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行政機關問責條例

行政機關問責條例

發布時間: 2024-11-14 01:46:55

① 北京市行政問責辦法的詳細內容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行政人員的管理和監督,促進行政人員依法履行行政職責,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各級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的組織及國家行政機關依法委託從事公共事務管理活動的組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以下統稱行政人員)不履行、違法履行、不當履行行政職責,導致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或者造成不良影響,依照本辦法規定追究責任。
第三條市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市行政問責工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區縣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負責行政問責工作的實施。
第四條市和區、縣監察機關在行政問責工作中履行下列職責:
(一)指導、監督本級人民政府工作部門的行政問責工作;
(二)研究行政問責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並向本級人民政府提出相應建議;
(三)負責受理、調查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應當由本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的行政問責案件,並提出處理建議;
(四)統計、分析本行政區域行政問責的處理情況;
(五)本級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行政問責工作。
其他行政機關應當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明確監察、法制、人事等部門或者機構在行政問責工作中的職責,負責受理投訴、控告和檢舉,開展調查,提出擬處理意見等工作。
第五條行政問責應當堅持實事求是、公平公正、權責統一、教育與懲處相結合的原則,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處理恰當、程序合法、手續完備。
第六條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區縣人民政府應當定期向市監察機關報告行政問責工作情況。
區、縣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定期向區、縣監察機關報告行政問責工作情況。
第七條行政人員應當依法行政,自覺執行法律、法規、規章和上級的決定、命令、部署,確保政令暢通,提高行政效能,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監察機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法制工作機構應當通過多種形式對行政人員進行有關建設法治政府知識的培訓。
第二章行政問責情形
第八條行政人員有下列應當履行而未履行行政職責情形之一,導致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或者造成不良影響的,應當進行行政問責:
(一)對依申請、請求、申訴的行政行為,未按照規定受理、審查、決定的;
(二)未按照規定檢查、檢驗、檢測、檢疫的;
(三)對發現的違法行為未制止、糾正的;
(四)對依法應當給予行政處罰或者採取行政強制措施的違法行為,未予處理的;
(五)收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投訴、舉報後,未按照規定調查、處理的;
(六)應當履行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人身權和財產權等法定職責,而未履行的;
(七)行政相對人詢問有關行政許可、行政給付條件、程序、標准等事項,拒絕答復的;
(八)未履行行政復議職責、行政訴訟應訴職責、行政賠償或者行政補償職責,損害政府與行政相對人關系的;
(九)未履行信息公開義務、告知義務或者保密義務的;
(十)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不履行行政職責的情形。
第九條行政人員有下列違法履行行政職責情形之一,導致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或者造成不良影響的,應當進行行政問責:
(一)違反議事規則,個人或者少數人對重大事項作出決定,或者改變集體作出的決定的;
(二)無依據實施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行政行為的;
(三)違反規定的步驟、順序、方式、形式等規定程序實施行政行為的;
(四)超過法定時限或者合理時限履行職責的;
(五)超越法定許可權實施行政行為的;
(六)隱瞞、截留、挪用、私分或者變相私分行政徵收徵用款物的;
(七)違法查封、扣押、沒收、徵收、徵用財物的;
(八)不具有行政執法資格或者違反規定使用執法證件的;
(九)違反規定亂收費,或者要求行政相對人接受有償服務、購買指定商品以及承擔其他非法定義務的;
(十)違反規定製作法律文書、使用票據的;
(十一)違法委託其他組織或者個人履行職責的;
(十二)實施行政行為無事實根據,或者主要事實不清,主要證據不足的;
(十三)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違法履行行政職責的情形。
第十條行政人員有下列不當履行行政職責情形之一,導致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或者造成不良影響的,應當進行行政問責:
(一)工作作風懈怠、工作態度惡劣的;
(二)對於明顯相同情況的相對人不同對待,歧視特定相對人,或者為實現行政管理目標採取的行政方法、手段明顯失當等濫用自由裁量權履行行政職責的;
(三)國家和本市規定的其他不當履行行政職責的情形。
第三章行政問責方式和適用
第十一條行政問責的方式為:
(一)責令作出書面檢查;
(二)責令道歉;
(三)通報批評;
(四)行政告誡;
(五)停職檢查;
(六)調離工作崗位;
(七)責令辭去領導職務;
(八)免職。
行政人員有本辦法規定的違法違紀情形,按照《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和其他有關規定應當給予處分的,不得以前款規定的行政問責方式代替行政處分,也不得以行政處分代替前款規定的行政問責方式。
第十二條對應當問責的行政人員,應當根據其行為性質、危害程度等因素確定情節輕重,分別作出如下處理:
(一)情節較輕的,給予責令作出書面檢查、責令道歉、通報批評處理;
(二)情節較重的,給予行政告誡、停職檢查、調離工作崗位處理;
(三)情節嚴重的,給予責令辭去領導職務、免職處理。
給予行政告誡、停職檢查、調離工作崗位、責令辭去領導職務、免職處理的,可以同時適用責令作出書面檢查、責令道歉、通報批評。
第十三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從重處理:
(一)拒絕改正錯誤的;
(二)隱瞞事實真相,干擾、阻礙行政問責工作的;
(三)對投訴人、控告人、檢舉人打擊報復的;
(四)一年內被給予行政問責兩次以上的;
