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
㈠ 江西神州司法鑒定中心可靠嗎
江西神州司法鑒定中心由江西省司法廳批準的第三方權威鑒定機構
為便於司法機關、公民和其他組織委託司法鑒定的需要,規范司法鑒定活動的開展,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江西省司法鑒定條例》、司法部《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管理辦法》的規定,現將經省司法廳審核登記的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編入《國家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江西卷2014年度),並予以公告。本名冊所載信息截止時間為2014年5月31日,有效期至2015年名冊編制公告時。凡未取得司法鑒定機構許可證、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或未編入《國家司法鑒定人和司法鑒定機構名冊》並公告的機構和人員,不得接受委託從事司法鑒定業務。
江西神州司法鑒定中心執業范圍:法醫臨床鑒定、法醫病理鑒定、法醫物證(DNA親子)鑒定、法醫毒物鑒定、痕跡鑒定、文書鑒定、司法會計鑒定、資產評估、土地評估、房地產評估、建築工程司法鑒定、保險公估鑒定 。
參考:http://www.jxsf.gov.cn/Files/NewsFiles/12/201215501006441.html
㈡ 江西省司法鑒定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 為了規范司法鑒定工作,保障司法鑒定客觀、科學、公正,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及其他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司法鑒定,是指司法鑒定人依法運用專門知識和技能,對涉及訴訟活動的專門性問題進行科學鑒別和判定的活動。
司法鑒定的范圍包括:司法醫學鑒定、司法精神病學鑒定、物證技術鑒定、司法會計鑒定,涉及訴訟的事故、資產、價格、產品質量、建築工程質量、知識產權等鑒定以及訴訟過程中依法應當進行的其他鑒定。第三條 司法鑒定應當以事實為依據,遵循客觀、科學、公正、合法的原則獨立進行,實行迴避、保密、時限和錯鑒責任追究制度。第四條 省、設區的市設立的司法鑒定工作管理委員會負責指導、協調本轄區內的司法鑒定工作,履行下列職責:
(一)制定本轄區司法鑒定工作改革與發展規劃、工作計劃,總結經驗、推廣典型,檢查、督促解決司法鑒定中存在的問題;
(二)依法組織制定有關司法鑒定工作的規范性文件;
(三)負責本轄區重大、疑難和有爭議案件鑒定的協調工作。第五條 省、設區的市、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負責管理和監督本轄區內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及其鑒定活動。
司法機關內設的司法鑒定機構及其鑒定活動,分別由省級司法機關負責監督管理。第二章 司法鑒定機構第六條 本條例所稱司法鑒定機構包括司法鑒定專家委員會,司法機關內設的鑒定機構和依法設立的、為社會提供有償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簡稱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第七條 司法機關內設的鑒定機構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從事各自職權范圍內的鑒定活動,不得面向社會從事有償服務的司法鑒定活動。第八條 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有關規定已明確規定可以從事司法鑒定工作的鑒定機構面向社會服務的,應當向省司法行政機關登記,按照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有關規定從事司法鑒定活動。
依照法律、法規或者國家有關規定設立的行業鑒定機構面向社會服務的,由省級行業主管部門推薦,經省司法行政機關登記,頒發司法鑒定許可證,可以從事相關的司法鑒定活動。
其他鑒定機構從事面向社會服務司法鑒定活動的,應當向所在地司法行政機關提出申請,經省司法行政機關核准,取得司法鑒定許可證,方可從事相關的司法鑒定活動。第九條 設立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一)有自己的名稱、場所和章程;
(二)有與其所開展的司法鑒定業務相適應的儀器設備和條件;
(三)有相應的注冊資金及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
(四)有與獨立開展司法鑒定業務相適應的人員。
設立的具體要求和標准,由省司法行政機關會同各行業省級主管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十條 省司法鑒定工作管理委員會根據工作需要可以設立若干司法鑒定專家委員會,審定和聘任專家委員會成員,並指導、監督其工作。
省司法鑒定專家委員會進行下列司法鑒定:
(一)經過兩次重新鑒定,對鑒定結論仍有爭議的;
(二)省內有影響的重、特大案件或者疑難復雜案件的鑒定,需要由省司法鑒定專家委員會直接受理的;
(三)對有爭議的保外就醫醫學證明,需要審查復核的。第十一條 下列司法鑒定由省人民政府依法指定的醫院進行:
(一)對人身傷害的醫學鑒定有爭議需要重新鑒定的;
(二)對精神疾病的醫學鑒定;
(三)為罪犯保外就醫出具的醫學證明。第十二條 司法鑒定機構應當依法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進行司法鑒定,不得超范圍鑒定,不得從事與其自身技術能力不相稱的司法鑒定活動。
司法鑒定機構不得接受司法機關辦案人個人的委託。
司法鑒定機構接受司法鑒定委託後不得轉委託。第十三條 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和司法鑒定專家委員會進行的司法鑒定,可以按規定收取鑒定費用。
具體收費標准和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第三章 司法鑒定人第十四條 本條例所稱司法鑒定人,是指依法取得司法鑒定人執業證書,在司法鑒定機構中執業並運用專門知識和技能,對訴訟活動中涉及的專門性技術問題進行科學鑒別和判定的專業技術人員。
㈢ 吉安市傷殘鑒定中心
法律分析:吉安司法並頌鑒定中心位於井岡山大學附屬醫院二樓、成立於2003年5月的江西省吉安司源慶法鑒定中心,是經江西省司法廳批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市本級依法設立的面向社會服務的司法鑒定機構。
法律依據:《工傷保險條例》 第二十條 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應當自受理工傷認定申請之日起60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申請工傷認定的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和該職工所在單位。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對受理的事實清楚、權利義務明確的工傷認定申請,應當在15日內作出工傷認定的決定。作出工傷認定決定需要以司法機關或者有關雹蔽握行政主管部門的結論為依據的,在司法機關或者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尚未作出結論期間,作出工傷認定決定的時限中止。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工作人員與工傷認定申請人有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㈣ 江西省法律援助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障經濟困難和其他符合法定條件的公民獲得必要的法律服務,促進和規范法律援助工作,根據國務院《法律援助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適用本條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確定本行政區域的法律援助機構。法律援助機構依法組織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為符合本條例規定的公民無償提供法律咨詢、代理、刑事辯護等法律服務。
法律服務機構包括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公證機構、司法鑒定機構等。
