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規章特點
法律、法規與規章之間的主要區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概念含義的差異:
- 法律:在廣義上,指的是所有規范性文件;而在狹義上,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 法規: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以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 規章:指由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 規范性文件:廣義上包括法律范疇內的立法性文件和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狹義上則專指法律范疇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 制定主體的區分:
- 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例如民法、刑法等。
- 法規:由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
- 規章:主要由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
- 規范性文件:由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具有普遍適用效力,屬於非立法性文件。
以上內容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五條制定,確保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規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並要求所有國家機關、武裝力量、政黨、社會團體、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對任何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⑵ 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區別
法律法規與規章在法律體系中有著不同的定義、制定程序以及法律效力。
法律法規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而規章則是由行政機關制定的,主要用於執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務。
一、法律法規的概述
法律法規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它體現了國家的意志,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民權益的重要工具。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通常比較嚴格,需要經過多個環節的審議和批准。在法律體系中,法律法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進行執法和司法的依據。
二、規章的概述
規章是由行政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主要用於執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務。規章的制定程序相對靈活,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規章的法律效力低於法律法規,但在其適用范圍內具有約束力。規章的制定和實施,有助於細化法律規定,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三、法律法規與規章的區別
1.制定主體不同:法律法規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而規章由行政機關制定。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法規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進行執法和司法的依據;而規章的法律效力低於法律法規,但在其適用范圍內具有約束力。
3.制定程序不同:法律法規的制定過程通常比較嚴格,需要經過多個環節的審議和批准;而規章的制定程序相對靈活,但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定程序。
4.內容與功能不同:法律法規通常涉及國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與義務等重大問題;而規章則更多地關注於執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務的細節性問題。
綜上所述:
法律法規與規章在法律體系中有著不同的定義、制定程序以及法律效力。法律法規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規章由行政機關制定,主要用於執行法律或管理特定事務。在實際應用中,我們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規范性文件作為依據,以確保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條規定: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條規定: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
⑶ 如何快速區分法律法規和規章
區別: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1、制定者不一樣: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在其許可權內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件,稱為「部門規章」。
2、效力不一樣:法律的級別是最高的,其次是法規,然後再到部門規章。
3、含義概念不一樣。
(一)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二)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三)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法律法規的作用
1、法律法規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2、法律法規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法規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
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思想行為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3、法律法規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法規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
4、法律法規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⑷ 法律法規條例規章的區別
法律分析:1、制訂的機關不同:法律的制訂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完成的,法規的制訂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來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級主管機構來完成。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的效力一般高於法規的效力,與法律相抵觸的法規,在實際的審判和操作中應當以法律為准。
3、空間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規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間效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范圍之內。
4、調整范圍不同,法律的調整范圍可以涉及多個方面或多項內容,法規的調整范圍一般是社會生活的某一具體方面或某一項具體內容。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
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
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
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
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⑸ 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有什麼區別
法律、法規、規章和制度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特點,相互區別。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分為基本法律與非基本法律,效力次於憲法。廣義上的法律概念則包括狹義法律、法規與規章,覆蓋所有有約束力的規范。
法規則進一步細分為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自治法規與經濟特區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效力僅次於法律。地方法規由省級、市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效力次於行政法規,省級法規高於市級,人大法規優於常委會法規。自治法規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包括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針對經濟特區。
規章包括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是法律體系中效力層級最低的規范。
至於制度,其定義相對模糊,但通常指社會的游戲規則,涉及正式規則、非正式約束及其實施特徵。制度是人為設定的規則,旨在決定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而言之,制度涵蓋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等正式規則,以及非正式的約束與實施方式,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