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護的條例
『壹』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2016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以下簡稱《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陸生野生動物,是指依法受保護的珍貴、瀕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下簡稱野生動物);所稱野生動物產品,是指陸生野生動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第三條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國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自治州、縣和市人民政府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第四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鼓勵、支持有關科研、教學單位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工作。第五條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野生動物保護法》和本條例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被檢查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配合。第二章野生動物保護第六條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開展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教育,可以確定適當時間為保護野生動物宣傳月、愛鳥周等,提高公民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第七條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野生動物資源調查,建立資源檔案,為制定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發展方案、制定和調整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提供依據。
野生動物資源普查每十年進行一次。第八條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採取生物技術措施和工程技術措施,維護和改善野生動物生存環境,保護和發展野生動物資源。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生息繁衍場所和生存條件。第九條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受傷、病弱、飢餓、受困、迷途的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時,應當及時報告當地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由其採取救護措施;也可以就近送具備救護條件的單位救護。救護單位應當立即報告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並按照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辦理。第十條有關單位和個人對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可能造成的危害,應當採取防範措施。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受到損失的,可以向當地人民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補償要求。經調查屬實並確實需要補償的,由當地人民政府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有關規定給予補償。第三章野生動物獵捕管理第十一條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獵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申請特許獵捕證:
(一)為進行野生動物科學考察、資源調查,必須獵捕的;
(二)為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必須從野外獲取種源的;
(三)為承擔省級以上科學研究項目或者國家醫葯生產任務,必須從野外獲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
(四)為宣傳、普及野生動物知識或者教學、展覽的需要,必須從野外獲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
(五)因國事活動的需要,必須從野外獲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
(六)為調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和結構,經科學論證必須獵捕的;
(七)因其他特殊情況,必須捕捉、獵捕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第十二條申請特許獵捕證的程序如下:
(一)需要捕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附具申請人所在地和捕捉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意見,向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
(二)需要在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附具申請人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意見,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
(三)需要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附具申請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簽署的意見,向獵捕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
動物園需要申請捕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在向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前,須經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需要申請捕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在向申請人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前,須經同級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
負責核發特許獵捕證的部門接到申請後,應當在3個月內作出批准或者不批準的決定。
『貳』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第五章 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的第五章,詳細規定了野生動物的經營利用管理。
第二十五條規定,收購馴養繁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其產品需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審批,並獲得批准文件後,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注冊。未經批準的野生動物不得收購。
第二十六條規定,經營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其產品的單位和個人,需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並在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單位核定期限內進行經營活動。集貿市場禁止買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產品。
持有狩獵證的個人或單位,出售依法獲得的非保護動物,需按狩獵證規定出售,或在指定市場進行。縣級以上政府的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和工商部門負責對野生動物經營利用進行監督和管理。
第三十條規定,運輸、攜帶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出縣境需經特許獵捕證和馴養繁殖許可證,並經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單位批准。動物園間的動物繁殖運輸,可能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出口或國際貿易受限的野生動物,需經省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並報國務院批准。
利用野生動物舉辦出國展覽的收益,須用於野生動物保護事業。動物園間的動物進出口需經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確保符合相關要求。
(2)野生動物保護的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規定,制定本條例。本條例所稱陸生野生動物,是指依法受保護的珍貴、瀕危、有益的和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所稱野生動物產品,是指陸生野生動物的任何部分及其衍生物,自1992年3月1日發布施行。
『叄』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葯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的主要內容
1988年11月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保護、拯救珍貴、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野生動物的保護、馴養繁殖、開發利用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規定保護的野生動物,是指珍貴、瀕危的陸生、水生野生動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本法各條款所提野生動物,均系指前款規定的受保護的野生動物。
珍貴、瀕危的水生野生動物以外的其他水生野生動物的保護,適用漁業法的規定。
第三條 野生動物資源屬於國家所有。
國家保護依法開發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
第四條 國家對野生動物實行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鼓勵開展野生動物科學研究。
在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和馴養繁殖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給予獎勵。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的義務,對侵佔或者破壞野主動物資源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
第六條 各級政府應當加強對野生動物資源的管理,制定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資源的規劃和措施。
第七條 國務院林業、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林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自治州、縣和市政府陸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確定。
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水生野生動物管理工作。
第二章 野生動物保護
第八條 國家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或者破壞。
第九條
國家對珍貴、瀕危的野生動物實行重點保護。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分為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和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是指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以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地方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名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並公布,報國務院備案。
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及其調整,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並公布。
第十條
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和水域,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對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
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和管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
各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監視、監測環境對野生動物的影響。由於環境影響對野生動物造成危害時,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調查處理。
第十二條
建設項目對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建設單位應當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保護部門在審批時,應當徵求同級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第十三條 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受到自然災害威脅時,當地政府應當及時採取拯救措施。
第十四條 因保護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主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當地政府給予補償。補償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制定。
第三章 野生動物管理
第十五條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組織對野生動物資源的調查,建立野生動物資源檔案。
第十六條
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捕捉、捕撈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向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向省、自治區、直轄市政