法律援助人員包括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公證員、司法鑒定人、法律援助機構工作人員和法律援助志願者。第三條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動法律援助工作,將法律援助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保障法律援助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鼓勵社會對法律援助活動提供捐助。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向法律援助事業提供捐助的,按照國家規定享受稅收優惠。
法律援助經費應當專款專用,接受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督。法律援助捐助資金依法接受審計監督。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是法律援助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機構負責受理、審查法律援助申請,指派或者安排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提供法律援助,並對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開展法律援助活動進行指導和協調。第五條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以及公安、民政、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國土資源、住房和城鄉建設、衛生、環境保護、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檔案、信訪等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做好與法律援助有關的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協助做好法律援助工作,為需要法律援助的公民提供幫助。第六條法律服務機構和法律援助人員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依法維護受援人的合法權益。
律師每年應當承辦至少兩件法律援助案件,但法律援助機構未指派或者安排的除外。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法律援助資源,合理調配法律援助人員跨行政區域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第七條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利用自身資源為經濟困難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
鼓勵高等院校和其他社會組織中具備法律專業知識的人員參與法律援助志願者活動。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法律援助宣傳,普及法律援助知識,提高公民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能力。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將法律援助作為公益性宣傳的內容,為法律援助工作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第二章法律援助范圍第九條公民對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項,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依法請求國家賠償的;
(二)請求給予社會保險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請求發給撫恤金、救濟金的;
(四)請求給付贍養費、撫養費、扶養費的;
(五)請求支付勞動報酬的;
(六)主張因見義勇為行為產生的民事權益的;
(七)請求工傷事故、交通事故、食品安全事故、環境污染事故、產品質量事故以及醫療損害賠償的;
(八)遭受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維護合法權益的;
(九)依法應當提供法律援助的其他事項。第十條刑事訴訟中,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訴案件的自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因經濟困難沒有委託訴訟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第十一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本人及其近親屬可以向法律援助機構申請法律援助:
(一)經濟困難的;
(二)有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屬於一級或者二級智力殘疾的;
(三)共同犯罪案件中,其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已委託辯護人的;
(四)人民檢察院抗訴的;
(五)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第十二條刑事訴訟中有下列情形之一,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法律援助: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盲、聾、啞人,或者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未成年人,沒有委託辯護人的。
㈤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時,索賠金額超過多少應當進行鑒定
有些省份規定超過十萬元以上就應當進行鑒定,有些省份則執行全國統一的標准,沒有規定金額超過需要鑒定,醫患雙方可以自行申請調解或者直接起訴。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第三十四條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需要進行醫療損害鑒定以明確責任的,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學會或者司法鑒定機構進行鑒定,也可以經醫患雙方同意,由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委託鑒定。
《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第四十二條 醫患雙方當事人申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對索賠金額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且醫患雙方對醫療責任存在爭議的醫療糾紛,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委託其專家庫中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專家出具的書面咨詢意見應當明確醫患雙方的責任。
對索賠金額十萬元以上且醫患雙方對醫療責任存在爭議的醫療糾紛,應當先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或者醫療損害鑒定,明確責任。鑒定應當委託醫學會等具有資質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費由醫患雙方按照責任比例承擔。
《江蘇省醫療糾紛處理條例》第三十五條 醫患雙方不願自行協商或者協商不成的,當事人可以向醫療機構所在地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申請調解;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也可以主動調解。當事人一方明確拒絕調解的,不得調解。
糾紛與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無關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不予受理。
醫患雙方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是否存在過錯致使患者受到損害有爭議,患方索賠金額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應當組織專家咨詢,或者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損害鑒定;索賠金額十萬元以上的,應當由醫患雙方共同委託醫療損害鑒定。
《安徽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辦法》第二十條 醫患雙方可以在賠償限額內自行協商解決醫療糾紛。雙方協商一致的,可以製作和解協議書。
