學生施以青蛙跳的處罰,如果一次處罰20下,視為正常,如果一次處罰上100下,則違反過度禁止原則。
第三,管教應該符合正當程序原則。正當程序原則是指行政主體在作出影響相對人權益的行政行為時必須遵循正當法律程序,包括通知、送達、聽取申辯、告知權利、舉行公開、公正的聽證等一系列程序。我國《教育法》雖然使學校的自主管理權擁有了合法性,但不等於其具體管理行為的合法性,學校自主管理權和教師管教權能否得到公正、合理的行使,還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正當程序來保障。目前對學生何種處分需要正當程序,何種處分不需要正當程序,仍然存有爭議。從美國歷年的判例來看,「並非所有學校對學生的處分,都必須具有正當程序的要件,除非是校方對學生嚴重的處分或是學生有重大利益損失」,「短暫的停學、緊急的事件等非顯著傷害,都不需要具備正當程序的要件」,「在10天以上的停學、長期停學、轉學、退學、一直未做決定或延長停學的處分超過10天等嚴重的處罰,則需要有正當程序的要件」。一般而言,愈是嚴厲的處罰措施,正當程序保障的措施要求越齊全,一般的懲罰,如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處分應該給予學生申辯的機會,處分後應該以書面的形式告知學生,但是對於留校察看、勒令退學、開除學籍等嚴重處分措施,除了上述的程序要求外,應該舉行公開的聽證會,甚至也應該允許司法審查的介入。

熱點內容
航海條例影響 發布:2025-01-25 06:42:59 瀏覽:151
社區兩委班子法律知識培訓 發布:2025-01-25 06:19:44 瀏覽:673
民法自救行為 發布:2025-01-25 06:19:06 瀏覽:366
誅六族刑法 發布:2025-01-25 05:56:49 瀏覽:521
第五版國際商法翻譯 發布:2025-01-25 05:40:12 瀏覽:599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好考嗎 發布:2025-01-25 05:23:18 瀏覽:244
額頭的閉合性粉刺應該用啥防法治療 發布:2025-01-25 05:05:41 瀏覽:605
名詞解釋立法機關 發布:2025-01-25 04:38:00 瀏覽:721
勞動法司法考試真題2012 發布:2025-01-25 04:37:48 瀏覽:25
道德經密法 發布:2025-01-25 03:56:02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