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待許獵捕證。
第十七條 國家鼓勵馴養繁殖野生動物。
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持有許可證。許可證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獵捕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必須取得狩獵證,並且服從獵捕量限額管理。
持槍獵捕的,必須取得縣、市公安機關核發的持槍證。
第十九條 獵捕者應當按照特許獵捕證、狩獵證規定的種類、數量、地點和期限進行獵捕。
第二十條 在自然保護區、禁獵區和禁獵期內,禁止獵捕和其他妨礙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活動。
禁獵區和禁獵期以及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和方法由縣級以上政府或者其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規定。
第二十一條 禁止使用軍用武器、毒葯、炸葯進行獵捕。
獵槍及彈具的生產、銷售和使用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第二十二
條禁止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因科學研究、馴養繁殖、展覽等特殊情況,需要出售、收購、利用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需要出售、收購、利用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馴養繁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單位和個人可以憑馴養繁殖許可證向政府指定的收購單位,按照規定出售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進入市場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應當進行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 運輸、攜帶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出縣境的,必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野主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第二十四條
出口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進出口中國參加的國際公約所限制進出口的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批准,並取得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機構核發的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海關憑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查驗放行。
涉及科學技術保密的野生動物物種的出口,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五條 禁止偽造、倒賣、轉讓特許獵捕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和允許進出口證明書。
第二十六條 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對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進行野外考察或者在野外拍攝電影、錄像,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批准。
建立對外國人開放的獵捕場所,必須經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二十七條
經營利用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應當繳納野生動物資源保護管理費,收費標准和辦法由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會同財政、物價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施行。
第二十八條 因獵捕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者其他損失的,由獵捕者負責賠償。
第二十九條 有關地方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預防、控制野生動物所造成的危害,保障人畜安全和農業、林業生產。
第三十條 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其他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管理辦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非法捕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依照關於懲治捕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禁獵區、禁獵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三
條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狩獵證或者未按狩獵證規定獵捕野生動物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沒收獵獲物和違法所得,處以罰款,井可以沒收獵捕工具,吊銷狩獵證。
違反本法規定,未取得持槍證持槍獵捕野生動物的,由公安機關比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處罰。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法規定,在自然保護區、禁獵區破壞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生息繁衍場所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破壞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以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國家或者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實物和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違反本法規定,出售、收購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情節嚴重、構成投機倒把罪、走私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沒收的實物,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按照規定處理。
第三十六條 非法進出口野生動物或者其產品的,由海關依照海關法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關於走私罪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偽造、倒賣、轉讓特許獵捅證,狩獵證、馴養繁殖許可證或者允許進出口證明書的,由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吊銷證件,沒收違法所得,可以並處罰款。
偽造、倒賣特許獵捕證或者允許進出口證明書,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比照刑法第一百六十六條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營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上一級機關的復議決定不眼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法院強制執行。
對海關處罰或者治安管理處罰不服的,依照海關法或者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規定辦理。
第五章 附則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與保護野生動物有關的國際條約與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第四十一條 國務院野生動物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實施條例,報國務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法制定實施辦法。
第四十二條 本法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
(1987年10月30日國務院發布)
第一條為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葯材資源,適應人民醫療保健事業的需要,特製定本條例。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采獵、經營野生葯材的任何單位或個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都必須遵守本條例。
第三條國家對野生葯材資源實行保護、采獵相結合的原則,並創造條件開展人工種養。
第四條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葯材物種分為三級:
一級:瀕臨滅絕狀態的稀有珍貴野生葯材物種(以下簡稱一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
二級:分布區域縮小、資源處於衰竭狀態的重要野生葯材物種(以下簡稱二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
三級:資源嚴重減少的主要常用野生葯材物種(以下簡稱三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
第五條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葯材物種名錄,由國家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野生動物、植物管理部門制定。
在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葯材物種名錄之外,需要增加的野生葯材保護物種,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定並抄送國家醫葯管理部門備案。
第六條禁止采獵一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
第七條采獵、收購二、三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的,必須按照批準的計劃執行。該計劃由縣以上(含縣,下同)醫葯管理部門(含當地人民政府授權管理該項工作的有關部門,下同)會同同級野生動物、植物管理部門制定;報上一級醫葯管理部門批准。
第八條采獵二、三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的,不得在禁止采獵區、禁止采獵期進行采獵,不得使用禁用工具進行采獵。
前款關於禁止采獵區、禁止采獵期和禁止使用的工具,由縣以上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同級野生動物、植物管理部門確定。
第九條采獵二、三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的,必須持有采葯證。
取得采葯證後,需要進行採伐或狩獵的,必須分別向有關部門申請採伐證或狩獵證。
第十條采葯證的格式由國家醫葯管理部門確定。采葯證由縣以上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同級野生動物、植物管理部門核發。
採伐證或狩獵證的核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
第十一條建立國家或地方野生葯材資源保護區,需經國務院或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
在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內建立野生葯材資源保護區,必須徵得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十二條進入野生葯材資源保護區從事科研、教學、旅遊等活動的,必須經該保護區管理部門批准。進入設在國家或地方自然保護區范圍內野生葯材資源保護區的,還須徵得該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十三條一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屬於自然淘汰的,其葯用部分由各級葯材公司負責經營管理,但不得出口。
第十四條二、三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屬於國家計劃管理的品種,由中國葯材公司統一經營管理;其餘品種由產地縣葯材公司或其委託單位按照計劃收購。
第十五條二、三級保護野生葯材物種的葯用部分,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實行限量出口。
實行限量出口和出口許可證制度的品種,由國家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確定。
第十六條野生葯材的規格、等級標准,由國家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確定。
第十七條對保護野生葯材資源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個人,由各級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給予精神鼓勵或一次性物質獎勵。
第十八條違反本條例第六條、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規定的,由當地縣以上醫葯管理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沒收其非法采獵的野生葯材及使用工具,並處以罰款。
第十九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的,當地縣以上醫葯管理部門和自然保護區主管部門有權制止;造成損失的,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條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五條規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或有關部門沒收其野生葯材和全部違法所得,並處以罰款。
第二十一條保護野生葯材資源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單位或上級管理部門給予行政處分;造成野生葯材資源損失的,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第二十二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起訴又不執行的,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部門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三條破壞野生葯材資源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
第二十五條本條例由國家醫葯管理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本條例自1987年1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