(五)在兩人以上共同違法違紀行為中起主要作用的;
(六)其他按照規定應當從重處理的。
第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理:
(一)主動交代違法違紀行為的;
(二)積極配合調查或者有立功表現的;
(三)主動採取措施,有效避免或者挽回損失、消除不良影響的;
(四)其他按照規定可以從輕、減輕處理的。
第十五條行政人員有本辦法規定應當予以行政問責的情形,情節輕微,經過批評教育後改正的,可以免予行政問責。
行政人員在緊急情況下有本辦法規定的應當予以行政問責情形,但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不予行政問責。
第十六條行政人員實施行政行為時,認為上級的決定或者命令有錯誤的,可以向上級提出改正或者撤銷該決定、命令的意見;上級不改變該決定、命令,或者要求立即執行的,行政人員應當執行該決定、命令,執行的後果由上級負責,行政人員不承擔責任;但是,行政人員執行明顯違法的決定、命令的,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兩人以上共同實施行政行為的,主辦人員承擔主要責任,協辦人員承擔相應責任;責任無法區分的,共同承擔責任。
第十七條行政人員有本辦法規定的違法違紀情形,受到行政問責,所在單位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單位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不得以對行政人員的行政問責代替單位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
第十八條對行政人員的考核、任用、獎勵、表彰應當考慮其被行政問責的情況。
受到行政問責的行政人員,取消當年年度相關的考核評優和評選先進的資格。
第四章行政問責程序
第十九條對下列途徑發現的行政人員應當行政問責的線索,按照管理許可權初步核實後,對需要行政問責的,應當進行調查:
(一)上級或者本級人大常委會、人民政府的監督、檢查;
(二)監察、審計、法制等行政部門的監督、檢查;
(三)本單位的內部監督、檢查;
(四)行政訴訟;
(五)行政復議;
(六)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投訴、控告、檢舉;
(七)公共媒體披露本辦法規定的應當予以行政問責的情形且確有證據的報道;
(八)其他途徑。
第二十條行政問責案件,應當自決定調查之日起3個月內作出行政問責處理決定。情況復雜的,經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批准,可以延長3個月。
對於事實清楚、不需要進行問責調查的行政問責案件,應當直接作出行政問責處理決定。
第二十一條調查行政問責案件,應當由兩名以上工作人員進行。
調查處理行政問責案件,應當聽取被調查的行政人員的陳述和申辯,並予以記錄。對其合理意見,應當予以採納;不予採納的,應當說明理由。
第二十二條參與行政問責案件調查、處理的人員與被調查的行政人員是近親屬關系的,或者與被調查的行政人員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案件公正處理的,應當提出迴避申請;被調查的行政人員以及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權要求其迴避。
行政問責決定機關負責人的迴避,由行政問責決定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負責人決定;其他調查、處理人員的迴避,由行政問責決定機關負責人決定。
行政問責決定機關或者行政問責決定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發現調查、處理人員有應當迴避的情形,可以直接決定該人員迴避。
第二十三條調查終結,應當形成調查報告並提出擬處理意見,經行政機關的監察(包括派駐監察機構)、法制、人事等工作部門主要負責人簽字,提交行政機關領導成員集體討論後,作出給予行政問責、免予行政問責或者撤銷行政問責案件的書面處理決定。
第二十四條依照本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給予行政問責的,應當在行政問責處理決定書中載明下列內容:
(一)受到問責的行政人員的姓名、職務、級別、工作單位等基本情況;
(二)違法違紀事實;
(三)處理結果和依據;
(四)不服行政問責處理決定的復核、申訴途徑和期限;
(五)行政問責決定機關的名稱、印章和作出決定的日期。
第二十五條行政問責處理決定書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送達受到問責的行政人員,並應當及時函告有關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
有關機關要求處理或者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實名投訴、控告、檢舉的,應當書面告知其處理結果。
行政問責處理決定應當在一定范圍公開,對於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行政問責案件的處理決定,一般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二十六條依照本辦法規定應當給予行政問責的行政人員已調至其他行政機關工作的,原所在行政機關可以向其現任職行政機關提出處理建議,其現任職行政機關應當依法作出行政問責處理決定。
第五章復核申訴
第二十七條受到問責的行政人員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向作出處理決定的機關申請復核;對復核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復核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同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或者作出該復核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提出申訴;也可以不經復核,自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30日內直接提出申訴。
第二十八條行政機關應當自受理復核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書面復核決定並送達申請人。
申訴受理機關應當自受理申訴之日起60日內作出申訴處理決定書並送達申請人和原處理機關;案情復雜的,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時間不得超過30日。
復核、申訴期間不停止執行原問責處理決定。
受到問責的行政人員不因提出復核、申訴被加重處理。
第二十九條申訴受理機關審查認定原處理決定有錯誤的,原處理機關應當自收到申訴處理決定書後15日內予以糾正。
第三十條經復核、申訴認定行政問責處理決定錯誤,對行政人員造成名譽損害的,原處理機關應當賠禮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依法補償。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一條對經市或者區、縣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人員予以停職檢查、調離工作崗位、責令辭去領導職務、免職處理的,按照有關法律規定的程序辦理。
第三十二條本辦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

