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檔案管理條例
⑴ 山西省檔案管理條例
為了確保山西省重大活動檔案的齊全、完整、真實和安全,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情況,制定了此辦法。本辦法適用於山西省內重大活動的檔案管理,包括文件形成、歸檔、收集、整理、移交、接收、保管和利用等工作。
本辦法所稱的重大活動,是指各級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在省內外或境外組織的涉及政治、經濟、科學、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外事、宗教等方面具有一定行業性、地方特色、國家意義或國際影響的會議、節慶、會展等大型活動;突發事件的應對處置活動;以及與改革、發展、民生相關的專項或綜合性工作活動。重大活動檔案是指在上述活動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利用價值的文件,包括文字、圖表、音像、數據、實物等原始記錄。
重大活動檔案工作遵循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完整歸檔、系統整理、集中管理、有效利用的原則。所有重大活動中形成的文件材料均需歸檔保存,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佔有或拒絕歸檔;未列入歸檔范圍的文件材料,應編制銷毀清冊並經單位主要負責人批准後方可銷毀。
對於重大活動中的涉密文件,必須依法加強安全管理,未經解密不得進行寄存託管、檔案整理業務外包或數字化加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加強對重大活動檔案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參與重大活動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內重大活動檔案管理中的問題,並保障重大活動檔案管理工作所需經費。
對在重大活動檔案管理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將給予表彰獎勵;對捐贈重大活動檔案者,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參與重大活動的工作人員需做好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積累,並依法保守國家秘密;參與重大活動檔案管理的工作人員應具備檔案管理的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履行職責,恪守職業道德。
⑵ 山西省檔案管理條例
第一條為加強檔案管理,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檔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公民應當遵守本條例,履行保護檔案的義務。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將檔案事業建設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健全檔案機構,配備專門人員,統籌安排發展檔案事業所需經費。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檔案局是同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有關檔案工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發展計劃,對各級各類檔案館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三)組織進行檔案宣傳、檔案教育、檔案科學研究、檔案工作人員培訓和資格認定,指導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
(四)會同有關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重點建設項目檔案進行驗收;
(五)依法查處檔案違法行為;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計劃、財政、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檔案工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指定人員負責管理本機關的檔案,並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應當建立檔案,並指定人員負責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第七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依法設置檔案工作機構或者配備檔案工作人員,健全檔案工作制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第八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文書部門和業務部門文件材料的形成、積累和歸檔工作進行指導,參與技術項目、建設項目、科研項目和重要設備檔案的驗收工作;
(二)統一管理本單位的各種門類和各種載體檔案,維護檔案的完整、准確與安全,開展檔案利用工作,實現檔案管理標准化和現代化;
(三)按照規定向有關檔案館移交檔案;
(四)對本系統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第九條縣級以上國家綜合檔案館,承擔下列工作任務:
(一)接收和徵集本館保管范圍內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
(二)對所保存的檔案採用先進技術按規定科學地整理和保管;
(三)開展檔案的利用工作,為社會利用檔案資源提供服務。第十條設置國家專門檔案館,由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設置部門檔案館,經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設置企業、事業單位檔案館應當提出申請,報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第十一條各級各類檔案機構的檔案工作人員應當接受縣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專業培訓,取得上崗資格證書。第十二條從事檔案鑒定、評估、咨詢等社會中介服務的機構和人員,應當經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資質或者資格認定,接受其業務監督。第十三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在職能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文字、圖表、聲像材料,由本單位文書部門或者業務部門負責收集齊全,進行鑒定和系統整理,向本單位檔案工作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移交,集中管理。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或者拒絕歸檔。第十四條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應當依法移交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檔案進行登記,並將登記認定情況通知相關檔案館。第十五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有關檔案館移交檔案:
(一)列入省檔案館收集范圍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二十年的,向省檔案館移交;
(二)列入市(地)、縣(市、區)國家綜合檔案館收集范圍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十年的,向市(地)、縣(市、區)國家綜合檔案館移交;
(三)列入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和企業事業單位檔案館收集范圍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一年的,向相關檔案館移交;
(四)記錄省、市(地)、縣(市、區)重大活動的錄音、錄像、照片等檔案,各單位應當嚴格管理,並在活動結束後半年內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向同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移交;
(五)機關、團體撤銷時,應當及時向縣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檔案館或者單位移交檔案;
(六)臨時機構撤銷時,應當及時向有關檔案館或者單位移交檔案。
⑶ 山西省中小學學籍檔案內容包括哪些
【 #教育# 導語】學籍檔案即一名學生在校就讀所錄入的個人信息,包括姓名,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等基本個人信息,以及學號,入學時間,學籍情況等學校相關信息。它記錄著該學生的基本情況,有利於學校或其他部門直接獲取該學生基本信息。以下內容是 教育頻道為大家准備的相關內容。
學籍檔案內容包括哪些:
學校應當從學生入學之日起1個月內為其建立學籍,並逐步完善學籍檔案。學生學籍檔案內容包括:
(一)學籍基礎信息及信息變動情況;
(二)學籍信息證明材料(戶籍證明、轉學申請、休學申請等);
(三)綜合素質評價報告(含學業考試信息、體育運動技能與藝術特長、參加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情況等);
(四)體質健康測試及健康體檢信息等;
(五)在校期間的獲獎信息;
(六)享受資助信息;
(七)市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
學籍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報名注冊登記表、個人基本情況機讀卡、注冊學習專業、學習的課程、考試成績記錄表以及學籍異動情況記錄等。學籍檔案採用計算機和文字管理方式,分別存於省級電大和中央電大學籍管理部門,在8年內實施有效管理,作為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查詢、檢查、審核畢業資格的依據。
一、學籍檔案是什麼?
