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部門規章和法律解釋

部門規章和法律解釋

發布時間: 2025-03-30 05:25:45

1. 部門規章是否屬於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部門規章屬於法規,不屬於法律。部門法規屬於行政法規,不屬於法律,但具有法律效力。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總體工作部署擬訂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國務院年度立法計劃中的法律項目應當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相銜接。國務院法制機構應當及時跟蹤了解國務院各部門落實立法計劃的情況,加強組織協調和督促指導。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國務院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授權決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規,經過實踐檢驗,制定法律的條件成熟時,國務院應當及時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

2. 部門規章有哪些

法律分析:部門規章,習慣上也稱規章,是國務院下屬的各個部、委員會、直屬廳、局、屬制定的,一般沒有公布令,名稱一般都叫做「辦法」、「規定」。例如《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消費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營業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資源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3. 部門規章能否作為裁判依據

法律分析:在現實司法實踐中,法院作出的裁判依據只能是法律和法規。部門規章僅僅是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規章,法院做裁判時不能作為法律依據使用。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裁判文書引用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法律文件的規禪棚畢定》

第四條 民事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或者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直接引用。

第五條 行政裁判文書應當引用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或者司法解釋。對於應當適用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和銀條例、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布的行政法規解釋或者行政規章,可以直接引用。

第六條 對於本規定第三條、第四條、第賀芹五條規定之外的規范性文件,根據審理案件的需要,經審查認定為合法有效的,可以作為裁判說理的依據。

4. 法律、法規、部門規章應如何區分

區別: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1、制定者不一樣:

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在其許可權內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件,稱為「部門規章」。

2、效力不一樣:

法律的級別是最高的,其次是法規,然後再到部門規章。

3、含義概念不一樣:

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4)部門規章和法律解釋擴展閱讀:

三者發布:

1、國家行政法規的制發主體是國務院。

2、部門規章的主要是國務院各部門。

3、政府規章的制定主體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城市、計劃單列市的人民政府。

以上這些單位或部門制定的行政法規和規章,都可用「公布令」來發布。而其他一些地區和部門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而制定的,不屬於法規、規章的「類規章性文件」,不能用「公布令」發布,只能用「通知」予以發布。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法律

網路--法規

網路--規章

5. 法律法規、法規性文件、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等之間的矛盾之處

你想問的是如果有矛盾怎麼解決嗎?
法律法規大於部門規章,如果法律法規之間矛盾,特別法優於普通法,再然後就是新法優於舊法,司法解釋一般是對法條的解釋和補償,不存在矛盾問題。

6. 部門規章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部門規章並非法律,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定義的規范性文件。這類文件由國務院各組成部門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依據法定程序制定,其效力低於法律與行政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八十條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在本部門許可權范圍內,基於法律和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涉及的具體事項,必須限於執行法律或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范圍之內。若無相應法律或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作為依據,部門規章則不得設定削減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規定,亦不得增加本部門權力或減少其法定職責。

部門規章在國家法律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它不僅規范了政府部門的行政行為,也保障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通過合理制定和有效執行部門規章,可以提升政府治理效能,確保公共政策的連貫性和穩定性。

此外,部門規章還促進了政府各部門間的協調與合作,增強了政策實施的可操作性。在制定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社會公眾的意見和建議,確保規章內容科學合理,符合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

總之,部門規章作為行政管理的重要工具,其制定與執行必須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確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堅實保障。

7. 部門規章和司法解釋的區別

法律分析:法律法規,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地方法規、地方規章、部門規章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以及對於該等法律法規的不時修改和補充。部門規章是國務院所屬的各部、委員會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其數量較多,也是經濟法的淵源。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8. 法律、法規、部門規章應如何區分

1、法律是全國人大、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國家主席公布施行的法律,名稱一內般都叫「法」;容 2、法規,准確的名稱應該叫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國務院總理公布施行的,名稱一般叫「條例」; 3、部門規章,習慣上也稱規章,是國務院下屬的各個部、委員會、直屬廳、局、屬制定的,一般沒有公布令,名稱一般都叫做「辦法」、「規定」。

9. 法律,法規,規章的區別

法律分析: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熱點內容
法學可以考律師嗎 發布:2025-04-01 12:34:57 瀏覽:84
網路信息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01 12:31:14 瀏覽:364
暫行規定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01 12:27:19 瀏覽:231
濟南媒體法律援助電話 發布:2025-04-01 12:14:46 瀏覽:452
專利法規定自始即不存在 發布:2025-04-01 12:07:10 瀏覽:678
委託合同的司法解釋 發布:2025-04-01 12:05:40 瀏覽:625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和合同法的異同 發布:2025-04-01 11:59:37 瀏覽:525
新聞失實會承擔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01 11:57:21 瀏覽:595
當法官理由 發布:2025-04-01 11:57:12 瀏覽:639
2014注會經濟法教材變化大嗎 發布:2025-04-01 11:54:23 瀏覽:294