② 2019年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全文內容解讀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全文

第一章指導思想、原則和適用范圍

第一條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依據黨章和憲法、法律,結合黨的建設的實踐制定。

第二條本條例的任務,是維護黨的章程和其他黨內法規,嚴肅黨的紀律,純潔黨的組織,保障黨員民主權利,教育黨員遵紀守法,維護黨的團結統一,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決議和國家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第三條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原則。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應當遵守和維護黨的紀律。對於違犯黨紀的黨組織和黨員,必須嚴肅處理。

第四條堅持黨員在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黨內不允許有任何不受紀律約束的黨組織和黨員。凡是違犯黨紀的行為,都必須受到追究;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必須給予相應的處分。

第五條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黨組織和黨員違犯黨紀的行為,應當以事實為依據,以黨章、其他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為准繩,准確地認定違紀性質,區別不同情況,恰當地予以處理。

第六條堅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實施黨紀處分,應當按照規定程序經黨組織集體討論決定,不允許任何個人或者少數人決定和批准。上級黨組織對違犯黨紀的黨組織和黨員作出的處理決定,下級黨組織必須執行。

第七條堅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原則。處理違犯黨紀的黨組織和黨員,應當實行懲戒與教育相結合,做到寬嚴相濟。

第八條本條例適用於違犯黨紀應當受到黨紀追究的黨組織和黨員。

第二章違紀與紀律處分

第九條黨的紀律是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黨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違反黨和國家政策、道德,危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依照規定應當給予黨紀處分的,都必須受到追究。

第十條對黨員的紀律處分種類:

(一)警告;

(二)嚴重警告;

(三)撤銷黨內職務;

(四)留黨察看;

(五)開除黨籍。

第十一條對嚴重違犯黨紀的黨組織的紀律處理措施:

(一)改組;

(二)解散。

第十二條黨員受到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一年內不得在黨內提升職務和向黨外組織推薦擔任高於其原任職務的黨外職務。

第十三條撤銷黨內職務處分,是指撤銷受處分黨員由黨內選舉或者組織任命的黨內各種職務。對於在黨內擔任兩個以上職務的,黨組織在作處分決定時,應當明確是撤銷其一切職務還是某個職務。如果決定撤銷其某個職務,則必須從其擔任的最高職務開始依次撤銷。對於在黨外組織擔任職務的,應當建議黨外組織依照規定作相應處理。

對於應當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處分,但是本人沒有擔任黨內職務的,應當給予其嚴重警告處分。其中,在黨外組織擔任職務的,應當建議黨外組織撤銷其黨外職務。