學籍檔案是指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成績、思想表現、綜合評價等的記錄,通常在校生的學籍檔案由所在學校教務處保管,非在校生由考生所在單位人事部門或者人才中心保管。學籍檔案會和你一起轉入的,這個只要你在讀書,隨時跟你走的學生的學籍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報名注冊登記表、個人基本情況機讀卡、注冊學習專業、學習的課程、考試成績記錄表以及學籍異動情況記錄等。學籍檔案存於學校學籍管理部門,作為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查詢、檢查、審核畢業資格的依據。你進行轉校或者事重讀,學校都會給你填進去的.
二、學籍檔案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學生的學籍檔案主要包括學生報名注冊登記表、個人基本情況機讀卡、注冊學習專業、學習的課程、考試成績記錄表以及學籍異動情況記錄等。學籍檔案採用計算機和文字管理方式,分別存於省級電大和中央電大學籍管理部門,在8年內實施有效管理,作為學校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查詢、檢查、審核畢業資格的依據。
1、學籍基礎信息及信息變動情況;
2、學籍信息證明材料(戶籍證明、轉學申請、休學申請等);
3、綜合素質發展報告(含學業考試信息、體育運動技能與藝術特長、參加社區服務
和社會實踐情況等);
4、體質健康測試及健康體檢信息、預防接種信息等
5、在校期間的獲獎信息;
6、享受資助信息;
7、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信息和材料。
因為很多人在畢業後會因為一些原因造成學籍檔案的丟失,這就會造成很大的麻煩,必須通過補辦來進行解決,所以了解了學籍檔案包括哪些內容可以知道需要補辦的材料有哪些,減少一些繁雜的流程。
⑷ 山西省檔案管理條例(2007修正)
第一條為加強檔案管理,有效地保護和利用檔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實施辦法》,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以及公民應當遵守本條例,履行保護檔案的義務。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對檔案工作的領導,將檔案事業建設列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健全檔案機構,配備專門人員,統籌安排發展檔案事業所需經費。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檔案局是同級人民政府的檔案行政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履行下列職責:
(一)宣傳貫徹有關檔案工作的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方針政策;
(二)制定本行政區域內的檔案事業發展計劃,對各級各類檔案館和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及其他社會組織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三)組織進行檔案宣傳、檔案教育、檔案科學研究、檔案工作人員培訓和資格認定,指導檔案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工作;
(四)會同有關行政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重大科學技術研究項目、重點建設項目檔案進行驗收;
(五)依法查處檔案違法行為;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計劃、財政、人事等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各自的職責,配合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做好檔案工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和城市街道辦事處應當指定人員負責管理本機關的檔案,並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和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
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應當建立檔案,並指定人員負責檔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第七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依法設置檔案工作機構或者配備檔案工作人員,健全檔案工作制度,提供必要的工作條件。第八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的檔案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履行下列職責:
(一)對文書部門和業務部門文件材料的形成、積累和歸檔工作進行指導,參與技術項目、建設項目、科研項目和重要設備檔案的驗收工作;
(二)統一管理本單位的各種門類和各種載體檔案,維護檔案的完整、准確與安全,開展檔案利用工作,實現檔案管理標准化和現代化;
(三)按照規定向有關檔案館移交檔案;
(四)對本系統的檔案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第九條縣級以上國家綜合檔案館,承擔下列工作任務:
(一)接收和徵集本館保管范圍內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檔案;
(二)對所保存的檔案採用先進技術按規定科學地整理和保管;
(三)開展檔案的利用工作,為社會利用檔案資源提供服務。第十條設置國家專門檔案館,由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提出意見,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設置部門檔案館,經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設置企業、事業單位檔案館應當提出申請,報省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批准。第十一條各級各類檔案機構的檔案工作人員應當接受縣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專業培訓,取得上崗資格證書。第十二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及其工作人員在職能活動中形成的全部文字、圖表、聲像材料,由本單位文書部門或者業務部門負責收集齊全,進行鑒定和系統整理,向本單位檔案工作機構或者檔案工作人員移交,集中管理。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據為己有或者拒絕歸檔。第十三條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對應當依法移交國家綜合檔案館的檔案進行登記,並將登記認定情況通知相關檔案館。第十四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向有關檔案館移交檔案:
(一)列入省檔案館收集范圍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二十年的,向省檔案館移交;
(二)列入設區的市、縣(市、區)國家綜合檔案館收集范圍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十年的,向設區的市、縣(市、區)國家綜合檔案館移交;
(三)列入專門檔案館、部門檔案館和企業事業單位檔案館收集范圍的檔案,自形成之日起滿一年的,向相關檔案館移交;
(四)記錄省、設區的市、縣(市、區)重大活動的錄音、錄像、照片等檔案,各單位應當嚴格管理,並在活動結束後半年內按照省人民政府有關規定向同級國家綜合檔案館移交;
(五)機關、團體撤銷時,應當及時向縣級以上檔案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檔案館或者單位移交檔案;
(六)臨時機構撤銷時,應當及時向有關檔案館或者單位移交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