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內蒙古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最新

內蒙古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最新

發布時間: 2025-02-20 03:54:37

A. 內蒙古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城市規劃區國有土地上實施房屋拆遷,並需要對被拆遷人補償、安置的,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城市房屋拆遷必須符合城市規劃,有利於城市舊區改造和生態環境改善,保護文物古跡。
第四條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合理補償、安置;被拆遷人應當在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
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單位。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遷房屋的所有人。
第五條自治區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全區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管理房屋拆遷工作的部門(以下簡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其他有關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互相配合,保證房屋拆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負責與城市房屋拆遷有關的土地管理工作。
第二章拆遷管理
第六條城市房屋拆遷實行許可制度。拆遷房屋的單位,應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旗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經審查批准,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第七條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前款第(四)項規定的拆遷計劃應當包括:拆遷范圍、拆遷方式、拆遷期限、工程開工和竣工時間等;拆遷方案應當包括:被拆遷房屋狀況、各種補償和補助費概算、產權調換房屋安置標准和地點、臨時過渡方式及其具體措施等。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自收到上述資料之日起三十日內進行審查。符合條件准予拆遷的,發給房屋拆遷許可證;不準予拆遷的,應當書面說明理由。
第八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向拆遷范圍內的被拆遷人發布拆遷公告。拆遷公告應當載明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拆遷原因、補償安置資金的落實情況及有關項目的批准文件等事項。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九條自拆遷公告發布之日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拆遷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及附屬物;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一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一年。
第十條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
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十五日前,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十日內給予答復。
第十一條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進行拆遷,具體資格管理辦法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臨時性工程指揮機構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十二條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十五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十三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過渡期限和違約責任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文本由自治區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監制。
第十四條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五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雙方,或者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三方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三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六條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旗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七條拆遷人以及有關單位在規定的搬遷期限內,不得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使用人尚未搬出的房屋及其附屬物實施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氣以及損壞房屋結構等影響生產、生活和居住安全的行為。
第十八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對房屋拆遷活動進行檢查和監督,被檢查者應當如實提供情況和資料。檢查者有責任為被檢查者保守技術秘密。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的檢查人員應當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和法律知識,經培訓考核合格取得行政執法證書後,依法持證檢查。
第十九條轉讓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被拆遷房屋承租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公告。
第二十條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時,應當與拆遷人、金融機構三方訂立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監管協議,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第三章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二十一條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給予適當補償。
拆除違章建築、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雖未規定使用期限但使用兩年以上的臨時建築,或者拆遷公告發布後被拆遷人對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改建、擴建部分和房屋裝飾,不予補償。
第二十二條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產權調換。
除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二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外,被拆遷人可以選擇拆遷補償方式。
第二十三條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佔地面積、新舊程度、建築結構形式、使用率、樓層、朝向、配套設施、裝修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
被拆遷房屋的建築面積和用途,以房屋產權證標明的為准。房屋產權證未標明的,以產權產籍檔案載明的為准。產權產籍檔案未載明的,建築面積以房產測繪機構實際測量結果為准、房屋用途以建設工程規劃批准文件為准。
第二十四條拆遷人、被拆遷人應當自房屋拆遷公告發布之日起十日內選擇具有房地產價格評估資格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對房屋進行評估。
第二十五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選擇同一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共同與所選定的評估機構訂立委託協議,對被拆遷房屋進行評估。評估費用由拆遷人支付。拆遷人或者被拆遷人對評估結果有異議的,可以委託其他具有房地產價格評估資格的評估機構重新進行評估,評估費用由委託方支付,評估的時間不得超過第一次評估的時間。兩個評估結果的相差范圍在第一次評估結果百分之五之內的,採用第一次評估結果。
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分別選擇評估機構的,分別與所選定的評估機構訂立委託協議,對被拆遷房屋進行評估。評估費用分別由委託方支付。兩個評估結果的相差范圍在被拆遷人所委託的評估機構作出的評估結果百分之五之內的,採用被拆遷人委託的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
以上兩款中兩個評估結果的相差范圍超出百分之五的,拆遷當事人可以協商解決;協商不能解決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組織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對評估結果進行鑒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根據鑒定結果進行裁定。
房地產價格評估專家委員會的鑒定費用由拆遷當事人共同負擔。
第二十六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在評估時,應當遵守評估規范,做到公開、公平、公正。
第二十七條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二十八條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
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依照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的規定確定。調換房屋是現房的,價格按市場價格確定;調換房屋是期房的,價格按本年度同地段、同類別商品房銷售的平均價格確定。
第二十九條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
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三十條實行產權調換並在拆遷范圍內建造與被拆遷房屋相同類別房屋的,應當對被拆遷人原地調換,經被拆遷人同意也可以異地調換。
