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
A. 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濕地保護,維護和發揮濕地生態功能,改善生態環境,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行政區域內濕地的規劃、建設、保護、利用和監督管理工作。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濕地,是指常年或者季節性積水、適宜野生生物生存、具有涵養水源、凈化水質、蓄洪抗旱、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並經依法認定和公布的潮濕地帶、水域。第四條濕地保護應當堅持全面保護、統籌規劃、科學修復、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濕地調節生態環境的綜合功能。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濕地保護工作的領導,將濕地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經費、濕地保護管理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第六條濕地保護工作實行綜合協調、分部門實施的管理體制。
市、縣(市、區)林業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濕地保護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林業、水務、河務、園林、農業、城市管理等部門(以下統稱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其管理范圍內的濕地保護工作。
市、縣(市、區)發展改革、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城鄉建設、財政、環境保護、交通(海事)、公安、旅遊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濕地保護的相關工作。第七條市人民政府和沿黃河區域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濕地保護管理部門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黃河濕地保護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協調涉及黃河濕地保護的重大事項及相關工作。第八條建立濕地生態紅線制度。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劃定濕地生態紅線,建立健全生態紅線管控措施,保持濕地總量,提升生態功能。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新聞媒體應當組織態好冊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普及濕地保護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傳播濕地文化,提高全帆宏社會濕地保護意識。
鼓勵單位、個人以公益宣傳、科普教育、志願服務、捐贈等形式參與濕地保護活動。
鼓勵、支持對濕地生態系統的科學技術研究和成果轉化應用,提高濕地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第十條在濕地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個人,由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規劃建設第十一條市林業行政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定期開展全市濕地資源調查,建立濕地資源檔案。濕地資源調查結果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
濕地資源調查的內容主要包括濕地面積、類型、分布、狀況以及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等。第十二條市林業行政部門應當在濕地資源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濕地保護規劃,會同發展改革、城鄉規劃、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水務、河務等部門編制全市濕地保護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編制或者調整濕地保護規劃,應當通過論證會、聽證會等形式廣泛徵求意見。
經批準的濕地保護規劃應當向社會公布,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調整。確需調整的,應當按照原批准程序報經批准。第十三條濕地保護規劃應當包括濕地保護的目標任務、總體布局、重點項目、生態紅線劃定及具體保護措施等內容。
編制濕地保護規劃應當符合本市城市總體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並與環境保護、水資源保護、土地利用等規劃相銜接。第十四條市、縣(市、區)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應當按照濕地保護規劃,組織新建、恢復濕地。
新建、恢復濕地應當遵循濕地保護的標准和技術規范,採用自然或者生態的材料和工藝,維護濕地的生態功能。第十五條具備下列條件的濕地,可以建立市級濕地公園:
(一)公園規模在六公頃以上,濕地面積所佔比例不低於百分之五十,濕地生態系統完整,周圍風貌完好;
(二)濕地生態系統具有典型性或者濕地主體功能具有示範性;
(三)濕地生物多樣性豐富或者生物物種獨特,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學研究、宣傳教育價值。第十六條建立市級濕地公園的,由縣(市、區)濕地保護管理部門組織編制濕地公園規劃,經相應的市濕地保護管理部門提出審查意見,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濕地公園建設應當符合濕地公園規劃,不得建設污染或者破壞濕地、自然景觀和地質遺跡的工程設施。
濕地公園應當按襪洞照有關規定進行命名和掛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命名、掛牌濕地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