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規定的勞動者義務
㈠ 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有哪些
法律分析:
一、勞動者的權利:
1、勞動者擁有平等就業的權利。這意味著所有具有勞動能力公民都有獲得職業的機會。
2、勞動者有權選擇職業。基於個人意願,勞動者可以挑選符合自身能力與興趣的職業。
3、勞動者理應獲得勞動報酬。隨著勞動制度的改革,勞動報酬已成為勞動合同中的必要條款。
4、勞動者有權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這是對勞動者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最直接保護,確保他們在工作中得到安全與健康。
5、勞動者享有休息權。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勞動者有權享有休息。國家也致力於發展休息和休養設施,並規定了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6、勞動者享有社會保險和福利。疾病和衰老是每個勞動者都可能面臨的問題,社會保險是勞動力再生產的必要條件。
7、勞動者有權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憲法規定,公民有權受教育,這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
8、勞動者有權提出勞動爭議處理。勞動爭議是指勞動關系當事人因執行《勞動法》、履行集體合同或勞動合同規定而產生的爭議。
9、勞動者還享有法律規定的其他權利。
二、勞動者的義務:
1、勞動者需履行誠信義務:在簽訂勞動合同時,勞動者有責任就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向用人單位如實地說明。
2、勞動者必須遵守法律義務:勞動合同法是規范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行為的法律。作為勞動合同的一方,勞動者也必須遵守法律規定和雙方的約定。若勞動者有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應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條 勞動者依照法律規定,通過職工大會、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民主管理或者就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用人單位進行平等協商。
第五十八條 國家對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實行特殊勞動保護。未成年工是指年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的勞動者。
第七十八條 解決勞動爭議,應當根據合法、公正、及時處理的原則,依法維護勞動爭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㈡ 法律規定勞動者應承擔的義務有哪些
法律分析:根據勞動法規定,勞動者必須履行的義務:1.完成勞動任務——最基本的義務。2.提高職業技能。3.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4.遵守勞動紀律。5.遵守職業道德。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第三條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休息休假的權利、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以及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㈢ 勞動保護法中勞動人員的法定義務是什麼
勞動保護法中勞動人員的法定義務是什麼?
按《勞動法》第三條規定,勞動者法定義務是: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提高職業技能,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什麼是勞動保護法規?
答:勞動保護法規是指保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安全與健康的法律和規程。其中有安全技術的規程與辦法;工業衛生的規程與標准;工作時間與休假制度的規定;女工的特殊保護;處理傷亡事故的規程;以及為了監督這些法規實施的組織制度,以保證勞動者在安全的條件下進行勞動。
勞動保護法怎麼用?
勞動者權益保護法是一部法律,嚴禁使用童工,對違反規定招用了童工的單位或個人,由勞動部門責令其將童工送回原居住地,規定勞動者有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1) 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遵守法律的原則。
(2)應採用書面形式鑒定勞動合同。
(3)了解勞動合同所必須具備的條款:合同期限、工作內容、性質、工作地點;工資報酬獎金、津貼等標准;勞動保護和勞動條件;勞動紀律和獎懲規程,勞動合同終止條件;違約責任等。
請問有勞動保護法么?求勞動保護法知識競賽題目及答案!
你所說的勞動保護法,應該是指:《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關系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的,你網路一下就能搜索到的。
勞動保護法中對職工辭職是怎麼規定?
勞動者辭職,只需要提前一個月以書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就可以解除勞動關系。
一、個人提出離職分三種情況:
1、用人單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書面提出解除勞動關系後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單位的批准,並可以要求支付剩餘的工資及經濟補償金(每工作1年支付1個月工資)及辦理離職手續等;
2、沒有提前30天提出離職,用人單位也不存在《勞動合同法》38條的情況,勞動者直接提交辭職信就走人,這個時候就是違法了,給用人單位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招聘勞動者產生的費用,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
3、依據《勞動合同法》37條,勞動者提前30天提出的書面離職,不需要用人單位批准就可以離職。其中,試用期提前3天書面提出;用人單位有義務結清工資辦理離職手續。
二、勞動者可以通過快遞或掛號信郵寄給用人單位解除勞動關系的通知(也就是通俗說的辭職信、辭職報告),這樣便於保留證據。用人單位不支付勞動者工資或不為勞動者辦理離職手續,勞動者可以通過申請勞動仲裁解決;
三、相關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 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
(一)勞動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二)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
(三)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條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四)用人單位依照本法第四十一條第一款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的;
(五)除用人單位維持或者提高勞動合同約定條件續訂勞動合同,勞動者不同意續訂的情形外,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一項規定終止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
(六)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條第四項、第五項規定終止勞動合同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 *** 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五十條 用人單位應當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時出具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的證明,並在十五日內為勞動者辦理檔案和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
勞動者應當按照雙方約定,辦理工作交接。用人單位依照本法有關規定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在辦結工作交接時支付。
用人單位對已經解除或者終止的勞動合同的文本,至少保存二年備查。
女職工勞動保護法是什麼?
