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黨內法規工作問題調查報告

黨內法規工作問題調查報告

發布時間: 2025-02-10 03:49:37

Ⅰ 如何抓好黨內監督條例的貫徹落實

一、從思想教育上入手,強化權力主體的監督意識。

加強對領導幹部權力的監督,最基本的就是要使權力主體樹立牢固的監督意識,如果權力主體連根本的監督意識都沒有,那麼監督就是紙上談兵。因此要加強對領導幹部權力的監督,最基礎性的措施就是要從思想教育入手,著力強化權力主體的兩種意識,即:權力主體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和主動大膽監督他人的意識。思想認識的深度決定監督的態度。各級黨組織要採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加強對領導幹部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理想信念、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要加強法律法規和黨紀政紀條規教育,使領導幹部都能深入學習了解掌握黨紀政紀條規,自覺遵守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法規,從而更加自重、自警、自省、自勵,提高監督的自覺性。要加強領導幹部的黨性教育,使每個黨員幹部都懂得在我們黨內,無論職務大小,黨員的地位是平等的,既要監督他人,又要接受他人的監督,人人監督,人人受監督。位高權重的黨員領導幹部對事業的影響力大,更要自覺接受監督,更要監督好別人。

權力主體要通過教育,從政治上充分認識到監督的重大意義,從維護黨的事業出發,充分認識到接受監督和監督他人是黨員的權利和義務,認真履行《黨章》、《黨內監督條例》賦予的監督職能是職責所在、是一種責任和義務,不履行則是失職,從而堅持原則,在自覺接受監督的同時加強對其他權力主體的監督。

二、嚴把責任落實,增強相互監督的實效性。

同級班子成員間的相互監督,由於相互之間知根知底,無論是參與還是知情的程度,都比其他組織和監督要多要強,監督的效果也是其他監督所無法比擬的。因此在加強對領導幹部權力監督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相互監督的優勢,增強相互監督的實效性。

一要充分認識到相互監督的特點。相互監督具有內在性的特點。班子成員之間相互監督是在黨組織內部,強調用黨的思想、組織、紀律對黨員和領導幹部進行約束。具有主動性的特點。班子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是一種主動的預防措施,它不僅是一種事後監督,更著眼於事前和事中的監督,強調發揮預防作用,減少黨內不良傾向和行為的發生。由於相互之間較知根知底,監督時能目標准確,有的放矢,針對性強,具有針對性強的特點。

二要建立相互監督的工作責任制,突出相互監督的自覺性以及建立在自覺性基礎上的強制性。責任制是工作得以落實的重要保證,要認真貫徹執行《黨內監督條例》,切實建立起班子成員相互監督的有效責任機制,以制度的形式明確每個班子成員的監督責任和保障,確保班子成員只能作為,並有所作為。同時要建立相互監督的責任追究制度,對於一個班子,如果一個成員出了問題,其他成員沒有盡到相互監督的職責,應負什麼責任等用規定的形式明確下來。這樣既能增強班子成員相互監督的自覺性,又能突出它的強制性,只有強制性與自覺性二者有機統一和結合,才能實現班子成員之間的相互監督。

三要講究監督方式方法。要牢固樹立相互監督是對同志的一種關愛,而不是得罪人、和人過不去的思想。除了在有關會議上要充分發表意見外,在平時還應相互間多交流、多談心,對認識不一致而又應該堅持的監督意見,要講清利害關系,爭取採納,把監督工作做在前面;對班子成員"出格"的行為,要認真負責地提出批評,及時加以規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對重大問題要及時向上級的有關部門反映報告。

四要發揮好民主生活會的作用。民主生活會是領導幹部進行自我教育、自我解決問題的行之有效措施,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實踐證明的解決黨內問題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好辦法。認真抓好民主生活會的會前、會中、會後三個環節,通過民主生活會,認真對照檢查,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找到班子和個人存在的問題,會後"對症下葯",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三、完善監督制度,嚴格按制度進行監督,增強監督的有效性。

加強制度建設,依靠法制搞好黨風,是鄧小平同志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小平同志說:"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制度作為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具有嚴格的規范作用和鮮明的行為導向性,它是領導幹部權力運行的准則,是規范管理和執法執紀的准繩,是黨內外群眾監督領導幹部的依據。因此通過建立健全有關制度進行監督,是加強對領導幹部權力監督的重要保證。