黨員受到撤銷黨內職務處分,二年內不得在黨內擔任和向黨外組織推薦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或者高於其原任職務的職務。

第十四條留黨察看處分,分為留黨察看一年、留黨察看二年。對於受到留黨察看處分一年的黨員,期滿後仍不符合恢復黨員權利條件的,再延長一年留黨察看期限。留黨察看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二年。

黨員受留黨察看處分期間,沒有表決權、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留黨察看期間,確有悔改表現的,期滿後恢復其黨員權利;堅持不改或者又發現其他應受黨紀處分的違紀行為的,應當開除黨籍。

黨員受到留黨察看處分,其黨內職務自然撤銷。對於擔任黨外職務的,應當建議黨外組織撤銷其黨外職務。受到留黨察看處分的黨員,恢復黨員權利後二年內,不得在黨內擔任和向黨外組織推薦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或者高於其原任職務的職務。

第十五條黨員受到開除黨籍處分,五年內不得重新入黨。另有規定不準重新入黨的,依照規定。

第十六條對於嚴重違犯黨紀、本身又不能糾正的黨組織領導機構,應當予以改組。受到改組處理的黨組織領導機構成員,除應當受到撤銷黨內職務以上(含撤銷黨內職務)處分的外,均自然免職。

第十七條對於全體或者多數黨員嚴重違犯黨紀的黨組織,應當予以解散。對於受到解散處理的黨組織中的黨員,應當逐個審查。其中,符合黨員條件的,應當重新登記,並參加新的組織過黨的生活;不符合黨員條件的,宣布除名;有違紀行為的,依照規定予以追究。

第三章紀律處分運用規則

第十八條故意違紀受處分後又因故意違紀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應當從重處分。

第十九條從輕、從重處分,是指在本條例分則中規定的違紀行為應當受到的處分幅度以內,給予較輕或者較重的處分。

第二十條減輕、加重處分,是指在本條例分則中規定的違紀行為應當受到的處分幅度以外,減輕或者加重一檔給予處分。

本條例規定的只有開除黨籍處分一個檔次的違紀行為,不適用前款減輕處分的規則。

第二十一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規定從輕或者減輕處分:

(一)主動交代本人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問題的;

(二)主動檢舉同案人或者其他人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問題,經查證屬實的;

(三)主動挽回損失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結果發生的;

(四)主動退出違紀違法所得的;

(五)有其他立功表現的;

(六)本條例分則中另有規定的。

第二十二條根據案件的特殊情況,由中央紀委決定或者經省(部)級紀委(不含副省級市紀委)決定並呈報中央紀委批准,對違紀黨員也可以在本條例規定的量紀幅度以外減輕處分。

第二十三條對於黨員違犯黨紀應當給予警告或者嚴重警告處分,但是具有本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之一或者本條例分則中另有規定的,可以給予批評教育或者組織處理,免予黨紀處分。對違紀黨員免予處分,應當作出書面結論。

第二十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規定從重或者加重處分:

(一)強迫、唆使他人違紀違法的;

(二)串供或者偽造、銷毀、隱匿證據的;

(三)阻止他人揭發檢舉、提供證據材料的;

(四)包庇同案人員或者打擊報復批評人、檢舉人、控告人、證人及其他人員的;

(五)有其他干擾、妨礙組織審查行為的;

(六)本條例分則中另有規定的。

第二十五條一人有本條例分則中規定的兩種以上(含兩種)應當受到黨紀處分的違紀行為,應當合並處理,按其數種違紀行為中應當受到的最高處分加重一檔給予處分;如果其中一種違紀行為應當受到開除黨籍處分的,即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第二十六條基於一個違紀故意或者過失,其行為觸犯本條例分則中兩個以上(含兩個)條款,依照處分較重的條款定性處理。

一個條款規定的違紀構成要件全部包含在另一個條款規定的違紀構成要件中,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

第二十七條二人以上(含二人)共同故意違紀的,對為首者,除本條例分則中另有規定的外,從重處分;對其他成員,按照其在共同違紀中所起的作用和應負的責任,分別給予黨紀處分。

對於經濟方面共同違紀的,按照個人所得數額及其所起作用,分別處分。對違紀集團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團違紀的總數額處分;對其他共同違紀的為首者,情節嚴重的,按照共同違紀的總數額處分。