第三十一條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第三十二條在房屋拆遷安置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過渡的,由拆遷人按月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由拆遷人提供周轉用房過渡的,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房屋承租人使用被拆遷人提供的周轉用房過渡的,臨時安置補助費支付給被拆遷人。
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屬於一次性安置的,由拆遷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屬於臨時過渡的,按照一次性安置標準的二倍支付搬遷補助費。
臨時安置補助費和搬遷補助費的標准由自治區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三條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房屋拆遷安置過渡期限的,按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對自行安排周轉房過渡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逾期之月起按照臨時安置補助費標準的二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二)對由拆遷人提供周轉房過渡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逾期之月起按照臨時安置補助費標准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
延長房屋拆遷安置過渡期限最長不得超過一年。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未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擅自實施拆遷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拆遷,給予警告,並處已經拆遷房屋建築面積每平方米20元以上50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五條違反本條例規定,以欺騙手段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三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六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給予警告,可以並處拆遷補償安置資金百分之三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房屋拆遷許可證:
(一)未按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實施房屋拆遷的;
(二)委託不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的;
(三)擅自延長拆遷期限的。
第三十七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拆遷人或者有關單位在規定的搬遷期限內,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使用人尚未搬出的房屋及其附屬物實施停止供水、供電、供熱、供氣以及損壞房屋結構的;
(二)拆遷人提供不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的。
第三十八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接受委託的拆遷單位轉讓拆遷業務的,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合同約定的拆遷服務費百分之二十五以上百分之五十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違反評估規范,顯失公平,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情節嚴重的,由有關部門吊銷該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的資格證書。
第四十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以及其他批准文件的;
(二)未按規定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
(三)違法發布拆遷公告的;
(四)作為拆遷人或者接受拆遷委託的;
(五)違法實施強制拆遷的。
第五章附則
第四十一條本條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B. 呼和浩特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細則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本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保障城市建設順利進行,保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和《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設拆遷安置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結合我市實際情況制定本細則。第二條凡在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土地上,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遷各種房屋及附屬物的,均適用本細則。第三條本細則所稱被拆除房屋和安置用房屋及有關的附屬設施,均以建築面積為計算基礎。第四條在本市從事房屋拆遷工作必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並有利於新區開發和舊區改造。
城市房屋拆遷要與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第五條凡在本市從事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的拆遷人必須嚴格執行《條例》、《辦法》和本細則,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安置;被拆遷人必須服從城市建設需要,在規定的搬遷期限內完成搬遷。第六條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城市建設拆遷安置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市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第二章拆遷管理第七條因建設需要在我市從事城市房屋拆遷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同時持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核發的設計工程規劃許可證或建設項目計劃任務書、建設工程投資計劃、土地管理部門、房產管理部門批准文件,以及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向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批准發給《房屋拆遷許可證》(以下簡稱「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活動。
建設單位自行拆遷或委託拆遷的,在辦理拆遷許可證時,須向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交納拆遷費用總額1.5%的管理費,納入市財政預算外資金管理。第八條對於城市綜合開發和舊區改造工程,需大規模拆遷的,可由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組織統一拆遷。第九條凡在我市從事房屋拆遷工作的單位或個人必須依法取得房屋拆遷資格證書。設立房屋拆遷單位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一)有上級主管部門同意組建的批准文件;
(二)有明確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固定的辦公場所;
(三)有與承擔拆遷業務相適應的自有資金和技術、經濟、財務管理人員;第十條市房屋拆遷安置主管部門要嚴格依照《條例》和《城市房屋拆遷單位管理規定》,對申請設立房屋拆遷單位進行資格審查,對審查合格者頒發《房屋拆遷資格證書》(以下簡稱「資格證書」)。未取得「資格證書」而從事城市房屋拆遷的單位均視為違法行為,並由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責令停止拆遷,同時給予經濟處罰。第十一條城市規劃部門在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時所確定的拆遷范圍,應及時通知市房屋拆遷安置主管部門和市土地管理部門、市房產管理部門,並停止批准拆遷區域內的房屋及附屬設施的改建、擴制工程。
市土地管理部門、市房產管理部門和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根據市規劃部門的通知,應在拆遷范圍內做好以下各項工作:
(一)拆遷部門要積極配合市土地管理部門、市房產管理部門依法做好拆遷區域內的土地使用權變更、房屋產權、產籍滅籍工作;
(二)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在拆遷區域內張貼拆遷公告,並通知市土地管理部門、市房產管理部門停止辦理房地產買賣、交換、析產、分割、分戶、出租、抵押、調配等手續;
(三)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要通知公安部門停止辦理居民常住戶口的遷入和分戶手續;
(四)市拆遷安置主管部門要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停止核發營業執照。第十二條城市建設拆遷中對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古跡和軍事設施,依照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執行。第十三條在拆遷區域內因特殊情況,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經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批准後,可准予辦理常住戶口的遷入手續:
(一)在拆遷區域內,有常住戶口的居民所生的嬰兒;
(二)根據國家需要分配到我市的大、中專畢業生和批准退學、休學以及取消畢業分配資格的學生遷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三)未安置住房的軍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遷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四)因公、私出國人員遷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五)幹部、職工因離、退休,退職從外地遷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六)歸國華僑、港澳台同胞遷回拆遷范圍內直系親屬處定居的;
(七)被撤銷失蹤、死亡宣告的人員,返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八)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動教養、少教人員遷回拆遷范圍家中的;
(九)國家另有規定的其他情況。