一是制度建立要嚴明。必須掌握以下原則:要抓住關鍵人、關鍵部門和關鍵問題來加強監督制度建設;要有針對性、系統性,形成全方位的監督控制體系;要有強制性、約束力;要有量化標准,不能籠統,過於原則;要有可操作性,盡量減少彈性,便於組織和群眾的監督;要賞罰分明,制定切實可行的處罰條款。

二是要完善權力規范。突出加強"分權"、"還權"、"裁權"制度的建設,把握權力運行規律,加快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相互制約的權力運行機制。以權力制衡為方向,逐步分解過於集中的權力,做到合理賦權,使權力運行處於有效制衡狀態,防止權力過於集中產生的腐敗。通過深化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消減行政審批審核事項,還權於市場,如通過政府采購、招標、拍賣等市場手段代替行政審批行為。在行政審批中減少自由裁量權,以最大限度減少自由裁量權,制約、防止審批權力的隨意使用。

三是要堅持制度創新。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現代行政制度,依法規范公務行為。與現代公務員制度相比,我國公務員制度還存在不少缺陷,還沒有提升到法制國家基本制度的高度。因此,必須加快建立現代行政制度,依法規范公務行為,盡快實現現代公務員制度廉潔高效的功能。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現代法律制度,推進反腐敗立法工作。由於我國尚未建立國家公務員法律體系,導致目前的許多腐敗現象的發生是鑽了法律法規的空子。

因此亟需制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制約。當前應圍繞依法治權,及時將比較完善、系統、成熟的制度規定,提升到國家法律、黨內法規和行政法規層面,加快權力監督立法進程,構築法制體系。盡快出台《監督法》、《廉政法》,完善各種監督制度和監督程序,實現權力運行機製法制化,從制度、法律上保證領導幹部廉潔從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四是執行制度要嚴格。對領導幹部權力的監督制度關鍵在於落實,再好的規范和制度如果不落實、不執行,也是一紙空文。

因此作為領導幹部首先要帶頭執行做好表率。其次要按照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要求,認真抓好監督制度落實責任的監督,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好落實,哪一級出了問題,該由誰負責要堅決追究。再次要嚴格執紀執法,對有章不循的,該批評教育的要及時提出批評,限期整改,對應給予法紀處理的應堅決處理,不能搞下不為例。

四、從實踐操作中把關,增強組織監督的合力。

組織監督關鍵是要解決上級組織監督能力的知情權,同級組織監督知情、不敢為,下級組織監督既不知情、也不能為的問題。重點要強化三種組織的監督力度,從三個方向強化對領導幹部權力的監督。

一要強化上級組織自上而下的監督力度。這是一種以權力制約權力,最易接受,最見效果的監督。主要是要採取措施縮短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在如何知情上下功夫。因此上級組織要加強對下級組織尤其是一把手的監督檢查和指導力度,在檢查監督中,切忌走馬觀花,憑匯報、憑印象"打分",這樣往往就起不到監督作用。上級可通過廉政述職、廉政匯報、廉政談話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聽取下級"一把手"關於廉政建設和思想工作情況匯報,及時了解掌握"一把手"的思想和廉政狀況。要經常深入下級組織,通過個別談話等形式,了解一把手和班子成員的黨風廉政情況,也可通過召開不同層次的座談會,了解有關情況。要加強審計監督,完全有必要每年對下級進行一次專門審計,從中掌握下級的廉政情況。必要時還可通過派員巡視、明察暗訪、民意測評等辦法,能比較客觀真實地掌握和了解一些實際的深層次的問題,以便對症下葯,及時教育挽救幹部。

二要強化同級職能部門的監督力度。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下,紀檢監察機關作為同級黨委、政府的監督機構,在監督中往往力不從心,處於監督弱勢。要提高紀檢監察機關的行政規格。監督規律告訴我們,有效的監督其主體、客體地位必須平等,所以有必要賦予紀檢機關與同級黨委、政府相同的級別規格,避免出現站在別人"屋檐下"監督別人的"以小督大"的弱勢局面。要強化紀檢機關的垂直領導關系,以保證其獨立履行監督職責,不受其他黨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要改革下級紀檢機關人員的任免方式,下級紀檢機關工作人員應由上級紀檢機關在徵求下級紀檢機關所在黨委、政府意見的基礎上任免。同時要充分發揮組織、審計、檢察、監察等專門監督機關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加強管理和協調配合,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對"一把手"的監督管理工作,形成對"一把手"監督的合力。