教唆他人違紀違法的,應當按照其在共同違紀中所起的作用追究黨紀責任。

第二十八條黨組織領導機構集體作出違犯黨紀的決定或者實施其他違犯黨紀的行為,對具有共同故意的成員,按共同違紀處理;對過失違紀的成員,按照各自在集體違紀中所起的作用和應負的責任分別處分。

第二十九條對於本條例沒有規定但危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確需追究黨紀責任的違紀行為,比照分則中最相類似的條款處理。需要比照處理的案件,按照處分黨員批准許可權的規定,應當由省(部)級黨委、紀委批准處理的案件,報請中央紀委批准;應當由省(部)級以下黨委、紀委批准處理的案件,由省(部)級紀委(不含副省級市紀委)批准並報中央紀委備案。

第四章對違法犯罪黨員的紀律處分

第三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

(一)因故意犯罪被依法判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的主刑(含宣告緩刑)的;

(二)單處或者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

(三)因過失犯罪,被依法判處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

因過失犯罪被判處三年以下(含三年)有期徒刑或者被判處管制、拘役的,一般應當開除黨籍。對於個別可以不開除黨籍的,應當對照處分黨員批准許可權的規定,報請再上一級黨組織批准。

第三十一條依法被勞動教養的,應當給予開除黨籍處分,但是******和中央紀委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二條黨員受到黨紀追究,需要給予行政處分或者其他紀律處分的,作出或者批准作出處理決定的黨組織應當向有關機關或者組織提出建議;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司法機關。

會議還研究了其他事項。

問責條例解讀:讓失責必問成為常態

黨的95周年生日到來前夕,中央放出加強制度建設大招,祭出全面從嚴治黨利器。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問責」和「問責條例」,很快成為各類媒體、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熱門詞彙。

「問責」就是追究責任。在政,就是追究政府官員責任;在黨,就是追究黨的幹部的責任。據報道,《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貫徹黨章,堅持問題導向,問責焦點更為集中,即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維護黨的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這5方面,開展問責。問責情形有3條標准,即對於失職失責造成嚴重後果、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損害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都要嚴肅追究責任。問責包括3種責任,既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追究領導責任。

有許多人可能已注意到,盡管早在2009年,中辦、國辦就印發了《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但十八大以來,在中央領導講話和黨的文件中,有關問責的話題,出現更為頻繁。2013年1月,在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就提出,「有權就有責,權責要對等。無論是黨委還是紀委或其他相關職能部門,都要對承擔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進行簽字背書,做到守土有責。出了問題,就要追究責任。決不允許出現底下問題成串、為官麻木不仁的現象」。2013年11月,《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明確提出:「適時修訂《關於實行黨政領導幹部問責的暫行規定》,進一步明確問責情形、規范問責方式。」今年以來,「問責」熱度進一步提升。在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強調,「堅持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王岐山同志更提出,「要把問責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

中央為什麼如此重視「問責」?這與成立95年的大黨今天所擔負的重大責任和所面臨的從嚴治黨難題息息相關。一方面,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艱巨,另一方面,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薄、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等問題,仍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有的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管黨治黨不嚴、責任擔當缺失,搞好人主義、一團和氣。尤其是近年來,在反腐敗大背景下,一些黨員領導幹部不作為、不擔當、不負責,且有逐漸蔓延之勢。對此必須對症下葯、標本兼治,特別亟需從加強制度建設入手以治本。出台問責條例,就是治本的一個重要舉措。

問責,隱含著權責對等原則,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以往,我們習慣於官員出了大事才追究責任,甚至只要不觸犯黨紀國法,即使出事一般也不直接承擔責任。官員權力很大,責任卻不很明確。2003年「非典」以後,問責才慢慢開始運用和法制化,尤其在行政問責方面。但黨內問責法規體系建設仍顯滯後。2009年「暫行規定」權威性系統性不足,比如被問責官員如何復出不明確,屢受詬病,問責效果受到質疑。因此2013年「規劃綱要」提出要進行修訂,包括「抓緊制定嚴格做好被問責幹部工作安排的有關規定,嚴格被問責幹部復出條件、程序和職務安排等,保證問責制度與黨紀政紀處分、法律責任追究制度有效銜接。」