C. 內蒙古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保障城市建設規劃順利實施,加強城市房屋拆遷管理,保護拆遷人和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自治區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自治區行政區域內城市規劃區國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設需要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均適用本條例。
在城市規劃區內拆遷建設需佔用集體土地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的規定辦理。第三條本條例所稱拆遷人是指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建設單位或者個人。
本條例所稱被拆遷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屬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國家授權的國有房屋及其附屬物的管理人)和使用人。第四條拆遷人必須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和安置。被拆遷人必須服從城市建設需要,在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搬遷。第五條自治區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區城市房屋拆遷工作。
設區的市、旗縣級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或者人民政府授權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城市房屋拆遷工作。第二章拆遷管理第六條單位或者個人拆遷房屋,必須向當地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審查批准方可拆遷。
房屋拆遷需要變更土地使用權的,必須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
實施房屋拆遷不得改變經批準的拆遷范圍和規定的期限;確需改變的,須經批准。第七條單位或者個人申請拆遷房屋應當提交下列文件和材料:
(一)資金、技術、管理能力的證明文件;
(二)經批準的建設項目計劃;
(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四)土地使用批准文件;
(五)房屋拆遷計劃、安置補償方案;
(六)拆遷申請書。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自收到上述文件和材料之日起十五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決定。准予拆遷的,發給房屋拆遷許可證;不準予拆遷的,應當說明理由。第八條在城市規劃區內進行成片房地產綜合開發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由人民政府組織統一拆遷;非成片改建的,由拆遷人自行拆遷或者委託拆遷。
委託拆遷的,必須委託取得房屋拆遷資格證書的單位。
各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接受拆遷委託。第九條房屋拆遷許可證一經發放,設區的市、旗縣級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立即向拆遷范圍內的被拆遷人發布拆遷公告。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安置和補償工作。
自拆遷公告發布之日起,被拆遷人不準在拆遷范圍內新建、擴建、翻建、改建房屋及附屬物、改變房屋用途,有關部門停止辦理房屋買賣、交換、分割、出租、抵押、調配等手續。第十條自拆遷公告發布之日起,在拆遷范圍內禁止常住戶口遷入和分戶,但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可准予辦理入戶手續:
(一)出生嬰兒或者婚嫁入戶的;
(二)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的畢業生和退學、休學以及取消學籍、畢業分配資格的學生遷回入戶的;
(三)未安置住房的軍隊轉業幹部、復員退伍軍人遷回入戶的;
(四)出國(境)人員回國的;
(五)離休、退休、退職職工從外地遷回的;
(六)歸國華僑,香港、澳門、台灣同胞遷回直系親屬處定居的;
(七)被撤銷宣告失蹤、死亡判決的人員返回的;
(八)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教、少教人員返回的;
(九)在停止辦理居民常住戶口遷入前,已辦理完房屋買賣、交換、分割、贈與、調配等手續,尚未辦理戶口登記手續的。第十一條在規定的拆遷期限內,拆遷人必須與被拆遷人簽訂補償、安置書面協議。
補償、安置協議應當訂明補償形式、補償金額、安置人口、安置地點、安置用房的面積、樓層、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違約責任以及當事人雙方認為需要訂立的其他事項。第十二條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即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當事人應當嚴格履行,並送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
拆除依法代管的房屋,代管人是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的,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第十三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經協商達不成補償安置協議的,由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進行調解或者裁決。被拆遷人是批准拆遷的房屋拆遷管理部門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
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裁決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對被拆遷人作了安置或者提供了周轉用房的,不停止拆遷裁決的執行。