患方提出的賠償數額超過賠償限額的,醫患雙方可以向衛生計生行政部門、醫調委申請調解,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
前款規定的賠償限額,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
《福建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辦法》第四十一條 對索賠金額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醫療糾紛,醫調委應當向其專家庫中相關專家進行咨詢,徵得專家咨詢意見和調解建議。
對索賠金額10萬元以上的醫療糾紛,應當先進行醫療損害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明確責任。
醫療損害鑒定或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河南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置暫行辦法》第二十九條 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應當自受理調解開始之日起1個月內調結。當事人同意延期的,可以再延期1個月。調解到期仍未達成調解協議的,視為調解不成,當事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5)江西省司法鑒定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
第二十二條發生醫療糾紛,醫患雙方可以通過下列途徑解決:
(一)雙方自願協商;
(二)申請人民調解;
(三)申請行政調解;
(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途徑。
第三十條醫患雙方選擇協商解決醫療糾紛的,應當在專門場所協商,不得影響正常醫療秩序。醫患雙方人數較多的,應當推舉代表進行協商,每方代表人數不超過5人。
協商解決醫療糾紛應當堅持自願、合法、平等的原則,尊重當事人的權利,尊重客觀事實。醫患雙方應當文明、理性表達意見和要求,不得有違法行為。
協商確定賠付金額應當以事實為依據,防止畸高或者畸低。對分歧較大或者索賠數額較高的醫療糾紛,鼓勵醫患雙方通過人民調解的途徑解決。
醫患雙方經協商達成一致的,應當簽署書面和解協議書。
㈥ 江西省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與處理醫療糾紛,保護患者及其近親屬、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和國務院《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醫療糾紛,是指患者及其近親屬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就檢查、診療、護理等行為造成的後果及原因、責任、賠償等問題,在認識上產生分歧而引發的爭議。第三條醫療糾紛的預防與處理,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預防為主、依法處理的原則。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的領導,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理工作體系,協調解決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應當規范醫療機構准入,加強對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監督管理,督促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質量,保障醫療安全,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指導,促進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工作規范化建設,負責管理和監督從事醫療損害鑒定的司法鑒定機構及其鑒定活動。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應當依法維護醫療機構的治安秩序,加強對醫療機構內部治安保衛工作的監督指導,及時查處侵害醫務人員、患者及其近親屬人身、財產安全和擾亂醫療機構秩序的違法犯罪行為。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價格、財政、民政等有關部門應當依照各自職責,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的相關工作。第九條醫療機構所在地、患者戶籍所在地或者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以及相關單位,負責配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做好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第十條建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制度。
設區的市、縣(市、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糾紛的人民調解工作。
縣級以上社會治理綜合治理機構應當根據本地實際,指導、協調設立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並將醫療糾紛預防與處理工作納入社會治理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考評范圍實施考評。第十一條鼓勵和支持醫療機構參加醫療責任保險,鼓勵患者參加醫療意外保險。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主管部門應當引導醫療機構投保醫療責任險。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應當加強對醫療責任保險承保及理賠工作的監督管理,依法保護投保人和被保險人的合法利益。第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加強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宣傳和醫療衛生常識教育,引導公眾理性對待醫療風險。
涉及醫療糾紛的報道,新聞媒體應當客觀公正,恪守職業道德。第十三條醫療衛生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應當加強醫療衛生行業自律,促進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誠信執業。第二章醫療糾紛預防第十四條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提高醫患溝通能力,建立健全醫療質量監控和評價制度、醫療安全責任制度和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完善醫療質量管理與控制體系。第十五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療糾紛處理制度,設立負責處理醫療糾紛的部門或者配備醫療糾紛處理工作人員,明確醫療機構負責人、科室負責人和醫務人員在醫療糾紛處理中的職責,規范醫療糾紛處理程序。第十六條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醫患溝通機制,設置統一投訴窗口和接待場所,配備專(兼)職人員,在顯著位置公布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程序以及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等相關機構的職責、地址和聯系方式,方便患者及其近親屬投訴或者咨詢。第十七條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
(二)關心、愛護、尊重患者,保護患者隱私。
(三)因病施治,合理治療。
(四)向患者如實告知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醫療費用等情況,耐心解答其咨詢,做好心理疏導;如實告知患者可能對其產生不利後果的,應當如實告知患者近親屬。
(五)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實驗性臨床醫療的,應當徵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書面同意。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不能取得患者及其近親屬意見的,經醫療機構負責人或者授權的負責人批准,可以立即實施相應的醫療措施。
(六)按照國家規定書寫並保存病歷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