三要強化下級組織自下而上的監督力度。下級組織雖受上級組織的領導,但對上級組織仍有充分的監督權。上級要在讓下級擁有充分知情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完善檢舉、揭發、申訴、控告、上訪等制度,暢通反映問題的渠道,切實保障每一級組織和黨員幹部對黨政領導幹部特別是對"一 把手"行使權力監督和制約的民主權利。對於下級組織在執行上級的決策、命令、決定等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應本著從促進黨的事業的發展的高度,客觀、公正、及時、毫無保留地向上級反映報告,避免一些錯誤決策造成更大損失,達到監督上級、糾正上級錯誤的效果。

五、暢通監督渠道,不斷增強監督的民主性。

一是要提高人民群眾的權力監督意識。要糾正那些一提群眾監督、群眾參與監督就是搞群眾運動,一提輿論監督就是違反"主旋律"的片面思想認識。要教育群眾增強主人翁意識,增強民主參與意識,正確行使民主權利。

二是要發揮人大代表的監督作用。各級人大常委會可考慮設立一個專門的廉政監督委員會,加強對其任命和選舉的官員進行監督,特別是對那些掌握人、財、物的權力機關的監督,通過定期或不定期組織人大代表開展執法檢查、述職評議、直接調查聽證等形式檢查政府部門是否依法行政,權力是否按程序運行,是否集體決策、合理分權、公開用權。要引導人民代表正確行使對國家重大決策的參與權,對各級國家領導幹部選舉權、罷免權、彈劾權,以及通過合法途徑發表嚴肅負責的政治見解等。

三是要暢通信訪、申訴等群眾監督渠道。一方面要實現群眾監督法治化、規范化,可考慮通過立法程序出台《公民監督細則》,明確公民監督的性質、任務、職權、義務及程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群眾舉報網路和群眾舉報的保護機制,對打擊報復舉報人、上訪人的行為,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是要積極探索建立基於人民群眾的監督機制。用法律的形式保障人民監督權利的實施,也就是任何權力的行使,都要經過人民群眾的把關檢驗,以民主的形式決定哪些能幹、哪些不能幹,將監督的權利真正地、放手地還給社會還給人民,從而把幹部命運的決定權名副其實地交到廣大群眾的手中。

五是要強化新聞監督的職能。要制定《新聞法》,在確立新聞自由的原則下,對新聞工作者的地位、職責及其新聞報道加以規范,強調新聞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使之真正成為宣傳國家法律的喉舌,使領導幹部的權力行使處於新聞媒體的監督之下。同時要改革新聞體制,像司法獨立一樣,實行新聞獨立,並形成新聞競爭。新聞記者只對法律負責,對人民負責,對真實性負責,曝光濫施職權、權錢交易醜行於光天化日之下。

Ⅱ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主要有哪些

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主要有:《黨章》、《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則》、《回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答則》、《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規則》、《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幹部民主生活會若干規定》等。

黨內法規是黨的中央組織以及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中央各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制定的規范黨組織的工作、活動和黨員行為的黨內規章制度的總稱。目的是為了規范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工作,建立健全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

拓展資料:

黨章是最根本的黨內法規,是制定其它黨內法規的基礎和依據。黨章對黨的性質和宗旨、路線和綱領、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黨員義務和權利以及黨的紀律等作出根本規定。

熱點內容
搜狗輸入法官方下載2015 發布:2025-02-10 21:46:22 瀏覽:230
媒人隱瞞病情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10 21:34:01 瀏覽:178
勞動法連續 發布:2025-02-10 21:33:50 瀏覽:811
上海財經大學商法 發布:2025-02-10 21:27:38 瀏覽:374
藝術碩士和法律碩士 發布:2025-02-10 20:09:00 瀏覽:929
新勞動合同法第50 發布:2025-02-10 20:03:40 瀏覽:731
不批假算違反勞動法嗎 發布:2025-02-10 19:36:00 瀏覽:651
2017上海養犬管理條例 發布:2025-02-10 19:29:16 瀏覽:832
七年級人教版政治法律知識點 發布:2025-02-10 19:28:36 瀏覽:40
藍天司法 發布:2025-02-10 19:22:48 瀏覽: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