D. 呼和浩特市拆遷補償標准規定,呼和浩特市拆遷舊城改造補償條例

《呼和浩特市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辦法》已經2010年8月13日市人民政府第28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公布,自2010年10月15日起施行。

代市長二○一○年九月八日

呼和浩特市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和加強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管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保障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市轄區人民政府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及附屬設施補償和人員安置,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因城市建設需要,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應當給予補償並保障本村村民的居住條件。
第四條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拆遷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市拆遷辦)對本市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市拆遷辦的主要職責是:
(一)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二)審查批准拆遷補償安置方案;
(三)調解拆遷糾紛,做出行政裁決;
(四)查處違法拆遷行為;
(五)其他涉及拆遷的管理職能。
國土、規劃、建設、公安、房產、勞動和社會保障、城管、工商、土地收儲、法院、檢察院等相關部門和各區、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配合做好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工作。
第五條市轄區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內的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工作,市拆遷辦予以監督管理;市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工程的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工作,由市拆遷辦組織實施,轄區人民政府予以配合。
第六條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具備條件的,轄區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城市規劃要求,建設村民住宅小區安置本村村民。不具備建設村民住宅小區條件的,應當採取回遷、異地安置等措施,確保村民的居住條件。

第二章拆遷管理
第七條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拆遷,徵收單位應當向市拆遷辦提出徵收拆遷申請,經批准發給《房屋拆遷許可證》。
第八條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徵收單位應當提交下列資料:
(一)房屋拆遷申請書;
(二)市人民政府批准徵收集體土地的文件;
(三)市土地收儲中心出具的用地相關文件;
(四)拆遷計劃、拆遷補償安置方案。
第九條市拆遷辦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房屋徵收單位、實施拆遷單位、拆遷范圍、拆遷和搬遷期限等以公告形式予以公布,並現場公布拆遷補償安置方案,接受群眾監督。
徵收單位與被徵收人應當就房屋補償安置等事項進行協商,並簽訂房屋補償安置協議。
第十條徵收單位與被徵收人達不成補償安置協議的,經一方當事人申請,由市拆遷辦進行調解;達不成調解協議的,市拆遷辦應當作出裁決。
第十一條市拆遷辦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已滿,被徵收人仍未搬遷的,經市人民政府批准,轄區人民政府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強制拆遷。
實施強制拆遷和拆遷產權不明或無主房的,房屋徵收單位應當就徵收房屋的有關事項刊登於《呼和浩特日報》,經市拆遷辦審核後,徵收單位應當向公證機關辦理符合訴訟要求的證據保全,由區政府組織實施拆遷。
第十二條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中,對涉及軍事設施、文物古跡、古樹名木、宗教場所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三章拆遷補償與安置
第十三條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產權調換,具體補償方式由徵收單位與被徵收人協商確定。
下列建築物或構築物不予補償,一律無償拆除:
(一)搶建、搭建、亂建的違章建築;
(二)超過二層以上的非法建築;
(三)佔用耕地的違章建築;
(四)用簡易材料搭建的不具備居住條件和使用功能的構築物。
第十四條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貨幣補償,實行房地分離以地為主的補償方式。被徵收房屋貨幣補償價格由被徵收房屋建築重置成本價結合建築容積率和被徵收房屋宅基地徵收價兩部分組成。
第十五條本辦法所稱建築容積率是指宅基地上房屋建築總面積與宅基地面積之比。
建築容積率執行《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農村宅基地規劃和用地管理辦法(試行)》(呼政發〔2005〕51號)中「重點控制范圍和一般控制范圍內建築容積率不得超過0.75,重點控制范圍和一般控制范圍外建築容積率不得超過0.4」的規定。
第十六條被徵收房屋具有合法房屋權屬證明的,其成本重置價依照產權證載明的面積,按附表一的標准補償。合法房屋權屬證載明的建築面積小於以建築容積率1.1確定的建築面積部分,按本辦法第十七條(一)、(二)補償。
第十七條被徵收房屋沒有合法房屋權屬證明的,按下列規定補償(見附表四):
(一)實有建築容積率在0.75以內的,對實有建築面積按附表一的標准補償,對容積率不足0.75面積的部分給予400元/㎡的補償,並再對容積率0.75至1.1之間的面積按300元/㎡予以補償;
(二)實有建築容積率在0.75-1.1之間的,對0.75以內的實有面積按附表一的標准補償,對剩餘實有面積按400元/㎡補償,對不足1.1的部分按300元/㎡補償;
(三)實有建築容積率超過1.1的,對0.75以內的面積按附表一的標准補償,對0.75至1.1之間的部分按400元/㎡補償,對超過1.1的部分按200元/㎡予以補償。
第十八條被徵收宅基地補償標准,按照宅基地使用證明載明的面積乘以宅基地地類補償標准(附表二)予以確定。沒有宅基地使用證明的,按實際測量的面積乘以宅基地地類補償標准予以確定。
市轄區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宅基地所在區位、環境、交通等因素對地類補償標准作適當調整。
第十九條被徵收房屋每平方米的建築成本重置價(附表一)和宅基地區片劃分(附表五)及宅基地徵收地類補償標准(附表二)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並適時調整。
第二十條集體宅基地徵收中涉及的辦公用房、商業用房、工廠、加工車間等生產經營性用房按產權產籍所載明的房屋用途進行評估予以補償。擅自改變土地或房屋使用用途的,拆除時仍按原批准使用用途予以補償。
第二十一條被徵收房屋實行產權調換的,宅基地面積小於等於204㎡的,按照建築容積率0.75確定的建築面積進行產權調換,剩餘的房屋建築面積按200元/㎡予以補償。宅基地面積大於204㎡的,按照宅基地204㎡以建築容積率0.75確定的面積進行產權調換;宅基地大於204㎡的部分和剩餘的房屋建築面積按照本辦法第十七條確定的標准進行貨幣補償。
前款規定實行產權調換的,不再對宅基地予以補償。回遷村民住宅小區的,雙方互不找差價;回遷經濟適用住房和商品房的,雙方視情況互找差價。