《勞動法》第七章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護,以及國務院《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
國務院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
第一條為了減少和解決女職工在勞動中因生理特點造成的特殊困難,保護女職工健康,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體經濟組織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等用人單位及其女職工,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用人單位應當加強女職工勞動保護,採取措施改善女職工勞動安全衛生條件,對女職工進行勞動安全衛生知識培訓。
第四條用人單位應當遵守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的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本單位屬於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的崗位書面告知女職工。
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由本規定附錄列示。國務院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對女職工禁忌從事的勞動范圍進行調整。
第五條用人單位不得因女職工懷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資、予以辭退、與其解除勞動或者聘用合同。
第六條女職工在孕期不能適應原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醫療機構的證明,予以減輕勞動量或者安排其他能夠適應的勞動。
對懷孕7個月以上的女職工,用人單位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並應當在勞動時間內安排一定的休息時間。
懷孕女職工在勞動時間內進行產前檢查,所需時間計入勞動時間。
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增加產假15天。
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第八條女職工產假期間的生育津貼,對已經參加生育保險的,按照用人單位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標准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對未參加生育保險的,按照女職工產假前工資的標准由用人單位支付。
女職工生育或者流產的醫療費用,按照生育保險規定的項目和標准,對已經參加生育保險的,由生育保險基金支付;對未參加生育保險的,由用人單位支付。
第九條對哺乳未滿1周歲嬰兒的女職工,用人單位不得延長勞動時間或者安排夜班勞動。
用人單位應當在每天的勞動時間內為哺乳期女職工安排1小時哺乳時間;女職工生育多胞胎的,每多哺乳1個嬰兒每天增加1小時哺乳時間。
第十條女職工比較多的用人單位應當根據女職工的需要,建立女職工衛生室、孕婦休息室、哺乳室等設施,妥善解決女職工在生理衛生、哺乳方面的困難。
第十一條在勞動場所,用人單位應當預防和制止對女職工的性騷擾。
第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對用人單位遵守本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工會、婦女組織依法對用人單位遵守本規定的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三條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第六條第二款、第七條、第九條第一款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職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准計算,處以罰款。
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附錄第一條、第二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 ***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按照受侵害女職工每人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標准計算,處以罰款。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附錄第三條、第四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 ***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治理,處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止有關作業,或者提請有關人民 *** 按照國務院規定的許可權責令關閉。
第十四條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侵害女職工合法權益的,女職工可以依法投訴、舉報、申訴,依法向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申請調解仲裁,對仲裁裁決不服的,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十五條用人單位違反本規定,侵害女職工合法權益,造成女職工損害的,依法給予賠償;用人單位及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國務院發布的《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同時廢止。
未成年人勞動保護法
:lce.gov./wszw/ZCHG/200504/105.
大學生受勞動保護法保護不?
如果你成為勞動者,當然受勞動法的保護
求未成年人勞動保護法
沒有的
未成年不屬於法定勞動范圍管轄內,只有未成年保護法
勞動保護法的適用范圍?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適用范圍,幾類不適用的人有:
(1)公務員、執行公務員制度的勞動者;
(2)現役軍人;
(3)農村勞動者(鄉鎮企業職工和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除外);
(4)家庭保姆。
2.勞動合同法的適用范圍:
《勞動合同法》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民辦非企業單位等組織(以下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建立勞動關系,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適用本法。
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與其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訂立、履行、變更、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依照本法執行。
㈣ 勞動者有哪些義務必須履行
一、完成勞動任務的義務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明確規定了勞動者在工作中必須履行完成勞動任務的義務。勞動者一旦進入工作崗位,就必須盡自己所能完成分配的任務。如果不能完成分內的工作,就構成了違規違法行為。
二、提高職業技能的義務
同樣在勞動法中,強調勞動者有責任在職業生涯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在發展迅速的時代背景下,只有通過不斷學習和進步,勞動者才能適應並保持在崗位上的競爭力,這也是勞動者必須承擔的義務。
三、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的義務
勞動法中還規定了勞動者有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的責任。全球都在提倡安全、衛生的勞動環境,勞動者在執行工作時,必須遵守相關安全衛生規程,以確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的義務
勞動法還規定了勞動者應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這意味著勞動者在工作中必須遵循規則和道德准則,以確保自己的行為合法合規。違反勞動紀律或職業道德可能導致違法違規行為,給自己帶來不良後果。
㈤ 什麼是勞動者的勞動義務
法律分析:勞動者的勞動義務是指勞動者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必須為一定行為或不得為一定行為的法律義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條第二款規定:勞動義務是指勞動者必須履行的責任:1、勞動者應當完成勞動任務。2、勞動者必須提高職業技能。3、勞動者必須執行勞動安全衛生規程。4、勞動者必須遵守勞動紀律。5、勞動者必須遵守職業道德。勞動者的這些義務是法律所規定的,是受法律制約的。當勞動者沒有履行這些義務時,必須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㈥ 勞動者的義務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勞動者的義務主要包括完成勞動任務、提升職業技能、遵守勞動安全衛生規程、尊重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這些義務是法律賦予勞動者的基本責任,具有法定性和約束性。當勞動者未能履行這些義務時,將會面臨法律的制裁。其中,完成勞動生產任務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後至關重要的義務,它是勞動關系的核心,也是勞動者必須強制執行的義務。若勞動者無法完成這一義務,可能導致勞動合同的解除,因為這被視為違約行為。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的權利與義務是緊密相連且不可分割的。勞動者不僅是國家的主人,其主人翁地位是由他們享有的基本權利和履行的義務共同構建的。權利與義務是相互依存的,權利的實現依賴於義務的履行,反之亦然。勞動者在享受法律賦予的權利時,也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以體現其作為主人翁的角色。堅持權利與義務的統一,是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