問責條例的出台,使問責制從「暫行規定」上升到了「條例」的權威高度,使權責對等原則得到了黨內法規的嚴格規范。它將促使人們由更嚴肅的事後追責,進一步重視和關注更明確的事前明責,從而有效地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縱向壓給各級黨組織,橫向分解到組織、宣傳、統戰、政法等黨的工作部門。更重要的是,它告誡和警示全黨,黨中央對問責是動真格的。黨內法規有剛性,黨的領導幹部不擔當、不負責就要被追責,失責必問將成為常態。這就抓住了黨員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直指壓力傳導不下去這個突出問題,以問責倒逼落實,推動管黨治黨從寬松軟走向嚴緊硬。

「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認真貫徹問責條例,就能將從嚴治黨的整體責任,轉化為各級黨組織的具體責任;把中央的擔當精神,轉化為各級黨的領導幹部的擔當行動,使「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成為黨的幹部的自覺意識。

;

③ 問責條例和紀律處分條例區別

在共產黨的各種黨紀中,問責和處分是人們經常聽到的兩個名詞,如今國家逐漸開始正清悄視黨員的違紀問題,讓一些不法分子感到了重重危機,很多人都以為,共產黨問責條例和處分條例是一回事,兩者是答余渣可以相互替代的,其實這種說法並不準確,問責和處分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的。問責和處分有什麼區別?
(一)問責和黨政紀處分的主體不同。對黨政領導幹部實行問責,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進行,問責的主體一般是黨委、政府或者政府的工作部門。紀檢監察機關和組織部門按照許可權履行相關職責,是實施的主體。而給予黨政紀處分的實施主體一般是紀檢監察機關。
(二)問責和黨政紀處分的客體不同。問責的客體一定是領導幹部,而紀檢監察機關需給予黨政紀處分的客體范圍則廣得多,包括所有的黨員、國家賦予權力執行公務的人員。
(三)問責和黨政紀處分的形式不同。問責機制有其特定的方式:責令公開道歉,停職檢查,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而違反黨政紀相關紀律的要給予的處分形式有黨紀處分和政紀處分。黨紀處分有:黨內警告、黨內嚴重警告、撤銷黨內職務、留黨察看、開除黨籍;對黨組織的黨紀處分有:改組和解散。政紀處分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
問責可以單獨執行也可以和黨政紀處分共同執行,並不是對行政問責的行政人員都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是否給予處分應當依照有關黨紀政紀處分的規定執行。
問責條例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問責工作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全面從嚴治黨力度的不斷加大,問責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要求也越發迫切。《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出台正是立足黨的事業發展和全面從嚴治黨現實需要的又一次頂層設計。
條例注重簡明實用,共13條,包括目的和依據,指導思想,問責原則,問責主體和對象,問責情形,問責方式,問責執行等。條例明確了問責主體和對象。黨的問責工作是由黨組織按照職責許可權,追究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失職失責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的政治責任,包括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問責對象是各級黨委(黨組)、黨的工作部門及其領導成員,各級紀委(紀檢組)及其領導成員,重點是主要負責人。條例明確了問責內容和情形。條例規定對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維護黨的紀律不力、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堅決不扎實等6個方面失職失責行為,造成嚴重後果或者惡劣影響的,進行嚴肅問責。
條例明確了問責方式方法。現有各類問責規定中,共有14種問責方式。條例將這些問責方式規范為對黨組織的檢查、通報、改組3種方式,對黨的領導幹部的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4種方式。這些方式均在黨內法規中有明確規定、在實踐中經常使用。條例把責任落實到各級黨委及黨的工作部門。條例對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及黨的工作部門在問責中的職責作出明確規定,使責任不僅落實到黨委(黨組),也分解到組織、宣傳等工作部門,體現了細化落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的要求。條例堅持依規治黨,實現紀法分開。突出黨規特色,概括提煉,明確責任;採用黨言黨語、紀言紀語,不套用法言法語;對行政問責事項不作規定,對引咎辭職、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機關等已有明確規定的方式和程序不再重復規定;不套用問責啟動、問責調查等法律性,努力做到要義明確、便於執行。
條例注重與其他黨內法規的協調銜接。條例是對黨章規定的細化延伸,是對黨內其他問責規定的歸納提煉。將制定條例與正在修訂的黨內監督條例、已經施行的黨紀處分條例統籌考慮,與現行黨內法規中有關問責規定相互銜接。黨內法規中對有毀毀關處置措施已有明確規定的,如申訴方式、問責影響期等,條例不再重復。
法律依據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第五條問責對象是黨組織、黨的領導幹部,重點是黨委(黨組)、黨的工作機關及其領導成員,紀委、紀委派駐(派出)機構及其領導成員。
第六條問責應當分清責任。黨組織領導班子在職責范圍內負有全面領導責任,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主要領導責任,參與決策和工作的班子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重要領導責任。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
第三十七條違紀行為有關責任人員的區分:
(一)直接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起決定性作用的黨員或者黨員領導幹部。
(二)主要領導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直接主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負直接領導責任的黨員領導幹部。
(三)重要領導責任者,是指在其職責范圍內,對應管的工作或者參與決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確履行職責,對造成的損失或者後果負次要領導責任的黨員領導幹部。
本條例所稱領導責任者,包括主要領導責任者和重要領導責任者。
第三十八條本條例所稱主動交代,是指涉嫌違紀的黨員在組織初核前向有關組織交代自己的問題,或者在初核和立案審查其問題期間交代組織未掌握的問題。