第二十二條村民私自轉讓宅基地或院落,沒有合法手續的,對買受人的購置、建設、修繕的支出費用予以補償。其宅基地不予補償。
對私自買賣宅基地的村民,不再另行安排宅基地。
第二十三條徵收人應當向被徵收人支付搬家補助費(見附表三)。
實行產權調換的,在過渡期限內,被徵收人自行安排住處的,徵收單位應當支付過渡費;被徵收人使用徵收單位提供的周轉房的,不支付過渡費。在批準的延長過渡期限內,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徵收人,徵收單位應當在逾期之月起,雙倍發給過渡費。
第二十四條被徵收人積極配合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工作,並在規定期限內搬遷的,徵收房屋單位應當予以獎勵。
第二十五條徵收集體土地的土地補償費,由徵收單位與村民委員會依據國家、自治區及本市的有關規定另行協商確定。
第四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市拆遷辦應當對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工作進行現場監督檢查,執法人員在執行公務時,應當出示執法證件。
第二十七條市拆遷辦的管理人員,應當嚴格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文明、規范執法。
管理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所在單位和上級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野蠻拆遷等違法行為不予查處或者查處不力的;
(二)玩忽職守、以權謀私、索賄、受賄的;
(三)與當事人串通故意侵害另一方利益的。
第二十八條房屋權屬證載明的面積有爭議的,以實際測量並經轄區人民政府確認為准。
第二十九條能夠證明被徵收宅基地和房屋權屬合法的材料有:
(一)持有《村鎮房屋所有權證》或《房屋所有權證》的;
(二)1982年12月31日前建成的房屋,持有區人民政府建設年份證明的;
(三)1983年1月1日至1991年8月31日建成的房屋,持有市或城建(建設)部門批準的村鎮房屋准建(許可)證和土地使用證明的;
(四)1991年9月1日至2001年4月30日建成的房屋,持有區人民政府、市或區土地部門批準的土地使用證明和市或區城建(建設)部門批準的村鎮房屋准建(許可)證的;
(五)2001年5月1日以後建成的房屋,持有市規劃主管部門批準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明和市土地部門批準的土地使用證明的。
(三)、(四)、(五)項涉及的村鎮房屋若建設年份不清的,由區人民政府確認其建設年份。
第三十條本辦法自2010年10月15日起施行。本市其他集體宅基地徵收房屋補償安置規定與本辦法的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辦法為准。

