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章制度執行效果考核
Ⅰ "績效考核、規章制度執行"具體是做什麼工作
工作之一是對員工的工作績效做出評價,以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促進員工個人發展和實現企業的目標。為了做好集團的績效考核工作,特製定本方案。
一、績效考核的目的
1、績效考核為人員職務升降提供依據。通過全面嚴格的考核,對素質和能力已超過所在職位的要求的人員,應晉升其職位;對素質和能力不能勝任現職要求的,則降低其職位;對用非所長的,則予以調整。
2、績效考核為浮動工資及獎金的發放提供依據。通過考核准確衡量員工工作的「質」和「量」,藉以確定浮動工資和獎金的發放標准。
3、績效考核是對員工進行激勵的手段。通過考核,獎優罰劣,對員工起到鞭策、促進作用。
二、績效考核的基本原則
1、客觀、公正、科學、簡便的原則;
2、階段性和連續性相結合的原則,對員工各個考核周期的評價指標數據積累要綜合分析,以求得出全面和准確的結論。
三、績效考核周期
1、中層幹部績效考核周期為半年考核和年度考核;
2、員工績效考核周期為月考核、季考核、年度考核。
3、月考核時間安排為1、2、4、5、7、8、10、11月的每月25日開始,至下月5日上報考核情況;
季考核時間安排為3、6、9月的每月25日開始,至下月5日上報考核情況;
半年考核時間安排為6月25日開始,7月10日前上報考核情況;
全年考核時間安排為12月25日至下一年度1月25日結束。
四、績效考核內容
1、三級正職以上中層幹部考核內容
(1)領導能力
(2)部屬培育
(3)士氣
(4)目標達成
(5)責任感
(6)自我啟發
2、員工的績效考核內容
(1)
德:政策水平、敬業精神、職業道德
(2)
能:專業水平、業務能力、組織能力
(3)
勤:責任心、工作態度、出勤
(4)
績:工作質和量、效率、創新成果等。
Ⅱ 規章制度里可以寫績效考核扣分嗎
可以,只要用人單位來制定源規章制度程序合法,有徵求勞動者意見和依法公示程序,用人單位就可以按規章制度操作。
根據《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Ⅲ 規章制度落實方面存在的問題
法律分析:一、制度傳達不及時、不到位,造成「無章可循」。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傳達到位,也難以得到執行並發揮其作用,如果未能及時有效地傳達有關制度,就會造成「無章可循」的情況,主要原因是沒有組織對制度進行認真學習,對制度理解、把握不夠,會出現理解的偏差和行動上的懈怠,導致積極性不高、落實效果不好。 二、執行意識差,執行文化缺失,造成「有章不循」。在執行過程中總是患得患失、缺乏全局觀,習慣於我行我素、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導致執行力差,使制度流於形式、成為擺設。這就是公司制度執行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法律依據:《制度執行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及對策建議》 一、制度執行中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一)制度執行意識不強。有的單位和部門把制度建設的重心放在建章立制上,對於如何有效的執行制度不夠重視,似乎制度建好了就大功告成,使之束之高閣。有的單位和部門把制度建設用來裝潢門面,寫在文件上,貼在牆上,念在嘴上,或匯編成冊,應付上級檢查考核,而不去認真貫徹執行。有的幹部好人主義思想嚴重,執行制度時原則性不強,遇到得罪人的情況,就有意迴避,因人而異使用不同的制度標准。有的幹部則對制度的理解存在偏差,不能按照制度規定的原則和主要精神去執行。(二)制度設置不夠科學。有的單位制度很多,但制度的設置脫離本單位、本部門實際,搞上下一般粗;有的制度沒有隨著形勢發展變化及時修訂完善,其中有些內容已經明顯不適應當前的管理要求,個別甚至與現行法律法規相沖突;有的制度只是僅僅著眼於本部門的工作實際和特點,而忽視與其他部門的協調,造成制度的不配套等(三)制度宣傳力度不大。有的制度出台後沒有及時進行宣傳和組織學習教育活動,導致廣大幹部群眾不熟悉、不了解,制度的普及率、知曉率較低,對制度的執行主體缺少監督和約束;一些基層組織的幹部,因忙於事務,無暇參加學習培訓,對制度規定一知半解,以致制度的執行大打折扣。(四)制度監督缺乏引導。有些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實施,沒有具體的監督保障,沒有客觀的評估標准,公開、反饋等機制也不健全,使得執行制度更多的依賴於單位(部門)和幹部的自覺性。有的對制度的監督檢查僅僅是走馬觀花,做表面文章,發現不了問題。(五)制度失范追究不嚴。有些制度僅提出「不準」或「禁止」目標要求,缺乏嚴格的獎懲機制,處罰失之於軟,失之於寬,違反制度的成本太低。有的單位碰到偶爾違反制度的行為,有時礙於情面,不作嚴肅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