④ 採取什麼方式問責的一般應當向社會公開

採取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方式問責的,一般應當向社會公開。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第九條:

問責決定作出後,應當及時向被問責黨組織或者黨的領導幹部及其所在黨組織宣布並督促執行。有關問責情況應當向組織部門通報,組織部門應當將問責決定材料歸入被問責領導幹部個人檔案,並報上一級組織部門備案;涉及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的,應當在一個月內辦理完畢相應手續。

受到問責的黨的領導幹部應當向問責決定機關寫出書面檢討,並在民主生活會或者其他黨的會議上作出深刻檢查。建立健全問責典型問題通報曝光制度,採取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方式問責的,一般應當向社會公開。

(4)行政機關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2016年7月8號,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明確強調對於失職失責造成嚴重後果、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損害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都要嚴肅追究責任,既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追究領導責任。

這次出台的《問責條例》對具體的問責方式也進行了規定,並且針對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整合制定了不同的問責方式。

在現有的各類問責規定中,共有包括批評教育、作出書面檢查、給予通報批評、組織處理、調離崗位、引咎辭職、黨紀軍紀政紀處分、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等在內的14種問責方式,此次《問責條例》在制定過程中,對這些問責方式進行了整合。

根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第七條的規定,對黨組織的問責方式依據情節嚴重主要有檢查、通報、改組三種,其中對失職失責,嚴重違反黨的紀律、本身又不能糾正的,應當予以改組。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解讀《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對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問責方式不同

⑤ 實行什麼對失職失責性質惡劣

法律分析:按照規定,重大行政決策終身責任追究,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對負有責任的領導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不論是否已調職、離職、辭職或者退休,都將進行責任倒查,實行終身責任追究:一、除特殊情形外,在實施重大行政決策過程中未依法按照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程序規定決策,造成重大行政決策嚴重失誤的;二、行政決策機關依法應當作出行政決策而未作出決策,或者應當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或者惡劣影響的;三、在履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序中弄虛作假的;四、其他應當進行終身責任追究的情形。對重大行政決策失職失責相關責任人員,將相應受到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組織處理(包括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免職、降職等)和政紀處分。責任追究對象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責任追究涉及需要追究黨員幹部黨紀責任的,按照相關黨紀黨規處理。受到責任追究的人員對責任追究處理決定不服的,可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依法提出申訴。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黨的問責條例》 第五條 問責應當分清責任。黨組織領導班子在職責范圍內負有全面領導責任,領導班子主要負責人和直接主管的班子成員承擔主要領導責任,參與決策和工作的班子其他成員承擔重要領導責任。

熱點內容
q項條例 發布:2024-11-14 20:46:46 瀏覽:481
東城法院立案時間 發布:2024-11-14 20:25:02 瀏覽:895
擁有規章的立法權的是 發布:2024-11-14 19:12:51 瀏覽:225
坪塘法院 發布:2024-11-14 18:46:50 瀏覽:394
寫規章的英語作文 發布:2024-11-14 17:51:08 瀏覽:84
法官的警車 發布:2024-11-14 17:51:02 瀏覽:773
反腐敗立法草案 發布:2024-11-14 17:45:16 瀏覽:623
惡魔律師結局 發布:2024-11-14 16:58:15 瀏覽:7
2016年司法考試三大本pdf 發布:2024-11-14 16:52:48 瀏覽:976
騙取公證書法律責任 發布:2024-11-14 16:44:03 瀏覽: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