附表:
被徵收房屋每平方米的建築成本重置:(附表一)
項目補償標准
磚混結構760元∕㎡
轉木結構700元∕㎡
土木結構620元∕㎡
備註:1、房屋需具備基本的居住和使用功能。
2、對結構有輕度損壞或質量較差的,補償標准下調10%。
宅基地地類單位補償價:(附表二)
地類補償價格
一類730元∕㎡
二類580元∕㎡
三類360元∕㎡

附屬物補償標准:(附表三)
項目 單位 補償金額 備注
搬家補助費 平方米 10元∕㎡ 以產權表明的建築面積或建築容積率確定的面積為准
過渡費 月 600元∕月
門樓 個 500-1000元∕個
菜窖 個 500-1000元∕個
圍牆 延長米 高0.8-1米50元∕延長米,1米以上100元∕延長米
自來水 戶 300元∕戶
壓水井 眼 500元∕眼
機井 眼 3000元∕眼
土暖氣 平方米 30元∕㎡
成果樹 株 200-500元∕株
畜圈 個 300-500元∕個
葡萄 架 500-1000元∕架
有限電視 戶 500元∕戶
三相電可按每千瓦給予適當補償

呼和浩特市徵收集體宅基地房屋補償計算表(附表四):
類別 容積率 補償情況
一 宅基地房屋建築面積在0.75以內的: 房屋建築面積×建築成本單價
不足0.75部分(未建): (宅基地面積×0.75-房屋建築面積)×400元/㎡
0.75-1.1部分(未建): 宅基地面積×(1.1-0.75)×300元/㎡
二 宅基地房屋建築面積在0.75-1.1以內的 房屋建築面積×0.75×建築成本單價
0.75-1.1部分(已建): (房屋建築面積-宅基地面積×0.75)×400元/㎡
不足1.1部分(未建): (宅基地面積×1.1-房屋建築面積)×300元/㎡
三 宅基地房屋建築面積在1.1以上的 房屋建築面積×0.75×建築成本單價
0.75-1.1部分(已建): 宅基地面積×(1.1-0.75)×400元/㎡
1.1以上部分(已建) 按鍵200元/㎡

附表五:
宅基地區片劃分
一類地區:
新城區:府興營村、麻花板村、三合村、一家村、南店村。
回民區:什拉門更村、四合興村、西龍王廟村、小府村、廠漢板村、塔布板村、青山村、攸攸板村、刀刀板村、倘不浪村、孔家營村。
玉泉區:鹼灘村、南茶坊村、西菜園村、辛辛板村、五里營村、西水磨村、南八里庄村。
賽罕區:大台什村、東瓦窯村、黑蘭不塔村、後巧報村、前巧報村、如意和村、雙樹村、討號板村、小廠庫倫村、小台什村、徐家沙梁村。
二類地區:
新城區:毫沁營村、三卜樹村、塔利村、鄭沙梁村、上新營村、下新營村、代洲營村。
回民區:壩口子村、北一間房村。
玉泉區:當浪土牧村、前八里庄村、後八里庄村、西瓦窯村、南營子村、范家營村、西二道河村、章蓋營村、小黑河村、大庫倫村、後桃花村、溝子板村、東二道河村、姜家營村、討卜齊村、前桃花村、賈家營村。
賽罕區:壩堰村、黑土凹村、前羅家營村、後羅家營村、前不塔氣村、後不塔氣村、合林村、辛家營村、西把柵村、保全庄村、東喇嘛營村、什蘭岱村、西喇嘛營村、正喇嘛營村、帥家營村、東黑河村、格爾圖村、後白廟村、天平營村。
三類地區:
新城區:哈拉沁村、生蓋營村、甲蘭板村、腦包村、古路板村、討思浩村、烏蘭不浪村、哈拉更村、紅山口村、水磨村、西鋪窯村、奎素村、大窯村、野馬圖村、保和少村、莊子村、水泉村。
回民區:東烏素圖村、西烏素圖村、元山子村、東棚子村、段家窯村、毫瀨溝村。
玉泉區:新河營村、一間房村、沙良子村、田家營村、姚府村、西庄村、興旺庄村、楊家營村、郭家營村、西地村、百什戶村、寇家營村、新勝村、討爾號村、東甲蘭村、班定營村、新村、茂林太村、達賴庄村、後本灘村、南台什村、密密板村、烏蘭巴圖村、後毛道村、連家營村、民案村、前毛道村。
賽罕區:西黑河村、喬家營村、滕家營村、白塔村、圪老闆村、舍必崖村、大廠庫倫村、東把柵村、六犋牛村、東古樓村、西古樓村、八拜村、南舍必崖村、新營子村、前白廟村、旭尼板村、南地村、茂盛營村、郭家營村、太平庄村、保素村、黑沙圖村、郜獨利村、五路村、辛莊子村、添密灣村、集賢村、後三富村、添密梁村、前三富村、東討速號村、西討速號村、沙梁村、格此老村、西黃合少村、麻什村、根堡村、章蓋營村、碾格圖村、四間房村、泉子什村、南毫沁營村、曙光村、陶卜齊村、陽曲窯村、古力半村、土梁村、潮岱村、後乃莫板村、前乃莫板村、蘇木沁村、口可板村、紅旗村、二十家村、新腦包村、東達賴營子村、西達賴營子村、窯子村、朋松營村、羊蓋板村、河灣村、小一間房村、大一間房村、西黑炭板村、西梁村、東黑炭板村、甲拉營村、七圪太村、板定營村、什不斜氣村、色肯板村、美岱村、榆林村。
三類以外地區:
賽罕區:東干丈村、二道河村、什犋窯村、三道溝村、石門溝村、新地溝村、河南村、前爾什村、紅吉討號村、三應窯子村、蘇計村、後窯子村、石人灣村、五犋窯村、老丈窯村、賽音不浪村、東五十家村、西五十家村、朱亥村、東黃合少村。 ;

E. 最新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和補償辦法

由國務院頒布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是為了加強對城市房屋拆遷的管理,維護拆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保障建設項目順利進行而制定的法規文件,是國家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成熟和完善的表現。現將具體內容與大家分享下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共16條:

第一條:拆遷房屋的單位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實施拆遷。

第二條:申請領取房屋拆遷許可證的,應當向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交下列資料:

(一)建設項目批准文件;

(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三)國有土地使用權批准文件;

(四)拆遷計劃和拆遷方案;

(五)辦理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出具的拆遷補償安置資金證明。

市、縣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對申請事項進行審查;經審查,對符合條件的,頒發房屋拆遷許可證。

第三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在發放房屋拆遷許可證的同時,應當將房屋拆遷許可證中載明的拆遷人、拆遷范圍、拆遷期限等事項,以房屋拆遷公告的形式予以公布。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和拆遷人應當及時向被拆遷人做好宣傳、解釋工作。

第四條:拆遷人應當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確定的拆遷范圍和拆遷期限內,實施房屋拆遷。需要延長拆遷期限的,拆遷人應當在拆遷期限屆滿15日前,向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提出延期拆遷申請;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自收到延期拆遷申請之日起10日內給予答復。

第五條:拆遷人可以自行拆遷,也可以委託具有拆遷資格的單位實施拆遷。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不得作為拆遷人,不得接受拆遷委託。

第六條:拆遷人委託拆遷的,應當向被委託的拆遷單位出具委託書,並訂立拆遷委託合同。拆遷人應當自拆遷委託合同訂立之日起15日內,將拆遷委託合同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備案。被委託的拆遷單位不得轉讓拆遷業務。

第七條:拆遷范圍確定後,拆遷范圍內的單位和個人,不得進行下列活動:

(一)新建、擴建、改建房屋;

(二)改變房屋和土地用途;

(三)租賃房屋。

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就前款所列事項,書面通知有關部門暫停辦理相關手續。暫停辦理的書面通知應當載明暫停期限。暫停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拆遷人需要延長暫停期限的,必須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批准,延長暫停期限不得超過1年。

第八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的規定,就補償方式和補償金額、安置用房面積和安置地點、搬遷期限、搬遷過渡方式和過渡期限等事項,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拆遷租賃房屋的,拆遷人應當與被拆遷人、房屋承租人訂立拆遷補償安置協議。

第九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代管的房屋需要拆遷的,拆遷補償安置協議必須經公證機關公證,並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條:拆遷補償安置協議訂立後,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搬遷期限內拒絕搬遷的,拆遷人可以依法向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訴訟期間,拆遷人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先予執行。

第十一條: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或者拆遷人、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達不成拆遷補償安置協議的,經當事人申請,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裁決。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是被拆遷人的,由同級人民政府裁決。裁決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當事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自裁決書送達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拆遷人依照本條例規定已對被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或者提供拆遷安置用房、周轉用房的,訴訟期間不停止拆遷的執行。

第十二條: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十三條:拆遷中涉及軍事設施、教堂、寺廟、文物古跡以及外國駐華使(領)館房屋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第十四條:尚未完成拆遷補償安置的建設項目轉讓的,應當經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同意,原拆遷補償安置協議中有關權利、義務隨之轉移給受讓人。項目轉讓人和受讓人應當書面通知被拆遷人,並自轉讓合同簽訂之日起30日內予以公告。

第十五條:拆遷人實施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資金應當全部用於房屋拆遷的補償安置,不得挪作他用。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加強對拆遷補償安置資金使用的監督。

第十六條:房屋拆遷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拆遷檔案管理制度,加強對拆遷檔案資料的管理。

城市房屋拆遷補償辦法共12條:

第一條: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拆除違章建築和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不予補償;拆除未超過批准期限的臨時建築,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二條:拆遷補償的方式可以實行貨幣補償,也可以實行房屋產權調換。

第三條:貨幣補償的金額,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具體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條: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應當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計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額和所調換房屋的價格,結清產權調換的差價。拆遷非公益事業房屋的附屬物,不作產權調換,由拆遷人給予貨幣補償。

第五條:拆遷公益事業用房的,拆遷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城市規劃的要求予以重建,或者給予貨幣補償。

第六條:拆遷租賃房屋,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賃關系的,或者被拆遷人對房屋承租人進行安置的,拆遷人對被拆遷人給予補償。被拆遷人與房屋承租人對解除租賃關系達不成協議的,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實行房屋產權調換。產權調換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遷人應當與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訂立房屋租賃合同。

第七條:拆遷人應當提供符合國家質量安全標準的房屋,用於拆遷安置。

第八條:拆遷產權不明確的房屋,拆遷人應當提出補償安置方案,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拆遷。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遷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

第九條:拆遷設有抵押權的房屋,依照國家有關擔保的法律執行。

第十條:拆遷人應當對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支付搬遷補助費。在過渡期限內,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自行安排住處的,拆遷人應當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使用拆遷人提供的周轉房的,拆遷人不支付臨時安置補助費。搬遷補助費和臨時安置補助費的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十一條:拆遷人不得擅自延長過渡期限,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按時騰退周轉房。因拆遷人的責任延長過渡期限的,對自行安排住處的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增加臨時安置補助費;對周轉房的使用人,應當自逾期之月起付給臨時安置補助費。

第十二條:因拆遷非住宅房屋造成停產、停業的,拆遷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註:城鎮房屋拆遷賠償管理條例不補償辦法會都大同小異,但也會有所不同,大家要多關注地方相關部門的動態以及時了解城市房屋拆遷信息。

以上就是有關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土巴兔裝修網,全行業的領導者。

F. 內蒙古包頭市拆遷法 詳細~

2002年12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三次會議修訂通過《內蒙版古自治區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權條例》,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前還沒有新的條例出台,現在一直使用的是這個條例。
首先是各地區的拆遷補償標準是不一樣的
有個公式參考下
1)土地補償費=被征地畝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2)安置補助費=需要安置的人數*年產值*補償倍數

需要安置的人數=被征地數/征地前人均分配耕地數

例如:某市建設博物館需要徵收土地120畝,該耕地平均年產值為5000元/畝,補償方案批准補償倍數為:土地補償費10倍;安置補助費為10倍,該村人均耕地為0.8畝,問該村應獲得多少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

土地補償費=120畝*5000元/畝*10倍

=6,000,000.00元 (每畝為50000元)

安置補助費=(120畝/0.8畝)*5000元/畝*10倍

=7,500,000.00元 (每口人為50000.00元)

土地補償費與安置補助費總計為:13,500,000.00元。

國家政策是

拆遷補償標准適當提高
原則上拆遷補償不再「以地換地」
重點保護弱勢群體利益
提前搬遷將給予獎勵
拆遷影響生產經營可獲補償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

熱點內容
解聘說明根據什麼規章 發布:2025-02-21 18:43:45 瀏覽:254
企業道德標語 發布:2025-02-21 17:48:50 瀏覽:531
道德底線圖片 發布:2025-02-21 17:30:06 瀏覽:438
勞動法關於產假待遇 發布:2025-02-21 17:20:11 瀏覽:711
法律規定嚴重違反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21 16:42:08 瀏覽:883
交警法律知識大全 發布:2025-02-21 16:28:47 瀏覽:344
刑法產假 發布:2025-02-21 16:16:24 瀏覽:837
中國法學會領導 發布:2025-02-21 15:58:57 瀏覽:670
自考勞動法與勞動關系歷年真題 發布:2025-02-21 15:12:52 瀏覽:578
鶴壁法院網 發布:2025-02-21 14:51:26 瀏覽: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